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植物
青藏高原生长的植物
青藏高原区植物种类繁多,植物地理成分交错,植被类型复杂、植物资源丰富,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幅员广袤、生态环境复杂的青藏高原为众多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 的条件。
种类和地理
种类丰富
整个青藏高原区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粗略估计高等种子植物可达10,000种左右,如果把喜马拉雅山南翼地区除外也有约8,000种之多。但是高原内部的生态条件差异悬殊,植物种类数量的区域变化也十分显著。如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自山麓河谷至高山顶部具有从山地亚热带至高山寒冻风化带的各种类型的植被,是世界上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高等植物种类在5,000种以上。
而在高原腹地,具有大陆性寒旱化的高原气候,植物种类急剧减少,如羌塘高原具有的高等种子植物不及400种,再伸进到高原西北的昆仑山区,生态条件更加严酷,所采到的植物种类也只有百余种。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虽然海拔高度低至3,000米上下,但气候极端干旱,盆地内种子植物约300种,加上周围山地,种类可在400种以上,至于新疆和西藏交界的阿克赛钦和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则出现大面积裸露的无植被地段,所能找到的植物种类就更少了。可见,整个高原地区植物种类的数量是东南多、西北少,呈现出明显递减的变化趋势。
区域差异
按照植物种类的地理成分,青藏高原各地也有显著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南缘,东喜马拉雅南翼的低海拔地区属古热带植物区热带地理成分占优势,种属数虽较多,每属内所含的种数却较少,说明这里处在古热带植物区的北部边缘,属热带亚洲成分,起源大都比较古老。如三尖杉科印度三尖杉买麻藤科买麻藤金缕梅科阿丁枫龙脑香科羯布罗香等。高原东南部属森林植物区系,以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含有数量众多的木本植物,组成各种类型的森林,如壳斗科茶科樟科的一些常绿树种,高山栎类植物以及针叶林中的代表树种,如高山松、乔松,多种冷杉和云杉等,杜鹃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也就在这里。
植物亚区
在高原内部则以青藏高原成分占支配地位,它有着年轻的、独立发展的历史,有许多种、属是在高原强烈隆升过程中逐渐适应于寒冷干旱的生态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植物如小蒿草、紫花针茅固沙草、西藏蒿、垫状驼绒藜等。高原的西北部和柴达木盆地等干旱区域则以亚洲中部荒漠成分为主,如驼绒藜膜果麻黄合头草蒿叶猪毛菜沙生针茅等。典型的温带和高山成分如金露梅羊茅、珠芽蓼等在高原上分布比较广泛,常为高山灌丛草甸的组成成分。
因此,在植物区系上整个青藏高原区除其南缘可划归古热带植物区外,绝大部分都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其东南部属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属亚洲荒漠植物亚区的范围,而高原内部腹地则是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
