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文明
西方文明的源头
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源头,起源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入海处。古罗马在建立和统治国家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先前发展的各古代文明的成就,并在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文明。古罗马文明对西方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有两方面:前半期的罗马律法和后半期的基督教。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古罗马文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
历史背景
古罗马
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至公元476年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 变为封建制国家,逐渐希腊化,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上古时期
根据传说,当特洛伊城遭到希腊人进攻的时候,维纳斯女神的儿子亚尼斯及其追随者侥幸逃出来,沿北非西行穿过迦太基,来到罗马。
根据现代的研究,亚平宁半岛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到了新石器时代,利古里亚人从非洲经过西班牙,法国来到意大利。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一些讲印欧语的部落从多瑙河喀尔巴千山脉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其中一支拉丁人进入拉提乌姆平原,约于公元前800年移至后来罗马城所在地 ,居于帕拉提乌姆等山丘。与此同时或稍后,萨宾人居于邻近山丘。其后伊特拉斯坎人也来到这里。
前8-前6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移民,并建立城邦,进行商业殖民。公元前7世纪,以帕拉提乌姆为中心开始部落联合过程,由单一的拉丁人部落联合包括萨宾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个部落组成罗马人公社。公元前7世纪末~前6世纪末,罗马人公社处于伊特拉斯坎人的统治之下。此时,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邦国家的过渡。前5世纪末,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波河平原。这些部族经过长期融合同化,形成了意大利人的祖先。
王政时代
公元前8 - 前6世纪史称王政时代。先后有7个王,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库里亚大会(罗马称胞族为库里亚,每10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后为百人队会议取代)。后来又出现了贵族与平民之分。
第一王罗慕洛在前753年建立罗马城。前4王是罗马人公社的军事首领,后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正式产生。
王政时代最后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无道,被愤怒的罗马人赶走,传说于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罗马贵族掌权建立在城邦国家基础上的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
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禁止本国贫民被强行卖为奴隶。
罗马刚建国时,还是一个小国家。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先后战胜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土著和希腊人的商业殖民城邦,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罗马又发动了3次布匿战争,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前215-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罗马-叙利亚战争外交手段,控制了小亚细亚和地中海东方沿岸及埃及,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及外邦人涌入军队。 公元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公元前82年贵族派支持的苏拉率军占领罗马。次年,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终身独裁官,开创了罗马历史上军事独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苏、凯撒、庞培秘密结盟,共同控制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政治。前48年,朱利斯·尤里乌斯·恺撒先后打败另外两人,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
凯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前43年,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 ,史称后三头同盟。随后屋大维将另外两人打败,于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维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共和国宣告灭亡。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
奥古斯都创建的政治制度,史称元首制,其实就是共和名义的帝制。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对外扩张,使帝国北疆达到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
