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海花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孽海花》,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初版署名为“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全书共三十五回,以苏州状元金汮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这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
内容简介
《孽海花》的主要内容把故事和真实结合在一起,塑造个人与社会历史命运更紧密结合的人物,把小说提高到历史哲学的地位。作者在文中更注重表现诸多政治事件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诚如作者自云:“这书写政治,写到清室的亡,全注重德宗和太后的失和,所以写皇家的婚姻史,写鱼阳伯、余敏的买官,东西宫争权的事,都是后来戊戌政变,庚子拳乱的根源。”
小说尤其突出地表现了旧式封建士大夫的必然没落。这里面人他们颇有文化素养,论金石,谈考据,一派高雅斯文气象,却大都不堪承当大事。如中法、中日战争数回中那两位徒托空言、终无大用的书生庄仑樵与何珏斋。云卧园名流雅集中的翰墨场中怪杰李纯客,自鸣清高,疏狂傲世,其实却还是十里软红尘中的名利客。揭露这过渡时代中持守旧文明的“士”完全无助于挽救天朝上国的沦落,是此书的重要内容底蕴之一。
作品目录
作者简介
曾朴(1872~1935)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家谱载名为朴华,初字太朴,改字孟朴(曾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近代文学家、出版家。著名著作《孽海花》。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清政府日益腐败,一批有爱国良知的作家,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揭露和谴责。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这类小说归属为谴责小说,其中曾朴所著的《孽海花》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个有爱国心的改良主义者,曾朴看到清朝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所以通过小说加以猛烈抨击和嘲讽。
创作历程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江苏》本
1903年金松岑应东京的江苏留日学生办的《江苏》杂志之约,写了《孽海花》前六回,其中第一、第二回刊登于《江苏》第八期上,作者署联所,即金松岑的笔名。1904年3月, 金氏在《爱自由者撰译书广告中》中,将《孽海花》标以“政治小说”,并介绍说:“此书述赛金花一生历史,而内容包含中俄交涉,帕米尔界约事件,俄国虚无党事件,东三省事件,最近上海革命事件,东京义勇队事件,广西事件,日俄交涉事件,以至今俄国复据东三省止,又含无数掌故,学理,轶事,遗闻。精彩焕发,趣味浓深。现已付印,即日出书。”可见此书是以揭露帝俄侵略野心为主题,仅拟写至 1903年为止。 这即《孽海花》还户初的计划。实际上金著《孽海花》并未成书出版。
光绪帝三十一年(1905年)小说林本
1904年8月, 曾朴创办小说林书社于上海。金松岑即将所作《孽海花》前六回交给曾朴,二人共同商定了六十回目,曾朴手拟了一份《孽海花》人物名单,计一百一十名,分为“旧学时代”、“甲午时代”、“政变时代”、“庚子时代”、“革新时代”、“海外运动”六个阶段计划全面反映晚清社会。随即曾朴对前六回进行了修改,并续写下去,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一气呵成了二十回,分成两编(每编五卷十回),于乙巳(1905年)正月和八月由日本东京翔鸾社印刷、小说林社发行。三十二开本,铅印。此书两册封一均以海水浪花岛屿为背景,中间横书“孽海花”三字。封二中央书“孽海花”三个大字,右上端标以“历史小说”,左下侧书“亚兰女史题”,均坚行书写。卷首有赛金舀±半身照片,题“状元夫人曹梦兰(又名赛金花)像”。每卷卷首均题“爱自由者起发,东亚病夫编述”,每卷卷末均有插图。