森林概况
简述
通常在人们的想象中,青藏高原是与森林无缘的。其实不然,在高原的南缘和东南部,即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和横断山脉地区,深受南来夏季风的惠泽,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广泛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是我国的重要森林区之一,有些还保存着较完好的原始天然森林。而在高原的北部边缘,如祁连山东段和昆仑山西段北翼山地也有少量森林零星分布,具有干旱荒漠区边缘“湿岛”的特征。
阔叶林
由阔叶树种构成的森林在青藏高原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有广泛的分布,它们的类型较多,且与生态地理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热带常绿雨林和半常绿雨林分布在东喜马拉雅南翼海拔1000—1100米以下,乔木高大,森林茂密,通常高达30—40米。主要树种都是热带成分,由龙脑香科桑科四数木科等多种树木组成常绿雨林;由千里榄仁、阿丁枫等组成半常绿雨林。这些热带森林组成种类复杂,林内层次不明显。许多树木树皮光滑,呈灰白色或灰棕色,格外显目。有些树木具有凸出地面的板根,有的树木如马胆果,巨大的果实直接生长在树干和粗枝上,就是“老茎生花”现象。林内大型藤本和附生植物很多,主要由天南星科棕榈科兰科胡椒科植物以及喜阴湿的热带蕨类和苔藓所组成,其中有叶大若扇的麒麟叶花冠红艳的芒毛苦苣苔和香郁喜人的兰花等。常绿阔叶林在喜马拉雅山脉中、东段南翼山地和察隅地区分布较广。它由壳斗科的栲、青冈石栎等属及茶科樟科木兰科常绿乔木组成,具有浑圆的波浪形林冠,森林郁闭度大,高20—30米,层次较多,附生及攀缘植物也不少。有的林地非常潮湿,林内地面石块或树干上长满苔藓,具有“雾林”或“苔藓林”的特征。硬叶常绿阔叶林系由壳斗科的硬叶栎类树种组成的森林,如高山栎川滇高山栎黄背栎等。和上述常绿阔叶林树种不同,硬叶栎类具有旱生生态适应特征,如叶子常绿、革质坚硬,中型叶偏小,叶缘多具尖刺或锐齿,叶面光滑,叶背大多密布黄色或灰色短绒毛。树干多弯曲、木材坚硬,树皮厚具粗纹,分枝多且密集等。通常树高15—25米,层次结构较简单。这类森林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季相树冠枝条上常飘挂着浅黄色的树松萝落叶阔叶林适于气候寒冷的生态条件,多为冬季落叶的阳性树种所组成,如桦木桤木杨树等。糙皮桦林多见于森林上部;桤木中的旱冬瓜是适应幅度广的速生树种,常在海拔较低处组成次生林山杨白桦混交林则系针叶林破坏后自然更新起来的次生林类型,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部森林区。此外,在青海东部山地阴坡也有小片辽东栎林分布。
上述这些阔叶林类型对温度、水分条件的要求有一定规律,随着由暖热湿润向寒冷湿润或寒旱的变化,大体上出现自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的更迭。森林组成种类由多至寡,森林结构自繁及简,层次减少,高度变矮。
针叶林
