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银元素的矿产称之为银矿。纯银为银白色,故又称
白银。在所有金属中,银的
导电性、导热性最高,
延展性和可塑性也好,易于抛光和造型,还能与许多金属组成合金或假合金。
含银矿物种类
含银矿物有200多种,其中银为主要元素的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有60余种,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作为白银生产的主要原料有12种:自然银(Ag)、
银金矿(AgAu)、
辉银矿(Ag2S)、
深红银矿(Ag3SbS3)、淡红银矿(Ag3AsS3)、
角银矿(AgCl)、
脆银矿(Ag2SbS3)、
锑银矿(Ag3Sb)、
硒银矿(Ag3Se)、
碲银矿(Ag2Te)、锌锑方辉银矿(5Ag2Sb2S3)、
硫锑铜银矿(8(AgCu)SSb2S3)。
银属铜型离子,亲硫,极化能力强。在自然界中常以自然银、硫化物、硫盐等形式存在,因其
离子半径较大,又能与巨大的阴离子Se和Te形成
硒化物和
碲化物。但它通常最喜欢潜藏在
方铅矿中,或作机械混入,或作
类质同象潜晶。其次是赋存于自然金、
黝铜矿、
黄铜矿、
闪锌矿等矿物中。因此在
铅锌矿、铜矿、
金矿开采、冶炼过程中往往也可回收银。
在内生作用中,银在热液阶段才趋于高度集中,富集成银(金)或各种含银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在表生条件下,银的硫化物可形成具有一定溶解性、易溶于水的Ag2SO4,在氧化带下部形成次生富集体;在
沉积作用中,银常与铜、金、
铀、铅、锌或钒、磷等一起迁移,沉淀于砂岩、粘土
页岩和
碳酸盐岩类岩石中,当其达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可形成沉积型或层控型银矿床;在
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呈细分散状态的银,经变质热液的
萃取与活化迁移,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可富集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新矿床,或者使原
矿体叠加富化。
自然界银矿物或含银矿物种类繁多,它们又可在不同的
地质作用阶段形成,因此这些银矿物常分布在不同的矿相中,甚至好几种银矿物赋存于同一矿石之中,它们除独立呈
粗粒单晶存在,嵌布于
脉石矿物中外,还有与
方铅矿、闪锌矿、
黄铁矿、
黄铜矿等呈细微的连晶出现,也有呈分散状态赋存于上述矿物之中。银矿物分布的这种特点,给设计较理想的
选矿工艺与流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对银矿物与
共生矿物进行工艺学研究,对银的最佳回收意义重大。
全球银矿资源
全球银矿资源丰富,储量巨大,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遍及全球的50多个国家。根据
美国地质调查局(2013)数据,2012年银矿储量约为54万吨。按现有的开发水平计算,全球银储量的静态保证年限为22.5年。从全球银矿资源的空间展布来看,储量相对集中的国家有:秘鲁、波兰、智利、澳大利亚、中国、墨西哥、美国、玻利维亚和加拿大等,这9个国家的银储量之和约占全球总储量的90%以上。
2011 年全球共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采银矿和共 伴生银矿山,矿山银产量为23689t,比上年增长10.22%。约33%的产量来自金、铜矿的副产品,34%来自铅锌矿的副产品。近年来独立银矿的产量比例缓慢长(2010年为30.52%)。
银矿主要成矿带
全球银矿资源较为丰富,形成于各个地质时期及各种地质构造环境和各种岩石类型中。从前
寒武纪到
新生代,由稳定的地盾区到活动的地槽
褶皱带都有银矿分布,但主要成矿区为
中生代-
新生代,其次为古生代和前寒武纪。整体来看,全球银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几个大型银矿成矿带:太平洋褶皱带、地中海褶皱带、大西洋褶皱带、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及古老的地质区。太平洋褶皱带有10个银矿集中区、地中海褶皱带有6个银矿集中区、大西洋褶皱带有2个银矿集中区、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有4个银矿集中区、古老的地质区有5个银矿集中区。此外,在大洋裂谷带现代的硫化物沉积中,有许多也富含银,有的甚至银含量很高,有独立的银矿物。
