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少年行
高适诗作
《邯郸少年行》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高适在诗中以“邯郸少年”(即诗中之“游侠子”)自况,借描写他们放荡不羁的生活和世态炎凉的际遇,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诗歌写得豪宕激昂,“气骨”铮铮,充分体现了高适“以气取篇”的特点。句式上随着整散的变化和韵脚的转换,不仅与感情的抑扬起伏相适应,而且形式上也有整齐对称之美、纵横飞动之妙,全诗节奏鲜明,音调优美。文情声情,丝丝入扣。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后来长篇七古的发展。
作品原文
邯郸少年行1
邯郸城南游侠子2,自矜生长邯郸里3。
千场纵博家仍富4,几度报仇身不死5。
宅中歌笑日纷纷6,门外车马常如云7,
未知肝胆向谁是8,今人却忆平原君9。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10,黄金用尽还疏索11。
以兹感叹辞旧游12,更于时事无所求13。
且与少年饮美酒14,往来射猎西山头1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战国时期为赵国的首都。该地任侠之风盛行。少年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2.游侠子:富于任侠之气的年轻人。他们重义轻利,乐于助人。
3.自矜:自夸,自恃。里:故里。
4.千场:很多的场所。纵博:放纵赌博,豪赌。几度:几次,几回。报仇:报复仇怨。
5.歌笑:歌声和笑声。日:每日。纷纷:多而杂乱,接二连三地。
6.车马:豪车骏马。常如云:一作“如云屯”,如云之聚集,形容盛多。
7.肝胆:肝和胆的总称。比喻真挚的心意和勇气血性。
8.平原君:这里指战国时的赵国公子赵胜。因被封于平原(位于今山东省),故有此称呼,后为赵国宰相。其人讲信义,重视人才,曾养食客数千人。
9.即今:一作“今人”,泛指如今的人们。交态:人与人相交往所表现的态度、交情。薄:浅薄。
10.疏索:冷淡、疏远。
11.西山:位于邯郸西部的山;一说是指邯郸西北部的马
12.以兹:以此。感叹:一作“感激”,真心感谢。辞旧游:辞去旧日的交游。
13.时事:现时的事情,适应潮流的事物。无所求:无所追求。
14.且与:暂且和。
15.往来:来来去去。射猎:射箭狩猎。西山:指邯郸西北的马服山。
白话译文
邯郸城南的游侠子,自夸生长在邯郸里。
经过千场放纵赌博后家里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
家中的歌声笑语终日闹纷纷,门外的高车大马聚集如云屯。
不知该向谁披肝沥胆,只教人想念那平原君。
君不见如今的交情如纸薄,黄金用尽了还你个疏索。
为此感叹辞别往日的朋友,眼前的时事功名也无所追求。
且与年轻人共饮美酒,往来射猎来到西山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诗人北游燕赵,从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回乡的途中经邯郸时所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的整体结构比较特别。全诗十四句,从押韵看,前八句每四句一换韵,平仄韵交押;后六句“君不见”二句押仄韵,“以兹”二句押平韵。但从全篇内容、感情看,“未知”二句乃是全篇的主峰和枢纽,是诗的意旨和诗人感情的集中表达。以此二句为中心、为转关,诗可以明显分成两段。前段是对邯郸少年游侠生活与精神风貌的描写渲染,后段则是对其强烈精神苦闷的抒发。
开头两句交代人物,点明题目。貌似客观介绍人物身份和居处,实不妨视为戏曲舞台上的自报家门。整个前段六句,都是这种双重口吻,既像是诗人的叙述,又像是主角的自我介绍。“自矜生长邯郸里”,正是邯郸少年游侠对自己特殊身份地位的自负。“自矜”二句,直贯以下四句。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三、四两句,以夸张渲染之笔,夸耀其家财之富,势力之盛,生活之豪奢,行为之放纵。参加博戏则常破家产,何况是“纵博”,更何况是“千场纵博”,这重叠的夸张使“家仍富”的结果显得更为突出;杀人须偿命,“几度报仇”而“身不死”,可以想见其势焰之盛,已经到了可以肆意“以武犯禁”的程度。这些近乎放纵不羁甚至不为社会所容的行为,正是少年游侠引以自夸自负的行为,诗人对此也是持一种赞赏的而非否定的批判的态度,盛唐诗人于游侠的此类行为,态度大抵如此,李白诗中也常有对此的炫耀。
“宅中”二句,接写其生活之奢,结交之众,仍用“日纷纷”“常如云”等夸张之笔加以渲染。以上几句,均用工整的对仗,句式整饬,气势遒劲,将少年游侠的豪奢与恣肆描绘得淋漓尽致。
“未知”二句,突作转折,用充满悲慨的口吻直接抒写少年游侠内心深处的苦闷与愤激。尽管宅中宾客常满,但却没有一个可以肝胆相照的知己;尽管门外车马云屯,但却没有一个赏识自己的真知音。“歌笑日纷纷”“车马常如云”的喧阗热闹,更反托出了内心深处的寂寞与孤独。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不愤激地呼喊出“令人却忆平原君”。所谓“令人却忆平原君”,正是悲慨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像平原君这样礼贤下士,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智的人物。两句先以“未知肝胆向谁是”沉重发问,继以“令人却忆平原君”宕开作答,抑扬顿挫之间,含有极深沉的感慨。豪宕感激,悲壮愤激,极富艺术感染力。
诗情至此,已达高潮,以下六句,遂承此极力渲染今日交态之薄。“君不见”三字提起,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今日之交态,纯以金钱为转移。黄金用尽,交情即疏。看透了这浅薄的人情世态,遂感叹而“辞旧游”,再不与此辈为伍;对于时事世情,也无所企求。前段极力渲染豪奢纵肆,繁华热闹,至此都成了过眼浮云。这表面上的旷达,正透露了内心深处的失望和悲凉。“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既无肝胆相照的知己,又无礼贤下士的主人,只能觅伴饮酒射猎,以遣时日。“且”字中正含有无法消释的深沉苦闷与悲凉。写到后段,少年游侠与诗人自身实已合而为一。
整首诗充满了深沉而强烈的愤郁不平之气,折射出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己和赏识自己才能者的苦闷与愤激。尽管风格仍然遒劲有力,却透露出盛世中的阴影。
名家点评
唐代·文学家殷璠河岳英灵集》: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吟讽不厌矣。
明代·文学家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气骨高凝,丽归少年,不失故涉。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唐诗解》卷十六:此叹交道之薄,因少年以发之也。意谓世之交者,孰非势利耶?观此邦游侠之子,贪嗜于财,幸免于法,非能豪举也。然而门庭若市,故我之肝胆未知所向,以世无平原君也。交态既日薄矣,吾岂待金尽而疏索哉!惟辞彼旧游,而于时事无所求耳。今少年不尚游侠,不趋势利,但与饮酒射猎以相娱乐,则其交也庶几哉!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6:3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