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砂
柽柳科红砂属植物
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 (Pall.) Maxim.)是柽柳科琵琶柴属小灌木,仰卧植物;多分枝,老枝灰褐色,小枝多拐曲,皮灰白色,粗糙,纵裂;叶肉质,短圆柱形,鳞片状,常微弯,浅灰蓝绿色;花单生叶腋,边缘白膜质,具点状腺体;花瓣白色略带淡红,长圆形,花丝基部变宽;蒴果长椭圆形或纺锤形,或作三稜锥形;种子长圆形,全部被黑褐色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形态特征
小灌木,仰卧,高10-30(-70)厘米,多分枝,老枝灰褐色,树皮为不规则的波状剥裂,小枝多拐曲,皮灰白色,粗糙,纵裂。叶肉质,短圆柱形,鳞片状,上部稍粗,长1-5毫米,宽0.5-1毫米,常微弯,先端钝,浅灰蓝绿色,具点状的泌盐腺体,常4-6枚簇生在叶腋缩短的枝上,花期有时叶变紫红色。小枝常呈淡红色。
花单生叶腋(实为生在极度短缩的小枝顶端),或在幼枝上端集为少花的总状花序状;花无梗;直径约4毫米;苞片3,披针形,先端尖,长0.5-0.7毫米;花萼钟形,下部合生,长1.5-2.5毫米,裂片5,三角形,边缘白膜质,具点状腺体;花瓣5,白色略带淡红,长圆形,长约4.5毫米,宽约2.5毫米,先端钝,基部楔状变狭,张开,上部向外反折,下半部内侧的2附属物倒披针形,薄片状,顶端繸状。着生在花瓣中脉的两侧;雄蕊6-8(-12),分离,花丝基部变宽,几与花瓣等长;子房椭圆形,花柱3,具狭尖之柱头。
蒴果长椭圆形或纺锤形,或作三稜锥形,长4-6毫米,宽约2毫米,高出花萼2-3倍,具3稜,3瓣裂(稀4),通常具3-4枚种子。种子长圆形,长3-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变狭,全部被黑褐色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红砂是中国荒漠地区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及隐域性植被中建群种之一,生长于年降水量60-300毫米、海拔500-3200米的荒漠、半荒漠的山麓洪积平原、山地丘陵、风蚀残丘、山前砂砾质和砾质洪积扇、戈壁等。土壤一般为灰棕沙漠土,在荒漠灰钙土上也有生长,并出现在盐化以至强盐化土上,有的还富含石膏。
在新疆阜康绿洲,红砂群落主要分布在总盐量0.5-2.0%、电导率1.7-5.5毫秒/厘米。pH值7.5-9.5的微碱性中盐渍土一碱性强盐渍土生态序列上。
对土壤要求不严,忌水湿。其水势之低(-60.40Pa),为沙漠植物所罕见。在荒漠区,几乎能生长在所有的土质上;在荒漠草原区见于盐渍低地。喜温暖,对热量的要求不严,在≥10℃的积温2000-4500℃的地区均能生长。
分布范围
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东自鄂尔多斯西部,经阿拉善、河西走廊、北山山地、柴达木盆地、嘎顺戈壁,西到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边缘。俄罗斯、蒙古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红砂的繁殖方式分为种子、根基劈裂和不定根三种。
红砂裸根苗移栽成活率较差,宜用容器育苗。在无灌溉条件下,容器苗雨季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红砂枝条被土掩埋后易于生根,也可采用埋条方法促进红砂繁殖。红砂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繁殖对策。
采种
采种期阿拉善地区为9月末至10月初,兰州地区9月底至10月上中旬,最迟11月上旬以前。红砂果实为蒴果,种子被褐色长柔毛且具蜡质层。当果皮开裂露白(即种毛初露)时,随熟随采,稍加晾晒后带果装袋贮藏。初步试验,种子贮藏期在一年以上。种子千粒重1.1-1.5克。带果皮播种。
容器育苗
春、雨、秋季均可。据观测,黑暗较光照更有利于红砂种子萌发,其萌发最佳条件为15-25℃变温或25℃恒温,发芽率达72%,适宜光温条件下10天累计发芽率达最大值。红砂种子在纸上、纸间、沙上发芽良好,在沙中发芽率显著降低,表明其种子属浅表层发芽类型。但红砂种子在光照条件下也可达到51.5%的发芽率。兰州9月底采种,塑料大棚内容器育苗,育苗基质及操作规程同柠条。基质和种子应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后覆一层薄沙或锯末,以不见种子为度。当年苗高3-5毫米,11月底停止生长。次年3月后期撤除塑料大棚,依靠自然降水培育幼苗。幼苗期主根强烈发育,几乎不产生侧根和须根。红砂幼苗期对水分敏感,积水或供水不当,均会导致幼苗大量死亡。红砂幼苗出土后15天左右应喷洒0.5%高锰酸钾水溶液或0.2-0.5%硫酸亚铁,防止立枯病,连续喷洒3-5次;同时严格控制苗期水分,成活保存率可达到70%左右。苗期土壤水分控制在10%左右,连续保持土壤湿润2个月左右(即3-5片左右真叶形成),此后,必须严格控制水分,土壤湿度保持在5-8%之间,有利于幼苗生长。
