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
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地志类综合性博物馆
河北博物院(Heibei Museum),成立于1953年,包括主院区(东大街4号)、建华院区、育才院区三部分,总建筑面积63043平方米,主院区位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建于1968年,南区为新扩建区,建华院区和育才院区为文物库房;是河北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石家庄市标志性文化景观。
历史沿革
前身
1953年4月,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河北省博物馆成立,馆址设在保定古莲花池院内。
1982年,河北省博物馆迁至省会石家庄市,借用河北省展览馆办公并举办展览。1986年,河北省展览馆、河北省博物馆合并改建为河北省博物馆,次年正式开馆。2006年,河北省博物馆启动改扩建工程。
合并
2012年,经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由原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河北省文物交流中心四个机构合并组建河北博物院,为副厅级事业单位。2013年6月8日,河北省博物馆新馆试运行开放。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揭牌并正式对外开放。2015年,河北博物院完成整合组建。
2023年3月23日,发起成立河北省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4月,河北博物院将迎来建院70周年,共展示图片500余幅、书籍杂志200余册、实物资料60余件。其中,郭沫若先生的题字作品“河北省博物馆”是首次展出。
方位布局
场馆设计
河北博物院包括主院区、建华院区、育才院区三部分,总建筑面积63043平方米。主院区位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院舍建筑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建于1968年,原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建筑面积20028平方米;南区为新建区,建筑面积33100平方米,功能以文物展示为主;建华院区位于建华南大街,建筑面积5180平方米,功能以藏品保管和文物修复为主;育才院区位于育才街,建筑面积4735平方米,功能以文物保管为主。
原河北博物馆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采用了当时惯用的建筑语汇,如轴线对称、古典纹样、大柱廊等。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举办展览、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新建一座“河北博物馆”。新馆馆址在原省博物馆原址的基础上向南扩展到范西路,东起东大街,西至西大街。新馆筹建期间,按照外观新颖、内部实用、整体和谐、体现特色的要求,邀请了诸多建筑大师进行方案设计,最终采用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关肇邺教授主持的设计方案。他倡导的“建筑贵在得体”的创作思想,在河北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得到体现。
博物馆选材,综合考虑了新旧馆在材质方面的联系及新馆应具备的文化属性。旧馆外墙饰面采用的是干粘石,但在90年代早期,在原干粘石外面涂刷了一层仿石涂料,影响了建筑原有的良好质感和稳重色彩。在此基础上,新馆采用洞石作为主要装饰材料,其温润的质感和淡淡的纹理,不但与旧馆协调一致,也突出了新馆应具有的时代感。门、窗等细部采用铜质饰面或仿铜材料,增强了建筑的文化感。
室内空间在设计之初即沿用了建筑外部空间中双柱柱廊这一典型构成要素,在宏观层面上解决了建筑与装饰的完整性问题。设计还注重表现河北文化特征,整体采用极具河北文化特色的经典纹饰作为大厅顶部主要艺术符号。
馆内布局
河北博物院共10个常设陈列:《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曲阳石雕》《北朝壁画》《名窑名瓷》《抗日烽火——英雄河北》《“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河北博物院共有三层展区,一楼设有《曲阳石雕》、《名窑名瓷》、《北朝壁画》展览;二楼的《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三楼的《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国故事》、《慷慨悲歌——赵国故事》。
2024年8月,“敕勒长歌——北朝的融合之路”在河北博物院开幕。此次展览由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23家文博单位的350余件(组)文物,涉及陶瓷、金银、青铜、玉石、碑刻、拓片、壁画等,讲述了北朝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展览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同出六镇 东西争霸”“归心华夏 多元互融”“异质汇流 和合共生”。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数字展品
重要馆藏
截至2024年10月,河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21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40(件/套),二级文物1926(件/套),三级文物17383(件/套)。藏品尤以满城汉墓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瓷器、石刻造像、明清名人字画以及抗战时期革命文物最具特色。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形象。宫女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铭文九处,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改变了人们对于青铜器的看法,整个造型和装饰风格都显得很轻巧,但是又不失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宫女铜像的体内是中空的,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产生的烟雾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淀在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飘散到周围环境中,这个环保理念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长信宫灯也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时也曾参观过长信宫灯,并感慨道:“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总而言之,长信宫灯是一盏别具匠心的环保灯具。宫灯上还有九处铭文65字,分别记载了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根据铭文我们可以大致知道这盏灯的流转:从阳信家到长信宫再到王后窦绾。目前,一部分学者认为阳信是指汉代阳信夷侯刘揭,另-部分学者认为阳信是指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所以,长信宫灯最早属于哪位皇室成员还没有定论。不过比较明确的是长信宫灯最终被送入皇太后窦猗的宫殿“长信宫”浴府使用。
