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是康僧会创作的佛教经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又称《六度集》、《六度无极经》。
简介
六度集经收录多种
本生经及各种
本生故事,依六波罗蜜之次第分类,与其他
本生经之杂然列举不同。佛教讲究修六度,,也称六波罗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项修持内容。六度集经分六章,即(1)
布施度无极章,(2)戒度无极章,(3)忍辱度无极章,(4)精进度无极章,(5)禅度无极章,(6)
明度无极章。其中,第一章中之〈普施商主本生〉及〈须大拏经〉分别相当于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
大意经》、西秦·圣坚译的《太子须大拏经》。第二章中之〈
太子墓魄经〉相当于后汉·安世高译的《
太子墓魄经》及西晋·竺法护译的《太子墓魄经》。〈顶生圣王经〉相当于宋·施护等译的《
顶生王因缘经》。第三章中之〈睒道士本生〉相当于西晋译者佚名的《睒子经》及西晋·圣坚译的《睒子经》。第四章中之〈修凡鹿王本生〉相当于吴·
支谦译的《
九色鹿经》。
八卷。三国时代吴·康僧会在太元元年至天纪四年间
(251~280)所译出。又称《六度集》、《六度无极经》、《
度无极经》、《杂度无极经》。收在《
大正藏》第三册。
在《
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经论录〉中,竺法护所译的《摩调王经》,卷三〈安公古异
经录〉中的《弥连经》,《安公失译经录》中的《萨和檀王经》、《蜜蜂王经》,卷四〈续撰失译杂经录〉中的《佛以三事笑经》等二十一经(其中十四经有本),均出自本经。另有《
法经录》卷六〈西方诸贤所撰集·大乘抄集〉所载的《
布施度无极经》等三十七经、《彦琮录》卷三〈小乘别生抄〉所载的《布施度无极经》以下四十经、《
开元释教录》卷十六〈支派别行录·大乘别生经〉所载的《布施度无极经》等四十四经,也均抄自
本经。
部分内容
六度集经卷第一
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一)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国鹞山中。时与五百应仪。
菩萨千人共坐。中有
菩萨名阿泥察。佛说经道。常靖心恻听。寂然无念。
意定在经。
众祐知之。为说
菩萨六度无极难逮高行。疾得为佛。何谓为六。一曰
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
明度无极高行。
布施度无极者。厥则云何。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贤成度。护济众生。跨天逾地。润弘河海。
布施众生。饥者食之。渴者饮之。寒衣热凉。疾济以药。车马舟舆。众宝名珍。妻子国土。索即惠之。犹太子须大拏。
布施贫乏。若亲育子。父王屏逐。愍而不怨。
昔者
