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分为
古典文学、
现代文学与
当代文学。古典文学以唐宋诗词及
四大名著为代表,现代文学以
鲁迅小说为代表,当代文学则以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为标志。自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的出现,使得中国文学大踏步进入世界
先进文化行列,成为引领
世界文学的先锋,并使
中国当代文学达到历史的顶峰。
起源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
论语·先进篇》,该节
孔子按才能把学生分成四类: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后世称为“
孔门四科”。按北宋
邢昺的疏注释为“文章博学”,意为通晓许多古今文献及学问。按此说法,广义来看文学可以解释为学问又或是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文化。如果按狭义的说法,文学可以被看成5世纪南朝刘
宋文帝所定立的
四学:
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在此之后,正史之中专载优秀文人行事的“文学传”也就是这个意思。但是,那种文学只是代表上流阶层的文学,并不包括像小说,戏曲的
大众文学又或是近代的主流文学。因此,当我们谈及“中国文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古人与近代学术上之间的文学概念的差别。
另外,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包含了政治,许多的作品均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政的人也写下不少的文学作品。就像三国时代
曹丕的名言:“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所指出,中国人都认为文学拥有左右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文学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此,自宋以后,文学之所以多出自官僚之手也正是受到这个思想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学的特别地方。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一向以韵文为主流,尤其是有不少以描画
自然景物及歌颂友情等等为主题的抒情诗。相比之下,虽然叙事诗并不发达,但古代《诗经·公刘》,汉
乐府《
孔雀东南飞》,从北朝民歌演变而来的《木兰辞》等等也是有名的作品。如果不计叙述历史,宗教,思想等等的文章,散文文学最初兴盛于唐朝。那种散文的题材,除了一些例外,许多作品并非纯创作而是取材于现实,这个传统直到在
西欧文明影响之下诞生的小说时期为止一直长久地维持着。还有,我们要注意在
古代中国韵文散文一词与其说是富有
文学性的意义,倒不如说成是文体的一种名称来得合适。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骈文的文体。
现状
由于中国
当代文学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大陆当代文学(1949年以后)大多数属于官方文学即所谓“
体制内”文学。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文学迎来新的曙光,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2000年,旅居海外的华人作家
高行健以《灵山》、《一个人的圣经》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大陆作家
莫言以《红高粱》、《
丰乳肥臀》等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华文文学出现了具有独立思想的自由文学思潮。但真正的中国自由文学在民间又称贫民窟文学,其概念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中国自由作家
王土等人为代表,数十年扎根中国社会底层及贫民窟,极大的同情与关注社会底层贫民的
生存状态,所创作的小说《欢乐(悲伤之河、欢乐之河)》、《大城市之小孩玩火》、《大城市之女人心思》、《拘留十五日》、《毛二总统》等等,均表现中国社会边缘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贫民以及下层妓女、乞丐、流浪者、
拾荒者的生存状态与悲怆经历,为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
中国平民作家特别是自由作家所具有的独立思想,通常在作品中以令人恐怖的真实表现出思想的光芒。在
批判现实主义基础上开创了一整套独立特行的现代美学与完整的思想
价值体系,为中国当代坚持探究思想之源的
文学巨匠的群体,同时也是具有非凡
忍耐力和巨大
牺牲精神的真正的作家群体。
中国
平民文学直面现实,深层揭示
社会矛盾,以文学的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体制内”官方作家无法做到的。中国“体制内”作家比较真实的描写现实一般止于文革,难以前行。所以要重新,真正燃起中国文学思想的火焰,必须在中国平民文学、“
地下文学”中深度挖掘,这是中国文化公认的危机与普遍的悲哀。
古代文学
民族文学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学都有各自发生、繁衍、发展的历史,也有各自的价值与成就,例如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维吾尔族的叙事长诗《
福乐智慧》、
傣族的《
召树屯》、
彝族的叙事长诗《阿诗玛》、
蒙古族的
叙事诗《嘎达梅林》等,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少数民族文学与
汉族文学互相补充,使中国文学表现 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诗歌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
艺术形式之一,《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紧接着,又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的光辉代表,就是伟大的诗人
屈原。《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
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
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
创作方法而言,《
国风》和《
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汉魏六朝,出现了带有
民间文学刚健清新风格的新诗体——
乐府,强烈的现实感,是乐府的重要标志。《
陌上桑》、《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都是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在
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汉末出现了《
古诗十九首》,五言诗这种诗体便基本成熟了。七言诗的产生要晚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经过齐梁间以
