元和塘,本名常熟塘,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疏浚后更名为元和塘。元和塘位于阳澄淀泖区西北部,
望虞河与
阳澄湖之间,河线南起
苏州市环城河齐门桥,北至
常熟市护城河走马桥,全长39.10公里,沿线乡镇有元和、北河泾、北桥、渭塘、莫城、辛庄、度假区等。元和塘广义汇流总面积约520平方公里,其中沿河圩区约180平方公里,范围内总人口约60万人。
名称变迁
元和塘,唐元和年间(一说唐元和二年(807))疏浚,故名常熟塘,元代又称州塘。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常熟知县杨涟复筑元和塘常熟段,以石愁堤,人称杨公塘。其中,从齐门口向北至苏虞公路桥段(西自永宁桥,东至官渎口)俗称洋泾塘河,名齐溪河、齐门市河;常熟境内丰乐桥至护城河段俗称南市河。元代又称州塘。
干流概况
元和塘,是将常熟市外城河(起点为护城河走马桥)与苏州市环城河(起点为齐门桥)南北沟通,长40公里(一说38.42公里,一说39.10公里,其中姑苏区段2.15公里、相城区段17.92公里、常熟市段19.03公里),河底宽30米~45米,河底高程0米~1.1米,河口宽30米~70米,排涝面积421.68平方公里(一说广义汇流范围西至望虞河,东至阳澄西湖、济民塘,南至元和塘枢纽工程,北至常熟护城河,总面积约520平方公里,其中沿河圩区约180平方公里,范围内总人口约60万人。)。沿线乡镇有元和、北河泾、北桥、渭塘、莫城、辛庄、度假区等。
元和塘河线大体顺直,呈西南——东北走向,主要流向是向东北经
常浒河、
白茆塘入江,向东入
阳澄湖,经
七浦塘、
杨林塘、
浏河等入江。
水文特征
元和塘苏州市市区段由齐门至梅杏桥,全长1.8公里,河底宽8米左右,河面宽15~30米左右,枯水时水深2米。相城区(原吴县)段17.72公里,枯水时水深2米,河底宽15米左右。但陆墓段河道较窄,河底宽仅6米,面宽10米,枯水时水深仅0.6~0.7米左右。常熟段18.9公里、枯水时水深2米,河底宽15米左右。元和塘为低平原区调节水量的重要河道,也是苏州至常熟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除相城区(原吴县)境的陆墓段外,常年可通航60吨位船只。水体除临近市镇河段有部分工业污水流入外,污染程度尚轻。
主要支流
元和塘南通江南运河,西连漕湖、鹅真荡、南湖荡、六里荡,东近昆承湖、阳澄湖,北达白茆、常浒河、福山塘,为低平原区调节水量的重要河道,也是苏州和常熟之间水路交通要道。漕湖之东有永昌泾、黄埭塘、东钱泾、西钱泾,其北有冶长泾、鹅真荡,诸水并流人元和塘;常熟境内汇辛安塘,穿张家港(河),并与白茆塘、常浒河、福山塘相通,主要支河有界泾、驰马泾、洞泾、顾泾、张泾、项泾、杨园河、马泾、莫城河、练塘河、六里塘、北塘河、辛安塘。
径流
张家港,原为张家港市南沙乡与中兴乡之间一条长3公里的通江小港,因清道光、咸丰年间张抗后裔主持开挖而得名。解放后,1958、1968年,由国家投资重新开挖整治。设置张家港节制闸。张家港,南起吴淞江、北迄巫山张家港码头,全长121.1公里,沿途与吴淞江、娄江、杨林塘、七浦塘、元和塘、望虞河、十一圩港等河道相交,成为苏州市阳澄、虞西、新沙三区域和无锡市澄锡区的一条通江引排骨干河道,洪涝时泄排太湖洪水,干旱时引长江水灌溉农田,也是苏州沟通上海、无锡、常州和苏北的内河干线航道。
苏州环城河,全长约15公里,上游来水河道均在城西、西北部,自南向北有胥江、上塘河、山塘河、十字洋河等;下游出水河道均在城东、东南部,自南向北有大龙港、江南运河、葑门塘、相门塘、娄江(至和塘)、元和塘等。环城河宽30~100米不等,底宽15~40米不等。枯水时水深2.5米左右,平均水深2.8米。百年来最高水位为4.37米(出现在1954年7月28日);最低水位为1.89米(出现在民国23年(1934年8月27日))。流速通常在0.1米/秒以下,部分河段常处于停滞状态。