第一回结尾列有全编六十回的回目。此书今上海图书馆有藏本。1907年《小说林》杂志创刊后,曾朴又续写了五回,连载于该刊第一期(21回,22回)、第二期(23回、24回)、第四期(25回),以后中辍。19I6年强作解人曾将二十一回至二十四回编为三编,并与佚名的《孽海花人名索隐表》、强作解人的《孽海花人物故事考证》八则及《续考》十一则合刊,由上海拥百书局排印,上海望云山房发行。曾朴此时创作的二十五回,至今未见有合刊的单行本行世。阿英在《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二卷》中仅收了一至九回(中华书局1960年版)、魏绍昌在《孽海花资料》(增订本)中仅收了第一至六回及第二十五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均非全壁。
真美善本
1927年曾朴由政坛重返文坛,在上海创办了真美善书店和《真美善》杂志,开始了《孽海花》的修改与续写工作。这一年,曾朴对前二十五回进行了修订,特别对其中的一至六回和二十五回作了较大的变动,如删去首回所列的六十回回目;删去反对科举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君主、以及陈千秋主张用“霹雳手段”推翻清廷的激烈言论;删去第二十五回两则反映下层人民抗日卫国要求的故事;将四、五两回有关兴中会的革命活动下移至第二十九回;添进了龚自珍与太清西林春、龚孝琪与褚爱林、曹公坊与李霞芬、刘永福与花哥等艳情故事。1928年1 月真美善书店出版了修订本第一、二编二十回。此书每编一册,每册各五卷十回,封面有自由女神像,中间竖写书名,题署“东亚病夫著”,第一编卷首有作者《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一文作为代序,两编每回均有辰伯所作插图一至三幅不等。今上海图书馆有藏本。曾朴修订、续写的二十一回至三十五回,先连载于《真美善》杂志上,由一卷一期至五卷六期,断断续续刊登了三年多(1927年11月—1930年4月)。1935年1月真美善书店将二十一回至三十回作为第三编出版, 同时又将一至三编十五卷三十回合为一册印行,这就是通行的三十回本初制本。此书上海图书馆有藏本。今所见1941年上海真美善书店重刻本、1944年上海真美善书店三刻本、1940年成都孙次舟叙录本、1955年北京宝文堂本、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本、1957年台北世界书局本,都是根据真美善初刊本三十回重印的。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印行了《孽海花》增订本,除真美善本三十回外,并附录了三十一回至三十五回及《孽海花人物索隐表》(刘文昭增订)。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又重印了增订本三十五回。
续本
《孽海花》的续作有两种,一是陆士谔的《新孽海花》。此书衔接小说林本《孽海花》一至二十回,自二十一回“背履历库丁蒙廷辱,通苞苴妃子受官笞”起,至六十二回“专制国终撄专制祸,自由神还放自由花”止,回目完全袭用曾朴、金松岑所订的六十回回目,1912年9月由上海大声图书局出版,共四册, 后因涉讼毁版。此书与原作殊不称。二是燕谷老人(张鸿)的《续孽海花》。张鸿系曾朴同乡挚友,受曾朴之托而作续书。此书衔接真美善本《孽海花》一至三十回,由三十一回续写至六十回,仍以赛金花为线索,主要描绘了清末戊戌变法和庚子事变两大历史事件,文字生动,是一部较好的续作。此书于1943年由真美善书店出版,翌年再版过一次,198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的校订本。
人物分析
《孽海花》作为历史小说,刻画人物性格吸取了我国古代“良史”的实录精神的同时又借鉴了《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讽刺手法,以写实笔法评说事件、权衡人物。即使对威毅伯(影射李鸿章)这样的人物,亦绝非一概骂倒。这样的写法使得这部作品的主人公金雯青(金沟)能够被赋予代表晚清知识分子形象、状态的责任。