奥古斯都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开创了皇位继承制。从前27年开始到1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前期帝国时期,包括3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安东尼王朝。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史称罗马和平。安东尼王朝皇帝图拉真(98年-117年)在位时,帝国疆域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经济空前繁荣。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兴起,公元2世纪、3世纪在帝国境内中下层迅速传播。
192年,安东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康茂德被刺身亡后,罗马出现了近百年的混乱时期。史学家将193年塞维鲁王朝建立,到235年这段时期称为后期帝国时期。始于安东尼王朝后期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危机,在公元3世纪达到空前规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划出一个三世纪危机时期(193年-284年)。这一时期,战争频仍,皇帝更迭频繁,奴隶和隶农的起义遍及各地,3世纪60年代在高卢开始的巴高达运动,对罗马帝国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
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做皇帝,取得帝国政权,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正式采用东方君主的统治形式和礼仪。并实行了许多改革,史称戴克里先改革。其后继者君士坦丁一世废除四帝共治制,于324年成为唯一君主,皇权得到加强。330年在原希腊城邦拜占庭建立新城君士坦丁堡,并定为帝国的新都。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后,内战又起,予罗马帝国以沉重打击。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统一的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两部分。
在西罗马帝国,经济不断出现危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城乡萧条,统治亦日益衰微。410年8月24日,亚拉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一世攻陷了罗马城。452年,匈奴王阿提拉进兵亚平宁半岛。455年6月2日,汪达尔人攻陷罗马城,并造成毁灭性破坏。在帝国的废墟上,蜂蛹涌入的蛮族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国汪达尔-阿兰王国勃艮第王国和东哥特王国等蛮族国家。476年9月,西哥特人军队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位君主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自立为帝,西罗马帝国宣告结束。
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在1204年4月13日由威尼斯共和国的总督恩里科·丹多洛率领下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被攻陷和血洗;直到1261年才收复。但是一直延续至1453年5月29日,才终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所吞灭。其宗室的另两支摩里亚在1460年和特拉布宗在1461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东罗马帝国也彻底灭亡
罗马兴起
罗马的政治史以罗马征服意大利乃至整个地中海地区为其主导线索之一。在这一对外扩展的历程中, 罗马从一个城邦发展为帝国,其政体由贵族共和国演化成专制君主制。罗马国家的法律和行政管理也有相应的变化。
地中海
罗马坐落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谷,意大利则居于地中海周边地区的中心。这一地理位置对罗马后来的扩张十分有利。约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兴起于半岛腹地台伯河畔的拉丁平原。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
地中海盆地各地区的气候和植被差别不大,周围的欧、亚、非三大洲由海路连结;夏季的贸易风有力而不疯狂,便于船舶航行,而沿岸的岛屿是良好的导航标志。地中海被罗马人称为“我们的海”,是罗马帝国重要的交通途径。充沛的日照和干燥的夏季有利于橄榄无花果葡萄这三种当地主要果树的生长;橄榄油是重要的食用油和日用品。相对贫瘠的土地促成比较重视精耕细作的农业,但畜力、水力和风力都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耕作基本上靠人力。
地理环境
意大利是地中海地区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的一部分。这里的夏季比其他地方要凉快湿润一些;亚平宁山脉穿越整个半岛,河谷和火山灰覆盖的地区土地肥沃;山间草场丰美,畜牧业发达。比起西欧较北地区的法国和英国,意大利的可耕地在国土总面积中的占比要小得多。铜和铁是主要的矿产资源,满足了工具和武器制造业的需要。多山的地势妨碍了陆路交通,也迫使罗马人后来重视修造道路。北部的阿 尔卑斯山多隘口,迁徙的落后民族可以由此进入,但大规模的外族入侵要到罗马帝国晚期才发生。古代意大利无深水良港,但漫长的海岸线、居于地中海中部的位置和作为罗马帝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仍然使之成为海上交通的枢纽。
兴起前
罗马兴起以前的意大利史只能凭借考古发掘得到大致的了解。人类的足迹在20万年前就出现在这里。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农耕者开始在此定居。在经历了铜器和青铜文化之后,意大利于公元前1000年以后进入了铁器时代,当时北来的印欧语系民族已经进入了中部的拉丁姆地区。公元前7世纪前半叶,在拉丁姆逐渐出现了40个左右的城邦。这些城邦以父权制的家族为基本单位,国王之外还有家族长组成的元老会议和公民大会。城邦之间有结盟和保护关系以及共同的宗教庆典。坐落在台伯河边的罗马城邦后来逐渐变成拉丁姆各城邦的领袖。
在很大程度上,罗马的成长得益于拉丁姆北边的伊达拉利亚文化之影响。伊达拉利亚人的起源不明。自希罗多德起就有关于他们是土著还是来自小亚细亚的争论。有的现代学者推测,伊达拉利亚人中间的统治者可能是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来自亚洲的武士,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管理水平,与当地原来印欧语系的维兰诺微人杂居通婚,形成一种新的文明。伊达拉利亚大致相当于托斯坎尼,多森林和泥沼;为自然屏障所隔绝的许多居民点后来发展成各自独立的城邦,政治统一倾向微弱。
