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语
汉语词汇
敬语,是表达敬意词语。狭义的敬语通常是指有声语言范围内的成型化的敬词和表敬短语。广义的敬语是广义语言(包括有声语言无声语言)视野下的表达敬人、扬人情感或态度的词语形式和语用手段的总和。
敬语的界定
英语中没有“谦语”的专用词,敬语的专用词是“Honorific”。日语、韩语等语言中都有“敬语”之名称,它们是涵盖谦让语的。汉语中既有把“敬”和“谦”相提并论的合称,如“敬谦辞”、“敬谦词”、“敬谦语”、“谦敬辞”、“谦敬词”、“谦敬语”,也有分称,如“敬辞”、“敬词”、“敬语”和“谦辞”、“谦词”、“谦语”。
大概从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开始,在语言学的语法分支领域内,“”就被视为具有一定语音形式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能够自出用于造句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语”主要用于指短语语句,从而与“词”相对应;“”却不是语法单位,在语法领域里替代不了二者。
现当代辞书学中,“词”指的是词汇单位,即词典中每一个注释对象,也就是“词目”(或“词头”),它的外延要比语法学中作为语言单位而存在的“词”的外延大:除语法中所说的“词”以外,还包括语素短语乃至定型化的句子
实际上,若追根溯源,“”、“”、“”三字都有“言语、言辞”之义,三者在这一义项上是同义的,这大概是“敬辞”、“敬词”、“敬语”三种说法共存的原因。
中国的敬谦类语汇词典,如商务印书馆的《谦词敬词婉词词典》(2002)、语文出版社的《敬谦语小词典》(2002)、四川辞书出版社的《谦辞敬辞辞典》(2005)。三者名称虽然不同,在收词方面却都包括固定短语
关于敬语(有的称敬辞,偶有称敬词的)的界定,国内外说法纷繁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恭敬说”:定位于恭敬、尊敬、敬意的。例如:
①“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请问、借光’等。(《现代汉语词典》)
②“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阁下、光临’等等。”(《汉语大词典》,1990)
③“含恭敬意味的用语。如‘光临’‘赐教’‘拜托’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
④“敬语式说话人对别人(听话人或第三者)表示敬意的一种语言手段。”(朱万清新日本语语法》)
⑤“(expression)implying respect:尊敬的言语。”(Oxford Advanced Learner's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88)
⑥“(a title or expression)which shows respect,esp.as used in Eastern language(表达尊敬的称呼或言语,主要用于东方语言中)”(Longm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of Contemporary English)(〔《朗文当代英汉词典》〕,1988)
2、“礼貌说”:定位于“礼貌”。如:
①“指语言交际中表示礼貌的套语(politeness formulas)。”(王宗炎主编《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1988)
②“politeness formulas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which may be specific affixes,words,or sentence structures..特定语言中的礼貌惯用语,可以是特殊的词缀、单词或句子结构。”(Jack C.Richards John PlattHeidi Platt Long 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即《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敬兼礼说”:即兼顾恭敬(尊敬、敬意)和礼貌的说法。例如:
①“表示恭敬和礼貌的用语,如“请、对不起、谢谢、再见”等。”(王德春主编《修辞学词典》,1987)
②“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语词。……如称朋友为‘足下”,称对方为‘阁下”,称给予指导为“赐教”,称对方来临为‘驾临”。现代汉语中的敬语,最常见的如:“请”、‘谢谢”、“别客气”、‘对不起”、‘请原谅”。敬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尊称,…敬语中有一些表示祝贺、问候的固定短语,如口语中的“节日好”、“新年好”、‘再见”、“回头见”,书面语中的“敬礼”、“祝你健康”。”(张涤华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1988)
4、“社会地位”说:认为敬语的运用受人们所居的社会地位的支配。如:
①“a grammaticalform used in speaking toor about a social superior(译为:对社会地位高的人说话的时候或话题中涉及到社会地位高的人的时候所用的语法形式。)”(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 30 Volumes,即《新版三十卷本不列颠百科全书》,1974-1977)
②“honorific 谦敬语 对某些语言(如日语)作语法分析时用来指一些句法及形态标记,它们表达不同层次的礼貌或尊敬,尤其跟言谈参与者的相对社会地位有关。有几种欧洲语言的代名词系统表现出这类对立,例如法语tu‘你’和vous‘您’,西班牙语tu‘你”和usted‘您’。”([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
“社会地位”说把交际者们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看作敬语运用的内在原因,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涵义的。对社会地位高的人说话的时候,或者话题中涉及到社会地位高的人的时候,人们总要采取恭敬的态度,选择能表达恭敬情感的言语形式,所以把“社会地位”一说也列为众说法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对“礼貌”的解释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依此类推出来的“礼貌语言”自然就是“言语谦虚恭敬的表现”。这样的释义很容易引导人们把礼貌语言与敬谦语等同起来。实际上,人们通常认可的礼貌语言除敬谦语外,还包括问候语祝福语、致歉语、告别语、委婉语、美化语等等,其外延远远大于单一的敬谦语。
“你好”、“晚安”、“对不起”、“再见”、“长眠”、“妙函”等,都是常见的礼貌用语,但敬谦的意味淡得(如果有的话)让人察觉不出,称不上敬谦语;“您好”、“台安”、“请罪”、“拜别”、“仙逝”、“瑶函”等,都含有敬谦意蕴,是礼貌语言中的敬谦语。
若用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来进行说明的话,礼貌语言与敬谦语两者之间是属种关系,而不是全同关系,所以,不应把二者等量齐观。透过前两组词例,我们能明显感觉得到,有的问候语、祝福语、致歉语、告别语、委婉语、美化语是敬谦语,而有的则不是。事实上,有的敬谦语是问候语、祝福语、致歉语、告别语、委婉语或美化语,有的也不是。这就是说,问候语、祝福语、致歉语、告别语、委婉语、美化语中的每一种,与敬谦语都只是交叉关系,而不是种属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它使得此物与彼物具有相互区别的可能性。“敬语”质的规定性就是表敬。就语汇范围内而言,表达敬意的词语是敬语,这已是主流研究的共识。所以,在为敬语下定义时,将紧紧扣住“敬”的本质,以“敬”为核心。
谦和敬是一体的两面。首先因为它们具有目的一致性。谦也是为了敬,愈是“抑己”就愈显得“扬他”。其次因为它们密不可分,很多时候它们同体共存、相依相生,它们相转又相承、相反又相通、相逆又相向,难分彼此。
正如洪成玉(2004)所指出的:“谦词和敬词,前者是用谦卑的词语表示,后者是用尊敬的词语表示,而且谦词是谦称自己,敬词是敬称他人,两者的界限一般是清楚的。但是出于用谦词是为了表示对人尊敬,用敬词是为了表示自己谦卑,有时候两者的界限也容易相混。”
同时洪成玉还指出了容易相混的两条主要原因:一个是有些敬词,含有双向的意思,从字面上看不出谦卑或尊敬的色彩,如“屈、辱、枉、曲”等:另一个是有些谦敬词是同一个词,如“下、老”等,也含有双向的意义。还有几位也有此观点。
所以,一方面,谦就是谦,敬就是敬,所以才有了敬语和谦语这组对立的称呼;另一方面,谦也是敬,敬也是谦,谦中有敬,敬中有谦,切割不下,于是又出现了敬谦辞、敬谦词、敬谦语这样的合称,有学者索性用“敬语(或敬词、敬辞)”涵盖所有的敬谦词语。但“敬”与“谦”尽管语用目的相通,其本体毕竞是逆向对立的。与“敬语”同理,“谦语”因其质的规定性是表谦,我们界定时将紧紧扣住其“谦”的本质,以“谦”为核心。
综上所述,或由于视野的不同,或由于中间状念的普遍存在,很多概念的界定都有广、狭之分,敬语的界定也是如此。狭义的敬语通常是指有声语言范围内的成型化的敬词和表敬短语广义的敬语是广义语言(包括有声语言无声语言)视野下的表达敬人、扬人情感或态度的词语形式和语用手段的总和。这样广义的界说,从外延方面来看,既包括有声语言中含有表敬基义或陪义的基本固定的语汇(语素、词、短语、小句),也包括有声语言的语用表敬形式和手段(或俗约性的,或临时性的),还包括无声语言中的体念敬语和书面形式敬语。
敬语的鉴别准则
语素准则
语素是构成词语的单位,它的一般定义是指一种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这里的语素,专指表敬语素。表敬语素就是含有恭敬意义或色彩的语素,例如:
“俯”,《汉语大词典》义项④释其为“称对方行为的敬词,旧时公文及书信中常用,表示对方实施该行为有所屈尊。”之后列释了“俯允”、“俯取”、“俯念”、“俯亮”、“俯矜”、“俯纳”、“俯从”、“俯鉴”等含语素“”的敬语,“俯”就是一个表敬语素。
“令”,《汉语大词典》义项⑦释之为“敬辞。多用于称对方的家属或亲属。如令堂令妹令媛等。”“令”也是一个表敬语素。
表敬语素是敬语的显著标记,含有表敬语素且倚仗表敬语素来表达恭敬意义或色彩的词语,是有标记的敬语。
作为鉴别敬语的准则之一,语素准则把词语中是否含有表敬语素作为鉴定该词语的依据。但是,并非一切含有这些语素的词语都是敬语,只有当这些语素在它所组成的词中表示对他方的恭敬态度时,只有用于这一义项(而不是用于其他义项)时,它们才是表敬语素。
“俯窥”、“俯视”、“命令”、“指令”等词语虽然含有语素、“俯”、“令”,却显然不是敬语。所以,运用语素准则鉴别表敬词语时,不能孤立地就单纯的语素做出断定,而应该对那些含有疑似表敬语素的词语整个来看甚至结合语境来识别。
义素准则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义素结构主义语义学用来描写语义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是义位的组成部分,也叫区别性语义特征。”含有表敬义素的词语,也应该纳入到敬语中。含有表敬语素的词语与含有表敬义素的词语大多是重合的;若某一词语不含表敬语素,但其义位中包含着表敬义素,那么这个词语也属于敬语。
尽管目前绝大多数词典是用自然语言释义的,仍然可以识别出其间的表敬义素。以《汉语大词典》中的某些词条及释义为例:
[伫闻]肃立恭听;敬闻。用为敬辞。
[借重]用作请人帮忙的敬词。
[候光]敬候光临。旧时请束上常用的套语。
[呈献]犹敬献
[告罪]请罪。谓犯有罪过,请予处分。后常用为表示歉意的敬辞。
[杖履]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来命]对人来信的敬称。
这些词条的释义中都含有表敬义素(加粗体处体现出来),因而都是敬语。
俗约准则
语素义素分别从自己的视角鉴别敬语。但有些语汇,既不含表敬语素,又没在词典释义中显示出表敬义素,仅仅因为历代言语及其运用所“俗成”,它们就被认可为敬语。
很多时候,用典是那些需俗约准则识别的敬语得以俗成、定型的前奏,“一言九鼎”等敬语,最初都是某一家之言、一时之用,因其形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后来频频被人用典,用得多了,它们就凝固成为表敬词语(敬谦语类词典中所收录的此类表敬词语还很多,在此不予一一列举)。源于用典的敬语,其定型过程不同于含表敬语素的敬语的批量生产,因而显得个性十足,人们要准确判断它们的表敬成分,需要更多地借助语言积累和语言素养。
语境准则
前三条准则倾向于静态的语汇层面的鉴别,而语境准则是动态的语用鉴别准则。
关于“语境”,众说纷纭,但就主流观点来看,共有三类六种:
A——主体语境,包括交际者语境A1和交际者的副语言语境A2;
B——言语环境,包括上下词、上下句等言语近境B1和题旨、上下段、篇章、语体、体裁、语域等言语远境B2;
C——背景语境,包括时间、空间、场合、方式、事件、实物、话题、前题、速度、自然景物等小背景C1和社会、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社会规范等大背景C2。
B类和C类是与A类相对立的客体语境。
静态视野下的敬语,在动态运用中不一定还是敬语;静态视野下的非敬语,在语用中也可能扮演敬语的角色。这样,结合具体语用进行判断的语境准则,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语境准则是对前三条准则的有效的补充。
首先,很多可以用作敬语的语言成分都不是专用的、单纯的敬语,它们既可以用于表敬情感或态度下,也可以用于非表敬情感或态度下,其表敬义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的。“一言九鼎”、“卓见”、“光临”等词语,只有在用于他方人的情况下表达的才是“敬”,用在己身时也来了个反转,不是敬语了。。所以,应根据具体的语用来识别语境敬谦语。
另外,语用中的言语表达千姿百态,比喻委婉夸张用典借代修辞格的介入使得静态时的非敬语可能临场“客串”为敬语。
敬语的特点
民族特点
含恭敬义的义位(词),即表敬义位,是汉语经济、简捷的敬谦表达。例如,尊他人的意见为“高见”,他人的书画是“墨宝”,英语没有这样的定型化了的表敬义位,也没有如此独特、巧妙的恭敬表达,若要对译的话,它们分别是:your brilliant idea,your beautiful handwritingor painting。所以,汉语表敬时有专门的表敬义位,是Banczerowski(1980)所谓的综合型表达法(synthetic expression);英语没有专门的表敬义位,所以不得不借助于义丛(短语)来转换,是Banczerowski(1980)所谓的分析性表达法(analytic expression)。
表敬语义场量的特点
汉语的表敬语义场形形色色,有分类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多义义场、类义义场等等。
汉语的敬语义场又重重叠叠,以分类义场为例,从功能的角度看有称谓性表敬义场和非称谓性表敬义场,前者又包含有面称称谓性表敬义场和叙称称谓性表敬义场两个子场,每个子场里又有更小的语义场,仍以前者为例,有:通用面称称谓性表敬义场、亲属面称称谓性表敬义场、官爵面称称谓性表敬义场、涉老面称称谓性表敬义场等等。所以,呈层级排列的大大小小的汉语表敬义场数量巨大,足以说明汉语敬语具有完备的体系。这是汉民族表敬语言的特色,是英语所不具备的。
编码度指的是不同的语言描写或命名事物、事件、体验和状态,其词化和词长程度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区别蓝色和绿色两种颜色,而有些语言描写这一色彩范围却只有一个词。
这里说的编码度,是指语言在一个特定语义域所拥有的词的数目。当一种语言用较多的词表达某方面的经验内容时,我们说这种语言在这个语义域中有较高的编码度。
汉语敬语具有比英语高得多的编码度。以尊称为例进行阐释。英语的尊称系统简明单一,除了Mr.(先生)、Sir(先生)Miss(小姐)、Mrs.(女士)Madam(夫人)等几个通用的尊称外,就是对有爵位的人、高级军政官员、宗教领袖、高级学者(如Doctor,Professor)的称谓。
现代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贵族是分等级的:国王(King)、女王(Queen)是最高等级;此外,皇家贵族还有王子(Prince)和公主(Princess),王族公爵(Royal Duck)和王族公爵夫人(Royal Duchess)等等;之下就是非王室的公爵(Duck),侯爵(Marqui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男爵(knight)等。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没有爵位称呼,美式英语一般通用“Mr.+姓氏或职位”的称呼方式来尊称男性交际对象,例如,Mr.President(总统先生),Mr.Ambassador(大使先生),Mr.既可以用于面称,也可以用于叙称。另一男性尊称Sir(先生)只用于面称,且只能独立运用。尊称女性交际对象则用Miss、Mrs.或Madam。
时代特点
敬语在其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会随时淘汰掉一些跟不上流速的成分,而新的因子会及时地补充上来,从而使得敬语的时代特色很鲜明。
如“令弟”。“”的本义是“美好的”,“令弟”最初就用作对自己弟辈的赞誉性的美称。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云:“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杜甫《送弟韶》诗“令弟尚为苍水使,名家莫出杜陵人”,李颀《答从弟异卿》诗:“吾家令弟才小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等可以为证。明代及清据时期时,“令”已成了一个附加在他人亲属前的表敬准语素,其本义被虚化,“令弟”摇身成了对他人弟弟的尊称,某秀才曾因“自称其弟为令弟”,遭到了群秀才的耻笑。
再如“尊夫人”。唐朝时,“尊夫人”是对他人母亲的敬称,韩愈《真曜先生墓志铭》中说:“年始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明代及清据时期时,“尊夫人”已降为对他人妻子的敬称:
到了贾蓉居室,见了秦氏,向贾蓉道:“这就是尊夫人了?”贾蓉道:“正是。请先生坐下,让我把贱内的病说一说再看脉如何?”——(《红楼梦》第十回)
正如《茶香室丛钞·尊夫人》中所说:“按尊夫人之称,今人以称其妻,不知古人以称其母也。”如果某明代及清据时期时人硬要守古制敬称他人的母亲为“尊夫人”,轻则被斥为不通,重则会招来一顿暴揍。所以,运用敬语时,一定要符合敬语的时代性要求,尽量做到不泥古、不违时。
情、态特点
敬语的语面直观意义经常与它所反映的实际情况相背离,这不是主观对客观认识的失误,而只是主观情感、主观态度的反映。被恭维为“高论”的他人意见可能很低劣,被尊为“芳邻”的人可能事实上是恶邻。
《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中,裁缝荆元的朋友与荆元之间有一段对话:
朋友们和他相与的问他道:“你既要做雅人,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
指称荆元的裁缝行业时,朋友用了“贵行”,荆元本人用了“贱行”。行业是固定的,一曰“贵”一曰“贱”,与客观事实都没有联系,它们只是体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所持的敬谦态度。即便那位朋友内心认为裁缝职业低贱得很,也同样会用“贵行”来指称。
同理,即便破得灌风露雨、穷得四壁皆空的家,也可能被人敬称为“贵府”、“华居”。
《儒林外史》第三回中,刚刚中举的范进的家就被称为“华居”:
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
一般而言,越是与客观情况差距大的表敬词语,其所体现的尊敬态度越强。
语用方向特点
敬语的语用指向性首先表现为内外方向性,其次表现为上下方向性。
敬语建立在“内外有别”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因而有外向性。外向性反映的是以言者为基准的使用敬语的方向。
比如,“家母”和“令堂”都是对母亲的称呼,但是,前者只宜对“内”用(即只用于引称自己的母亲),是内向性谦语,其语用特征记作[内向];后者只宜对“外”用(即只用于引称他人的母亲),是外向性敬语,其语用特征记作[外向]。同理,“寒舍”和“贵府”都是对家的称呼,前者具有[+内向]的语义特征,只能对内指自己的家;后者具有[外向]的语义特征,只能用于指称对方的家。
语义所指相同而内外方向相反的敬谦语,在敬谦语系统中呈对立关系,不可混用。
人际关系的内和外具有相对性,人们可以根据话题中涉及的人物与自己及与听者距离的远近进行动态调换。凡话题中涉及了言者自己及自己一方的人(即内部人)时,就用内向性谦语。反之,凡话题中涉及了对方或第三方的人(即外部人)时,就需用外向性敬语。“尊体”、“夫人”、“法师”、“令爱”、“墨宝”、“光降”、“鼎助”、“笑纳”、“惠供”等等都是外向性敬语,只能用于他方或与他方有关的人、事物、行为。
通常而言,敬语用于与对方或他方有关的人、物、行为,具有外向性;谦语用于与己方有关的人、物、行为,具有内向性。但也不尽然,例如,“拜读、拜恳、拜聆、拜阅、拜谢、拜访、拜别”等以敬语素“”开头的敬语,“敬叩、敬告、敬聘、敬乞、敬赠、敬悉”等以敬语素“敬”开头的敬语,“仰承、仰祈、仰请、仰恳、仰望”等以敬语素“仰”开头的敬语,“恭贺、恭候、恭听、恭祝、恭迓”等以敬语素“恭”开头的敬语,“奉陪、奉告、奉邀、奉劝、奉访、奉借、奉还”等以敬语素“奉”开头的敬语,它们都具有内向性,直接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一些谦语,如“错爱、过奖、过誉、见笑、见教”等,反而具有外向性,直接主语不能是第一人称。所以,敬谦语的内外方向性特征与谦敬性色彩并非一回事,不宜把内外方向性简单地定义成谦敬性。
正是借助敬语所隐含着的语义指向性,我们才能在语境中知晓语义的具体所指。
明府将以贱辰光临赐祝。(顾炎武《与友人辞祝书》)
如果把例中的语义指向词语标注出来,便是:“明府(相当于您)将以(我的)贱辰(您)光临(您)赐祝”,意为“您将因为我卑贱的生日光临我处并赐给我祝福”,这样,其中的语义指向就明晰了。
(二)上下方向特点
“尊卑有序”,使得有些敬语和谦语(特别是动词性的)具有上下方向性语用特征:一种是自下向上,可以将它记作[向上],表示说话人的动作;一种是自上向下,可以将它记作[向下],表示受话人的动作。
[向上]的如仰、呈、上、伏、拜等,用于说话人的动作前,施事主语应是第一人称:“‘仰’的前提是对方高大;‘呈’是下对上递交;‘上’是动作终点,起点自然在下”;“伏”和“拜”的动作使自己矮小、谦卑。[向下]的如俯、垂、赐、赏、惠、教等,用于受话人的动作前,表明受话人高高在上,反衬说话人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语境依赖特点
(一)多义词的非表敬义位下的运用,不是敬语。如:
①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红楼梦》第五回)
②他自己戴的是头品顶戴红顶子,臬台还是亮蓝顶子。如今反过来去俯就他,怎么能够不气呢?(《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
③南菁绅董如肯俯就,甚善。(费念慈致缪祐荃)
④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儒林外史》第三回)
例①、例②中的“俯就”是“屈己就人,讨好对方”义,是非表敬义位下的运用,不是敬语;而例③、例④中的“俯就”是“屈尊下就”之义,是表敬义位下的运用,是敬语。
(二)没有具体所指的褒性词语,也不是敬语。如:
①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三言二拍》第三回)
②就便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生,还得你申明了缘故,我才得托生呢!(《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例①、例②中的褒性词语“贤臣”、“高僧高道”都无具体所指,不存在对某人示敬的情况,不是敬语。
(三)本无表敬义位的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生出恭敬的意味,就成了此语境下的敬语。
①王路僧来,珠玉(注:指收信者王登所写文字)几满案头。(《袁中郎尺牍》P128)
②荷蒙圣量洲涵,睿明洞照,知臣材之不逮,命卸仔肩;鉴臣志之靡他,诏留故节。(《曾纪泽遗集·奏疏》P86)
上例中的“珠玉”、“洲涵”都是借语境而生成的敬语。
达意可替换特点
敬语和谦语大多在表敬或示谦的同时,具有“达意”功能,即“表情”兼“达意”。一般情况下,把敬谦态度色彩义去掉,并不影响“达意”。所以,仅就“达意”功能而言,敬语和谦语可以被相对应的中性词语所替换。例如,
①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你)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酒水),邀兄(你)到散斋(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心意)否?”(《红楼梦》第一回)
②又问:“贵寓(寓所)在那里?宝眷(家眷)在京不在京?”(《官场现行记》第二十六回)
③今特写完奉(送)去,但老眼(眼睛)昏花,拙笔(笔墨)恐不称雅意(你意),再当别画。(《明代尺牍》(一)P98)