金雯青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形象。中国传统文人士子作为一个生产精神文化的特别群体, 作为一个缺乏独立经济基础的社会阶层, 具有天生的依赖性、寄生性和附着性。他们从属于统治阶段, 以自己独自掌握的文化知识为其服务他们对政治保持着长久不衰的浓厚兴趣, 以极其热情和执著的精神把“ 学而优则仕” 作为价值实现的途径。“科名是读书人的第二生命”,文人们只有通过把才学售与帝王家才能获得安身立命的位置, 因此功名仕进是历代文人士子始终不肯放弃的追求, 即便在兵荒马乱的时代, “一听见开考的消息, 不管多垒四郊, 总想及锋一试”。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犹如一个充满巨大向心力的吸盘, 把文人士子紧紧吸住, 成为他们生活方式。金雯青便是其中欣欣向荣的幸运及第者。他以状元的身分在小说中出场, 这种特殊的身分蕴含了特殊的意义。“状元”是自实行科举制五百多年以来中国社会最令人艳羡的头衔和荣誉,是中国士人们梦寐以求的价值体现。这一身分的赋予使金雯青无疑便成了传统文化的负载者。小说略去了他十年寒窗、攻史啃经、习作八股的历程, 直接从他蟾宫折桂, 成为天子门生的显宦荣耀时着笔, 却正是借“状元”这一身分所负载的文化积淀意义, 来暗示金雯青有着千百年来文人学子的普遍经历。在他身上, 具备一般旧文人的优点和劣习, 学问“数一数二”,“文才扬名一时”, 诗词文赋, 金石版本无所不通, 更还有与“蕊宫榜首”彩云的“再世姻缘”的艳遇。若是时光倒流几十年, 几百年, 他完全可以陶醉于自己的才学, 做一名高雅风流、悠闲洒脱的士大夫。然而他所处的时代使他一出场便面临尴尬处境回乡省亲途经上海。在这里, 他见到的是身穿西服的青年男女, 出入西式餐馆的官员, 钦派出国的使臣, 他们用刀叉进餐,以香槟和咖啡代酒,听到的是“咭俐呱锣”的外国话, 不知所谓的西国政治艺学, 他却只能“ 在旁默听, 茫无把握”。面对这种窘迫情形, 他才猛觉自己“虽中个状元, 自以为名满天下, 那晓得到此地, 听着许多海外学问, 真是梦想没有到的哩”。这位清王朝最优秀的儒生不得不受到周围变化着的世界强加于他的不合时宜的折磨, 他隐隐地感到了状元科名鼎甲的贬值。从他身上, 我们看到的是旧文人在世界文明面前的茫然无措。西学东渐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博通西学的知识分子, 他们接受西学的熏陶, 不羡科名, 不走仕进之路, 开始对旧文人产生逼摄。“状元”在他们面前, 明显地失去了传统中所具有的光彩和诱惑力。传统文化的至高地位在这里开始动摇, 它不得不顺应时代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适以图生存和发展。
冯桂芬的引导及自身的窘迫经历使金雯青真切地感受到“从前多少词章考据的学间, 是不尽可以用世的”。出于本能的敏感, 他意识到在这种时势状态下, 只有“学些西法, 识些洋务, 派入总理衙门当个差, 才能够有出息”,于是攻读《流环志略》等介绍西学的书籍和开始留心时事, 很快便成为“ 博通外务” 的人才。从中可知在那样的历史形势下, 中国封建士大夫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思想动向在发生着缓慢而深刻的变化, 不少士大夫已经意识到国家体制的种种弊端, 加以批判并寻求拯救的途径。洋务派试图用坚船利炮来挽救王朝危机,维新派试图引进西方制度来改良政治体系,金雯青只是随波逐流者, 他并没有前驱者们寻求真理的深远眼光和救国危亡的自觉意识, 他的接受新学多少带有几分投机的性质, 其顺应潮流的被迫改适, 很大成分是为了保住自己已获得的功名地位。也正因如此, 在他身上才更体现出时代和社会的趋向。在小说中, 他是钱唐卿、陆苯如、何压斋、庄寿香、祝宝庭等旧派形象体系中杰出的一员, 也具备了列身于吕顺斋、马美寂、徐忠华、薛淑云等新派人物序列的资格, 后来担任驻外公使, 亲自踏上异国土地, 对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民情风俗有了身临其境的体察。当年在上海的第一次聚会中, 金雯青曾极其尴尬羞愧, 而出使回国的再次聚会上, 他有了发言权, 显现出品评世界时势的自信。他的改适的确使他在变化的环境中暂时立台。尤其是金雯青式的士人, 他们无法走出传统的怪圈, 不过是在外学潮涌逼迫下试探性地把一只脚伸出门槛之外,但其改适的思想动机却体现出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指向中国社会背负沉重的文化传统, 在西学冲击下痛苦而缓慢地行进。
