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城邦
古代希腊的城市国家
希腊城邦(古希腊语:πολις,英语:Polis),希腊文的字面意思是城市。它也代表了公民以及公民组成的群体。是古希腊一种政治共同体,以城市为单位形成自治国家。古希腊的众多城邦中,雅典斯巴达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形式的城邦。
简介
所有希腊城邦都是小国。希腊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
②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他们或是来自外邦的移民(例如雅典的“异邦人”),或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而与当权的公民集体处于不平等地位者(例如斯巴达的“边民”),或是因贫困而失去公民资格者,或是因违法而被剥夺了公民权者,或是被释放的奴隶。
③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的奴隶。奴隶多系非希腊人,但也有一部分是希腊人,例如斯巴达的“黑劳士”。
职能
所有城邦在形成时期,农业都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只有公民才有权占有 。除斯巴达在“平等者公社”形成之后公民完全不从事生产劳动外,大多数城邦中多数公民从事农业生产。在雅典、科林斯等工商业一度颇为发达的城邦中,从事手工业、航海业和商业的公民也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城邦的重要任务是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内部安全。在城邦中,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一个军人团体,每个公民有随时应征参战的义务,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由应征者自己负担军需和武器装备。
构成
一般说来,每个城邦都有三种政治机构:由成年男子构成的公民大会、议事会(如斯巴达的长老会议、雅典的五百人会议)和经选举产生的(或至少需得到公民大会确认的)公职人员,首先是负责军事指挥的公职人员。在希腊城邦的历史上有过君主制,也有过具有个人独裁色彩的僭主政治;但在城邦制度发达时期,以共和政体居多。共和政体中又有民主共和与贵族共和之别。长期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主要是雅典等少数城邦。在古代希腊,任何社会组织,无论家庭、氏族、胞族、部落或国家,同时也是宗教联合体,有各自的祭祀偶像。当时没有独立的祭司阶层,族长和各种公职人员兼起祭司作用。祭神和组织各种节庆活动是城邦政权机构的重要职责。
兴衰
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希腊城邦,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繁荣时期。从公元前4世纪起逐渐衰落 。由于公民中贫富分化加剧,公民权与土地的关系日趋松弛,公民集体内部矛盾增加,公民兵制开始瓦解。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以及公元前323~前30年的希腊化时代许多国王对希腊的奴役,剥夺了希腊绝大多数城邦的政治独立,瓦解了原有的公民集体,使这些城邦演变成在庞大的中央集权管辖下的地方自治单位。
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出现在小亚细亚西海岸和希腊各地,它们在历史上被称为城邦,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城邦就是雅典和斯巴达。
雅典
雅典濒临爱琴海,海上交通便利。这里的商人可以远航到埃及等地,商业贸易使城邦繁荣起来。
经过贫民和贵族的不断斗争,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当政时期,雅典的民主制达到极盛。由全体男性公民参加公民大会,每隔10天召开一次,投票决定国家的内政、外交等大事,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在休会期间,从公民中抽签选出500人,组成“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处理城邦的日常事务。各级官员也抽签产生。陪审法庭是雅典的最高司法机构,陪审员从公民中抽签选出,处理各种重大案件。
雅典的民主宣扬全体共享政治权力和义务。但事实上,重要的官权都被贵族掌握;妇女、奴隶和外国人都被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
为了防止某些人因权力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雅典人还发明了陶片放逐法。每年专门召开一次公民大会,公民们把他们认为是民主的敌人的名字写在陶片(或贝壳)上。如果出席大会的人超过6000,得票最多的人就要受到为期10年的放逐。
雅典的民主制度,使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但是,这种民主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占大多人口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雅典