环太平洋褶皱带
该带分布有全球最大的银成矿区,东亚部分包括大洋边缘型(岛弧型)和大陆边缘型两种成矿区。以日本银成矿区为岛弧型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其共有五个岩浆和成矿期,其中晚第三纪岩浆和成矿区对银矿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征是在靠近大陆一侧的内带中海底火山作用强烈。中新世中期形成了大量的重金石-多金属-银矿床(该类矿床又叫
黑矿型矿床,与海底火山作用有成因联系,矿体形态多样),以及在中新世晚期形成的含辰砂、
锑化物、硒化物和辉锑矿的金银矿床。
在西南太平洋带新西兰岛弧区以及在澳大利亚东部板块边缘活动带分布了一系列的大型金银脉型矿床和金、银、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太平洋带美洲部分是最为重要的也是综合性的银成矿区(大陆边缘型和大洋边缘型),包括了6大银成矿区:阿拉斯加-加拿大银成矿区、墨西哥银成矿区、美国西部各州银成矿区、秘鲁银成矿区、中美银成矿区和智利-玻利维亚银成矿区。这里集中了全球主要的银矿资源。
地中海褶皱带
地中海褶皱带是全球第二大的中生-新生代的成矿带,可分为两个次级成矿带:一是阿特拉斯-安达卢西亚、伊朗-阿富汗、阿纳托利亚和印度支那成矿区,另一个是欧洲主银矿区,包括内狄那里克构造带,从潘诺尼亚地块、捷克中间地块、喀尔巴阡、中欧海西褶皱带,再延伸到北德低地。地中海褶皱带的大多数矿床属于早第三纪的银铅锌建造,与该期的英安岩、安山岩、流纹岩和粗面岩紧密相关。
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
蒙古—鄂霍次克褶皱带多数为中生代和古生代含银的多金属矿床和成分复杂的矿床,该带独立银矿较少,甚至没有。如在中天山成矿区内,低-中温热液银铅锌矿化和晚古生代中-酸性火山产物密切相关,产生于火山构造洼地环带内与岩颈、次火山岩体和火山道有关的火山机构边缘。
大西洋褶皱带
在大西洋褶皱带共有两个银矿集中区:北阿巴拉契亚银矿集中区和大不列颠银矿集中区。在北阿巴拉契亚银矿集中区的巴瑟斯特-纽卡斯尔带查明有30多个黄铁矿型银-多金属矿床。大不列颠银矿集中区位于英国爱尔兰地区,其中著名的纳凡矿床就在爱尔兰的东部。
古地盾
古地盾共有5个银集中区:北加拿大银矿集中区、南加拿大银矿集中区、波罗银矿集中区、非洲银矿集中区和印度地盾银矿集中区。
大洋中脊裂谷带
20世纪下半叶,在大洋中脊裂谷带发现了
热液硫化物矿化,在大洋中脊已查明有103个地段拥有热液硫化物矿化,其中有的规模很大,硫化物可达数百吨。这103个地段中12个含银较高的,其中有6个超过100g/t,6个中有三个查明有独立的银矿物。
中国银矿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开采利用银矿最早的国家之一,据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中出土的耳环、鼻环等银质饰品考证,早在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认识银矿,并且采集、提炼白银,加工制作饰物。进入春秋时期,全国详知“银之山”10处。在战国至汉代的墓葬中,见有银项圈、银器、银针等随葬品,这充分说明,战国至汉代,不仅能采冶银矿石,而且加工制作银器的工艺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到了唐代,据记载,当时全国“有银”地点共35处,民间采银颇盛。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白银的年收入量达10万余两。宋元是我国古代银矿业继续发展时期,元丰年间,银矿场分布于68个州(京、府、军),元丰元年银的总收入量达21万余两。银在元代是作为一种主要货币,至元31年(公元1294年),除京师外各路交钞库所存“钞母”白银总数约100万两。但是到了明、清和民国时期,银矿业的发展曾一度停滞不前,年产银量仅徘徊在2~6t之间。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13)统计,2012年全球银储量为54万吨,主要分布在秘鲁(12万吨)、波兰(8.5万吨)、智利(7.7万吨)、澳大利亚(6.9万吨)、中国(4.3万吨)、墨西哥(3.7万吨)、美国(2.5万吨)、玻利维亚(2.2万吨)等8个国家,它们约占全球总储量的88.5%左右。我国银储量位居全球第五。