④高翰林道:“这个何妨。敝亲家(我亲家)是贵同衔门(你同衙门),这个比别人不同。明日只求早光(到)就是了。”(《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上三例中的敬语和谦语,被括号内的中性词语换后,影响的仅仅是“表情”,不影响“达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表情感态度、表语体色彩是大多数敬语和谦语的主要功能,若非如此,它们就没有在语言中存在的必要。
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相同或相近语义的不同敬谦语之间,也可以互相替换。例如,1861年7月8日左宗棠致毛鸿宾的一封信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46)中,提及时任四川总督的骆秉章(字俞门)时,先后用到了“俞门中丞”、“俞翁”、“俞门先生”“俞公”四种敬称,这四种敬称之间其有“达意”可替换性。
敬语的类型
称谓性敬语
称谓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之分: 广义说认为所有有关人与事物的名称都是称谓, 如马庆株 《敬辞、谦辞和詈辞》(1996) 。 而狭义说仅仅把对象限定在人身上, 限定在称呼———人们之间 “ 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范畴内,如《现代汉语词典》(2005)。
称呼仅仅是对称, 而这里的 “ 称谓” 不仅仅包括对称, 还包括对他人称说的叙称。 在此对称谓的界定是: 人们之间互相称呼或称说所用的反映某种关系和身份的词语, 以及由于名、 字、 号等得来的名称。
称谓性敬语就是表敬称谓, 是人们为表达恭敬态度所用的称谓, 既包括人们由于亲属、 师生、 朋友、 主仆等关系以及由于身份、 职业、 地位、 年龄等的不同而使用的具备语汇性质的敬称, 也包括因表达敬的态度需要所使用的各式言语表敬称谓手段。
(一)亲属敬称
此处的亲属敬称特指那些基于亲属关系 ( 包括宗亲外亲妻亲) 上的用来叙称 ( 也有人称之为 “ 背称” 、 “ 引称” ) 他方亲属或对称己方亲属时所用的尊称
这样的界定, 只把一切因亲属关系而产生的敬称 ( 包括表示某一具体的宗亲或姻亲或母系亲属的敬称以及表示泛称的宗族、 眷属的敬称) 囊括在内,而那些不是基于亲属关系的敬称排除在外,例如较通用的敬他称“公、大人、足下”等,以及非因亲属关系而使用的“吾子”(对人的爱敬之称,犹如“您”)、“尊兄”(非亲男子间的尊称)、“大嫂夫人”(朋兄之妻)、“令徒”、“尊价”等不在亲属敬称的范围。
亲属敬称大多含有比较固定的表敬的语素,称亲属敬语素。
(1)“
人们对去世的尊长怀有敬仰之情,产生了专用于指称他们的敬语素“先”。
中文大辞典》(1968):“今俗自称其已死之人,辄冠以先字,又以用于尊长者为多。”
汉语大词典》(1988):“先,称呼死者的敬词,多用于尊者。”
“先”是一个用于己方或他方已逝尊长的表敬语素。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这个非但我一个人感激,就是先君、家母,也是感激得了不得的!”指称父母时分别用了“先君”和“家母”,二人分处阴阳两界的状况也就一明二白了。
对已逝去的祖先泛称“先人”、“先祖”,“先君”有时指亡父,有时也用于泛指祖先们。《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曰,曰。”以礼,应称亡父为“先考”,称亡母为“先妣”。可是,《左传》、《汉书》、《后汉书》里都有“先父”的称法。
刘宏丽没有找到“先考”的明代及清据时期用例,“先父”的用例倒是屡见不鲜,仅《中国古典名著百部》中就出现了25次,居于亡父尊称的首位。
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在用的对亡父含“先”字的敬称还有先严先君先公先子先大夫、先大父和先夫子,这里仅举其中不常见的称谓如下:
不常见的称谓如下:
①吴江张益之先生,余之先友也。余儿时闻诸先夫子:益之世居越来溪。(钱谦益《重修素心堂记》)
先子与最善,每适城,辄造之。(《聊·赌符》)
③先大夫事略本拟面呈,兹因展转又须两日,先奉上小字者初稿,大字者改本也。(蒯光典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17)
④赐撰先大父神道碑铭,椽笔扬,用章潜德,寒家世世子孙感且不朽。(吴庆坻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8)
⑤得书承撰先公墓,捧读之余,伏地哀感。(费念慈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90)
“先父母”、“先严慈”是对亡父、亡母的表敬合称。亡母被称为“先妣”、“先慈”或“先母”,其中尤以“先母”为最常见。
“先高叔祖”(如《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 425)、“先叔”(如《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1)、“先兄”(如《水浒传》第三十二回)、“先妻”(如《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都是有实证的用法。
至于《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所指的“先舅”和“先姑”,在我们的语料里没有见到。
顾炎武《日知录·先妾》:“人臣对君称父为先臣”,此处的“父”是指亡父。也有例证:
⑥德称草成表章,叙先臣马万群直言得祸之由,一则为父亲乞恩昭雪,一则为自己辨复前程。(《警世通言》第十七卷)
皇帝也尊称他人亡父为“先臣”:
⑦据刑部断案,本当夺爵赐死,姑念先臣勋烈,不忍加刑,着幽闭养闲堂三年,以代流戍。(《好逑传》第二回)
普通人当然不能趋附皇帝的用法,普通人敬称他人已去世的亲属时,需在“先”前置一表敬语素“令”,形成“令+先+亲属称谓”结构的称谓,例如:
⑧支翁潸然泪下道:“令先公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此天地间有数好人。天理若不泯,子孙必然昌盛。某忝在窗谊,因久宦远方,不能分忧共患,乃令先公之罪人也。”(《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
⑨仔细一认,乃是令先君。某等惊喜,出林趋揖。令先君下车相慰。某等问道:“公何时就征,遂为此显官?”令先君答云:“某非阳官,乃阴职也。上帝以某还财之事,名主此山。烦传示吾子,不必过哀。”言讫,倏然不见,方知令先君已为神矣。(《醒世恒言》第十七回)
“令+先+亲属称谓”并不仅仅用于对称,只要在“令”前加一“他”字,它们就可以用于叙称了,如“他令先公”。
(2)“ 尊”
颜氏家训·风操》 曰: “ 凡与人言, 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 皆加 ‘ 尊’ 字; 自叔父母已下, 则加 ‘ 贤’ 字。”
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 亲属敬语素 “ 尊” 基本上沿袭了颜氏的用法, 仍用于敬称对方辈分高的或平辈但年长的亲属。
“ 尊大人” 在明代及清据时期时用于尊称他人的父亲。 梁章钜称谓录·称人之父》 曰: “ 案王应麟困学纪闻》 载陆士龙 《答车茂安书》 , 称其母曰 ‘ 尊大人’ , 而今皆以此称人之父, 不得以此称人之母矣。” 梁氏认为, “ 古称其父曰 ‘ 大人’ , 《说苑》 载曾子事已有此称, 于大人上加一 ‘ 尊’ 字, 即颜之推云称人父母宜加 ‘ 尊’ 字之意” 。
刘宏丽没找到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 “ 尊大人” 敬指对方母亲或对方父母两人的用例。 其他用于他人父亲的含敬语素 “ 尊” 的尊称有: 尊翁 ( 如 《儒林外史》 第 五 十 四 回) 、 尊公 ( 如《儒林外史》 第八回) 、 尊父( 如 《三国演义》 第十回) 、 尊府 ( 如 《儒林外史》 第三十九回) ( 注: “ 尊府” 更多的时候用于尊称他人府上) 、 老尊(如 《 醒》 ) ,其中, “ 尊翁” 是最常见的。 “ 尊堂” 是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常见的对他人母亲的尊称。
尊人” 则是不分父、 母的尊称, 例如:
① 孑然一书生, 念两尊人远在数千里以外, 妻孥复旅食榕城。 ( 周亮工 《与高康生书》 )
② 但官人送尊人入土, 乃人子大事, 故不好强留。( 《醒世恒言》 第四回)
“尊夫人” 的用例, 就刘宏丽所见, 全是用于尊称对方妻子的。同期用于他人妻子的含敬语素 “ 尊” 的敬称还有 “ 尊壸” ( 如《儒林外史》 第三十五回) 、 “ 尊嫂” ( 如 《尺牍精华》 P499) 。
其他含语素 “ 尊 ” 的亲属敬称主要有:
尊眷 ( 如 《 清 》P1) 、 尊舅 ( 既可以用于对称自己的母舅、 妻弟, 也可以用于叙称对方的母舅、 妻弟) ( 如 《 明 ( 二) 》 P137) 、 尊亲家 ( 如 《 明代尺牍( 二) 》 P137) 、 尊叔 ( 如 《尺牍精华》 P498) 、 尊兄 ( 如 《袁中郎尺牍》 P195) 、乃尊 ( 如 《 儒》 第十七回) 等。
一般而言, “ 尊亲家、 尊叔、 尊舅、 尊兄” 在书信等场合下可用于对称。 例 如: 《明代尺牍》 中有几封致亲家的 信, 其开头就有“ 尊亲家门下” ( 《明代尺牍》 P207) 、 “ 尊亲家老先生” ( 《 明 ( 二) 》P137) 的称谓; 《明代尺牍》 中也有对称舅舅为 “ 尊舅” ( 《 明 ( 三) 》P191—195) 、 “ 大尊舅” ( 《 明 ( 二) 》 P137) 的, 《袁中郎尺牍》 中还有对称 “ 尊叔” 的用例:
③ 兰泽、 云泽两叔: 尊叔虽居深山, 实享天宫之乐,不可不知。 ( 《袁中郎尺牍》 P29)
其他 “ 尊” 组敬称只能用于叙称。 需要说明的是, “ 尊兄”并不专用于尊称他人的兄长, 绝大多数的用例是敬称朋友、 同僚甚至陌生人的, 所以, 它主要用做拟亲属敬称。(详见(二)拟亲属敬称)
(3)“
“贤”原本是一个带赞誉性评价色彩的美称语素,后来“多才、贤能”的语义弱化成带有爱称色彩的与“尊”相对应的表敬语素。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亲属敬语素“贤”基本上遵循着颜之推“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的古训。
明代及清据时期含“贤”的敬称中,称子孙辈的有“贤子(如《 明代尺牍(四) 》P138—145)、贤侄(如《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00)、贤婿(如《水浒传》第八回)、贤甥(如《 明代尺牍( 二) 》P216)、贤孙”,称同辈兄弟姊妹的有“贤弟(《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贤兄、贤姐、贤姊贤妹”,称妻子的有“贤妻(面指)、贤阃贤配贤内贤室贤内助”。
此外,还有合称夫妻的“贤夫妇”,合称兄弟的“贤昆玉”、“贤昆仲”,合称叔侄的“贤竹林”,泛称的“贤亲”。示例如下:
①恭喜贤夫妇皆已五十,远道不能趋贺。(《 明代尺牍(三) 》P43)
②今表兄荣任闽中,贤昆玉同去,愚表弟倒觉失所了。(《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
③不要说是还能够收九千多,就是再少些,只要贤昆仲一句话,兄弟无不遵命。(《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
④大人贤亲台下:……(《明代尺牍(一)》P27)
敬语素“尊”和“贤”都可用于尊称对方或他方的夫或妻,所不同的是,“尊”仅用于叙称,而“贤”除用于叙称他人的夫或妻外,还能用于对称自己的夫或妻。事实上,“贤”组亲属敬称大都既可用于叙称他方亲属,又可用于对称己方亲属,它们是特殊的双向敬称。
与敬语素“尊”一样,“贤”所修饰的亲属称谓也并不总是用于亲属关系,很多时候是用做拟亲属敬称(详见(二)拟亲属敬称)。
(4)“
就明代及清据时期用例来看,“令”是一个通用于他人亲属的前置敬语素,无年龄和辈分、直系和旁系之分,无宗亲和非宗亲、活亲和死亲之别,既可以用于泛称的“亲”前形成“令亲”,也可以用于各具体的亲属称谓前,构成诸如:
令先祖(如《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令先(如《儒林外史》第八回)、令先尊(如《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令祖(如《儒林外史》第八回)、令尊(如《红楼梦》第七回)、令堂(如《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令亲家(如《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令亲台(如《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令岳(如《儒林外史》第十五回)、令岳丈(如《 明代尺牍( 二) 》P59)、令外舅(如《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令伯母(如《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令叔(如《 明代尺牍(三) 》P175—177)、令叔祖(如《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令表叔(如《儒林外史》第十回)、令兄(如《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令表兄(如《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8)、令嫂(如《水浒传》第二十六回)、令正(如《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01)、令舅(如《儒林外史》第三回)
令姊(如《袁中郎尺牍》P46)、令姊丈(如《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令弟(如《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4)、令妹(如《水浒传》第三十四回)、令爱(如《尺牍精华》P441)、令婿(如《儒林外史》第二回)、令公孙(如《儒林外史》第八回)
令郎(如《 明代尺牍( 二) 》P170)、令嗣(如《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16)、令子(如《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61)、令女(如《尺牍精华》P435)、令侄(如《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50)、令甥(如《水浒传》第十四回)、令孙(如《 明代尺牍(四) 》P111—112)、令姪孙(如《 明代尺牍(四) 》P148—165)”之类的叙称亲属敬称。
(5)乃
起初,“”只是个第二人称代词,古代文献中常用做对称定语,“从来不做宾语”。《尚书》中已较多见,并不用于表敬,与“尔”、“汝”的态度色彩相当。后来,“乃”的指代意义消失了,出现了“我乃祖”的说法,“乃” 逐渐有了装饰性的雅称作用。
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乃”实际上已经是敬辞了。就明代及清据时期的使用实例来看,“乃” 常被用来尊称第三人的亲属,只能用做叙称,不能用于自称。除此以外,它就没有使用范围方面的其他限制了。例如:
①这位琏爷身上现捐的是个同知,也是不肯读书,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所以如今只在乃叔政老爷家住着,帮着料理些家务。(《红楼梦》第二回)
②子兴冷笑道:“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红楼梦》第二回)
③赵爷虽差着一个进士,而今他大公郎已经高进了,将来名登两榜,少不得封诰乃尊;难道儿子的进士,当不得自己的进士不成?(《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④高老先生道:“诸位才说的,可就是赣州太守的乃郎?”(《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
“乃祖母”是对第三人的祖母的尊称,“乃祖”(如《儒林外史》第八回)是对第三人的祖先或祖父的尊称,按辈分顺序向下依次是尊称第三人父亲的“乃父乃翁(如《儿》第二十三回)、乃尊(如《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和尊称第三人母亲的“乃母、乃堂”,也有尊称第三人其他长辈亲属的“乃岳”、“乃伯母”、“乃叔”(如《红楼梦》第二回)、“乃婶”等;用于尊称第三人同辈亲属的有“乃兄”(如《老残游记》第八回)、“乃弟”、“乃眷”、“乃夫”、“乃妻”,尊称其下一辈亲属的有“乃郎”(如《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乃婿”,等等。可见,“乃”在使用上无辈分和年龄的限制。
由于“乃”的本义是中性的,虽有典雅恭敬的含义,终嫌褒扬不足,比较适用于指称第三人的亲属。
“乃”本身没有指代意义,所以它的前面可以缀加姓名字号、代词或数量词。仅举几例以示:
⑤昨晤吉士,知月生乃郎到京住伏魔寺,其文笔究竟如何?(缪祐孙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89)
⑥原来这风水复姓端木,名涣,表字仲舆,他家世代相传,专门精通《周易》河洛地理,按老爷家这块坟地就是他乃翁在日看定的。(《儿》第二十三回)
(6)“
“贵”一般不用于修饰具体的亲属称谓,常见的含语素“贵”的亲属敬称有贵眷贵宗、贵族(对他人族人的尊称)、贵戚(如《聊·婴宁》)、贵本家(如《红楼梦》第九十二回)、贵昆仲(如《红楼梦》第六十六回)、贵如夫人(对他人的妾的尊称)(如《老残游记》第十七回)。
亲属称谓“子”、“女”、“婿”、“夫人”受“贵”修饰后构成的“贵子”、“贵女”、“贵婿”、“贵夫人”已不用于称谓,而是用于诸如“生贵子/得贵子”、“名门贵女”、“必得贵婿”、“一个贵夫人”之类的表述中。
综上所述,明代及清据时期亲属敬语素“先”,是一个主要用于叙称已方已逝尊长的敬语素,叙称他方已逝亲属时,需在“先”前加一表敬语素“令”,构成“令+先+亲属称谓”的结构。
“尊”,用于对方的辈分高或平辈但年长的亲属。“贤”是独特的双向敬语素,既可用于叙称对方的夫或妻、兄弟姊妹辈亲属及子孙辈亲属,又可用于对称已方的如上亲属。
“令”是通用于他人亲属的敬语素,无年龄和辈分、直系和旁系之分,无宗亲和非宗亲、活亲和死亲之别,既可以用于泛称的“亲”前构成“令亲”,也可以用于各具体的亲属称谓前形成所指不同的敬称。
“乃”被作为对第三人的亲属示敬的叙称,运用时无辈分和年龄的限制,其前可以缀加姓名字号、代词或数量词。
“贵”多用于泛称,一般不用于修饰具体的亲属称谓。
前文中用到了“对称”和“叙称”一对概念,这里作一下补充说明。
“对称”又被人们称做“面称”,它属于直接称谓,即只涉及话语的传者和受者的称谓,关系简单明确。我们认为,“面称”不如“对称”准确,比如书信开头的直接称谓,说是“面称”,它属于间接称谓,要涉及传者和受者之外的第三人,涉及传、受二人跟这个第三人的关系,是传者对受者叙说第三人的称谓,第三人可能在场,也可能不在场。
刘宏丽认为,“背称”不如“叙称”准确,因为叙称中包括当面的述说称谓;“引称”也不如“叙称”准确,因为此间接称谓并非是对称的简单、直接、原样的引说和照搬。按照布拉格学派“标记”说演化的新说法,叙称是属于有标记(marked)的称谓类;对称是属于无标记的(unmarked)称谓类。联系这些对亲属敬称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是:除用于对称己方亲属的“贤”系列表敬称谓是直接的对称外,其余的亲属敬称几乎都是间接的叙称。
当然,有一些亲属敬称是不含前述敬语素的,如“相公”、“姑老爷”、“郎君”、“文郎”、“哲嗣”、“喆嗣”、“德配”、“慈君”,等等。这些不成序列的敬称,大都有各自的表敬理据。对于这些敬语素序列外的亲属敬称,本节不予一一探讨。
(二)拟亲属敬称
一些既含敬语素又含亲属称呼的称谓(如“尊兄”、“仁弟”等)溢出亲属的范围,被不具有亲属关系(宗亲、外亲、妻亲)的人们之间用来彼此称呼。由于施受双方的非亲属关系,这样的称呼不能用于叙称,只能用于对称。我们把此类用于非亲属范围的、仅仅用于对称的、仿拟亲属敬称而既含表敬语素又含亲属称呼的称谓,叫做拟亲属敬称。
常见的拟亲属敬称有尊兄(如《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56)、尊嫂(如《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回)、贤弟、仁兄、贵兄、愚弟、仁弟、法兄,等等。比如,袁宏道在致友朋王图陈所学的信中,都称他们为“尊兄”:
①尊兄往来南北,当有所遇,实证据处,幸一一示我。(《袁中郎尺牍》P168)
②尊兄善视之为幸。(《袁中郎尺牍》P105)
《红楼梦》中,甄士隐对称(即面称)贾雨村为“尊兄”:
③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红楼梦》第一回)
即便对陌生人,也可对称(即面称)为“尊兄”:
④宋江道:“不敢拜问尊兄高姓?”(《水浒传》第十八回)
贤弟”可以用来敬称师弟盟弟友朋,甚至被师傅用来称呼徒弟。
⑤史进就人丛中叫道:“师父,多时不见。”李忠道:“贤弟,如何到这里?”(《水浒传》第三回)
⑥史进那里肯放,说道:“师父只在此间过了,小弟奉养你母子二人,以终天年,多少是好!”王进道:“贤弟,多蒙你好心,在此十分之好;只恐高太尉追捕到来,负累了你,不当稳便,以此两难。”(《水浒传》第二回)
“仁兄”、“贵兄”、“愚弟”也各示一例:
⑦读仁兄书,知念弟之深。(《袁中郎尺牍》P179)
⑧柴进扶起宋江来,口里说道:“昨夜灯花报,今早喜鹊躁,不想却是贵兄来。”(《水浒传》第二十二回)
⑨人瑞却从怀中把刚才县里送来的红封套递给老残,说:“你瞧,这是贵如夫人原来的卖身契一纸……你看愚弟办事周到不周到?”(《老残游记》第十七回)
中国素有结拜之俗,从邓瑶《与崇海秋大令书》中的一个片段,可以窥其一斑:
大抵通仕籍者,是其人之官高于我,又有气力能推挽我,则从而师事之;虽年齿相去甚远,俯首称弟子不少愧。若其人与吾同僚,而声气通显可恃为夤缘之助,则从而兄弟之,互书姓名、籍贯,与其祖父兄弟及妻子名氏于简,交易藏弆,是谓兰谱。订盟后,两家妻妾子女遂可迭相往来,视为通家。其穷而在下者,亦各有兄弟之交,用夸结纳。(邓瑶《与崇海秋大令书》,见《中》P668)
非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由于结拜而形成拟亲属关系,拟亲属关系的成员之间所用的表敬称谓,也属于拟亲属敬称。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父亲的结义弟兄吕伯奢称曹操为“贤侄”(第四回),这个“贤侄”就是拟亲属敬称。
祖上或老一辈两家有过结拜、师生等交往关系的人们之间,属于“世”谊关系。在同一年获中的进士,彼此称“同年”(举人和举人同),是“年”谊关系。“世”谊和“年”谊合称为“年谊世好”,都属于拟亲属关系。此关系下运用的表敬称谓,可以看做拟亲属敬称。
“世”谊关系下的人们,彼此称呼时都可前置“世”字。“世”谊关系可以“攀”来。《儒林外史》第三回中,张乡绅拜新中举的范进时说:“适才看见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兄弟。”
最常见的“世”谊称呼有“世伯世叔世兄、世侄”等。“世兄”本来是称世交之家的同辈年长者,明代及清据时期却常用做对世交晚辈的敬称,即使晚辈是几岁的孩子,也可以被称做“世兄”。《儒林外史》第四回中,张静斋敬称其先祖的门生汤知县为“老世叔”,与外人谈及时则谦称为“敝世叔”,汤知县则称张静斋为“张世兄”。
(三)通用社交敬称
“通用社交敬称”指的是通用于某一时期的,不很受职业、文化层次甚至对象年龄制约的具有通行性、泛用性的社交称谓。“通用”只是相对而言,因为绝对的男女老幼、尊卑高下都通用的社交称谓是很难找得到的。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较通用的社交敬谦称主要包括“先生”、“君”、“公”、“丈”、“窃”、“妾”、“子”等。
(1)“先生”
“先生”的字面义是“出生在先”,本义是“始生子、头生”,从战国时代开始,人们就用它来尊指父兄、年长学者、老师。晋朝时,“先生”已泛用做对人的尊称。“由于被称为‘先生’的多是有较高地位、学识或技艺的人,所以称人‘先生’是带着敬意的。
近代以后,许多原来不能称先生的人也被称为‘先生’了,如担任文书、账目等文职的管理人员,占卦、看风水的人,卖唱艺人,在某些场合从事礼仪性服务工作的男子,等等。”
在小说《儒林外史》所反映的明代及清据时期世界里,“先生”作为通用尊称频繁出现:匡超人收到的区区几十字的传单中就用了10次“先生”(第十八回);“王冕先生”(第一回),“诸葛先生”、“辛东之先生”、“金寓刘先生”(第二十八回),“先生”、“三先生、四先生”(第十一回),“杨执中先生”、“权勿用先生”、“牛布衣先生”、“马二先生”、“匡超人先生”、“匡先生”、“赵雪斋先生”(第十七回)…… “先生”之称数不尽数。
“先生”在《儒林外史》中还被拓展使用,如称呼有世交的平辈人为“世先生”(第三回)。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先生”并不是通用的称谓性敬语,而是专指学里的老师,如“请他做先生教儿子的书”(第三十六回)和“顾老相公家请的一位先生”(第二回)中的“先生”。
(2)“君”和“公”。
“君”在《尚书》时被用做美称,如“君奭”、“君陈”、“君牙”之称,后来,才转化成了对贤士的尊称。
“公”之称源远流长,在上层社会中,它是高于“君”的一个尊称。《红楼梦》第十四回中提到了“八公”: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宁国公和荣国公(有时也被称做宁公、荣公),这里的“公”即是第十五回中所说的“公侯伯子男”中的“公”,乃贵爵之号。《红楼梦》中被称为“公”的还有荣府中的赦、政二公(第二回),薛公(第四回),林如海林公(第九十二回)。
