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刺草
禾本科三芒草属植物
三刺草(Aristida triseta Keng),是禾本科三芒草属的多年生植物。茎秆直立,基部宿存叶鞘,无毛;叶小穗紫或古铜色;花背被紫褐色斑点,上部微粗糙,基盘短钝,具短毛,芒粗糙,花药黄或紫色,花果期7-9月。
植物学史
是具刺灌木丛遭受破坏后的次生类型。
形态特征
是禾本科三芒草属的多年生植物。须根较粗而坚韧。茎秆直立,丛生,基部宿存叶鞘,高10—40厘米,平滑无毛,具1至2节。叶鞘短于节间,光滑,松弛;叶舌短小,具长约0.2毫米的纤毛;叶片常卷折而弯曲,长3.5—15厘米,宽1—2毫米。圆锥花序狭窄,线形,长3.5—9厘米,分枝短而硬,贴向主轴;小穗柄长1—5毫米,顶生者长可达1厘米,小穗长7—10毫米,紫色或古铜色;颖片窄披针形,顶端渐尖或有时延伸成短尖头,具1脉,脉上粗糙,而颖近等长或第二颖较长;外稃长6.5—8毫米,具3脉,背部具紫褐色斑点,上部微粗糙,基盘短小而钝,长0.5—0.8毫米,具短毛,芒粗糙,主芒长4—8毫米,侧芒长1.5—3毫米;内稃长约2.5毫米,薄膜质;鳞被2,长约2毫米;花药黄色或为紫色,长3—4毫米。颖果长约5毫米。花果期7—9月。
近种区别
伴生种有草地早熟禾(Poa pratehsis)、固沙草(Orinus thorbldii)、拟蒺黎黄芪(Astragalus trbulifolius)、西藏黄芪(A. tibetanus)、点地梅(Androsace sp.)、风毛菊 (Saussurea sp.)、龙胆(Gentiana sp.)等,在群落中还有时出现耐旱的小灌木和小半灌木,如薄皮木、西藏醉鱼草(Budlleja sp.)和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等。在群落中还间有耐旱的蕨类植物、苔藓类等。
产地生境
三刺草产于中国四川、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及陕西,是中国西部特有种。三刺草分布在西藏海拔3600(3200)--4000m的干暖河谷。做为主要伴生种,也出现在以西藏狼牙刺叶为建群种的温暖干旱山地灌丛中。
生长习性
喜温暖干燥性气候,日照强度大,年平均气温6一8.5℃,年降水量约300一450mm,土壤为山地草原土或亚高山灌丛草原土。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三刺草为早生,多年生密丛型草本,茎纤细,叶量少,粗纤维含量低,粗蛋白质含量高。由于西藏狼牙刺牲畜很少采食,草本的三刺草且成了牲畜采食的对象,抽穗前牛、羊喜食,特别是山羊、绵羊在冬季多采食。结籽后利用率下降。
生态价值
三刺草在其分布区可成为建群种,由于植株矮小、草地层次变化不朋显,群落盖度可达25%一30%,草丛是斑块状分布,直径最大可达40-60m。在高寒的灌丛中,性畜对其采食率高于灌木类,特别是在其为建群种,主要伴生种的草地上,提高了草地的利用价值。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
采收和储藏
秋季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5:15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