针叶林是青藏高原上分布最广的森林类型,其中常绿针叶林有松林、铁杉林、云杉林、冷杉林、圆柏林、柏木林等;落叶针叶林有落叶松林。针叶林的乔木通常高大、挺直,单位面积蓄积量高,能提供经济用材和大量林副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高原上的针叶林多分布于江河上游山区,在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方面有明显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松林主要由云南松高山松乔松长叶松组成,前两种分布在察隅横断山区,后两种见于喜马拉雅山脉南翼。它们是适应性较强的耐旱抗瘠的阳性树种,通常生长迅速、更新良好,抗火性强,多在阳坡和半阳坡构成层次少、透光好、林相整齐的森林。以察隅地区生长的云南松林为例,130龄的林分,平均高接近50米,每公顷蓄积量达1,000平方米,超过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优越条件下生长的红松林。
喜阴湿的铁杉林主要分布在高原南缘潮湿地区的山坡上。铁杉苍劲挺拔,高可达30—40米,那平展低垂的枝桠把它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铁杉林内比较阴湿,下层乔灌木和草本较多,树干上多长满苔藓,好像裹上一层厚软的绿毡。
云杉冷杉组成的森林通称为暗针叶林,在高原东南部山地分布很广。冷杉性喜湿冷,乔木层高20—30米,林内乔灌木较多,地表苔藓层较发达,树枝上常悬挂着黄绿色的长松萝,点缀着墨绿色的林冠。
云杉林通常分布的海拔高度低于冷杉林,在湿润区域则可生长在阳坡上。由于它较耐寒旱,在横断山区内部分水岭两侧地段常占优势并组成森林上限和森林区西北缘的林地,常见的有林芝云杉林和川西云杉林。在青藏高原北缘东祁连山生长有青海云杉林;至叶城以西的西昆仑山,在较湿润的峡谷阴坡上则有零星的雪岭云杉林成斑状分布。
柏木林分布局限,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朗县境内以巨柏为建群种,适沙耐旱,别具一格;在大渡河上游金川马尔康一带则由岷江柏木为主,多生长在窄谷的陡坡上。圆柏林多见于横断山区森林带上部阳坡,以大果圆柏为主,是比较典型的耐旱、耐瘠又耐寒的林型,多为高10米左右的疏林、结构比较简单。高原东部及东北部则以祁连圆柏林为主。
落叶针叶林以大果红杉西藏落叶松为主,前者分布在横断山区,后者以西藏东南缘山地为主,比较耐寒,耐瘠薄,对土壤条件不苛求,分布海拔较高,有的还构成森林上限或顽强生长在冰碛物上。
各类灌丛
灌丛的生态
青藏高原各地都有灌丛出现,它们所占面积不大,但类型众多。既有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的常绿革叶灌丛和常绿针叶灌丛,也有散布高原各地的不同类型的落叶阔叶灌丛,干旱谷地中的浆质刺灌丛和荒漠地区的盐生灌丛
每年4—6月间在高原东南部的高山上可以见到盛开着红、紫、白和黄等各色花朵的杜鹃灌丛,组成山花烂漫的世界。它们的种类和生态特性因地而异。紧接着森林带上部的山地阴坡有以钟花杜鹃为代表的高大的无鳞杜鹃类灌丛,它们的枝叶较大,绽放着粉色、白色的杜鹃花。在冬春积雪的生态作用下,它们先顺坡下延生长,然后向上直立达2—4米,组成郁闭而难通行的灌丛,其下多覆盖着3—5厘米厚的苔藓,显得十分潮湿。在开阔的高山上,杜鹃灌丛多由植株矮化、枝叶细小的有鳞杜鹃类组成,高度为0.8—0.2米不等。在横断山区杜鹃种类甚多,通常认为这里是杜鹃属的故乡,向西与东喜马拉雅相联,这一地区含有杜鹃属的大部分种类,其最原始的类群也分布在这里。由这里向高原内部,杜鹃灌丛的种类减少,景色也较单调,北边可达东祁连山,西边可至冈底斯山东段。
爬松
和杜鹃灌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圆柏灌丛,它们耐干瘠,分布在这一地区阳坡,常形成直径1—1.5米左右的暗绿色圆盘状匍匐在坡面上,当地有的称为“爬松”。这类常绿针叶灌丛较耐寒旱,分布范围比杜鹃灌丛更伸入高山腹地,而具有高原特色。落叶阔叶灌丛中以金露梅灌丛分布范围最广,不仅见于从东祁连山至喜马拉雅山的湿润、半湿润的高山上,而且在半干旱的高原腹地也有分布。它们开放着黄色的花朵给那里单调的景观带来暖春的色彩。这类灌丛可分布到海拔5,500—5,600米,是分布海拔最高的灌丛了。然而,它们却是灌丛中的侏儒,高仅3—5厘米。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的山坡、洪积扇或沿江沙地上普遍生长着西藏狼牙刺灌丛。它一般高50—100厘米,生态幅度广、适应性强,是山地灌丛草原的建群种,每年5月间开放着蓝紫色的蝶形花,给春末较干旱的季相增添了色彩。由于这里燃料缺乏,这类灌丛已成为樵采薪柴的主要对象,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灌丛
