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隶属
河南省焦作市,位于
河南省西北部、
焦作市东南部,
黄河、
沁河交汇处,东接
获嘉县、
原阳县,西界
博爱县、
温县,北邻
修武县,南濒
荥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总面积805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3月,武陟县辖4个街道、7个镇、4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木城街道兴华路8号。截至2023年末,武陟县总人口74万。
历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
怀县。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置
武德县(在今圪当店乡大城村)。
晋永嘉二年(308年),废武德县入修武县。东魏天平三年(536年),
温县治所迁至武陟县大虹桥乡温村。
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怀县。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武陟县(在今阳城乡原老城村,1982年,沁河杨庄改道,老城村搬迁,老城遗址已成河道)。贞观元年(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县。
元,属怀庆路总管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怀庆府,道治由武陟移驻
汲县。民国三年(1914年),武陟县属
河北道。民国五年(1916年),武陟县直属河南省民国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武陟县属河南省第四行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28日,建立武陟县民主政府。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修获武县并入武陟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武陟全境解放。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武陟县属
平原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
行政区划
2020年,撤圪垱店乡,设立圪垱店镇。
2023年9月,撤销嘉应观乡,设立嘉应观镇。
截至2025年3月,武陟县辖4个街道、7个镇、4个乡:
木城街道、
龙源街道、
龙泉街道、
木栾街道、
詹店镇、
西陶镇、
谢旗营镇、
大封镇、
乔庙镇、
圪垱店镇、
嘉应观镇、
三阳乡、
小董乡、
大虹桥乡、
北郭乡。县人民政府驻木城街道兴华路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武陟县,位于
河南省西北部、
焦作市东南部,
黄河、
沁河交汇处,介于北纬34°56′—35°10′,东经113°10′—113°39′之间。东与
新乡市获嘉县、
原阳县接壤,西与
博爱县、
温县交界,北与
修武县为邻,南濒
黄河与
郑州市荥阳市相望。东西长50千米,南北宽25千米。总面积805平方千米。
地质
武陟县属华地台的一部分,是燕山运动后下沉的地区,属第四系全新统地层,成田地质均为黄河冲积物,亚粘土、砂质、细砂层构造。黄、沁河多次改道决口,使冲积物明显存在着成层性和成带性,形成了全县繁多的土种。
地形地貌
武陟县境内大部为黄、沁河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海拔高度由107米降到81.3米。由于受黄、沁河历史上多次泛滥改道的影响,地貌形成了岗、坡、洼相间,微度起伏的特点,其地貌可分为河漫滩、洼地、岗地、砂丘及丘间砂地,古黄河滩地、洪积冲积平原六个类型。
气候
武陟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C,年降水量575.1毫米,无霜期211天。
水文
武陟县属黄河中下游
黄河、
沁河交汇地带,境内有沁河流经。过境河流有15条,主要排水河道6条,分属黄河、
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流域包括沁南地区和黄沁河两滩区,主要过境河流有黄河、沁河、漭河、济河和二四区涝河。海河流域包括县东和沁北地区,主要河流有大沙河、蒋沟及一干排、二干排、共产主义渠、大狮涝河。
土壤
武陟县土壤种类分为2个土类,3个亚类,10个土属,48个土种。主要为潮土类,占总面积的84.1%,是主要耕作土壤。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武陟县水资源量达1.4亿立方米,年可引黄河水约1.2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武陟县耕地面积79791.71公顷。园地394.02公顷。林地1326.59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4524.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973.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300.07公顷。其他土地865.49公顷。
生物资源
武陟县有用材林主要有三倍体毛白杨、泡桐,经济林:果树,有桃、苹果、油桃、葡萄等。有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连香椿、银杏、红豆杉、杜仲、白皮松等。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鸡、鹅、羊、鹌鹑、兔、水貂、狗、猫等。
武陟县野生动物主要有黄鼠狼、野兔、獾、蛇、刺猬、蛙、蝙蝠、鼠、狐狸等。鱼类共有淡水鱼31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鱼、鲢鱼、鳙鱼、鳖(甲鱼)、蟹等,其中黄河鲤鱼产量最大。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武陟县常住人口为661341人。
截至2023年末,武陟县总人口74万。
民族构成
武陟县有
汉族、回族、满族、壮族、苗族、黎族、藏族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2%。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97%。
经济
综述
2023年,武陟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0.6亿元,增长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5亿元、税收收入10.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