南雪泾,位于相城区渭塘境内,西起元和塘东至盛泽荡,全长4.75公里。在主河道上游南雪泾和下游杨端头设2座4.0米孔径阻水套闸。是元和塘东泄干河之一。1969年冬至1970年春,动工拆除阻水的南雪泾套闸与洋端头防洪闸,挖土方6000立方米,清除石方600立方米,河底宽15米,底高+0.50米,边坡1:2。
渭泾塘,在相城区。位于渭塘、太平两处,西起元和塘东至济民塘,全长11.3公里。渭泾塘是元和塘东泄千河之一。上游底宽一般在10-20米之间,而下游段河身窄小,最窄段筷子浜底宽5米,须解决上、下游排水不适应的矛盾。1969年疏浚工程重点拓宽太平桥,拓浚长度1.7公里,底宽10米,高低0.5米。由太平、渭塘两个公社,完成土方6.20万立方米,并同时改建太平桥旧束水石桥为水泥桥。
汤宗潭,西起元和塘,因苏虞公路汤家潭公路桥筑坝曾失去排水作用。后因交通需要,1967年又重建公路新桥,恢复交通排水作用。工程拓宽下游段,在渭塘境内拓宽船了浜,排水入渭泾塘,一路向南折东通向济民塘3.6公里,底宽8米,底高0.5米,由渭塘、太平、北桥三个公社共同实施,完成土方16.80万立方米。
里塘河,又名蠡塘河,位于蠡口、陆墓境内,西起元和塘东至阳澄湖,全长7.25公里,为北部地区的重要东排千河。1958年,原蠡口公社组织3000劳力,按底宽20米,底高+0.50米标准,拓浚西段3.31公里(蠡口镇东至寺前村),完成土方16.94万立方米;1963年,拆除元和塘人口处阻水石拱桥,建成3孔、21米水泥桩排架木面人行便桥;1969年冬,续浚寺前村至五汾泾人阳澄湖一段3.80公里,由陆墓、蠡口两公社出动4000余民工施工,翌年春节前竣工,共挖土方12.30万立方米,县补助经费6.50万元;1973年3月,蠡口公社负贵拆迁公私房屋29间,将元和塘进口处约200米市镇束水河段,由10米拓宽至25米,兴建河岸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土墙,重建28米双曲拱人行桥,总投资2.6万元。逐步改善了里塘河人口段石桥阻水的矛盾。
蠡塘河,一名里塘河。西起相城区蠡口元和塘,东至济民塘,河长7.25公里,河底宽10米,河底高程0~0.5米。
徐大港,位于陆墓镇北市梢,西起元和塘东至徐庄,全长2.5公里,1985年拓浚工程重点是改造上游进口和下游出口二个浅窄束水段,上游元和塘至苏虞公路长0.30公里,下游徐庄转向南流进白塘长0.7公里。河道标准底宽8.0米,底高0.5米,边坡1:2,与徐大港中游段河床相适应。徐大港,在相城区。西起元和塘,东至徐庄,河长4.5公里,河底高程0.5米,其中2.5公里河段河底宽8米,2公里河段河底宽4米;2.8米水位时,河面宽13.2~17.2米。
北河泾,西起元和塘东至阳澄湖,全长7.08公里,1971年相城区(原吴县)成立北河泾工程指挥部,由相城区(原吴县)陆基、里口、渭塘、北桥、黄埭、黄桥、太平七个公社按17%的比例抽调劳力16560人参加施工。年内完成土方40.40万立方米,其中河道土方38.22.万立方米,折除桥梁、涵闸坝方2.2万立方米。河道土方完成后,1972年转人新河配套建筑物的施工,除苏虞公路大桥由县交通部门负责施工外,防洪闸5座,倒虹吸6条,机耕人行桥10座,由北河泾泄洪工程指挥部施工,并于1972年5月底全部建成。结合开河建设太(太平)湘(湘城)公路南段路面工程,即苏虞公路大桥起,太平公路沈垫桥止,全长6.40公里,工程总投资38.8045万元,其中桥梁涵闸配套建筑物20.8065万元。拓宽浚深改造老河5.53公里,裁弯取直开挖新河1.55公里。河床底宽15米,深+0.5米,边坡1:2,成为元和塘东泄的干河之一。1973年春,完成配套新建桥梁11座,倒虹吸5条,防洪闸5座。同时修筑蠡口大湾桥至太平沈店桥公路。
朝阳河,位于相城区(原吴县)北部,全长13.88公里,其中黄桥段3.94公里,陆墓段9.94公里。1976年春,县投资经费55.94万元。组织黄桥、陆墓两公社4500余民工,利用原强盗港、横泾港、徐庄港、南庄港等河拓浚连接而成,长13.88公里,直通阳澄湖,取名朝阳河。工期2月余,完成土方66.54万立方米。元和塘以西主河底宽16米,元和塘以东支河徐大港底宽8米、横泾港底宽4米,底高0~+0.5米,配套新建桥梁18座,工程对该地区涝水的排泄起到很好的作用。