由各种锦鸡儿组成的高山落叶阔叶灌丛在灌丛植被的家族中也占有较显著的地位。在藏南高原及阿里地区的山麓洪冲积扇及山坡上可以见到由变色锦鸡儿为主组成的灌丛,它们生长低矮,形成直径1—2米的圆盘状展伏在平缓的高原面或山坡上构成独特的景观。而在湿润半湿润的高山上,鬼箭锦鸡儿灌丛分布较普遍,在春末夏初它展放着粉红色花朵格外惹人注目,往往使人们忘记了它那满布密刺令人生畏的株体。
耐旱灌丛组成
在森林区内,与湿润高山上杜鹃灌丛显著不同的是深切谷底两侧山坡上生长的干旱河谷灌丛,它们大多由具刺的耐旱灌丛组成,如海拔较低处有霸王鞭仙人掌等浆质刺灌丛;海拔稍高谷地中则有羊蹄甲鼠李、白刺花等灌丛。深切河谷春末夏初季节性干旱明显,灌丛萌发嫩叶较迟,灌丛间的还魄草(卷柏类)在雨季来临时迅速展放转绿,显得生机勃勃。
红柳包
柴达木盆地的河漫滩、低阶地和扇缘地下水溢出带生长着柽柳类盐生灌丛,在盆地西南部边缘由于植株阻聚风沙而形成固定、半固定的沙包,高可达5—7米,俗称“红柳包”。此外在湖盆边缘的盐渍化沙地上,地下水位较浅,生长着丛状白刺灌丛。白刺分枝密集,其基部常因积沙而形成灌丛沙包,构成独特的景色。
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着由适低温的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高寒草甸,它宛如绿色的地毯连片展布在中东部的缓切割高原上。嵩草草甸分布最广,以嵩草属植物占优势,它植株低矮,密集丛生,具有地面芽、赖短根茎营养繁殖等特点,能适应生长期短、融冻作用频繁及低温寒冷等不利条件,是适应大陆性高原寒旱化生态环境的独特类型。最典型的代表是小嵩草草甸,覆盖度大达80—90%以上,草层低矮,仅3—5厘米,结构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景色单调,呈黄绿-绿色季相。这类草甸生物生产量低,但小嵩草草质柔软,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同时耐放牧践踏,是很好的天然牧场,适宜放牧牦牛和藏绵羊。除高原中东部半湿润地区外,在半干旱、干旱条件下,嵩草草甸发育较差,常见于高山阴坡或仅呈斑块状分布;在羌塘高原东南过渡地段上嵩草草甸中含有紫花针茅等草原植物,具有草原化草甸的特征。
在湿润的东南部高山上有圆穗蓼蒿草草甸以及由圆穗蓼、香青委陵菜黄总花草和嵩草等组成的杂类草草甸,草层高达15—20厘米,在夏季盛开粉红、黄、蓝紫等各色花朵,五彩缤纷,外貌比较华丽,给高山带增添了迷人的景色。在横断山区中北部的高山上,这类草场多是藏族同胞夏季放牧的场所,在浅绿而华丽的地毯上,点缀散布着一座座黑色的帐篷,别有一番情趣。高寒草甸特别是蒿草草甸根系密集、交错盘结形成土壤上部致密紧实的毡状草皮层,厚达10余厘米,当地群众有的开挖用作建筑材料,或堆砌成塔状晒干以作为燃料。嵩草沼泽化草甸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各地的湖滨、山间盆地、河流两岸的低阶地、山麓潜水溢出带等地段。这些地段,海拔高,气候寒冷,地势平缓,地下有多年冻土成为不透水层,因而地表积水形成沮洳地带。土壤过湿,长期的融冻作用形成了“塔头”状的冻胀丘和积水的热融洼地,生长着以藏嵩草、大嵩草等为代表的沼泽化草甸,还有黑褐苔草驴蹄草垂头菊等。群落外貌为深绿色,植物生长茂密、叶层厚,产草量较高,适口性好。进入冬季以后,由于藏蒿草植株高,不易被雪覆盖,便于牲畜觅食;因水塘中多寄生虫病原菌,过分潮湿,羊群易发生腐蹄病等疾病,不宜放牧绵羊,最适于牦牛放牧。
