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图
明朝万历官员
王图(1557—1627),字则之,号衷白,明陕西耀州人。王国弟。其父王邦宪,因政声卓著而升莱州府通判。在其父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王图于万历十四年(1586)便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王图事迹在历代耀州县志人物传“刚介”条均有记载。其一生为官清廉,著述颇丰,在陕西地方政治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明史》亦有王图传。
人物生平
初授翰林院检讨,以右中允掌南京翰林院事,充东宫讲官。“妖书”(《续忧危竑议》)事发,宰相沈一贯罗织罪名,迫害阁臣沈鲤礼部侍郎郭正域,王图尽力劝阻之,屡迁詹事,进吏部侍郎。时京中东林党多有识之士,除耀州的王国、王图兄弟外,有富平人孙丕杨及孙瑭等。因其均为陕西籍,遂被目为秦党,且有“欲去富平,先去耀州”的流言蜚语。当时王图有入阁当宰相的希望,因之忌恨王图的人越来越多。适逢京官考核之期,吏部尚书孙丕杨主持其事,反对者提出要孙丕杨先举行廷辩,议论东林党的是非,然后再进行考核。王图向孙丕扬进言,阻止了这一阴谋,更加引起反对者的愤狠,便诬告王图的儿子、宝坻县令王淑汴“贪赃巨万”。
此案虽经皇帝下诏追查,及时处分了诬告生事者,但仍遭到反对者的接连攻击,不得已,王图只好上章告老,致仕回乡。
天启三年(1623),召用旧官,王图因复职,任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翌年,复遭魏忠贤亲信刘弘先弹劾,被削籍回乡,未久即卒于家。崇祯初,赠太子太保,谥文肃。
个人作品
据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四十八记载:王图撰有“《文集》《奏议》若干卷,《文体颇评》《史记侧》《讲筵日录》《玉堂制草》《颖客偶谈》又若干卷。”惜今不存。汪灏《续天启三年(1623),耀州志》收录王图诗《秋日过渭上饮南宫庶玄象园》4首。诗歌内容涉及怀人思乡、赠友送别、山水田园、见景抒情、人生际遇等。其中赠答酬唱之作如《赠郡博木斋先生之任鲁藩教授二首》《送少宰沈公奉诏归省》《送潘雪松侍御谪广州》《送别驾归君之任闽中》《送林开先馆丈参藩处州二首》《别水南徐先生》等占到了现存诗作的近三分之二。这些诗作的留存为考证王图生前交游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目前药王山存有王图撰写的《重修漆浒左赠君生祠记》石刻。
史料记载
王图任职期间,不偏不倚,正直不阿,深得朝廷器重。
万历三十一年“妖书”事起,因其言词诡妄,牵扯立太子之事。神宗皇帝要求严查妖书作者,宰相沈一贯借机罗织罪名,迫害阁臣沈鲤及礼部侍郎郭正域,王图尽力劝阻,可见其心性之正。
万历三十八年(1610),王图主持庚戌会试,分校官为汤宾尹。汤宾尹因考生韩敬为自己的学生,便徇私录为第一。知贡举(主试者)吴道南知道后,欲弹劾汤宾尹,因王图劝阻而作罢。汤宾尹让门生王绍徽以同乡身份拜谒王图,王绍徽在王图面前极力称赞汤宾尹,并说吴道南的同伙想倾天启三年(1623),覆汤宾尹和王图,劝王图早做提防。王图严厉回绝了他,王绍徽拂袖而去。
王图生活于多事之秋的明代晚期,此时政治腐败,东南沿海受到倭寇侵扰,社会矛盾尖锐。王图却逆流而上,因在朝廷以正直著称,不久就迁升詹事,进吏部侍郎。其时京中东林党多有识之士,除耀州的王国、王图兄弟外,有富平孙丕杨等,被视为“秦党”。并有:“欲去富平,先去耀州兄弟。秦脉斩断,吾辈可以得志。”的流言。加之王图将入内阁,故忌之者益众。适逢京官考核之期,反对者提出要孙丕杨先举行廷辩,议论东林党的是非,然后再进行考核。王图向孙丕扬进言,阻止了这一阴谋,引起反对者嫉恨,便诬告王图之子宝坻知县王淑抃“贪赃巨万”,弹劾王图,王图于是告老回乡。
天启三年(1623),朝廷召用旧官,王图任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协理詹事府事。次年,遭魏忠贤亲信刘弘先弹劾,被削籍回乡,不久便卒于家。崇祯初年,王图被平反昭雪,赠太子太保,赐谥“文肃”。
亲属成员
子王淑汴,万历进士,官至户部郎中
参考资料
耀州区王图传略.三秦游.2012-7-18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08:5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