据梁章钜《称谓录》所引《姚僧垣传》载:“宣帝即位,恩礼弥隆。谓曰:‘尝闻先帝呼公为姚公,有之乎?’对曰:‘臣曲荷殊私,实如圣旨。’帝曰:‘此为上齿之辞,非为贵爵之号。’”由此看来,大概上自皇帝始,人们把没有“公”爵的人也尊为“公”,于是,“公”作为尊称渐渐被泛化。
艺文类聚》引“推尊曰公”条云:“孔融高密县郑玄特立一乡。郑君好学,实怀明德。昔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皆汉之名臣。又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然则公者仁德之正号,不必三事大夫也。今郑君乡宜曰郑公乡。”显然,“公”已不局限于的“三事大夫”的职事官,“公者仁德之正号”,仁德之人可以由“君”而升称为“公”,可见“君”、“公”的分别已开始被人们淡化。
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状元公”、“孝廉公”、“侍郎公”、“太守公”、“观察公”、“太史公”等称“公”的现象屡见不鲜。《儒林外史》中,除了历史专有名称“秦穆公”、“文王、周公”外,还有“职位+公”类称呼、“姓氏+公”类称呼以及统称的“诸公”类称呼等,示例如下:
“殿元公”(第三十一回)、“太保公”(第三十五回)、“尚书公”(第十五回)、“太守公”(第四十七回)、“编修公”(第十回)、“冢宰公”(第十八回)、“赣州公”(第三十二回)、“通政范公”(第十八回)、“高要县汤公”(第三回)、“李二公”(第二十三回)、“朱文公”(第三十四回)、“尤公”(第三十八回)、“厉公”(第四十六回)、“黄公”(第十七回)、“周公”(第四十九回)、“诸公”(第十七回)、“两公”(第十一回),等等。
可是,“公”和“君”仍有“出身”的差别。
容斋随笔》:“东坡云:‘凡人相与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其下则之。虽王公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
黄宗羲《金石要例》云:“名位著者称公,名位虽著,同辈以下称君,耆旧则称府君。《昌黎集》中有董府君、独孤府君、张府君、卫府君、卢府君、韩府君。有文名者称先生,如昌黎之称施先生、贞曜先生,皇甫湜之称昌黎韩先生。据此,则金石文字称公、称君、称府君、称先生者,皆尊称也。”
由此看来,“公”、“君”的“出身”差别主要体现在被称的人是贵还是贤、是长辈还是晚辈上:尊称同辈以上的名位显著者为“公”,尊称贤者及同辈以下的名位显著者为“君”。
贵、贤总是相对而言,再加上总会有又贵又贤的人,于是,“君”和“公”在某一人身上替换使用的情况就会出现:
月香吾之爱女,蒙君高谊,拔之泥中,成其美眷,此乃阴德之事,吾已奏闻上帝。君命中本无子嗣,上帝以公行善,赐公一子,昌其大门。君当致身高位,安享遐龄。邻县高公与君同心,愿娶孤女,上帝嘉悦,亦赐二子高官厚禄,以酬其德。君当传与世人,广行方便,切不可凌弱暴寡,利己损人。(《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这进一步模糊了“公”、“君”的区别。《老残游记》中姓铁的老残,时而被人称做“铁公”,时而被人称做“铁君”(还被称做“铁老爷”)。年龄不明的陌生人也会被称做“公”,如:萧麻子指着如玉道:“此公是谁?”(《绿》第三十六回)可见,“公”的辈分及年龄限制已经变得模糊。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如《水浒传》中的人物,卖唱的金二被称做“金公”,卖馉饳儿的老汉被称做“张公”,杨雄的丈人被称为“潘公”。据此,明代的市民社会中,“公”已经泛化成了一个倾向应用于年长者但并不严格应用于年长者的通用尊称。
还有一个与“公”相关的称呼“相公”,“到明代及清据时期时使用面已相当广”,“是可普遍使用的尊称”,“可以用为对未做官的儒生,如幕宾、秀才等人的尊称”,乃至“称普通男子或他人的子弟,有时甚至可以称自己的子弟”。
(3)丈
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七释“丈人”曰:“盖唐以前,凡尊长及妇翁皆曰丈人,后遂专以属之妇翁耳。今人呼妇翁为丈人,而称交游中尊者亦尚曰某丈。”这是说,唐以前用于称尊长的“丈人”一词,到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已发展成了“某丈”的形式,用于尊者。
《明代尺牍》序中曰:“至其书仪,亦有异夫前后代之撰者,如自署之名下加‘生’也,自称为‘弟’而称人曰‘丈’也。”仔细查读,果然发现了一些含“丈”的称谓,例如:词丈(第一册P10)、函丈(第二册P66)、乡丈(第二册P95)、丈丈(第三册P210)、兄丈(第三册P225)、道丈(第三册P51)、年丈(第四册P82)、吾丈(第四册P248)、高丈(第四册P48)、大丈(第四册P24),等等不尽。
其实,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丈”字本身也是一个常见的尊称。仅举两例:
①丈英声腾跃,不肖倾慕久矣。(《袁中郎尺牍》P216)
②不佞寓昭庆,凡三得丈书,其最后始有一行奉复。(臧懋循《寄黄贞父书》,见《尺牍精华》P480)
(四)统称敬称
主要包括诸公(如《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诸君(如《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7)、诸君子(如《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0)、诸位(《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诸先生(如《尺牍精华》P575)、诸贤(如《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81)等由“诸”形成的敬称,以及各位、列位(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列公(《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等。例如:
①于十五日由宿松启行,二十一日至黄石矶,与厚庵、雪琴诸君面商一切。(曾国荃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2)
②在外如胡、左、李诸公,在籍如郭氏昆仲,皆与阁下契合有年。(曾国藩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
③所赖我公及诸贤,皆以责任自负,故得成绩日多……(赵尔巽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81)
④俟奏调之张凯章一军,及刘霞仙、李次青诸君子在[湖]南新募之勇到齐,而后分三路进剿,计在七八月间矣。(曾国荃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3)
(五)职官敬称
普通百姓和低职官者用位高者的职官名称或职官尊称去敬称高职官者,称为职官敬称。
职官层级迭出,以《水浒传》所描述的小小僧门中的级别就可窥斑见豹:
知客又道:“你听我说与你: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且如小僧做个知客,只理会管待往来客官僧众。至如维那侍者书记首座,这都是清职,不容易得做。都寺监寺提点院主,这个都是掌管常住财物。你才到的方丈,怎便得上等职事。还有那管藏的,唤做藏主;管殿的,唤做殿主;管阁的,唤做阁主;管化缘的,唤做化主;管浴堂的,唤做浴主。这个都是主事人员,中等职事。还有那管塔的塔头,管饭的饭头,管茶的茶头,管东厕的净头,与这管菜园的菜头,这个都是头事人员,末等职事。假如师兄你管了一年菜园好,便升你做个塔头;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个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监寺。”(《水浒传》第六回)
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职官敬称有着等级规定。主要的地方官的敬称分别如下:县官是最基层的父母官,所以被尊为“老父母”、“老父台”(秀才们则称他们为“老父师”,甚至称为“太父师”);高一级的是知府,辈分也随之提高,便称“公祖”、“老公祖”;布政司以上就要称“太公祖”了。它们往往不能越级使用。示例如下:
①前月初十搬家,太尊、县父母都亲自到门来贺,留着吃酒到二三更天。(《儒林外史》第一回)
②四公子道:“父台就去的么?”厅官道:“晚生便在三四日内禀明上宪,各处丈量。”三公子道:“既如此,明日屈老父台舍下一饭。丈量到荒山时,弟辈自然到山中奉陪。”(《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③秦明(注:对慕容知府)大叫道:“公祖差矣。秦明因折了人马,又被这厮们捉了上山去,方才得脱,昨夜何曾来打城子?”(《水浒传》第三十四回)
④两人(注:对太尊)答道:“回去定了日子,少不得具请启来请太公祖。”(《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
⑤于二先生没法,只得同差人到县里,在堂上见了知县,跪着禀道:“生员在家,并不曾到过无为州,太父师这所准的事,生员真个一毫不解。”(《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
为求古雅,用官称称人时,往往不是称呼其时的实际官衔,而是“用古代相应的或高一级的官衔相称”。例如,《儒林外史》第八回中,王惠官居江西南昌知府时,被称为“王太守”,当他升任江西南赣道时,就被称做“王观察”,而“太守”是汉代官称,“观察”是唐代官称。
巡抚被敬称为“抚台”,布政使被敬称为“藩台”,总督被敬称为“制台”。职官的后面还可以加上“大人”,表达的敬意更深:
⑩教他上来磕头,替他喊道:“谢抚台大人恩典!谢刚大老爷、王大老爷恩典!”(《老残游记》第十七回)
袁宏道《去吴七牍》之“乞归稿二”中开头称呼用了“台台”:
⑪伏乞台台鉴职至情,早赐题请……(《袁中郎尺牍》P183)(编者注曰:“巡抚称抚台,知府称府台。”)
上台”成了对上级官吏的尊称:
⑫ 何以上台也会契重你?(《老残游记》第十八回)
“官”字本身也成了一个尊称。据赵翼《陔余丛考》,“唐以前必有官者方称官人”,“至宋则已为时俗通称”,“明制郡王府自镇国将军而下称呼止曰官人,然官人之称已遍于士庶”,清时,“奴仆称主及尊长呼卑幼,皆曰某官人”。
⑬那官问道:“王冕先生就在这庄上么?而今皇恩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下官特地捧诏而来。”(《儒林外史》第一回)
平民百姓被冠以“看官”、“客官”的几率也很高:
⑭那汉又道:“看官高抬贵手。”(《水浒传》第三十六回)
⑮遇着车子,问:“车里这位客官尊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
皇室人员和一些高级官员有爵位,所以就有称爵位的爵称,这也是古代官称的一部分。
刘宏丽对《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中的职官敬称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如下一些(例中的职官敬称前多是所指人物的姓、字、号):
帅(对总督、巡抚等的尊称):如袁午帅(P5)、胡润帅(P5)、秀帅(P11)、筠帅(P19)、咏帅(P21)、彤帅(P41)、涤帅(P58)、左帅(P58)、揆帅(P62)、希帅(P64)、辛帅(P67)、龠帅(P70)、大帅(P39)、爵帅(P141)、少帅(P176)(后三例的“帅”字前并非人的姓、字、号),等等未尽;
将军、副将:如巴将军(P8)、九峰将军(P52)、唐副将(P27)、方副将(P80)、许副将(P146)、郑副将(P156),等等未尽;
军门(对提督、总兵的尊称):如萧军门(P11)、江良臣军门(P60)、昆军门(P103)、程方忠军门(P112)、鲍军门(P125)、周军门(P126)、宋军门(P129)、江军门(P137)、冯军门(P149)、郭军门(P175)、曹军门(P177)、荣军门(P181),等等;
制府(对总督的尊称):如徐制府(P82)、荫渠制府(P94)、制府(P144),等等;
制军(总督):如制军(P41)、浙闽制军(P48)等;
镇军(对镇总兵的尊称):如镇军(P130)、陈镇军(P138)等;
中丞(对巡抚的尊称):如翁中丞(P5)、薛中丞(P8)、中丞(P37)、嗣龠门中丞(P46)、少荃中丞(P65)、恭中丞(P82)、嗣南陔中丞(P82)、雨舲中丞(P89)、李中丞(P93)、彭中丞(P93),等等未尽;
观察(对道员的尊称):如赵观察(P31)、李小泉观察(P39)、毛观察(P11)、蔡少彭观察(P41)、蒋之纯观察(P128)、何静海观察(P129)、两(位)观察(P181),等等未尽;
方伯(对布政史的尊称):如次山方伯(P37)、沅浦方伯(P64)、文式岩方伯(P77)、刘方伯(P84)、崇方伯(P84)、雨舲方伯(P88),等等未尽;
宫保(对总督的尊称):如胡宫保(P2)、曾宫保(P100)、少荃宫保(P153)、宫保(P139)、伯宫保(P152)、厚庵宫保(P163),等等未尽;
其他的职官敬称有:尚书(如P106)、总戎(即总兵)(如P28、P89);臬台(如P39);臬司(如P41、P98);中堂(如P32、P79、P181);侍郎(如P20);少宰(如P79);相(相国如P63、节相如P64);大令(如P41);太守(如P72);学使(如P77);都司(如P80);提军(如P94);等等。
不少职官敬称属于消极敬称。用此职官敬称而不用彼职官敬称来称呼某人,是社会所规约的,非个人力量所能左右,官场中人只有“按规矩”来称呼,颇有“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意味。
(六)涉老敬称
年老、年长常常跟经验多、阅历深、能力强、地位高、权威大相关,称谓时故意“老化”某人,就成了表达敬意的变通手段。
首先要谈到的是敬称“老”。据朱茂汉《名词前缀“阿”和“老”的形成和发展》(1983)的研究,大约在六朝时“老”就变成了称人的名词前缀,唐朝以前产生了一些“老”缀在亲属称谓和姓氏或者名字前的尊老敬称。
明代及清据时期传承了“老”置于亲属称谓前的尊称用法,“老爹、老爷、老伯、老伯母、老兄、老大哥、老哥、老弟”的叫法司空见惯。这些“老”不仅是尊称标志,很多时候还是识别非亲属关系的标志,也就是说,它们主要是作为社交尊称而非亲属尊称来使用的。
用于姓氏或字号前的“老+姓”、“老+号”的用法也屡见不鲜:
①掌柜的姓董,有六十多岁,人都叫他老董。(《老残游记》第三回)
②此人原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因慕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遂取这“残”字做号。大家因他为人颇不讨厌,契重他的意思,都叫他老残,不知不觉,这“老残”二字便成了个别号了。(《老残游记》第一回)
与现代汉语一样,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的“老+姓”表示尊敬的说法也不绝对。在某些上下文语境中,“老+姓”所含的敬意已大打折扣。《红楼梦》中西平王和北静王叙称锦衣府赵全为“老赵”即为例:
③西平王便说:“我正与老赵生气。”(《红楼梦》第百零五回)
④北静王说:“我在朝内听见王爷奉旨查抄贾宅,我甚放心,谅这里不致荼毒。不料老赵这么混账。”(《红楼梦》第百零五回)
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老”用为后缀形成的“×老”格式已很成熟,表达的敬意比“老×”格式的高,运用也灵活多变,常见的有如下几类:
“姓+老”:如《儒林外史》第一回中有“秦老”、“卜老”的尊称;
“字号的上一字+老”:如《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尊张俊民为“俊老”;
“字号的下一字+老”:如方濬颐,字子箴,被尊为“箴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49);
“代词+老”:《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中的“你老”:“我家里埋下一坛酒,等我做了官回来,同你老痛饮。”
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老”还被置于官称前,给官称叠加了更高的敬意。例如,“老公祖(《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老大人(《红楼梦》第百二十回)、老父母(《尺牍精华》P531)、老宪台(《老残游记》第十五回)、老棣台(《官场现形记》第十六回)、老父台(《儒林外史》第十二回)、老寅台(《儒林外史》二十三回)、老堂台(《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老帅(《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老总(《官场现形记》第七回)”等等。
非官的人既可以被尊称为老爹、老伯、老伯母、老兄、老大哥、老哥、老弟,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被尊称为老先生、老前辈、老人家、老大人、老公公、老太太、老丈、老同年、老年伯、老年兄、老同寅、老师父、老世台、老宗台、老世翁等。
其中老爹、老先生、老人家、老伯、老哥是对男性较通用的尊称。以《儒林外史》为例进行统计,作为雅类敬称的“老先生”出现了196次,与“老先生”相对的俗类敬称“老爹”出现了497次,雅俗共用的“老人家”出现了53次,“老伯”53次,“老哥”21次,“老弟”8次。
幕友或私塾老师被尊为“老夫子”(《老残游记》第七回),道士被尊为“老道”(《红楼梦》第百零三回)、“老仙长”(《红楼梦》第百二十回)、“老仙翁”(《红楼梦》第百二十回),“老官”(《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及用于陌生人的“老客”(《儒林外史》第八回)都是我们并不陌生的尊称。甚至还有尊称“老菩萨”的:
⑤那妇人接了葫芦,上上下下把老和尚一看,止不住眼里流下泪来,便要拿葫芦去打酒。老和尚吓了一跳,便打个问讯道:“老菩萨,你怎见了贫僧就这般悲恸起来?这是甚么原故?”(《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一词本身也被用做尊称:
⑥艺风老人教正。鸿禨。(瞿鸿禨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68)
⑦再赠艺风老人,祈正和。丙辰四月廿二日。弟增祥。(樊增祥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6)
涉老尊称并非只能用来称老年人,因其语面上显示的是“老”,语里却是借“老”来敬人,被称的人并不一定真的老。《儒林外史》中就有“年纪六十多岁”的周进称“有三十多岁光景”(小说原文语)的王举人为“老先生”:“老先生的朱卷是晚生熟读过的。”
《红楼梦》第六回中,年长的刘姥姥称呼二十岁左右的凤姐为“你老”:“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老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得说了。”
由上诸种用法可见,“老”的本义已被弱化,从构词功能上看类似于词缀。
(七)曲指敬称
蔡邕独断》卷上:“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陛下者,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阁下足下使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可见,“因卑达尊”意为自己没资格跟位尊的对方说话,只配跟他们身边的侍从对话,从而以“曲意指称”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尊者的崇敬。此类“因卑达尊”的敬称,我们称之为“曲指敬称”。
据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2002)的研究,敬辞“陛下”始用于秦,大行于汉,流及后世。
“陛下”这种“因卑达尊”的造词方式被推而广之,到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已形成由“殿下”、“阖下”、“阁下”、“第下”(第即府第)、“门下”、“台下”、“席下”、“座下”、“坐下”、“几下”、“麾下”、“撝下”、“节下”、“膝下”(对父母的敬称)、“执事”、“左右”、“坐右”、“尊前”、“尊右”、“台从”、“台驾”等构成的系列曲指敬称。
其中的一些,还滋生出更多的曲指敬语。例如,“席下”的“席”,前面加上与职业有关的词或某些敬辞,构成“台席”、“道席”、“函席”、“杖席”、“耆席”、“讲席”、“经席”、“礼席”、“著席”、“撰席”、“史席”、“文席”、“苫席”、“吟席”等曲指敬语;“座下”的“”,前面加敬辞或后面加方位词,构成“钧座”、“台座”、“座右”、“座下”、“座前”等曲指敬语。它们常常在书信中用做对收信人的敬称。
足下”是曲指敬称系列中比较特殊的个体。关于它的来历,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它大约始于战国末期,最初多用于敬称诸侯国国君,但国君也用它敬称臣下,后来臣下之间也互相敬称。据吴小光《〈战国策〉言语表达的句内考察》(2003),《战国策》中“足下”已用于敬称非君王的其他尊长或同辈。
但到了宋朝,它已是上称下的居高临下的词。王观国学林·朕》曰:“今自高而侮人则曰足下,而称尊者为座下、几下、席下、阁下……凡此皆出于近世吉凶书仪,世俗不考其否,而咸遵用之,且谨守之而不敢踰,问其义则不能别也,此亦循俗之太过也。”
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这一情况又有所改变。陈士元《俚语解》卷一:“致书称门下,犹言阁下、殿下、麾下、节下、座下、足下之类。不敢斥言尊贵,故呼其门下、足下诸人。”
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致桂学博馥》:“足下、坐下、几下、席下、阁下……其义本同,而世有尊卑吉凶之别,然则拘俗不踰,在昔然也。”
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这些曲指敬称在使用上有着微妙的差别,因而大家都“拘俗不踰”。但是从《汉语大词典》和一些专门的敬谦语类词典中追寻不到它们的“尊卑吉凶之别”。刘宏丽能从大量的明代及清据时期书信中归纳出它们用法的差异,但由于很多书信中施受双方地位的尊卑、职官的有无、年龄的长幼等背景关系不明确,不足以为其归纳提供充分的依据,这项工作还没有形成有说服力的结论。
《艺风堂友朋书札(上)》(上)中收录的书信,就信首曲指表敬称呼语看,有“执事”(如P1)、“师事”(如P514)、“阁下”(如P5)、“足下”(如P179)、“座下”(如P228)、“坐下”(如P68)、“坐右”(如P125)、“钧坐”(如P144)、“左右”(如P12)、“史右”(如P13)、“史席”(如P13)、“道席”(如P32)、“侍席”(如P423)、“箸席”(如P202)、“经席”(如P436)、“讲席”(如P82)、“讲座”(如P97)、“座右”(如P101)、“侍右”(如P191)、“尊右”(如P192)、“文几”(如P106)、“素几”(如P157)、“素履”(如P296)、“苫次”(如P361)、“尊前”(如P279)。
信的作者大多是清据时期官员,收信人都是缪祐荃。作者不同,他们与收信人的关系不同,使用的曲指称呼语可能不同,这在情理之中。但同一作者在同一年龄段内(从信文中也看不出二者身份地位的变化),在致同一收信人的不同信件中,也经常轮换使用不同的曲指敬语。
例如,费念慈致缪祐荃的148封信中(P308—395),信首曲指称呼出现“足下”的有19封,出现“阁下”的有28封,出现“执事”的13封,出现“苫次”的1封;余下的要么未出现称呼语,要么未使用曲指性敬语。沈曾植致缪祐荃的书信中,既有呼“阁下”又有呼“足下”的情况。其他人致缪祐荃的书信中也有此类现象。根据部分信文的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我们认为,“阁下”和“足下”都可以用于同辈人。这至少可以说明,“自高而侮人则曰足下”的说法,在清据时期是不成立的。
曲指敬称不仅仅用于书信开头的称呼。书信正文和小说中面对面的话语中,曲指敬称都可以作为对称(面称)出现。
台下清朝佐命,仆则明室孤臣,时地不同,志趣亦异。(张煌言《答赵廷臣》,见《尺牍精华》P516)
②门下虚怀下问,不惜取道于瞽。(钱谦益《答唐训导汝谔论文书》,见《尺牍精华》P520)
③不知左右颇有所闻不?有幸教之。(《袁中郎尺牍》P209)
④明日准辰刻,奉屈台从宴宾斋一叙。(李慈铭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65)
执事与仆游处亦三十余年矣,虽形迹相忘,性情投契。(许乃普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77)
⑥老残叹道:“阁下以‘高尚’二字许我,实过奖了。”(《老残游记》第三回)
⑦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三国演义》第七回)
⑧无论昏耄之资,不能黾勉从事,而执事同里人也,一生怀抱,敢不直陈之左右。(侯方域《与叶讱庵书》,见《尺牍精华》P544)
(八)其他名词性敬称
此处的“其他名词性敬称”,囊括(一)—(七)未予阐述的所有名词性敬称。它们包括用于科考关系、宗教关系、主客关系、主仆关系、友邻关系等关系下的敬谦称谓,例如:
科考关系下的宗师、贵房师、贵老师、老师、贵门人、年兄年伯
宗教关系下的大仙仙师居士(和尚对普通人的尊称)、檀越(和尚对普通人的尊称)、小檀越、老师父道兄道友师公(对僧官的尊称);
主客关系下的贤主人、贤东老客上客
主仆关系下的老爷、少爷、少老爷、盛从(意同尊仆)、盛使
友邻关系下的贵友老友道友高邻
也有的名词性敬称的形成不依附上述关系,如“相公”、“小姐”等。
(九)“您(儜)”
“您(儜)”属于代词性敬称。但这里我们不用“代词性敬称”做小标题,因为“代词性敬称”包括哪些敬称,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比如,“君”和“子”是不是代词性敬谦称?