川西北若尔盖地区地势平缓,地表水分过剩,分布着大面积人畜难以通行的沼泽草甸和沼泽,这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十分艰难通过的“草地”。木里苔草沼泽是这里典型的类型,常与藏蒿草草甸组成复合体分布。由于有机质分解缓慢,泥炭积累加速,若尔盖沼泽泥炭层厚达2—4米。但在海拔4,000—4,500米以上地区,泥炭层较薄,仅半米左右。即使在雪线上,只要有土壤就有高山苔藓草甸,如同粘在上的绿屑,仅有毫米厘米级的厚度。
茫茫草原
高寒草原是高海拔地区适应寒冷半干旱气候的植被类型,它在青藏高原腹地占据优势,从西南向东北展布在藏南、羌塘青南高原青海湖盆地及祁连山一带。它以耐寒旱生的多年生丛生禾草、根茎苔草和小半灌木为建群种,具有草丛低矮、层次简单、草群稀疏,覆盖度小,伴生着适应高寒生境的垫状植物层片,以及生长季节短、生物产量较低等特点。
分布最广泛并且富有代表性的是紫花针茅草原,它具有较强的耐寒旱特性,在高原上生长良好。这类草原种类组成简单,外貌单调,暖季呈黄绿色,8月以后花穗飘扬,在阳光照射和微风吹拂下,泛映出缕缕银光,季相别致独特。其它禾草有各种针茅紫羊茅高山早熟禾等,这类植被草质比较柔软,适口性好,是良好的放牧场
青藏苔草(也称硬叶苔草)是青藏高原的特有成分,具有粗壮发达的根茎,生活力强,生态适应幅度很广。青藏苔草草原在羌塘高原北部大面积分布,具有地带性植被特点。由于气候寒冷凛冽,生境严酷,生长季节短促,在最暖的7、8月间也有0℃以下的低温出现,因此,其茎叶上部多呈干枯状,具枯黄色外貌。这类草原产草量低,且草质较硬,适口性差。
各种蒿属草原在西藏境内分布较广,其中西藏蒿草草原多分布于砾质性较强的部位上,生长季节呈淡黄绿色外貌。藏白蒿多见于藏南宽谷盆地和山麓地带的碎砾质及薄沙地上,藏白蒿全身被灰白色茸毛,较均匀地散布着,常与固沙草共同组成群落。
在海拔较低的山坡谷地则分布着各类山地草原,常见的有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三刺草草原,其中生长着西藏狼牙刺等旱中生灌木。在北部的祁连山及阿尔金山的山地草原由克氏针茅冷蒿等种类组成,还有芨芨草成丛分布。
此外,气候更干旱地区分布着荒漠草原,其种类也随地区而不同,如阿里地区的沙生针茅草原,祁连山地的短花针茅草原等,都作为放牧场来利用。
荒漠
和高原东南部湿润的森林形成鲜明的对照,在高原西北部则是气候十分干旱的荒漠。它从西南部的阿里北部经昆仑山阿尔金山与柴达木盆地相连。这里既有卤地如雪的盐漠,也有寸草不生的阿克赛钦——“白漠”。尽管气候极其干旱,土壤粗瘠且常含盐分,时有风沙袭击或严寒低温的伤害,生境恶劣严酷,却仍然有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植物顽强生长,显示出生命的威力。
在超旱生的灌木和小半灌木中以藜科的一些属如猪毛菜驼绒藜盐爪爪,合头草以及柽柳科红砂等植物种类为主。它们的叶子大都退化或特化(肉质、具茸毛等),极为耐旱,具较强的抗盐性又适应粗劣基质,统称为盐柴类半灌木。这些荒漠植被在柴达木盆地及其周围山地分布最为广泛,那里的低山和砾石戈壁的土壤中多含有一定量的石膏、碳酸钙和盐分。这些荒漠植物都有独特的生态适应特性,如红砂,具深根,枝条被沙埋后遇有水分可以生出不定根,在不良气候条件下,茎杆自根际劈裂,进行独特的无性繁殖
在灌木荒漠中膜果麻黄分布比较广泛,多生长在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及卵石质的干河床或暂时地表迳流形成的小冲沟或浅凹地旁。在砂质地段或砂砾质戈壁上有沙拐枣荒漠分布,沙拐枣是喜沙超旱生灌木,高达1—1.5米,多分枝,叶退化,以嫩枝进行光合作用,其水平根系很发达,有数米至十余米长,因而能从沙层中广泛地吸收凝结水分。它的果实具刺毛状附属物,球形,富于弹跳力,能随风滚动传播远方,又能耐沙地高温、不怕风蚀沙埋,是典型的喜沙植物。