《孽海花》中的人物多数是满腹经纶, 才高八斗, 他们那样的诗酒风流在上溯几百年上千年的太平盛世曾经创造了政治文化的辉煌,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却成为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金雯青这一“状元”的命运与帝制王朝的命运统一起来, 具有鲜明的象征意味, 也可以说, 潜藏于金雯青一生命运和通过他联系的一群当代名士的行踪中的是更为深层的历史演化的轨迹。中国帝制王朝由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传统文化机制建构着,在世界文化冲击下, 也试图作一些改良以求得安身立命的位置, 然而她毕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世界的大趋势是必然要让落后腐朽的政治文化机制退出历史舞台。金雯青滑稽可悲的命运, 便是源于他是特定时代的中国历史的产物。脚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是必然的, 因此, 对它所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 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条件来说, 它就成为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历史人物亦是如此。金雯青既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一员, 又是历史链条中必然的一环, 人类整体史与个体生命史常常有着深刻的对应关系。金雯青的悲剧, 正是一曲无可奈何的旧时代的挽歌。从金雯青的思想演变和命运归结牵涉到培养造就金雯青式人物的传统文化, 我们不能不对贯穿中国社会核心的文化传统的隐伤暗疾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孽海花》中以金雯青为代表的来去匆匆的、图片式展览的人物,正是晚清社会动荡不安时无所适从、没有归宿感的知识分子状态的真实表现。
点评鉴赏
主题思想
《孽海花》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昏聩无能、封建士大夫的醉生梦死以及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另外,小说着重表现了晚清高级知识分子在“由旧到新”这一历史“大转关”时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反映了同光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的冲突与嬗变,反映了它的文化意义。
从雅聚园的描写中,可表现出同治时期一般读书士子的精神风貌,国家已岌岌,而他们对此却麻木不仁,对世界大势几乎是一无所知。然而,时代变化促使读书士子阶层发生分化,某些通达之士亦注重经史百家的学问,对西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在第2回叙及金雯青在上海小住。洋务派冯桂芬来访,为主人公阐明时代变迁以及学习西学的重要性,一番话直令状元郎茅塞顿开。随后,金雯青又应邀赴一品香会客,席间听薛淑云(影射薛福成)、王子度(影射黄遵宪)等人“议论风生,都是说着西国政治学艺”,想道:“我虽中个状元。。。从今看来,那科名鼎甲是靠不住的,总要学些西法,识些洋务,派入总理衙门当一个差,才能够有出息哩!”由此意味深长的心理剖白,可见在上海这等开放的城市,学西法、识洋务在知识界已成为时尚。到18回有关“谈瀛会”的描叙,就十分清晰地表现了这一思想文化变迁的足迹。从第2回写金雯青衣锦还乡、途经上海聆听薛淑云、王子度的洋务高论,到18回叙及金雯青由俄返国途经上海参加“谈瀛会”,其间经历了20余年的时间,这期间思想文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在社会传播,同时,从洋务派中亦分化出一批具有变法思想的改良派。“谈瀛会”上,依然是薛淑云、王子度一班人,而其政治见解较20年前大有进步。“谈瀛会”的中心话题是:“吾今自强之道,究以何者为先?”围绕此论题,各抒高见。或以为力争外交权为急务;或以为当以练兵为首要;或以为发展经济为基础;而最具说服力的论辩,则是以为必以政体变革为第一。而此论实际上最终成为诸名士的共识。毫无疑问,它属于改良主义的新思潮。