沈约为代表的
永明体诗歌在
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 ,到唐代,
近体诗进入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
古体诗和近体诗
全面发展,出现了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中国诗歌同音乐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的关系发展变化经历了以乐从诗 、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三个阶段。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组合。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
花间集》问世。到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成为可与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
苏轼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作家。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能力。而以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
俚曲,配入通俗化语言而形成的新诗歌样式——散曲,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散曲大量吸收民间方言俚语,具有浓厚的市民文学色彩,并且具有以往诗歌中少见的诙谐和幽默,给诗坛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 ,成为
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 。宋词、元曲兴起以后,
传统诗歌仍在创作,宋、元、明、清各代都留下大量诗作,而且各具特色,但总的成就都没有超过唐代。
散文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是散文 。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
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是《尚书》,它是上古
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虽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叙事,初具文学特质。
战国时代,群雄争霸,战争频仍,士人纷纷献计献策,著书立说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主要是
历史散文和
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
左传》、《
国语》、《
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
孟子》、《
庄子》、《
荀子》 、《
韩非子》为代表。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主要流派,所以《
论语》、《孟子》、《
老子》、《庄子》在
文学史上影响最大。这时期的散文、有感情激越、论辩性强、辞藻华美、结构严谨、多用寓言、善使比喻等特点,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经确定。汉代散文更讲究文采,
对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这时出现了
司马迁的《
史记》。这部巨著规模宏大又结构严谨,无论
写景状物,还是刻画
人物性格、
抒情议论,都获得极大成功。因此,《
史记》不仅被视为史书杰作,而且纪传部分也是中国
传记文学的典范。骈文兴盛之后,散文式微。 直到唐代
韩愈、
柳宗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对过于矫饰、渐趋空洞的骈文,散文才恢复了它的生机与地位。唐宋古文,直承
秦汉传统,尤以游记散文清新隽逸,生动活泼。后世
纯文学散文一直沿着这条轨道前进。明清
小品文是纯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样式,它吸收唐代散文的精髓,融入魏晋南北朝
笔记文的谐趣和隽永,具有独特的
艺术魅力。赋与骈文,是中国文学中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两种体裁。赋源于
楚辞体,流行于两汉,有诗的韵脚 ,崇尚铺张扬厉。骈文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句式整齐,强调对仗工稳与音律和谐,但不要求押韵。
小说和戏曲
在中国的
传统文学观念中,小说常被当作街谈巷议
之言;戏曲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说和戏曲起步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伟大的作家与作品相继出现,戏曲方面,如元代
关汉卿的《窦娥冤》 、
王实甫的《
西厢记》、明代
汤显祖的《
牡丹亭》、清代
孔尚任的《
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等 ,也均为文学
珍品。《
红楼梦》更是纪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并足以和世界许多知名的小说媲美 。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在不断发展着,但却表现出异常稳定和凝固化的特点,与西方文学相比,统一性和
单一性相当明显。这种特点是和
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中国文学大部分在
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土壤中产生,几乎一直在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中,在重视文化思想、并对之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发展。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相对说来较少,大部分时间处于封闭的环境中,除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外,总的说来与宗教的关系相当疏淡。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凝重稳健的性格。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随着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的重大变化,这种性格开始打破。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宗诗文,到清代中叶,大都由于因袭旧艺术形式、缺乏新思想内容而走向末路。鸦片战争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本民族
经济文化上的弱点,文学上出现了
龚自珍、
黄遵宪等为代表的开明派;
戊戌变法运动前后,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
