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
汉语词汇
宫殿是帝王处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物,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形象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王权的尊严。
汉语词汇
释义
[palace] 帝王处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物
出处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
例句
唐 杜甫 《哀江头》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緑?”
宋 陆游 《雨晴游洞宫山天庆观坐间复雨》诗:“近水松篁翠微,洞天宫殿对清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
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因遍观诸岛,咸非故形,卑者抗之,锐者夷之;宫殿楼台,杂出其中。”
东周列国志》第三回:“不一日,到了镐京周公先驱入城,扫除宫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巩仙》:“野人之性,视宫殿如籓笼,不如秀才家得自由也。”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几千丈冰峰呀,几千顷绿原,好象水晶宫殿突起在大海中间。”
历史发展
自夏迄清,历代宫殿或有文献记载,或有遗址,或有实物留存,其形制和沿革关系大致可考。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夏代时期,就出现了宫殿,夏都二里头宫城是中国最早的“紫禁城”。秦朝的咸阳宫,西汉的未央宫,东汉的南宫北宫,魏晋的洛阳宫,六朝的建康宫,隋代的大兴宫紫微城,唐代的大明宫、上阳宫,明朝的南京紫禁城北京紫禁城、中都紫禁城,现存较为完整的宫殿还有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两座。
先秦
夏朝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一组廊庑环绕的院落式建筑,考证为夏朝宫殿。
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占地1045.8亩,将集中展示中国最早的“紫禁城”(1号及2号宫殿基址)、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二里头文化时期“井”字形道路)、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展现华夏第一王都的绚丽图景。
早期:洛阳偃师商城宫殿
中期:郑州商城宫殿
晚期:安阳殷墟
洛阳偃师商城遗址发现了宫殿遗迹,确定该城址便是商灭夏后的首座都城遗址西亳
郑州商城内也发掘有几处较大的建筑遗址,有人认为是商代中期的宫殿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公认是商代后期的宫殿遗址。
这些宫殿都是在夯土基中埋木柱,屋顶未用瓦,可见终商之世,宫殿仍未脱离“茅茨土阶”的状态。
西周宫殿遗址迄未发现
据战国时《考工记》记述,周代宫殿分前朝、后寝两部分。
前部有外朝、内朝、燕朝三朝(又称大朝、日朝、常朝)和皋门、应门、路门三门。外朝在宫城正门应门前,门外有阙。内朝在宫内应门、路门之间,路门内为寝,分王寝和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前面的庭即燕朝。《考工记》在西汉中期被发现,作为《周礼》中佚失的《冬官》,经东汉末郑玄注释,被正式列为儒家经典。故《考工记》所载宫室制度在汉代宫殿中并无反映,对汉以后各代的宫室却有极大影响。这些宫室大都要依照《考工记》,把宫室严格区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并有明确的中轴线。但《考工记》中所述的三门,经郑玄引用郑众的说法扩大为五门,故以后各代宫殿外朝部分都是“三朝五门”。
东周(春秋战国)
东周王城南城墙外西南部,发现一处东周时期的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发掘出了夯土墙、夯土台基及与之相关的散水、排水管、水池、仓窖等,并首次发现一条东周时期的水渠。专家认为,从早期建筑遗存的规模及建筑布局来看,这里绝非一般民居,而应是在建造时有所规划的宫室建筑。该处宫殿基址的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