雅典城所在的阿提卡境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青铜时代遗址多有发现。在雅典卫城境内发现了迈锡尼文明时代(约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至前12世纪)的宫殿遗址。史学传统认为,雅典原是伊奥尼亚人居住的地方,当公元前12世纪多利安人入侵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时候,这里迁入了大批来自其他迈锡尼文明中心的移民。在迈锡尼文明时代产生的雅典国家是否随着整个迈锡尼文明的衰落一度消失,传说中的提修斯把阿提卡境内诸小邦联合成统一的雅典国家的活动何时发生,学术界意见不一。现有的片断文字材料表明,在公元前700年左右,阿提卡全境已经形成以雅典城为中心的统一的奴隶占有制国家。
公元前8世纪,王权衰落,政权由氏族贵族执掌。公元前682年起,执政官一年一选。公元前7世纪形成了由9名执政官分别掌管国家最高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事务的局面。当权的氏族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剥削和奴役贫困的氏族成员,甚至把他们卖到外邦为奴,引起普通氏族成员日益强烈的不满。
公元前 632年,出身氏族贵族的基隆企图夺取政权,因未得到平民支持而失败。公元前621年,执政官德拉古习惯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公诸于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氏族贵族的权力。公元前 6世纪初,氏族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发展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公元前594年,由双方共同选出的仲裁人梭伦实行改革,废除了债务奴役,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见梭伦改革)。庇西特拉图(约公元前7世纪末~前527年)及其后裔的僭主统治(公元前560~前510年,中有两次间断),客观上打击了氏族贵族,改善了作为公民主体的小农的经济地位,促进了雅典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元前 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作为国家的行政单位,削弱了氏族贵族在各方面的影响,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希波战争到丧失独立
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希腊诸邦进行了数十年反抗波斯侵略的战争,并取得最后胜利。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重大作用,一跃成为公元前478年建立的提洛同盟的首领。这大大促进了雅典奴隶占有制经济的发展,引起雅典公民内部不同阶层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公元前462年(或公元前461年)厄菲阿尔特伯里克利所领导的改革。这次改革剥夺了由卸任的执政官组成的战神山议事会(即贵族会议)的权力,将其分别交给公民大会、民众法庭和五百人议事会,使民主政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军事殖民制度、各种社会公益捐献和对公民的津贴以及大兴土木,使占公民多数的小生产者享有得到一定保障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伯里克利当政时期(公元前443~前429年),雅典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臻于极盛,成为左右希腊世界局势的霸国和主要文化中心。
公元前431年雅典及其同盟者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爆发战争,公元前404年战争以雅典失败告终(见伯罗奔尼撒战争)。提洛同盟瓦解。雅典一度屈从于斯巴达。公元前404年民主政体被推翻,“三十僭主”肆虐一时。公元前403年民主政治得到重建。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雅典利用波斯和忒拜等希腊城邦与斯巴达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自己的势力,于公元前378年建立了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国内政局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一些发展;但公民内部贫富分化加剧,矛盾加深。从公元前4世纪50年代起,新兴的马其顿日益严重地威胁着在色雷斯黑海海峡地区有重大利益关系的雅典的独立和安全。雅典内部反马其顿派和亲马其顿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两派交替占据上风。公元前338年的喀罗尼亚之役,马其顿击败了希腊各邦的反抗,从而确立了对包括雅典在内的许多希腊城邦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23~前322年雅典与马其顿战于拉米亚,结果失败,附属于马其顿,从此完全失去政治独立,民主政体名存实亡。公元前2世纪中叶并入罗马版图。
