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作品指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精品与经典是有区别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质量,而并不需要有经典所据有的其它特性,所在行业的精品,或者说是一个时期里的精品,具有代表性质和意义。
作品特点
1.读者多
2.通俗性
3.跨时代性
4.言近旨远启发教育性
5.涉及人类生活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中国文学
古典文学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它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文学是
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有
诗歌、
散文、
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对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此一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即先秦散文。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也迎来了文化光辉灿烂的时代,尤其是儒、墨、道、法几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楚辞汉赋
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样式之一。辞因产生于战国楚地而称楚辞;赋即铺陈之意,以“
铺采摛文”“直书其事”为特点。两者都兼有韵文和散文的性质,是一种半诗
半文的独特文体。结构宏大,辞藻华丽,讲究文采、韵律,常用夸张、铺陈的手法。
魏晋文学与南朝文论
东汉末年的
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王朝,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
曹操、
刘备、
孙权三分天下。曹操力量最强,在文学方面成就也最大。以“
三曹”和“
建安七子”为代表的“
建安文学”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谓“三曹”即指曹操与其子
曹丕、
曹植;“七子”即指汉末作家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他们均能文善诗,且与曹氏父子关系密切。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使各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这时开始兴盛,七言诗在这时也奠定了基础。历代文学评论家都把建安时期看作文学的黄金时代。
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传奇小说的全面发展上以及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初唐以四杰为代表:
卢照邻,
骆宾王,
王勃,
杨炯。盛唐主要有
山水田园诗:以
王维,
孟浩然为代表;浪漫主义诗:以
李白为代表;现实主义诗:以
杜甫为代表;边塞诗:以
高适,
岑参,
王昌龄为代表。中唐诗以
李贺、
白居易、
贾岛为代表。晚唐诗以
李商隐,
温庭筠为代表。
唐宋八大家中,唐朝的有两位代表人物:
韩愈、
柳宗元。唐传奇小说代表:
沈既济《
任氏传》;
陈玄佑《
离魂记》;
李朝威《
柳毅传》;白行简《
李娃传》;蒋防《
霍小玉传》;元稹《
莺莺传》。
道统与文统紧密结合,使宋代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宋词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其中流派分为:婉约派:以
李煜冯延巳君臣,
晏殊晏几道父子,
欧阳修,
柳永,
秦观,
周邦彦,
李清照,为北宋代表,以
姜夔,
吴文英,
王沂孙,
史达祖,
蒋捷为南宋代表,婉约派是宋词主流。豪放派:北宋
苏轼首创,由南宋
辛弃疾发扬光大,两宋之交繁盛一时。主要代表人物有:
苏轼,
贺铸(北宋),
辛弃疾,
陈过,
刘克庄,
张元干,
张孝祥以及后来的
文天祥为南宋豪放派代表。另外还有格律派:
周邦彦,
姜夔,
吴文英,
王沂孙,
史达祖为代表;朦胧派:
吴文英;辛派:
辛弃疾,
陈过,
刘克庄,
张元干;姜派:
姜夔,
吴文英。
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有六位代表人物: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此外,戏剧、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元戏曲和明清小说
在
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中,小说常被当作街谈巷议之言;戏曲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说和戏曲起步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伟大的作家与作品相继出现,戏曲方面,如元代
关汉卿的《
窦娥冤》 、
王实甫的《
西厢记》、明代
汤显祖的《
牡丹亭》、清代
孔尚任的《
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说《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等 ,也均为文学珍品。《
红楼梦》更是纪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并足以和世界许多知名的小说媲美 。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在不断发展着,但却表现出异常稳定和凝固化的特点,与西方文学相比,统一性和单一性相当明显。这种特点是和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中国文学大部分在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土壤中产生,几乎一直在
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中,在重视文化思想、并对之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发展。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相对说来较少,大部分时间处于封闭的环境中,除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外,总的说来与宗教的关系相当疏淡。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凝重稳健的性格。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的重大变化,这种性格开始打破。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宗诗文,到清代中叶,大都由于因袭旧艺术形式、缺乏新思想内容而走向末路。鸦片战争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本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弱点,文学上出现了
龚自珍、
黄遵宪等为代表的开明派;
戊戌变法运动前后,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
梁启超、黄遵宪等提出了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的主张,要求“崇白话而废文言”,号召革命的政治小说也相继产生,例如
李宝嘉的《
官场现形记》 、
吴沃尧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的《
老残游记》 、
曾朴的《
孽海花》等,都是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谴责小说 。
