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
汉语词语
体制内,汉语词语,意为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中起主导作用的一部分,人事关系由公务员法等进行约束。
主要群体
体制内人员是指按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中国7亿多就业人员中,在体制内就业的不到1亿人,包括还在运转中的国有企业约4000万人,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共约4000万人;剩下6亿多人都是在企业等市场主体中就业。
历史沿革
改革前,绝大部分拥有城镇户口的人都在体制内。那时,城镇就业人员都有“单位”,单位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国家政治体系的基层组织,同时承担了从“吃喝拉撒睡”到“办追悼会”在内的广泛社会职能。当时并非完全没有“体制外”,“比如集体企业的临时工、民办教师等,只不过占比很小。”
改革开放之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瓦解,“体制内”占据空间越来越小。“体制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政府最为典型,处于核心圈,事业单位处于中间状态,而国有企业则处于最外围。
进入新世纪,国企改革不断深入,“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量国企职工被推向“体制外”。留在体制内的企业主要是一些公共事业领域、资源垄断领域的国有企业。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一些整体上属于“体制内”的单位,也渐渐涂抹上“体制外”色彩。电视台里众多员工,有编制内的,也有编制外的,编制外的又分为台聘、部聘、频道聘多个等级,不能简单地说台里的员工是体制外还是体制内。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的司机、保安、保洁等后勤岗位也逐渐从“体制内”剥离出来,有的还采取了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
制度改革
2015年1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9 16:53
目录
概述
主要群体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