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赵文化,是在战国时期
燕国、
赵国区域内产生的一种
区域文化。燕赵区域的划分应当以今
黄河为它的南界,以
太行山和
燕山山脉是燕赵区域的西界和北界;燕文化的形成以
燕昭王的报复伐齐和
燕太子丹的谋刺秦王为主要标志。赵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赵文化后期
一分为三,一部分融入晋文化体系,一部分属
邢文化脉络,另一部分则变化成邺文化。
文化介绍
燕赵区域的主体是南以
黄河为界、东以大海为界、西以
太行山为界、北以
燕山山脉为界这样一个
四至范围。在地质上,这里是一片平原,属华北原的北部,也可以独立地称作
河北平原。它是
冲积平原,它的土质属于
次生黄土。从平原上经过,往往走出数百里也见不到高丘起伏。燕赵文化是平原文化。
燕赵区域一向以农业著称,从距今七千年的
磁山、
裴李岗文化到唐开元时期
安禄山在河北的屯田,显示出这里的农业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兴盛的局面。水利灌溉实际上是由这里创始的,不过并没有得到普及和延续,细分起来,这里的农业主要采取的是旱地
耕作方式,而不是
人工灌溉。燕赵文化是
农业文化,是旱地
农耕文化。
在这一片平原
农业区内,历朝政府都有许多重要的行政建置。
炎黄时期,这里称作幽州、
冀州。在今河北源鹿一带,
炎帝族和
黄帝族进行了源鹿之战和
阪泉之战。后来黄帝族的帝
尧又将炎帝族后裔
共工流放到幽都,在此前后
伏羲族的和叔一支也被分封在幽都。幽都又称幽州、幽陵,是这时期的北方重镇。据唐李泰《
括地志》及清
顾炎武《
昌平山水记》说,今北京密云东北燕乐庄有古龚城,即共工流放之处。
文化界定
从
地理环境和
生产方式上看,燕赵文化是一种平原文化、农业文化、旱地
农耕文化。在民族上,它是一种以
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这些情况对燕赵文化而言并不是独自存在的,与它相邻的三晋、关中、中原、齐鲁各区域大体也是这种情况。但是燕赵文化是一种典型。在漫长的历史转变中,燕赵文化甚至比处在核心位置上的中原、齐鲁各区更具典型。
从文化特征上看,燕赵区域也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这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慷慨悲歌”一语可以用来形容各个地区的人物和现象,但是在历史上,它是由燕赵区域而产生的,是以燕赵区域为典型的。在其他区域,慷慨悲歌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在燕赵区域,慷慨悲歌却已是普遍的特征和特殊的标志。从时间上,慷慨悲歌
文化的特征在战国时期形成和成熟,在
隋唐时期仍然为人们所称道,到明清时期其余音遗响不绝如缕,前后持续二千余年,确已形成了悠久而稳定的传统。所以,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具有既不同于中原、
关陇,又不同于齐鲁、江南的特点。
司马迁在论述燕赵区域内各地的风气时说,种地(今山西
灵丘一带)和代地(今河北
蔚县)靠近胡人,经常受到侵扰,师旅屡兴,所以那里的人民矜持、慷慨、嫉妒、好气、任侠为奸。在文化上,从春秋晋国时起就已忧患其剽悍难制,中间又经过
赵武灵王的胡化变革,风气更加浓烈。中山土地狭小,人口众多,人民性情卞急,拦路锤杀剽掠,或者盗掘坟墓。男子相聚在一起悲歌,辞气慷慨。燕地(蓟城)距离内地遥远,人口稀少,经常受到胡人侵扰,风俗也和代、中山相类似,人民雕悍少虑。
燕赵地区的文化风气确实显得十分突出,甚至就连这里的女子也都有不同寻常的表现。《
汉书·地理志》中说到蓟地的女子是:自从
燕太子丹开
养士之风、不爱后宫美女以来,民间演成风气,至汉代依然如故。“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
在这方面,赵地(
邯郸)的女子表现又有不同。
司马迁说,邯郸城中的女子一向以美貌闻名,她们自己也擅长修饰容貌。平日她们弹琴,穿长袖衣,脚穿轻便的
舞鞋。凡是富贵人家,或者各国君王的后宫,不论距离有多远,都能在那里找到她们。“目挑心招,游媚贵富,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在历史上,阳翟大贾
吕不韦娶的就是邯郸诸姬中一位容貌绝好的女子,她擅长歌舞,而且还是邯郸豪家之女,后来做了
秦庄襄王的王后,
秦始皇即位后尊为
帝太后。汉文帝
慎夫人、
尹姬和
汉武帝王夫人也都是邯郸人。此外,汉文帝窦皇后为赵清河人,
汉武帝钩戈赵捷妤为赵河间人,汉武帝
李夫人为赵中山人,父母兄弟世代为乐人。这三处地方均属原赵国,邻近邯郸。
邯郸男子的
社会交往更是有弹琴、悲歌、斗鸡、走犬、
六博、
蹴鞠、饮酒、
狎妓等等许多名目。战国时齐国的都城
临淄也是一个大都邑,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邯郸人也和临淄一样,活跃自信,“家殷而富,志高而扬”,具有大都邑的人们所共有的自信和高姿态。
司马迁说他们是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这种任侠、放荡的风气在临淄、洛阳等大都市都是普遍流行的,不过邯郸却要比临淄和洛阳更为狂放,更为豪雄,这都是受了燕赵区域任侠勇武传统的影响。历代文人凡是歌咏邯郸,都免不了在
六博、
狎妓诸方面回顾和咏叹一番。比如唐代诗人高适的《
邯郸少年行》指明是描写邯郸的,诗中说:“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像这样的诗篇还有很多很多,自晋唐至明清层出不穷。
燕赵地区的人们性情耿烈。战国初,
赵襄子宴请代王,暗中令人用铜斗杀死了他,兴兵吞并了代国,赵襄子的姐姐是代王夫人,听到消息以后泣而呼天,说:“为了弟弟而轻慢丈夫,不仁;为了丈夫而怨恨弟弟,不义。”于是磨笄自刺而死,人们仍称涞源东北
拒马河上游的马头山为
磨笄山以纪念她。燕赵的女子尚且如此,其他人更可想而知。
燕赵地区的人们擅长骑射,惯见刀兵。北魏时
广平(今河北
鸡泽)大族李波的小妹擅长骑射,能够“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人们为她而作的《
李波小妹歌》中说道:“妇女尚如此,男子
安可逢?”北宋时常山郡(今河北
定县)北七里唐河店村的一名无名老妇,能够赤手空拳智杀契丹的骑兵。北宋文学家
王禹偁在所作的《