梁启超、黄遵宪等提出了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的主张,要求“崇白话而废文言”,号召革命的政治小说也相继产生,例如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
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的《
老残游记》 、
曾朴的《
孽海花》等,都是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
谴责小说。与此同时,出现了以柳亚子、
秋瑾为代表的一群爱国诗人 ,他们救国图存的作品,形成了
近代文学中新的文学潮流。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这时期的文学,已成为自觉、独立而又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它以改变
文学语言为
突破口(以白话代替文言),对文学的形式、
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
散文诗、
报告文学、
电影文学等新体裁,
创作主体的个性、
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化。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现代
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成了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民族危机、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苦难、抗争与解放、武装斗争,是作品常见的题材。作家与读者有了更广泛而亲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广泛地吸取了世界文学新潮的营养。正是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了新的
民族文学,并成为现代
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这时期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
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 。鲁迅创作的《 狂人日记 》 、《
阿Q正传》、《祝福》、《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杂文,创造了
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中国
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当代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文学一方面发扬了五四以后的新
文学传统,一方面又表现出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在更广泛更深刻的程度上与人民结合,积极表现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新的生活风貌,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但是,
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辉煌是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文学停滞,从7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文学新时期,大群新作家走上历史舞台,文学的
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和发展,新的
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获得多方面开拓,文学内容也获得很大程度的深化,中国文学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之后,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
台湾省文学及港、澳地区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另一轨道上相对独立地发展,也为丰富祖国的文学宝库作出了贡献。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自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大陆又出现了中国
自由作家(
体制外作家)与中国自由文学(具有独立思想的文学)的概念,使中国文学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鼎盛局面。
现代发展
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
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
近代文学为其先导。是文学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激变。(史学家认为,“变”有三个级度:一是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是百年期的缓慢渐变;三是不基于
时间维度的激变或称为“剧烈脱节”,现代文学的“变”在三个维度上都有表现。)
西学东渐,
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
科学观念,以此为基点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潮。
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晚清社会组织机构的变革,引起文化机制和文学的变化。
(1)
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
(2)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
出版业逐步兴盛,为
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的转换(
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文学自身发展的
现代性追求导致
传统文学产生新的质变。
文学观念的变革
晚清社会的封闭:
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称中国是“被称为长期完全停滞的国家的典型”,黑格尔说“中国只有在他人的逼迫下,才能重返历史”。马克思在《鸦片贸易》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清朝在落后中妄自尊大,在皇帝的批谕中却说《
南京条约》是“妥为招抚”,被迫
五口通商皇帝的批谕是“自宜酌量日期,暂令入城瞻仰”。晚清一方面是保守、落后,一方面在
西方文化科学的冲击下,又不可避免的要被动接受西方
新思潮、文化、科技的冲击和洗礼。
文学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准备的一场思想和文学观念的变革。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一次广泛的政治和文化运动。
梁启超、
夏曾佑、谭嗣同等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梁启超是首倡的人物,