代表作品:
《
诗经》《
离骚》《
九歌》《
九章》《
天问》《
九辩》《
周易》《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近代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 。这时期的文学,已成为自觉、独立而又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它以改变
文学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代替文言),对文学的形式、
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
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体裁,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化。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现代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成了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民族危机、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苦难、抗争与解放、武装斗争,是作品常见的题材。作家与读者有了更广泛而亲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广泛地吸取了
世界文学新潮的营养。正是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学,并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这时期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
鲁迅、
郭沫若、
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 。
鲁迅创作的《
狂人日记 》 、《
阿Q正传》、《
祝福》、《
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杂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
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文学一方面发扬了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传统,一方面又表现出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在更广泛更深刻的程度上与人民结合,积极表现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新的生活风貌,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经过
文化大革命的文学停滞时期,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文学又出现新的转机,大群新作家走上历史舞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和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获得多方面开拓,文学内容也获得很大程度的深化,中国文学呈现了新的繁荣局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台湾省文学及港、澳地区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另一轨道上相对独立地发展,也为丰富祖国的
文学宝库作出了贡献。
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第一时期为民国时期,即1949年以前,是文学的多元文艺复兴阶段。
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社会各种思潮流行,舶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中国文学的发展出现多元化,各类题材涌现,其中现代言情小说的发端
鸳鸯蝴蝶派就出现在此时。正统文学的代表性人物有“
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晚清民国报纸兴起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上佳的舞台,报纸通过连载小说招揽人气,小说家通过报纸赚取稿费。近现代几乎所有著名的小说家最初都是从报纸上连载小说开始,从鸳鸯蝴蝶派的
张恨水到
鲁迅再到当代
金庸。
(2)第二时期为建国后到文革结束,即1976年以前,是文学的阶级斗争阶段。
这一时期的大陆文学的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同时,这一时期的大陆文艺青年经历了重大的人生转变,命运的沉浮、多视角的阅历以及对价值的思考,为下一个时期的辉煌埋下了伏笔(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人生转变就在这一时期)。而在港台,这一时期的
言情小说和
武侠小说发展到了巅峰,分别产生了
琼瑶时代和
金庸时代。
(3)第三时期为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时期,即2003年以前,是文学的反思和蜕变阶段。
这一时期的大陆文学展现了强劲的生命力,文革结束,对外开放,知识分子思想解放,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向往,传统和新时代的撞击,使得文学界出现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以
莫言、
贾平凹、
陈忠实等为代表文革后作家,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莫言更是凭借在此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和影响力,在2012年获得中国第一个
诺贝尔文学奖。
(4)第四时期为2003年-,是文学的“表性”网络文学阶段。
随着网络普及,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书写和传播模式,使小文学的发展更加多元,80后90后的生力军开始步入文坛并展现了惊人的创作能力。以起点为代表的武侠玄幻小说作者群和以晋江为代表的言情小说作者群(
四小天后、
六小公主、八小玲珑)的整体出现,标志着网络小说已经成为主流文学之外的又一创作主体。
代表作品:《
子夜》,《
倪焕之》,《
金粉世家》、《
啼笑姻缘》,《
三生三世菩提树下》、《九州
神女赋》《
京华烟云》,《
沉沦》,《
背影》,《缘缘堂随笔》,《
四世同堂》,《
往事》,《
上海屋檐下》,《边城》,《
雅舍小品》,《
激流三部曲〈
家〉〈
春〉〈
秋〉》,《
南行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
梅雨之夕》,《
雷雨》,《
围城》,《
呼兰河传》,《
白洋淀纪事》,《
城南旧事》
《
平凡的世界》,《
浮躁》,《红高粱家族》,《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春残〉〈秋收〉〈残东〉》,《
不谈爱情》,《
命若琴弦》,《穆斯林的葬礼》,《死水微澜》,《
茶馆》,《
伤逝》,《上海的孤步舞》,《
金锁记》,《
生死场》等等。
七部现当代爱情经典作品:
1.《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
2.《长恨歌》(
王安忆) 上海都市爱情精神史,一个女人一生的情与爱,被时代的变迁和男人的轮换交错编织着。三个男人分别涤荡着她的少年、中年和老年,每个人都留下了承诺,但每个人走了都没有回来,而第一个给她照相的男人,一生陪伴和牵挂,却没有得到她,也没有得到她的心……
3.《
平凡的世界》(
路遥) 它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在这平凡的世界里,那些绚丽的生命之花正在悄然地开放而并不为我们所知,平凡的世界令人感动,平凡的事和平凡的爱情,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积极对待,就不再平凡……