从国内数据统计来看,我国银矿资源储量较美国地调局的统计数要少一些。据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13)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银矿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依次为13410.75吨、37034.42吨和176405.98吨,查明资源储量合计为213440.40吨,前三者占查明资源储量的比例依次为6.28%、17.35%和82.65%。总体而言,我国银矿资源较为丰富。
中国银矿资源的分布广泛,遍及中国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但银矿储量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燕辽、东秦岭、东南沿海、西南三江等地,其中内蒙古、云南、江西、广东、西藏、河南、湖北等7个省区的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2.5%。
在已查明的银矿产地中,以共伴生银矿为主,独立银矿仅占少数。其中重要的独立银矿和共伴生银矿有:广东凡口铅锌银矿、河南破山银矿(桐柏银矿)、辽宁高家堡子银矿、陕西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陕西银矿)、吉林山门银矿,江西银露岭铅锌银矿和鲍家铅锌矿、湖北银洞沟银金矿(湖北银矿),甘肃小铁山多金属矿、河北丰宁牛圈银金矿、广东庞西洞银矿(廉江银矿)、浙江银坑山金银矿,江西虎家光银矿(万年银矿)、内蒙古的甲乌拉银铅锌矿、广西凤凰银矿等。
中国银矿储量按照大区,以中南区为最多,占总保有储量的29.5%,其次是
华东区,占26.7%;
西南区,占15.6%;华北区,占13.3%;
西北区,占10.2%;最少的是
东北区,只占4.7%。从省区来看,保有储量最多的是江西,为18016t,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15.5%;其次是云南,为13190t,占11.3%;广东,为10978t,占9.4%。内蒙古,为8864t,占7.6%;广西为7708t,占6.6%;湖北为6867t,占5.9%;甘肃为5126t,占4.4%。以上7个省(区)储量合计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60.7%。
中国银矿种类
中国共生银矿以银铅锌矿为多,其保有储量占银矿储量的64.3%。伴生银矿主要产在
铅锌矿(占伴生银矿储量的44%)和铜矿(占伴生银矿储量的31.6%)中。与银共生或伴生的除了铅锌和铜外,还有
锡矿、
金矿,以及多
金属矿等。
硫砷银矿,化学成分为Ag3AsS3、晶体属三方晶系的
硫盐矿物。=英文名来源于法国化学家J.-L.普鲁斯特(J.-L.Proust)的姓氏。
淡红银矿呈鲜红色,
条痕也是鲜红色,在光线下颜色变暗。半透明到不透明,
金刚光泽到
半金属光泽。其表面因易氧化而常被暗黑色的薄膜所覆盖,粉末呈砖红色。
摩氏硬度2~2.5,
比重5.57~5.64,清楚菱面体
解理,
断口贝壳状至参差状。溶于
硝酸,易熔。晶体的两端不对称,呈
异极形的短柱状;通常呈粒状和块状产出。晶体柱状、菱面体和偏三角面体。也以块状或致密状
集合体产出。
淡红银矿是
热液成因的矿物。通常都与其他银矿物一起产出,作为银矿石利用。与多种矿物伴生于热液
矿脉,如
黝铜矿和
砷黝铜矿,以及一些硫化物,如
方铅矿,还有
石英。中国辽宁、江西、青海、广东等省的铅锌银矿床中均有淡红银矿。美观的大晶体发现于智利的查纳西约。墨西哥、
玻利维亚、德国有著名产地。淡红银矿除作为提炼银的矿物原料外,其
单晶体可用作
激光材料。
中国资源特点
大型银矿少
国外银矿床按储量划分为四类:特大型银储量大于10000吨,大型2000-10000吨,中型500-2000吨,小型500吨。我国的银矿规模划分标准远低于世界水平:特大型银矿储量大于5000吨;大型银矿大于1000吨,中型为200-1000吨,小型小于200吨。从数量上看,我国共有银矿1879个,其中大型130个,中型318个,小型1431个。
我国根据银品位和经济技术开发条件,将银矿主要划分为独立银矿(或主银矿)、共生银矿和伴生银矿三大类。
独立银矿:银品位>150g/t,具有独立开采价值。2012年查明资源储量为44377.1吨。