伊达拉利亚的宗教仪式基本上是一种占卜术,也有类似中国看风水的内容;所信的神灵多半阴暗残酷,和希腊罗马明快欢愉的诸神大不相同。活人常被当作供奉神灵的牺牲品,而且让他们在决斗中互相残杀,这也是后来罗马观赏角斗士表演风气之由来。各城邦的君主制到6和5世纪时被贵族寡头政治所取代,中产阶级的地位也有所上升。伊达拉利亚城邦都有自治权,但相互之间有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伊达拉利亚文字未被解读,仅凭考古材料很难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有详细的了解。贵族显然役使一些下层人民为其劳作,过着奢侈的生活,但我们不知道生产关系的细节。
水利工程、铜铁的冶炼和金属器物的制造为伊达拉利亚人所擅长,他们还与希腊和亚洲保持活跃的贸易往来。希腊人在公元前8世纪末叶已经开始较大规模地移民到意大利南部。他们带来了橄榄树和葡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的原型。希腊的青铜器、陶器、建筑风格和雕塑都为古代意大利人所喜爱和模仿。希腊的军事战略和建城术也传到了意大利。希腊城邦互相争斗激烈,他们在意大利的殖民地也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伊达拉利亚人在公元前7世纪前半期就在拉丁姆有很大的文化和政治影响,但他们自己也缺乏统一的政治体制,所以无法在那里建立可以被称之为帝国的统治形式。伊达拉利亚人在公元前524年攻打希腊殖民地库美受挫,拉丁姆的各城邦乘机起事。罗马的兴起结束了伊达拉利亚在拉丁姆的霸主地位。
起源成长
罗马城位于台伯河的东岸,靠近拉丁姆和伊达拉利亚的交界处;周围土地肥沃,足以支持较多的人口。台伯河通海,便于和外国贸易;罗马又处于该河流之渡口,所以也控制了意大利中部地区陆路交通的枢纽。
关于罗马的起源有许多传说,而真实的故事只能依靠考古学的证据来了解。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罗马”之名来自罗慕路斯。他和他的孪生兄弟勒摩斯(Remus)与战神马尔斯(Mars)有血缘关系。因为是私生子,罗慕路斯被扔进台伯河,神灵把他救起,还让一头母狼以奶喂他。长大后,罗慕路斯建立了罗马城。这一传说最迟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存在了。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作家荷拉尼库斯提供了关于罗马起源的另一种说法,认为特洛伊王子伊尼阿斯是罗马的创立者。公元3世纪时,罗马人也接受了特洛伊人建城的观点,把罗慕路斯和伊尼阿斯两个传说结合在一起。根据这一罗马化的希腊传说,伊尼阿斯在特洛伊陷落后飘泊到意大利,受到当地国王拉丁努斯的款待,并和他的女儿拉维尼亚结婚。他们的儿子阿斯卡尼亚斯之后有12王,其中最后一位国王努米托儿的两个外孙即为罗慕路斯和勒摩斯。近现代的考古发掘证明,罗马所在地方要到铁器时代(公元前1000年以后)才有稳定和比较密集的农牧居民点,而伊达拉利亚文化到公元前7世纪前半期在当地已占主导地位,传说中统治罗马的第一个伊达拉利亚国王塔克文据说也是在这一时期获得王位。
公元前1世纪中叶的罗马作家瓦罗推算罗马城建立于公元前753年。这一日期为罗马人普遍接受。罗马人相信他们在建国之初受到7个国王的统治,其中最后的3个是伊达拉利亚人。王政时期的第二个伊达拉利亚国王塞维·图里乌斯所推行的改革(公元前6世纪中叶)被认为对后来的罗马政治和社会结构有重大意义。他的改革首先是重新组织罗马的军队。
最早的罗马军队由3个部落(特里布)各提供1个千人队的步兵;每个千人队指挥官的手下有1队骑兵,各100人。每个千人队由10个百人队组成,与每个部落的10个库里亚相对应。每个库里亚有10个氏族构成。当时罗马有许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外来人,没有公民权,也没有服兵役的义务。塞维废除3个旧部落,以地域为基础建立了21个新特里布,把那些外来的居民也编纳在内。到公元前241年,罗马城市和乡村一共有35个特里布,其后新征服的领土都被划入已经存在的特里布。特里布取代库里亚成为行政单位
在这一时期前后,步兵也由使用方盾和投枪改为用圆盾和短剑,还装备有头盔和胸甲。改革后的罗马军队有193个百人队。公民按财产分为5个等级。富有的第一等级提供80个百人队。第一等级之上是骑士等级的18个百人队。新的一种公民大会以百人队为单位来组织:每个百人队首先得出自己的多数意见,然后在大会上投票,每队一票。骑士和第一等级有98票,在193个总票数中占多数。富有者享有政治特权,但确实承担了沉重的军事义务。上述改革并不是全在塞维统治时完成的,但可能他做了主要的工作。
公元前510年,最后一位国王“傲慢者”塔克文被罗马人民驱逐,城邦的君主制结束,共和国取而代之。这一社会转变的原因和细节不是很清楚。可以肯定的是,王政时代的国王地位原来就比较弱小,君主制本身是原始而且不发达的。
民族矛盾
罗马共和国由贵族所建立,其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们服务。50个贵族氏族只占自由民的十分之一弱,但其成员经济实力雄厚,相互之间婚姻和政治关系密切,控制着国家的主要权力机构。早期共和国的政体比较简单,真正掌握实权的是执政官和元老院。两位执政官任期一年,继承了原先国王的权力,坐象牙椅,在官服上有紫色镶边,在战争中像原先的国王一样担任指挥官,并保留了象征其强制权威的“法西斯” 。原来国王的顾问会议变成了共和国的元老院。执政官负责任命元老院成员,召集他们开会,向他们提交议题。由于执政官任期很短,元老院逐渐由咨询机构变成监督机构,规定执政官的权力范围,影响他们对继任者的选择。贵族垄断了执政官的职位和元老院。两位执政官理论上可以互相否决对方的决定,但实际上因为都是贵族利益的代表,关系十分融洽,难得发生冲突。贵族等级以外的平民们自然不肯容忍自己被排斥在统治权力之外的情势。
公元前5到4世纪的罗马经历了贵族和平民争权夺利的风波。关于罗马社会形成贵族和平民两大集团的过程,无可靠的记载流传下来。和贵族一样,平民也参加公民大会,在战时要服兵役。他们和贵族的矛盾涉及经济利益政治权力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国有土地债权法是平民积怨最多的两个问题。王政时期的国有土地有时被无偿地分配给公民,有时出售给他们,有时任由他们使用。贵族所控制的共和国不再分配土地给平民,他们又无钱购买。通过征服而得来的国有土地一般离城较远,平民无财力和人力去占领和使用。贵族不仅享有大量国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且难得交纳本来就微不足道的地租,实际上把这些土地变为他们的世袭财产。平民有义务服兵役,而他们和贵族一起流血所征服的土地只有后者才能享用。兵役负担往往让平民负债;而依照罗马的债务法,负债的平民可以任由债主杀害或被债主出售为奴。
在政治方面,执政官和神庙祭司的职位都由贵族垄断;平民自己的集会所通过的决议没有法律效力;平民与贵族的婚姻在法律上被认为是无效的,平民妇女和贵族男子所生的孩子只能是平民身份。平民无法通过联姻加入贵族集团。
平民和贵族冲突的历史有相当的一部分早已成为传说和神话。平民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成果通过变成法律和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并因此而为后人所知。平民的政治活动采取和平有秩序的方式。他们先是选出5位保民官(后来增加到10位)作为代言人,并成功地要求元老院和执政官承认保民官人身不可侵犯的地位和否决执政官立法提案的权力。保民官因此不仅可以保护平民,而且能够对立法活动施加影响。《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0年最后编成)是平民较早的一个政治胜利。这部成文的法典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