第一产业
2023年,武陟县粮食种植面积110.9万亩、产量55.5万吨。
第二产业
2023年,武陟县入驻各类企业62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3家,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现代纸品及印刷包装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2023年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28.78亿元,同比增长11.9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74亿元,同比增长8.59%;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31.91亿元,同比增长5.37%;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0.88亿元,同比增长3.31%;主导产业投资19.73亿元,同比增长46.15%;工业投资14.57亿元,同比增长26.49%。
第三产业
2023年,武陟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7.8亿元,增长7.5%。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8.8亿元,较年初新增36.2亿元。投放政府消费券651万元,拉动消费6000余万元。全县快递业务量、投递量分别增长55.2%、66.3%。
交通运输
截至2024年10月,武陟县过境铁路线2条(
京广铁路、
郑太高铁),高速3条(
郑州—云台山高速公路、
晋城—新乡高速公路、
菏泽—宝鸡高速公路),在建高速2条(
沿黄高速、
焦平高速),国道2条(G234、G327)87.96千米,省道7条(S308、S309、S232、S233、S234、S228、S104)232.24千米。农村公路总里程1407.55千米,其中县道15条236.11千米,乡道36条403.05千米,村道389条768.39千米,在河南省率先实现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硬化路目标,基本形成了以高铁、高速为骨干,普通公路为基础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与郑州和周边区域实现多维交通互联互通。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武陟县实施改扩建学校23所,投用公办幼儿园4所。
科学技术
2023年,武陟县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7家,创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58家,新认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瞪羚”企业6家,数量均居全市第一;黄河交通学院获批建设市重点实验室;规上工业企业“四有”研发覆盖率82.9%,高于全市6个百分点;技术合同成交额6.3亿元,超市定目标31.3%;引进企业紧缺人才105人。
文化事业
2023年,武陟县举办第四届黄河文化论坛、“龙腾怀川·‘粽’情焦作”县域主场、嘉应观建观三百周年庆典等活动,嘉应观景区入选全省十大研学精品线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文化线路。
国家二级文化馆:武陟县文化馆。
医疗卫生
2023年,武陟县第二人民医院搬迁新址,大封等3所乡镇卫生院提升项目投用。
社会保障
2023年,武陟县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8个。“9.9”公益日募集善款3900余万元。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9%,34件省市县民生实事圆满完成。新增城镇就业834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58人、技能人才2.1万人。
基础设施
2023年,武陟县规划面积从23.15平方千米拓展到42.02平方千米;黄河大道、北大街、寨河街等城区道路改造项目全面竣工,润天污水处理厂三期完成联调联试,绿化提升5个入城口,更新77个老旧小区燃气管道,新增供暖面积8万平方米,改造易涝积水点16处,建成“口袋公园”3个、公厕5座,整治窨井设施986个。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武陟古称怀县,是汉代河内郡郡治所在地,四大怀药的“怀”就来源于此。武陟因武王伐纣途经此地,登高望远,会盟诸侯而得名,“陟”是登高、兴起之意。
文保
截至2023年11月,武陟县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馆藏文物3970件。
嘉应观
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治理黄河水患,建造的行宫、庙观。现存古建筑249间,整体分南北两个大院。嘉应观主要包括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阁等,规模宏大。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阁
千佛阁,于武陟县城内南大街北端,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坐北面南,占地15亩,因阁内雕刻佛像甚多,故而得名。现存山门、中佛殿、千佛阁大殿三大建筑。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妙乐寺塔
妙乐寺塔,又名妙乐寺真身舍利塔,位于武陟县城西7.5千米处,始建于汉,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重修。据碑载: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妙乐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妙乐寺塔高34.19米,塔仗为13级密檐叠涩式方形砖塔,内部中空呈筒状,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塔刹为铜制鎏金,高6.74米。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宫
青龙宫,位于武陟县城西北万花庄。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修。占地50余亩,主要建筑有主门厦古戏楼、拜殿、玉皇阁、后寝宫、龙圣宫、后大殿等。宫内现存道光二十五年碑、明代关公造像碑、光绪皇帝御笔之宝“惠普中州”匾额,清代地方官员撰写三幅楹联等附属文物。门前青龙文化广场中央,5米高的祭坛上矗立着9.99米高的青龙铜像。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村遗址