共生银矿:150g/t≥银品位≥100g/t,银与一种或多种矿产同为勘探及开采对象。2012年,我国共生银矿为16237.85吨。
伴生银矿:银品位<100g/t,随主矿产品的开采而综合回收。2012年,我国伴生银矿查明资源储量为120597.5吨。
我国独立银矿少,盈江狮子山矿区铅锌银矿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个独立银矿床。广东、广西、河南、内蒙古、江西等省银矿以共生银为主,较大规模的共生银矿床有:河南桐柏县破山银矿区、内蒙古拜仁铜锌多金属矿、广东高明市富湾银矿等。云南、内蒙古、广东、海南、西藏、新疆、青海、黑龙江、山东、湖南等省银矿以伴生银为主,较大规模的伴生银矿床有: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澜沧老厂铅矿、内蒙赤峰中色白音诺尔铅锌矿、广东凡口铅锌矿、江西冷水坑矿田银珠山矿区、山东省莱西市小东馆矿区等。总的来看,2012年我国独立银矿、共生银矿和伴生银矿的查明资源储量占全部查明资源储量的比例依次为20.79%、7.61%和56.50%,其余15.1%为410个没有统计品位值的矿区所占的比例。不难看出,共半生银矿是我国主要的银矿资源赋存形式。
品位偏低
我国银矿品位普遍偏低。在已查明的银矿资源中,银品位超过1000g/t的矿床只有3个,即克什克腾旗东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巴彦查干苏木银多金属矿、盈江狮子山矿区铅锌银矿、山东省莱西市小东馆矿区,品位在500∼1000g/t的矿床为15个,200-500g/t的103个。现行的把银品位大于150g/t作为独立银矿的标准划分,是根据我国现有银矿总体品位不高的特征所确定的。就生产而言,单纯银品位在150g/t的银矿床其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只有在综合利用其共伴生组分时,才能盈利。许多共伴生矿产虽然银的储量大,但品位更低,例如在9个特大型矿床中,有5个矿床的银品位小于15g/t,它们是江西省德兴市德兴铜矿铜厂矿区(1.08g/t)、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驱龙铜多金属矿(2.606g/t)、西藏那曲安多县美多锑矿(3.6 g/t)、金川有色金属公司二矿区(3.73 g/t)、
兰坪金顶铅锌矿(8.77g/t)。
种类多潜力大
我国银矿资源主要的成矿类型可归纳为与海相和陆相火山作用相关的矿床、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等。陆相火山岩型矿床,如内蒙古额仁陶勒盖、江西银山、贵溪市冷水坑银铅锌矿;海相火山岩型,如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湖北银洞沟、四川呷村、甘肃小铁山;热液型,如广东仁化县凡口铅锌矿、广东厚婆坳;矽卡岩型,如山西刁泉、湖南水口山;沉积和沉积改造型,如湖北白果园、陕西银洞子。
从成矿环境看,我国地处滨西太平洋、特提斯一喜马拉雅和古亚洲三大银成矿域,银矿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潜在资源较丰富。控制银成矿各个时代的海相、陆相火山作用强烈,尤其在地槽褶皱带、地台活化区、地台边缘坳陷、断陷火山盆地以及深大断裂等各级构造区都是我国具有寻找潜在银资源的地质构造区。在银矿勘查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十几处含银量高的铅锌生产矿区进行了浅部的银矿储量概算。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加强了银矿勘查,80年代是个银矿勘查高潮,许多重要的独立银矿(如湖北银洞沟、陕西银洞子、河南破山、广东庞西洞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勘探和评价的。21世纪我国银矿勘查投入又进一步加大,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于甘肃、西藏、新疆、云南等省区查明了许多新的银矿产地,全国查明的银矿资源储量也有了大幅增加。同时,我国
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尤其是主要伴生银的铅锌矿、铜矿分布很广泛。因此,作为我国银资源主要来源的伴生银矿资源十分丰富、潜力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