4.“三个城堡”——《
边城》(
沈从文)、《
围城》(
钱钟书)、《
废都》(
贾平凹)
《
边城》:把那种原始自然的纯美的爱情寄托在一块世外桃源中,那种爱情就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围城》: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进来的人,个中玩味局中人才知,出去的人,满腹酸甜非过来人才懂……
《
废都》:现代都市的金瓶梅,被禁17年,却是作者认定唯一能安妥他灵魂的书,所有人物均落下了可悲的下场,唯有那一座孤独的古城在世纪末慢慢的荒废,慢慢的荒废……
5.《白鹿原》(陈忠实) 在抵挡不住的历史潮流下,在一个村庄和一片麦田地里发生的爱恨情仇。三个女性分别演绎了为结婚而结婚、为本能爱情而结婚和为某种崇高目标而结婚三种模式。从中也可窥见,生在那个年代里的爱情,是多么难以言说……
6.《山楂树之恋》(
艾米)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情窦初开的姑娘,一个站在山楂树下等待她的穿着白衬衫的英俊小伙。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若是你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怎样的感情,把一个人的生命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或许,纯洁的爱情要求的是适时的死亡……
7.《塔里木河》(
木然千山) 塔里木河是一条神奇的长河,充满魔力的长河,让人游曳其中就不想上岸的梦幻之河。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条这样的长河:它源远流长,它永不消逝,流淌着我们每个人的悲苦、欢乐、梦想与秘密。当你暮然回首,不经意间,发现它已流经千年,走过人事与沧桑……
外国作品
代表作品
《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和《
笑面人》 [法]
雨果赏析
中国名著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回数:共一百二十回
介绍:根据
陈寿《三国志》,以及
范晔《
后汉书》、元代《
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
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
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最常见的120回本。是中国第一部长篇
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
刘备、
关羽、
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
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
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
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
诸葛亮、曹操、
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
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
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
元末农民起义军
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作者:(元末明初)
施耐庵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
是罗贯中所作。
明
高儒《
百川书志》著录其所见本,前署“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是
施耐庵所作,
王圻《
续文献通考》认为是
罗贯中所作。
《水浒传》介绍:作者在《
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
李逵、
武松、
林冲、
鲁智深等
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版本:《
水浒传》在流传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本子。所见的,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100回本在“招安”后,有“征辽”和镇压
方腊起义等情节;120回本又插增了镇压
田虎、
王庆的情节。后
金圣叹将此书删改,去掉了招安及以后的事,称为70回(实为71回)。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号耐庵。籍贯: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
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
白驹镇)。
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
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的施耐庵。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经》、《礼记》等许多书。13岁时,已能在
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
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书都去浏览。当时刊行的《
大宋宣和遗事》,讲
晁盖智取生辰纲”、“
宋江杀阎婆惜”、
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苏州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
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搏鱼》、《
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消遣,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又名:《西游释厄传》
回数:共一百回(实一百零一回)
介绍: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
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
杨讷作)基础上创作而成。西游记前七回叙述
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
猪八戒、
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吴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
射阳山人,江苏
淮安人。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
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
拂袖而归”,晚年以
卖文为生,活了将近80岁。
又名:《
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
情僧录》 《大观琐录》 《金玉缘》 《情界铨》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由
高鹗所作。曹作八十回在撰写、修改过程中就以抄本的方式流传。
乾隆五十年(1791年),
程伟元将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续稿以活字排印,从此一百二十回本流行。但前八十回的文字曾有改动。
介绍:红楼梦写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时代,内容以贾、王、史、薛
四大家族为背景,以
贾宝玉、