唐河店妪传》中说道:“一妪尚尔,其人人可知也。”
王禹偁还说到河北边郡上的人们习于战斗而不怯懦,听到敌虏到来,父母帮助拉出战马,妻子帮助取来弓箭,甚至有不等穿好盔甲就敢于上前的。和南方相比,
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人们生活自如、达观,甚多温情,结果也导致了南方的奢侈和文弱。
燕赵地区的马也好,所以自古以来
良马已被称为骥或驠,以地名命名。唐人
杜牧说过:“冀之北土,马之所生,马良而多,人习骑战。”
燕赵地区的文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这里的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宋人吴曾说:“我看南北方的风俗,大抵北胜于南。”北方人更看重亲族关系,《
南史》中说:“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赡助。”南北方的这一差别甚至从人名上也可以反映出来。先秦两汉
古人称谓都直呼其名,到南朝时南方人则往往各取别号雅号。先秦两汉人名多用贱字,到南朝时南方人崇尚机巧,取名多用好字。而北方人性情纯真,仍旧在相见时直呼其名,取名也仍用贱字。凡此种种,看似笨拙,其实近古。
地域界定
燕赵区域不能仅仅依据战国时期燕、赵两国的疆域来划分。
一是因为战国时期在燕、赵两国中间还有另外一个大国中山国存在;
二是因为燕、赵两国自己的疆界也常因战争的胜负而变化不定。
所以,虽然燕赵区域以战国时期燕、赵两国的疆域为主体,但是完全依照两国的疆域来划定燕赵区域的界线则是不够确切的。
燕赵区域也不能以今河北省的省界为界线。今河北省又别称燕赵,其省界大体与战国燕、赵二国疆界相合。然而一般所理解的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大致区域内持续存在的文化特征。其地域的区分往往是比较模糊的自然区分,因为历史上持续存在的文化特征绝不会由人为的
行政区划而截然分开。
今河北省简称为冀,其渊源来于
冀州,是《
尚书·禹贡》所记载的
古九州之一。冀州的范围起初很大,包括今山西大部和山东西北部在内。在冀州成为一级正式的行政设置以前,它是一个地区的泛称,其界线划分比较模糊,可以确切作为标志的就只有
黄河。《尔雅·释地》和《
周礼·职方》二书都说“两河间曰冀州”、“河内曰冀州”。事实证明以黄河等大河、大山自然屏障来划分地区以及这一地区的文化是十分有效的,具有一种模糊的
准确性。比用某一时代的行政设置来划分更加确切,也更加稳定。以今黄河划分燕赵区域的南部界线是切合实际的。
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是燕赵区域的西界和北界。由于燕赵区域东面濒海,太行山和
燕山就成为除
黄河以外界定燕赵区域的重要标志。
从文明的发展进程上看,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战国
秦汉时期,燕赵区域内的先民居住点和人口聚居的城邑,都是沿着太行山东麓一线和燕山南麓一线排列的。文明起源和发展于山脚,那里有条条小河和道道山谷,为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而在深山之中,平原深处以及像黄河那样的大河附近,先民的居住点和城邑就十分稀疏。不过,并不能认为燕赵文化是一种山岭文化,它仍然是平原文化。太行山和燕山只是为燕赵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环境,并具有了独到的特色。
在民族冲突剧烈时,
太行山和
燕山是保护内地的
天然屏障;在和平到来时,通过山海关和桑干河谷等众多通道,平原内地与山外草原之间可进行广泛的交流。
太行山和燕山都是一条山脉,其横向的宽度有限,可以在短时间内越过。在这里没有可能产生出独立的山岭文化,太行山和燕山都只是内地与草原之间的交叉和过渡。这里的经济可以是半农半牧式的,文化可以是半内地半草原式的。
总之,如果认为燕赵区域主要就是古代燕国、
赵国的区域和河北省的区域是不够准确的。这里特别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要把燕、赵二国中间的另一大国
中山国包括在燕、赵区域内。第二,要把元代以前的北京包括在燕赵区域内。第三,要把今河南、山东两省的
黄河以北部分包括在燕赵区域内。
历史变迁
商代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发展得最为灿烂的时期,而商人与燕赵区域的关系尤为密切。商人有“
玄鸟生商”的传说,
玄鸟即燕,
燕山之所以以燕命名,很可能是由于商人的祖先曾在燕山南北活动并以燕为图腾。今河北
怀来有古
上谷郡契县,即商人第一代祖先契所居之处。商人的另一位祖先
王亥,
古本《
竹书纪年》等书明确记载他曾经到过易水流域放牧牛马。从考古上看,商先文化遗迹大量分布在
漳河流域,商代后期最大的
文化遗址殷墟也发现于此。(殷墟在今河南省的安阳,位于
黄河以北)。除了这些重要线索以外,商代建在这一地区的都城还有:契的都城蕃,在今河北
平山;昭明的都城砾石,在今河北隆平、
宁晋间;
上甲徽的都城邺(
桐宫),在今河北省
邯郸市
临漳县西南处;
河亶甲的都城相,在今河南
内黄(黄河以北);
祖乙的都城庇(又作耿、邢),在今河北邢台。西周和春秋时期实行
分封制,在燕赵区域内最大的
封国是燕国,晋国和齐国也据有部分地区。同时,自商代以来延续下来的众多封国也广泛分布各处,有些封国相当活跃。这些封国是:
孤竹,在今河北卢龙:令支,在今河北
滦县迁安间;无终,在今河北
玉田;代,在今河北
蔚县;鲜虞,在今河北正定;肥,在今河北
藁城:鼓,在今河北
晋县;邢,在今河北邢台。这些封国大多数由
北狄和
白狄族人建立,他们逐渐消亡之后,由他们所开发的土地,所建立的城邑都由后人继承下来,融入整个燕赵区域。
燕国最初的封国设在蓟,即今
北京市。后来又曾迁至临易,在今河北雄县;并在
武阳营建了下都,在今河北
易县。战国时期燕赵区域内产生了又一个大国
赵国。赵国的第一代君主
赵籍原是晋国大夫
赵衰的后代,
三家分晋以后,赵国与韩、魏二国各自独立。赵国是三家分
晋中表现最为积极的一个因素,而
司马光编撰《
资治通鉴》时正是把三家分晋,亦即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作为战国时期的起点,足见发生在燕赵区域内的这一事件对于全国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位于燕赵区域南部的邯郸,春秋后期是与赵籍同宗的另一位晋国大夫