辛安塘,起于荷花荡,与元和塘并行,向北过辛庄镇,与蛇泾相通,沿昆承湖,经莫城镇折向西北,至北浜附近接元和塘。全长14.3公里,底宽10~20米,为莫城、辛庄等地的主要引泄航运河道。
界泾河,在相城区。从元和塘到湘城,河长7.85公里,河底高程0.11米,河底宽10米,2.8米水位时,河面宽18.07米。
北河泾,在相城区。西起元和塘,东到阳澄湖,长7.2公里,底高0.5米,河底宽18米,2.8米水位时,河面宽27.2米。
冶长泾,在相城区。从鹅真荡到元和塘,河长7.2公里,河底高程-1.14米,河底宽15米,2.8米水位时,河面宽32.76米。
黄埭塘,民国《相城区(原吴县)志》载:“黄埭塘,一名软石港。俗称‘三里黄埭塘,七里软石港是也。”从相城区黄埭镇西的琳桥港到元和塘,河长7.2公里,河底高程-0.35米,河底宽15米,2.8米水位时,河面宽27.6米。
汤家潭,在相城区。从元和塘到济民塘,河长7.8公里,河底高程0.5米,河底宽8米,2.8米水位时,河面宽17.2米。
常熟环城河,呈弧形环抱常熟旧城。起于大东门外的总管庙,接常浒河,连青墩塘,向南穿白茆塘,经横泾塘,折向西通元和塘。全长4公里,底宽8~15米,为调节各河道水量和航运的主要河道。
莫城河,位于镇域西南部,略呈东西向,起于元和塘,至莫城集镇区穿辛安塘后入昆承湖,河长4.7公里。
湖泊
南湖荡,原名华荡。东连元和塘,西通望虞河,湖面东西延伸,长8.2公里,宽处1公里许,面积3.8平方公里,旧时湖荡内多荒滩,芦苇丛生,钉螺遍地,为血吸虫孳生场所。经1966年围垦灭螺,血吸虫已基本绝迹。现湖荡内尚有水面6800余亩。
六里荡(塘),在常熟市练塘镇,面积2273.6亩,水位8米时,容积454.7万立方米。
治理开发
东岸旧有石塘,为宋嘉定七年(1214)所筑,皆用长方形青石砌就,以挡西水,兼作驿道。沿途时建馆驿数座,后皆圮毁,尚有遗迹可寻。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常熟知县杨涟复筑元和塘路40里,禁遏横流,人称杨公堤,后亦逐渐毁坏。
唐元和三年(808),苏州刺史李素请予浙西观察使韩臬开常熟塘。苏州齐门外至常熟长九十里,竣工后改名为元和塘。朱嘉定七年(1214),知常熟县惠畴重筑元和塘,煢石为路以达府。清乾隆二年(1737),重筑元和塘,修筑自长州县府城北齐门起至常熟县交界止,长五十里,用帑银二万四千六百九十九两四钱零。塘自唐宋以至明杨涟筑后,久废不修,至是巡抚邵基奏请重筑石塘,委通判王延熙等督理。
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筑元和塘。整个工程分二十段。第一段自府城起至第四段顾泾桥,由长州县承办,余下为常熟,昭文两县承办。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浚陆墓市河四里,修中南二桥。疏浚工程经两个月完工,同时疏浚齐门外一里多河道。
民国十四年(1925),由经过陆墓常熟轮船局苏埭轮船局等出资疏浚,自洋泾塘岸起全镇市河为止,共疏浚过六百丈。为疏浚陆墓市河,抬商、公茂协两轮船公司捐银四千元提充陆基市河工程经费之用(相城区(原吴县)知事公署公函第五百七十一号)。
解放以后,元和塘底宽在20米以上,宽阔处达三四十米,河面宽度在六十五米左右,主要浅窄束水段在陆基市河及苏州城区齐门外-段。交通部门对陆墓市河进行全面规划,但计划未能实施,仅进行局部整治拓浚。
常熟段河道两岸筑有圩堤,大多建有挡墙护岸。东岸有圩口闸5座、排灌站11座,西岸有圩口闸11座﹑排灌站11座。
元和塘原为古河道,因苏州通常熟而得名常熟塘,是历史上苏州与常熟间水路交通要道。唐元和二年(807年)疏浚后,更名元和塘。元时,常熟县称州,故亦名州塘,后讹为周塘。亦曾为云和塘,府志谓因运河之名而讹。元和塘起苏州市齐门接苏州市环城河,流经元和、渭塘、北桥等镇(街道),至常熟南门人常熟,经吴塔﹑张家甸、沈浜、姚家甸,至常熟南门与外城河相连,永济桥至外城河段亦称南市河。