菩萨。其心通真。睹世无常。荣命难保。尽财
布施。天帝释睹
菩萨慈育群生
布施济众。功勋巍巍。德
重十方。惧夺己位。因化为地狱。现于其前曰。
布施济众。命终魂灵入于
太山地狱。烧煮万毒为施受害也。尔惠为乎。
菩萨报曰。岂有
施德而入
太山地狱者乎。释曰。尔其不信可问辜者。
菩萨问曰。尔以何缘处地狱乎。罪人曰。吾昔处世。空家济穷。拯拔众厄。今受重辜处太山狱。
菩萨问曰。仁惠获殃。受施者如之乎。释曰。受惠者。命终升天。
菩萨报曰。吾之拯济唯为众生。
假如子云诚吾愿矣。慈惠受罪吾必为之。危己济众
菩萨上志也。释曰。尔何志愿尚斯高行。答曰。吾欲求佛擢济众生。令得
泥洹不复生死。释闻圣趣。因却叩头曰。实无
布施慈济众生。远福受祸入太山狱者也。子德动乾坤。惧夺吾位。故示地狱以惑子志耳。愚欺圣人原其重尤。既悔过毕。稽首而退。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
布施如是。(二)昔者
菩萨为大国王。号萨波达。
布施众生恣其所索。愍济厄难常有悲怆。天帝释睹王慈惠德被十方。天神鬼龙佥然而曰。天帝尊位初无常人。戒具行高慈惠福隆。命尽神迁则为天帝。惧夺己位。欲往试之以照真伪。帝命边王曰。
今彼人王慈润滂霈福德巍巍。恐于志求夺吾帝位。尔化为鸽疾之王所。佯恐怖求哀彼王。彼王仁惠必受尔归。吾当寻后从王索尔。王终不还。必当市肉。以当其处。吾诡不止。
王意清真。许终不违。会自割身肉以当其重也。若其秤肉随而自重。肉尽身痛其必悔矣。意有悔者所志不成。
释即化为鹰。边王化为鸽。鸽疾飞趣于王足下。恐怖而云。大王哀我。吾命穷矣。王曰。莫恐莫恐吾今活汝。鹰寻后至。向王说曰。吾鸽尔来。鸽是吾食。愿王相还。王曰。鸽来以命相归。已受其归。吾言守信终始无违。尔苟得肉吾自足尔令重百倍。鹰曰。吾唯欲鸽不用余肉。希王当相惠而夺吾食乎。王曰。已受彼归信重天地。何心违之乎。当以何物令汝置鸽欢喜去矣。鹰曰。若王慈惠必济众生者。割王肌肉令与鸽等。吾欣而受之。王曰。大善。即自割髀肉秤之令与鸽重等。鸽逾自重自割如斯。身肉都尽未与重等。身疮之痛其为无量。王以慈忍心愿鸽活。又命近
臣曰。尔疾杀我秤髓令与鸽重等。吾奉诸佛受正真之重戒。济众生之
危厄。虽有众邪之恼。犹若微风。焉能动太山乎。鹰照王怀守道不移慈惠难齐。
各复本身。帝释边王稽首于地曰。大王。欲何志尚恼苦若兹。人王曰。吾不志天帝释及飞行皇帝之位。吾睹众生没于
盲冥。不睹三尊不闻佛教。
恣心于
凶祸之行。投身于
无择之狱。睹斯愚惑。为之恻怆。誓愿求佛。拔济众生之困厄令得
泥洹。天帝惊曰。愚谓大王欲夺吾位。故相扰耳。将何敕诲。王曰。使吾身疮愈复如旧。令吾志尚
布施济众行高逾今。天帝即使天医神药传身。疮愈色力逾前。身疮斯须豁然都愈。释却稽首。绕王三匝欢喜而去。自是之后。
布施逾前。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三)昔者
菩萨贫窭尤困。与诸商人俱之他国。其众皆有信
佛之志。
布施穷乏济度众生。等人佥曰。众皆慈惠。尔将何施。答曰。夫身假借之类靡不弃捐。吾睹海鱼。巨细相吞心为怆怆。吾当以身代其小者。令得须臾之命也。即自投海。海大鱼饱小者得活。魂灵化为鳣鱼之王。身有里数。