公元前449年通过的卡努雷阿法案容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公元前367年的李锡尼-赛克斯法案限制大地产,允许债务人把已支付的利息算成本金还债,但仍然没有废除债权法。这一法案还规定执政官必须有一人是平民,祭司有一部分也必须由平民担任。古老而无情的债权法要到40年之后才被废除。
根据公元前287年的霍腾西阿法案,平民大会所通过的决议和全体公民大会决议一样有效。实际上在公元前339年以前,平民会议决议就可能已经具有这样的性质。平民的上层因为上述的各种法案而取得和贵族相当的地位,二者逐渐融合成新贵族
平民的胜利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增强了罗马的军事实力,帮助这一城邦国家通过战争在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区建立了霸主地位。
罗马在意大利和地中海建立统治地位
罗马共和国对外扩张史的第一阶段是对意大利的征服,第二阶段是对地中海西部和东部地区征服。
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高卢和意大利北部的凯尔特人南下攻击罗马,在破坏城市和索取赎金后离去。罗马人在这次灾难以后开始逐渐以武力或谈判为手段确立自己在意大利半岛的霸主地位,先是控制了台伯河南岸的拉丁城市,征服了中部的萨莫奈人,后又把势力扩展到北部的伊达拉利亚人城市和南部的希腊人城市。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以兼并或结盟的形式统一了波河以南的意大利,并在各地设立罗马人的殖民地以巩固对广阔地区的控制。
在意大利半岛上,罗马和它最早的同盟者居于中部,隔断了南意和北意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战略地位十分优越。在政治和军事上,罗马也有一些有利条件。罗马是意大利人口最多的城市,兵员充足,能够承受比较大的伤亡,而且与之结盟的其他城市在战时也会派军队援助。
罗马军人的素质比他们的许多对手要优越。他们从小就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养成服从命令的习惯。放哨打瞌睡或打仗当逃兵都要被判处死刑;在某些情况下,整个分队会因为集体违反军纪受到“十抽一法”的处罚(在每十个士兵中用抽签的办法挑出一人处死)。
罗马贵族军事战术和战略十分重视,注意研究敌人的动向和武器,并设法为自己的军队提供最新最好的装备。罗马人建造道路的爱好和技艺主要也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平坦的道路为军队的快速运动提供了方便。在野战的条件下,罗马军队每次宿营之前都要安营扎寨,防备敌人偷袭。
布匿战争
罗马军队和整个共和国的应战能力在他们与迦太基人的三次“布匿战争”(罗马人称祖先来自腓尼基的迦太基人为“布匿人”)中得到了严峻的考验。
这三次大战分别发生于公元前264年到241年,前218年到201年,前149年到146年。到第三次布匿战争时,罗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已经大大超过迦太基。
迦太基位于北非地中海沿岸(今突尼斯),是来自提罗的腓尼基人在公元前8世纪初叶所建立的殖民城市。从公元前600年左右开始,迦太基通过战争排挤了地中海西岸的其他商人和殖民者,到公元前3世纪控制了西班牙东南部、撒丁尼亚、科西嘉、北非沿岸和西西里岛的西部,把希腊人的势力限制在西西里东部。
迦太基人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垄断了地中海很多地区的贸易,建立了财力雄厚的商业帝国。和罗马人对垒的迦太基军队主要由雇佣兵组成,斗志疲软,但其指挥官是专业军人,比经常更换的罗马执政官军事素养和经验丰富得多。迦太基的政府由商人贵族把持,有两位执政官,3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104个法官构成的最高法院;平民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但是没有真正的决策权。执政官和元老们不负责指挥军队,但专职的将军受到他们的严密监督。
迦太基历来奉行谨慎的外交政策,对日益强大的罗马怀抱戒心,但为捍卫自己的商业利益也不惜使用武力。罗马并没有蓄意策划挑起与迦太基的全面战争,然而它在地中海地区的日益扩张必然要导致和后者的冲突。
布匿战争的直接诱因是公元前264年罗马和迦太基对西西里岛东部城市美塞那的争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损失了600多艘战舰,但迫使迦太基政府放弃了西西里,并支付巨额赔款
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第二次布匿战争时率领不到三万人入侵意大利本土,在特来维尔(公元前218年)、特拉西美诺湖(公元前217年)和康奈(公元前216年)三场有名的战役中以少胜多击败罗马人和他们的盟军。可是罗马和它在意大利的盟友支配着65万人的大军,不会因为几次惨败而伤了元气。罗马一方面在意大利和汉尼拔周旋,另一方面派兵出征西班牙和迦太基本土,终于在公元前202年北非扎马一役击败汉尼拔,摧毁了迦太基的军事实力。
罗马人对汉尼拔的恐惧并未因他的死亡和迦太基的臣服而消逝,50年之后罗马元老院的主战派还在利用这种恐惧心理煽动民众,发起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彻底毁灭了迦太基城,残存的5万居民全部被卖为奴隶。在三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北部波河流域(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高卢)、西西里、西班牙、叙利亚、马其顿和希腊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地中海周边地区的霸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也臣服于罗马。
对外扩张
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高卢大体上相当于法国,凯尔特人在公元前500年以前就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在公元前1世纪形成一些强大的部落联盟。凯尔特人的农业比较发达;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在罗纳河谷建立了殖民地,促进了商业贸易活动。
公元前125年到121年,罗马征服了山北高卢罗纳河南岸地区,在河北岸也取得了一些立脚点,后来还设立了山北高卢行省。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在公元前一世纪开始向南移动,压迫罗纳河以北的凯尔特部落向对岸潮水般迁徙,威胁到那里的罗马人。
