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约翰·格利菲斯·伦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国
现实主义作家。他一共写过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等。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狼的儿子》,中篇小说《
野性的呼唤》《
热爱生命》《
白牙》,长篇小说《
海狼》《
铁蹄》和《
马丁·伊登》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杰克·伦敦于1876年1月12日出生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一个破产的农民家庭。童年时的他就已饱尝了贫穷困苦的滋味。8岁的时候,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到一个畜牧场当牧童。10岁以后,他开始在
旧金山附近的
奥克兰市当报童、码头小工、帆船水手、麻织厂工人等。这期间,杰克·伦敦开始阅读大量的小说和其他读物。16岁时,他失业了,不得不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各地流浪,住在大都市的贫民窟里,并曾以“无业游荡罪”而被捕入狱,几个月以后才重获自由。
穷苦和缺少欢乐的童年使杰克·伦敦早早地成熟了。杰克·伦敦从10岁起就不得不半工半读,只要有可能,他就会把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不满9岁时,杰克·伦敦就已经熟读了
华盛顿·欧文写的西班牙旅行记《阿尔汗伯拉》。他还读了一些从雇工那儿借来的一毛钱一本的小说,他抓到什么就读什么。杰克·伦敦11岁离开牧场来到
奥克兰,在免费的公共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读着能借到的第一本书。到16岁之前,他一直是做工—读书、读书—做工。因为贫困杰克·伦敦小学毕业后便去工作,10岁左右就开始做报童和罐头工人,在街头斗殴中练就了一身本领,成了小流氓头。他最喜欢的活动是驾驶船只。13岁时他曾经只身驾驶小船穿过暴风雨中的
旧金山湾,别人几乎难以相信,可那是事实。后来他攒了一点钱,买了一只小船,原来是为了好玩,不久之后却结识了蚝贼,便也跟他们一样做起不要本钱的买卖。他纠集了一伙同伴,驾船去偷旧金山湾养殖户的蚝,甚至烧毁别人的船只。他打架酗酒,大笑狂欢,在几百英里的海路上自由闯荡。不久他结识了海湾巡警,又反过来做巡警去追捕蚝贼。
17岁时他上了一捕猎船做
水手,经过朝鲜、日本,到白令海一带去猎
海豹。途中他经过了严寒、风暴、最沉重的苦役的锻炼,参加了狩猎海豹的种种活动。因为从小在海湾里玩船,他驾船很有一套,在船上年纪虽小却深得船主和同行们的赞许。又因为从小饱经摔打,能够参加水手们最野蛮的活动,所以他交了许多朋友,听了许多有趣的和可怕的故事。这些都成了他的海洋小说的宝贵素材。《
海狼》描写的猎海豹船的丰富生活便是一个精彩的例子。
惊涛骇流中的海洋生活是艰苦的,但他没有忘记读书,在返航驶入
旧金山湾时,他已经读完了
福楼拜的《
包法利夫人》和
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尼娜》。
文学之路
远航归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散文《日本海口的台风》,参加了《呼声》杂志的写作竞赛,荣获了第一名,得到奖金二十元(第二、三名都是大学生)。只受过小学教育的杰克·伦敦第一次显露出他的创作才能,这要归功于他平时的勤奋学习——他认真阅读文学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并且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也许他便是受此鼓励,走上文学之路的。
这时杰克·伦敦已经从早期的蒙昧里醒悟过来。他立志掌握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电气,便到奥克兰电车公司去求职。他对经理说他为了掌握技术什么苦都肯吃。经理让他一天干活十三个小时,没有星期天,把他累的死去活来。后来他才知道实际上有两个工人被他顶去了工作,那两人每月各四十元,共是八十元,而他一个月才拿三十元。而且一个被他顶去了工作的人因为有一妻三子要养活,却又无法为生,自杀了。这对于杰克·伦敦是一次极其深刻的教训,他愤然抛下了手里的煤铲。
这次苦役让他懂得了一个可怕的真理:无论自己如何身强力壮,十年、二十年之后总会有更年轻力壮的人来接替他,把他扔到垃圾堆里去。
1904年,他参加了从旧金山到华盛顿去请愿的失业者队伍,向东海岸进发。他途中因故脱离了队伍,便偷乘火车在北美大陆流浪,跟车警、乘务员捉迷藏,周游全国,以此为乐。他曾经被捕,罚作了三十天苦役,亲眼见到了美国监狱里骇人听闻的现实。出狱后他偷乘西去的列车到了加拿大西海岸,再从那做水手南下,回到