黄遵宪为其主将。“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旧瓶装
新酒”由于酒与瓶的不匹配要求保留诗歌旧形式的变革不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
政治改革张目。
黄遵宪:出生商人致富的官僚家庭。任过驻日、英使馆参赞,受西方文化、
政治思想影响较深。提倡以我手写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诗。他最早提出了用
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后来(1918年)的新诗运动。
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力求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
新文体”。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鼓动力的文体。以把文辞从古文的“
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经典章句的义理,以丰富的世界维新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
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
表达方法。“
文界革命”催生了大量政论散文的诞生。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此“小说”指琐碎的言谈。《
汉书·艺文志》有“小说家者流,盖处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古代把小说视为“游戏笔端,资助谈柄”,小说在文学中一直处于边沿地位。一批晚清
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让小说承担社会
教育职责,希望小说对现实社会政治改良有所补益。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1896),《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902)、《告小说家》(1915)等文中阐释了他小说革命的主张。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等观点,认为小说的不可思议之力具体表现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的主张。
小说界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现代化变革进程,推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和新小说的产生。强化了文学,尤其是小说与社会、民族、政治的关系,初步确立了文学尤其是小说的
社会价值模式。
后来的五四文化运动基本继承了这一文学与社会政治结婚的思想,思想家、政治家常常把文学作为改良社会、育治人心,配合革命的工具,张显了文学的
社会现实功能。
文言文已经无法表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精神和繁复的内心世界,无法表现现代人复杂多变的
社会生活。当语言无法表现它的对象时,变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
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认为文言误国。
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文学应以白话文为正宗”的观点。主张做“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学”。号召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5、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
鲁迅兄弟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
社会功能和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强调文学的长远功效,而非现实的实用性,希望文学通过对
民族精神、国民灵魂的熏陶和改造来达到振兴民族的目的。即鲁迅后来的文学“立人”思想。
6、域外小说翻译运动
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强大主要得益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教化与新民,尤其强调小说对政治思想的宣传与政治运动的配合。于是,翻译西方小说成风,使中国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广泛影响。
晚清的器具革命和政治改良维新的失败,自上而下的改良反而使社会更加病入膏肓,从对制度本身的改良转向新的革命,新兴知识分子寻找改造社会的新途径。器具革命、体制改良都是社会外部的调整,一些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知识分子希望从社会的外部手术转而为人内在精神和思想观念的更新。
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多数是文化批评者,以思想启蒙和道德革新为出发点讨论文学革命,所以容易导致让文学承担启蒙任务的功利目的和对
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的极端立场。
文学革命前20年
成就最高,对后来文学革命造成了直接影响的是政论散文、小说翻译和创作。
1、政论散文
以梁启超成就最高,梁启超把自己的新文体作为新民的觉世之文,以此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宪、新民、强国,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如《
少年中国说》、《
新民说》等。
2、革命派散文
以
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家)成就最高。文章动人心魄,自由尖锐,富于创造。革命派散文具有
革命性、
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3、政治、
问题小说宣传政治观念,关注
社会问题。梁启超的《
新中国未来记》等。
讽刺带谩骂。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的《
老残游记》、吴沃人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的《
孽海花》、
李宝嘉的《
官场现形记》。
市井通俗言情、奇侠、
黑幕小说,倡导文学是消遣的游戏的金钱的文学观念,主要以《
礼拜六》杂志为代表。有影响的有:
徐枕亚的《
玉梨魂》,
张恨水的《
啼笑因缘》,
平江不肖生的《
江湖奇侠传》、《广陵潮》等。
6、翻译小说
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
周作人兄弟的《
域外小说集》等。
基本特征
中国文学运动由于自己的
语言特点以及
中国哲学、伦理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与外国文学不同的特征。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 巨大的作用 :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其自身排列有时就会引起某种具体的意象。例如赋和骈文,就大量运用同
