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高达运动
罗马帝国时期高卢下层人民的反抗运动
巴高达运动是指在罗马帝国时期,高卢下层人民的反抗运动。因参加者自称“巴高达”(Bagaudae,高卢语意为“战士”)而得名。始于公元3世纪60年代。罗马在高卢的统治陷于瓦解。80年代遭到镇压。5世纪时再度兴起,给罗马政府以沉重打击。
边缘人团体
早在公元2世纪后期,罗马帝国的社会经济就已出现严重危机。由于长期坐拥地中海世界的大部分资源,让作为核心人群趋于腐化。无论是在城市中享受面包与经济的公民,还是领到退休金和土地退役军人,都在以最快速度消耗巨量资源。若非地中海各地的便捷海运与罗马管理制度的相对高效,这样的局面可能在帝国建立之初就走到尽头。
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赤贫人口的比重开始成几何级增涨。但帝国的福利维持能力,却无法惠及境内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在缺乏大型城市的西部各省,种植园与农庄聚落的周围,总是容易漏掉很多不堪重负的社会边缘人士。加上本地经济往往更依赖奴隶劳动,进一步造成经济结构的破败。于是,就有大量流亡人口开始游荡在主流社会周围,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大型团体。
罗马人以巴高达之名来称呼这些边缘群体。这个词的原意,是高卢土话中的战士。但在凯撒的军团横扫当地后,巴高达又逐渐沦为角斗士奴隶的专属名词。其中的部分勇敢者,首先尝试逃入乡间躲避,并在人烟较少的山地幸存下来。
结果,每当山下的文明社会出现危机,就会有数量不等的破产农民、债务奴隶或罪犯跑来投靠。甚至于部分不堪战争重压的逃兵与政治失败者,也会慢慢寻觅和融入他们。这就让帝国的境内,实际上出现两个平行世界。包括公民奴隶主们的产业基地,以及很难在历史记录中留下笔墨的巴高达乐园。
公元161年,隐秘的巴高达乐园又迎来了新的扩张机遇。由于东方的帕提亚战争和北方的日耳曼人南下,罗马军队的兵力开始出现严重不足。当时的皇帝马可·奥勒留便大肆扩充军队,把大批角斗士、奴隶和强盗都收编入伍。但他们完全无法承受高强度训练和军官的歧视性虐待,时常设法出逃到附近的巴高达地盘。
与此同时,从帕提亚帝国传来的鼠疫也让高卢深受其害。随之而来的田园荒芜,使得很多城镇都荡然无存。幸存者往往无依无靠,又不甘心被卖身为奴,便自然而然的进入巴高达团体。
危机四伏
到了公元186年,巴高达们终于弄出了震撼罗马的大新闻。一个名叫马特努斯的逃兵带头起事,并引起许多士兵和奴隶的效仿。起义者们迅速攻打附近城镇,并在捣毁监狱后释放囚徒,焚烧奴隶名单和债券,进而继续扩充自己的队伍规模。马特努斯提出了“让奴隶主变成奴隶”的口号,受到许多奴隶的积极拥护,许多农民、牧民也纷纷加入起义军的队伍。
起义军席卷了高卢大部分地区。起义者围攻鲁格敦高卢的奥古斯托敦城(奥登)。这个城市原与罗马城订有兄弟联盟的条约。奥登城向罗马求援,罗马皇帝忙于同哥特人斗争,无力援救。经过七个月的围攻,巴高达终于攻克了奥登城,杀死了一部分奴隶主贵族,剥夺了他们的财产。
面对这场突然爆发的起义,康茂德皇帝自然要派兵前去镇压。但当罗马军团进入高卢后,对方已经将主力军化整为零,组成众多神出鬼没的骚扰小分队。随后,他们决定更进一步,准备乔装越过高卢行省,到罗马去杀死康茂德本人,只是因为计划泄露而失败。起义坚持了3年之后,在公元188年宣告失败。
但已经点燃的反罗马斗争却不可能就此熄灭。很快到来的的三世纪危机,又让遭到重创的巴高达们获得了扩张机遇。因为相比此前的边境告急,日益增多的蛮族部落和重新崛起的波斯帝国,都是更为可怕的强敌。于是在帝国的东西两头,先后出现了高卢帝国帕尔米拉帝国势力。他们获得拥戴的原因,在于地方派已不相信罗马中央能够及时保护自己,所以才需要深耕自己家乡的武装势力壮大。
于是,巴高达们的地盘在很长时间内都不再有人注意。不仅是居于中央的奥勒良鞭长莫及,控制高卢的军团势力也忙于应付日耳曼入侵。等到高卢帝国被罗马摧毁,就进一步制造流亡人口和管理真空,接着促成巴高达团体的兴盛。
与此同时,帝国的宫廷与官僚机构开始飞速成长起来。他们的任务不仅包含收税,还将作为皇帝的代理人介入本地公共事务。为了维持这套庞大的官僚机构,帝国就需要支付巨大的经费。同时在为确保税源和行政执行能力,又必须超额维持军队规模。加上核心城市的各类公共庆典,都在使破碎的罗马经济无法复原。大量发行的劣质货币,又造成物价飞涨和民不聊生,让更多有产者失去所有。