从公元前58年到49年担任高卢总督的恺撒击败了高卢的诸部落,把罗马的统治推进到了莱茵河,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阻止了日尔曼人的南进。恺撒一度进军不列颠,但没有在那里建立罗马的据点。对不列颠的征服是在公元1世纪由罗马帝国的皇帝们完成的。在东部,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一直抵达底格里斯河。地理知识的贫乏使罗马人产生了再向东扩张一点便能进入中国的错觉。
式微
在征服西西里时,罗马的军事实力已经足够强大,不再觉得有增加新盟友的必要,所以将西西里以及后来征服的其他一些地区划为行省,由罗马派总督来统治。行省居民没有公民权,不需要服兵役,但有义务向罗马纳税。
行省制度的创立使得与罗马结盟的城市不能再向被征服的地区移民建立殖民地。这些城市参与罗马所进行的战争,但却不能分享这一战争的重要果实。罗马委托私人所办的办税人主持的税行在行省代收税款,弊端丛生,加重了那里民众的负担。许多罗马总督在行省收受贿赂,大发横财。战争的虏获大部为罗马及其将军们所得。
罗马及其盟邦富有的贵族通过给军队提供装备和物资也获利匪浅。战争给罗马的自由小农所带来的却是贫穷和破产。在抵抗汉尼拔的战斗中,他们为保卫家国而自带武器参战,而他们自己的小农场却因战争而被毁坏或因无人照料而荒芜。来自行省的廉价谷物和依靠大量战俘发展起来的大奴隶主经济的竞争使得小农的经济处境越发艰难。破产小农离开土地,加入罗马城日益庞大的流氓无产者队伍。
罗马元老院成员多为拥有大量地产的奴隶主,他们的家族垄断着执政官和行省总督等关键的官职,并注意保护行省的上层贵族,开始与之逐渐融合。元老院成员对商业活动没有兴趣,以致于在公元前218年同意通过禁止他们拥有航海船舶的法令,并且容许让贸易和税收成为其他等级垄断的事业。
罗马公民里的骑士等级通过参与行省的税收和因罗马的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活动大大增长了经济实力。他们要求取得和元老们相同的政治地位。而且希望加强对行省贵族的榨取。骑士、元老贵族和破产的小农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中互相利用、斗争激烈,最终毁灭了共和政体。
罗马共和国的衰落是一部血腥的内战史。公元前1世纪30年代和20年代,提比略·格拉古盖约·格拉古兄弟在骑士等级的支持下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希望能够以此缓和各阶层之间的冲突。他们提议授予罗马的盟友们公民权,将国有土地分成小块无偿分给无地的小农,重新开始在被征服地区的殖民,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把谷物卖给罗马的贫民。格拉古兄弟在元老院内有一些同情者。大部分元老和骑士的一部分激烈反对他们的改革主张,卑鄙地谋杀了两兄弟,但并没有因此解决统治集团内部保守派改革派之间的尖锐矛盾。
唯一没有被废除的改革成果是对贫民的救济。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当权者后来将廉价谷物变为免费食品,争相讨好罗马的流氓无产者。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意味着罗马统治阶级不再有坚强的政治意志来通过改革稳定和扩大贵族共和国政体的社会基础。既然如此,共和国的衰落就难以避免了。
直接摧毁共和国的力量是罗马的下层平民和军队,二者其实是一个社会群体。自由小农原本构成罗马军队的主干,具有从军所要求的最低财产资格,能够携带自己的武器参战。小农的破产威胁到这一兵源,所以在公元前91年到89年意大利盟邦起义争取公民权时,罗马比较痛快地让步了,借以扩大公民士兵的来源。但此举并没有扭转小农破产所造成的军队兵源问题。
罗马将军马略在担任公元前107年执政官时实行军事改革,取消了当兵的财产资格,从乡村的流氓无产者中挑选壮士入伍,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军队。罗马元老院的墨守成规和贵族偏见把这支原本可为共和国所用的武装力量推入了将军们的掌握之中。元老院首先不愿意付给士兵们丰厚的军饷,仍然指望他们仅仅满足于和将军分享战利品。其次,罗马政府不容许平民士兵凭借战功升迁为军官;他们从军的好处主要是,他们的统帅在通过对外扩张胜利后获得政治影响之后可以为他们争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这样一大批平民士兵对元老院没有了忠诚感,只是忠于追随他们的将领,既厮杀于对外征服战争的疆场,又热衷于争权夺利的内战。
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充满了不同派别的将军互相残杀政敌的血腥味,失败的一方常常被宣布为“人民公敌”,其下场是被剥夺财产、被驱逐和处死。获胜的一方控制罗马城,以面包和公共娱乐收买那里丑态毕露的流氓无产者,利用他们搜捕和追杀政治对头。
在公元前1世纪多次残酷内战洗刷之后,倾向于改革派的恺撒连续在几次战役中击败了支持元老院贵族的庞培派部队。恺撒于公元前48年进军埃及,扶植妩媚的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主持托勒密王朝的朝政,利用当地的财富增加了自己的实力。他于45年领兵回到罗马,次年2月份第五次担任执政官,并被任命为终身独裁官
共和政体是罗马的古老制度,许多人对之抱有深厚的感情。以手下26个军团为后盾的恺撒实际上已经拥有了独断专行的君主权力,但他仍然保留了充满他的政敌的元老院,不敢流露出崇拜君主制的意向,以免触犯众怒。尽管如此,元老院贵族还是在前44年3月设计谋杀了恺撒。这一阴谋并没有挽救共和国。恺撒手下的军官们和他的养子屋大维很快消灭了与他们作对的元老院成员。
屋大维于前31年打败了他从前的盟友、当时以埃及为据点的安东尼,逼迫他和已经嫁给他的克里奥帕特拉双双自杀(此事在历史上存在争议),并处死了恺撒和后者所生之子。手握重兵的屋大维在罗马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一劳永逸地结束了共和政体。
共和国和帝国早期的经济
共和国晚期意大利农村经济的特点是大地产的增加。当时征服战争节节胜利,战利品在罗马上层统治者中间造就了一批富有者,他们还通过担任行省总督或以私人身份包办税收和公共工程而巧取豪夺。这些富豪的收入有相当的一部分被用来购买土地或租赁国有土地。大地产的经营带有追求利润的目的。农业技术这时有了一定的改进。
为了恢复地力,谷物和豆类的种植相互交替。罗马人这时也学会了深耕和良种的选择。罗马城对粮食的大量需求主要靠从西西里和其他行省进口廉价谷物来满足。意大利各地所出产的谷物只供当地的居民消费,大地产的主人为了牟利,转向发展橄榄油和葡萄酒的生产,或者经营以养羊为主的大牧场,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向附近的城镇供应蔬菜、水果、肉类和羊毛。
所谓大地产,其实就是大牧场,或是同一主人所拥有的多处中小农场、橄榄园和葡萄种植园。大地主广泛地使用奴隶,他们不会应召服兵役,而且比自由的雇工更便宜,可以随意驱使而且衣食供应很低;很多破产的自由小农流入罗马城去享受国家提供给流氓无产者的福利,并不留在乡村任人雇佣。共和国末期的血腥内战并没有引起经济上的突然变化。马略的军事改革使小农摆脱了沉重的兵役负担,可能是公元1世纪农村经济和社会相对稳定的原因。马略和他以后的罗马将军都尽力帮助自己的老兵在各行省获得土地,结果这些意大利人大批地移民到西西里、高卢、希腊、北非和西班牙等地,促进了那些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北非、西班牙的橄榄园和高卢的葡萄种植业都是这些移民建立起来的。奴隶仍然被大量地使用于乡村经济。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奴隶反抗活动有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有些奴隶主开始用自由佃农取代奴隶;奴隶主对奴隶的态度也有所软化,逐渐提高奴隶的生活质量并减少虐待,当时流行的农书提出奖励比鞭打更能控制奴隶。
