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师,汉语词语,读音zōng shī。也指传统宗师定义。释义为指在某专业领域上成就非凡受人尊崇而可奉为师表的人。出自《
后汉书·朱浮传》。但庄子在著作《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中就已经提出了“宗师”这个词。
释义
详细解释
1.为众所崇仰,堪称师表之人。
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使 孔圣 之言传而不绝。” 唐
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孙逖文公集序》:“夫然,信可谓人文之宗师,国风之哲匠者矣” 宋 孔平仲《
谈苑》卷三:“ 石介 ,字 守道 ,
徂徕山 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 徂徕先生 。” 清
戴名世 《答张氏二生书》:“不佞自初有知识,即治古文,奉 子长 、 退之 为宗师。”
秦牧《艺海拾贝·眼睛的奥妙》:“ 晋 代的
顾恺之 ,画过《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名画,一向被人推为 中国
画史上的第一位画人物的宗师。”
2.尊崇;效法,
以之为师。《
汉书·艺文志》:“
儒家者流……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宗师
仲尼 ,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后汉书·谢弼传》:“
谢弼 字 辅宣 , 东郡 武阳 人也。中直方正,为乡邑所宗师。” 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 凝式虽仕历五代,以心疾闲居,故时人目以风子。其笔迹遒放,宗师
欧阳询 与 颜真卿 ,而加以纵逸。”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惟 献吉 宗师 子美,并夺其神。”
3.明 清 时对
提督学道、
提督学政的尊称。《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子文 又到馆中,静坐了一月有馀,宗师起马牌已到。那宗师姓 梁 名 玉范 , 江西 人。” 明
汤显祖 《亭·腐叹》:“小子自幼习儒,十二岁进学,超增补廪,观场一十五次,不幸前任宗师,考居劣等停廪。”《
儒林外史》第三回:“正值宗师来省録遗,
周进 就録了个贡监首卷。”
4.官名, 汉 置, 晋 沿之,属
宗正卿,掌管宗室子弟的训导。《
汉书·平帝纪》:“其为宗室自
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
世氏,
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二千石选有德义者以为宗师。”《晋书·汝南王亮传》:“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乃以 亮 为宗师,本官如故,使训导观察,有不遵礼法,小者正以义方,大者随事闻奏。”《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十一月, 魏 主 珪 如西宫,命宗室置宗师,八国置大师、小师,
州郡亦各置师,以辨宗党,与才行,如 魏 晋 中正之职。”
5. 佛教尊称传其宗法者为宗师。参阅《
释氏要览》卷上。
解释说明
zōngshī
1.官名。西汉平帝时置,属
宗伯(即
宗正、正卿),掌管散处郡国的宗室子弟的训导。《汉书·平帝纪》说:“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西晋武帝时亦置,属宗正卿,掌管宗室子弟的教训。
北魏亦以宗师掌宗室。
北周依《
周礼》置六官,于春官
大宗伯卿外,另于
天官府内,依北魏原制,设
宗师中大夫、
小宗师下大夫、上士、中士等官,所属尚有宗正上士、中士、下士。
2. 为众人尊崇奉为师表的人: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人文之宗师,国风之哲匠。
3、另有指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内有着极高成就,能够推陈出新,自立门户,甚或是容纳百家,自己创建出一个全新的理论系统出来的大师,也即是有能力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谓之宗师。
大师和宗师不应该视为一体,大师是指在某一领域或多种领域内都取得极高的成就,但未必就有开宗立派的能力,而宗师则必定附带着能开宗立派的条件。宗师肯定是大师,但大师却不一定是宗师。
代表人物
藏医药宗师
玉妥宁玛·云丹贡布是公元8世纪一位杰出的藏
医药学大师,是创建
藏医药学完整
理论体系的创始人,他在藏医学方面做出的卓著贡献,广为传颂。公元708年(
藏历土猴年猴月15日)玉妥宁玛·云丹贡布诞生于
拉萨西郊堆龙吉纳一个藏医世家,后为
吐蕃赞普