形旁的字。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
审美效果。②汉字一般为
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
形式美。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
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
七言律诗、绝句)、词、
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
艺术效果。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
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
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
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
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文学自身的特点
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 ,还具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 体系受中国传统的
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
孔子创立的
儒家学派。以孔、孟为代表的
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中国的
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其一,是以“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礼记·
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
道德观念;其三,是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其四,是以“允执其中”(《
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
伦理道德主题。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和说教的倾向一直被当作一种无可非议的倾向。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 、宦海的浮沉、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
向背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概莫能外。
儒家的入世哲学和教化观念,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
使命感,但同时也抑制了自我情欲的释放,
自由个性的迸发和
自我意识的开掘 ,尤其是“ 存天理 、灭人欲 ”的理学观念,使文学 蒙上了理 性主义的 烟 霭 。上述内容 特 点并行的是“中庸”美学追求 。中国文学讲求
中和之美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般不把
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中国
旧体诗大都感情节制,思想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表现出浓厚的
理性主义色彩。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互为补充的,儒、道、释三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道家、佛教思想有相异和对立的一面,又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所谓“
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儒家继承的是兼善精神,道家则本着“无为”之旨,发展了独善思想。在中国文人身上,积 极入世和消 极 避 世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彼此消长。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有着鲜明的表现。如果说“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是古代士大夫的互补的人生趋向,那么,慷慨悲歌与愤世嫉俗,则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常有的
心理状态和艺术意念。虽然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
总体风格的影响占着主导的方面,但
老庄哲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揭示了艺术中虚和实、无和有的
辩证法,指出“有生于无”。对于形成中国文学含蓄精练的艺术
表现形态上的特点起有异常重 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极 强 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的表现方法。中国文人不喜欢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而把
艺术感觉、
艺术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揣摩和思寻,追索那些不可言传的大音、大象——美的极致,创造出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②“大制不割” 、“道法自然”。“不割”即强调一种自然的完整性,强调自然的纯朴、素朴、浑朴。然而,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的道,要求“法”
形而下的自然,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美。因而,中国文学艺术家向来把刻苦的技巧训练与不露刀斧
凿痕的
无技巧境界结合起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大多数
中国作家毕生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的写照,也是他们艺术道路的真实反映。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影响,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大体上说,西方文学显得直截了当、率性
任真,中国文学则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学倾向于锋芒毕露深刻广大,中国文学则倾向于绵里藏针机智微妙;西方文学尚一泻千里的铺张,中国文学则尚
尺幅万里的浓缩。这种
审美观在总倾向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根据艺术对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不同,将艺术分为表现的和再现的两种类型。再现的艺术力求按照感知和认知的方式客观地、准确地反映现实世界,使现实世界的表象与艺术的意象达到一致和重合;而表现的艺术则是以心灵外射的方式,根据主观的意愿拆碎现实表象的固有的常态的组合并重新加以组合。中国文学一般地说是倾向于表现的,这可以从体裁和