海边有国。其国枯旱。黎庶饥馑更相吞啖。鱼为流泪曰。众生扰扰其苦痛哉。吾身有里数之肉。可供黎民旬月之乏。即自荡身上于国渚。举国啖之以存生命。辇肉数月而鱼犹生。天神下曰。尔为忍苦其可堪哉。何不放寿可离斯痛也。鱼曰。吾自绝命神逝身腐。民后饥馑将复相啖。吾不忍睹。心为其感矣。天曰。
菩萨怀慈难齐。天为伤心曰。尔必得佛度吾众生矣。有人以斧斫取其首。鱼时死矣。魂灵即感为王太子。
生有上圣之明。四恩弘慈。润齐二仪。愍民困穷言之哽咽。然国尚旱。靖心
齐肃退食绝献。顿首悔过曰。民之不善。咎在
我身。愿丧吾命惠民雨泽。日日哀恸犹至孝之子遭圣父之丧矣。精诚达远。即有各佛五百人来之其国界。王闻心喜悦若无身。奉迎稽首。请归正殿。皇后太子靡不肃虔。最味法服供足所乏。
五体投地稽首叩头。涕泣而曰。吾心秽行浊。不合三尊四恩之教。苦酷人民罪当伐己流被
下劣。枯旱累载。黎庶饥馑怨痛伤情。愿除民灾以
祸罪我。诸各佛曰。尔为仁君。
慈恻仁惠。德齐帝释。诸佛普知。今授汝福慎无戚也。便疾敕民皆令种谷。王即如命。男女就业家无不修。稻化为蓏。
农臣以闻。王曰。须熟。蓏实覆国。皆含稻穬。中容数斛。其味
苾芬。香闻一国。举国欣怿叹咏王德。四境仇国皆称臣妾。黎民云集。国界日长。率土持戒归命三尊。王及臣民寿终之后皆生天上。佛言。时贫人者吾身是也。累劫仁惠拯济众生。功不徒朽。今果得佛。号天中天。为三界雄。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四)昔者菩萨。时为逝心。恒处山泽。专精念道不犯诸恶。食果饮水不畜微余。慈念众生愚痴自衰。每睹
危厄没命济之。行索
果蓏。道逢
乳虎。虎乳之后。疲困乏食。饥馑心荒。欲还
食子。
菩萨睹之怆然心悲。哀念众生处世忧苦其为无量。母子相吞其痛难言。哽咽流泪。回身四顾。索可以食虎以济子命都无所见。内自惟曰。夫虎肉食之类也。深重思惟。吾建志学道但为众生没在重苦欲以
济之。令得去祸身命永安耳。吾后老死。身会弃捐。不如慈惠济众成德。即自以首投虎口中。以头与者。欲令疾死不觉其痛耳。虎母子俱全。诸佛叹德。上圣
齐功。天龙善神有道志者。靡不怆然。进行或得沟港.频来.不还.应真.缘一觉。有发
无上正真道意者。以斯猛志。跨诸
菩萨九劫之前。誓于
五浊为天人师。度诸逆恶令伪顺道。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五)昔者
菩萨为大国王。国名干夷。王号偏悦。内明外仁。颜和正平。民从其化。狱无系囚。黎民贫乏恣所求索。慈惠和润。恩如帝释。他国逝心服王仁施从众所欲。群邪妒嫉以伪毁真。诣宫门曰。吾闻明王济黎民之困乏。犹天润之
普覆。告卫士曰。尔可闻乎。近臣以闻。王即现矣。逝心现曰。明王仁泽被于
四国。有识之类靡不咨嗟。敢执所愿欲以上闻。王曰。大善。逝心曰。天王尚施。求则无违。时宜应用人首为事。愿乞王首以副望矣。王曰。吾首何好而欲得之乎。吾有众宝益以惠子。逝心不受。又使工匠作七宝首。各数百枚以与逝心。逝心曰。唯欲王首耳。王未尝逆人。即自下殿以发缠树曰。吾以首惠子。逝心拔刀疾步而进。树神睹之忿其无道。以
手搏其颊。身即
缭戾。面为反向。手垂刀陨。王得平康。臣民称寿。悲喜交集。诸天叹德。可谓内施乎。四王拥护。众毒消歇。境界无病。
五谷丰熟。牢狱裂毁。君民