陈松岑礼貌语言初探》(1989)指出,“指称听话人的第二人称代词的尊称形式”的构成方式之一,是“直接把一些表尊敬的名词转化为代词的尊称形式。比如在我国古代,‘君’、‘子’本来都是有实际意义的名词。‘君’指有封地的统治者,‘子’指男子有德者或老师。后来,‘君’、‘子’都失去了原来的实义而变成对听话人的尊称”。
更多的学者认为,“君”和“子”属于名词性的。如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一卷)(1990)认为,“子”、“”等尊称有人称代词作用,但它们本身是名词。“汉族自古就认为用人称代词称呼尊辈或平辈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自称为‘余’、‘我’之类也是不客气的,因此古人对于称呼有一种礼貌式,就是不用人称代词,而用名词。”
“您”。金元时期,“您”曾用做复数。王力(1990)认为,在宋元时代,“您”字也可以用于单数,但并不表示尊敬,相反,往往表示蔑称;“您”字用做尊称,大约是最近二三百年的事。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1985)则认为,礼貌式的“您”字跟金元占领时期用为复数的“您”字是一个写法,可不是一个语词。第一,早先的“您”以代“你们”表复数为主,虽然有用于单数的,可绝对没有尊称的意味……第二,在早期的以复数为主的“您”跟现代的以礼貌为主的“您”之间,没有可以证明用法递变的文献,《红楼梦》、《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这些书里边没有“您”字;直到《老残游记》(1906)才第一次著录这个字儿,可是不写作“您”而写作“”。假如认为前后两个“您”字一脉相承,这是很难解释的。
不管语源是哪里,清据时期的“您”显然已经具备了尊敬、礼貌的附加含义。
①前后左右,簇拥着多少苏拉小监蜂围蝶绕的一大围,吵吵嚷嚷,有的说:“余大人,您来了。今儿头一起就叫您,佛爷的恩典大着哩!说不定几天儿,咱们就要伺候您陛见呢!”有人说:“余大人,您别忘了我!连大叔面前,烦您提拔提拔,您的话比符还灵呢!”(《孽海花》第二十一回)
②那老头儿微笑了一笑,很恭敬地向立人打了一个千道:“谁不认得您是庄制台的公子庄少大人。今天打听到您在这里玩,老汉约了弟兄们特来伺候您。”立人扮着很严厉的样子道:“你既然知道我的名,你要来见我,你怎么不和我带来的镖师们接一个头呢!”(《孽海花》第三十五回)
”。《老残游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都有“你儜”、“儜”用法。有学者认为,“你儜”、“儜”是清据时期北京方言中相当于“您”的土语;也有学者,如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1994)和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1985),认为“‘您’在清据时期又通作‘佇’”,“也有写作‘你佇’的”,“其实,‘你佇’就是‘您’的异写”。
③你儜来了,久违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趼人注曰:“你儜,京师土语,尊称人也。发音时唯用一儜字,你字之音,盖藏而不露者。”故此,也有人把“你”去掉,单写作“儜”:
④儜也该作首诗,我们拜读拜读。(《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⑤翠花看二人非常高兴,便问道:“儜能这么高兴,想必抚台那里送信的人回来了吧?”(《老残游记》第十七回)
⑥张大脚连忙跑过来说:“儜二位别只声。”(《老残游记》第二十回)
(一)“他讳”手段
对他人讳其名的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仿修辞学界的“消极修辞”、礼貌研究领域的“消极礼貌”之说,把“他讳”手段归为“消极示敬手段”,以改字、空字、缺笔或墨圈避名讳。
(1)国讳
统治者有名字用字上的垄断特权,皇帝及其先祖们的名讳是不容许冒犯的,举国上下有避讳的义务,所以又被称做“国讳”。
(2)官讳
官吏们也可以要求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人避他家的名讳,否则,便视其不敬、冒犯。《官场现形记》中,喜太尊讳他老太爷的官名,对下属声言:“至于我,如今也是一府之主了,这一府的人总不能犯我的。”(第四十二回)为了迎合、讨好上级,下级往往主动避上级名讳。《官场现形记》中,湍制台因手下人刘颐伯的“颐”字犯了他祖老太爷名讳下一个字,常常“耿耿于心”,刘颐伯知悉后便“自己改了一个号,叫做期伯,不叫颐伯了”(第三十七回)
(3)家讳
除国讳、官讳外,还有避忌家族中尊长名讳(尤以避父祖讳多见)的“家讳”。《红楼梦》第二回中写道:林黛玉的母亲名“贾敏”,林黛玉读书每遇“敏”字即念成“密”,书写时也减去一二笔。李慈铭致缪祐荃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丰楼在梅市桥,因其上一字犯先君讳,不敢称也。”(《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64)这都是受家讳影响的表现。
直呼他人名姓是不太礼貌的,所以普通人的名姓往往也要避讳。小说中无论是人物间的相互提说还是作者称说某人,一般都不指名道姓而称其字号。以《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为例:杜倩,字慎卿,作者称之为杜慎卿,朋友称之为慎卿兄;季萑,字苇萧,便被称为季苇萧。若是为了人物对号入座不得不说出姓名的,一般用“讳+名”或“台讳是+名”的形式来销蚀不敬。例如:
①王惠道:“当日在南昌相会的少爷,台讳是景玉,想是令叔?”(《儒林外史》第八回)
②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儒林外史》第三回)
③梅玖道:“现任国子监司业周蒉轩先生,讳进的,便是生员的业师。”(《儒林外史》第七回)
④这位三公子,讳琫,字玉亭,是个孝廉。(《儒林外史》第八回)
⑤虞博士出去会着,问道:“那一位是武年兄讳书的?”只见人丛里走出一个矮小人,走过来答道:“门生便是武书。”(《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
其中的“讳”做名讲,含有尊敬这个人而避讳着不敢直称其名的意思。
(二)“称字号”手段
传统社会中,人们成年之后取,也有人于名和字外另起。明代及清据时期以来,字号一回事,以区别于别号。有了字号的男性,除了他们自己及君、师、父祖辈的人直呼他们的名外,大多情况下,同辈人都以字号来敬称他们。
以《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中的情况为例:
①郭雨三(注:即郭霈霖,号雨三)同年竟殉难于定远,其眷口流寓东台。(曾国藩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
②涤生(注:即曾国藩,号涤生)颇露风骨,然亦颇为当路所忌。(王东槐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81)
③俟左季高(注:即左宗棠,字季高)中堂由湖南续募之二万人到皖,再行分途进剿。(曾国藩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
④次山(注:即恽世临,字次山)已擢湖南方伯,未知文公如何位置?(曾国藩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2)
⑤逸亭(注:即金国琛,字逸亭)如果东来,自当专案具奏。(曾国藩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6)
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尤侗(1618—1714)《答黄九烟》中写道:
辱赠扇头十绝,首云:“今朝喜得见尤侗。”见者无不怪之。仆解之曰:“白也诗无敌”,杜甫诗也;“饭颗山头逢杜甫”,李白诗也;下此则“不及汪伦送我情”、“旧人惟有何戡在”,无不呼名者,又何怪也?(尤侗《答黄九烟》,见《尺牍精华》P569)
对黄九烟赠尤侗扇头诗中直呼尤侗姓名的做法,“见者无不怪之”,而尤侗的解释中又没有用到明代及清据时期例,这进一步证明,按明代及清据时期习俗,直呼他人姓名的称谓方式仅见于“熟不拘礼”或仿古的特殊语境中。
(三)“从儿称谓”手段
伍铁平《论汉语中的从儿称谓和有关现象》(1984):“许多语言都使用子女对长辈的称呼(对称)作为妻方或夫方的长辈或同辈亲属的名称(多为叙称)。这种现象叫做‘从儿称谓’。”
刘宏丽认为,凡是站在自己儿孙辈的立场上来称呼交际对象所用的称谓都是“从儿称谓”,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妻方或夫方的长辈或同辈亲属的”称呼。从儿称谓的方式古已有之。《新唐书·朱延寿传》写杨行密因眼病失明后对妻弟朱延寿说:“行密泣曰:‘吾丧明,诸子幼,得舅代我,无忧矣’。”
从儿称谓”在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很盛行。例如,本是妻室同辈的兄弟,却对称(即面称)之“老舅”、“舅”,叙称之“舍舅”。以《儒林外史》为例:
周进的姊丈金有余去看望周进时,见面的称呼就用“老舅”:“老舅,莫怪我说你,这读书求功名的事,料想也太难了”(第二回);
姊丈金有余在别人面前称说周进时用的是“我这舍舅”(第三回),外人在姊丈金有余面前称说周进时用的是“令舅”(第三回);
严致和临死前交代妻兄王德、王仁时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争着进个学……”也用了“老舅”。
钱大昕在《恒言录》卷三解释过上述一类称呼法:“盖从其子女之称,遂相沿不觉耳。”从儿称谓被认为是相沿不觉、习焉不察的现象。
从儿称谓不仅仅用于已婚男子称呼妻方亲属,同样也用于已婚女子称呼夫方亲属,后者很可能要比前者出现的还要早,还要普遍。据说,“”作为从儿称谓,早在先秦以前就存在了。曾是古代对祖父母的常用称谓的“公”和“婆”(这在某些方言里还有遗迹,如烟威方言的某些地域仍有孙辈称祖母为“婆”的,祖父却被称做“爷”而不称做“公”),最迟在隋唐时期也开始用于称呼夫之父母,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认为“这种语义转换最合理的解释是归之于从儿称”。
那时的从儿称谓,既可以用于叙称,又可以用于对称。《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里有这样两句话:“公吃茶,婆吃茶,伯伯姆姆来吃茶。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两碗自去拿。”其中的“公”、“婆”、“伯伯”、“小叔”分别是对夫之父、母、兄、弟的称呼,都是从儿称谓。
社会兴起官话后,官话系统中由从儿称转换而来的“公”和“婆”,已经专用于称夫之父母了(尽管个别地区还保留着孙辈仍称祖母为“婆”的古俗),而“伯伯”和“小叔”的称呼仍是一身兼二职:既是妻子对夫之兄、弟的称呼,又是子辈对他们二人的称呼。
这种现象使得后人对同源于从儿称的两组称谓有了不同的感受:“伯伯”和“小叔”是从儿称,而“公”和“婆”不再是从儿称。这是后人舍弃历时观站在共时观的视野下所得的结论。
从儿称谓的出现和流行是提升对方、曲意表敬的手段。人伦辈分就是社会等级。自封为爷爷、呼人为孙子,是詈骂场合中常见的现象,而巴结对方时往往就反其道而为之。《老残游记》中,许亮、陶三、吴二等人在赌博中及赌博后,有这样几段话语描写:
①吴二实在急得直跳,又央告许亮:“好哥哥,好亲哥哥!好亲爷!你再借给我二百银子罢!”许亮又借给他二百银子。(《老残游记》第十九回)
②许亮揭过牌来是个天之九,把牌望桌上一放,说:“陶三小子!你瞧瞧你父亲的牌!” 陶三看了看,也不出声,拿两张牌看了一张,那一张却慢慢的抽,嘴里喊道:“地!地!地!”一抽出来,望桌上一放,说:“许家的孙子!瞧瞧你爷爷的牌!”原来是副人地相宜的地杠。(《老残游记》第十九回)
③又听陶三说:“不用谢,这都是今儿晚上我几个孙子孝敬我的,共孝敬了三千多银子呢。我那吴二孙子还有一张笔据在爷爷手里,许大孙子做的中保,明天到晚不还,看爷爷要他们命不要!”(《老残游记》第二十回)
压低人的辈分是对那人的蔑视,压低自己的辈分则是示敬的手段。特定的地域内,从儿称谓并不是唯一的对称。明代及清据时期语料中有关从儿称谓的运用与否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从实证角度证明它的示敬功能。下面以《水浒传》中潘金莲对武松称呼的前后变化为例。
初次见面时:
④那妇人叉手向前道:“叔叔万福。”武松道:“嫂嫂请坐。”武松当下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那妇人向前扶住武松道:“叔叔,折杀奴家。”武松道:“嫂嫂受礼。”那妇人道:“奴家也听得说道:‘有个打虎的好汉,迎到县前来。’奴家也正待要去看一看。不想去得迟了,赶不上,不曾看见,原来却是叔叔。且请叔叔到楼上去坐。”(《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及到了楼上:
⑤那妇人脸上堆下笑来,问武松道:“叔叔,来这里几日了?”武松答道:“到此间十数日了。”妇人道:“叔叔在哪里安歇?”武松道:“胡乱在县衙里安歇。”那妇人道:“叔叔,恁地时,却不便当。”武松道:“独自一身,容易料理。早晚自有士兵伏侍。”妇人道:“那等人伏侍叔叔,怎地顾管得到,何不搬来一家里住?早晚便吃口清汤,也放心得下。”武松道:“谢谢嫂子。”那妇人道:“莫非别处有婶婶,可取来厮会也好。”武松道:“武二并不曾婚娶。”妇人又问道:“叔叔青春多少?”武松道:“虚度二十五岁。”(《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初次相识,潘金莲称夫之弟武松为“叔叔”,自谦为“奴家”,态度显得谦恭有礼。紧接下来的对话中,潘金莲一口一个“叔叔”,不称叔叔不说话;在问及武松家眷的时候,还用了“婶婶”这一与“叔叔”对应的从儿称谓,显得既殷勤又敬重。
后来,当勾引武松遭拒,潘金莲恼羞成怒,对武松的称说变成了詈语“武二那厮”、“那厮”:
⑥武大道:“谁人敢来欺负你?”妇人道:“情知是有谁!争奈武二那厮,我见他大雪里归来,连忙安排酒请他吃。他见前后没人,便把言语来调戏我。”(《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⑦那妇人骂道:“糊突桶,有什么难见处!那厮羞了,没脸儿见你。”(《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十余日后,武松因要与哥嫂告别再来哥嫂家,潘金莲以为武松是来示歉的,又殷勤地一口一个“叔叔”相称:
⑧那妇人拜道:“叔叔,不知怎地错见了?好几日并不上门,教奴心里没理会处。每日叫你哥哥来县里寻叔叔陪话,归来只说道:‘没处寻。’今日且喜得叔叔家来,没事坏钱做甚么?”(《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在听了武松“篱牢犬不入”的话中话后,当着武松的面潘金莲再次翻脸不认人:
⑨指着武大便骂道:“你这个腌臜混沌!有什么言语,在外人处说来,欺负老娘!”(《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对武松也直呼起“你”来:
⑩“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个也要着地。”(《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再后来,武松外出归来见到的是哥哥的灵床子,问及潘金莲时,潘又谨慎地称武松为“叔叔”:
⑪那妇人也下楼来,看着武松道:“叔叔夜来烦恼?”武松道:“嫂嫂,我哥哥端的什么病死了?”那妇人道:“叔叔却怎的忘了?夜来已对叔叔说了,害心疼病死了。”(《水浒传》第二十六回)
⑫ 那妇人道:“叔叔,你好没道理!你哥哥自害心疼病死了,干我甚事!”(《水浒传》第二十六回)
当武松为哥哥报仇雪恨、唤潘金莲为“淫妇”时,潘吓得只敢叫“叔叔”:
⑬提起刀来,望那妇人脸上便𢲾两𢲾。那妇人慌忙叫道:“叔叔,且饶我!”(《水浒传》第二十六回)
从潘金莲对武松称谓的四次转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真实感受到潘金莲态度的三起两落,体会出从儿称谓的表敬功能,体会出与之对应的非从儿称谓的淡然、不屑乃至蔑视,进而证明从儿称谓的出现和使用与表达尊敬有关。
至于“舅”、“老舅”等妻系从儿称谓的出现和使用,大约是受了夫系从儿称谓的启发。类推一向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无论“伯伯”、“叔叔”还是“舅舅”,都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从儿称谓,从儿称的“婶婶”与“叔叔”对应而生,“阿叔”、“老舅”、“舅”则是由它们衍生出的变体。例如《水浒传》中,何涛的妻子一会儿称何涛的弟弟何清为“阿叔”,一会儿又称“叔叔”:
⑭阿嫂道:“阿叔,你不知道,你哥哥心里自过活不得哩!”(《水浒传》第十七回)
⑮阿嫂道:“叔叔,你又不醉,我方才说了,是七个贩枣子的客人打劫了去。”(《水浒传》第十七回)
要强调的是,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从儿称谓不仅用于亲属关系中,它们还被泛用开来。仍以《水浒传》为例,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与张青”中,孙二娘就用从儿称谓呼武松为“伯伯”:
⑯武松道:“却才冲撞,阿嫂休怪。”那妇人便道:“有眼不识好人。一时不是,望伯伯恕罪。”(《水浒传》第二十七回)
⑰母夜叉孙二娘道:“本是不肯下手。一者见伯伯包裹沉重,二乃怪伯伯说起风话,因此一时起意。”(《水浒传》第二十七回)
张青,据武松判断,时“年近三十五六”(见第二十七回);而武松,据第二十四回的交代,方二十五岁。女人用“伯伯”而不用“叔叔”来称呼比丈夫年轻的非亲属男性,是借以抬高对方,以表示更多的敬意。
无论“伯伯”、“叔叔”、“婶婶”,还是“舅舅”、“老舅”、“舅”,这些从儿称谓都算不上语汇层面的敬语,而只是语用中的表敬手段。
(四)“泛亲属称谓”手段
《荀子·大略》曰:“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认为“礼”可以突破血缘关系,将之推广到对地缘基础上的乡里人之间的尊敬或惠爱。而 “泛亲属称谓”的语言事实,充分体现了荀子的思想。
所谓“泛亲属称谓”,是指用于非亲属成员的不含亲属表敬语素的亲属称谓,如“兄”、“弟”、“叔”、“嫂”、“姨”、“婶”,等等。潘之欣张迈曾《汉语亲属语扩展用法调查》(2001)称之为“汉语亲属语扩展用法”,马宏基、常庆峰《称谓语》(1998)称之为“亲属称谓语外化”,刘宏丽把它称做“泛亲属称谓”。
识别某亲属称谓是否所谓的“泛亲属称谓”,关键看它是否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不含亲属表敬语素的亲属称谓(含亲属表敬语素的亲属称谓,不是亲属敬称就是拟亲属敬称);
第二,用于非亲属成员;
第三,不用于叙称
“泛亲属称谓”的运用一般不严格区分辈分和年龄,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及平辈之间,口语中有些泛亲属敬称附加语缀“子”、“阿”等。
亲属称谓用为社交称谓古已有之,郑珍《亲属记》中说:“古于男子,尊者亦谓之父。《史记·冯唐传》曰‘父知之乎’是也。妇人尊老者亦谓之母,《廉颇蔺相如传》赵王谓赵括之母曰‘母置之’是也。所以翁、公、叟及媪、妪之类,亦以施之他人。”
亲属称谓泛化为社交称谓是如此普遍,如此强势,几乎成了超时代久盛不衰的社会时尚。人们希望用亲属关系做纽带,把社会的其他成员联结起来组成更大的“异姓骨肉”群体。所谓的“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反映了这种“潜意识”。
无论小说还是书信中,“称兄道弟”式的“泛亲属称谓”处处可见,官场、儒界、武林、村野、茶楼酒肆,无处听不到。甚至可以将多种亲属称谓连用,比如“诸位兄弟叔伯们”(《老残游记》第五回),让它们发挥统称的语用功能。
明代及清据时期“兄”之用法,正如它在现代书信等场合中的用法一样,被尊为“兄”的人年龄未必比说话人大。汤显祖在《与丁长孺》的信中说:
兄今知命,天下事知之而已,命之而已;弟今耳顺,天下事耳顺而已,顺之而已。(《尺牍精华》P477)
显然,年长十岁的写信人自称为“弟”,却称年少的收信人为“兄”。此外,称兄的人与被称兄的人辈分不一定等同,明代及清据时期人用“泛亲属称谓”时,有时会故意提高他人的辈分、压低自己的辈分,以表示尊敬,这从对话双方所用的尊谦称辈分的不对等可以窥见一斑:《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中,杜少卿尊汤镇台为“老伯”,而汤镇台自谦为“弟”。这种现象在现代书面语中还有印迹。
“泛亲属称谓”不限于单用的“兄”,“吾兄”(如《官场现形记》第四回)、“此兄”(如《儒林外史》第一回)、“友兄”(如《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77)等,也都是常见的泛亲属敬称。此外,“兄”前常冠以姓氏、字号等,如《红楼梦》中有“贾兄”、“柳兄”、“石兄”、“鲸兄”、“雨村兄”等敬称。“泛亲属称谓”司空见惯,不限于兄,举不胜举,故这里不予具体例示。
“泛亲属称谓”所用的词语称不上语汇层面的敬称,而只是语用中表达尊敬和亲近双重态度的手段。
非称谓性敬语
相对于称谓性敬语而言,非称谓性敬语涉及的范围广一些,它囊括了称谓性敬语之外的所有表敬态度的语汇和表敬态度的语用手段。
从词性的角度看,有的非称谓性表敬语汇是名词性的,例如,“华翰”、“钧札”、“来教”、“来示”、“来谕”、“兰”、“钧帖”、“钧席”、“钧颜”、“钧体”等,是对各种事物的表敬的称说;
有的是动词性的,如“降临”、“借重”、“奉赠”、“趋教”、“荣升”、“笑纳”、“钧正”、“台览”、“钧裁”、“宽坐”、“亮察”、“清鉴”、“上复”、“仰邀”、“高就”、“青目”、“荣任”、“赐荐”、“惠存”、“奉托”、“惠顾”、“趋教”等,是对对方或他方的行为、动作的尊敬表达;
也有的是副词性的,如“敬”、“恭”、“肃”、“谨”、“幸”、“请”等,主要修饰表示对方或己方行为的动词;
还有的是量词性的,如“位”。
语言单位的层级角度看,非称谓性敬语汇有语素短语三个核心层次。非称谓性敬语素是构成非称谓性表敬词语的基础,它们是很多词语之所以成为表敬词语的决定性因素和重要标志,在敬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语素的常用搭配可以延伸到敬词语,故下文以非称谓性敬语素、非称谓性敬词、非称谓性敬短语的顺序进行描写,非称谓性表敬语素是描写的重点。
(一)非称谓性表敬语素
表敬语素是一种语法现象,也是语义布控下的类聚现象,因而,这里我们根据语素在构成词或熟语时的主要结构功能,兼顾语义类聚的情形,对敬语素按副词性非称谓性敬语素、形容词性非称谓性敬语素、动词性非称谓性敬语素、量词性非称谓性敬语素的顺序进行分组探讨。
有的敬语素在构成词或熟语时具有双重结构功能,如“惠”、“教”、“赐”等,既能修饰名词又能修饰动词,且两种功能不分伯仲,我们将其归入形容词性敬语素和副词性敬语素都可以。
(1)副词性非称谓性谦语素
1.“敬”、“恭”、“请”、“肃”、“谨”、“祉”
这是一组本身含有恭敬义、多用于己方动作或行为前的、直接表示对对方或他方敬意的副词性表敬语素。
”。表敬义时,“敬”偏重“谨慎”和“敬畏”义。据李玫莹《〈三国志〉和〈世说新语〉谦敬语探索》(2005)统计,《三国志》中,“敬”做表敬动词出现“31例,占59.62%,表敬副词29例,占40.38%”。当“与其他表敬词连用时,位置多在前,离中心词距离较远”,“虚化程度较高”。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副词已是“敬”表敬的主要功能,主要用于代表己方行为的动词性词语前。例如:
①杨执中说:“新年略有俗务,三四日后,自当敬造高斋,为平原十日之饮。”(《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②不敢云百辆之迎,敬备仙舟以俟。(《红楼梦》第九十九回)
③承词寄各稿领到,大著文敬登十一篇、朱蓉生二篇、柚岑一篇。(王先谦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4)
④回信四纸,敬呈察阅。(郭昆焘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7)
“恭”。用于代表己方行为的动词性词语前,表示恭敬。例如:
①郭孝子道:“本该造府恭谒,奈我背着先君的骸骨不便,且我归葬心急。”(《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
②原来都是和的菊花诗,前面写着“恭求太老夫子中堂训正”,下面注着“小门生甄学忠、甄学孝谨呈”字样。(《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
③余俟续陈,恭叩年伯大人钧安,即请开安。(陆继辉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60)
④复问台安,恭贺大喜。(曾国藩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5)
“恭+喜”搭配是个例外,用于对对方或他方的称谓后、动词性词语前的情况较多见。例如:
⑤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子。”(《儒林外史》第三回)
⑥两位问道:“表侄学业,近来造就如何?却还不曾恭喜毕过姻事?”(《儒林外史》第八回)
⑦邹吉甫拄着拐杖,送到船上说:“少老爷们恭喜回府,小老迟日再来城里府内候安。”(《儒林外史》第九回)
⑧鲍文卿向向太守道:“太老爷又恭喜高升,小的本该跟随太老爷去,怎奈小的老了,又得了病在身上。”(《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
⑨鲍廷道:“正是。恰又遇着姑爷恭喜,我来吃喜酒。”(《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
也有用于对方或他方称谓前的,例如:
⑩唐二棒槌道:“今日恭喜令郎开馆。”(《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1993年),“请”的第三种用法是“代替某些动词,以表示恭敬、郑重”的态度。例如:
(1)贾蓉道:“先生请茶。”(《红楼梦》第十回)
(2)叔叔且请一杯。(《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3)新护院拉住叫“请轿”,他们一定不肯。(《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
(4)你们若要先生,俺替你把周先生请来。(《儒林外史》第二回)
(5)他便侧着身子,在床前一张凳子上坐下,叫老妈把太太的右手请了出来,放在三本书上,他却闭着眼,低着头,用三个指头按准寸、关、尺三步脉位,足足把了一刻钟的时候。(《官场现形记》第五回)
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请”的第三种用法比较常见,我们把它视为动词性敬语。
”。表敬义时,“肃”偏重“庄重”、“严肃”义,与“恭”相似,都是指内心的态度。据李玫莹的研究,在《三国志》中,“肃”的“形容词功能强,动词和副词功能弱”,用做“表敬动词11例,表敬副词3例”。
明代及清据时期的敬语体系中,“肃”的副词功能上升为主要功能,多见于书信,尤以开头结尾居多,用于表示己方行为的动词性词语前,构成诸如肃答(《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61)、肃寄(《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6)、肃恳(《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96)、肃请(《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5)、肃复(《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6)、肃告(《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56)肃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肃缄(《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74)、肃上(《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8)、肃谢(《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08)、肃此敬复(《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51)、肃笺奉复(《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5)、肃布寸函(《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6)一类的动词性敬语。例如:
①肃奉寸书,谅经青及。(沈曾植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74)
②门生幸中,特来肃叩。(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32)
③久未肃问,驰想无及极。(费念慈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53)
④肃勒鸣谢,肃颂台安。(曾国藩致刘于浔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11)
⑤九月肃复一函,由鄂台转递,计达英鉴。(曾国荃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4)
“谨”。用在表示己方行为的动词性词语前,表达谦谨之义。
①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儒林外史》第三回)
②凉鞋便可充远游履,谨拜赐。(《袁中郎尺牍》P126)
③谨抄呈尊览,亦以见世路之险。(郭嵩焘李瀚章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62)
④准提像、《华严》文,谨领,谢谢。(《袁中郎尺牍》P169)
”。“恭敬”义,用于动词性词语前,是副词性表敬语素。例如:
①祉领之余,感继以泣。(傅鸾祥《上洪秀全启》,见《中》P660)
②十六日接奉钧函,承以侍遭先严大故,荷蒙赐颁奠金二十两,当即叩头祉领。(毕道远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6)
③前在豫道处奉读手书,祉聆一是。(李宗岱致阎敬铭,见《清据时期名人书札》P1389)
④顷奉初四日手谕,祉悉一是。(诸兆麟致汪康年,见《汪康年师友书札》P2991)
杨文科《尺牍写作指要》(2004)认为,“敬上、拜上、肃上、恭上,含义相差无几。现代书信则简为‘上’一字。”“敬”、“恭”、“肃”、“谨”、“请”这些表敬副词,在具体运用中,很多情况下彼此可以同义替代。
2.“幸”、“惠”、“赐”、“赏”、“恩”、“光”、“荣”
这是主要用于修饰动词性词语,表示宠幸、赏赐、恩惠、荣光的副词性表敬语素。帝王有宠幸、赏赐、施恩等特权,后来这些语素泛用于帝王之外的对方或他方的行为前,以示敬意。
“幸”。据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幸”可以“置于代表对方行为的动词前,表示由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从而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幸”和代表对方行为的动词之间,可以插入“蒙”、“勿”等副词性成分。例如:
①次君何名?一时失记,非难记也,幸示。(《袁中郎尺牍》P131)
②弟方病疟伏枕,字画粗丑,幸原之。(《袁中郎尺牍》P205)
③凡有同门录及朱卷赐顾者,幸认嘉兴府大街文海楼书坊不误。(《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④中郎近日受用如此,敢以闻之有道,幸教我。(袁宏道《王以明(二)》,见《尺牍精华》P493—494)
⑤嗣闻尊从早在川东,故未得覆示,比想已辗转此间,计尘清览,幸赐鉴察(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5)
⑥小儿以事至金陵,命其捧呈,纰缪甚多,幸勿吝教,至祷。(朱祖谋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91)
⑦幸蒙俯允,即祈语玉班兄迅速办理,是如中丞益我数营兵力也,感戴曷已。(曾国荃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2)
此用法下的其他用例如:幸赐(《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25)、幸惠(《尺牍精华》P473)、幸恕(《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9)、幸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0),等等。
“幸”还可以置于代表己方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之前,表示自己或己方因侥幸、幸运才得到荣幸,表谦,这属于谦语,这里不赘述了。
“惠”。“惠”可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行为的动词性词语前面,表达他(们)的行为是给予己方的恩惠,其使用域很宽。例如:
①诸希惠照。不尽。(徐宗幹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74)
②前次各禀函均求公惠济饷项,哺我饥军,未知楚可无中生有否?(曾国荃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4)
③贱恙承惠注,叩谢。(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46)
其他用例如:惠存(《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70)、惠复(《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11)、惠示(《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8)、惠覆(《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42)、惠给(《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2)、惠顾(《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惠驾(《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24)、惠来(《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67)、惠临(《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95)、惠画(画即绘画,动词)(《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72)、惠寄(《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44)、惠缄(《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50)
惠鉴(《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1)、惠察(《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6)、惠交(《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0)、惠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34)、惠解(《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0)、惠借(《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6)、惠让(《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2)、惠问(《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46)、惠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0)、惠助(《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4)、惠拨(《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8),等等。