元和塘东岸旧有石塘,皆用长方形青石筑成,以挡西水,兼作驿道。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常熟知县惠涛筑元和石塘。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县杨涟筑元和塘,以石阅堤,自翼京门外抵长洲(现相城区)界,延袤40里,禁遏横流,田得益,人称杨公堤。当年绵亘如虹﹐颇为壮观,后因养护无人,逐渐圯毁。今河旁尚有零星石块、港口桥基,隐约有遗迹可寻。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疏浚元和塘陆墓段⒉公里及两侧支河。民国十四年(1925年)6~7月,滴雨未降,元和塘断流,河道干涸。后由抬商、公茂协两轮船公司捐银4千元,疏浚陆墓市河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常熟轮船局、苏棣轮船局出资疏浚泽泾塘及陆墓市河段,长约2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拓浚苏州齐门外至陆墓段及陆墓市河段等浅窄束水段。1965年,为围垦南湖荡,从练塘河口至木排厍开挖新河2.1公里,河底宽15米,河底高程0.0米,边坡比1∶2。沿途经辛庄、尚湖、虞山。1988年,陆墓镇修筑市河段西岸石塘岸2.1公里。2004年,疏浚陆慕市河段3.5公里。
航道航运
元和塘处于平原圩区,地势低洼,地面高程3.0米~4.5米,两岸有界泾、驰马塘、洞泾、张泾、项泾、杨园河、马泾、莫城河﹑练塘河、六里塘、北塘河、辛安塘、蠡塘河、黄隶河、北河泾、永昌泾、渭经塘等支河,东有昆承湖和阳澄湖,西有南湖荡与六里塘,北经张家港与白茆塘、常浒河相通,形成了阳澄淀迎地区河网和内河航道网,起着调蓄水量的作用,为五级航道常年通航。
元和塘是五级航道—苏虞线组成部分,由苏州环城河至洙草浜。根据苏州市干线航道规划资料,黄埭塘以北段仍保持为五级航道以南与苏州城区旅游航道衔接。元和塘通航段现状两岸码头、砂石堆场密布,大部分分布在黄埭塘以北段。据统计,相城区段沿线码头共21处,常熟市段沿线码头共34处。
桥梁涵洞
跨河桥梁有三里桥、永济桥、元和塘桥、周塘河桥、杨园大桥、凤凰泾大桥、塘角大桥、人民桥、元和塘大桥、蠡北大桥、千禧桥、利农桥、中桥、元和中桥、蠡口大桥、小庄桥、洋泾港桥、陆慕大桥、洋泾塘桥、北马路桥、铁路桥元和塘桥南马路桥。其中永济桥在常熟南门外,为三孔石灰石拱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流域概况
元和塘东岸(常熟市境内)旧有石塘,用长方形石灰石筑成,兼作驿道。沿途建有馆驿,屋宇建于明洪武年间。常熟城区南郊5公里处元和塘东岸有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言子故里亭,俗称十里亭,中立“先贤言子故里”碑。亭为花岗石四柱方形,单檐歇山式,高4米,宽3米,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元和塘东岸莫城凌桥村有黄土山良渚文化遗址,遗址上层有汉、西晋、宋及明代墓葬。
景观与旅游——元和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于唐元和二年即更名为元和塘。元和塘东岸旧有石塘,皆用长方形青石筑成,以挡西水东溢,兼作驿道。沿途建有戴渡和张家甸馆驿。清乾隆年间,于十里亭(戴渡)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言子(言偃)的故里亭,中立“先贤言子故里”碑。常熟南门外元和塘上的永济桥始建于清康熙46年(1707年),为三孔石拱桥,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以来,相城区对元和塘塔影桥至以北段约600m启动景观改造工程,通过S型彩虹桥、水幕电影、滨河步道等打造英伦与俄罗斯风情交相辉映的“浪漫生态通廊”,沿途两侧还将设置20个观光码头以及水幕电影,堪称“苏州小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