从已经发现的东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宫殿遗址得知,通常是在高七八米至十余米的阶梯形夯土台上逐层构筑木构架殿宇,形成建筑群,外有围墙和门。这种高台建筑既有利于防卫和观察周围动静,又可显示权力的威严。
影响所及,秦汉大型宫殿也多是高台建筑。如山西侯马平望古城、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城、山东临淄齐城等,都有这种宫殿遗址。其中邯郸赵国宫殿遗址,有一条明显的南北轴线。陕西咸阳市东郊曾发掘出秦都咸阳的一座宫殿遗址,它位于渭水北岸高地上,即史书所说的“咸阳北阪”上。这一带宫殿遗址密集,沿临水高地向东延伸。已发掘的一处夯土台基残高约6米,面积为45米×60米,推测原是一座依夯土墩台而建的高台建筑,其中包括殿堂、过厅、回廊、居室、浴室、仓库等。室内还有火炕、壁炉和供保藏食物用的地窖,台面有较完善的排水设施。通过这些可了解战国后期宫殿的概貌。但它只是宫中一所次要宫殿,咸阳宫总体布局还不清楚。
秦汉
秦统一全国后,建造了大批宫殿。
据《史记》所载,共计关(指函谷关)内300处,关外400处。关中平原和咸阳周围主要的有:咸阳旧宫,渭水北阪上仿六国宫室的一连串殿宇,咸阳旧宫以南隔渭水在上林苑中建造的信宫[始皇二十七年亦曰咸阳宫,后称极庙,以象天极,是正朝所在,为各处宫殿的中心骊山北麓为太后所居的甘泉宫,咸阳旧宫北面“北陵”上新建的北宫等 。这些宫殿和周围200里内270所宫观之间,有阁道或甬道相连。后来,又在渭水南另营宏伟的朝宫,别称阿房宫,作为主要朝会之所,但未完成而秦亡。
西汉初期利用秦朝残留的离宫——兴乐宫修筑成长乐宫,随后又在其西面建未央宫,作为正式宫殿,以长乐宫供太后居住。文帝、景帝时期增辟北宫供太子居住。武帝时,在城内北部兴建桂宫明光宫,并在城西上林苑内营造建章宫。各宫占地大而建筑物布局稀疏,不像明清所建那样密集、严谨。每殿自成一区。汉代的前殿进行大朝会,以东西厢作为日常视事之所。王莽时改未央宫前殿为王路堂,比附《考工记》所载的路寝。建章宫是离宫,是宫与苑结合,兼有朝会、居住、游乐、观赏等多种功能的新宫殿类型。
东汉建都洛阳,先营南宫,后增建北宫,两宫分依都城南墙、北墙,中隔市区,用三条阁道相联,宫中各有前殿。汉末桓帝、灵帝时又增筑东、西宫
东汉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时期,建筑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作为当时最高水平的宫殿,表现的最为明显。由于木结构技术的发展,梁柱构架的稳定性提高,促使原来以土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向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土木混合结构转化。最终舍弃了大夯土台一墉,而直接在地面上建造宫殿群。
魏晋
魏晋时宫殿集中于一区,与城市区分明确。
曹魏时期,魏明帝在洛阳兴建宫殿,其中的太极殿被视为皇宫的正殿,成为国家的政治活动中心,重要国事活动都在此进行。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形成了太极殿制度。之后直至唐宋,历代皇宫正殿皆为太极殿。根据史料记载,雄伟的太极殿东西两侧分别有东堂和西堂。东堂为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宴请各方使臣的地方;西堂主要供日常起居之用。
孙吴建康城和曹魏邺城宫殿都集中于城北,宫前道路两侧布置官署。建康城自两晋、南北朝宫殿大体相沿,其前殿受汉代东西厢建筑的影响,以主殿太极殿为大朝会之用,两侧建东西堂,处理日常政务。从南朝建康起,各代宫城基本呈南北长的矩形,有中轴线,南面开三门,建康城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宋、金、元的宫城均如此。
隋唐