赵午的封邑,人称其为邯郸午。赵籍吞并了邯郸,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由晋阳迁
中牟后迁至邯郸,赵国势力开始跳出
太行山,在广阔的河北平原上充分发展起来,其兵力财力很快就超过了韩国、魏国,也超过了古老的燕国。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活跃在燕赵区域的另一个大国,它的前身就是春秋时期自狄所建的
鲜虞国。发源于太行山、经娘子关流出的桃河,古称绵蔓水,又称鲜于水,鲜虞人大概从很早以前已在这一带地区居住。到战国时,中山国武力强盛,屡次与魏、赵、燕等国作战,并参加各国的
会盟和
合纵攻回秦,屡灭屡起。它初期的都城在
中人城,中期迁到顾城,后期建都
灵寿。1974年以后,在今河北平山三汲村发现了中山故城和中山王基
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证实了中山国往日的辉煌和强大。
公元前296年,
中山国被
赵国所灭。七十年以后,公元前228 年,
秦灭赵。公元前226年,秦国攻下燕都商城,燕王逃至
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国攻下辽东,燕国灭亡。在秦国的统一兼并战争中,燕国是最后灭亡的一个国家。
秦统一后,推行
郡县制,分全国为
三十六郡,后又增至四十余郡。在燕赵区域内共有十郡,即
右北平郡,郡治在无终,今河北
蓟县;
渔阳郡,郡治在渔阳,今北京密云;
上谷郡,郡治在沮阳,今河北怀来;
代郡,郡治在
代县,今河北
蔚县;
广阳郡,郡治在蓟县,今北京;
恒山郡,郡治在东恒,今河北石家庄;巨鹿郡,郡治在巨鹿,今河北鸡泽;
邯郸郡,郡治在邯郸,今河北邯郸;
河内郡,郡治在
怀县,今河南
武陟(黄河以北);东郡,郡治在濮阳,今河南濮阳(黄河以北)。
西汉和东汉时期,燕赵
区域设置了幽州、
冀州的建置,这种建置创始于汉武帝。汉武帝为加强
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
监察区即
十三州部,派刺史巡察境内。刺史最初不是行政机构,也没有固定的官署,直到东汉末期,刺吏才过渡为郡以上
一级行政区,并且有了固定治所。幽
州刺史的治所设在
蓟县,在今北京;冀州刺史的治所设在
信都,在今河北
冀县。西汉时
幽州刺史部下辖五郡,东汉仍有五郡。
冀州刺史部西汉时有十郡,东汉时有八郡。幽州和冀州覆盖了燕赵区域的大部地区,除此而外,
河内郡隶属于司隶部,平原郡隶属于青州刺史部,东郡隶属于充州刺史部,其位置均在今黄河以北。
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在燕赵区域内建立政权的有
后赵、
冉魏、
前燕、
后燕、
东魏和
北齐。后赵为
羯族人
石勒所建国,都城先在
襄国,在今河北邢台西南;后迁邺,在今河北
临漳。后赵在全盛时据有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大部以及江苏、安徽、甘肃、湖北、
辽宁一部。冉魏为后赵大将
冉闵兵变后所建国,仍都邺,享国三年。前燕为
鲜卑慕容部所建国,初都
龙城,在今辽宁
朝阳;后迁蓟,再迁至邺。据有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大部和辽宁一部。前燕被前秦灭亡后,
慕容垂于
淝水战后再图恢复,建都中山,在今河北定县,史称后燕。后燕被北魏战败,残部退至
辽河,而北魏在其衰落以后,相继分裂为东魏
西魏和北齐
北周。其中
高欢和
高洋父子所建立的
东魏和北齐建都
邺城。
氐人
苻健所建立的前秦和鲜卑拓跋族所建立的北魏都曾统一北方,其郡县设置覆盖了燕赵区域,只是都城不在这里。
这时期特别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邺城。邺城建在
漳河岸边,南距商代的
殷墟不远,又是战国初
魏文侯的都城,
文化积淀本就深厚。汉以后邺为
魏郡的治所,又先后为
冀州和
相州治所。东汉末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定都
许昌、洛阳,曹操自封魏王定都部城,因此从建安时起,邺城实际上成了北方
政治文化的中心。到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后赵、
前燕、东魏、北齐又相继建都于此,邺城的城建也经过
曹魏和后赵前后两次大规模的扩建,辉煌壮丽为北方之最,有千年名都之称。邺城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
魏郡的称谓,但是它北距邯郸仅百里,它以及在它南面数十里的安阳毫无疑问都应当属于燕赵文化的范围。
隋唐以后州一级的行政范围逐渐缩小,直至和郡等同,在
州郡一级行政区划之上,则增加了道的设置。
唐太宗贞观元年分全国为十道,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分为
十五道,与燕赵区域对应的是
河北道,治所设在
元城,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下辖十八州,即
妫州、
檀州、幽州、
商州、平州、
易州、
莫州、恒州、
定州、
深州、赢州、
沧州、
赵州、
冀州、
邢州、
贝州、
洺州和
魏州。北宋时期改道为路,
河北路的治所在
大名府,辖境包括今河北
易县、
雄县、
霸县以南,山东、河南两省
黄河以北。易、雄、霸以北所谓
燕云十六州地区则先后为辽、金所有。辽在燕赵区域的北部设有
南京道、
析津府,金设有
中都路、
河北西路、
河北东路、
大名府路。
元明清三朝由于北京成为了全国的首都,燕赵区域也随之成为
京畿重地。元代实行
行省制度,黄河以北地区被称为
腹里,直接归中央的
中书省管辖。明代称北京为京师,燕赵区域的大部归京师直接管辖。清代设
直隶省,治所先后设在保定、大名、真定等处。在这三朝将近七百年间,燕赵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是重为京畿,处在日下,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来自中央的政治和经济的重压,而无论从哪一方面看,燕赵区域都是日益丧失了其作为一个地区的独立性和文化特点。这时期的燕赵区域和汉唐时期以全国首都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
河洛地区一样,已不再是一个地方性区域,而是一个五方共居的以及代表中央的区域了。
文化形成
燕文化形成
燕赵文化在战国中期开始形成,到
