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宫遗址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章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内,始建于汉太初元年(前104年),是汉长安城的主要宫殿。
历史沿革
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建章宫始建。宫殿建筑毁没于新莽末年战火中。
2007年8月6日,为了配合城市基础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对汉长安城遗址建章宫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基本廓清了长乐宫西北区域汉代建筑遗址的布局和规模,初步确认建章宫区域(一号建筑遗址)为长乐宫的中心宫殿区。
遗址特点
建章宫遗址位于今未央区三桥镇北的高堡子、低堡子等村庄一带;在汉长安城直城门外的上林苑中。建章宫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之称,汉武帝曾一度在此朝会、理政。原由36个宫殿组成,周匝10余公里。正门称阊阖门,因椽首饰有璧玉,故亦名璧门。主要建筑有双凤阙、神名台、圆阙、山焦山尧阙、井杆楼、鼓簧宫、木分诣宫、马及娑宫、天梁宫、函德殿、凉风台、避风台、曝衣阁虎圈和太液池等。现存于地面上的有前殿、太液池及一些高大夯土台基和建筑遗迹。尚存并可确认的有前殿、双凤阙、神明台、太液池和一号宫建筑等遗址。
主要遗迹
前殿遗址
前殿遗址位于今高堡子村。高大的夯土台基残留地面,上有巨大的柱础石。出土有西汉常见的几何纹铺地方砖和“与天无极”“长乐未央”瓦当等;其西北的东柏梁村还出土有一长方形陶质建筑脊饰构件,上有“延年益寿,与天相待,日月同光”12字篆铭。
太液池遗址
太液池遗址位于太液池苗圃内,在汉建章宫前殿西北部。因“言其津润所及广也”而得名。史载其占地十顷,北岸有人工雕刻的石鲸,西岸有石鳖,池中有游龙、珍禽和异兽;汉武帝为求神祈仙,曾在池中建有高二十余丈的渐台,并筑三座假山以象征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岛。经勘查,遗址中有高大的夯土台两座,应为蓬莱等假山遗迹;1973年在该池西北岸出土一鱼形大石雕,推测为上述所谓石鲸。
神明台遗址
神明台遗址位于今孟村村北,是建章宫中最壮观的建筑。史载其高五十丈,台上有铜铸仙人,仙人手托二十七丈的大铜盘,用以承接天上露水,故名“承露盘”。现存遗址为东西长约52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10米的大夯土台基。
双凤阙遗址
双凤阙遗址位于今双凤村东南,西距建章宫前殿约700米,是建章宫的东门,因其上装有两只高丈余的鎏金铜凤凰而得名。毁于西汉末年战火。残存阙形夯土台。
一号宫建筑遗址
一号建筑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事处东柏梁村东南约250米处,地处建章宫内太液池西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2420平方米。遗址由南向北由三部分组成,即南部庭院、主体建筑与北部庭院。南部庭院南北发掘长32.8米,东西宽24.75米。地面平坦,东北部残存少量方砖,其他地方局部残存铺砖泥痕迹,推测原来地面应有铺砖。庭院的北部为一东西向廊道,东西现存10.98米,南北宽1.94米。廊道地面铺砖。主体建筑位于发掘区的中部,清理部分东西26.72米,南北73.06米。南部建筑由六部分组成,其中有5处房址遗迹,一处道路遗迹。出土遗物多为汉代的砖、瓦及瓦当残块,并有大量的五铢钱范残块。
文物价值
建章宫遗址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宫殿遗址,见证了汉武帝时期的辉煌与繁荣,是西汉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代表。遗址中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宫殿布局、建筑构造等,为考古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宫廷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1957年,建章宫遗址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建章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建章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建章宫遗址,路程约15.3千米,用时约34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6:4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