隋代营大兴城,于宫城前创建皇城,集中官署于内。宫内前朝一反汉至南北朝正殿与东西堂并列,即大朝与常朝横列的布置,追绍《周礼》古意,比附三朝五门南北纵列的布置方式,在中轴线上,于宫南正门内建太极、两仪两组宫殿。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迁都洛阳,营建新宫——紫微城。紫微城因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而得名,该命名理念为明清故宫紫禁城所继承。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由宇文恺规划设计,其城墙仅用60日便以筑成,工速之快乃历代皇宫之最。紫微城用工数量共计170万人,比秦阿房宫所役人数(70万左右)整整多出100万,乃世界之最。紫微城前后沿用530余年,成为隋、郑、唐、武周、燕、后梁后唐后晋北宋九朝的理政之所,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它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宫殿建筑群,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被宋、元、明、清皇宫建筑效仿,甚至影响到日本、朝鲜、韩国等东亚国家。
唐承隋制,仅改殿门的名称。唐长安大内以宫城正门承天门为外朝,元旦、冬至设宴会,颁布政令,大赦,外国使者来朝等,均在此举行。门内中轴线上建太极、两仪两组宫殿,前者为定期视事的日朝,后者为日常视事的常朝。五门依次是:承天门、嘉德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这种门殿纵列的制度为宋、明、清各朝所因袭,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宫殿布局的典型方式。
唐高宗时在长安城东北外侧御苑内建大明宫。前部中轴线上建三 组宫殿,以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日朝[又称“正衙”],紫宸殿为常朝[又称“内衙”]。内廷殿宇则自由布置,并和太液池、蓬莱山的风景区结合,这是汉、魏以来宫与苑结合的传统布局。隋、唐两代,离宫也很兴盛,重要的有麟游仁寿宫[唐改为九成宫 ]、终南山太和宫(唐改为翠微宫)、唐时的华清宫等。在赴离宫的沿途又建有大量行宫。
唐高宗又在紫微城西外建上阳宫。南临洛水,北连禁苑,制度壮丽。地处正宫紫微城以西,故称西宫。其出现是隋唐洛阳城进入“两宫制”的标志。上阳宫是唐代重要的宫廷政治活动场所,大致面积约8平方公里,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均曾于此设朝听政,唐代宗李豫出生于此;安史之乱时,上阳宫被严重破坏。此后大唐政治中心迁回长安,东都洛阳地位随之下降,上阳宫亦逐渐荒废。上阳宫分为东西两宫,共有六大组团,分别为:观风殿、化成院、麟趾院、芬芳殿、本院及西上阳宫组团。建筑奢华,风景秀丽,被誉为“人间仙境”,备受唐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吟诵。唐朝诗人王建有诗赞曰:“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白居易亦发出“瞻上阳之宫阙兮,胜仙家之福庭。”的感慨。
宋元
北宋汴京宫殿是在原汴州府治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建隆三年扩建,命有司画洛阳宫殿(紫微城),按图修之,皇居始壮丽矣。其官府衙署大部分在宫城外同居民住宅杂处,苑囿也散布城外。宫廷前朝部分仍有三朝。但受面积限制,不能如唐大明宫那样前后建三殿。其宫城正门为宣德门,门内为主殿大庆殿,供朝会大典使用,相当于大朝。其后稍偏西为紫宸殿,是日朝。大庆殿之西有文德殿,称“正衙”。其后有垂拱殿,是常朝。三朝不在一条轴线上。宫城正门宣德楼,下部砖石甃砌,开有五门,金钉朱漆,雕刻龙凤飞云,上列门楼,左右有朵楼和阙,都覆以琉璃瓦,可见北宋宫殿气局虽小,但绚丽华美超过唐代。为了弥补宫前场面局促的缺陷,宣德楼前向南开辟宽阔的大街,街两侧设御廊,街中以杈子(栅栏)和水渠将路面隔成三股道,中间为皇帝御道,两侧可通行人。渠旁植花木,形成宏丽的宫城前导部分,也是金、元、明、清宫前千步廊滥觞
元大都宫殿在都城南部,分3部分:大内宫城是朝廷所在,在全城中轴线上;宫城之西有太后所居的隆福宫和太子所居的兴圣宫;宫城以北是御苑。宫内继承金中都宫殿在中轴线上建大明殿、延春阁两组,为皇帝、皇后正位。
明清
明代曾在三处建造皇宫:南京、凤阳和北京。