战国后期成熟和定型。燕文化的形成以
燕昭王的报复伐齐和
燕太子丹的谋刺秦王为主要标志。
燕国在
西周以后一向默默无闻,它引起天下人的注意始于战国中期的燕文公(前358一前330年在位,又称燕文侯,《竹时书纪年》称燕成侯,《
世本》称
燕闵公)。燕文公二十八年,
苏秦游说燕国结成六国合纵,赵国是合纵的
主国,燕国是最初的发起国。合纵结成后,
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
函谷关,合纵解除后,秦国主动与燕国交好,
秦惠王将女儿嫁给燕文公太子为妻。
燕文公死后,太子即位,燕国开始称王,史称
燕易王。燕易王之子为
燕王哙,燕王哙在位时发生了齐国军队攻入燕都的大事。
燕王哙死后,
燕昭王即位。燕昭王首先是营建了
燕下都武阳城。西周初新封燕国的都城是借助了今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的商城旧址而设立的,燕国在此建都约三百年左右。春秋时
燕桓侯(一说为战国时的桓侯)迁都
临易,在今河北
容城县境内,建都也约三百年左右。到战国时又北迁到蓟城,其地在今北京旧
外城的西北部,仍存的
蓟门遗址大约就是古代蓟丘的所在,蓟城由蓟丘而得名。据《
水经注》等书记载,古蓟城有内外城两重,外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有十座城门。城内有公宫、历室宫。有燕市,会聚南北各地的物产。
荆轲嗜酒,曾与
屠狗为业的高渐离在此酣饮。今
永定河古称
漯水,流经城南。今莲花池古称西湖,在城以西,湖面东西二里,南北三里,川亭相望,是一处宜于游览的大湖。燕国在蓟城建都约一百五十余年,到北魏时旧城仍在,后被毁弃。
燕文公时迁都易城,其地在今河北
雄县境。
燕昭王时,就又修建了下都武阳城。武阳城因在
中易水(又称武水)之北而得名,其地在今河北
易县东南五里。城址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部分城墙及台基犹存。史书上说燕昭王为召延到的各国名士广筑高宫大屋,邹衍所居称为碣石宫,到北魏
郦道元著《水经注》时尚见到凋墙败馆上镂刻着许多名号。对
燕下都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有郾侯戈、矛及兵器作坊遗址,还有大量燕国
刀币。铁制兵器众多,并有
淬火钢剑。
秦灭燕时,此城被毁。燕昭王修建下都的目的,据郦道元访问当地的老人,都说燕昭王和太子丹既召延了各国人才,又不想让他们窥伺到燕国的虚实,所以另建下都供他们居住,这个说法未必属实。
燕昭王修建下都城的目的可能是想更加接近中原,其用意是要报家国之仇。下都城的作用是荟萃各国的人才和组织、装备、训练燕国的军队。
燕昭王是对燕地文化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的一位君主。修建下都城之外,他所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招贤。为向齐国报仇,他卑身厚币向各国招揽人才。他去见郭隗,请郭隗为他推举贤才,表示燕国虽小,仍愿倾国以待。
郭隗说:“君王一定要招揽贤士,请从郭隗开始。”燕昭王就为他改建屋舍,尊他为师。事情传开,
乐毅自魏国而来,邹衍自齐国而来,
剧辛自赵国而来,天下之士争相前往燕国。
历史上还流传着
燕昭王筑
黄金台和用重金买千里马
死骨的故事。《
战国策》中讲到,郭隗告诉燕昭玉,古代君王中曾有人用千斤黄金找寻千里马,找了三年也没能得到。有一名在宫中侍奉的涓人听了后说:“臣愿意去找。”燕昭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后找到一匹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涓人就用五百斤黄金买回了它的尸骨,向燕昭王复命。燕昭王大怒说:“寡人要找的是
活马,要死
马有什么用?还白费了五百斤黄金!”涓人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斤黄金来买,何况活马?天下人听了一定会认为君王有诚心买马,千里马马上就要到了。”果然不到一年,燕国就买到了三匹千里马。南朝人任肪在《述异志》中记载:“燕昭王为郭陇筑台,今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土人呼为贤士台,亦谓之招贤台。”南朝诗人
鲍照的《放歌行》诗中说:“岂伊白碧赐,将起
黄金台。”唐代诗人李白的《
古风》第十五首《燕昭延郭隗》诗中说:“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宋代诗人
黄庭坚的《咏李伯时摹韩干三马》诗中说:“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价五羖皮。”今河北
易县东南有黄金台遗址。“金台夕照” 为
燕京八景之一。
燕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经过二十八年的恢复,燕国财力殷富,士卒乐战。于是燕昭王任用
乐毅为
上将军,又借助其他贤士的帮助劝说赵、魏、韩、秦、楚五国发兵,各出锐师,合力伐齐。六国联军在济西打败齐军,赵魏等五国随后班师回国,燕国军队则在乐毅的率领下独自攻入齐国,一举攻克齐都
临淄,尽取宝器,放火焚毁齐宫殿宗庙,报了齐军破燕的大仇。齐国大败,除莒、
即墨两城外,其余七十二城都被燕军占领。
齐湣王逃到邹、鲁,邹、鲁之君不纳,又逃入
莒城,被楚大夫
淖齿杀死。燕国报仇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年之蓄积,战功自
春秋五霸以来所未有,天下为之震动。燕军在齐国驻守了五年。
燕昭王死后,
燕惠王即位,与乐毅有仇,以
骑劫取代了乐毅。齐国大将
田单趁机在即墨反攻,大败骑劫,失地全部收复。此后又经过二十四年就到了燕国未代国君
燕王喜。燕王喜二十三年,在秦国作人质的太子丹逃回燕国。
太子丹是对于燕地文化的形成与成熟起了关键作用的又一位王室成员。燕王喜二十五年秦国「灭亡韩国,二十七年灭亡赵国,兵临易水。二十八年,太子丹派荆柯刺杀秦王,没有成功。三十年
秦灭魏,三十三年灭燕。六国之中燕国是最后灭亡的一国,而荆轲刺秦王便也成为六国的最后一次壮烈之举。传说中,太子丹被秦国扣留,欲回燕国,仰天长叹,
乌白头,马生角!荆轲欲刺秦王,精气所至,自虹贯日,天呈
异象!太子丹从秦国逃回以后,深怨于秦,畜养武士,无所不至,为了报复秦国,即使举燕国所有也在所不情。他先找到