商村遗址,位于武陟县乔庙乡商村东,北临古阳堤,遗址高出地面约1—2米,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遗存。2013年3月5日,商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11月,武陟县拥有董永传说、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二股弦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1项。武陟县豫西北传统建筑修造技艺等5个项目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扩展项目。
董永传说
“
董永传说”发生在公元前29年至公元79年,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符合西汉文学家刘向所写的《孝子图》中有关董永的记载。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中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2006年5月,“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二股弦
二股弦表演行当齐全,其唱腔为五声音,共有18个板式和曲牌,其中既有北曲弦索的遗存,又有受板腔体戏曲影响而形成的“五板”、“八板”、“散板”等板式。二股弦演出剧目在百种以上,多以民间生活故事为题材,《鸿雁传书》、《雷公子投亲》、《安安送米》、《孟姜女》等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品。2008年,二股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陟盘鼓
武陟盘鼓已在武陟县詹店镇溜村传播千年。演出时,一般分为四场:第一场《闹年》,队员首先上场拜四方(二十面鼓八面镲,分队排开),寓意四方神灵,保佑黎民安康、五谷丰登,然后变化队形或十字排开,把队员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花的造型,最后以龙凤展翅的形状,展现在观众面前,再现太平盛世;第二场《黄河鼓韵》,首先以米字造型展现在观众面前,以欢快的音乐表现出黄河岸边喜庆丰收的景象,然后以上鼓、叠罗汉、造三角、对花棍等造型,通过鼓乐变化,以一泻千里波澜壮阔的黄河为主题,表现出黄河儿女博大的胸怀和顽强的意志;第三场《五谷丰登》,以斜八造型,鼓在两边,镲在中间,然后以三圆、跳跃、五朵金花等造型,表现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敲起雄壮威武的盘鼓,打起洪亮铿锵的铜锣,跳起喜庆欢快的盘鼓舞,表现出黄河儿女丰收时的喜庆;第四场《龙吟虎啸》,以激昂的鼓乐达到高潮,队员以火车换头、压棱形等形式,将黄河儿女的虎虎生机、铮铮铁骨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后以龙的造型,体现出龙吟虎啸之势,把演出推向顶峰。2007年2月,武陟盘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景名胜
嘉应观景区
嘉应观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武陟县城东南13千米处,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占地140亩,是雍正皇帝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不惜耗资288万两白银仿北京故宫建造的一处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淮黄诸河龙王庙,雍正皇帝封其“四渎称宗”,现存古建筑249间。2014年被国家水利部公布为第十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地方特产
马宣寨大米
马宣寨大米,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马宣寨大米色泽洁白,透明有润泽,饭软而不粘,凉饭不返生,米饭有清香味。
2011年,获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马宣寨大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武陟大米
武陟大米,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武陟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水资源充沛,土地平阔肥沃,形成了丰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武陟大米”通过黄河水灌、荷稻混种、土法施肥、天敌捕虫的“古法”种植技术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0年12月0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陟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怀地黄
地黄,原系野生,最早生长于陕西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有生产,但其最佳者为怀地黄。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江浙壤地黄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机时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都以怀货为贵,产地因历史上的怀庆府而得名,位于今河南焦作一带。2003年08月0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怀地黄”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怀牛膝
焦作地处黄河中下游北畔,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怀牛膝为常用大宗中药材,为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怀牛膝生长周期短、易种易管,生产易大上大下,是价格波动十分频繁的品种,历史上多次出现大幅度的行情变化,年需要量大约在6000吨左右。
怀牛膝含有大量生物碱,其功能可以补肝益肾、强壮筋骨、通经络、散恶血。临床常用于治疗寒湿,腰膝骨疼、腰膝酸软,四肢拘挛、经血不调、产后瘀血腹疼、血淋、跌打损伤及屈膝碍等症,是中药方剂常用通络活血药物之一。2003年08月0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怀牛膝”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怀山药
