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锦鸡儿
豆科锦鸡儿属植物
变色锦鸡儿(学名:Caragana versicolor Benth.)是豆科、锦鸡儿属矮灌木。树皮褐色或深褐色常有条棱,嫩枝疏被柔毛。叶假掌状或簇生有4片小叶;托叶披针状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具刺尖,长枝者宿存,短枝者脱落;叶柄在长枝者宿存,短枝上叶无柄;小叶狭披针形、倒卵状楔形或线形。花梗关节在基部,花萼长管状,萼齿三角形;花冠黄色,旗瓣近圆形,背面红褐色。荚果先端尖。
形态特征
矮灌木,高20-80厘米。树皮褐色或深褐色常有条棱,有或无光泽,嫩枝疏被柔毛。叶假掌状或簇生有4片小叶;托叶披针状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先端具刺尖,长枝者宿存,长1-4毫米,短枝者脱落;叶柄在长枝者长5-10毫米,宿存,短枝上叶无柄;小叶狭披针形、倒卵状楔形或线形,长5-7毫米,宽1-1.5毫米,无毛。
花梗长约5毫米,关节在基部,花萼长管状,长5-6毫米,宽约4毫米,萼齿三角形;花冠黄色,长11-12毫米,旗瓣近圆形,背面红褐色,瓣柄长约为瓣片的1/2,翼瓣先端圆钝,瓣柄短于瓣片,耳长约2毫米,龙骨瓣的瓣柄与瓣片近等长,耳长约1毫米。荚果长2-2.5厘米,宽3-4毫米,先端尖。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500-4800米的砾石山坡、石砾河滩、灌丛。
变色锦鸡儿在中国西藏生于西藏西部的寒冷半干旱高山草原草地类型中。海拔4500-5300米,年均气温-4-0℃,≥0℃的积温1500℃,≥10℃的积温小于650℃,无霜期9-50天,年降水量150-300毫米,湿润系数0.25-0.5,土壤是高山草原土,有机质含量为1%-2%,富含碳酸钙,pH8-8.7,地表具大量砂砾。变色锦鸡儿常出现在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和青藏薹草(Carex moorcroftii)高山草原中,构成稀疏的灌木层片。
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的山地和雅鲁藏布江上游干旱山坡,变色锦鸡儿为优势种,小叶金露梅(Potentilla parvifolia)为亚优势种,变色锦鸡儿呈斑状分布,植被盖度40.5%,灌木层分盖度15-20%,高25-30厘米,草本层紫花针茅为优势种,伴生种有垂穗鹅观草(Roegneria nutans)、胎生早熟禾(Poa attenuata var. vivipara)和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多头委陵菜(Potentilla multiceps)等。
在藏南温凉的干草原向阿里西北部寒冷的荒漠草地过渡的温凉山地荒漠草原类型中,变色锦鸡儿与几种禾草组成这一类型主要建群种之一。在阿里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冈底斯山脉南侧和阿伊拉日居山西南端的山麓和山坡,海拔4400-4900(5000)米。土壤为高山草原土,变色锦鸡儿为优势种,高20-25厘米,呈丛状或斑块状分布,灌幅直径30-40厘米,分盖度20%左右,草本层有紫花针茅、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穗花韭小毛萼獐牙菜(Swertia hispidicalyx var. minima)。在札达县、曲松县、波密县一带,海拔4600-4900米的洪积平原与山坡、土壤为高山灌丛草原土。地表覆盖大量砾石,植被总盖度30-40%,变色锦鸡几与驼绒藜(Ceratordes latens)共同构成灌木层,高15-20厘米,其下草本层稀疏,主要有沙生针茅、条叶齿缘草(Eritrichium gracile)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青海、四川西部、西藏西南部;巴基斯坦、克什来尔地区、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尼泊尔西部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花期5-6月,果期7-8月。
植物在长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过程中进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最适发芽温度,一般条件下,温度通过控制种子内部酶活性来控制种子的发芽结果,变色锦鸡儿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5℃,温度更高或更低都不利于变色锦鸡儿种子的萌发。在胚芽的生长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生长速度越快。30℃条件下的发芽率虽不及25℃,但发芽长度却高于25℃,说明高温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主要价值
在中国西北高寒地区,供牲畜采食的牧草种类少,虽然变色锦鸡儿为有刺灌木,但牲畜喜采食。春、夏季,绵羊、山羊和马喜食其花,嫩枝叶,冬季的枝条成为雪后牲畜采食的饲料。变色锦鸡儿的化学成分含量以开花期较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参考资料
变色锦鸡儿 Caragana versicolor.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5 17:3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