斯巴达
古代希腊的重要城邦,史称拉凯达伊蒙,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科尼亚
国家形成和早期发展
迈锡尼文明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前12世纪),拉科尼亚境内存在过国家。公元前1100年左右,多利亚人开始入侵拉科尼亚,经过长期斗争消灭了原有国家。约公元前10世纪,多利亚人建立了斯巴达城。该城由 4个村庄组成,直到公元前4世纪末完全没有城墙,到公元前8世纪末,斯巴达人建立起一个基本统一了拉科尼亚的城邦。约公元前735~前715年,斯巴达初步征服了西邻美塞尼亚;继而于公元前7世纪末镇压了当地人的大规模起义,将该地区完全占领。约在此过程中创立了斯巴达国家。公元前9~前7世纪,斯巴达在向外扩张的同时,内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并逐步形成一整套有特色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传统上把这些制度的产生归功于传说中的立法者利库尔戈斯的改革。
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斯巴达社会分为3个等级:①斯巴达人。城邦中的全权公民,完全靠剥削奴隶劳动生活,最盛时约有 9000户。斯巴达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种军事性质的所谓“平等者公社”,成为斯巴达国家的统治阶层。②“边民”,一译“庇里阿西”。被征服的边区城市的居民,约有 3万户。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权,但是没有斯巴达城邦的公民权。主要务农,也有的从事工商业。③黑劳士。属于斯巴达城邦所有的农业奴隶。
斯巴达国家的政体属贵族共和政体。城邦的主要政治机构包括:①国王2人,分别由两个王室世袭。主要权力在宗教和军事方面,平时主持国家祭祀和处理家庭法案件,战时一个国王领兵出战,另一个居守。由于两个国王拥有平等的权力,往往互相牵制,使王权受到限制。②长老会议。两个国王是当然成员,另有成员28人。长老任职终身,出缺时从年逾60的公民中挑选补足。长老会议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案,主持刑事审判,并处理国家行政事务。③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的全体斯巴达男性公民组成。公民可以在大会上参加议案的表决和官员的选举,但不能提出议案。公民大会表决的方式,一般以与会者呼声的高低为准,因此未必能真正表达公民意愿。④监察官5人。每年改选一次,原则上每个斯巴达公民均有被选举权。据说,监察官原是国王手下助理司法事务的官员。约在征服美塞尼亚之后,他们的权力逐渐增大,不仅可以监督斯巴达城邦的一切官员,而且后来竟然有权审判以至处死国王。每次国王出征都有两名监察官随行,实地监督。
为了镇压人数众多而又反抗性很强的黑劳士奴隶,斯巴达城邦规定了严格的公民军事训练制度。公民的孩子出生后,经体格检查合格才许收养。男孩 7岁就要离开家庭,编入儿童连队,受初步的组织纪律训练;12岁以后要受严格的军事和体育训练。男子成年结婚以后,平时必须生活在军营中,参加聚餐和操练,直到60岁才可退伍。
公元前6世纪中叶以后的斯巴达
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逐步与伯罗奔尼撒半岛大多数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成为希腊一个城邦集团的领袖。凭借这个同盟,斯巴达经常干涉雅典等邦内政。公元前5世纪初,它没有派兵支援小亚细亚希腊城邦反对波斯的起义。公元前480和前479年,斯巴达人在波希战争中曾任希腊诸邦盟军统帅,与雅典等邦联合反对波斯的侵略。
此后,随着提洛同盟的建立和雅典势力的增长,斯巴达与雅典的矛盾日趋尖锐。公元前 464年大地震后,黑劳士乘机起义,为了挽救危局,斯巴达一度求助于雅典。公元前404年,在波斯的帮助下,斯巴达打败雅典,成为延续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胜利者和全希腊的霸主。它的暴虐统治很快引起各城邦的不满和反抗。公元前4~前3世纪与雅典、忒拜、科林斯长期角逐,渐失优势。斯巴达公民内部贫富分化加速,失去土地和公民权者日增,“平等者公社”趋于瓦解,公民兵日益削弱。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入侵希腊城邦忒拜,大败,国王战死。随后美塞尼亚独立,伯罗奔尼撒同盟解体。公元前 3世纪后期,斯巴达的社会矛盾尤为激烈,亚基斯四世和克莱奥梅涅斯三世改革相继以失败告终。公元前 192年,斯巴达僭主纳比斯被杀,斯巴达被迫加入阿哈伊亚同盟,实际失去了独立。罗马帝国征服伯罗奔尼撒半岛后,公元396年斯巴达城为哥特人所毁。继而拜占庭居民移入,以荷马史诗中的拉凯达伊蒙称此地。
科林斯