此外作者也刻画了一批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以为清朝政府已经腐败透顶,以和平的方式去变革政体不过是幻想,最终难以付诸实践。第29回叙及革命派领袖人物杨云衢(影射杨鸿飞)的演讲辞,从而明确揭示了革命派政治主张的本质内容:“现在的中国少不得革命的了!。。。现在的革命,要组织我黄帝子孙民族共和的政府。”很显然,这种以“推翻专制,建立共和”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但是,在小说所描写的那个特定时代,革命派思潮尚未风靡社会。第29回叙及革命中坚人物陈千秋只身赴沪,结果却令他大为失望。偌大一个上海,竟难觅知音。即使“大家推崇的维新外交家王子度,也只是主张废科举,兴学堂;众人惊诧的改制新教王唐猷辉(影射康有为),不过说到开国会,定宪法。都是扶墙摸壁的政论,没一个挥戈回日的奇才”。陈千秋的忧愤,既表达了对维新派切中肯棨的批判,又反映了革命派思想尚缺乏知音的时代特征。革命派思潮风行于世,那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事情。
《孽海花》成书于资产阶级革命走向高涨的年代,其昂扬的爱国精神和激进的革命倾向,发聋振聩。首回“恶风潮陆沉奴隶国”,体现了作家深切的危机意识,“十八省早已都不保了”的疾呼,在20世纪初叶敲起了警钟。作家的批判笔锋集中指向封建专制政体,甚至借书中人物之口,阐扬了石破天惊的革命主张:“从前的革命,扑了专制政府,又添一个专制政府;现在的革命,要组织我黄帝子孙民族共和的政府。”(第四回)书中还勾勒了英气勃勃的革命党人孙汶、陈千秋、史坚如等的形象,其思想之激进,实出于晚清一般谴责小说之上。
内容赏析
《孽海花》是一部历史小说。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演义小说,它具有近代意义的新概念。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演义小说”,即历史的通俗化;而这里所说的历史小说,是具有近代意义的新概念。其基本特征是:“把奇妙和真实”结合在一起,塑造“个人与社会历史命运更紧密结合的人物”,表现历史的本质和趋向,最终“把小说提高到历史哲学的地位”(引号为卢卡契言论)。应该说,《孽海花》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堪称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小说。这自然与作者对法国文学特别是对大仲马、雨果的历史小说具有颇为精到的研究不无关系。
作家着眼于19世纪后半中国的“文化的推移”、“政治的变动”(曾朴《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首先,它具有历史小说的厚重内涵,从中法、中日之战,清流党的锋锐,公羊学的勃起,到帝、后的失和,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活跃,还有柏林、圣彼得堡的风云,历史洪波巨流都留下了投影。其次,《孽海花》的讽刺笔墨亦擅胜场。作家多撷取一些有趣的琐闻轶事,举凡宫闱秘闻,科场闹剧,官吏贪墨,士林麻木等,初无过甚贬词,却能挖掘出其中荒唐、古怪、畸形的喜剧因素。再次,小说着重表现的则是中国文化心态的冲突与嬗替,从沉湎过去的自我封闭转为迎受欧风美雨这一冰泮流澌的巨变。
同时小说着重表现的则是中国文化心态的冲突与嬗替,从沉湎过去的自我封闭转为迎受欧风美雨这一冰泮流澌的巨变。故事开篇苏州雅聚园茶话,显示了咸、同年间人们对于科名的沉醉,留下了文化封闭心态的印迹。而在繁华总汇的上海,冯桂芬对新科状元金雯青的一席话,却透露了物换星移的信息。小说着力渲染上海味莼园的谈瀛胜会,通过风发泉涌的席间议论,几乎囊括了晚清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所提出的各种主张,表现了中国一代先哲奋进自强的追求。
演绎手法
《孽海花》的艺术结构的脉络是网状的,而非如传统历史小说采用顺序链条式的。鲁迅称许《孽海花》:“结构工巧,文采斐然。”(《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作家于小说结构尤为惨淡经营。
从叙事角度看,它吸取了近代小说的结构技巧,采用多个叙事角度。首先,小说的主线从表面上看的主线就是状元金沟和名妓傅彩云之间的悲欢离合故事。实际上,这对男女主人公都只是线索人物,充当“参与情节叙事者”的角色。同时以金沟和傅彩云作为主要视角,仍是有缺陷的,因为他们作为参与者所见所知不免有局限性。因此,《孽海花》作者采用了多视角的叙事结构。如第一回楔子中“爱自由者”是故事述说者, “东亚病夫”是记者。在小说中次采用了故叙说人(说书人)的直接介入。如此一方面理清线索,另一方面调整故事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感到其实,小说能容纳更多的史实和较闻,间断也造成情节的波澜起伏,前伏后应,显出结构的紧密。