鞠武,对他倾诉了一片心意,说:“我不肖,生于僻陋之国,长于不毛之地,从未遇见君子,听其教诲。然而我心中有话,愿先生听我陈诉。我听说,男人最感耻辱的,是受了别人的侮辱还活在世上;女子最感羞愧的,是受到别人劫持而失去了贞节。所以有的人,剑锋顶在咽喉也在所不顾,身临
鼎镬也毫不避缩,难道他们真的不想生存而乐于死去吗?他们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志操。秦王反复无常,行事如同
豺狼,对我不加礼遇,诸侯中没有比他更恶毒的了。每当我想起他,就痛入骨髓。然而,算算燕国的兵马,毕竟抵敌不住秦国。所以我想招收天下的勇士,寻找海内的英雄,不惜用燕国的全部财富奉养他们,让他们带着厚重的礼物和言辞谦卑的书信前往秦国,刺杀秦王。秦王贪图我们的礼物,又相信了我们的言辞,就会给勇士以可乘之机。这样一来,一名勇士的一柄利剑,就可以当得上百万之师的效果,须庾之间就可以化解我永远的耻辱。如果不这样做,那么我又有何面目生于世上,我即使死了也要怀恨于九泉。据先生所知,易水以北,有谁能不令我失望?我的耻辱也是先生的耻辱。”
鞠武听后,向太子丹推荐出
田光,说:“我没有能力为太子计谋,我知道田光,此人智深而勇沉,太子可以和他计议。”
田光前去拜见太子丹,太子丹闻报,迎于道旁,退身而行,在前引路。登堂之后,为田光跪地拂席。田光坐下,见左右空无一人,只有他和太子丹在场。太子丹不敢正面就席,偏居一角,亲自求教,把向鞠武说过的话重新陈述了一番。田光向太子丹推荐出荆轲,说:“臣年纪大了,不敢担当大事,荆轲可以。”太子丹送田光出门,告诫他说:“所说都是国家大事,请勿泄露。”田光听了俯首而笑。
田光去见荆轲,荆轲允诺。田光又说:“太子丹告械我不要泄露,这是在怀疑我。我听说,侠士是不被人怀疑的,做事使人怀疑就不是侠士。”说罢伏剑自刎而死。
荆轲前去拜见太子丹,告诉他
田光已死。太子丹惊愕失色,连连拜地谢罪,膝行而前,泪流满面。于是尊荆轲为上卿,居上等的馆舍,太子丹每天亲自上门,供奉牛羊
猪肉,并不时送来珍奇宝物,车马和美女更是随意供奉。一天,太子丹陪荆轲在池边观赏,荆轲拾起一片瓦投向池中的
乌龟。太子丹马上让人捧来
金瓦,荆轲投尽了,太子丹再命人捧来,直到荆轲不愿投为止。另一天,太子丹陪荆轲一起骑乘千里马,荆轲说:“听说千里马的肝味道很美。“太子丹马上命人杀死千里马,取下马肝献给荆轲。又有一天,太子丹为荆轲设宴华阳台。酒酣,太子丹命美人前来弹琴,荆轲赞赏说:“一双巧手!”太子丹就把美人送给荆轲。荆轲说:“我只爱她一双手。”太子丹就让人截断美人的双手,用玉盘盛着献上。
二人共同商议刺杀秦王的事,
荆轲认为必须得到秦国降将
樊於期的头和燕国最富庶的督亢地区的地图,才能取得秦王信任,亲自召见他。太子丹不忍,荆轲独自往见樊於期,说明意图。
樊于期说:“这正是我日夜所期望的。”执刀自刎,头坠背后,双目不瞑。太子丹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到赵国人
徐夫人所制匕首,放在督亢地图中。令勇士
秦舞阳为荆轲的副使。秦舞阳十三岁时就已杀过人,性情凶狠,人不敢件视。荆轲等待其友同行。太子丹急于起程,对荆轲说:“
荆卿如果无意起程,请先派秦舞阳前去。”荆轲大怒,叱太子说:“何用太子派人!提一匕首以入不测之强秦,岂是竖子所能?太子既然认为起程已晚,就请辞行!”于是登车起程。在南易水和北易水之间,有燕国的南长城。太子丹送荆辆出国门,知道消息的宾客全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冠送行。行至易水之上,荆轲作歌,
歌辞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击筑,
宋意和之。荆轲为变徵之声,宾客人人垂泪沸泣。荆轲又为羽声慷慨,闻者人人嗔目裂眦,发上指冠。勇士
夏扶站在荆轲车前,刎颈相送,以壮行色。他是在荆轲出手之前刎颈自杀的第三位侠士。
荆轲于是升车而去,终不回顾。到达秦国,入宫见秦王。
秦舞阳震恐色变,荆轲带笑而进。取出督亢地图献上,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于是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首刺之。秦王惊起,绝袖而去,拔剑,剑长拔不出。荆轲逐秦王,秦王
环柱而奔。众臣惊愕,猝起不意,尽失其度。过了好一会儿,秦王背负长剑,拔出剑击荆轲,断其左足。荆轲倒地,投匕首击秦王,中
铜柱,火出。秦王再击荆轲,断其两手。荆轲身中八创,自知事功不就,倚柱大笑,箕踞而骂,说:“事功所以不就,是因为我想要活擒你献给太子。”荆轲已死,秦王悒悒不乐许久。
赵文化形成
赵文化武勇任侠的特征也形成于战国时期,以赵武灵王的
胡服尚武为最主要标志。赵国的文化源出三晋,而晋国正是中国古代法家智慧与武勇任侠风尚的发源地。早在迁都邯郸前后,
赵氏之中就已接连出现了几位侠士。
赵朔时,赵氏遇到大难,同宗四位大夫赵朔、
赵同、
赵括、
赵婴齐都被灭族,于是赵氏门客
中出了
公孙杵臼和
程婴二人,保护赵氏遗孤。公孙杵臼问程婴:“抉立孤儿和殉难而死哪个更难?”程婴说:“死容易,扶立孤儿更难。”公孙杵臼说: “那么
你来努力做这件难事,我做容易的,先让我来死。”就殉难而死,以掩护程婴。程婴带着孤儿
赵武藏匿山中,十五年后,赵武重新被立为大夫,程婴继续在左右保护他。又过了数年,赵武长大成人,举行了加
冠礼,程婴便毫不迟疑地自杀而死,为的是到地下向公孙杵臼复命。
邯郸原为
赵夙的后代
赵午的封邑,时称其为“
邯郸午”。
赵鞅(
赵简子)在吞并邯郸时,赵午家中出了一名家臣名叫
涉宾,是位忠诚的侠士。赵鞅在晋阳囚禁了赵午,命令他的从者脱剑而入,唯独涉宾不肯从命,很有豪侠风骨。赵午死后,涉宾拥戴其子
赵稷在
邯郸和赵鞅对抗,一直持续了七年。
与此同时在赵鞅的家臣中,也出了一位
董安于。赵鞅吞并邯郸引起了范氏和
中行氏的干预,于是董安于为赵鞅承担罪责,说:“我死而晋国宁,赵氏定,还活着干什么!人谁不死,我死得已经晚了!”就自刎而死。
到赵鞅之子
赵无恤(
赵襄子)时,又出了一位大侠
豫让。豫让为
知伯荀瑶的家臣,赵无恤与韩、魏合灭了知氏而三分其地,豫让吞炭漆身,前后两次刺杀赵无恤,欲为知氏报仇。有一次,赵无恤从晋阳城外汾水桥经过,豫让预先潜伏在桥下。赵无恤的车刚一
上桥,马就惊了,赵无恤说:“一定是豫让在这里。”一看果然。赵无恤感动得喟然叹息而泣,于是脱下自己的外衣交给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击向外衣,衣尽出血。豫让说:“我可以下报知伯了!”于是伏剑自杀而死。豫让吞炭漆身,改变了自己的形状,连妻子也认不出他。只有他的朋友能认出他,知道只有他才能忍得下这样大的痛苦。朋友问他:“以你的才能,去臣事赵襄子,一定会得到信任,使你亲近他,从而
有机会报仇,何必受这样的苦难呢?”