“惠”也可用做表敬动词,意为“施恩惠”。例如:
④敢求我兄常惠直言,并赐危论。(曾国藩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
⑤吾弟骈文,务寄数篇或十数篇惠我,书成必速,切盼来函。(王先谦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3)
“惠”也可用做表敬名词,指称对方或他方的恩惠、所给予的好处等。例如:
⑥倘邀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其不能忘相国之德。(王弘撰《与赵韫退大参书》,见《尺牍精华》P597)
“惠”还可以修饰名词性词语,构成名词性敬语。例如:惠贶(《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65)、惠函(《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惠翰(《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78)、惠笺(《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28)、惠书(《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5)、惠音(《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4)、惠札(《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2),等等。
“赐”。将他人施予自己的动作、行为性词语前加上副词性修饰语素“赐”,借他人所施予自己的是一种恩赐的意蕴,表达恭敬的情感或态度。例如:
①再徐兴公《笔精》可否赐假一阅,数日即缴,感甚感甚。(叶昌炽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03)
②十六日接奉钧函,承以侍遭先严大故,荷蒙赐颁奠金二十两,当即叩头祉领。(毕道远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6)
③吾弟又刻成几种,有便都望赐惠。(王先谦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3)
其他用例如:赐察(《尺牍精华》P430)、赐读(《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8)、赐封(《尺牍精华》P452)、赐购(《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5)、赐顾(《儒林外史》第十三回)、赐顾者(《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赐观(《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9)、赐诲(《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66)、赐寄(《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5)
赐借(《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49)、赐荐(《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1)、赐鉴(《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2)、赐还(《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4)、赐教(《尺牍精华》P584)、赐交(《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0)、赐救(《三国演义》第三回)
赐览(《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8)、赐示(《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38)、赐恤(《曾》P38)、赐允(《袁中郎尺牍》P183)、赐掷(《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31)、赐撰(《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8)、赐剜改(《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25),等等。
如同“请”,“赐”也可以用做表敬动词。例如:
④向后赐书,乞随便作草,幸勿客气。(王先谦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2)
⑤然其暇日,亦不妨抒词染翰,可能赐半席地,容鄙人担笈相就,扬搉千古否?(臧懋循《寄谢在杭书》,见《尺牍精华》P482)
⑥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红楼梦》第一回)
其他用做表敬动词的例如:赐下(《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31)、赐危论(《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赐训(《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70)、赐笺诲(《 明代尺牍( 二) 》P192)、赐教政(《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25)、赐之笔削(《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1)、赐之斧削(《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87)、赐寿(《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88)、赐饭(《红楼梦》第三回)、赐步(《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6)、见赐(《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8),等等。
“赐”还可以用做宾语或修饰名词后做宾语,例如:赐(名词,恩赐)(《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1)、受赐(《老残游记》第三回)、恩赐(《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御赐(《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赐诗(即诗,名词)(《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67)
赐函(《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66)、赐翰(《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59)、赐缄(《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58)、赐环(《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05)、赐谕(《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9)、赐札(《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44),等等。
“赏”。用于对方或他方施予己方的动作、行为性词语前,表达对方或他方的动作、行为是对己方的恩赏。例如:
①我今天备了酒席,专请他老人家赏光的,怎么病起来了?(《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
②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儒林外史》第三回)
③师必记忆,故敢呈览,览后赏还。(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9)
其他用例如:赏发(《景》P112)、赏荐(《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赏解(《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7)、赏收(《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1)、赏委(《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赏准(《景》P62),等等。
如同“赐”,“赏”也可以用做表敬动词。例如:
④一个穿花衣的末脚,拿着一本戏目走上来,打了抢跪,说道:“请老爷先赏两曲。”(《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⑤孙老荤道:“难得钱老父台赏饭吃,请的又是州里的老夫子,自然应该穿件新衣服,恭敬些。”(《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
“恩”。也可以用于代表他人动作、行为的词语前,用做副词性表敬语素。
①是以叩求中丞与次山方伯赏解恩允未解之协款,想业承大君子批定之案,必不见吝耳。(曾国荃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7)
②乃蒙宫婢林小红传旨垂问,并恩赐鲛帕一方,明珠一粒。(傅鸾祥《上洪秀全启》,见《中》660)
“恩”还用做形容词性语素,用于修饰表示人的名词性词语,构成一组称谓性敬语。例如:恩公(《红楼梦》第百零三回)、恩官(《水浒传》第三十六回)、“恩王”(《水浒传》第二回)、“恩相”(《水浒传》第七回)、恩爷(《老残游记》第十四回)等。
“光”。副词功能的表敬语素“光”,后接代表对方或他方到来的动词性词语。例如:
①屡承光顾,至感。(《 明代尺牍(四) 》P32—34)
②我此刻先回到家里安排安排,预备他老人家今夜好光降。(《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
③今日且喜光临草寨。(《水浒传》第十九回)
充当谓语的“光”,意为“光临”、“带来荣光”,可以视为动词,如:
④上写着:“十八日午间小饭候光”,下写“方杓顿首”。(《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
⑤明日只求早光就是了。(《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⑥借重大名,以光斯刻,如蒙俯允,拟即先刊各卷,后刊艺文也。(王先谦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5)
“光”还能充当形容词,修饰名词,如“光仪”、“光颜”、“光容”等。
“荣”。后接代表对方或他方行为的动词性成分,示敬。例如:
①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不成?”(《红楼梦》第四回)
②庄征君道:“老先生次来,恰好虞老先生尚未荣行,又重九相近,我们何不约作一个登高会,就此便奉饯虞老先生,又可畅聚一日。”(《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其他用例如:荣发(即出发)(《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40)、荣庆(《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3)、荣遇(《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6)、荣任(《儒林外史》第十二回)、荣升(《儒林外史》第八回)、荣施(《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91)、荣问(《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1)、荣行(《 明代尺牍(三) 》P43)、荣选(《儒林外史》第十八回),等等。
3.“仰”、“伏”、“垂”、“俯”、“上”、“下”、“高”
这是一组与方位有关的副词性敬语素。
老子曰:“高,以下为基”,“欲上人(注:多本作“民”),必以言下之”,这是此类敬语素得以产生和运用的心理依据。地位、方位、身位,此三位彼此投射,它们的高低、上下、俯仰、垂伏,都对敬语的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
“仰”。原本表示对方在上、自己在下的势位,后来语义虚化,用在表示自己行为或动作的词语前,表达尊敬之意。例如:
①所赖我公及诸贤,皆以责任自负,故得成绩日多,铭泐曷极,愧对之下,仰望尤殷。(赵尔巽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81)
②奴才自当仰体圣训,设法维持……(《景》P92)
③然见委诚亦不少,辄难破冗一一仰应,谨以赐封奉返,候少暇必勉效一章……(徐渭《致沙滨先生》,见《尺牍精华》P452)
其他用例如:仰承(《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08)、仰答(《曾》P75)、仰副(《景》P1)、仰赖(《景》P5)、仰蒙(《曾》P54)、仰仗(《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仰告(《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仰荷(《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仰见(《景》P88)、仰恳(《曾》P17)、仰祈(《景》P62)、仰跂(《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62)
仰乞(《曾》P34)、仰求(《景》P112)、仰托(《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仰惟(《尺牍精华》P504)、仰慰(《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47)、仰希(《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78)、仰邀(《景》P27)、仰愿(《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10)、仰祝(《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91),等等。
“伏”。“伏”是使身体低下去的一种姿势,而压低自己的体位是表敬的常用体态。后来,“伏”语义虚化,置于代表己方行为的词语前表达尊敬。例如:
①本署院任京秩时,伏见朝廷崇尚节俭,宵旰忧勤,属在臣工,尤宜惕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
②伏上夫子大人。(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48)
③昨自县城归,舍侄传述尊命,知曾拜海螯之赐,过蒙记注,饫惠已深,伏增感谢。(郭嵩焘致李翰章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66)
④由总理衙门代为恭进,伏候圣裁。(《曾》P97)
其他用例如:伏查(《景》P5)、伏承(《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02)、伏处(《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2)、伏读(《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20)、伏冀(《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1)、伏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9)、伏恳(《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0)、伏念(《曾》P89)、伏祈(《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9)、伏乞(《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伏求(《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66)、伏稔(《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伏审(《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
伏侍(《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伏思(《景》P56)、伏颂(《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2)、伏望(《水浒传》第一回)、伏惟(《尺牍精华》P563)、伏闻(《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31)、伏希(《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94)、伏悉(《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88)、伏想(《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7)、伏谒(《尺牍精华》P597)、伏愿(《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40),等等。
“垂”。两者相向,需要做出“垂”动作的一方当然处于高位。“垂”常常被置于代表对方或他方行为的词语前(偶尔也被置于代表对方或他方行为的词语之后)表敬。例如:
①手此,再肃。惟垂照至幸。(许乃普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78)
②若非三先生、四先生相赏于风尘之外,以大力垂手相援,则小弟这几根老骨头,只好瘐死囹圄之中矣。(《儒林外史》第十一回)
③葆蒙老夫子大人关垂,时时兢惕,中丞曾当面提及。(佚名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08)
其他用例如:垂爱(《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79)、垂察(《尺牍精华》P550)、垂鉴(《曾》P54)、垂教(《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52)、垂救(《水浒传》第四回)、垂怜(《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7)、垂悯(《西》第二回)、垂谅(《尺牍精华》P452)
垂念(《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9)、垂示(《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93)、垂听(《尺牍精华》P551)、垂问(《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70)、垂信(信指写信,动词)(《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6)、垂询(《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2)、垂喻(《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48)、垂注(《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垂顾(《 明代尺牍(三) 》P187—189)、垂盼(《 明代尺牍( 二) 》P171)、垂青(《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垂情(《 明代尺牍( 二) 》P169),等等。
“俯”。两者相向,俯视的一方处于高位。“俯”通常置于代表对方或他方行为的词语前,表敬。例如:
①若得乞台恩俯容改教,则自兹以后,未死之身,皆台台之赐。(《袁中郎尺牍》P185)
②王柏臣道:“诸公的公禀,并非一人之私言。上宪俯顺舆情,没有不批准的。”(《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一回)
③嵩隐已告履卿,人各月赠一金,兄如俯颔,请准此例,幸示悉,以便告之其家。(费念慈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50)
其他用例如:俯察(《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0)、俯赐(《尺牍精华》P503)、俯从(《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10)、俯订(《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13)、俯鉴(《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3)、俯就(《儒林外史》第三回)、俯谅(《尺牍精华》P458)、俯留(《 明代尺牍(四) 》P226—228)、俯询(《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15)、俯念(《景》P47)、俯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6)、俯准(《景》P103)、俯教(《 明代尺牍(三) 》P126),等等。
“上”。当“上”用于代表己方行为的动词性词语前,义为“向上”;当“上”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行为的动词性词语前时,义为“在上”。“上”在此二义下的搭配组合,都构成敬语,表达敬谦。
“向上”义例如:
①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而进也?(《红楼梦》第十五回)
②并乞上告相国,倘邀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王弘撰《与 赵韫退大参书》,见《尺牍精华》P597)
③门人懿荣上言。(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9)
其他“向上”义用例:上尘浏览(《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49)、上呈(《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41)、上渎(《景》P103)、上复(《儒林外史》第六回)、上覆(《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上蒙慈覆(《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95)、上闻(《曾》P16),等等。
“在上”义例如:
①你先生请上裁。(《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②宋江道:“惶恐。观察请上坐。”(《水浒传》第十八回)
“上”还可以置于代表对方物名及其他名词性词语前,例如,上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上谕(《曾》P89)、上刹(《西》第九十一回)等,功能如同形容词性表敬语素。
“高”。常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行为的动词性词语前表敬,例如:
①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儒林外史》第三回)
②冯紫英笑道:“好呀!也不出门了,在家里高乐罢。”(《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其他用例如:高谈(《水浒传》第十九回)、高发(《红楼梦》第八十四回)、高升(《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高就(《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高补(即补廪)(《儒林外史》第十三回)、高抬贵手(《儒林外史》第六回),等等。
“高”也可置于代表对方或他方物名、情意、言论及其他名词性词语前,功能如同形容词性表敬语素。例如:
③鸡鸣作重九,得以叨陪高会,欣幸奚如。(陈昌绅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3)
④忆先生之古道高怀,廉顽立懦,与明月清风永无尽境耳。(孔尚任《与郑汝器》,见《尺牍精华》P607)
其他用例如:高才(《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高见(《水浒传》第十五回)、高论(《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75)、高情(《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高姓(《水浒传》第十八回)、高言(《尺牍精华》P565)、高谊(《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47)、高意(《红楼梦》第七十八回)、高斋(《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85),等等。
4.“拜”、“叩”、“奉”、“趋”、“跪”、“躬”、“拱”
这是一组源自恭敬体态的副词性敬语素。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它们置于动词性词语前,往往有其名而无其实,不表示实际性动作,而虚化成为表达敬谦态度的符号。
”。“拜”本是表达敬意的礼节行为,是动词,后来,“拜”置于代表己方行为的动词性词语之前,虚化成了副词性表敬语素,与动词共同构成动词性的敬语。例如:
①癸丑嘉平朔增祥拜题。(樊增祥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6)
②周家里面有人吩咐道:“拜上严老爷,有吹打的就发轿,没吹打的不发轿。”(《儒林外史》第六回)
③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其他用例如:
拜别(《尺牍精华》P453)、拜访(《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61)、拜服(《儒林外史》第八回)、拜复(《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97)、拜覆(《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5)、拜祷(《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0)、拜登(《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16)、拜奠(《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拜订(《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拜读(《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拜托(《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拜纳(《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拜领(《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89)、拜恳(《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3)、拜会(《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八回)、拜还(《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67)、拜发(《景》P72)、拜见(《红楼梦》第三回)、拜启(《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拜求(《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拜请(《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
拜谢(《老残游记》第十七回)、拜展(《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56)、拜状(《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61)、拜识(《水浒传》第二十八回)、拜受(《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拜辞(《红楼梦》第三回)、拜扫(《儒林外史》第一回)、拜揖(《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拜谒(《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87)、拜扰(《水浒传》第十九回)、拜问(《儒林外史》第八回)、拜往(《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53)、拜酬(《水浒传》第二回)、拜望(《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一回),等等。
偶尔可以见到“拜”置于代表对方(或他方)行为的动词性词语前的现象,如“央媒拜允”(《儒林外史》第十回)。像这样,“拜”的直接主语与它后面的动词性词语的直接主语分离的用法,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并不多见。
“拜”也用做动词性敬语素,与其后的名词性成分共同构成动词性敬语。例如:拜赐(《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39)、拜……赐(《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0)、拜赐缄(《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6)、拜命(《尺牍精华》P554)、拜寿(《红楼梦》第十一回)、拜手(《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8)、拜手示(《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65)、拜手书(《红楼梦》第三回)、拜嘉(《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2)、拜茶(《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拜稿(《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9)、拜客(《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84)、拜惠(《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3),等等。
“叩”。“叩”原为九拜礼的一种,后来虚化成修饰动词的副词性表敬语素,置于代表己方动作的词语前,共同构成动词性敬语。例如:
①如师能为荣觅一底本,则叩感无既矣。(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47)
②门生懿荣叩上。(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8)
③又朱墨盒装本试卷二本,叩请寄呈太老夫子钧阅。(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31)
其他用例如:叩别(《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07)、叩辞(《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6)、叩辞别(《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叩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一回)、叩祷(《景》P89)、叩贺(《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30)、叩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77)、叩具(《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32)、叩恳(《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44)、叩领(《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32)、叩求(《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叩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58)、叩颂(《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1)、叩谢(《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叩谒(《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64),等等。
“叩”也可以用做动词性敬语。例如:叩(《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叩安(《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9)、叩大安(《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1)、叩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叩头(《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6)、叩喜(《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叩得大喜(《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等等。
”。本义双手相捧,是表达敬意的一种姿势。后来,“奉”虚化成了副词性表敬语素,经常被置于代表己方的动作、行为性词语前(有时也出现在代表己方动作、行为结果的词语前,如第3例),与它们共同构成动词类敬语。例如:
①然见委诚亦不少,辄难破冗一一仰应,谨以赐封奉返,候少暇必勉效一章……(徐渭《致沙滨先生》,见《尺牍精华》P452)
②合泐奉布,虔请钧安。(刘长佑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55)