人物勾勒
《孽海花》的篇幅并不长,全部三十五回,二十多万字,写了二百七八十个人物,涉及犯清社会各个阶层。《孽海花》在人物描写上,长于写上层社会,尤其是上层知识分子,特别是所谓清流、名士。除了金沟、傅彩云两个主角有自己的性格史之外,其他人物大多是侧影或剪影。但笔墨虽简,大多是白描,稍带些夸张,却能酷肖其人。在笔法上,很明显地借鉴古典小说的传统按法,许多地方可见《三国演义》、 《红楼梦》、 《儒林外史》的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的创造和发展。如第27回谈端敏等与李鸿章的助手马荣获、乌赤云在江苏会馆聚会,议论中日战事,大有《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韵味。
写作特点
《孽海花》是一部瑰玮缛丽的作品,文笔娟好,词采华披,写景状物,明丽如画。同时,它也是一部写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书,同时是针对看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兴趣写的,因此文字典雅含蓄,征引繁博,具有很浓厚的文人风味。这种文体风格,一方面,使小说很耐读,意味隽永,读的越多,推敲愈深,愈有趣味。另一方面,因为典故大多,征引的史实太繁多,如果没有对当时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就不易理解文字的言外之意,甚至难以卒读。尽管如此, 《孽梅花》仍然是晚清时代的—部小说杰作,它成为沟通古典小说与近代小说的桥梁。
名家点评
鲁迅称许《孽海花》:“结构工巧,文采斐然。”(《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孽海花》是一部瑰玮缛丽的作品,文笔娟好,词采华披,写景状物,明丽如画。作家于小说结构尤为惨淡经营,提出“珠花”式的结构艺术。从苏州阊门外彩灯船上雯青与彩云邂逅,至于水逝云飞的最后结局,围绕男女主人公命运这一中心主干,把许多本是散漫的故事结成枝叶扶疏的整体布局,并以蟠曲回旋之笔,精心设计了几次高潮。当然,《孽海花》中也有一些杂芜枝蔓的笔墨,失之纵逸。
《负暄絮语》说“”新撰小说,风起云涌,无虑千百种,因自不乏佳构。而才情纵逸,寓意深远者,以《孽海花》为巨擘。
胡适对此书评价不高,以为:“《孽海花》一书但可居第二流”。
后世影响
国内
中国小说史上,《孽海花》的出版,曾于20世纪初期的文坛引起轰动,在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再版10余次,“行销10万部左右,独创记录”(范烟桥《孽海花侧记》)。专家的评论亦颇为热烈,著名小说研究专家蒋瑞藻在《小说枝谈》中,转引《负暄琐语》的评论说:“近年新撰小说风起云涌,无虑千百种,固自不乏佳构。而才情纵逸,寓意深远者,以《孽海花》为巨擘。”
古文大师、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林琴南,对之推崇备至,“叹为奇绝”。一部小说不仅引起一般读者的广泛兴趣,以至一版再版,并且招来诸多文化名人评头品足,这确乎是一件极有趣的现象。
国外
《孽海花》作品在国外也很多译文。唐纳德·威利斯翻译了该书的第24-26回(英译本),1951年发表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原苏联学者谢马诺夫译了《孽海花》,该长1960年于莫斯科出版。国外研究这部作品的论文和著作相多。日本的有目加田诚的《孽海花》,鸟居久靖的《孽海花版本札记》.相浦皋的《孽海花札记》,安生登美江的《关于孽海花的创作思想--20回本及30回本的比较》、《孽海花的文体--美的追求》和《金松岑与曾朴的孽海花》等。原苏联有谢马诺夫的《曾朴作品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结构》与《中国长篇小说的演变: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等。西方国家有亨利·麦卡列维的《曾朴与孽海花》,李培德的《孽海花戏剧性的结构》与《曾扑》,克拉拉孙的《曾朴孽海花的文学技巧解析》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20:05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