秦汉时《神农本草经》记载: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焦作古称怀庆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山药、地黄、菊花、牛膝“四大怀药”驰名中外。怀山药作为“四大怀药”之首,医家评价其“温补”、“性平”,是“药食同源”的典范。“铁棍山药”为怀山药中的珍品,因其色褐间红、质坚粉足、身细体长,外形酷似铁棍而得名,主产区为温县。2003年8月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怀山药”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怀菊花
怀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属于药用菊。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菊性寒,历经寒暑,得天地之清气,有清热、解毒、祛风、清肝、明目等功效。根据中医的传统经验,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多用于散风清热。因此,明目多用怀菊花,清热多用杭菊。2003年08月0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怀菊花”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武陟油茶
武陟油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在焦作名吃中堪称一绝,既是饭,又是茶。它是由多种天然绿色食品面粉、花生、芝麻、豆类、果仁等加上多种天然调料精制而成;由于它味感纯厚、香气馥郁、浓而不腻、淡而不寡、制作快捷、食用方便、老少皆宜,具有益肝、健胃、润肺、补肾、提神生津、强身益寿等多种功能。
著名人物
山涛(205-283年)字巨源,河内怀(今武陟西小虹村)人,西晋大臣,学者,“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吏部尚书,其推荐人才的“
山公启事”被后人赞许。著有文集,已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武陟西尚村)人,
魏晋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擅长诗赋,“竹林七贤”之一。曾注释《庄子》。《思旧赋》颇有名,作品多散佚。
何塘,1474年生于武陟小何井,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音乐家,数学家。何塘出身于官宦世家,官至南京右都御史。
李堂杰(1798-1865),河南河内人,清朝道光年间壬午科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读、
太常寺少卿、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职。三代帝王之师。
毛昶熙(1817-1882)河南
怀庆府武陟县人。道光进士。先后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授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
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尚书。
荣誉称号
2006年,武陟县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2009年,武陟县荣获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
2011年11月,武陟县入选第一批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12月,武陟县入选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2013年,武陟县入选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2014年1月,武陟县荣获国家卫生县城。2014年5月,武陟县荣获2011年至2012年河南省优秀金融生态县。2014年12月,武陟县入选全国产粮大县。
2016年,武陟县入选2015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7年2月,武陟县入选第二批河南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7年8月,武陟县入选河南省第一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县。2017年12月,武陟县荣获河南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2018年,武陟县入选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2019年1月,武陟县入选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19年3月,武陟县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2019年8月,武陟县被评为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9年11月,武陟县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20年1月,武陟县入选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县。2020年3月,武陟县入选2019年河南省文明城市。2020年7月,武陟县荣获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2020年9月,武陟县荣获河南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2020年12月,武陟县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2021年6月,武陟县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2021年7月,武陟县入选河南省第三批“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
2022年4月,武陟县入选2022年“国培计划”项目县。
2023年1月,武陟县入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
2024年1月,武陟县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