内陆交通的不便极大地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罗马的对外征服和它对西班牙银矿的控制无疑刺激了外地产物流入意大利,但意大利对外的出口并没有相应的增长。海上贸易多由希腊人经营。罗马人所擅长的是金融业。共和国晚期的银行家可以为商人们提供信用担保
税行的组织类似现代的“股份公司”,一般百姓都可投资加入,股东们分担风险。具体负责税行运作的则是大股东。税行有法人资格,其利益和责任不因某一股东的死亡和退出而改变。为了收税和与政府签定有利可图的契约,税行设有广泛的情报网和传递情报的特快信使。这些代国家收税的商人也承包大批的公共工程和国有矿山的开发。罗马共和国经济管理制度的简单原始在一定程度上因为私人参与税收而得到某种弥补。
罗马帝国早期大地产和小农经济并存,前者对后者不再有大规模的兼并。意大利的大地产主人在共和国晚期内战中受到一定的冲击,许多大地产不仅换了业主,而且被切割成中等大小的地产。屋大维给予自由农民无息贷款,减缓了小农的破产,稳定了小农经济。征服战争的停止意味着战俘这一奴隶的重要来源的枯竭,奴隶的价格也随之而上涨,更多的奴隶主试图把自己的部分土地租给佃农或者雇佣自由帮工以补充奴隶之不足。奴隶的来源逐渐转向家生奴,奴隶与主人的关系也有进一步的改善。
农牧业的技术这时有一些革新,人工种植的草场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罗马贵族享用的高品质橄榄油和葡萄酒仍然来自意大利,但西班牙和高卢的产品开始向这里大量输入;西西里的一些农场被改成养羊的牧场,北非和埃及取代西西里成为供应罗马粮食的主要地区。
帝国对整个地中海地区的稳固统治和较长时期的和平无疑有利于贸易的蓬勃发展,罗马的上层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态度也由冷漠变为积极,元老院贵族开始涉足制造业和商业。一项比较特出的的工业是使用吹管为工具的玻璃制造,这是古代中国所没有的。
东方各行省有繁荣的手工业,尤其擅长玻璃和丝绸(有的是和亚麻混纺)的生产。西部各行省矿业发达,还出产陶器和纺织品。
不少新的商路得到开拓。罗马的船队开辟了从莱茵河下游经过北海到日耳曼斯堪的纳维亚的航路。欧洲与东亚的陆路交通受到敌对的帕提亚帝国的阻挠,但从蒙古出土的希腊织物表明传统的“丝绸之路”可能偶尔还在使用;罗马帝国商人一般经过海路到达印度,然后从那里取得中国的货物以及印度的香料和珠宝。罗马人为获得乳香也航行到东非赞比亚桑给巴尔,但从未对非洲内陆进行过探索。塞涅卡曾经预言说,西班牙海岸对面的大陆可以通过跨海航行到达。远方的商路勾引起人们的神思遐想和对未知的新大陆探索的最早尝试,不过罗马帝国的大宗贸易还是在各行省之间进行。除了奢侈品之外,商人们也频繁交易日用百货,如陶器、玻璃制品、花砖和青铜的厨房用具。
在工商业中,奴隶在行省和罗马以外的意大利并不是主要的劳动力。除了自由人之外,大量被释奴也加入了手工业和贸易活动。罗马帝国早期的经济发展不仅维持了意大利的繁荣,而且也大大增加了行省人所拥有的财富。
在罗马帝国最初的二百年里,罗马城的人口保持在一百万左右。对罗马、帝国中央政府和军队的物资供应是罗马帝国经济的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罗马城寄生于整个帝国的经济资源之上。当时罗马每年进口200,000到400,000吨的小麦,前一个数字据学者估计是防止饥饿发生的最低限额。这些谷物主要来自行省向罗马政府交纳的赋税。大量的谷物被免费地提供给罗马成群的流氓无产者,后来国家还向他们发放橄榄油、猪肉和葡萄酒。
从公元1世纪初到2世纪末,罗马军队从大约300,000人增加到400,000人。战时的罗马军队经常从行省居民那里无偿征集军需品,3世纪以后战争频仍,这种索求成为百姓的沉重负担。不同的行省对国家所承担的经济义务有所不同。北非、西西里、沙丁尼亚和埃及主要向罗马提供谷物;大批罗马军队在北部和西北部的行省防卫边界阻挡蛮族的入侵,那里居民的主要负担是军队的物资供应;罗马士兵和官吏的一部分收入是以货币的形式发放的,而向政府交纳现金赋税的主要是西班牙、高卢南部以及小亚细亚行省。
以罗马帝国的疆域和人口而言,其政府和军队都不能算庞大,国家的赋税对臣民来说一般不构成难以承受的负担。后来西罗马帝国衰落是因为政府太弱太小,而不是因为政府的索求压垮了臣民。
君主制
古罗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共和国阶段和帝国阶段。到罗马帝国时期,不仅君主制取代了贵族寡头的共和制,而且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为活动舞台。罗马帝国史不是罗马一城的历史,也不是意大利的历史,而是当时的地中海地区史。
管理制度
罗马共和国的宪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各种公民大会,其次是元老院,再次是各级行政长官
罗马有四种公民大会,即库里亚大会,百人队大会,特里布大会和平民大会。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结束后,后三种大会在形式上虽然有不同的组织原则,但具有相等的立法权威,与会的成员也大致相同。
库里亚大会是最早的公民大会,不过它在王政时代的作用比较模糊。共和国的执政官在被选举出来后须由库里亚大会确认,但这一程序并没有实际的政治意义,只是一个过场。富有者在百人队大会长期占优势,但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重新组织了百人队,在193个百人队中骑士和第一等级只拥有88队。
特里布大会至迟在公元前450年前后就已经存在。平民大会也以特里布为单位来召开。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取得胜利之后,平民大会决议具有和其他公民大会一样的法律效力,加上平民也加入到了新的贵族集团中去,平民大会和原有的特里布大会在宪法上仍然是两种不同的会议,但二者的界线对许多人来说变得比较模糊。
在共和国晚期,百人队大会和特里布大会的参加者其实是同样的人;共和国早期的旧贵族这时在人数上微不足道,平民大会的组成和前两种大会也相差无几。公民大会的功能是通过法律和选举行政官员,最重要的官员由百人队大会选举;平民大会的主席是保民官,百人队大会的主席是执政官,后者常常忙于军事事务,无暇开会,所以很多立法工作都有平民大会承担。罗马公民大会没有提出官员候选人和修改法案的权力,这一局限性严重削弱了群众的民主权利。这个问题与罗马元老院和行政制度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行政制度
元老院在形式上只是执政官的咨询机构,既无立法权也无行政权。共和国晚期的执政官必须在所有重大事务上征得元老院的同意,后者变成了实际上的行政机构,体现了贵族寡头统治铁律的性质。元老院成员为300人,后来在公元前1世纪被扩大为600人。
平民在王政时代结束后就进入了元老院,但一开始只是那里的少数派。元老原先由执政官指定,在平民和贵族斗争期间改由监察官任命,平民后来成为新贵族的一部分。