古代希腊的奴隶占有制城邦。位于科林斯地峡西南端,扼中希腊伯罗奔尼撒间的交通要道。在科林斯湾和萨罗尼科斯湾都有港口,海上交通十分便利。公元前第3千纪已有人居住,迈锡尼文明时代(约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前12世纪)已有科林斯城。公元前第2千纪末被多利亚人征服。
公元前8~前6世纪,科林斯不仅有发达的农业,而且过境贸易很兴旺。科林斯的陶器享有盛名,造船和航海业都有很大发展。科林斯先后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如叙拉古、科尔居拉、波提狄亚、安布拉基亚等。公元前8世纪至前7世纪中期,巴希阿德斯家族把持城邦政权,实行贵族寡头统治。希普塞卢斯(约公元前657~前627年在位)推翻巴希阿德斯家族,建立了僭主统治。其子佩里安德尔当政时(约公元前627~前586年),科林斯国势昌盛,为了便于科林斯湾和萨罗尼科斯湾之间的货物运转,修建了用石头铺砌的连接两个港口的大道。文化、艺术、建筑都很繁荣。约公元前 581年,僭主政体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少数富人掌握政权的贵族政体。公元前6世纪后期,科林斯加入了伯罗奔尼撒同盟。
希波战争的早期阶段,科林斯积极参加了温泉关、普拉蒂亚、萨拉米斯和米卡列战役。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和战争中,科林斯和雅典的矛盾一度达到很尖锐的程度。但是,在公元前395~前387年,科林斯与阿尔戈斯、忒拜、雅典等城邦结盟,在波斯支持下进行了反对斯巴达的科林斯战争。公元前 338年以后,基本上从属于马其顿。公元前 196年罗马打败马其顿,宣布科林斯“独立”。公元前 146年,科林斯为罗马所灭,居民大批沦为奴隶,城市被彻底摧毁。公元前46年G.J.凯撒曾予重建,成为罗马治下的亚该亚行省的中心。
叙拉古
古代希腊人的城邦。位于西西里岛东部。约公元前734年由科林斯的移民所建。公元前7和前6世纪,叙拉古贵族当权,奴役当地被征服居民。公元前485年,位于西西里南部的希腊城邦盖拉的僭主格隆利用叙拉古居民内部的不和占领叙拉古,自立为叙拉古僭主。公元前480年,格隆在希梅拉附近大败迦太基军队,使叙拉古得以在西西里岛东部称雄。他的继承者希罗一世(公元前478~前467/前466在位)积极插手意大利半岛一些城邦之间的争斗。约公元前466年,叙拉古人建立了民主政体,政事由公民大会、议事会和每年选举的将军处理。
公元前415~前413年,雅典派大军攻打叙拉古,遭到惨败。狄奥尼西奥斯(老)利用与迦太基人作战的紧张局势,于公元前405年在叙拉古重建僭主统治,当政近40年(公元前405~前367)。在与迦太基的长期斗争中,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 4世纪初,叙拉古一度控制了西西里岛的大部分地区和意大利南部的许多地方。公元前367年狄奥尼西奥斯的长子继任僭主,史称小狄奥尼西奥斯(公元前367~前354,前354~前343在位)。从公元前4世纪50年代后期起,叙拉古内部纷争不已,国势日衰,人口减少。公元前343年恢复民主政体。公元前317年起当政的僭主阿加索克利斯一度率军在非洲与迦太基作战,又曾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西部扩张,约公元前304年自立为西西里王。僭主希罗二世执政时(约公元前270~前216/前215),有一批退役的意大利雇佣兵强行登上了西西里岛东北端的墨西拿,此事成为第1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公元前264年,罗马军队开入西西里,叙拉古被迫与罗马订立条约,势力被限制在西西里东南部,并支持罗马人与迦太基作战。希罗二世死后,叙拉古在第2次布匿战争中,坚决抵抗罗马的侵略,支持迦太基。公元前211年被罗马人攻占。从此,叙拉古长期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成为西西里行省的一部分。
奥林匹亚
古代希腊宗教祭祀和体育竞技中心之一,奥林匹克运动会发祥地。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北部的埃利斯境内。现存古代的体育场、宙斯庙、赫拉庙等遗迹。竞技会源于宗教节庆活动。传说第一次奥林匹亚竞技会于公元前776年举行,后来每4年举行一次。到公元393年,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共进行了 293次。由于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令禁止非基督教徒举行多神教祭祀和赛会,393年举行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便成了最后的一次。
竞技会的竞赛项目最初只有赛跑,赛场跑道长210米,宽32米。后来增加了跳远、马车赛等。参加者也由初期仅限于住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北部的多利亚人,发展到包括所有的希腊人。竞技会于6月底7月初举行,最初赛期1天,公元前472年确定为5天。竞技会期间各邦停止战争,赴会的商人进行频繁交易,诗人、作家竞相宣读作品。
随着近代体育的兴起,1888年,法国的顾拜旦倡议恢复奥运会。此后,每4年举行一次,分别在世界各地举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8:44
目录
概述
简介
职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