栽培技术
由于红砂种子发芽及苗期喜欢遮荫环境,大面积直播造林不易获得成功,因而采用容器苗造林。根据2003年7月中旬雨季初期兰州北山容器苗造林试验,采用小鱼鳞坑整地,栽植时去除容器,覆土厚度超出原土面2-3厘米左右,分层填土、分层压实,在坑下方修出高15厘米、宽度15厘米左右的边埂。10月底检查,成活率95%以上。容器苗造林后,对造林区进行封禁保护,无须人工抚育管理。
红砂分布区的灌木林培育主要依赖于自然落种,天然更新。更新状况主要受水分、植被覆盖以及土壤结构的影响,并存在地带差异和地形差异。在黄土高原荒漠草原地带红砂在平坦沙地天然更新幼苗数量为2株/平方,丘间低地为3株/平方,冲积平原为1株/平方,河谷漫滩为3株/平方。红砂种子被绒毛,受风的影响易产生位移,种子易于在下坡位、坡脚、低洼地等地势低洼处积聚。兰州北山黄土丘陵区天然更新主要集中在下坡位及坡脚,中上坡位在无干扰情况下几乎见不到更新幼苗。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红砂有明显的积水地建群现象。兰州北山红砂的天然更新同样在时空上与降水相对集中的雨季(6-9月)相吻合,并与植被覆盖度有关。在兰州小沟某一西北坡下坡位,在红砂株丛覆盖范围内(冠幅45×40厘米)更新幼苗数最多,可达25株/丛,最少的为2株/丛,而无灌丛覆盖处未发现更新幼苗。在上水造林区,西坡下坡位各种植被发育良好,局部总盖度达80-90%,红砂幼苗密度达38株/平方,植被盖度在30%以下则未发现更新幼苗。
此外,红砂的天然更新状况也与干扰因素有关。据在皋兰老虎台造林地调查,施工破土带或牲畜践踏留下的蹄穴内,均不同程度地发现红砂天然更新的实生幼苗,密度仅为0.1株/平方左右;但在无人畜干扰地段却未发现更新幼苗。皋兰大砂沟南向坡人工灌溉造林地植被总盖度在35-45%,其中天然植被盖度25-30%,呈团簇状不均衡分布,红砂盖度20-25%。水平沟内天然更新幼苗数量为1.33株/平方,鱼鳞坑为0.59株/平方(即三穴一株),自然坡面仅为0.14株/平方。
其次,红砂的天然更新与人工封育有关。据对皋兰县城西两个封育区的调查,该地区年降水量250-260毫米,干燥度5.8左右,封育年限20-30年,红砂的盖度普遍在60-80%,最高可达95%以上,在不同坡向均形成红砂单优群落,密度最高达1万丛/亩;而同类型非封育区,阳坡天然植被盖度仅为10-25%,以红砂为建群种;阴坡天然植被盖度25-35%左右。从红砂群落分布特征和天然更新情况综合分析,红砂的天然更新具有波幅效应,即以株丛为中心,在其枝叶覆盖的范围内易于取得更新,并向周围扩展。长期封育使得这种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形成相对均衡稳定的群落格局。位于干旱、沙化生境(阿拉善)的成熟红砂种群以无性繁殖(劈裂方式)为主;相对湿润生境(贺兰山)的幼龄红砂种群以有性繁殖为主。
病虫防治
红砂的主要病虫害有黑绒金龟子、鼠害等。黑绒金龟子主要取食红砂嫩茎和叶;鼠类主要破坏红砂根系以及取食果实种子。前者在营养生长期利用50%辛硫磷乳油按6.25千克/公顷使用量拌土、50%的杀螟松乳油1:1000倍液喷雾或80%的敌敌畏乳油1:100倍液毒杀成虫。也可进行人工捕捉。
主要价值
牧草
红砂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值得重视的极耐旱灌木。阿拉善地区的牧民有“滩地三样宝,枇杷柴(红砂)、沙葱、节节草”的说法。红砂是品质中等的饲用灌木,是营造饲料灌木林和退化草场保护培育的主要灌木树种之一。其适口性因牲畜的种类和其本身的生育期不同而异。骆驼一年四季均喜采食,也是羊冬春的主要饲草,牛不采食,马仅在干枯后少量采食。红砂植株含盐量很高,家畜食后可以代替补盐,可提高家畜的食欲,促进家畜增膘。在饲草缺乏的干旱年份,其食用价值显著提高,是骆驼和羊的度荒饲草。红砂耐牧性很强,红砂青鲜时含有较高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分枝期含量最高,粗蛋白占风干物质的18.26%、粗脂肪占2.21%、粗纤维占21.43%。开花期,含钙4.10%,含磷0.39%;胡萝卜素苗期最高,达204.99毫克/千克。
园林
可丛植于坡地、林缘、篱旁,又可做花坛、化境、庭院、路边绿化材料。丛植、片植,做背景材料及地被材料。
生态
红砂是良好的水土保持和固沙植物,是干旱荒漠及水土流失区的重要生物屏障,有利于造林,对促进植被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红砂群落是荒漠绿洲与荒漠过渡带的重要植被,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也可用于干旱荒山、盐碱滩地绿化。
药用
红砂嫩枝、叶用于治疗湿疹、皮炎,还可以解热发汗。
参考资料
红砂.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6:5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