③兄但得其一禀,即可定局,彼时再有函奉达也。(王先谦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7)
④小刻奉博一笑。(《袁中郎尺牍》P158)
其他用例如:奉拜(《 明代尺牍(四) 》P111—112)、奉报(《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1)、奉别(《尺牍精华》P453)、奉派(《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奉呈(《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68)、奉陪(《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68)、奉纳(《 明代尺牍(三) 》P44)
奉攀(《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93)、奉访(《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奉复(《袁中郎尺牍》P169)、奉答(《尺牍精华》P479)、奉订(《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97)、奉读(《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9)、奉渎(《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01)、奉托(《儒林外史》第五十回)
奉览(《袁中郎尺牍》P71)、奉告(《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4)、奉归(《尺牍精华》P453)、奉叩(《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49)、奉看(《儒林外史》第五十回)、奉恳(《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0)、奉贺(《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奉候(《尺牍精华》P448)、奉还(《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奉寄(《尺牍精华》P483)、奉借(《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
奉缴(《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奉饯(《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奉求(《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奉请(《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52)、奉启(《 明代尺牍( 二) 》P95)、奉取(《 明代尺牍( 二) 》P212)、奉谢(《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奉询(《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05)、奉祝(《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67)、奉酬(《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17)
奉侍(《袁中郎尺牍》P157)、奉商(《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奉上(《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6)、奉让(《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87)、奉赠(《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1)、奉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6)、奉安(安葬)(《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1)、奉迓(《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91)、奉谒(《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奉邀(《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奉扰(《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奉迎(《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奉慰(《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52)、奉闻(《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奉问(《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0)、奉约(《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3)、奉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87)、奉政(《 明代尺牍(四) 》P243—247)、奉致(《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30)、奉唁(《 明代尺牍( 二) 》P192)、奉违(《 明代尺牍( 二) 》P129),等等。
“奉”仍可以做动词性敬语使用,此情况下,其“双手相捧”含义的印迹较深。例如:
①下车以后,未奉赐书,弟良自悚惕。(曾国荃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4)
②月初奉到环云,并大集、《藏书记》各一部,拜领欣谢。(曾国荃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4)
其他用例如:奉(即接奉)(《 明代尺牍( 二) 》P95)、接奉(《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6)、奉到(《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4)、奉璧(《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67)、奉赵(《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49)、奉书(《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8)、奉尊示(《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70)、奉环云(《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71)、奉手诲(《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1)、奉教言(《 明代尺牍( 二) 》P169)、奉教(《袁中郎尺牍》P211)、奉面叩谢(《 明代尺牍( 二) 》P111)、奉此(《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6)、奉旨(《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奉命(《红楼梦》第十回),等等。可见,此用法下的“奉”,后常接与对方或他方相关的名词性词语。
偶尔,“奉”也用于己方款待对方或他方的词语前,例如:
①请老爹到舍下奉茶。(《儒林外史》第十六回)
②昨有同乡来都,见赠新刻《春明梦余录》甚多,谨转以一部奉饷,希哂纳。(谭宗浚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76)
”。小步疾走曰“趋”,当“趋”置于代表己方动作的词语前时,表达殷勤、恭敬的态度或情感,具有表敬功能。例如:
①匡超人留来人酒饭,写了禀启,说:“蒙老师呼唤,不日整理行装,即来趋教。”(《儒林外史》第十九回)
②许久不晤,纂箸日密,不敢走诣,十八日后当趋贺并纵谭也。(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2)
其他用例如:趋奠(《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57)、趋访(《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9)、趋叩(《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9)、趋奉(《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17)、趋观(《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85)、趋视(《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83)、趋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70)、趋诣(《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2)、趋候教言(《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09)、趋侍教益(《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5)、趋晤聆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51)、趋诣台端(《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89),等等。
“跪”。源自示敬动作的“跪”字,后来作为修饰成分置于代表己方的动词性词语前构成敬语。例如:
①窃奴才于同治五年八月十六日辰时由藏拜发清文折六合,内恭请圣安折一合,跪叩慈皇太后万寿天禧清文折一合,并叩谢天恩。(《景》P72)
②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方声洞《赴义前别父书》,见《尺牍精华》P719)
其他用例如:跪读(《曾》P25)、跪接(《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跪聆(《景》P103)、跪送(《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跪谢(《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等等。
“躬”和“拱”。源自打躬作揖动作的“躬”和“拱”,作为修饰成分置于代表己方的动词性词语前时,如同“拜”、“叩”和“跪”,是副词性表敬语素,与动词一起构成动词性敬语。例如:
①杜少卿道:“极蒙台爱,恕治晚不能躬送了。”(《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
②示悉,书价照缴,明日拱候。(梁鼎芬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58)
其他用例如:躬呈(《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36)、躬候(《 明代尺牍( 二) 》P212)、躬叩(《 明代尺牍(四) 》P32—34)、拱听(《 明代尺牍( 二) 》P129),等等。
其他主要用如副词的敬语素
“盛”。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行为、事物的词语前,构成盛设(《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65)、盛扰(《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7)、盛心(《中》P643)等敬语。
“卓”。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行为、事物的词语前,构成卓夺(《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5)、卓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74)、卓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8)等敬语。
“明”。用于代表尊长的行为、事物的词语前,构成明鉴(《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明断(《老残游记》第十八回)、明见(《老残游记》第二十回)等敬语。
“宽”。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行为或事物的词语前,构成宽坐(《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宽住(《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宽衣(《儒林外史》第十回)等敬语。
以上对副词性谦敬语素进行了分组描写。副词性谦敬语素并不总是独立地修饰动词性词语,很多情况下,不同的副词性谦敬语素组合连用,可以起到和谐音节、加强敬谦的作用。例如:
①猥辱推分,惠爱教迪,情义备至,非敢僭拟,即兄弟骨肉莫过之也。(《 明代尺牍(四) 》P23)
②臣猥以辁才,荷蒙知遇,谬忝行人之任,愧无专对之长,感激之余,益深惴憟。(《曾》P11)
③小儿学陋才辁,幸叨馆职,实非梦想所敢期重。(黄恩彤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86)
④初九日领奉赐书,敬谨循诵,始悉龙驭升遐之信,痛哭无已。(郭嵩焘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1)
⑤递与宝玉看时,原来是一张粉红笺子,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⑥去腊枢谒崇墀,过蒙垂爱,饮和饱德,铭感无忘。(庄受祺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2)
(2)形容词性非称谓性表敬语素
形容词性非称谓性敬语素指那些主要充当非称谓性名词性词语修饰成分的表敬语素。常见的有以下几组:
“尊”、“贵”、“华”、“芳”、“宝”
这是一组表示尊贵、美好含义的形容词性敬语素。很多情况下,尊卑贵贱只是人们主观态度下的产物,它们并不一定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对方虽贱、虽贫寒,也要借贵、借美来示敬。
“尊”。就我们所见,“尊”修饰谓词性词语的用例很少,仅限于“尊鉴”(《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50)、“尊览”(《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7)等。绝大部分的被修饰成分都是代表对方事物的名词性成分,例如:
①句容崇明寺幢,敝藏系极旧拓本,似在尊录之外。(叶昌炽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22)
②昨自县城归,舍侄传述尊命,知曾拜海螯之赐,过蒙记注,饫惠已深,伏增感谢。(曾国荃致左宗棠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66)
③先生是浙江选家。尊选有好几部弟都是见过的。(《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其他用例如:尊本(《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86)、尊便(《水浒传》P136)、尊藏(《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5)、尊宠(《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回)、尊处(《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84)、尊俸(《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25)、尊府(《红楼梦》第十回)、尊庚(《儒林外史》第八回)、尊函(《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23)、尊号(《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
尊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54)、尊患(《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96)、尊讳(《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尊辑(《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61)、尊家(《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65)、尊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41)、尊件(物件)(《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4)、尊酒(《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9)、尊居(《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尊局(局即饭局)(《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3)、尊局(局乃行政单位)(《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84)
尊捐(《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86)、尊刊(《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56)、尊刻(《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7)、尊况(《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89)、尊履(《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尊论(《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07)、尊名(《红楼梦》第三回)、尊目(《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04)、尊缺(《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97)
尊示(《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08)、尊释(《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7)、尊书(《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34)、尊疏(疏即奏疏)(《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4)、尊体(《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57)、尊帖(《儒林外史》第一回)、尊威(《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尊衔(《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尊校(校对)(《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55)、
尊姓(《儒林外史》第一回)、尊序(《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93)、尊颜(《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42)、尊意(《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73)、尊营(《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13)、尊舆(《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68)、尊谕(《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74)尊寓(《老残游记》第三回)、尊札(《袁中郎尺牍》P93)、尊斋(《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58)
尊章(《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尊帐(《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55)、尊照(《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13)、尊旨(《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02)、尊属(《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88)、尊事(《老残游记》第十二回)、尊箸(《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73)、尊字(《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尊作(《老残游记》第九回),等等。
可见,能受“尊”修饰的词语语类宽泛语义不拘,几乎所有与对方或他方有关的名物都可以受“尊”修饰。
”。修饰代表对方或他方的名词性成分,尤以修饰他人的姓名、身体、处所、辖区等表示个人信息的词语常见,表敬。例如:
①查本犯未曾发觉之先,已自潜跡逃往贵治,为此移关,烦贵县查点来文事理,遣役协同来差访该犯潜踪何处,擒获解还敝县,以便审理究治。(《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②且财才两困,恐有终止之患,则贵报亦波及,岂非以一人而失二报,瑾之罪大矣。(秋瑾《致女子世界记者书》,见《尺牍精华》P711)
③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三国演义》第四回)
其他用例如:贵名(《水浒传》第九回)、贵姓(《儒林外史》第八回)、贵庚(《儒林外史》第八回)、贵手(《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贵体(《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7)、贵恙(《儒林外史》第八回)、贵班(《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贵步(《儒林外史》第一回)、贵处(《儒林外史》第三十回)、贵地(《儒林外史》第十二回)、贵府(《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贵宅(《 明代尺牍(三) 》P114)、贵寓(《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贵号(《尺牍精华》P452)贵教(《儒林外史》第四回)
贵境(《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贵郡(《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贵庄(《水浒传》第三十三回)、贵乡(《儒林外史》第十五回)、贵州(《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贵县(《儒林外史》第十三回)、贵省(《儒林外史》第十回)、贵国(《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贵国家(《曾》P16)
贵班(《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贵辖(《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75)、贵行(《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贵衙门(《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贵衙署(《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贵抚院(《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贵政府(《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八回)、贵舟(《明代尺牍(一)》P3),等等。
“华”。“华美”、“华丽”与“贵(华贵)”相关,所以“华”被纳入了此组敬语素。“华”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事物的名词性成分前,构成名词性敬语。例如:
①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儒林外史》第三回)
②犹记去岁华函见及,某之报书,有宁为文山之语,非但前谶,盖斋心居念时,已早办此,至今日敢有食言?(张煌言《贻赵廷臣书》,见《尺牍精华》P518)
其他用例如:华诞(《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8)、华翰(《水浒传》P173)、华札(《 明代尺牍( 二) 》P169)、华馆(《 明代尺牍(三) 》P175—177)、华骑(《 明代尺牍(三) 》P69),等等。
“芳”。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性别不限)事物的名词性成分前,构成名词性表敬词语。例如:
①小儿已承青盼,淑嫒素仰芳仪。(《红楼梦》第九十九回)
②别来屡易寒暑,忽奉芳讯八行,重以雅况,杳如梦境。(《 明代尺牍(四) 》P120)
③因为他是糖葫芦带的人,不便问他芳名、住处,只得暗底下拉孙大胡子一把,想要问他。(《官场现形记》二十九回)
其他用例如:芳辰(《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芳诞(《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芳驾(《老残游记》第十回)、芳名(《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五回)、芳讯(《 明代尺牍(四) 》P23)、芳容(《二刻》卷二十)、芳邻(《中》P471)等名词类表敬词语。
“宝”。修饰代表对方或他方事物的名词性成分,构成名词性敬语。例如:
①王惠道:“这里不是说话处。宝舟在那边?”(《儒林外史》第八回)
②匡超人道:“小弟方才在宝店奉拜先生,恰值公出。”(《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清”、“雅”、“玉”、“仙”、“法”
这是一组表示清雅、芳香、脱俗含义的形容词性表敬语素。
“清”。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事物的名词性成分前,构成名词性表敬语词。例如:
①你们伏侍太老爷,凡事不可坏了太老爷清名,也要各人保着自己的身家性命。(《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
②贵体偶抱清恙,刻下想已霍然矣,念之。(曾国荃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2)
③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红楼梦》第三回)
其他用例如:清尘(《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2)、清德硕望(《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8)、清福(《艺风堂友朋书札(上)》197)、清况(《尺牍精华》P605)、清贶(《 明代尺牍(三) 》P197—204)、清眄(《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82)、清神(《艺风堂友朋书札(上)》23)、清望(《 明代尺牍(三) 》P83)、清暇(《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99)、清兴(《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64),等等。
“清”也用做副词性表敬语素,置于代表对方或他方的谓词性成分前,构成清诲(《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58)、清鉴(《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96)、清赏(《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59)、清览(《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50)、清睡(《老残游记》P165)、清谈(《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94)、清问(《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等谓词类表敬词语。
“雅”。可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事物的名词性成分前,构成名词类表敬词语。例如:
①或有可通之路,均乞指示迷津,不敢忘雅谊也。(叶昌炽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14)
②长公与厚庵、幼丹诸公当有以副雅命也。(曾国荃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44)
③老残道:“上次有负宫保雅意,实因有点私事,不得不去。”(《老残游记》第十九回)
④今日得见雅范,实为深幸。(《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雅”也可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的谓词性成分前,构成雅察(《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雅鉴(《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36)、雅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57)、雅聚(《尺牍精华》P607)、雅游(即游览)(《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34)、雅照(《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90)、雅属(《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雅爱(《老残游记》第三回)等谓词性表敬词语。
“玉”。传统文化中,“玉”象征雅洁。“玉”置于代表对方或他方事物的名词性成分前,构成名词性表敬词语。例如:
①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于地下。(方声洞《赴义前别父书》,见《尺牍精华》P720)
②今日申刻,奉攀玉趾小饮,祈勿吝教。(袁昶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93)
③大家听了,一齐点头称“妙”,说:“老伯大人的议论,真是我们佐班中的玉律金科。”(《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
④夙知前辈玉堂清望,见重当途,又性情敦笃,接引气类,不遗余力,此事自能力任,无待祥之谆谆也。(樊增祥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9)
“玉”也可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动作、行为的谓词性成分前,构成玉成(《老残游记》第十五回)、玉答(《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42)等谓词类表敬词语。
“仙”。可用于与对方或他方事物有关的名词性成分前,构成名词类表敬词语。例如:
①季苇萧动问:“仙乡尊字?”(《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
②学生虽溯洄心切,自念风尘俗吏,未由再觑仙颜。(《红楼梦》第百零三回)
③不敢云百辆之迎,敬备仙舟以俟。(《红楼梦》第九十九回)
“仙”也可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动作、行为的谓词性成分前,构成仙逝(《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5)、仙游(《儒林外史》第八回)等谓词类表敬词语。
“法”。主要用于与对方或他方事物有关的名词性成分前,构成名词性表敬词语。例如:
①掏出一张纸或是一把扇子,双手捧着,说一声“卑职求大人墨宝”,或是“求大人法绘”。(《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②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作什么?”(《水浒传》第七回)
③清长老道:“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水浒传》第六回)
“大”、“鸿”、“厚”、
这是一组与空间大小息息相关的形容词性表敬语素。对他人物、事,极尽夸大之能,虽小,也赞誉为大;这使得“钧”、“台”、“大”、“厚”等与体积大小有关的表敬语素的能产性得到提高。
“大”。多数情况下,表敬的“大”多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事物的名词性词语前,构成名词类敬语。例如:
①往岁奉大讣后,寄呈挽幛。(王先谦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7)
②昨闻大教,谓“妇人见短,不堪学道”。(李贽《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见《尺牍精华》P463)
③宫保说:“前日捧读大札,不料玉守残酷如此,实是兄弟之罪,将来总当设法。”(《老残游记》第十九回)
其他用例如:大笔(《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8)、大才(《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大法眼(《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73)、大府(《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6)、大稿(《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5)、大号(《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大集(《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87)、大驾(《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4)、大柬(《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75)
