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
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性灌木,高l-5米,棘刺较多,粗壮,顶生或侧生;嫩枝褐绿色,密被银白色而带褐色鳞片或有时具白色星状柔毛,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黄色或锈色。单叶通常近对生,纸质,狭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上面绿色,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状柔毛,下面银白色或淡白色,被鳞片。果实圆球形,直径4-6毫米,橙黄色或桔红色;种子小,黑色或紫黑色,具光泽。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命名由来
早在古希腊时期,崇尚武力的斯巴达人骁勇善战,在一次战争中,斯巴达人打了胜仗,然而他们的60多匹战马却受了重伤。勇敢的斯巴达人因为对马有着特殊的情感,因而他们不忍心杀死马,只好把受伤而无法救治的马匹放逐野外,任其自生自灭。然而令他们惊讶的是,过了不久,这些垂死的战马非但没有死去,反而个个健硕有力,毛色鲜亮,浑身闪烁着熠熠光辉。诧异的斯巴达人发现,这些马是被丢弃在了一片沙棘林中,它们依靠沙棘的果和叶存活了下来。斯巴达人由此知道了沙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并赋予它一个浪漫的拉丁文名字“Hippophae”,意思是“使马闪闪发光的树”。沙棘的种加词“rhamnoides”源于希腊语,意为“像鼠李的”。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l-5米,高山沟谷可达18米,棘刺较多,粗壮,顶生或侧生;嫩枝褐绿色,密被银白色而带褐色鳞片或有时具白色星状柔毛,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黄色或锈色。
单叶通常近对生,与枝条着生相似,纸质,狭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30-80毫米,宽4-10(-13)毫米,两端钝形或基部近圆形,基部最宽,上面绿色,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状柔毛,下面银白色或淡白色,被鳞片,无星状毛;叶柄极短,几无或长1-1.5毫米。
果实圆球形,直径4-6毫米,橙黄色或桔红色;果梗长1-2.5毫米;种子小,阔椭圆形至卵形,有时稍扁,长3-4.2毫米,黑色或紫黑色,具光泽。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布范围
沙棘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主产于中国西北部和西南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有成片的单优势群落或混生于其他灌乔林种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生长环境
沙棘常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温带地区,其适生生境主要包括海岸边的沙丘、悬崖、河床,以及灌木丛、内陆湿地和岩石地区。
生长习性
沙棘为雌雄异株,在种下三年后开花,种子通过风来传播。沙棘具有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耐轻度盐碱、耐水湿、抗风沙等特点,但是在水分条件较差地区或地段的沙棘人工林易出现早衰, 具体表现为寿命缩短、生长和繁殖能力降低、种群稳定性和无性繁殖持久性减弱。沙棘灌丛稠密,根系发达,分蘖萌生能力强,是一种生长迅速、具有强适应性和固氮能力的植物。当沙棘植株成长一至两年,其根会开始长出含弗兰克氏菌(Frankia,属放线菌门)的固氮共生菌,因此种植有沙棘的土壤都含丰富氮肥。
繁殖方式
沙棘主要采用插条、播种等方式进行育苗繁殖,大面积种植时播种育苗更为适宜。春季播种时,播种前要浸泡沙棘种子,行距控制在10-15cm,播种深度3cm左右;秋季播种时,播种后要覆盖播种区,冬季浇水封冻。如果要缩短沙棘生长周期、保持良好的形状,发挥沙棘防风沙性能,可采用插条育苗方式,保证沙棘枝条特征,注意根系发育情况,提升插条育苗成活率,尽快发挥出其防风治沙的作用。同时,也可尝试嫁接技术,增强沙棘的防冻、抗旱能力,提升沙棘苗的成活率,进一步扩大沙棘林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种植
种植沙棘时要注意密度,避免过密而影响沙棘树冠、枝干的生长。一般来说,行距4m左右、株距1-1.5m即可。由于沙棘属于雌雄异株的植物,种植时要区分雌雄株,根据种植地区气候条件、土壤成分等来确定沙棘雌雄株比例。一般雌雄植株配比在8∶1为宜,雄株应种植在雌株的上风口位置,利于后续雌雄株的授粉。种植沙棘过程中,可以在沙棘灌木行中间种植其他植物,既可以减少裸露土壤水分的蒸发,又可以降低沙棘种植区域地表温度,降低水分蒸发,从而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在中国干旱地区或半干旱地区,将沙棘与落叶松、樟子松等混合种植,可起到防风治沙的作用。沙棘也可以和沙枣进行混合种植,打造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修剪管理