欣欣。佛告诸沙门。时干夷国王者即吾身也。逝心者调达是。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六)昔者菩萨为大国王。理民以慈。恕已度彼月月巡行贫乏拔济鳏寡疾药糜粥。每出巡狩则命后车具载众宝衣被医药。死者葬之。每睹贫民辄自咎责。君贫德民穷矣。君富德
民家足。今民贫则吾贫矣。王慈若斯名被十方。第二帝释坐为其热。释心即惧曰。彼德巍巍必夺吾位。吾坏其志行即毕乎。便自变化为老梵志。从王乞银钱一千。王即惠之。曰吾西嶶恐人盗之。愿以寄王。
王曰。吾国无盗。重曰寄王。王即受之。天又化为梵志诣宫门。近臣以闻。王即现之。梵志叹曰。大王功名流布八极。德行希有。今故远来欲有所乞。王曰甚善。曰吾宿薄祐生在凡庶。欣慕尊荣欲乞斯国。王曰大善。即与妻子辄轻乘而去。天帝复化为梵志。从王乞车。以车马惠之。与妻子进路。依山止宿。有五通道士与王为友。侻忆王德仰视其宿睹之失国。靖心禅息睹天帝释。贪嫉夺国委顿疲疵。
道士以
神足忽然之王所。曰将欲何求劳志若兹。曰吾志所存子具知之。道士即化为一辕之车。以送王还晨各离矣。天化为梵志复乞其车。即复惠之。转进未至彼国数十里。天复化为前梵志
来索银钱。王曰。吾以国惠人侻忘子钱。梵志曰。三日必还吾钱。王即以妻子各质一家。得银钱一千以还梵志。妻侍质家女。女浴脱身珠玑众宝以悬著架。天化为鹰撮衣宝去。女云婢盗。录之系狱。其儿与质家儿俱卧。天夜往杀质家儿矣。死家取儿付狱。母子俱系。饥馑。毁形。呼嗟无救。吟泣终日。罪成
弃市。王赁得银钱一千。行赎妻子。历市睹之。即存念十方诸佛。自悔过曰。吾宿命恶乃致兹乎。靖心入禅。神通之明睹天所为。空中有声曰。何不急杀之乎。王曰。吾闻。帝释普济众生。赤心恻怆。育过慈母。含血之类莫不蒙祐。尔为无恶缘获帝位乎。释怀重毒恶熟罪成。生入太山。天人龙鬼莫不
称善。地主之王。即释妻子之罪。二王相见寻问其原。具陈所由。国无巨细靡不堕泪。地主之王分国而治。故国臣民寻王所在率土奉迎。二国君民一哀一喜。时王者吾身是。妻者俱夷是。子者罗云是。天帝者调达是。山中梵志舍利弗是。彼国王者弥勒是。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七)昔者
菩萨为大国王。理民以正。心无偏颇。然不游观。国相启曰。愿一出游。王曰大善。明日即出。人民悦豫。普得其所。睹国富姓居舍妙雅。瓦以金银服饰
光道。曰吾国丰哉。心甚
欣豫。还宫忆之。曰斯诸理家何益于国乎。敕录其财为军储矣。有一理家。其私财有三千万以疏现王。王怒曰。何敢面欺乎。对曰。少来治生。凡有私财宅中之宝。五家之
分非吾有也。曰何谓私财。
对曰。心念佛业。口宣佛教。身行佛事。捐五家分兴佛宗庙。敬事贤众供其衣食。慈养蜎飞蠕动蚑行之类。心所不安不以加之。斯之福德随我所之。犹影随形。所谓私财也。五家分者。一水。二火。三贼。四官。五为命尽。身逮家宝捐之于世已当独逝。殃福之门未知所之。睹世如幻故不敢有之也。计五家分可有十亿。斯为祸之窠薮。常恐危己岂敢有之也。愿士众辇之以除吾忧。王曰。诚哉斯言也。即遣之去。退入斋房。靖心精思。即醒寤曰。身尚不保。岂况国土妻子众诸可得久长乎。即撰录
佛经诵文释义。心垢照除。进贞臣纳忠谏大赦其国。还民宝序群僚议宽正。谓群臣曰。夫不睹