创作方法的选取看出来。首先,在体裁上,中国文学偏重抒情,而叙事文学兴起较晚,也较不发达。在整个诗歌史上,从《
诗经》这部最早的
古代诗歌总集开始,抒情诗蔚为大观,而
叙事诗则总嫌不够景气。中国小说冷清寂寞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所起色,但真正具有小说意识,是进入唐代以后的事情。长篇小说的产生时期更推迟到了明代。中国
戏剧文学则不仅产生得晚,而且充满浓厚的抒情气,近于抒情诗的联缀的格局。
中国戏曲的
假定性的虚拟
表现手法,则更为某些
表现派戏剧家(如
布莱希特)所乐道。其次,在创作方法上,中国文学不重写实而重写意。比如
古典诗歌中游历山川、探览名胜、凭吊古迹的题材,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众多的诗歌中,却往往是代之以象征、暗示 、隐 喻 、抒情等艺术手段 ,而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例如唐朝诗人
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一字关于幽州古台的具体描写,完全是人生的感喟,心灵的外射和意念的迸发。古诗常提倡情景交融,其实主要也是
借景抒情,着眼点在于内心郁积情感的宣泄与抒发。
特殊的文学理论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着整套与西方不同的范畴。它们不是玄虚而是微妙 ,往往是拟象取譬以供参悟,不易落入言筌,如气、风骨、韵、味、意、神、体、肌理、格调、意境等。这些范畴经过不断演变、完 善 ,内涵也日渐丰富 ,又逐渐在相互间交叉 ,形成网络、构成了体系,相对于西方的悲剧、喜剧、崇高、滑稽、幽默、典型等
美学范畴。中国古代文论的诸范畴,表现出一些多义性特点,但更注意主客体的和谐。中国文学的这些总体特点,到五四以后发生了明显变化,如
现代文学中由于小说、戏剧受到重视,就不再显示出抒情胜于叙事、表现多于再现的特点。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的
主导地位已被现代的
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所取代。文学理论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范畴和概念,
语言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使中国文学形成了新的
民族文学的特点。
国外交流
中国文学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在
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世界影响。中国文学的对外影响,有一个从东方逐步扩大到欧洲最后到达
美洲的过程。具体可分4个段:
第一阶段
唐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
中外文化交流也十分广泛频繁,中国以诗歌为主的文学也开始传到国外 ,主要影响范围是邻近的
日本、
朝鲜半岛 、
天竺(今
印度)、
大食(今
阿拉伯)及
东南亚各国。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始于
秦汉,唐代达到高潮,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元稹等诗人的诗作都为日本人所喜爱,影响最大的当属
白居易的诗。据《
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
白氏文集》(70卷),《
白氏长庆集》(29卷)。
平安时代的诗集与《和汉朝咏集》共收录589首诗 ,其中
白居易的诗就达137首之多 。白诗不仅在日本宫廷中流传 ,曾受到
嵯峨天皇的激赏,宫廷
女官紫式部所著长篇小说《
源氏物语》明显地受白诗影响,贵族文人多喜欢白诗,而且白诗也为平民百姓所欢迎,《
长恨歌》、《
琵琶行》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其他方面,如
南朝梁太子
萧统所编《
文选》,在
文艺思想和编选体例上也给
日本诗歌总集《
万叶集》以影响。日本
奈良时代的文学家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曾被派遣来中国留学,在唐生活50余年。日本高僧
空海(
弘法大师),游学于唐 ,归国时携回大量中国书籍,其后撰著《
文镜秘府论》(6卷),将中国诗文作品、文学理论介绍给日本人民。
第二阶段
近代西方人从《
马可·波罗游记》中开始对中国发生兴趣,而正式把
中国文化传往近代西方的是一些前来中国的传教士,18世纪形成第一次热潮。明末天启六年(1626),法国人
金尼阁把五经译成
拉丁文在杭州刊印 。此后 ,法国人宋君容曾译《诗经》和《书经》、《
易经》、《
礼记》。
马若瑟(J.普雷马雷)亦翻译《诗经》、《书经》刊于1735年巴黎出版的《中国通志》。这时
中国古典小说、戏剧和寓言也开始进入欧洲。1732至1733年间,马若瑟翻译了元代
纪君祥的杂剧《
赵氏孤儿》。从18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该剧又先后在英国、德国、
俄国翻译出版,法国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还将它改编成一个
新剧本《中国孤儿》。此外,1761年,在英国刊印了第一部英译的中国小说《好逑传》。1781年,德国诗人J.W.von 歌德通过杜赫德的德译本,了解到《赵氏孤儿》和《
今古奇观》中的 4篇短篇小说及《
诗经》中的一些诗作 。同年,他尝试将《赵氏孤儿》改为悲剧《哀兰伯诺》。19世纪初,歌德读了《好逑传》并得出了“世界
文学时代已快到来”的结论;而且他还受到
清代小说《花笺记》、《玉娇梨》的启发,创作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歌德以中国传奇、小说同法国诗人
贝朗瑞、英国小说家S.
理查逊及他自己的作了比较。但总的来说,当时欧洲对中国文学的了解还是较为肤浅的。
第三阶段
中国文学在美洲产生较大影响始于20世纪10~20年代。这时中国诗的翻译、模仿、评论大量出现在美国刊物上。被称为美国
现代诗歌之父的E.庞德,对中国诗含蓄、凝练、意象鲜明和情景交融非常崇尚,并从中吸收了有益的创作营养,他认为,在
美国文学所受的外来影响中,“中国是根本性的”。蒙罗也把
意象派意义界定为“对
中国魔术的追寻”。庞德的长诗《诗篇》中有12章是以中国为题材的。1915年,他根据美国
东方学家费罗诺萨的
译稿整理出版了译诗集《中国诗抄》,收有《诗经》、
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以及
郭璞、
陶渊明、李白的诗共18首。之后,他又翻译出版了多种中国诗的译本。
第四阶段是五四后至今
第四阶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现代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至今。这个阶段由于中西政治、经济、文化已开展了全面的交流,中国文学在西方也得到全面传播。一方面把代表中国文学较高水平的
古典小说《 水浒传》 、《
红楼梦》等翻译出国,另一方面世界各国也将五四以后新出现的作家作品,例如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
老舍等人的作品大量翻译介绍。仅
鲁迅的著作,就被40多个国家译成70多种文字。鲁迅生前,《阿Q正传》在日本就有5种译本,逝世后又有近10种新译本 。《
阿Q正传》传到西方后,法国作家R.罗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随着中国文学的广泛传播,其价值愈来愈为世界了解,世界文坛也给了中国文学以更高、更
科学的评价。
不断地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一方面对外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第一次高潮是东汉至唐宋佛教文化的影响。佛经的翻译活动从东汉桓帝末年