豫让回答说:“如果我已经臣事了
赵襄子,还要去刺杀他,就是对君主怀有二心。吞炭漆身固然很痛苦,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要让天下后世对君主有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豫让死前,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不是也臣事过范氏、
中行氏吗?知氏灭亡了他们,你不去报仇,却反而委身于知氏。知氏死了,你却单单为他报仇,是什么道理?”豫让回答说:“我臣事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像普通人一样对待我,所以我也像普通人一样对待他们。知氏以国士对待我,所以我也以国士的所作所为对待他。”
豫让死之日,
赵国志士闻之,都为之涕泣。自此以后,侠义之风在赵地就成了一种传统风尚。《
庄子·说剑》中讲述说,
赵惠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者三千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有余人而好之不厌。并描述当时剑客的形象是:“蓬头突鬓
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嗔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后来
李白在其著名的《
侠客行》诗中写道:“赵客漫胡缨,
吴钩霜雪明,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就是根据这段描述而来的。
赵惠文王的父亲就是
赵武灵王。赵武灵玉是
赵国最有作为的一位君主,关于他“胡服骑射”的典故十分有名。当时赵国北有燕,东有
东胡,西有
林胡、
楼烦,而且又与秦、韩二国相邻,中间还有一个
中山国在其腹心。没有强兵无以立国,身穿
长衣不便骑马,赵武灵王果断地决定变更服制,穿胡人式的短衣,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即位后的第十九年,赵武灵王
胡服上朝,正式下达了胡服令。叔父公子成不赞同,他亲自前往家中说服。将军赵文、赵造、周绍、
赵俊不赞同,他说:“反古未
可非,循礼未足多。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并坚决说:“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不出数年,赵国开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
九原、雁门,筑
长城,自
阴山至
高阙为塞,为赵国成为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即位后的二十七年,赵武灵玉索性将王位也禅让给了王子何即
赵惠文王,自号为“
主父”,专门统率将士在西北边境上开疆拓土,与胡人征战。林胡王向赵主父献马,
楼烦王出兵相助,在惠文王三年,赵主父灭亡了
中山国。赵主父甚至还计划从云中、九原袭击强大的秦国。一次,赵主父想观看秦国虚实和
秦昭王的为人,自己装成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道真假,随后觉得来使状貌甚伟,不像是臣子,派人追赶,赵主父已经出关了。后来一问知道是赵主父,秦昭王大惊。
赵武灵王出于征战胡人的军事目的,扩建了邯郸城。所发现的
赵国邯郸城的城址在今邯郸市区西部,由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构成。其中王城又由西城、东城、北城三部分构成,平面呈
品字形。西城和东城后人称之为“
赵王城”,是赵武灵王修建的军事性城市。在这座城市中,没有
祖庙、
社庙和系统的
宫殿建筑。西城中的南部有一座
土台,俗称“龙台”,是赵武灵王议事、阅兵的地方。龙
台北面还有一座土台,是赵武灵王居住的地方。东城和北城都用于驻军和操练,其作用和燕国的下都武阳城正相类似。大北城南北长四千八百八十米,东西宽三千二百四十米,西北面与灵山、铸箭炉、皇姑庙、梳妆楼、
插箭岭、王郎城相邻相连。大北城才是
赵国真正的都城,宫城、祖庙、社庙都在其中。当时有一条牛首水流经城中心,宫城在牛首水南,市场在牛首水北,在牛首水的中央架有一座市桥相通。城内的中部和东部,有炼铁作坊、
铸铜作坊、烧陶作坊、制骨作坊、玉器作坊等多处。大北城也是平民和贵族居住的地方。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
赵胜,家中有一座高楼,他的一位美妾住在楼上,见跛脚人蹒跚汲水而大笑,赵胜杀了她,说:“不能爱色而贱士。”魏国的
公子无忌在
窃符救赵后,也曾留住在城中。在大北城宫城的东北,有一座赵武灵王修建的丛台,是当时最为名胜的建筑。汉代刘劭的《赵都赋》中说:“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即此台。据载,当年赵武灵王登临
丛台阅兵,
赵国武力鼎士盛服而集于丛台之下者,一旦而成市,可见赵国兵马之盛。
赵武灵王死后,
赵惠文王任用
廉颇、
赵奢为将,继续开疆拓土。廉颇为赵国良将,素以勇气闻于诸侯,一生中南与魏战,东与齐战,都接连取胜,“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千百年中家喻户晓。赵奢本是赵国的田部吏,掌管收租税,因执法不私,得到平原君
赵胜的举荐,进而掌管国赋,很有成效,民富而府库实。赵惠文王二十八年,秦国军队包围了韩国的
阏与(今山西和顺),赵惠文王召廉颇来问:“可救不?”廉颇说:“道远路狭,难救。”又召
乐乘来问,乐乘的回答和
廉颇一样。又召
赵奢,赵奢回答说:“道远路狭,好比两只老鼠在洞穴中争斗,谁勇敢谁就得胜。”于是
赵惠文王就派赵奢为将,解救阏与之围。赵奢率兵西去邯郸三十里,杀牛飨士,并且教他们骑射,严守烽火,多用间谍。他在军中约定:“如果
匈奴入寇,都赶快收拾财物到城中坚守,有敢和匈奴战斗者斩。”如此数年,匈奴不时入寇,但
赵国的损失也不大。不过匈奴人都认为
李牧是胆怯,连赵国的士卒也认为自己的将领胆怯。
赵王因此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大怒,召回李牧,改任他人为将。匈奴又来入寇,赵将出战,往往不利,损失重大,无法耕种和放牧。赵王请李牧复出,李牧说:“君王一定要用臣,臣请一如从前,才敢奉令。”赵王同意了。李牧仍和以前一样,匈奴也仍然不时入寇,得不到财物,认为李牧怯懦。士卒们每天受到李牧的款待,都愿为他死战。这时李牧就精选出一千三百乘战车,五万名勇敢的士卒,十万名优秀的
弓弩手,然后大纵牲畜四处放牧,牛羊遍野。匈奴小股入寇,李牧佯装败北,单于听后,率全部人马滚滚而来。李牧多布奇阵,张开
左右翼延敌,而后一齐夹击,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亡了
襜褴,击败了
东胡,征服了
林胡,单于远逃到
漠北,其后十余年匈奴人不敢靠近
赵国。
李牧一战成名,封
武安君,任大将军,曾带兵攻燕,夺取
武遂、
方城。又率军击秦,在
宜安和
番吾打败秦将
桓齮和
王翦。
赵文化的勇武任侠是具有传统的,它的豪奢冶游也是全国闻名的。战国结束以后,原赵国版图划为
郡县,赵地也和燕地一样都具有近边和尚武的特点,二者更加趋同,在地域和文化上都更加成为一个整体。所以
司马迁在《
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沙丘、中山、邯郸时,也使用了“悲歌忧慨”一语。通过《
史记》、
《战国策》、《
燕丹子》等书的叙述,定型于战国时期、以慷慨悲歌为特征的燕赵文化被历史地记载下来了。
精神特质
燕赵文化,尽显民族风骚。其精神特质大体有:
革新精神。革新是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国强民富的基础。战国时赵武灵王为富国强兵,抗衡北方胡、狄与
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坚持实行“胡服骑射”的革新措施,即穿胡人的衣服,学习骑马射箭,改革
车战为“胡服骑射”,但却遭到赵武灵王叔父公子成的反对。公子成认为,中国是圣贤教化、诗书礼乐和仁义道德实行的地方,是四方
少数民族和他国向往
效法的地方,而今君王穿胡人的服装,变革古人的教化,变易传统的大道,违逆人的思想,叛逆学术原则,背离中国传统。“胡服骑射”不应该实施。
赵武灵王回应说:“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理之循……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也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古今的风俗、礼法亦随之变化,当今应根据时势的实际情况制定法令和礼仪,法度政令,应唯变所适,衣服器械应便于使用,治世不必效法古道,终于使“胡服骑射”的改革得以实施。