由琐琐构成的小乔木荒漠在柴达木高盆地中有小面积分布。
一般高2—4米,其叶完全退化,仅在小枝节上有瘤状凸起,而由当年生绿色嫩枝行光合作用功能。对这里的琐琐群落应当注意保护,严格禁止采伐。
驼绒藜荒漠分布在昆仑山北坡、柴达木高盆地及阿里西部山地。它是基部强烈分枝的半灌木,小枝和叶均密被灰色绒毛。在班公湖北岸的喀喇昆仑石质山地上可分布至海拔4,600米,而含有沙生针茅的草原化驼绒藜荒漠则可上达至5,200米,堪称为世界最高的山地荒漠上限。
这里的高寒荒漠是亚洲大陆最干旱的高山和高原的代表植被,它占据着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海拔4,600—5,500米的高原湖盆、宽谷和山地下部的石质坡上,也出现在羌塘高原北部的湖盆周围和阿尔金山、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带。建群的代表植物是垫形的小半灌木垫状驼绒藜,它形成一个个小圆帽状的座垫,虽然高度仅10厘米左右,但却有百年以上的寿命。它既能在含盐的、有多年冻土层的古湖盆底部形成广袤的植被,又能生长在干旱的高山碎石坡上。这是高原隆起后形成的年轻植被类型,在科学研究上有一定意义。
高山植物
通常提到的高山植物是指分布在山地森林上限至雪线之间宽阔高山带内的各类植物,其中也包含前面叙述过的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在内。除了这些分布面积较大的植被类型外,青藏高原上还有高寒座垫植被和流石滩植被,它们有的是前述几类植被中的组成者,有的则单独组成群落。它们所处的生境条件更加严酷,如低温、生长期短,太阳辐射强、风力大,营养物质缺乏,生境基质不稳定等,只有那些世世代代与冰雪、严寒、劲风、流石作顽强斗争中获得了特殊的生态-生物学适应特征的植物,才能定居和发展。这些特征概括起来就是植株矮小,呈莲座状和座垫状,植物体密被绒毛,根系发达,行营养繁殖胎生繁殖等。
从外貌来看,首先是植株矮小,这里既没有参天大树,又无高大的灌木草本,甚至连20厘米以上的植株都比较少见。如柳属植物,不是低海拔地区绿影婆娑的大树,而只是高3—5厘米蔓地而生的植丛;又如垫状匍匐水柏枝高出地表也不过1—3厘米,它们真可谓是植物界中的“矮子国”,但却是分布海拔最高的植被类型之一。
其次是莲座状、座垫状的生活型。高原上普遍可以见到一些分枝低矮的植株,像圆形座垫状,如囊种草蚤缀点地梅等。有的座垫体如紫云英,还围成一个同心圆的圈垫,是由于中心部分逐年枯死而形成的。这类草本或灌木的小枝生长受抑制,呈辐射状密集分枝,形成半球形或凸起的垫状体。它们的叶密集细小覆于表面,小枝间又有枯叶、细土充填,具有保护生长点和越冬芽与增加热容量的作用。白昼它们吸收太阳辐射热较地面多而散热较慢,体内水分蒸腾也较少,形成了有利的“微环境”。座垫植物的主根多粗大而深入地下,保证了地上部分的水分供应高山植物的另一个特点是茎叶上毛绒特别发达,最典型的是菊科的凤毛菊属植物。如雪莲花全身长满密集的白色毛绒,远处望去不见枝叶花果,宛如一只白色的玉兔,也叫雪兔子。它的根系可达1米以上,是地上株高的5—10倍,既耐寒又抗风,在四周冰雪覆盖下也傲然挺立并且开花结果。胎生繁殖是高山植物对短促生长期的又一适应方式。当种子成熟后,不经过休眠期,立即在花序内萌生成幼苗,然后落地生根,在雪被保护下安全越冬,常见的有胎生早熟禾、珠芽蓼、点头虎耳草等。
在高原腹地靠近雪线的高山上,高等植物也很稀少,具有景观意义的是由各种地衣组成的群落。地衣类植物不仅能抵抗极其恶劣的生态条件,而且能分泌出特有的地衣酸来溶解和腐蚀岩石表面,以取得必要的养料。所以,它们能大量地生长在岩块上,以红、黄、绿、灰等各种颜色构成不同的图案。地衣在岩石上生长,加速了岩石表面的风化,促使它形成最原始的土壤,为其它植物提供生长的条件,被称为“先锋植物”。
