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乐寺塔,又名妙乐寺真身舍利塔,位于河南省焦作市
武陟县城西7.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重建于
后周显德二年。据碑载:佛祖舍利灵骨,建宝塔一十九所,妙乐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
历史沿革
妙乐寺塔始建于唐代。
周显德二年(995年),重修妙乐寺塔。
建筑格局
妙乐寺塔为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通高34.19米,底面边长9米,内部中空。塔身高度自下而上逐层均匀递减,外轮廓呈抛物线型。南面辟卷门。各层造型基本一致,仅第二层以砖砌出檐部,再用泥抹造山花蕉叶三十一朵。第九层南面门侧置一碑。塔刹所有构件均一次浇铸成型,没有焊口和铆钉。塔心室是方形,室壁是竖井形,每一层设楼板和楼梯。塔心室地平砖隙间,投入硬币能听到水声,故有塔下有井的传说,其实为塔下地宫长期积水所致。
文物遗存
妙乐寺塔二层以上南、东、西壁佛龛内置佛像,计17尊,两铁佛,其余为玉佛。南壁2至13层各有一龛,内置铜佛,其余壁面,间或辟设佛龛,亦置铜佛,各层檐翼角下有木质角梁,梁头悬铁风铃。塔顶铁刹由相轮和宝盖、仰月和宝珠组成,四隅各置一个蹲铁狮,分别系一个铁链牵拉铁刹。塔心室是方形,室壁是竖井形,每一层设楼板和楼梯。塔心室地平砖隙间,投入硬币能听到水声,故有塔下有井的传说,其实为塔下地宫长期积水所致。
妙乐寺塔的前后存有后周及宋、元、明、清几朝碑刻二十几通,记载了历代善家信士对妙乐寺殿宇砖塔的修缮经过,为寺塔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其中,明崇祯二年(1629年)画家周万书的如来佛画像碑融楷、篆、画为一体,无论是碑文所反映的“明万历四十一年塔东南隅坠下一角,万历泰昌天启至崇祯元年修复”一事,还是碑上所显示的书法、画技与线刻雕工之美,都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妙乐寺塔的东北还有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立的一座巨型石经幢,七米多高,上面刻有四大护法神、仰覆莲、八力士和八舞乐等,展现出当年栩栩如生的真情实景。
文物价值
妙乐寺塔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塔之一。妙乐寺塔的碑刻、佛画像碑及其碑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资治通鉴》记载看,当年重修妙乐寺塔时,各地寺院受到“会昌灭法”重创,元气大伤,诸多限制使得佛门地位和声誉跌到了最低点,佛教基本上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而妙乐寺塔就是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得到敕额重建的,上自宣徽院兵马使、尚书右仆射,下至县令等众多官员都捐了款,数目还不小。所以,妙乐寺塔的存世,对研究那个时期佛教的发展史有着独特的价值。
保护措施
1960年,河南省文化厅拨专款对妙乐寺塔进行维修。
1963年,妙乐寺塔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地群众自发对妙乐寺塔进行保护,使其免遭毁坏,对保护妙乐寺塔做出一定贡献。
1993年,河南省文物局又拨出专款,再次对妙乐寺塔进行了维修。
2001年6月,妙乐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妙乐”一词来自古印度,是古西印度国的国名,妙乐寺塔又称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古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史载为统一江山,阿育王血腥暴力,有“暴君”之称,晚年皈依佛门,将释迦牟尼的佛法发扬光大,被称为佛教“护法”。
从后周重修妙乐寺塔的碑记来看,当年建在中国的一十九所舍利塔有:西晋会稽鄮县塔、东晋金陵长干塔、石赵青州东城塔、姚秦河东蒲阪塔、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门寺塔)、周瓜州城东古塔、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周洛州故都西塔、周凉州姑臧故塔、周甘州删丹县故塔、周晋州霍山南塔、齐代州城东古塔、隋益州福感寺塔、隋益州晋源县塔、隋怀州妙乐寺塔、隋郑州超化寺塔、隋并州净明寺塔、隋并州榆社县塔、隋魏州临黄县塔,妙乐寺塔是其一也,序列十五。
旅游信息
免费
妙乐寺塔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大虹桥乡东张村。
自驾前往妙乐寺塔,从武陟县汽车站出发,路程大约9.6千米,约需1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