纵观历史,任何革新变法,总会触犯既成制度礼仪、既得利益,因而遭遇反对、阻挠、破坏,唯有坚持不懈地革新,才有获得成功的希望。
和乐精神。人总有所向往,有所理想,这是精神获得愉悦的一种度越需要。
荀子,战国时赵国人(今邯郸)。他认为和乐能使精神获得提升,情操获得超拔,气质得到陶冶。譬如乐教,让人在性情的、美感的、快乐的享受中接受道德的教化。乐沟通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乡里族长之间的情感,唤起了追祀祖先的情思,增强了宗法社会的
凝聚力和亲和力,使各阶层的人际在享受美妙的音乐中达到和敬、和亲、和顺的目标。
荀子认为,乐的推行,礼的修成,礼乐互济,相得益彰,尽管“乐合同,礼别异”。别异是
社会等级差异的现实需要;合同是调和等级差异所产生的种种冲突。在承认差别和冲突
中和乐、和谐其差别和冲突。“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既可以善民心,意志纯洁,又使礼义完备,德行高尚,移风易俗,和睦咸宁。仁义礼乐都以和为标准,其目标是一致的,以达到“美善相乐”的和乐境界。和才能有乐,善才能有乐,不和不善,便导致悲和恶。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
景县西南)人。他认为不管是天地万物之所以生成的根据,还是最完美的道德,都以和为基础。“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地之奉也。
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之于和。”
包容精神。燕赵文化“致广大而尽精微”,就其广义而言,有开“中医学之先河”的扁鹊,撰《黄帝八十一
难经》,首创切脉诊断法;有
法治主义的重势派
慎到,认为有权势便可行法令,施权术;有名辩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主张“
白马非马”和“离竖白”,自觉把概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概念多重关系及其差异性,对中国古代
逻辑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有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韩婴(约前200—前130年),撰有《
韩诗外传》。除韩婴为燕人外,慎到、公孙龙、荀子都是赵邯郸人,可谓人才济济,各学咸集。
就狭义而言,
燕赵学者在智能创构自己的哲学理论、
概念结构中,以高度包容的胸襟,或游学各地,或博收广纳,或融会贯通,或钩深致远,独造思维体系。荀子生于赵,其政治、学术活动遍及齐、楚、秦、赵等国,吸收道、墨、名、法各家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曹魏明帝曹睿诏刘劭作《都官考课》,以考核官吏,他海纳百川地融合儒、道、名、法诸家思想,撰《
人物志》,以识辨人物才性,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以为才性是人物本质的表征。他从人物才性的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分析了人物的性情,把平淡、无味与中和、
中庸等
儒道概念圆融无碍地和合起来,为清议、清谈提供坚实的才性基础,为魏晋玄谈做了铺垫。
求是精神。“实事求是”一词广为流行,被奉为经典。其典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
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实事若指
客观存在的事物,便有其事物的现象层面、本质层面和虚拟层面等差异。如就感性所得客观存在事物的现象层面而言,有盲人摸象之见,有坐井观天之见,有身在此山中之见,有画蛇添足之举,并非其实事或事物的本真。“求是”就是求真,通过理性的探赜,体认事物的本质之真,获得对真理的认识,或在虚拟时空中求得对真理的认知。
“实事求是”由史称
颜李学派的
颜元发为
实学。颜元认为,宋儒
程朱“只教人明理”,而不能处事。只有尊重客观存在事物的本真,才能“求是”。无下著实功夫,不仅不能求是,反而流入虚空。
忧患精神。燕赵思想家大都胸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如慎到、公孙龙、荀子、董仲舒、
孔颖达、
邵雍、刘因、颜元、李塨等。
刘因(1249—1293年),
容城人。他生活在
南宋、金、元尖锐冲突、社会危机深重之际。元王朝实行
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贱民命如草芥”。“
保州屠城,惟匠者免。”尸积数十万,殆与城等;蠡州全城杀光,无噍类遗,使人毛骨悚然,强烈震撼刘因的身心。作为儒生的刘因,
社会地位低下,却以兼济天下为自任,“胸中有石补青天”,终日忧民忧道,期盼人民安居乐业,儒学得以传承。“乱后疲民气未苏,荒烟破屋半榛芜。平生心事羲皇上,回首相看是画图。”面对现实的残破和残酷,仍存有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想望,尽管那是一幅空想的图画。
创新精神。创新是学术文化发展繁荣、生生不息的生命线,如果创新窒息,学术文化就会衰微,以至消亡。燕赵诸子以其生命智慧、思想的智能创造,革故鼎新,富国强民,开出集儒、法、名、阴阳于一体的多元融合文化。
燕赵多元融合文化为其
理论思维、礼法治理、
伦理道德的创新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如有开中医学先河的扁鹊,名家“白马非马”论创发者公孙龙,与
孔孟并称的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荀子,开创古今文诗的毛亨、韩婴,首开“
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人才学开创者刘劭,随经析理、主编《
五经正义》的孔颖达,发扬图书学派易学的邵雍,“
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北方理学家奉之为泰山北斗的
孙奇逢,开创颜李学派的颜元、李塨,著名
辨伪学家
崔述,以及中国国民党早期领导人张继,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等等。他们都立足于创新,而开出各领域的新生面。
文化相关
燕赵文物
河北博物院有文物藏品15万件,其中
一级品334件(套),
二级品1910件(套),三级品16313件(套)。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
元青花。其中丰富的燕赵文物能让人一睹古时燕赵之地绚丽的文化和厚重的历史气息。
燕赵人物
1、
尧,据传说中国
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尧出生在
顺平县 ( 原
完县 ) 的伊祁山 , 因此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记载 , 尧是
黄帝的后代 , 为上古五帝之一的
帝喾的儿子 , 本名
放勋。
帝挚九年 , 挚亲率官员到唐将帝位禅于放勋 , 放勋即帝位 , 帝号尧 , 因初封于唐 , 即以唐为朝代号 ,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号 , 后人称其为唐尧。
4、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 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
5、
赵奢,生卒年不详,号:
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
赵国人,与赵王室宗,当届贵族。
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中后期整兵团歼灭秦军之第一人。
6、
廉颇,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慷慨重义,以勇气闻于诸侯。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7、
乐毅,赵国人,战国名将,领五国之兵连下
齐国七十二城。
8、
蔺相如,战国名相,英勇大义,智慧宏达,千古佳谈。
9、
公孙龙,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公孙龙,字子秉,赵国人(今邯郸)。
10、
李牧,赵国柏人(今河北
隆尧)人,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功绩自不必说。
11、
徐福,据传为
日本天皇老祖,秦时齐人徐福(
沧州战国时属齐,
安阳内黄战国时属赵)率三千河北儿女东渡日本,河北有
千童县,每年有大批日本人来千童县祭祖.