沙棘喜光,在生长过程中对光照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沙棘可以长到1m以上,随着冠幅不断向外扩大,茂密的枝叶会遮挡阳光,导致沙棘苗无法获得充足的光照。因此要定期对沙棘进行修剪,在保证沙棘枝叶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剪去多余的枝叶,既能保持良好的外形,又能提供充足的光照。沙棘修剪分为夏剪和冬剪,夏剪可以剪去多余的枝叶,降低沙棘苗营养消耗,促进果实生长;冬剪可以帮助沙棘苗储存养分,保证来年顺利发芽。沙棘修剪主要包括摘心、短截、疏剪等。摘取沙棘苗的嫩顶梢,可促进枝条加粗生长;剪去沙棘苗病虫、交叉、干枯的枝条,可保证主枝干的健康生长。
水肥草管理
沙棘播种地多为风沙、盐碱地,因此种植沙棘后要根据根部土壤湿润情况来浇水,避免沙棘因缺水导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为提升其成活率,可以对沙棘灌水,确保种植后的穴内水分能满足沙棘生长需求。浇水后要观察沙棘植株情况,一旦发现植株出现倒伏,要及时扶正植株并夯实根部土壤,避免沙棘被大风吹倒,保证其防风治沙效果。林业人员要根据沙棘生长情况来确定浇水次数、浇水量,在沙棘萌芽期、生长前期和后期可以进行灌水。此外,要定期为沙棘施肥,在沙棘生长前期和开花期可以施氮肥,促进沙棘枝叶生长,生长后期可以施钾肥、磷肥,但要控制好施肥量,避免烧死沙棘苗。杂草也会影响沙棘苗的生长,要及时除草,避免杂草争抢沙棘苗的水分与肥料,在除草时要注意保护沙棘的根系,除草后夯实周围土壤,避免因水分流失而影响沙棘根系发育。
病虫害防治
栽培过程中需要加强沙棘幼苗生长期、开花期、后续生长期的病虫害、冻害管理,针对不同生长期病虫害特点选择药剂,定期为沙棘喷洒药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证沙棘健康生长。沙棘主要病害包括凋萎病及疮痂病,不仅影响了沙棘正常生长,也会影响沙棘结果率。疮痂病属于真菌感染,多发于7-8月,患有此病的沙棘叶片、枝条和果实看起来像涂了一层漆黑的墨汁,且果实干瘪,叶片变得发黄、卷曲。可采用200倍的波尔多液喷洒沙棘枝叶、果实进行防治,喷洒后的几天要注意观察叶片、枝干变化,如果沙棘症状没有得到好转,可以采用50%扑海因粉剂以1∶200配置药液。沙棘冻害主要发生在苗期、花期和冬季,要加强沙棘冻害管理,避免发生冻害,保证来年发芽率和结果率。例如,可以指导种植户在冬季用稻草等捆扎沙棘幼苗,增强其保温性,避免沙棘幼苗被冻伤,对于秋季播种的沙棘幼苗可以通过地膜覆盖提升地温,避免幼苗被冻死,提高沙棘幼苗成活率;关注沙棘花期温度,当温度低于-5℃时,要进行防冻害处理,防止雌花被冻伤,提升沙棘繁殖率,保证后续沙棘结果率和防风治沙效果。
下级分类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记载沙棘药用状况最早的国家, 在唐朝时期, 沙棘就被用来治疗冻伤、修复受损皮肤、调理胃肠等, 并且通过古籍和现代文献均可查证沙棘作为藏药、民族传统药材历史悠久,如唐朝的《四部医典》和清朝的《晶珠草本》中均有记载。后来沙棘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正式获得了中药材的法定地位。20世纪50年代,沙棘油在前苏联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沙棘的主要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包括: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治疗胃肠道疾病、保护肝脏、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辐射、抗突变、促进血液循环、抗病毒、抗菌消炎、促进组织再生等。
食用价值
沙棘有“天然维生素宝库”“营养保健来源”“神果奇树”等美称,沙棘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类胡萝卜素、多酚、黄酮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其中, 黄酮类化合物在沙棘叶中含量最高, 维生素、长链醇、酯类、甾醇类、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挥发性单萜烯等在沙棘油里含量较高。这些化合物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心肌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血栓) 、抗癌、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心脏保护等药理作用,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保护细胞、保护心脏及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以起到显著的抗衰老, 抗氧化作用。
经济价值
沙棘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 具备药食同源的特性, 在保健品、食品等开发研究方面得到广泛重视。沙棘果可用于生产沙棘汁、沙棘糕、沙棘啤酒、沙棘果酱、沙棘冰激凌等食品和饮品。沙棘叶具有活血散瘀、消食化滞的通便作用, 是生产保健茶等食品的好原料, 制得茶饮品口感柔和、风味自然、清凉感适宜, 具有沙棘叶的特有芳香味。此外沙棘叶同时兼具草本植物的适口性和木本植物的再生性,因此是一种理想的绿色植物饲料材料, 可以开发成家畜的优良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沙棘籽可压榨成沙棘籽油,其中含有超过85%的不饱和脂肪酸和丰富的甾醇,加入到护肤品等日用产品中能滋润皮肤、延缓皮肤衰老、改善皮肤微循环、保持肌肤光滑有弹性。内蒙古、陕西等省利用当地沙棘资源优势, 开发研究多种多样的保健食品,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生态价值