旧金山。这次特别形式的旅游给了他丰富的人生体验,尤其是贫困的流浪汉的体验。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最能够关心穷苦人的往往是穷苦人。
他对读书一直就有兴趣,就连在做蚝贼时也在他的小艇上读过许多书。流浪归来他开始大量阅读。他读过
圣西门、傅立叶、
蒲鲁东的作品,明白了私有财产的罪恶;他甚至读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宣言》,大体懂得了共产主义是怎么回事。
为了读书他十九岁时进了奥克兰中学,准备考大学,同时加入了社会党。他参加工人集会,发表激烈的演说,主张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并曾经因此被捕。在奥克兰中学读书时他在学校的报纸上发表了小说《
小笠原群岛》,连载了两个月,这样,他从事文学的兴趣更浓厚了。1897年,21岁的杰克·伦敦进入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但之后由于资金短缺而从伯克利辍学。
他曾经希望靠劳动为生,继续读书,却发现那几乎是个幻想。他在一家洗衣作坊工作,累得半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在他的读书梦濒于破灭时,阿拉斯加发现金矿的消息传来,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1897年3月杰克·伦敦踏上了淘金之旅。
他求得了一点支持,和三个同伴筹备了八千磅物资准备在克朗克过冬。他们在寒冬到来之前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了靠近北极的
育空河,在那儿度过了冬天。
在到育空河流域去的路上,伦敦的巧妙的驾船技术得到一次精彩的表演机会。他们自己砍伐木料,造了两艘船,沿育空河往下游航行。途中他们遇见了一段湍急凶险的河道,许多人都曾试图通过而失败,说那段河是无法穿越的天险,但是杰克·伦敦却说他有把握通过。他果然和两个同伴驾了船在围观者的一片欢呼中安然度过了急流,再回来驾驶第二只船。这件事引起了许多进退两难的淘金人的注意,他们陆陆续续来请求杰克他们帮助把船只驶过急流。杰克·伦敦向每只船索要二十五元报酬,他掌舵,和伙伴们一起把一艘又一艘散的木船驶过了险区。他们为此挣了三千元之多。他们原可以再赚五千的,但是已经没有时间了,他们还得在严冬到来之前赶到下游去。
他在育空河的冬季营地里读了许多书,如
达尔文的《
物种起源》,斯宾塞的《首要原理》、马克思的《
资本论》,还有
弥尔顿的《
失乐园》和布朗宁的诗。这些人们在《海狼》里见到海狼
拉尔森读过,也和范·魏登、布露斯特讨论过。
可惜他们并没有新鲜水果和蔬菜,杰克·伦敦得了
坏血病,只好回家。他和伙伴们驾了一只船,用19天走完了1900英里的航程,来到
白令海峡,从那里回到了加利福尼亚。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已经勾勒出了一些小说的轮廓,后来写了出来,为自己赢得了不朽的名声,也让克朗代克的一些人和狗的故事广泛流传,其中便有《野性的呼唤》里巴克那只狗和其他一些人。从育空河回来以后他大约有了一点钱,便又读了许多书。他读的很辛苦,每天工作19个小时。他读经济学,读历史学和历史著作,读生物学、人类学和哲学,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他的长篇小说《
马丁·伊登》的主人公马丁·伊甸身上人们看见了对这段极其艰苦的读书生活的细致刻画。
杰克·伦敦的父亲去世后,为了负担家庭生活,他又开始打零工。在找工作的时候,杰克·伦敦写成了《顺流而下》,可是稿子给退回来了。在等待退稿的日子里,他又写了一篇两万神出鬼没的
连载小说,不料也给退回来了。尽管稿子次次都被退回,杰克·伦敦却仍然挤出时间来写作,继续写新的题材。最后《大陆月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
为赶路的人干杯》,稿费只给了5元钱。不久,《黑猫》杂志又出40元要他写一篇小说,这样,总算有了转机。
转型记者
1900年,杰克·伦敦的第一本小说集《狼子》出版,立即为他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和相当优厚的收入。应美国新闻社的委派,他去非洲采访
波尔战争,到了伦敦,新闻社中途改变了计划,来电不要他去了。这时他却以美国水手的身份到伦敦贫民窟中住了三个多月,深入那里的生活,作了详细得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回国后出版了报告文学《深渊里的人们》。这本书让他在美国社会主义者中名声大振。
1904年他接受了
赫斯特报系的聘请,去远东采访
日俄战争的消息。他来到日本,看出了日本政府故意留难各国记者的打算,便悄悄一个人去了长崎,想搭上一艘开往朝鲜的船到前线去,却被日本警察当作俄国间谍抓了起来。释放后他又搭了一艘小汽艇到了朝鲜的
釜山。汽艇上没有百人的食物,也无法遮风避雨,只能在严寒的露天甲板上睡觉。到了釜山他弄到了一条无篷的船,雇了三个不会说英语的
朝鲜人帮忙,靠自己的驾船本领驶进了