佛经妙义重戒者。其为聋盲矣。彼理家富唯我贫矣。即敕国界散出财宝。赈给贫困恣民所欲。立佛庙寺悬缯烧香。饭诸沙门。身自
六斋。如斯三年。四境宁靖。盗贼都息。五谷熟成。民无饥寒。王后寿终。即上生第二天。佛告诸沙门。时王者吾身是。理家者秋鹭子是。劝
王观国者阿难是。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八)昔者
菩萨为大理家。名曰仙叹。财富无数睹佛明典。觉世无常。荣命难保。财非己有。唯有
布施功德不朽。令告黎民。若有贫乏恣愿取之。如斯数月。时政宽民富无财乏者。
仙叹念曰。惟当市药供护众疾耳。即市良药济众生命。慈育普至。恩无不周。累年之惠。德香远熏。四方病者驰来。首尾叹其
弘润。以德配天。财贿都尽身行采宝。去家百余里。于一水上逢数乘车载重病者。曰尔所之乎。答曰。之仙叹所庶全余命。仙叹即还从王贷金五百两。市药以疗。病者悉瘳。自与商人入海采宝。所获弘多。还国置舟步行。道乏无水。仙叹得一井水。呼等人汲之。却自取饮。商人睹其所得白珠。光耀绝众。贪为
尤恶。毁圣残仁。共排仙叹投之于井。
菩萨仁德感神动只。天神接承令不毁伤。商人还国。王曰。仙叹何之。对曰。去国即别不知所之。曰尔乃杀之乎。曰不也。仙叹于井睹空傍穴。寻之而进出彼家井。准七日行得其本国。王曰。何缘空还乎。对曰不遇。王靖思曰。其必有以乎。召商人问。尔诚首之即活。欺者死矣。即皆首之付狱定罪。仙叹涕泣。驰诣宫门叩头请罪。王曰。违政也。又重请曰。愚者倒见未足明责原其无知也。王嘉仙叹之仁覆。原商人之凶罪。敕令还物。商人佥曰。仙叹不奉佛者。岂有斯仁乎。各择名宝以还之矣。仙叹各受其半。商人叩头曰。蒙祐命全。愿尽纳焉。于斯受之以还
王金。又大
布施。王逮臣民。相率受戒。子孝臣忠。天神
荣卫。国丰民康。四境服德。靡不
称善。佛言。时仙叹者是
我身也。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九)昔者菩萨从四姓生。堕地。即曰。众生万祸。吾当济焉。不睹佛仪。不闻明法。吾当开其耳目除其盲聋。令之睹闻无上正真众圣之王明范之原也。
布施诱进靡不服从矣。九亲惊曰。古世之来未闻幼孩而为斯云。将是天龙鬼神之灵乎。当卜之焉。即答亲曰。吾为上圣之
所化怀。
普明之自然非彼众妖。慎无疑矣。言毕即默。亲曰。儿有乾坤弘润之志。将非凡夫乎。名儿曰
普施。年有十岁。佛诸典籍流俗众术靡不贯综。辞亲济众
布施贫乏。亲曰。吾有最福之上名也。尔可恣意
布施众贫矣。对曰不足。乞作沙门。赐吾法服.应器.策杖。以斯济众即吾生愿也。亲忆儿始生之誓无辞御焉。即从其愿听为沙门。周旋教化经一大国。国有豪姓。亦明众书。睹
普施仪容堂堂光华暐晔。厥性
惔怕净若天金。有上圣之表将为世雄也。谓
普施曰。有欲相告。愿足圣人。吾有陋女愿给
箕帚之使。答曰大善。须吾还也。即进路之海边。附载度海。上岸入山。到无人处。
遥睹银城
宫殿明好。时有毒蛇绕城七匝体大百围。见
普施来仰然举首。
普施念曰。斯含毒类必有害心。吾当兴无盖之慈以消彼毒也。夫凶即火也。慈即水矣。以水灭火何尝不灭。即坐兴慈定。愿令众生早离八难。心去
恶念逢佛见法。与沙门会。得闻无上正真明道。
心开垢灭如吾所见也。兴斯慈定。蛇毒即灭垂首而眠。
普施登其首入城。城中有天神。睹
普施来。