大刻(《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6)、大贶(《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16)、大力(《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大名(《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大事(《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大手笔(《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74)、大寿(《儒林外史》第二十三回)、大疏(《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5)、大位(《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
大文(《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78)、大序(《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31)、大著(《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87)、大撰(《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5)、大咨(《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47)、大作(《老残游记》第九回)、大胆(斗胆)(《儒林外史》第十五回),等等。
鸿”。“鸿”义为“大”,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事物的名词性成分前,构成名词类表敬词语。例如:
①久慕鸿仪,将来走谒,尚希赐教是幸。(何栻致刘于浔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29)
②俾得仰赖皇上鸿福,感蒙天贶,从此逆氛殄灭净尽,农田咸获丰收。(《景》P89)
其他用例如:鸿文(《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60)、鸿施(《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34)、鸿恩(《景》P23)、鸿慈(《中》P660)、鸿章钜字(《尺牍精华》P674)、鸿才(《尺牍精华》P674),等等。
“厚”。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事物的名词性成分前,构成名词类敬语。例如:
①多谢你家老爷厚爱。(《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②弟来科决意北场,吾兄厚意,尤感尤感。(缪祐孙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58)
其他用例如:厚爱(《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厚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74)、厚幸(《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厚赐(《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76)、厚贶(《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10)、厚礼(《儒林外史》第十二回),等等。
“钧”、“台”、“崇”、“鼎”
这是一组与尊长或上级关系密切的敬语素。当它们置于名词性词语前时,是形容词性表敬语素;当它们置于动词性词语前时,是副词性表敬语素。
”。本为古代的重量单位,约在北宋时开始泛用做敬辞。明代及清据时期时用于有关对方或他方(多为尊长或上级)的名词性词语前,构成名词性表敬词语。例如:
①闻知武都头是个好男子,特地差我们将马来取他,相公有钧帖在此。(《水浒传》第三十回)
②《咫进斋丛书》一册敬缴,另本遵以钧命东寄寿卿丈矣。(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49)
其他用例如:钧谕(《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07)、钧旨(《水浒传》第三回)、钧颜(《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31)、钧体(《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39)、钧札(《景》P4)、钧函(《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44)、钧意(《明代尺牍(一)》P68),等等。
“钧”也可以用于有关对方或他方(多为尊长或上级)的行为性词语前,构成钧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8)、钧诲(《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8)、钧鉴(《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38)、钧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31)、钧览(《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44)
钧诺(《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42)、钧盼(《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41)、钧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31)、钧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06)、钧正(《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49)、钧和(《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07)、钧安(《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60)等动词性表敬词语。
”。用在代表对方或他方的名词性词语前,构成名词类表敬词语。例如:
①窃嵩焘叩别台晖,瞬逾数月,道安庆时,曾肃缄上阵,计邀崇鉴。(郭嵩焘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3)
②谨束装维舟,以待台命,职无任恳切之至。(《袁中郎尺牍》P187)
其他用例如:台札(《尺牍精华》P514)、台翰(《尺牍精华》P516)、台笺(《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52)、台仪(《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87)、台衔(《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台甫(《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台讳(《儒林外史》第八回)、台恩(《袁中郎尺牍》P185),等等。
此外,“台”也常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的谓词性词语前,构成诸如台爱(《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台察(《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台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91)、台鉴(《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54)、台教(《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44)
台览(《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6)、台允(《儒林外史》四十四)、台谕(《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台照(即照察)(《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7)、台座(指就座)(《儒林外史》第七回)、台安(《儒林外史》第十二回)等谓词类表敬词语。
“崇”。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的词语前,表敬。例如:
①伏希崇鉴。(郭昆焘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73)
②年伯大人前,祗请崇安。(李慈铭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67)
“鼎”。原为煮东西的器物,后来喻王位、帝业,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用来修饰表示对方或他方言论、力量等的词语,表敬。例如:
①左荃之鄂,思投依庚甫表兄,尚乞吾哥鼎言嘘拂,不胜至感。(费念慈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89)
②敢求执事鼎力玉成,切为推荐,大要以必成为主。(樊增祥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9)
其他主要用如形容词的表敬语素
“圣”。用于指称皇帝或用于与皇帝有关的事物性、行为性的词语前,表敬。例如:
①仰见圣躬万分操劳……(《景》P88)
②伏乞两宫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景》P14)
其他用例如:圣明(《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30)、圣驾(《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4)、圣量(《曾》P86)、圣体(《景》P88)、圣裁(《景》P29)等。
“慈”用于代表尊长的事物或行为的词语前,表敬。例如:
①昨得家书,慈谕不若改外。(缪祐孙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49)
②他还要嘴里报一句“儿子某人,接老太太慈驾”。(《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
③今岁试差,门生以疾未得与场,已在署请假四月,知关慈注,敢以敬闻。(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41)
“天”。用于皇帝、高官的事物(或行为)词语前,例如:
①奴才查罗布藏青饶汪曲自仰蒙皇上天恩以来,凡应办商上一切公事,矢勤矢慎,力思图报……(《景》P63)
②连连磕头道:“听凭大人天断。”(《老残游记》第十八回)
“德”。用于代表对方或他方的词语前,表敬。例如:
①刘翰怡兄慨发德音,欲付梨枣,但衰病属稿,疏舛滋多,非得老前辈匡正其失,未敢遽出问世,幸有以教之,感甚。(叶昌炽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20)
②奉祝艺风年老前辈暨德配夏夫人双庆。(吴庆坻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9)
3.动词性非称谓性表敬语素
最常见的是表示教/诲、匡/正、鉴/裁、奉/献类的表敬语素。
向他人求教请教、请他人指教的行为本身就是尊敬的表现,在语言中的体现是以“教”、“诲”、“正”、“匡”类语素构成的敬语。例如:
①鄙意如此,不知玄旨以为如何?唯终教之。(《袁中郎尺牍》P111)
②荣昔年撰语,自为小联,敬呈钧诲。(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8)
③请急着眼,无事虚谈,有便诲我。(《袁中郎尺牍》P106)
④筱珊前辈年大人律正。(宋育仁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237)
⑤乞随时指示,匡我不逮,曷胜企幸。(王先谦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9)
⑥弟自奉帅符之命,日益惴惴,急思阁下来此匡扶一切,俾免大戾。(曾国藩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7)
其他用例如:教和(和即和诗)(《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7)、教训(《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训诲(《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42)、指诲(《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2)、教削(《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68)、教益(《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46)、请教(《袁中郎尺牍》P143)、翰教(《红楼梦》第九十九回)、面教(《儒林外史》第十回)
聆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60)、怜而教之(《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61)、指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98)、呈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30)、教正(《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33)、匡正(《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20)、呈正(《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9)、呈政(《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94)、就正(《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7)、鉴正(《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93)等等。
“教”也可以用如形容词,用在代表对方或他方事物的名词性词语前,构成教札(《 明代尺牍( 二) 》P170)、教音(《 明代尺牍( 二) 》P171)等。
用于请尊长看时往往用“鉴”(义为审查),表敬。例如:
①恳兄代弟先购各种,已详前函,想蒙鉴许。(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26)
②统惟鉴谅。不庄不备。(刘长佑致毛鸿宾函,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54)
③安邱书六本,送呈鉴入。(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31)
“鉴”还常常与其他表敬语素一起,构成动词性表敬词语:
④夙仰老前辈博雅好古,敬以一本奉呈法鉴。(王继香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33)
⑤前缕复一函,度入青鉴。(缪祐孙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93)
其他用例如:英鉴(《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24)、明鉴(《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垂鉴(《官场现形记》第四回)、崇鉴(《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73)、清鉴(《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00)、台鉴(《尺牍精华》P448),等等。
“献”,表示将自己的实物或意见等庄重地送给他人,表敬。例如:
①原单呈缴,阅后并乞饬侍书录赐一单,以便随时献纳。(王懿荣致缪祐荃,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48)
②苟有一知半解,犹宜尽献刍荛,以备圣明采择……(《曾》P28)
③失敬!失敬!尊章即镌上献丑,笔资也不敢领。(《儒林外史》 第二十一回)
除了“教”、“诲”、“正”、“鉴”、“献”外,“赐”、“惠”、“赏”、“拜”、“叩”、“奉”、“禀”、“呈”等语素用做动词类语义时,也属于动词性非称谓性表敬语素,这在前文“‘幸’、‘惠’、‘赐’、‘赏’、‘恩’、‘光’、‘荣’” 一组和“‘拜’、‘叩’、‘奉’、‘趋’、‘跪’、‘躬’、‘拱’”一组敬语素的阐释中都有例证,此处不予赘言。
4.量词性非称谓性表敬语素
“位”例多得数不胜数,例如“只位”(即“这位”)(《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位”(《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二位”(《儒林外史》第五回)“列位老客”(《儒林外史》第三回)等。仅举一例:
①不瞒二位老舅,像我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儒林外史》第五回)
由前文对各表敬语素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非称谓性敬词都以“表敬语素+中心词”的格式构成偏正结构,其中尤以定中、状中结构的敬词居多。
表敬语素多是一个词之所以是敬词的决定性因素,在敬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使得敬词无论语表义还是语里义都清晰明了。由于前文对各表敬语素的举例描述已经自然延伸到敬词,这里不再对它们重复讨论。
也有一些敬词没有典型的敬语素。例如,用饭(《老残游记》第九回)、顿首(《中》P624)、稽颡(《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90)、莅任(《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38)、青睐(《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90)、逝世(《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36)、薨(《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13)、借问(《水浒传》第三回)、降临(《儒林外史》第四回)、尧仪(《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46)、环云(《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18)等等,它们有的由典故定型成词,有的经修辞手法临场使用后又定型成词,也有的来自上行文公文套语。
这里,按短语结构类型将它们归纳如下。
1.主谓结构
如:大人明鉴(《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圣明洞鉴(《曾》P41)、嘉宾惠临(《老残游记》第九回)、尊体违和(《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50),等等。
如:面承训诲(《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42)、面领大教(《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85)、奉读大作(《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03)、拜读大作(《老残游记》第九回)、拜服高见(《儒林外史》第八回)、拜识威颜(《水浒传》第二十八回)、拜识尊颜(《水浒传》P66)、伏读手教(《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20)、光临草寨(《水浒传》第十九回)、恭候圣裁(《曾》P16)
恭候台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敬治薄酒(《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薄具奠敬(《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87)、久仰芳名(《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五回)、降临敝地(《水浒传》第三十三回)、下临草寨(《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得接大教(《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一听尊命(《水浒传》第二十六回)、琐渎大神(《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459),等等。
由例可见,此结构的短语中,述语多有副词性表敬语素修饰(少量为表谦语素),宾语多有形容词性表敬语素修饰(少量为表谦语素),四字结构整齐和谐。
如:高才博学(《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龙驹凤雏(《红楼梦》第十五回)、清德硕望(《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18)、盛德高情(《 明代尺牍(四) 》P53—56)、高情挚意(《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1)、高才博学(《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2)、宏材大略(《老残游记》第六回)、千金贵体(《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三回)等等。
4.定中结构
如:万金之体(《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八回)、万金之躯(《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垂念之情(《 明代尺牍( 二) 》P224)、育麟之喜(《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253)、瑶华之音(《 明代尺牍(四) 》P233—241)、列位看官(《红楼梦》第一回)、等等。
5.中补结构
如:就正台端(《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07)等等。
6.连谓结构
如:扫塌恭迓(《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396)、垂怜赐救(《三国演义》第三回)、造府恭谒(《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挥尘清谈(《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惠顾赐教(《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等等。
7.兼语结构
如:请大老爷示(《老残游记》第十五回)、有劳两位芳驾(《老残游记》第十回),等等。
1.用典手段
用典是借古事古语说今意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好处,概要说来:一是加重意思的分量(因为圣贤之言会有更大的说服力);二是借风使船,比自己的话更省力;三是以简驭繁,以较少的词语表达更多的意思;四是唤起联想,使意思显得更深刻或更生动;五是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可得以委婉表达。
很多语用场景中,用典可以简约、生动、巧妙、文雅地表敬。例如:
小兄董瑛,在京师会试,于冯琢菴年兄处得读大作,渴欲一晤,以得识荆。(《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
(注:“识荆”表明相识心切,是与人初识时表示推重对方的敬语。源自李白写给荆州长史韩朝宗的信中用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一语。)
用典表敬的手段是典故定型成敬辞的必经之途。有些借典故表敬的用法被反复使用,日渐凝缩为词语(包括成语),并世代传承,到明代及清据时期时期已经凝固成敬辞了,不再看做用典的表敬手段。
比如,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对曹大夫僖负羁赠餐“受飧返璧”之事,将他人所赠之物或他人所借予之物尊为“璧”,凝练出敬辞“璧还”(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清咸同年间名人函札》P9)、“璧谢”(归还原物并表示感谢)(《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奉璧”(《艺风堂友朋书札(上)》P167)等;据晋阮籍遇到自己喜欢或重视的人才正眼相视露出眼球正面青色的典故,凝缩出“青目”(《儒林外史》第十三回)这样的敬辞,指受他人的优礼和重视;等等。
2.委婉手段
语言体系中,委婉语和敬语本就是交叉关系,有的委婉语是敬语,有的则不是。但这里所谓的委婉手段表敬,是指言语中临时活用来表敬的委婉之语。例如:
不想今日之下,他老人家久归道山,还来默佑这个小子,叫人怎的不感极而泣!(《儿》第三十六回)(注:“归道山”婉言死,表敬。)
3.比喻手段
敬辞中有些是来自比喻而后定型的,这里所谓的比喻手段,是指言语中临时活用来表敬的比喻之语。例如:
不肖才不能文,而心有所蓄,间一发之于文,如雨后之蛙,狂呼暴躁,闻者或谓之阁阁,或谓之鼓吹,然而蛙无是也。兄弟读而赏之,大约如古人听蛙爱驴鸣之类,声情所触,偶尔相关,岂真下俚之语足以畅幽怀而发奥心哉?兄丈过矣。(《袁中郎尺牍》P237)
4.借代手段
“殿下”、“陛下”等曲指敬辞都算借代,但它们早已是语言中定型化的词汇,与此处所谓的表敬的借代手段不同。借代手段专指语用中临时、灵活地通过借代手段表敬的用法。例如:
王路僧来,珠玉几满案头。(《袁中郎尺牍》P128)
(注:此处借“珠玉”敬指来信人所写的文字。)
5.夸张手段
例如:
子平听说,肃然起敬道:“‘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真是闻所未闻!”(《老残游记》第九回)
6.仿词手段
例如:
荷蒙圣量洲涵,睿明洞照,知臣材之不逮,命卸仔肩;鉴臣志之靡他,诏留故节。(《曾》P86)
(注:“洲涵”仿自“海涵”)
敬语的语义系统
正如张志毅《词汇语义学》(2005)所言,对于语言来说,语义单位本身并不最重要,语义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作为语义单位之间最主要关系的聚合关系组合关系,使得语义单位“形成类别、位置、层级,并按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分层级的结构关系(关系网络)组成一个有序整体”。这就是语义的系统性。
刘超班《古代汉语表敬语素的特点及其类型》(1999)研究古代汉语敬语后认为,“古代汉语中带有尊敬与谦虚色彩的语素短语是一个由表敬语义聚合起来的语汇系统,可称之为敬语语汇系统。这个敬语语汇系统是从属于古代汉语语汇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这个子系统又是由处于不同层面的表敬语素、表敬单词、表敬短语构成的”。
张雁《值得关注的谦词、敬词和婉词——兼评〈谦词敬词婉词词典〉》(2005)也认为,谦词、敬词在词的意义关系(lexical meaning)和词的构成关系(word formation)这两个方面都体现出系统性的特征。
既然敬语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有序整体,下面将从语义聚合和语义组合两个角度探讨敬语的语义系统。
聚合系统
聚合,指具有共同特征的某些个体单位或类单位所构成的集合。敬语的聚合系统主要体现在分类聚合、同素义族聚合、同义聚合、反义聚合、多义聚合、类义聚合等。
依据不同的标准,敬语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分类聚合(即分类义场),分类聚合内的各个义位属于同一类别。洪成玉的《谦词敬词婉词词典》将敬词从语义语用上分为8类:
(1)令、尊、贵、贤、高、宝、大、太、上、老、玉、芳、华、清、雅、圣、明、钧、台+有关的人或事物名词;
(2)公、子、君、卿、贤(都可单用,有的可与姓氏连用,敬称男子);
(3)惠、光+动词(对方的行为);幸+动词(对方/己方的行为);
(4)承、荷、蒙+谓词结构(对方的行为);
(5)伏、仰+动词(己方的行为);俯、垂+动词(对方的行为);
(6)敬、谨、恭、奉、拜、请+动词(己方的行为);
(7)先+自己已故亲属的称谓;灵+与死者有关或与佛、道、仙有关的事物名;
(8)其他(略)。
先前在对敬语进行描写时,也采用了分类描写法。在敬语总语义场中,首先根据元素的语用功能,采用正负概念二分的逻辑划分命名方法,将敬语分出“称谓性敬语”和“非称谓性敬语”两个第一序列的语义场。前者“称谓性敬语”名下分出第二序列的子义场“语汇性质的敬称”和“语用敬称谓手段”。“语汇性质的敬称”下又分出十个第三序列的子义场。有的第三序列的子义场,如“亲属敬称”子义场下,又分出若干第四序列的子义场。同理,“非称谓性敬语”也有若干语义层次。
一个义位常由两个或几个语素表示。如果不同的义位共用同义的同一语素,那么这些义位就形成同素义族。敬语中的大多数成员,都处于这样那样的同素义族聚合之中。
例如,含同义语素“奉”的义位所形成的同素义族聚合如下:
奉拜、奉报、奉别、奉布、奉派、奉呈、奉陪、奉纳、奉攀、奉命、奉访、奉复、奉答、奉到、奉订、奉读、奉渎、奉托、奉览、奉告、奉借、奉归、奉叩、奉看、奉恳、奉贺、奉候、奉还、奉寄、奉教、奉缴、奉饯、奉求、奉请、奉启、奉屈、奉取、奉谢、奉询、奉祝、奉达、奉酬、奉侍、奉商、奉上、奉书、奉让、奉赠、奉送、奉迓、奉谒、奉邀、奉扰、奉迎、奉慰、奉闻、奉问、奉约、奉阅、奉旨、奉政、奉致、奉唁、奉违……
含同义语素“尊”的义位所形成的同素义族聚合如下:
尊本、尊便、尊藏、尊宠、尊处、尊俸、尊府、尊庚、尊函、尊号、尊候、尊患、尊讳、尊辑、尊见、尊件、尊酒、尊居、尊局、尊捐、尊刊、尊刻、尊况、尊览、尊录、尊履、尊论、尊名、尊命(指命令)、尊目、尊缺、尊示、尊释、尊书、尊疏(疏即奏疏)、尊体、尊帖、尊威、尊衔、尊校(校指所做的校对)、尊姓、尊序、尊选、尊颜、尊意、尊营、尊舆、尊谕、尊寓、尊札、尊斋、尊章、尊帐、尊照、尊旨、尊属、尊事、尊箸、尊字、尊作……
含同义语素“令”的义位所形成的同素义族聚合如下:
令亲、令先祖、令先、令先尊、令祖、令祖母、令叔祖、令公、令尊、令堂、令岳、令亲家、令亲台、令姑母、令姑丈、令伯、令伯母、令叔、令舅、令母舅、令正、令兄、令嫂、令弟、令姊、令姊丈、令姐、令妹、令妹丈、令表兄、令女、令爱、令媛、令郎、令嗣、令子、令婿、令表侄、令侄、令甥、令孙、令侄孙、令友、令徒……
敬语的同素义族聚合很多,这里所举的三个聚合只是其中的代表。更多的同素义族聚合,请参阅先前的的“亲属敬语素”,“副词性非称谓性敬语素”和“形容词性非称谓性敬语素”。
关于“同义”的界定,各家观点不一。布龙菲尔德、兹维金采夫等认为,遵循可替换原则(或“分布相同原则”)可对同义现象进行识别。国内的界定则严谨地多:同义现象是存在于一种语言的处于同一个共时断面上的同一个词汇系统内的,同级语言单位之间的至少有一个义位相同的现象。
结合敬语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敬语的同义聚合,主要包括语素短语三个不同层级的同义聚合(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同义关系,但这主要靠词或短语间的同义关系来反映或实现,故此处不予论及)。
从能独立运用的角度来看,词与短语之间也可以形成同义聚合,因为这里讨论的是“同义聚合”而非“同义词聚合”。所以,我们把语素层级的聚合称为“同义语素聚合”,而把词和短语之间的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同义聚合合称为“同义词语聚合”。
(一)同义语素聚合
同义敬语素形成的聚合很常见,例如,敬语范围内,“伏”和“仰”附加于自方的行为动词前时,就构成一组同义关系。澳大利亚学者阿伦·皮斯《身体语言:从他人的身体姿势了解其内心世界》曾说:“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降低身体的高度,历来被作为一种确立上下级关系的手段。”
通过在己方的行为动词前加上含“降低身体高度”意义的“伏”,可以形象地表达自己在对方面前的谦逊体势,从而传递出谦虚的态度和情感。而己方的行为动词前之所以加上“仰”,也是借助体势形象地传递出恭敬的情感:对方是如此高大,有着压倒一切的力量,而自己又是如此渺小和卑微,需仰视才能看得见对方。可见,“伏”和“仰”尽管表面体势方向相反,但寓意相通,深层语义一致,附加于己方的行为动词前时,都体现出敬谦的态度,因而构成同义语素关系。
先前的“非称谓性敬语系统”中的副词性敬语素,基本是按同义关系分组描写的,它们大多形成同义语素聚合:“敬、恭、请、肃、谨、祉”;“幸、惠、赐、赏、恩、光、荣”;......形容词性敬语素也基本上按同义关系描写,也形成一个个同义语素聚合,限于篇幅,不予赘言。
(二)同义词语聚合
由于古今词并存、同音假借(如“登遐登假”,“呈正”与“呈政”)、词义引申词义渗透、修辞手法等原因,敬词语中有大量的同义现象。
邓岩欣《汉语主从式礼貌词初探》(1994)指出,“主从式礼貌词从语义上看往往是表现出概念义的同义聚合和礼貌附加义的反义对立”。
刘超班《古代汉语表敬语素的特点及其类型》(1999)也认为,中国古代敬语中的表敬语素,在语义上大多具有逻辑理性义的同义聚合性和敬谦色彩义的对立性。但是,“概念义”、“逻辑理性义”相同,而“附加义”、“敬谦色彩义”反义对立的敬辞和谦辞,究竟算同义关系还是反义关系,各家观点不一。
刘超班认为,“因为同是表示同一概念,同一事物,同一行为,有些敬谦词之间,不存在反义对立,仍是同义聚合关系”。他给出了如下两组词:
A.令尊 令亲 令堂 令兄 令弟 令妹 令侄
B.家严 舍亲 家慈 家兄 愚弟 舍妹 舍侄
他认为,“从概念义来看,‘令尊’和‘家严’都是指‘父亲’,是同义词,是异词同指”。但他紧接着又指出,“可是,从礼貌色彩来说,这两个词又是对立的,一个表敬,一个表谦,是绝对不能混淆的”。
实际上,受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时候,敬谦义位的理性意义已经退缩到使人“习焉不察”的角落,非理性意义却凸显出来,形成重要的交际伴随意义。
利奇《语义学》(1987)说:“理性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更重要的部分……那么上述情况便是一种‘本末倒置’……它的理性意义却降低到附属的地位。”
刘宏丽认为,无论在整个汉语词汇的范围内A、B两组词应该被看做同义词还是反义词,在敬谦语的范围内,它们都应该被看做反义词:试想,如果本该用A组词的场景中却用B组词,该是多么荒谬!