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进一步发展,唐代形成高潮,
北宋时开始衰落。无数自梵文翻译过来的
佛学经典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如《
六度集经》中的《遮罗国王经》、《
马鸣菩萨》本身就是传奇性作品,而马鸣写过的 《
佛所行赞》 和《
美难陀传》就是两部长篇叙事诗。印度的两大史诗之一《
罗摩衍那》 ,其罗摩的故事也通过佛 教经典介绍过来。由于佛经的传入,佛经中的思想、语言、故事、音节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为中国文学带来了
新观念、新意境和新的用词遣词方法。佛经的
传入刺激了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
唐代传奇及
元杂剧的故事发展。此外,唐代
变文的产生、流行也与佛教有关。由于佛教词汇的大量涌入,中国文学语法结构和遣词用句的方法也发生了某些变化。汉语中反切四声的确立,就是佛经影响的结果。中国最早的
韵书是按
宫商角徵羽五声排列的,平上去入是
西域输入的技术,而平上去入的区别,则是因为当时转读佛经三声,与印度古声明论的三声相符,和
入声相配,所以形成四声。此外 ,佛 经的文体特 点 ,如不用之乎者也,不用骈文绮词丽句,以及多倒装句法,多提挈句法,句中段落中的解释语,散文诗句的交错等,也都影响了中国
文学风格的变化。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另一次高潮是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19世纪末以后,由于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大量的涌进,与此相应,
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大力提倡政治小说,一些翻译家也大力引入外国小说。晚清时期 ,翻译的国外小说达400种 ,仅翻译的小说就有80种。仅
林纾在辛亥革命前后近30年中,就与别人合作翻译了英、美、法、俄、日、西班牙、
比利时 、
挪威、
希腊等国小说180余种 。达1200万字。这种翻译介绍在五四运动前后达到最高点,其数量令人惊叹,世界上知名作家的作品几乎都被介绍进来 。中国文学因此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受到震动。
中国现代文学家采取“
拿来主义”的态度,努力加以借鉴,使
新文学步入了十分兴旺发达的时代。20世纪以后,这种影响一直持续不断,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才采取了全面封闭的绝对态度。文化大革命过后,继续开放,又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时期主要介绍20世纪世界文学新观念和作家新作品。
由于中国文学自身的巨大成就和数千年积累的丰富经验,由于对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学采取积极借鉴的态度,也由于中国
社会历史的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丰富的源泉,特别是脱离了政治教条的自由
文学的发展,将使中国当代
文学创造出更灿烂、更伟大的篇章,对整个人类文学艺术事业将作出更大的贡献,它将以更美更辉煌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当代著名作家
社会主义初期
巴金(1904-2005)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笔名巴金,四川成都人,1928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
灭亡》。后来又写了《
爱情三部曲》:《雾》《雨》《
电》;《
激流三部曲》:《
家》《春》《
秋》等小说,1982年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巴金先后担任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丁玲(1904-1986)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又名蒋冰之,湖南
临澧人。代表作《
莎菲女士的日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
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
赵树理(1906-1970)现代小说家,山西
沁水县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中篇小说《
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
小二黑结婚》《
登记》等。他的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被誉为“
山药蛋派”。
周立波(1908-1979)现代作家,原名
周绍仪,湖南
益阳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暴风骤雨》,曾荣获
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他参加《
解放了的中国》
彩色影片摄制工作,再次荣获
斯大林文学奖。另有长篇《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1979年短篇小说一等奖。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
蒋海澄,浙江
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联盟”,同年被捕。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
大堰河》,其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日战争期间,写了长诗《
向太阳》《火把》。解放后写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
徐迟(1914-1996)现代诗人、
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
浙江省吴兴人。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又写了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
报告文学集《
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贺敬之(1924- )现作诗人、剧作家,山东
峄县人。1942年,他和
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
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
斯大林文学奖。建国后,写了《
回延安》《放声歌唱》《
西去列车的窗口》等有名的诗篇。
新时期作家
莫言(1955-),当代著名作家,山东
高密人。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主席团委员、第八届副主席。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著有《
莫言文集》(12卷),影视、话剧剧本多部。中篇小说《红高粱》获全国中篇小说奖,《