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说明了
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
王熙凤、
薛宝钗、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本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
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
曹玺,祖父
曹寅,父辈的
曹颙和
曹頫相继担任
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
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欧洲名著
荷马,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后半期的
爱奥尼亚,是
古希腊最著名和最伟大的诗人。他是《荷马史诗》(分《
伊利亚特》和《
奥德赛》两部分)的作者。《荷马史诗》以
扬抑格六音部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它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
特洛伊战争中,阿基里斯与
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
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皇后珀涅罗团聚的故事。
《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继此而来的,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 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荷马史诗》 于是成了“希腊的圣经”。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
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
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史诗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神曲(Commedia, Divine Comedy),意大利诗人
阿利盖利·但丁(Dante Alighieri, 公元1265-公元1321)的长诗。写于1307年至1321年,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 Hell)《炼狱》(Purgatorio, Purgatory)《天堂》(Paradiso, Paradise),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
基督教神学的观点。
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全名:《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简称:Hamlet
又名:《王子复仇记》、《哈姆莱特》
作者:英国的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
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英国
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哈姆雷特》是他的著名悲剧之一,是
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
麦克白》、《
李尔王》和《
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喜剧有《
威尼斯商人》等。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的称号。
主要角色
(因为版本差异,人名可能有出入,请参考英文原名和莎
剧汉译。以下从
朱生豪译本。)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 丹麦王子。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克劳迪斯 Claudius—— 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鬼魂 King Hamlet (Ghost)—— 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的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时,哈姆雷特正在国外。
乔特鲁德 Gertrude—— 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王死后她改嫁克劳迪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误喝下了克劳地预设的毒酒,当场身亡。
波洛涅斯 Polonius—— 克劳地的
御前大臣。他是个出了名的
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哈姆雷特总是假装呆头呆脑来戏弄他。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
雷欧提斯 Laertes—— 波洛涅斯的儿子。为了父亲和妹妹的死用剑杀死了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尽管当时哈姆雷特没有意识到剑是带毒的。
奥菲莉娅 Ophelia—— 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
精神错乱,最终
失足落水溺毙。
霍拉旭 Horatio—— 哈姆雷特大学里的密友。他没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间的阴谋,所以他成了哈姆雷特的传声筒,莎翁用他来烘托剧情。他也是唯一一个活到全剧结束的主要角色。虽然他曾扬言要自杀。
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 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 都是哈姆雷特大学中的老同学。他们被克劳地招来照看哈姆雷特。虽然两人在剧中的作用不大,但王子很快就猜疑两人是间谍。当国王下密令要处死远在英国的哈姆雷特时,他把名字偷换了。于是两人在幕后莫名其妙地死去。
福丁布拉斯 Fortinbras—— 挪威王子。在剧中只有短短的过场戏。但他的重要性在于,全剧的最后台词由他说出,似乎象征着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阐述了剧作主题。
[德国]
歌德 原著。歌德写《浮士德》花了六十年时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评论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
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
资产阶级思想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
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
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
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
诗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是一部无可指摘的完美之作。从思想上看,它有将政治革命消极为精神探索,将社会改造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倾向,这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和妥协的本性,以及它作为剥削阶级的掠夺性。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