铜羊尊灯
铜羊尊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铜羊尊灯通高18.6厘米、长23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灯作卧羊形。羊昂首,双角卷曲,身躯浑圆,短尾。羊背和身躯分铸,颈后置活纽,可将羊背向上翻开,平放于羊头上作为灯盘。灯盘为椭圆形,子口,一端有小流嘴。羊腹中空,用以储油,出土时腹腔内残留有含油脂成分的白色沉积物。
错金博山炉
错金博山炉: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错金博山炉是一种熏香用具,通高26厘米,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这是西汉时作为香薰、薰炉用的青铜器,因为造型象征的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一博山,所以叫做博山炉。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是镇馆宝物之一, 1993年就被已经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了。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炉柄透雕成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
铁足大铜鼎
铁足大铜鼎:战国时期
铁足大铜鼎是一种礼器,高51.5厘米,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铁足大铜鼎是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77行469字,是截止至2014年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
刘胜金缕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西汉时期
刘胜金缕玉衣长1.88米,1968年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刘胜金缕玉衣是中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按人体结构比例制作,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全套玉衣由各种形状的玉片组成,玉片四角有孔,用金丝加以编缀,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与玉衣同时出土的有镶玉鎏金铜枕、玉眼盖、玉鼻塞、玉口琀、玉耳塞、生殖器罩、肛门塞,组成一套完整的葬玉。
郑燮竹石图轴
郑燮竹石图轴:清(公元1693年~1765年)
郑燮竹石图轴纵102、横59厘米,由原张家口专署收藏,是一副水墨画。该画在构图上打破前人陈规,采用柱石居中,左竹右诗的章法。题款“一块石,两竿竹,小窗前,清趣足,伴读书,寒玉,夜灯红,窗纸绿。板桥郑燮”。“克柔”、“爽鸩氏之官”二朱文印。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
燕国宫门构件。1966年易县燕下都遗址老姆台出土,长74.5厘米。作兽面衔环状。兽面为卷眉,凸目,卷云鼻,飞卷的胡须间露出獠牙,口衔八棱形环。兽额上站立花冠尖喙、展翅欲飞的凤鸟。两条长蛇缠绕凤鸟双翅,曲颈回首奋力挣扎。铺首两侧各有一条攀龙。龙头、凤首和蛇颈均为圆雕,通身雕细密的羽纹和卷云纹。器形巨大,纹饰华丽,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系燕国代表性器物,已被用作新馆大厅环境装饰。
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建筑大门上的装饰物,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要阻挡妖魔鬼怪进门,最主要的方法是在大门上放-怪兽衔着门环,可以防止妖魔鬼怪进门,铺首,是最原始的“门拉手”,可以用来开门、敲门,同时也具有装饰意义。据专家推测,这件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可能是燕下都宫殿大门上的构件。
从整体看,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是兽首衔环的造型,兽首主体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怪兽饕餮。饕餮是传说中一种凶猛无比且贪吃的怪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 瞪大着眼睛,张着大嘴,嘴角边露出锋利的牙齿。
学术研究
以上资料参考资料来源
文物春秋》是以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河北省文化厅主管,河北省文物局主办,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于1989年创刊,原为季刊,1999年改为双月刊。《文物春秋》已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同时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博物院》杂志创刊于2017年,由河北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科学出版社联合创办的杂志,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在文博学术领域的具体实践为定位,是中国博物馆界和博物馆学界的重要学术发展平台之一。
河北博物院学会成立于1984年,是河北博物院的非盈利性群众学术团体,其业务范围是组织博物院学研究,提高博物院工作者的业务和学术水平,加强馆际间学术交流,增进省内外博物院的联系与了解,开展博物院业务咨询;提供符合学会宗旨的社会服务,配合国家和省内业务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业务活动。
文化活动
文博讲坛
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揭牌暨正式开放仪式后“文博讲坛”进行了第一讲。内容涵盖传统文化、文物考古、书画鉴赏、艺术品鉴等多个领域,每周一期,每周日上午9:30—11:00在北区一楼报告厅开展“文博讲坛”讲座。“文博讲坛”采取预约听讲的方式,每期预约人数为80人。
河博学堂
河博学堂是河北博物院精心打造的学习园地,定期在馆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河博学堂以河北省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博物馆独特的文物资源为依托,将文物知识、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等多元化的内容与欣赏、互动、体验、感悟等多样化的形式相融合,让公众在快乐学习中了解文物、感受历史、传承文化、放飞梦想,在探索体验中发现真、创造美、怡心智、悦性情。
河博美育
河博美育是为激发少年儿童发现美、享受美、唤醒关于美的思考而搭建的一座“艺术殿堂”。河北博物院借助博物馆里特有的实物而特别开发的美育课程,让孩子们在干湿点染间、在一勾一画间、在笔墨丹青间、在泥塑剪影间,感悟文物之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美的鉴赏能力,从而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河博工坊