习惯上元老院成员必须是卸任的执政官、行政长官和高级营造官,到共和国晚期也可以是前任的平民营造官和财务官。这些官员都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但往往只有贵族才能当选。
军事
军团是古罗马军队的基本作战单位。军团的数目以及军团中的人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王政时期
王政初期,罗马按氏族部落召集武装力量。王政后期,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实行改革,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5个等级,规定各级中17至60岁的公民皆有服兵役的义务,从而建立了公民兵制。“王”负责征集和统率军队。公民兵出征须自备武装和给养,战后即解甲归田。这时的军队有重装步兵、轻装步兵、箭手和投石手,此外还有少数骑兵。当时的作战队形是排成密集方阵,重装步兵在战斗中起决定作用。
共和时期
共和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和扩大,罗马的军事制度发生变化罗马军事家卡米鲁斯(Camillus)实行改革,从最初在军队中发放军饷,并由国家供给武器和给养,到后来的逐渐改进军溪组织、战斗队形和武器装。在布匿战争中,又进行多方面改进,终于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军事制度。每个军团通常由4500人组成,包括3000名重装步兵、1200名轻装步兵和300名骑兵。重装步兵为军团的主力,配备投枪、短剑、大盾、金属头盔、胸铠和胫甲。每个军团分为30个中队,每个中队分为两个百人队。罗马军团主要由三个战列组成。第一列是青年兵,也称为“枪兵”,武器一律是长枪。第二列是壮年兵,又称“主力兵”是军团的核心。第三列则是“后备兵”,由老兵组成。
除了上述三列重装步兵外,每个百人队配有20名轻装步兵,每一军团配有300 名骑兵,由10个30人的骑兵小队组成。轻装步兵和骑兵亦分为小队,战斗中轻装步兵通常配置于军团前面,骑兵则掩护两翼。征服意大利后,罗马军队中还有臣服于罗马的城邦或部落,即所谓同盟者提供的大量辅助部队,配合军团作战。最高军事指挥权掌握在执政官手中,军团的指挥官是6名军事保民官,由公民大会推举或执政官委任。下级军官最重要的是百人队长,从士兵中挑选任命。
随着共和制度陷入危机,前二世纪末,盖乌斯·马略实行军事改革。改革主要是将公民兵制改为募兵制,招募以前无权参军的贫苦公民到军中服役;并提高薪向,延长服役期限;同时,为了加强军队的机动性,改变军团的编制和作战队形,此后,城乡大批无业游民加入军队,罗马军队至此成为脱离社会生产的职业军。军队参与社会,逐渐成为军阀争夺权利和实现独裁统治的工具。
帝国时期
前27年,奥古斯都又对罗马军事制度作了改革。将精锐的职业军队进一步合法化,形成了正式的常备军,并配备以辅助部队,驻扎于行省和边防要地,建立近行军专门保卫元首及元首家族。军团士兵从罗马公民中招募,辅助部队则从行省和附庸国非罗马公民中征集,近卫军仅来糪(bò)意大利的罗马公民。起初这三类士兵在服役期限有很大的差异,后来由于罗马公民权的扩展,行省居民在军团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军团和辅助部的差别逐渐缩小,到二世纪时,驻行省的帝国军队就地征地,并修筑了永久性营地,完全成为当地驻军。
帝国时期的军团与共和国时期相比已有较大的改变,按财产等级划分兵种的制度已经取消,全部士兵已不再都是服义务兵役的公民,而是主要由职业的雇佣兵组成。每个军团包括10个营,每个营包括3个连,每个连再包括2个百人队。每个军团的定额大约为5000人。军团士兵分为步兵、骑兵、海军,军事单位有军团、步兵队和骑兵队。
帝国后期(西元五世纪中叶),罗马的军事组织又有重大变化。以前作为罗马军队编制核心的重步兵渐渐丧失其重要性,而让位于骑兵。裁克里先执政时,把全国军队分为边防部队和内部机动部队两种,军团数目多达72个,各兵种的士兵总数增加到60万人左右。帝国晚期,军队中明显的变化是日耳曼人比例越来越大。
政治制度
古罗马文化对后世贡献最大的,是政治制度和法律。罗马由一个小城邦发展成为一个大帝国,政治制度上历经王政、共和、独裁和帝制等,成为历代政治家和学者效法与研究之对象。
教育
古罗马教育史可以简化为两个时代,其一就是以罗马固有教育为主的上古时代,其二就是以希腊教育为主的古典时代。古罗马上古时代的教育,是在罗马固有社会组织和固有思想下,以罗马传统英武杀伐精神为教育精神,单纯就是罗马人的教育。古罗马古典时代的教育,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后,大批希腊学者来到罗马办学,罗马社会吹起一股希腊风,将希腊文化视为一种时尚,尽管受到保守分子的打压与反对,但是仍有许多富家子弟纷纷负笈希腊,到雅典等城市专攻希腊哲学修辞学
法律
古罗马法律尤以具有高度弹性为其特点,可分为三大系统:一、以十二铜表法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民法。二、与各民族风俗习惯有关的万民法。三、哲学家、法律家等对法律的研究形成的自然法。其中以自然法最为重要,认为任何法律不得违背理性和自然法则,如人人平等,享有政府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等等。自然法虽非法律条文,却对法律具有无形的约束作用,对后世影响很大。西元六世纪时,查士丁尼大帝曾将这些法律加以整理,编纂成查士丁尼法典,奠定欧美大陆法系的基础。
社会
古罗马人与古代世界的许多民族一样为父系社会,重视家庭生活,结婚的儿子及其家庭和奴隶常住在一起,为一种大家庭。父亲或家长有很高的权威,也是家庭祭祀的主持人。一般人居住的房子是四边的房间即前庭,后来在四边加盖其他房间,它就变成客厅。城市中有一层的房屋或多层的公寓,乡间则有豪华的别墅。饮食方面,罗马人吃三餐,但除了晚餐外,都很简单。至于衣着,常穿宽的外袍,其款式和颜色随着身分与财富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古罗马人喜欢竞技和赛车。赛车常在一种长圆形的竞技场进行,大赛场有时可以容纳30万名观众,而大竞技场也很壮观。此类活动充斥血腥与暴力,而一般穷人在政府供应的节目下乐此不疲,以致诗人朱维纳感叹他们只知面包和竞赛。
虽然相对于希腊女性享有更多自由,妇女在罗马社会中地位并不高。在家庭上,妇女为丈夫的所有物,丈夫可以任意支配、惩罚甚至杀死;在法律上,罗马法并不承认妇女有订定契约、处分财产和继承的权利。不过,上层社会的妇女享有较多的自由,拥有支配财产和婚姻的权力。
文化
古罗马文化早期在自身的传统上受伊特鲁里亚希腊文化的影响,吸收其精华并融合而成。西元前3世纪以后,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强国,其文化亦高度发展。
西元3世纪后罗马经济、政治转入危机阶段,文化逐渐衰落。同时基督教迅速传播,基督教文化开始形成。古罗马文化对后世西方国家文化有相当影响。
文学史学
古罗马文学拉丁文学,其原创性不大,多摹拟古希腊文学。拉丁文学的全盛时期约为前80年至西元17年左右,这段时期以西元前42年为准又可分为两期,前期以西塞罗凯撒卡图卢斯为代表;后期以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李维为代表。
前期的西塞罗,以书信、演讲词著称;凯撒征服高卢所写的高卢战记等一系列以第三人称描述的战记,简洁流畅,是后人研究西欧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维吉尔则是后期最杰出的诗人。