赤松德赞之御医。玉妥宁玛·云丹贡布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到青少年时代,在医药学方面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和很深的研究,且颇具名望。自25岁起,为了更广泛深入地学习和掌握以
西藏本土医学为主的医药知识,他舍弃优裕的
生活环境,千里迢迢,外出行医求学。先后遍游藏区各地和
尼泊尔、印度等邻近国家学习和吸收各地医学精华,并多次到祖国内地五台山等地考察、了解和学习
汉地医学,从而积累和丰富了自身的医学知识。玉妥这种善于吸收百家之长,集各派精华为己用的
学习方法,对他后期事业上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年时期,是玉妥在医学事业上的黄金时段,他在高度统一和整理西藏本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各医家学派之长,花费二十多年的心血,完成了藏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经典作品—《
四部医典》。从而以创新的精神,奠定了藏医学的理论基础,创立了较完整的藏医学体系,为发展藏医药学,做出了不朽的功勋。
玉妥晚年,除了继续著书立说之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医学教育方面,先后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藏医高层人才,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诫。特别是在西藏贡布地区(现
林芝米林县境内)创办藏医学校,广泛实施教学,并制定了相当于医学博士、硕士等的
学位授予制度。在距今1200多年前,开创藏医
高等教育与学位授予制度的先河,可谓人类医学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
到公元8世纪末,玉妥宁玛·云丹贡布《四部医典》的问世,真正标志着
藏医药学体系的建立,这是藏
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玉妥宁玛·云丹贡布在人类医学发展史上一个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四部医典》对藏医药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千多年来,历代藏医学家视《四部医典》为藏医药学母本,是研习藏医的基本依据和指南,也是藏医药学习者必修的教科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版的汉译《四部医典》
序文指出:“这是一部古代医学巨著,在藏医学中,它的重要性相当于汉族医学中的《
黄帝内经》”。
玉妥宁玛·云丹贡布光辉的一生,不仅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医学著作,而且还留下了许多宝贵的
精神财富。在科学领域里,永不疲倦的进取精神和勇于探索前人未足领域的开拓精神是最重要的。玉妥宁玛·云丹贡布恰恰具备了这一非凡的素质,从而成功地跨进了庄严的医药科学殿堂。《玉妥宁玛·云丹贡布传》中记载:青少年时代的玉妥,不仅具有相当高明的医学知识,而且在
临床实践中富有科学的创造性。他曾应周边国家国王的邀请,前往行医,在尼泊尔成功医治了尼泊尔国王寒性胃肠顽疾;在
克什米尔运用藏医
外科器械疗法对克什米尔大臣桑格白巴成功进行了
脑颅外伤手术,并得到国王嘉奖;在60岁时到祖国内地行医求学期间,玉妥还治愈过
唐朝皇帝中风顽疾等。正是凭借这种高超的医术和孜孜不倦的开拓精神,玉妥赢得了各国国王、
王公贵族和当地医生的肯定与尊重,成为当时举目公认、名扬四海的医学家。
他明确指出“要抛弃偏见;要不分
国家和地区,做替一切病人治病的仁慈医生”。这个主张符合“
科学无国界,学者有祖国”的科学精神。他一生中曾多次到印度、尼泊尔和祖国内地等地行医讲学,在促进
民族医学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贡献。玉妥医著除《四部医典》外,还有《实践明灯》、《经验明了》等三十多部作品,这些著作仍是祖国医学宝库中永不失光的璀璨明珠。
据史书记载,玉妥宁玛·云丹贡布享年125岁,于公元833年逝世于圣地拉萨。
指在某专业领域成就非凡上受人尊崇而可奉为师表的人。
宗师谢如如
谢如如(1852~1930年),字崇祥,
长乐县首占乡
岱边村人,13岁随父迁居
福州台江星安桥畔,在宝美斋鞋铺学艺,业余向“潘屿八”林达崇学
罗汉拳。如如继承师传,结合自己身材矮壮情况,以
鹤拳为主,创造出刚柔并行注重“三战”的拳法,因运气时声如鹤鸣,遂命名为“
鸣鹤拳”。25岁时广收门徒,如如白天做工,晚上授拳。清光绪三年至六年(1877~1880年)间,寓居福州的琉球人东恩纳宽量拜如如为师。后来回到琉球,成为日本
刚柔流空手道宗师,其拳理、拳法均与鸣鹤拳相通。光绪九年(1883年)起,如如正式开馆授徒。在49年的武术生涯中,收徒众多,成为福州鸣鹤拳的宗师。
拳术传播到30多个国家。1990年6月,日方在
福建省体育中心为其建立显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