上面所述的各种植被类型随着海拔的高低变化依次更迭分布、组成不同的植被垂直带。在整个青藏高原范围内,它们的区域分异也是很明显的。各类森林植被,如阔叶林、针叶林集中分布在高原南缘喜马拉雅山地和东南部横断山地;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组成的荒漠植被只见于从阿里到柴达木的高原西北部;各种类型的草原植被占据着面积辽阔的高原中部;而高寒灌丛草甸则主要分布于高原东南部的高山带内。至于高山流石滩植被那些侏儒型的矮子植物则仍然顽强地生长在高原之上的高山顶巅。
植物资源宝库
野生植物
青藏高原区内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中蕴藏着包括药材、纤维、淀粉、糖类、油料、香料、鞣料等各种类型的许多资源植物,长期以来已被各族人民广泛应用,从湿热低山油瓜到屹立高寒山顶的雪莲,自湿润高山的贝母到半干旱、干旱条件下的枸杞罗布麻、它们广布在高原上组成丰富的资源宝库,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合理地开发利用。
药用植物在高原上分布广,既有常用的中草药,也有特殊风格和用途的
藏药
比较著名的中药材有大黄、党参、龙胆、贝母、丹参、虫草、黄芪、羌活、柴胡等。这些药材产量较大,除满足高原地区需要外,还可运往外省区甚至畅销国外。过去从印度进口的胡黄连是高原南缘喜马拉雅高山地区特有的药用植物,在藏南聂拉木亚东错那、察隅等地高山上均有较多分布,现已组织采收,供国家生产黄连素等药物和代替黄连。一些名贵药材如天麻,在波密林芝和察隅等地都有不少分布。广布在藏南的西藏狼牙刺资源量很大,其种子是治疗黄胆性肝炎的良药,全植株含有生物碱,应进一步研究其用途。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药用植物尚未引起注意,如高原东南部高山上分布的小叶杜鹃类的许多植物所含芳香油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其它疾病的优良药物,可用简易方法蒸馏提取,应组织开发利用。藏药中就有900余种是植物药,其中大部分生长于高山地区,这类药物对于治疗高原地区的常见病诸如感冒风湿性关节炎、肝炎、消化道溃疡、肺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具有特殊或显著的疗效。如小叶棘豆用于消炎,绿绒蒿用于镇痛,岩白菜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抗菌素的新药也已开始生产了。雪莲花是高山特产,它性味苦,微寒,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肝炎、胆囊炎和一些妇科疾病的良效藏药。
糖与淀粉
含糖和淀粉的植物很多,除天南星类植物的淀粉有毒,不能食用以外,有许多可以直接或简单加工处理供人、畜食用或作为医药、轻工原料。在森林地区中有资源量很大的壳斗科植物高山栎刺榛刺栲,各种薯蓣树蕨莲座蕨等和高山草甸地区分布的珠芽蓼蕨麻等。含糖植物中的一些多汁浆果如:蔷薇、悬钩子、沙棘等适合酿造酒、酱,制作果干蜜饯等,有些种类如缫丝花,沙棘的果实中不仅含有很高的糖分,而且富含维生素C、A或B、B2,是一种很好的辅助营养品。此外,在墨脱地区有被誉为“糌粑”的青棕,而棕榈科植物桄榔髓心含有大量纯净的淀粉,可以直接取作各种食品,该植株抽出的花序割破后流出的汁液可以直接熬制砂糖,每株产糖10—15公斤,是一种值得研究、推广的糖料植物。
高原纤维植物