黄海,沿着海岸行驶,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和风涛里航行了六天六夜,终于到达
仁川。这时他已经遍体鳞伤,脚、手指和耳朵都冻坏了,但是他稍事休整之后便又出发。这回他是骑马旅行的,连续几个星期的马背急行军把他带到了
平壤,那已经是当时一切
战地记者所能够到达的最北点。他在那里第二次被日本人投入监狱。出狱后他来到距离战线只有四十英里的地方,从那里发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报道和许多照片,完成了其他记者没有完成的任务。他又因故再度受到被捕的威胁,直到引起了美国总统的干预,才得以脱身。在这次完成采访任务的履行里,杰克多次在严寒之中驾驶着无篷船航行,对那样严酷的生活有很切身的体会。《海狼》里有对这样生活的引人入胜的生动描述。
漫游世界
1906年,他决定建造一艘船,自己驾着去环游世界。他预计旅行七年,绕地球一周,可他并不是一个好理财家,造船活动几乎成了个笑话。那船原计划花七千元,实际上让他多花了好几万元,而且毛病很多。他不能够再等待,仗着自己驾船的本领就出发了,可他勉强把船驾到了夏威夷,便不得不开始修理,修好后又很吃力地开到了澳大利亚。那船已经无法在前进,他便只好把它以三千元的低价卖掉,结束这次虽然浪漫却失败的航行。
但是,他在那次航行里仍然创造了惊人的成绩。他曾经驾驶那艘
蹩脚至极的船从夏威夷直航马克萨斯。当时的《太平洋航运指南》指出,由于
赤道海流和
贸易风的影响,那一带海流异常复杂,从来没有人胜利驾船通过,但是杰克·伦敦却驾驶了一艘勉强修复的船经过九死一生闯了过去。他在途中染上了一身怪病。在《
海狼》里我们读到的对于热带海洋和贸易风的很富诗意的描写,其生活素材大约便是从这里获得的。
死亡
1916年11月21日,星期二,杰克·伦敦计划第二天去纽约,而且打算中途绕道去看看
芝加哥赛牲会,买一些良种牛,但是那天晚上他却服用了过量的
吗啡身亡。他桌上有个本子,上面写了些计算药量的数字。那时他患着
尿毒症,但医生认为把尿毒症看作他的死因是不能叫人信服的。那么只有两种解释:自杀,或者是计算药量错误。从他白天的安排来看,不像是自杀;但那么重要的药量计算竟也会出错也叫人难以接受。
个人生活
1899年12月,杰克·伦敦在一次社会党的聚会中遇到了安娜·斯坦斯基。时年17岁的安娜迫切地想要将杰克·伦敦改造成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者,他们没完没了地讨论问题,以至于她常常将他们的友情称之为“战斗”。1900年,杰克·伦敦一时冲动地娶了贝西·玛德恩,二人育有两个女儿。另外,在与安娜仍然保持关系的情况下,杰克·伦敦又遇到并爱上了莎尔尼·吉特利治,他为了她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1905年,杰克和莎尔尼在芝加哥结婚,当时杰克刚刚获得加利福尼亚的离婚批准,而伊利诺斯州却把他们的离婚否决了。该判决一年之后才被承认,因而当时宣布杰克和莎尔尼的婚姻无效。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杰克的旅行演讲在那时被取消了,他的书禁止以各种形式在国内出版;一个叫阿维利尔的妇女俱乐部组织则通过了一项决定,谴责大学足球队以及杰克·伦敦。
莎尔尼会像一个男人似的进行拳击、击剑,她喜欢旅行,并且获得了杰克给一个女性的最高评价——“男性的女人”,但他们的幸福并不长久。1911年,莎尔尼生了一个病秧秧的女儿,她只活了3天。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出版图书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在杰克·伦敦的作品中,时常能感受到英雄主义情结。对生命本身的崇拜,对生命、生存的意义追求原始形态与精神自由。在杰克·伦敦的作品中,主人公与严酷的荒原融为一体,生命在这里往往会呈现出原生状的,原始的形态,释放出与庸俗世界永远不可能熟悉的截然相反的渴望,一种奋发的、跳跃着的甚至是狂暴的情愤。对待死亡有着不轻言屈服的英雄主义气质。这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宏斯一样的自由与激情的结合体,进发出生命最原始的呼唤——顽强的生存。
杰克·伦敦是思想意识非常复杂的作家,对许多影响当时社会历史的思想,伦敦几乎是不加选择、照单全收,受到当时社会历史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伦敦没有受到什么正规的系统教育,这就造成了他的思想信仰复杂并相互矛盾冲突。因此许多伦敦研究者认为伦敦思想混乱、无章可循。“狂热地、不加选择地接受了所有的全新的激进主义,伦敦使故事具有威力,但却失去了对他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的控制。”尽管伦敦颇多矛盾之处的种种哲学观点使许多人感到困惑甚至望而却步,但是如果对他的种种哲学观点作一番认真的梳理和研究的话。还是能够从中得出一条可循之线的。正如伦敦研究专家瑞斯所说的:“尽管伦敦的种种哲学观点颇多矛盾之处,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但他思想中有一种可循的方向:无论是主体还是文体都抛弃封闭的认识论,朝着至复杂的阐释学发展。”