12、
毛亨,西汉学者,河北
河间人,“毛诗学”的开创者。
13、
毛苌,西汉
诗学“
毛诗学”的传授者,河北
邯郸人,我们读到的《
诗经》,就是汉学大儒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
14、
韩婴,西汉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注:诗经传承有齐鲁燕赵四家,后惟赵毛苌一家流传)。
15、
董仲舒,汉初大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始作俑者,西汉广川(今河北
枣强县广川镇)人。功罪千秋评说。
16、窦太后,名漪,
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
汉文帝的皇后,
汉景帝的母亲。自她之后,把
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
17、王政君,
汉元帝刘?amp;#93;的皇后,正定人,一生经历七朝,享年84岁,是
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
18、
祖冲之(Zu Chongzhi,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中国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生于未
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
范阳郡遒县(今河北
涞源县)。
19、
郦道元,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范阳(今河北
涿县)人。
20、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
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
邱县), 春秋战国时代名医。
21、
李春,河北
邢台临城人,
赵州桥的设计者,中国古代著名建筑学家。
22、
张角,
钜鹿(今河北
平乡县)人,汉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巾起义军首领,
太平道创始人 。
26、
李渊,唐开国皇帝,甘肃
成纪人,其祖乃
赵郡隆庆(河北隆尧)人。
27、
窦建德,清河
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隋末河北义军首领,李家统一中国的最大挑战者,当时是鹿死谁手未可知。
28、
刘黑闼,
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人,隋末河北义军首领。
30、
卢照邻,著名诗人,
初唐四杰之一。
幽州范阳(今河北
涿县)人。
31、
高适,字达夫。沧州(今
河北省
景县)人,著名边塞诗人。
32、
贾岛,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著名诗人。
33、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阳(今
河南省
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
昌黎,世称
韩昌黎。
34、柴荣,河北邢台人,著名五代时期
后周皇帝,周世宗。
36、
三苏(
苏洵/
苏轼/
苏辙),四川人,祖籍河北省
栾城县,苏辙有《
栾城集》,以念其祖。
40、
郭守敬,
邢台人,中国元朝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
42、
纪晓岚,河北
沧州人,清名臣,《
四库全书》主编。
46、
霍元甲,天津
静海县人,燕赵侠士,民族英雄。如果天津人不是河北人,至少是燕赵人;如果连燕赵人也不是,则霍元甲不是天津人。
47、
赵三多,河北
威县人,
义和团领袖,首先在山东率领义和团起义。
50、李大钊,字守常,河北
乐亭县大黑坨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
51、
韩荫亭,永年
田寨人,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员,八路军平汉支队司令员,一代英豪,传奇名将。
53、张勋,大军阀,鞭子军首领,长江巡查使,江西人,祖籍河北。
54、
裴文中,河北省
丰南县人。
史前考古学、
古生物学家,北京人发现者。
56、冯国璋,北洋三杰之豹,河北河间人,著名笑星
冯巩的曾爷爷。
57、
冯玉祥,祖籍安徽,生长于河北
保定,保定
土话保持一生。
58、
佟麟阁,中国抗日将领,民族英雄。直隶高阳(今属河北)人。
59、
张爱玲,祖籍河北
丰润,近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功罪任评说。
61、狼牙山五壮士,河北保定人,民族英雄,燕赵遗风。
62、董存瑞,河北
张家口市
怀来县人,民族英雄,燕赵遗风。
64、
王二小,河北保定
涞源县上庄村人,
少年抗日英雄。
67、
冯至,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
涿县)人。
68、
孙犁,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
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73、
邓丽君,河北大名人,生于台湾,著名歌唱家,一代歌后。
75、铁凝,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协主席。
76、
裴艳玲,原名裴信。著名
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兼演京剧,工武生,祖籍河北
肃宁。
77、
崔永元,崔永元出生于天津,籍贯河北,
朝鲜族,
央视著名主持。
78、
窦文涛,籍贯山东,出生于
石家庄,
凤凰卫视主持人。
79、
葛优,籍贯河北
饶阳县,出生于北京,著名演员。
81、
钱红,河北保定人,女子
游泳运动员,
奥运冠军,获51个世界冠军,“蝶泳皇后”。
83、
范玮琪,台湾歌手,毕业于
哈佛大学经济系,祖籍河北省
石家庄市
深泽县84,
杨公骥教授(1921.01.161989.06.07),是我国著名社会科学家、著名学史研究专家,河北正定人。
85,何梦莲,字净亭,号周溪,正定人。
乾隆己亥举人,历官榆林知府。有《式古堂诗集》。
86、
苏大年,(公元1345年前后在世)字昌龄,号西涧,河北正定人。至正间他仕年为
翰林编修,
张士诚称吴王,他被任为参谋。他自号林屋洞主,人称苏学士。最擅长画竹石等,能诗文。
87、
怀丙,(生卒年月不详),真定僧人,
北宋高僧、著名科学家。精于建筑工程技术。
88、
梁梦龙(?—1592),真定(今正定)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
89、
樊腾凤,河北邢台人五方元音编著者 中国著名 音韵学家
90、
王宝强,1984年出生,河北省
邢台市
南和县人著名演员,代表作《
天下无贼》《
士兵突击》
92、
韩乔生,河北邯郸人,
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
93、
庞伟,河北保定人,
射击运动员,奥运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第二金获得者。
95、
谷文泽,河北省
衡水市枣强县人,国际
武交会三项冠军、功夫童星、在电视剧《
大刀记》中饰演
梁永生(
男一号)的童年。
96、
小德张,
静海人,如果霍元甲是燕赵人,那么同家乡的小德张也是燕赵人;如果连小德张不是燕赵人,则霍元甲不是燕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