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文学奖,《
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
酒国》(
法文版)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
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台湾
联合报十大好书奖,另获
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得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王蒙(1934- ),当代作家,北京人。其处女作是长篇小说《
青春万岁》。他的短篇小说《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影响很大,从1976-1981年发表三十多篇作品。其中《
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分获1978、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蝴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铁凝(1957-),生于北京,祖籍河北。1975年开始发表
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
玫瑰门》、《
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
哦,香雪》《第十二夜》《
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
厉声教(1935-2017),当代双语作家,生于南京,长于上海。出身于书香名门
杭州厉氏家族,六岁能作对联,八岁便能赋诗,十几岁时已能用中、英双语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
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
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
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
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
观潮有感》、《
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
经典之作。著有英文中篇小说《Shanghai Memories》等。
刘心武(1942- ),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
班主任》、《
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钟鼓楼》、《
四牌楼》、《
栖凤楼》、《风过耳》等,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刘心武文集》八卷。其短篇小说《班主任》荣获1978年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长篇小说《钟鼓楼》荣获第二届
茅盾文学奖。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陕西
丹凤人。1975年开始从事文学编辑与写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
贾平凹文集》(26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废都》《
秦腔》《古炉》《
带灯》《
老生》《高兴》《极花》等,中短篇小说《天狗》《
黑氏》《
美穴地》《猪人》等,散文集《
商州三录》《敲门》《
天气》《老西安》《
定西笔记》等。《秦腔》获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届世界华人长篇小说奖“
红楼梦奖”、第四届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
鲁迅文学奖。《
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腊月·正月》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爱的踪迹》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废都》获法国
费米娜文学奖。《
浮躁》获美国
美孚飞马文学奖。
张贤亮(1936-2014),当代作家,生于南京。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
灵与肉》、《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河的子孙》、《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
习惯死亡》、《
我的菩提树》、《青春期》,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
小说中国》等。
蒋子龙(1941- )当代作家,河北
沧县人。其
成名作是《机电局长的一天》。短篇小说《
乔厂长上任记》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开拓者》荣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高晓声(1928- )当代作家,江苏
武进县人。代表作《
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李存葆当代作家,山东
五莲县人。其报告文学《将门虎子》荣获自卫还击战全军征文一等奖,中篇小说《
高山下的花环》《
山中,那十九座坟茔》都是优秀作品。
中国先锋作家
中国自由作家
刘宾雁纪实文学《人妖之间》,中国官场首位揭露文学作家。
叶文福 《将军,你不能这样做》、《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我是飞蛾》,大陆新时期首位具有独 立思想的著名诗人。
王土《欢乐之河》、《大城市之小孩玩火》、《拘留十五日》中国首位数十年坚持于城市大
贫民窟描述社会底层
真实生活的作家。
通俗流行作家
王朔《过把瘾就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非诚勿扰2》
新青少年作家
严歌苓《
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陆犯焉识》《补玉山居》
《那人那事》苏禹《新世》
古代人物作品
人物
作品
最难读的散文——《尚书》
千古传唱的《满江红》
感天动地《窦娥冤》
古文学发展
诗经:《风》(包括十五
国风、各地民歌) 《
雅》【分为《
大雅》(贵族的祭祀之歌)《小雅》(部分的民歌) 】《颂》(用于宗庙的祭祀)
2、文:散文【最辉煌的是
先秦散文(包括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后演化为赋【
宫廷文学,其中汉朝时的
司马相如、
杨雄较为著名,赋中包括有韵散文(讲究辞藻华丽、大肆铺排、华而不实、从不同角度进行渲染)】后发展为骈文【南北朝时期,骈文讲究偶句(所以骈文也称之为四六文)、
声律】后发展为诗【唐朝时期,诗包括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和文(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
古文运动)】后发展为散文【宋代,主要由
三苏、
曾巩、王安石、欧阳修主张】后发展为小说(明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