1.同素同义词语聚合:指至少有一个语素相同的若干个敬谦词语所形成的聚合。这又分两种情况:
(1)敬语素相同,非敬语素同义或近义。例如:
惠函—惠翰—惠笺—惠书惠音—惠札
钧正—匡正—教正斧正—郢正
手翰手教—手诰—手训—手谕
恭贺敬贺—谨贺—拜贺
伏希—伏翼—伏愿伏望
大札大示—大函
俯允—俯准—俯颔
仰承—仰蒙
拜肯—拜求
垂怜—垂悯
(2)非敬语素相同,敬语素近义或同义。例如:
叩恳—拜恳—伏恳—仰恳—奉恳
叩领—拜领—祗领—敬领
拜恳—仰恳—伏恳—奉恳
2.异素同义词语聚合:不含有相同语素的若干敬谦词语所形成的聚合。例如:
伏祈—叩祷—仰乞
仰希—伏翼
尊作—大著
尊书—华札
3.复合同义词语聚合:既有相同语素、也有不同语素的同义敬谦词语所形成的复合聚合。例如:
华翰—钧札—来教—来示—来谕—兰翰—大札—华札—华函—惠翰—惠函—惠笺—惠书—惠音—惠札
郢政—郢正—斧正—郢斧—斧削—教削—教示—教政—诲正—诲政—训正—质正—就正—绳削—匡正
仙逝—仙去—上仙—沦逝—薨逝—薨—登遐—登假—万岁
台教—清教—大教—雅教—清诲—钧诲—诲示—教示
反义聚合也有反义语素聚合、反义词语聚合两个层次。
很多学者对汉语反义词做出了有意义的界定。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1989)主张从义素间的关系来确定反义词:“从义素的角度来看,A、B两个词如果中心义素或一部分限定义素都相同,只有一个义素不同,而A、B两词不同的义素,或是互补,或是极性对立,或是反向,那么A、B两词是反义词。”
王冰、徐正考《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初探》(2005)的观点是:同一语言、同一历史时期,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对举关系,在一个或几个义位上相对或相反而词性相同的词。
蒋绍愚的观点可以完美地解释敬谦反义词语,而王冰、徐正考的观点还可以合理地解释敬谦反义语素。先来看反义语素聚合。
(一)反义语素聚合
形容词性敬语素“贵”和形容词性谦语素“敝”,在很多组合小语境和语用大语境中都形成对举关系,例如:
贵处(《儒》第三十回)和敝处(《儒》第四回);
贵地(《儒》第十二回)和敝地(《儒》第四十九回);
贵国(《官》第二十回)和敝国(《官》第五十七回);
贵军(《清》P118)和敝军(《清》P32);
贵省(《儒》第十回)和敝省(《清》P78);
贵县(《儒》第十三回)和敝县(《儒》第十三回);
贵郡(《儒》第四十六回)和敝郡(《艺》P121);
贵乡(《儒》第十五回)和敝乡(《儒》第七回);
贵庄(《水》第三十三回)和敝庄(《水》第四回);
贵衙门(《儒》第四十回)和敝衙门(《官》第三十六回);
贵寓(《儒》第二十一回)和敝寓(《艺》P366);
贵姓(《儒》第八回)和敝姓(《老》第九回)……
这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完全符合有关反义的界定,形成反义语素聚合。
敬谦语中的反义语素聚合也不少,除了“贵”和“敝”外,其他的如“大”和“小”、“厚”和“薄”、“上”和“下”、“仰”和“俯”、“伏”和“垂”、“辱”和“幸”、“赏”和“献”,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反义关系不是固定的一对一关系,例如,“贵”既和“敝”在前例组合小语境中形成反义关系,又和“贱”在下列组合小语境中形成反义关系:
贵地(《儒》第十二回)和贱地(《水》第九回);
贵体(《艺》P27)和贱体(《袁》P139);
贵名(《水》第九回)和贱名(《艺》P41);
贵行(《儒》第五十五回)和贱行(《儒》第五十五回);
贵恙(《儒》第八回)和贱恙(《艺》P146);
贵地(《儒》第十二回)和贱地(《水》第九回)……
“贵”还和“小”在一些组合小语境中形成反义关系,例如:
贵号(《尺》P452)和小号(《老》第七回);
贵恙(《儒》第八回)和小恙(《艺》P204)……
(二)反义词语聚合
一对反义词语的矛盾对立往往建立在同一性的基础上。敬谦语范围内互为反义的词语,理性意义多相同或相近,而敬谦色彩义矛盾对立。每一对敬谦反义词语都形成一个敬谦反义聚合,即每一敬谦反义聚合内只包含一敬一谦两个义位。
敬谦语中最常见的反义聚合,是由单音节敬谦反义语素与同义且同词性的另一语言成分以相同的结构方式组合成的复合词。例如:
大作—拙作
尊况—鄙况
贱恙—贵恙
厚礼—薄礼
大著—小集
贱躯—贵体
高论—末意
垂阅—拜览
拜纳—哂纳
敬聆—垂听
与同义聚合相比,反义聚合多而杂。以“住所”为例,“华居、华寓、华宇、贵府、贵宅、贵处、尊府、尊处、尊居、尊寓、府上”这一同义敬语聚合中的每一词语,都与“寒舍、寒家、敝处、敝寓、鄙寓、敝宅、茅舍、蜗居、陋舍、卑处、舍下”这一同义谦语聚合中的每一词语构成反义关系,形成反义聚合。
在敬谦语的整个体系中,每一词语的反义词语的数量是不等的,有的多,有的少。比如,“手示、手教、华翰、钧札、来教、来示、来谕、兰翰、台翰、大札、华札、华函、惠翰、惠函、惠笺、惠书、惠音、惠札”这一同义敬语聚合中的每一词语,都与“小札、小简、寸笺、寸函、寸札”这一同义谦语聚合中的每一词语形成反义聚合,显然,这一敬语聚合中每一词语的反义词语的数量少,而谦语聚合中每一词语的反义词语的数量多。
多义词就是语义聚合体,词位内形成多义聚合系统。一个多义词就是一个小语义场。这个语义场具有联想性、松散性、结构性、整体性,其中最突出的是联想性,因而被称做联想场。
敬谦语系统内,多义聚合并不罕见。以“下”为例:
下1:在下面的,引申为表谦语素,构成“下忱”、“下怀”、“下情”、“下悃”、“下走”、“在下”、“下愚”、“下鄙”、“下官”、“下处”、“下店”、“下吏”等名词性谦语。
下2:向下的,引申为表敬语素,构成“下问”、“下顾”、“下降”、“下临”、“下爱”、“下教”等动词性敬语。
再以“幸”为例:
幸1:用于对方或他方行为的动词前,表示对方或他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主要是表敬。例如,“幸示”、“幸惠”、“幸认”、“幸原之”、“幸教我”、“幸赐鉴察”、“幸蒙俯允”、“幸勿吝教”、“幸早枉临”、“幸叱存之”等。
幸2:用于自己一方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表示“侥幸”、“幸运”的意思,主要是表谦。如“幸乞”、“幸见”、“幸得”、“幸瞻风采”、“幸叨馆职”等。
同一语词形式下,也存在多义情况。例如,“上下”,在六朝及隋唐时代是对父母的尊称,宋元以后是对公差的尊称,后来又用于问尊长的名字,“犹言上一字下一字”。这是历时累积导致的多义。“尊兄”,既是对朋友、同事等的对称敬称,又是对他人之兄的叙称敬称。这是共时语用导致的多义。
所谓类义关系,指的是义位之间的类属分类关系。在类义关系中,表示大类(即“属”类)的词,通常被称做上类词,表示小类(“属”类下的“种”类)的词往往被称做分类词。一个多层次的类义系统中,大类、小类是相对的。表示同级的类(即同一“属”类下的并列的“种”类)的词,通常被称做共类词。
敬语系统中,存在一些共类词聚合。例如,诗、书等作品类表敬共类词聚合如下:
尊刊、尊刻、尊录、尊书、尊疏、大稿、尊序、尊选、尊箸、尊作、大著、大撰、大作、尊辑、尊本、尊帖、尊撰、钧帖、大集、大刻、大柬、大文、大手笔、大序、钧札、尊札、大札、华翰......
组合系统
表敬语义位内部的各语素连接起来组成敬辞,语素之间就有了一种组合关系;敬语义位和义位连接起来组成表敬短语,义位和义位之间也有了组合关系。敬语的组合关系所体现的规则,主要有同素规则、互补规则、顺序规则、方向同一规则、态度同一规则和语体同一规则。
“同素”指的是组合成表敬义位的各语义单位有共同的义素。例如:
令郎=令(a.敬辞,b.对方,c.亲属或有关系的人)+郎(a.尊称,b.对方,c.儿子)
尊府=尊(a.敬辞,b.跟对方有关的,c.人或事物)+府(a.敬辞,b.对方的,c.家)
令尊大人=令尊(a.尊称,b.对方的父亲)+大人(a.敬辞,b.称长辈)
先生阁下=先生(a.敬辞,b.对方)+阁下(a.敬辞,b.对方)
可见,组合成义位“令郎”的“令”和“郎”有共同的义素。“尊府”、“令尊大人”、“先生阁下”也同样如此。这些组合都体现了同素规则。
同素规则在构词结构中有集中的体现。所谓构词结构,是以共同的语素为形式脉络的义位谱系,表层是共同语素聚合的词族,深层是共同语素义聚合的义族。这里的“义族”,不是指纯粹的语义词群,而是带语法属性的词汇·语义词群。严格地说,构词都是以语素义为构词的基本单位的。详见“聚合系统”中的“同素义族聚合”。
所谓分布,指的是特定语言单位出现的位置的范围,此处主要指表敬语素出现的位置范围。互补分布总是相对于一定的域而言。从表敬语素的修饰对象来看,它们的分布多呈互补状态。比如,有的敬语素主要用于修饰人,有的敬语素主要用于修饰物(偶尔也用于修饰人),有的敬语素用于修饰动作。
(1)主要修饰人的,如“令”、“贤”、“先”、“乃”等。
尽管都是修饰人,这些语素内部依然有较明晰的分工,从而也体现出互补分布的规则。例如:
“令”修饰对方或他方的亲属,构成令先祖、令先、令先尊、令祖、令祖母、令尊、令严、令慈、令堂、令亲家、令岳、令岳丈、令外舅、令伯、令伯母、令叔祖、令叔、令表叔、令兄、令表兄、令嫂、令正、令舅、令姊、令姊丈、令弟、令妹、令爱、令婿、令郎、令嗣、令子、令女、令侄、令甥、令孙、令姪孙等表敬叙称。
此外,“乃”作为对第三人的亲属示敬的叙称,与“令”等构成更高层级的互补关系;“先”是一个主要用于叙称已逝尊长的敬语素,与所有用于生者的亲属敬语素构成了互补。
(2)主要修饰名物(偶尔用于修饰人)的,如“贵”、“华”、“雅”、“清”、“芳”、“宝”、“鸿”、“大”、“高”、“厚”、……
(3)主要修饰动作的,如“奉”、“拜”、“垂”、“光”、“谨”、“敬”、“仰”、“肃”、“俯”、“伏”、“趋”、“惠”、“恭”、……
有一部分敬语素的组合功能呈交叉分布状态,例如,“雅”、“台”、“钧”、“惠”、“玉”等,既可以修饰物,也可以修饰动作;“大”、“尊”等,既可以修饰人,也可以修饰物。
一般而言,只要有组合,就存在着组合的顺序。以义位内部的组合为例:由敬语素和非敬语素组合成名词性和动词性敬词语时,两种语素的组合大致遵循“敬语素+非敬语素”的顺序规则,从而形成“定中”或“状中”的偏正结构(请参阅“非称谓性敬语素”部分的用例)。
正如混沌学理论所认为的,事物存在着无序运动状态。一方面,敬语的组合体现着一定的顺序;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敬语素和非敬语素的组合都遵循同一顺序规则:不同于前文“敬语素+非敬语素”的顺序,有一些敬语素的组合呈相反的顺序,如“×翁、×老、×位”的组合顺序是“非敬语素+敬语素”;也有一些呈现出可前可后的两可顺序状态,如“教”、“上”、“下”(请参阅“非称谓性敬语素”中与语素“上”、“下”相关的用例)等。
再看义位间的组合。这里以若干敬称的并列使用为例。敬称的并列使用可以表达更为郑重和敬重的态度和情感,口语交际中有,但以书信起首称谓语最为常见、最具有典型性。
口语中的用例如:“知府大人”(《老》第十二回)、“两位恩爷”(《老》第十四回)、“列位看官”(《红》第一回)、“贵教老爷们”(《儒》第四回)、“你贵东家林公”(《红》第二回)、“令先祖太老爷”(《儒》第三十二回)、“令孙老爷”(《儒》第五十五回)、“补翁先生”(《老》第十七回)、“申老父台的令弟”(《老》第十回)等。
书信中的用例如:“仁兄世年大人足下”(《艺》P84)、“先生函丈”(《明(二)》P66)、“尊亲家门下”(《明(二)》P207)、“大人膝下”(《尺》P719)等。
并列使用的尊称有无顺序制约关系?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2005)对现代汉语称谓进行研究后认为:“称道人时,并列用两种以上称谓,其规则有:
(1)义域小的称谓在前,义域大的尊称或更尊敬的称谓在后。
(2)较虚的荣誉衔位在前,较实的职称、职务称谓在后。”
马庆株《忧乐斋文存:马庆株自选集》(2004)在对“指人敬称构成同位词组的情形”进行研究后认为,它们遵循着一定的顺序,“总规律是:叙称名词在对称名词之前,可用于对称叙称的Na用在叙称名词之后、对称名词之前。”
刘宏丽对明代及清据时期敬称谓的连用情况进行考察,发现确实有一些组合顺序规律。
(一)对受话人连用敬称的顺序
大致遵循“职务敬称+字号(有时与“君”、“翁”等连用)+拟亲属或泛亲属敬称+表亲家、同年等私谊关系的称谓+职尊敬称+曲指敬称”(其中的每一环都可能缺失)的组合顺序。除了“表亲家、同年等私谊关系的称谓”内部的组合顺序很不固定之外,其余的顺序相对稳定,尤其曲指敬称,只要用到它们,没有不是在最末“殿后”的。举例如下:
学士阁下(《尺》P551)、老前辈大人(《艺》P105)、夫子大人左右(《艺》P216)、小山五哥素几(《艺》P157)、老年兄大人执事(《明(二)》P180)、炎之五兄前辈左右(《艺》P157)、仁兄同年大人阁下(《清》P1)、筱珊仁兄姻年大人阁下(《艺》P173)、筱珊仁弟大人道席(《艺》P32)、筱荃(注:收信人的字号)仁兄大公祖亲家同年大人阁下(《清》P150)、寄云(注:收信人的字号)贤弟老夫子大人阁下(《清》P75)、寄君老前辈仁兄亲家制军大人阁下(《清》P98)、大院长约菴老先生乡丈(《明(二)》P95)、太史衡山文老先生大人台下(明(四)》P83),等等。
上述顺序只是一个大致的顺序,不同的主体在使用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授、受双方也有不同的情感关系和不同的情感倾向,这也会影响称谓顺序的选择。
(二)对“第三人”连用敬称的顺序
这里仅仅讨论与受话人有亲属关系的“第三人”的敬称顺序,那就是:叙称亲属敬称+较通用的对称敬称。例如:
令尊堂老夫人(《明(一)》P39)、令亲大人(《红》第三回)、令岳大人(《官》第五十二回)、令孙老爷(《儒》第五十五回)、令弟先生(《袁》P143)、令先祖大人(《明(二)》58)、令祖老先生(《儒》第十回)、令尊堂老夫人(《明(一)》P39)、令先尊太老爷(《儒》第三十二回)、年嫂夫人(《艺》P228)、尊亲家老先生(《明(二)》P137)……
倘若说话人与这个“第三人”也有亲谊关系,则可以在那两个连用的敬称中间加入一个说话人对此“第三人”的对称敬称。例如:
“尊翁老伯大人”(《艺》P11)、“令嗣尊舅”(《明(二)》P137)、“令正弟妇大人”(《清》P101)、“令郎大哥先生、令孙道契、令婿姬文兄”(《明(四)》P53-56),等等。
方向同一规则又称为“同向规则”、“方向一致规则”、“方向协调规则”,指的是义位内部或义位之间在组合的过程中,内外方向或上下方向(请参阅“语用方向特点”标题下的内容)协调一致,不出现错乱。
比如,在义位内部,要把“呈、掷”与“上、下”组合搭配成两个义位,由于“呈”具有下对上的方向性,所以只能组合成“呈上”和“掷下”,这样搭配上下方向才协调一致。同理,要把“赏、贡”与“光、丑”组合搭配成两个义位,只有“赏光”、“贡丑”的组合方向才不错乱。
义位之间的组合同样要遵循方向同一规则。比如,要把“拜读”、“垂览”、“大作”、“拙作”四个敬谦辞两两搭配组合成短语,“拜读大作”、“垂览拙作”才是符合方向同一规则的组合。“拜服高见、恭候台光、光临草寨、嘉宾惠临、敬治薄酒,恭候台光、郡驾下临、谬采虚声、谬承金奖、禀明上台、垂怜赐救、伏乞垂鉴、拜托你大人、恭肃遥叩芳辰、卑职仰承先志”的组合无不体现了方向协调规则。
态度同一规则指的是恭敬的态度(或谦逊的态度)一致的语素宜相互组合,而恭敬的态度(或谦逊的态度)对立的语素不宜相互组合。比如要把“贵、寒、府、舍”四个敬谦语素组合成两个义位,就应把表敬的两个语素“贵”和“府”组合成义位“贵府”,把表谦的两个语素“寒”和“舍”组合成义位“寒舍”,而不宜交叉组合为“贵舍”和“寒府”。
同理,“上、下、府、舍”四个敬谦语素只宜组合成“府上”、“舍下”两个义位,而不宜交叉组合成“府下”和“舍上”。“草舍、华府、钧诲、台谕”等义位内部的语素组合,“盛德高情、菲才薄植、宏才大略、才疏学浅”等义位之间的组合,都体现了态度同一规则。
语体同一规则指的是文言性强的语素(或)义位宜相互组合、文言性弱的语素(或义位)宜相互组合的规则。它既体现在敬语的义位内部,也体现在敬语各义位之间。
(一)义位内部
请比较下列两组词语的组合情况:
口语组:老人家大老爷老前辈、父母官、姑老爷、大哥、大叔、阿叔、看官、请问、大力、大作、厚礼、借光赏脸抬举提拔……
文言组:贤乔梓、尊翁、惠翰、鼎言、敬悉、贵恙、谨启垂询雅鉴、赐谕、钧裁、雅察、仰荷、哲嗣、清诲、钧函、奉缴、阖府、诸君、令堂、俯允令媛……
口语组中的义位多由口语性强或语体中性的语素组合而成,而书面语组中的义位多由文言性强或语体中性的语素组合而成。
(二)义位之间
文言系列的义位宜相互组合,口语系列的义位宜相互组合,如:
口语组:伯父大人、县大老爷、报效老师……
文言组:拜展台笺、清德硕望、拜聆德教、幸赐览察、谨聆种是、幸蒙俯允、谨以奉闻、垂怜赐教、“前晤尊公大人,幸瞻风采”(《儒》第八回)、“奉书极荷垂教之勤,伏读钦感”(《清》P152)……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7 16:35
目录
概述
敬语的界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