纤维植物在高原上也很丰富,以荨麻科锦葵科植物的韧皮纤维质量最好,可以纺织布匹,人造丝绸,麻袋、绳缆等。主要种类如水苎麻艾麻、苎麻、芭蕉瑞香小叶朴等多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林区,在其它地方则有罗布麻、芨芨草、鬼箭锦鸡儿等。梧桐科苹婆枝条纤维坚韧、耐水性强,可作绳索及麻类的代用品,也可造纸。棕榈科的白藤有两三种,有的长达百余米,墨脱地区居民用它们在汹涌急湍的雅鲁藏布江峡谷上架起了别具一格的藤网桥;还用藤篦编织精美的盒篮和背篓
食用植物
油脂可以食用的植物主要有华山松光核桃油瓜等。
油瓜或称猪油果是墨脱地区一种葫芦科的大藤本植物,每年6至7月份果实成熟季节,群众就上山采以榨油或生食。据分析,油瓜种仁的含油量高达72—77%,是一种很有引种驯化价值的野生油料作物。工业用的油脂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主要有三桠写药、青香木姜子、大籽蒿等。在油脂植物中,禾本油脂植物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含油率也较高,一般都在40—70%左右。有些种类油脂所含化学成份对于医药和化学合成方面很有用处。芳香油植物分布广、种类也多,如三股筋香薄荷香薷灰毛莸鼠曲草等,一般用简单的蒸馏装置就可以提取各种芳香油。芳香油是制造香精、香料和医药的重要原料,广泛用于日用化工、食品、烟草、彩色胶片、稀有金属矿的浮选等方面。用以提制栲胶的鞣料植物很丰富,以各种云杉落叶松桦木槭树、栎类、栲类等树木的皮层、果壳和总苞中鞣质含量较高,其它如普遍分布的金露梅地榆酸模等植物也含有很高的鞣质。栲胶大量用于制革、印染、石油钻探、医药和硬水软化等方面。青藏高原畜牧业很发达,皮革制造十分重要,对于栲胶的需用量也很大,因此应进一步利用好鞣料植物,提供栲胶,满足本地区需要。
今后,随着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应对资源植物展开深入调查研究,加以合理利用。在开发时,对一些珍贵、稀少的植物应注意保护,选择一些经济价值大,而且又很缺少的植物进行人工栽培,扩大资源量,以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UV-B辐射
青藏高原上空严重地臭氧耗损导致了近地表面强太阳UV-B辐射。高原植物遭受强辐射胁迫,也具有生理生化及形态结构等方面的适应性。通过增强UV-B辐射强度,研究矮嵩草草甸植物对强UV-B辐射的适应机理,和增强UV-B辐射强度对植物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影响,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区域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绝大大多数土著高山植物对模拟增强的太阳UV-B辐射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表现在人为增强UV-B辐射后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均没有明显减低。增强UV-B辐射能加速大多数植物的衰老死亡过程,尤其在生长期末,随抗氧化系统的不能有效运转,植物叶片的衰老较为明显;但在植物生长盛期,由于抗氧化系统的有效运转,单株植物没有明显反应,仅在个体叶片生长分析时个别植物有累计效应,即表现为叶片生长速率降低。人为增补太阳UV-B辐射可以影响植物的开花物候及叶片长宽、厚度和株高。这种光形态结构的变化来源于增补UV-B辐射的生物效应。增强UV-B辐射能使麻花艽美丽风毛菊叶片厚度增加,这种光形态的适应可能是影响光合速率的一个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9 14:05
目录
概述
种类和地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