南京故宫始建于元末(1366),宫城在旧城外东北侧钟山西趾的南麓下,填燕雀湖而建,北倚钟山,南临平野,形势显敞,且与旧城区分明确,互不干扰,也无官署与民居杂乱交混的弊病。皇城正门称洪武门,门内御道两侧为中央各部和五军都督府,御道北端有外五龙桥,过桥经承天门、端门,到达宫城正门午门。宫内中轴线上前后建两组宫殿,前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是外朝主殿;后为乾清、坤宁两宫,是内廷主殿左右有东西六宫。这种在中轴线上前后建两组宫殿的布置与金中都、元大都宫殿相同,但它又以外朝三殿比附三朝,以洪武门至奉天殿前的五座门比附五门。明代三朝与唐、宋时期每朝各为一所独立宫院不同,只是在一所宫院中前后相重建三座殿。南京故宫开创了皇宫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这种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既是南京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然,也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建设的杰作。整体布局、建筑形制都成为后来明中都北京城的设计蓝本,并深远的影响了中国明代王府、韩国首尔景福宫、越南顺化紫禁城、琉球国首里城等宫殿建筑的布局与形制。其建筑风格、装饰风格作为中国明清官式建筑的母版。
明北京宫殿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以南京故宫为蓝本,清代时虽屡加改建、重建,但基本格局未变,迄今尚有许多殿宇属于明代遗构,是中国现存最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清入关前,于1636年在今沈阳市区建宫殿,规模较小,分3路建筑(见沈阳故宫)。入关后虽沿用明故宫,但清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苑囿即成为清帝主要居止场所。所以都设外朝、内廷,建有大量殿宇,规模虽不及大内宫阙,但也很可观。秦始皇汉武帝所开创的离宫制度,在清代苑囿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概念定义
基本含义
宫殿作为皇帝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
宫城内包括礼仪行政部分和皇帝居住部分,称前朝后寝或外朝内廷;此外,还有仓库和生活服务设施。宫殿常是国中最宏大、最豪华的建筑群,以建筑艺术手段烘托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势。
春秋以前宫殿同都城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查。
自春秋起,从遗址和实物看,大体分两个阶段
自春秋至唐代,宫城大多在都城中,宫城的一边或两边靠近城墙;有的则在都城外,附着一边城墙或一个城角;甚至有分建两城的。这方面的实例有临淄齐城、郑韩故城、邯郸赵城、西汉长安城、东汉和北魏洛阳城、曹魏邺城、六朝建康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等的宫城或宫殿区。
从北宋起,北宋开封城金中都元大都城、明南京城明中都明清北京城、宫城处在都城之中,四面为城区所包围。
自春秋至汉代,都城内多不止一座宫殿,宫殿之间为居民区。自南朝建康起,宫殿集中于都城北部,同居民区隔开,宫前干道两侧布置衙署,形成都城的南北轴线,至唐长安城发展成宫城在全城中轴线上。
宫室宫殿
人们常说“宫室”,“宫”和“室”的区别在于:宫是有套间的房屋,后来发展为指多间建筑组成的建筑,最后专指帝王的居室。
“殿”搬来就是“臀”,处于人体下部,所以有居尾部的意思,比赛的最后一名称“殿军”,撤退走在最后叫“殿后”;同时又有坐镇的意思。
高大的房子一般地基都较高,如同坐在上面,所以也叫“殿”,寺庙中供奉佛像处也叫殿。如“大雄宝殿”。
而宫也可指寺庙,后来专指道教庙宇,如北京的蟠桃宫、万寿宫、文昌宫等等。
价值地位
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
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从而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建筑。
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皇帝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
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别具一格,是中国古典风格建筑物的典范和规模最大的皇宫。
各地宫殿
亚洲
中国
日本
越南
印度
欧洲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英国
西班牙
非洲
美洲
美国
参考资料
资料.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8 09:39
目录
概述
汉语词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