在公元238-253年之间,罗马城里的皇帝就迅速换了10个。各行省拥总督都开始拥兵自重,将帝国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也就是,罗马已没有统一的强大力量,可以调用外部资源去弹压本省暴动。如此一来,巴高达运动的总爆发便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270年,巴高达们终于开始更大规模行动,这次斗争仍以鲁格敦高卢为中心。他们利用帝国的四分五裂局面,开始远超前人的大规模武装起义。以奥勒良皇帝命名的奥尔良城,首先遭到义军的突然袭击。随着城市的迅速陷落,整个塞纳河流域的高卢北部地区都骚动起来。
当时的核心区域,基本位于塞纳河与罗亚尔河之间的狭长地带。这里的地形较为复杂,不仅层峦叠嶂且丛林遍布,非常便于起义军隐蔽行踪。巴高达们也有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可以相仿罗马军团组织大型武装。农民出身的人往往被派去担任步兵,而原先的牧人则被训练为骑兵。那些懂得战斗技巧的逃兵和角斗士,成为义军的骨干力量,并吸引更多人跑来响应。作为首领埃里安和阿曼德也各自称帝,并造自己的货币,用以维持着大片统治区域。他们还会适时地吸引日耳曼人投奔,增加自身反抗罗马镇压的能力。
留下隐患
面对着声势浩大的巴高达运动,上位不久的戴克里先皇帝也感到惊慌失措。他急忙派遣副手马克西米安处理此事,并让其率领来自帝国东部的军团远赴西面作战。
作为帝国的名将,马克西米安以善于用兵著称。他在抵达高卢后就采用迂回战术,企图以分割包围的手段,一举消灭巴高达义军。义军为了便于补充给养和保存实力,也像当年的马克努斯一样把队伍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在各地待命。在两位领袖的指挥下,经常声东击西,伏击追赶而来的罗马士兵。由于极不适应这样的战斗环境,很多军团士兵都因压力过大而临阵脱逃。这让马克西米安在高卢北部的处境也日益困难。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马克西米安便搬出残暴的“什一抽杀令”,强迫士兵为生存而更加勇敢的战斗。在战略上,他又转而实施重点进攻,将义军各路人马分割包围,以便用优势兵力做到逐个击破。面对这种毫不讲理的碾压式攻击,巴高达义军的弱势开始暴露出来。他们终究没有发展出成熟的军政体系,很难在高强度的正面对抗中获胜。在接连失利的情况下,残部被迫退守马恩河上的城堡。罗马人则经过长期的围困,将这个最后的据点彻底拔除。
然而,巴高达运动却不可能因为一次战争的失败而就此销声匿迹。因为其产生与壮大的源泉,正是不断衰退的罗马社会本身。也就是说,只要帝国还存在一天,那么巴高达反贼就会如影随形的继续下去。只是在遭遇重大军事失败的关口,才会转移到东面的阿尔卑斯山区,或直接隐没于高卢本地的丛林山谷。罗马军队需要应付各类威胁,无法将注意力长期集中在这片帝国西北的穷乡僻壤。
于是到公元5世纪初,巴高达运动又爆发出新的高潮。当罗马统帅撒拉率领士兵路过阿尔卑斯山区,就遭到守候许久的义军袭击。他们不仅打死了众多罗马士兵,也通过缴获等手段,获得大量正规军武器。由于帝国的边境已被日耳曼人完全洞穿,他们也不再有严重的后顾之忧。这些人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结盟或依附强大的蛮族君主,进一步打击江河日下的军团。
与此同时,高卢西北部也重新发生了阿尔摩利卡人大起义。他们杀富济贫,冲击豪门贵族,弄得当地官员都东手无策。到公元435年,巴高达首领提巴托,更是在当地起义群众的配合下夺取了政权,彻底控制了整个省份。随即,一个独特的地方王国在这里孕育而生。尽管主要成员都来自罗马世界,但在习俗、外观和价值取向层面,都义无反顾的倒向了日耳曼蛮族。惹得罗马皇帝胆战心惊,而满口拉丁文的文官也痛心疾首。
公元447年,西罗马帝国派出了自己的末代悍将--埃提乌斯。与之前的所有将领不同,他已经必须将巴高达人当做国家级的对手。在罗马士兵近乎丧失大部分战斗力的情况下,果断调遣西迁的阿兰人前去镇压。巴高达人虽经多次浴血奋战,但因为面对的不是老对手,已完全没优势可言。最终,阿尔摩利卡的巴高达人被西罗马残酷镇压。
只是这样的胜利,对于罗马没有任何帮助。重新控制的土地,很快就成为孤悬意大利本土的独立军镇。罗马式官僚的入驻,又让大量人口选择出逃,唯恐自己遭到拉丁酷吏的盘剥。
鉴于当时的情况已远比3世纪要糟糕,各新兴的日耳曼王国就成为巴高达人的最佳去处。无论是北面的法兰克人,还是南面的西哥特人,都因此收获了大量劳动力和兵源。类似的情况,也在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区域内发生。这就注定了西部帝国在5世纪的寿终正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1 07:36
目录
概述
边缘人团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