欣豫而曰。久服圣德。今来翔兹成吾本心也。愿留一时九十日。
普施然许。天王即以正事委付近臣。身自供馔。朝夕肃怀。禀受诸佛非常.苦.空.非身之高行。济众之明法。时日食毕。
普施进路。天王以
明月真珠一枚送之曰。以珠自随明四十里。志愿发云众宝满足。若后得佛。愿为
弟子亲侍圣侧。
普施曰可。即复前行。睹黄金城。严饰逾银。又有毒蛇围城十四匝。巨躯倍前举首数丈。
普施复思弘慈之定。蛇毒即消垂首而眠。登之入城中。有天人。睹
普施欢喜曰。久服灵耀翔兹甚善。愿留二时百八十日。吾愿尽养。惟留威神。既然许之。留为说法无上明行。讫即辞退。天人复以神珠一枚送之。明耀八十里。志之所愿。众宝满其里数。若子得道愿为
弟子。神足无上。受其神珠。即复进路。睹琉璃城。光耀逾前。又有毒蛇巨躯甚大。绕城二十一匝。仰首嗔目当彼城门。复坐深思普慈之定。誓济众生。毒歇垂首。登之而入城中。有天人喜辞犹前。请留三时。愿供所志。期竟辞退。又送神珠一枚。明耀百六十里。珠之所在。众宝寻从满其明内。在志所欲无求不获。
子若得无上正真觉道者。吾愿为
弟子有最明之智。曰必获尔愿。
普施得珠曰。斯足以济众生之困乏。返其旧居。海诸龙神佥会议曰。吾等巨海唯斯三珠为吾荣华。道士悉得。吾等
何荣。宁都亡诸宝不失斯珠。海神化为凡人。当
普施前立曰。吾闻仁者获世上宝可得观乎。即以示之。神搏其首即取其珠。
普施惟曰。吾历险阻经跨巨海乃获斯宝。欲以拯济众生困乏。反为斯神所见夺乎。曰尔还吾珠。不者吾竭尔海。海神答曰。尔言何虚。斯之巨海。深广难测。孰能尽之。天日可殒。巨风可却。海之难竭犹空难毁也。
普施曰。昔吾锭光佛前愿得道力。反覆众海指擢须弥。震动天地又移诸刹。佛从吾志与吾愿。吾今得之。今尔鬼□糸发之邪力。焉能遏吾正真之势乎。即说经曰。吾自无数劫来。饮母乳湩。啼哭之泪。身死血流。海所不受。恩爱难绝。生死难止。吾尚欲绝恩爱之本止生死之神。今世抒之不尽。世世抒之。即住并两足。瓢抒海水投铁围外。有天名遍净。遥闻之深自惟曰。昔吾于锭光佛前闻斯人获其志愿。必为世尊度吾众生。天即下助其抒水。十分去八。海神悔怖曰。斯何人哉。而有无极之灵乎。斯水尽矣。吾居坏也。即出众宝空其诸藏以与
普施。
普施不受曰。唯欲得吾珠耳。诸神还其珠。
普施返其水旋其本土。寻路
布施。所过之国。国无贫民。处处诸国无不改操
五戒十善以为国政。开狱大赦。润逮众生。遂至得佛。佛告诸沙门。普施者
我身是。父者白净王是。母者即吾母舍妙是。道士女者今俱夷是。时银城中天者今现阿难是。金城中天者目连是。琉璃城中天者舍利弗是。
菩萨累劫勤行四恩。誓愿求佛拯济众生。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一○)昔者菩萨为大国王。名曰长寿。太子名长生。其王仁恻。恒怀悲心。愍伤众生。誓愿济度。精进不惓。刀杖不行。臣民无怨。风雨时节。宝谷丰沃。邻国小王执操暴虐。贪残为法。国荒民贫。谓群臣曰。吾闻长寿。其国丰富。去斯不远。怀仁不杀。无兵革之备。吾欲夺之其可获乎。群臣曰可。则兴战士到大国界。蕃屏之臣。驰表其状惟愿备豫。长寿则会群臣议曰。彼王来者。惟贪吾国民众宝多。若与之战。必伤民命。利己残民贪而不仁。吾不为也。群臣佥曰。臣等旧习军谋兵法。请自灭之。无劳圣思。王曰。胜则彼死。弱则吾丧。彼兵吾民皆天生育。重身惜命。谁不然哉。全己害民。贤者不为也。群臣出曰。斯天仁之君不可失也。自相捡率以兵拒贼。长寿觉之。谓太子曰。彼贪吾国怀毒而来。群臣以吾一人之身欲残民命。今吾委国。庶全天民。其义可乎。太子曰诺。父子逾城。即改名族隐于山草。于是贪