杰克·伦敦这位具有改革与进步思想的作家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看待女性,对各种女性,尤其是“新女性”做出了较为理性、客现的描述。然而伦敦并非一个虎头蛇尾的女权主义者,他在倡导女性独立自主的同时更是歌颂女性作为男性忠实伴侣所应具备的传统美德。伦敦通过塑造一批既温柔、顺从又强悍、能干的“女超人”式的人物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完美女性”的定义,也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文学中的女性人物群体。尽管伦敦的女性观中始终带有一点大男子主义色彩,但是能够在以“菲勒斯”为中心的传统社会中大胆承认女人的优越性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伦敦及其作品提供了一个研究当时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典型例证。伦敦幼年和少年时期是非常悲惨的。虽然伦敦的作品庞大芜杂、不成体系、难以归类,但纵观伦敦早中晚各期的作品,还是能够简单地理出一个大概的线条来的。那就是:从男性主导的叙事向女性主导的叙事过渡,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伦敦对生命的永恒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无尽的探索与追求。
“倾其一生,伦敦似乎都决意在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之间穿检并从其内部来对它们进行描述。”伦敦一生遍游世界各地,足迹更是踏遍美国不同的阶层、文化与社会之间,他的作品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美国各个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
艺术特色
人物
一方面杰克·伦敦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从年龄上来划分,有成人、小孩和老人;以性格为标准,有强者和弱者;从种族上来讲,有印第安人、白人和黄种人;从职业身份来看,有拳击者、政府工作者、淘金者、社会学家、律师、警察、老板、工人等。另一方而杰克·伦敦笔下的人物形象,都表现出执着刚毅的个性。
修辞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杰克·伦敦的小说中多处可见。例如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由于杰克·伦敦执着于对生命哲学的挖掘,作品中的主人公多在恶劣环境的自然环境中,与宇宙万物尤其是动物进行了生死搏斗。为了充分表现生存的严酷与伟大,他不遗余力地赋予动物以意识与心理,并使其与人的意识与心理对抗。于是,在他的文本中随处可见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人物评价
杰克·伦敦是美国
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美国传记小说家
欧文·斯通《马背上的水手》评)
杰克·伦敦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他基本是位优秀的故事作家,同时又有某些部分出人意料地忽然冒出来,是位可以在各种意义上从各种方向趣味盎然解读的、不可思议的作家。(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评)
杰克·伦敦不但拓展了小说题材,写出了清新的北方故事和南方故事,描绘了人与动物的奇特关系,而且创作了反映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矛盾的长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丑恶,给人们有益的启迪,促进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尽管《马丁·伊登》问世七年之后,他步马丁·伊登的后尘,以自杀结束自己的性命,他的作品社会意义不容抹煞。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杨仁敬评)
人物争议
杰克·伦敦于1904年报道日俄战争之后,在旧金山报纸上发表《黄祸》一文,1908年和1910年分别写了两部小说《中国佬》和《空前绝后的入侵》,以及其他涉及中国海外移民题材的《白与黄》《黄丝帕》《陈阿春》《阿金的眼泪》等多篇作品。在这些作品里,杰克·伦敦毫不吝惜笔墨,称中国人为“劣等民族”,是对欧美白人世界构成威胁的“黄祸”,必须对之实施“种族灭绝”,世界才能实现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