沙棘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强, 具有广泛的生态环境改造作用, 是联合国特用经济林树种, 也是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锋树种。沙棘属于灌木,根系发达,须根丰富,沙棘植株高约1-2.5m,棘刺较多、粗壮,顶生或侧生,可以有效地削弱风沙运动,最大限度降低风沙对地面土壤的风蚀,避免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再加上沙棘自身的含水性、耐旱性强,可以帮助沙化地区植被恢复。每株沙棘的固沙保土面积可达70-80m2,同时, 沙棘林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速2-4倍, 减少林内水分蒸发。另外, 沙棘属非豆科固氮植物, 1公顷沙棘林地的根瘤可固氮180 kg, 相当于375 kg尿素的肥力。沙棘的根可以将不溶性有机质转变为可溶有机质, 在较短时间内把贫瘠土壤改造为较肥沃的土壤。
植物文化
据史书记载,诸葛孔明率领蜀军南征北战,在一次远征中,遇到了不小的麻烦。由于蜀道山路崎岖,极难行走,长时间的艰苦跋涉,军队上下人困马乏,体力不支,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也是无计可施。无奈之际,一些士兵不得不以荒山野岭中采摘的“棘果”充饥解渴。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吃了“棘果”的那些士兵很快恢复了体力,消除了疲劳。诸葛孔明发现后,立即命令蜀军将士人人服用棘果,终于渡过难关。而他们当时服用的“棘果”正是沙棘果。
传说在公元1200年,成吉思汗率兵远征时,恶劣的天气条件,艰苦的战争环境,加之连日的疲惫,使很多士兵疾病缠身、食欲不振,就连战马也因过度疲劳而吃不下粮草,难以负重前行,严重的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成吉思汗对此也是一筹莫展,只能下令将这批战马弃于沙棘林中。然而,当他们凯旋归来,再次经过那片沙棘林时,却发现被遗弃的战马不但没有死,反而都恢复了往日的神威。将士们惊讶于这其貌不扬的沙棘竟有如此神奇功效,便立刻向成吉思汗禀报此事。于是成吉思汗下令全军将士采摘大量的沙棘果随军携带,并用沙棘的果、叶喂马。不久,士兵们的疾病痊愈,个个食欲大增,身体越来越强壮,而战马更是膘肥体壮,能跑善弛。后来,聪明的道家宗师丘处机研读唐朝医书《月王药珍》发现,沙棘具有增强体力、开胃舒肠、促进消化的作用。于是,他利用沙棘的这些特性,为成吉思汗开出了一种以沙棘为主药的药方,成吉思汗服用后,感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便认为沙棘是“长生天”赐予的灵丹妙药,将其命名为“开胃健脾长寿果”和“圣果”,并命御医用沙棘调制成强身健体的药丸,每次征战随身携带。长期食用沙棘,使得成吉思汗年过六旬仍能弯弓射雕。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1215~1294年)受成吉思汗影响,他的子孙后代常以沙棘制作食品和保健品,以抵御疾病、增强体魄,克服草原恶劣的气候环境。如今,内蒙古人仍然会使用野生沙棘果做汤,并且靠涂抹沙棘油来对抗漫长而气候恶劣的冬季。
历史上著名的乌布通战役之后,连续作战的清兵疲惫不堪。御驾亲征的康熙皇帝命令随行军医尽快想办法恢复士兵的体力。当时,药材极度匮乏,一位出生于当地的军医想到当地人平时经常食用沙棘浆果以增强体力、抵御寒冷,于是冒险试验,把沙棘果挤出的汁放入兵士们的饮用水中,供士兵们饮用。数日后,清兵的体力神奇般地恢复了,那位当地军医也受到了康熙帝的嘉奖。清高宗乾隆年间,国家物富民丰,国力强大,四海皆顺。乾隆皇帝更是七下江南,一路体恤民情,考察官员,励精图治,不敢懈怠。时日一久,乾隆便渐感体力下降,经常疲倦,龙体欠安。各方人士纷纷献计献策,其中一位是藏传佛教大师章嘉若沛多杰。他看到乾隆皇帝因为国事日渐憔悴,就传授了一套密宗灌顶秘诀和养身之道给乾隆,还将藏传秘方制成的丹丸给乾隆每天服用。丹丸中有一味主药称为“圣果”,是从西藏冰川之地取得。皇帝服用了此药,果然神清气爽,迅速恢复了精力和体力。这种“圣果”就是青藏高原上的植物——沙棘。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藏的和平解放,实现祖国统一是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如果人体突然暴露于高海拔低氧环境后,非常容易产生各种病理性反应,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十几万进藏大军因缺氧而产生严重高原反应,生命危在旦夕。危急之际,当地的藏族向导采来一些名叫“达日布”的神果,让患病的战士食用,几天之后奇迹发生了,战士的高原反应得到迅速缓解,而这种野生的神果正是沙棘果。
在航天旅行的初期,宇航员的菜单里就有沙棘果,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太空环境中的失重反应。此外医生也建议他们定期擦沙棘油,以保护自己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0:20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