史学方面,则有李维的罗马史,记录罗马早期的历史;塔西图斯留下丰富的历史著作,著有《编年史》、《历史》、《日耳曼尼亚志》等不朽著作,如描写帝国早期的编年史,强调历史的鉴戒功能。
语言
拉丁文字母成为许多民族创造文字的基础,也是整个罗马帝国官方语言。不过,在东部,希腊文亦为受过教育的人所使用。一般人在埃及使用古埃及语文,在中东使用闪族语系中的阿拉姆语文。在西方,高卢与不列巅地区的普通人使用塞尔特方言,莱茵河多瑙河地区的日耳曼人讲古老的日耳曼语文,迦太基一带讲腓尼基语文。
罗马法和法学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凯撒、西塞罗为代表的拉丁文散文,以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人为代表的罗马诗歌,是世界各国学者研讨的物件。在罗马帝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基督教,给整个人类特别是欧洲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宗教
意大利原有本土宗教,相信在自然物体内有一些精灵或神明控制人类的命运,如森林之神、花神、灶神、门神等等。前三世纪开始受到古希腊宗教影响,便开始信仰希腊人所信仰的神祇。共和后期和帝国时期,来自中东和小亚细亚的信仰,如埃及的生育及繁殖女神伊色斯,小亚细亚的大母神,以及一些其他的神秘宗教,也得到古罗马人的信仰。
帝国时期,基督教(公元1世纪)开始发展,教义倡导平等博爱、相互扶持,吸引大批社会底层的人民和奴隶信仰。由于拒绝接纳罗马信奉的诸神明、不愿将罗马在世的皇帝视为神明,故受罗马政府的打压与迫害。随着罗马帝国国势走下坡,内部与外部危机的出现,不少上流社会的贵族亦改信为基督徒。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的米兰敕令,基督教得到合法地位。狄奥多西一世在392年颁下诏令,独尊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艺术
古罗马艺术大多承袭希腊与伊特拉斯坎,罗马人崇拜希腊艺术,所以大量引用希腊艺术形式,也因此而缺乏独创性,不过罗马人与希腊人重理想,在艺术创作中喜欢运用抽象、概括的理念不同,罗马人更现实、讲究实际,更喜欢具体、实在的物体,尽管古罗马十分重视发展希腊艺术,不过也保留自己的艺术特点,以建筑和雕刻最具代表性。雄伟壮观的公共建筑,如万神殿、罗马竞技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展现了帝国的气魄。雕刻强调真实、自然,则表现罗马人务实的性格。
哲学
古罗马哲学深受希腊化时代斯多亚学派伊比鸠鲁学派思想影响。代表思想家为西塞罗。他认为善行产生快乐,智者就是依照理性指导而生活的人,因而不为烦忧痛苦所困扰。哲学家卢克莱修著作的《论物性》是唯一阐述古代原子论的著作;五贤帝之一的马可·奥理略(罗马唯一的哲学家皇帝),留下《沉思录》名著。
公元3世纪以后的新柏拉图主义成为具影响力的学派,有取代斯多亚学派之趋势。该学派的创立者为普洛提纳斯。他鼓吹苦行禁欲和内省思考;在宇宙本体的看法上,结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其主旨为太一或上帝发投出心灵和世界灵魂,然后到达认知的世界。新柏拉图主义对早期基督教神学发生了深远影响。
科学
古罗马科学是总结过往累积的经验和吸引地中海诸名族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在农学、天文学、地理学及医学、工程技术有较大的成就。与古希腊人比较起来,罗马人在科学方面的研究有两个明显的特色。第一,罗马人注重实际,而不看重抽象的理论框架的构造。第二,虽然罗马人在自然科学方面,无重大创新,由于他们征服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接触到许多文明古国创造的优秀成果,故此在对人的科学成就进行总结有所贡献。
雕塑艺术
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了希腊本土,公元前 30 年又占领了埃及,自此罗马将原古希腊所统治的广大地区全部纳入罗马帝国版图。罗马不仅获得了古希腊的疆土,而且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的艺术文化成果,成为西方艺术中心。
古罗马的雕塑同古希腊是一脉相承的,而最有特色的作品是人物 肖像雕塑。青铜胸像《布鲁图 》是肖像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它表现的是否是那个为捍卫共和而刺杀凯撤的英雄布鲁还有争议,无论如何,它在表现人物严肃、 坚毅的个性方面堪称佳作。塑像的眼球是用象牙玻璃制成,看起来咄咄逼人。《演说者屋大维》,据称是凯撒大帝的继承者奥古斯都大帝尚未称帝前的雕像。这是一件等身大理石裸体雕像,右手弯举至额,作沉思状,左臂上搭着斗篷,左手反拿着代表雄辩之神墨丘里的权杖,现已遗失。人物形体健美,比例协调。很明显,在人体形象的表现方面古希腊遗风很浓。
《戎装的奥古斯都》 是一座高 204 厘米的大理石雕像,约作于公元前19一公元前13年之间,这是一系列奥古斯都雕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在这个雕像中,奥古斯都被刻划为一个左手拿权杖,右手高高抬起指向前方的雄伟的帝王形象。他身上穿着极合体的销甲,销甲上还刻有带情节性的装饰花纹。在他向前迈进的右腿旁,有一尊可爱的小爱神形象,这试图要说明奥古斯都大帝不仅是位英明的统帅,还是一位仁爱之君。《 阿格利帕头像》,阿格利帕是奥古斯都的女婿,也是他治上的坚定支持者,他为罗马城的建立付出 了极大努力。这尊大理石头像集中表现了他刚毅,果断,不屈的性格。面部肌肉的表现含蓄有力。
卡拉卡拉胸像》,大理石制作,高50厘米。卡拉卡拉是罗马历史上一个嗜杀成性的暴君,他以谋反罪杀害了他的岳父,放逐了他的妻子,后又将她杀害,23 岁即位后,又杀死他的弟弟及弟弟的大批友人。他还大肆屠杀 日 耳曼人,最后于公元217年被他的部下、近卫军司令刺死。这件作品是古罗马 肖像作品中个性表现的优秀典范,它着重刻划了暴君紧蹩眉头下那双透露出凶残、奸虐的眼睛,还有紧绷的双唇,这是阴险而多疑的形象,仿佛一张口便有无辜的生命受难黄泉。该胸像作于公元209年。
《妇女 肖像》 是作于公元90年左右的一尊优美的大理石胸像,全像高63厘米,它表现了一位娴静、高贵的妇女形象:挺直的鼻子,丰厚的嘴唇,光滑而有起伏变化的脸庞在光线下显示出节奏的美感,尤其是那奇特的高卷发的表现,真是精美绝伦,像一簇盛开的精雕过的花张扬在妇人娇美的额前,没有雕刻眼珠的双眼无目 的地张开着,更给人以捉摸揣度的余地。
古罗马时期还有大量的优秀浮雕作品,最著名的是 《和平祭坛》。《和平祭坛》 又称奥古斯都和平祭坛,它于公元前13年动工,公元9年9月落成。这是一座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有四面墙垣的方形框架,高4米,长11米,宽 10米,东西两面墙上有门洞,沿门洞的台阶向上是祭台。浮雕分布于墙垣四周,分上下两层,上层是记事性的人物群像,下层是精美的植物图案。整个浮雕风格与古希腊雕刻的古典时代风格极为接近。
参考资料
古罗马文明.《同济大学学报》.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0:19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