王遂入其国。群臣黎庶失其旧君。犹孝子丧其亲。哀恸辟踊无门不然。贪王募之黄金千斤钱千万。长寿出于道边树下坐精思。悲愍众生生死勤苦。不睹非常.苦.空.非身。为欲所惑其苦无数。远国梵志。闻王好施济众生之命。远来归穷于树下息。俱相问讯。各陈本末。梵志惊曰。天王何缘若兹乎。流泪自陈。
吾余年无几。故来乞□。庶存余命。大王亡国。吾命穷矣。即为哀恸。王曰。子来归穷。而正值吾失国。无以济子。不亦痛乎。抆泪而曰。吾闻新王募吾甚重。子取吾首可获重赏。答曰不然。遥服天王
仁济众生润等天地。故委本土庶
蒙自济。今敕斩首不敢承命矣。王曰。身为朽器岂敢保哉。夫生有死。孰有常存。若子不取会为灰土矣。梵志曰。天王布天仁之惠。必欲殒命以济下劣者。惟愿散手相寻去耳。王即寻从之。故城门令缚以闻。国人睹王哀号动国。梵志获赏。贪王。命于
四衢生烧杀之。群臣启曰。臣等旧君当就终没。乞为微馔以赠死灵。贪王曰可。百官黎民哀恸塞路。
辟踊宛转靡不呼天。太子长生亦佯卖樵当父前立。父睹之仰天曰。违父
遗诲。含凶怀毒。蕴于
重怨。连祸万载非孝子矣。诸佛四等弘慈之润。德韬天地。吾寻斯
道杀身
济众。犹惧不获孝道微行。而况为虐报仇者乎。不替吾言可谓孝矣。子不忍视父死。还入深山。王命终矣。太子哀呼。血流于口。曰吾君虽有临终尽仁之诫。吾必违之当诛毒鸩。遂出佣赁。为臣种菜。臣
偶行园睹菜甚好。问其意状。园监对曰。市赁一人妙
于园种。臣现问曰。悉所能乎。曰百工之巧。吾为其首。臣请其
王令为上馔。有逾太官。王曰。斯食谁为之乎。臣以状对。王即取之令为厨监。每事可焉。擢为近臣告之曰。长寿王子吾之重仇。今以汝为蕃屏即曰唯然。王曰。好猎乎。对曰。臣好之。王即出猎。驰马逐兽与众相失。唯与长生俱处山三日遂至饥困。
解剑授长生枕其膝眠。长生曰。今得汝不乎。拔剑欲斩之。忽忆父命。曰。违父之教为不孝矣。复剑而止。王寤曰。属梦长生欲斩吾首。将何以也。对曰。山有强鬼喜为灼热。臣自侍卫。将何惧矣。
王复还卧。如斯三者也。遂投剑曰。吾为仁父
原赦尔命。王寤曰。梦见长生原吾命矣。太子曰。长生者吾身是也。念父追仇之于今矣。吾父临没口遗仁诫。令吾遵诸佛忍辱
恶来善往之道。而吾含极愚之性。欲以两毒相注。三思父诫三释剑矣。愿大王疾相诛除重患也。身死神迁。恶意不生。王悔过曰。吾为暴虐不别臧否。子之先君。高行纯备。亡国不亡行。可谓上圣乎。子存亲全行。可谓孝乎。吾为豺狼残生苟饱。今命在子赦而不戮。后岂违之乎。今欲返国由
何道也。对曰。斯惑路者吾之为也。将王出林与群寮会。王曰。诸君识长生不乎。佥曰不识。王曰。斯即长生矣。今还其国吾返本居。自今为伯仲祸福同之。立太子之日。率土
悲喜交并莫不称寿。贪王还其国更相贡献。遂致隆平。佛告诸沙门。时长寿王者吾身是也。太子者阿难是。贪王者调达是。调达世世毒意向我。我辄济之。阿难与调达本自无怨。故不相害也。吾世世忍不可忍者。制意立行。故今得佛为
三界尊。菩萨慈惠度无极行
布施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