河博工坊汲取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涵养,将欣赏、了解、体会、感悟相结合,让公众在手工创作中读历史之久、品文化之深、赏艺术之美,在创意实践中拓展技能、乐交好友、慰藉心灵,“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
艺术治疗类教育
“守望成长 静待花开”是河北博物院专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研发的艺术治疗类教育项目,依托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艺术元素,开展形式多样的表达性艺术活动,促进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有效的情绪表达和良性的社会互动,以文化艺术抚慰心灵。它区别于专业医疗机构和特殊教育场所开展的分析性或者医学的艺术治疗,更着重于对体验者的人文关怀,通过体系化的内容和多元化、互动性的形式,关注儿童心理疏导,开展动态评估,让艺术创作成为孤独症儿童表达内心世界的方法和渠道。该项目在帮助孤独症儿童开展艺术治疗、融入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效果显著,反馈良好。
恐龙科普展
2015年7月,河北博物院与自贡恐龙博物馆联合举办《恐龙来啦》自贡恐龙科普展。该活动在河北石家庄展出的恐龙化石已经走过全球五大洲,20多个国家。展厅中心用身长8米多,高4米多的和平永川龙化石拼装而成。此次展览共有8具恐龙骨架、10件典型标本、12具仿真机器恐龙、32幅恐龙科学绘画,还有恐龙遗址复制品和一大批互动展品。
古中山国文物展
2015年12月25日,由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中山风云——古中山国文物展”将在山西博物院一层展厅开展。112件古中山国文物即将亮相山西博物院,其中“山”字形礼器、错金银“双翼神兽”、十五连盏铜灯、刻有长篇铭文的王器等,都是极具特色的文物精品。
公益活动
2014年8月5日,河北博物院举办了“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创文明城市”活动。河北博物院“小小美术家 快乐临壁画”活动中的20余名“小美术家”走进社区,进行以“同绘文化城 共建文明城”为主题的宣传画。
文创产品
河北博物院是首批国家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近年来,河北博物院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依托院藏文化文物资源,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和推广工作。河北博物院内设文创中心店,河博茶咖、香约河博、和玉缘3个文创品牌店及冀驿主题邮局,为观众提供依托院藏文物和陈列展览设计研发的文化衍生品、河北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等,孩儿垂钓香器、汉代绢纹针线包、山字形器包系列等多件(套)文创产品在行业内文创设计大赛或评选活动中获得重要奖项。
河北博物院汉代绢纹系列文创产品创意来源于汉代刺绣绢纹,产品包括桌旗、相框等客厅装饰用品和系列和首饰包、钱夹包等个人用品;山字形器包系列创意来源于河北博物院展出的战国中山国山字形器,产品将山字形图案进行排列,呈现在人们日常使用的钱包、背包、行李箱、折迭伞中。
机构设置
河北省博物馆学会成立于1984年,是由开展博物馆有关业务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的河北省博物馆界群众性、非营利性的学术团体。河北省博物馆学会登记管理机关是河北省民政厅,业务主管单位是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建领导机关是中共河北省社会组织党委。学会办公场所为石家庄市东大街4号河北博物院集中办公区116室。
所获荣誉
1994年,河北博物院(前身河北省博物馆)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河北博物院的期刊《文物春秋》曾荣获第二、三、五届河北省社科期刊优秀期刊奖,1992年获河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共同颁发的用字规范奖,2000-2001年获河北省期刊优秀编校质量奖。
2001年,河北博物院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8年5月18日,河北博物院获“2018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2020年2月18日,河北博物院获评“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首批)”。
2022年3月30日,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
重要事件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河北博物院举办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赏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博物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社会功能,加强文物鉴定知识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让市民进一步了解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积极引导民间合法收藏、理性收藏、快乐收藏,提升公众文物鉴赏水平,推动民间收藏文物健康发展。活动现场,5位文物鉴定专家从藏品的器形、材质、年代、工艺特征等方面对藏品进行分析,耐心细致地为藏友答疑解惑,认真普及文物收藏知识,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收藏理念。每名收藏爱好者可以携带不超过3件藏品参加,类别不限。藏品鉴赏专家只告知真伪及年代,不做市场评估,不出具书面鉴赏证书。
参观信息
参观须知
预约服务
1、河北博物院实行实名制网上预约。一名成年人允许带领三名身高1.4米以下的未成年人入馆参观,身高1.4米以上的未成年人按要求预约方可进入。
2、可提前7日(含当天)进行预约。每日参观限流人数7500人,额满为止。
入馆方式
1、务必提前预约并按照预约时间到馆参观。
2、参观当日,凭预约二维码或身份证入馆参观,无智能升级的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的等特殊人群,可凭身份证前往票务中心登记相关身份信息并现场办票。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 9:00~18:30(18: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讲解服务
河北博物院专职讲解员定点(上午10:00、下午2:30)讲解南区全部常设展览,恢复志愿者驻厅讲解服务。推荐您通过“河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河北博物院”微信小程序体验自助讲解和导览服务。
交通信息
河北博物院位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北起中山路,南到范西路,东临东大街,西至西大街,交通便利。
公交:1路、10路、130路、18路、28路、30路、41路、42路、5路、519路、60路设有“博物院”站。
地铁:石家庄地铁1号线设有“博物院”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11:5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