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借助以
微电子学为基础的
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
技术简介
它的核心是
信息学。现代信息技术包括ERP、
GPS、
RFID等,可以从ERP知识与应用、GPS知识与应用、
EDI知识与应用中了解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微电子技术、
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
网络技术、感测技术、
控制技术、
显示技术等。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如城市规划、
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城市职能、
城市交通、城市建筑、城市管理、
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正面影响,同时也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一些
负面影响。
技术的重大进步往往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最初的
产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汽车的普及,则引起了
城市郊区化。
产业部门
1、信息处理和服务产业,该行业的特点是利用现代的
电子计算机系统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信息,为各行业提供各种各样的
信息服务,如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和咨询公司等。
2、信息处理设备行业,该行业特点是从事电子
计算机的研究和生产(包括相关机器的硬件制造)计算机的
软件开发等活动,计算机制造公司,软件开发公司等可算作这一行业。
3、
信息传递中介行业,该行业的特点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传递中介,将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传到目的地点。因此,
印刷业、
出版业、新闻广播业、通讯
邮电业、广告业都可归入其中。
信息产业又可分为一次信息产业和二次信息产业,前者包括:传统的传递信息情报的商品与服务手段,后者指为政府、企业及个人等内部消费者提供的服务。
正面影响
信息产业正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在这股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传统形态与功能等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也无一例外地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影响,城市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根本依据,是指导城市建设,实施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更新了城市规划的方法与手段,大大提高了规划人员的
劳动生产率以及规划
设计方案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并且还加强了
公众参与。未来的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到信息
文明时代智能城市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必须以地球信息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理论与方法基础,以体现城市规划:
1.理想、理性、综合 整体 、系统、动态、生态的思想;
3.决策支持的方法。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以往所没有的
新兴产业; 2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
传统产业的改造,使传统产业明显带有信息化的痕迹,从而获得新的出路; 3 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呈现取代制造业在
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趋势。总之,城市产业结构开始由传统的工业
经济模式就业结构中从事管理、研究、
技术开发由集聚走向集聚与分散并重。爆发于18世纪的产业革命,使资本和人口向城市集中,开始了近代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集中化趋势,这种集中化以制造业的
规模经济和
集聚经济为基础,以交通技术的改进为条件。
但随着现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网络将使城市居民的工作、教育、生活、购物、就医、娱乐等打破时空限制,人们对办公室、学校、购物中心、医院、交通工具等的
依赖性大大减弱;部分
工业生产对资源、对高度集中的生产规模的依赖性亦降低,削弱了集聚的动力。这就大大地拓宽了城市的
活动空间,使城市得以延伸其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布,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也呈现扩散化趋向。
在总体呈现扩散化的趋势下,城市也有一定程度的集聚。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需要更高质量的协调与合作,这就要求城市各种功能在中心区域重新融聚。
现代信息技术使
城市发展可以根据各自所需更自由地选择其规模和空间布局结构。扩散化趋势将引导城市 尤其是
特大城市和大城市 产业和人口的分散,使其部分工业职能外迁,城市外围出现了一些新的工业生产区域 城镇群体 ,城市的功能结构得以纯化,空间区划更为明晰;集聚化趋势则促使了中心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城市中枢功能更为强大。
信息中心职能加强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为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先进的
技术条件,为人们使用有序的信息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又加速了信息的产生与传递。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中心,其交通、通讯、科技力量、
大众传媒等的
服务水平优越,信息交汇便捷,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
客观条件,同时城市的中心地位的加强也要求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必然首先在城市兴起。在
新技术革命兴起的今天,城市不仅是人流物流的集散地,更是创造、获得和传播信息的场所。信息是资源,是财富。
信息开发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信息产业的发达与否,已成为城市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
服务社会化,
信息业产业化,
信息市场现代化已使城市具备了信息产业发展的
最佳环境。各级城市将逐步成为不同地域的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务的中心,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信息中心职能将日趋加强。简言之,对应于
人类社会从
农业社会进入
工业社会再开始步入
信息社会的发展历程,城市的发展史也将走过从
政治中心到
经济中心再到文化信息中心的演变过程。
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是城市
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失衡现象之一,解决交通拥挤、堵塞的传统办法莫过于发展集体
交通运输系统、限制私人汽车的发展、增加
道路网交通量和滞后的
交通设施之间的失衡,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使人类跨越了时空限制,改变了人们与外界交流、交往的方式,城市中出行人数和次数减少,城市的交通总量必然下降;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将大大提高现有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通过建立
智能交通系统ITS环境信息交通流量进行全面的动态
协调控制,从而实现城市交通的高效率。基于以上两点--交通量的下降和交通设施服务水平的提高,再辅以引导性的交通政策,将使城市
交通环境大为改善,交通服务高效快捷。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与现代
建筑技术相结合,赋予了现代建筑全新的概念和更多的功能。世界上第一幢
智能大厦是1984年在美国
康涅狄格州的
哈特福德市建成的,
智能建筑已成为都市现代化的标志。一般来说,智能建筑都具有办公自动化、
楼宇自动化、通讯自动化、消防自动化和保安监控自动化等功能。
城市管理发达
我们知道,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大系统,城市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变量多、层次多、目标多的综合性管理,传统
管理手段已越来越
不适应城市发展更加复杂、多变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能十分快捷地提供各种背景资讯,减少了因通讯手段落后、方式简单和
邮路误差所造成的信息失真,从而使决策可以做到更为科学、缜密和及时。城市管理与监控手段将变得更为先进和发达,借助
计算机网络人治影响城市居民生活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影响城市的有形方面,对城市的无
远程办公信息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人们能更方便地向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
公共事务的管理社会将进一步走向公开化和民主化
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像一把
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的未来带来了光明,使人憧憬未来;另一方面也使人类的未来笼罩上阴影,使人不无忧虑和担心。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
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现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选择居住地标准从重视城市空间区位转向重视
生活环境,这样势必加速
城市人口向乡间疏散,将使残留的森林、荒野、稀有动植物更快速绝迹。这要求政府加强对环保的管理。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就业岗位是否少于其取代的就业岗位还有争议,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的
就业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却是共识。因而至少现代信息技术会导致
结构性失业终身学习城市教育信息网提供方便。
信息分配不公
信息高速公路可以使地域的空间差别缩小到最小,但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有时序性的,其到达的地域有先有后,这就造成了地域之间的信息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差距有可能扩大。大城市的城市规划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全盘考虑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隔离问题严重化
在
工业社会,人们居住地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交通距离、
环境条件、
个人收入三个因素,在
信息社会,人们的居住地主要取决于环境和收入,而收入主要取决于智力高低,这势必造成人口进一步分化,在城市空间上产生严重隔离,因此而破坏合理的
社会结构。
现代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了高效、方便的
信息服务,同时也使人类信息环境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如
隐私权受侵问题、知识产权问题、
信息污染问题、信息
安全问题等。
①张正德《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
武汉大学出版社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
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
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
学习工具、作为
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高级思维训练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从大家更多关注电脑、网络、
网上学习的
操作模式等,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的高级
思维能力,构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
1
谢文蕙、
邓卫《城市经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张正德《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 傅劲松、宁红涛《家园城市.生态城市.网络城市〈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与未来城市规划构思》,载《
城市问题》1998年第3期
4 詹运洲《信息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载《城市问题》1998年第2期
5 王颖《信息化城市的负面效应探析》,载《
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3期
6
戴逢等《城市规划与信息技术中国广州市的发展与实践》,载《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3期
李芝明: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陈峻俊: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