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是指在完成
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对“高等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1962年在非洲召开的由44个国家参加的高等教育会议认为,“高等教育是指大学、
文学院、
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
独立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其基本入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一般入学年龄为18 岁,学完课程后授予学位、文凭或证书,作为完成高等学业的证明”。
2011年修订的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指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在专业化的教育学科领域提供学习活动。它以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学习为目标。高等教育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但由于它还包括了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因此比学术教育更广泛。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有大学、专门学院等。” 199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要素
竞争力
高等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基础。高等教育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同时又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其众多的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处于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了高等教育竞争力。
投入
高等教育投入包括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其中,硬件投入指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它们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维持运转的必要条件;软件投入指教育政策、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等,它们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环境的反映。
发展水平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运转的产出,它可以从这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和国际化程度来反映。高等教育除了自身的产出,还通过培养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知识创新等活动,对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产生作用和贡献。高等教育的贡献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发展历史
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逐渐呈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特征。处于内忧外患中的
中华民族,尤其对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然而,“富国强兵”的宏愿使一部分思想先驱们放弃了单纯“排外”、“拒外”的民族情结,经过反思与选择,纷纷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教育,并先后提出过诸多发展和改良中国教育的积极主张,并使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蹒跚前行。从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派举办高等教育,到维新派主张的高等教育,其本质都反映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1901年,袁世凯起草了《
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为当时中国正在兴起的
现代大学树立了生动的标准,清政府要求各省参照山东章程设立学堂,此后,
浙江、
江苏、
山西、
四川、
河南、
江西、
福建、
广西等省纷纷上奏仿山东章程创办学堂事宜。
壬子癸丑学制
辛亥革命后出台了“
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对旧的教育制度和宗旨进行了一些改革,提出了高等教育设置的新规定,形成了中国资产阶级学校体制的发展基础。而在这之后的另一次教育改革,则开始于1922年,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明显的发展。思想、文化上的进步和大工业生产的趋势,都对发展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当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美国对华政策指向等因素的影响。
苏联模式
20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开始调整,并学习苏联、开始在高校设置专业,这是中国高校体系转型的重要表现。客观地说,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全面移植苏联教育模式,有着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高校移植
苏联模式,只是社会各领域全面学习苏联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现改革、开放,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学习他国经验的条件。1978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又开始主动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并自觉接合本国的实际,以努力探求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为此,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最终目标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高等教育强国进入新时代必须要解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的需要和高等教育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它也是当前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
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学科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学历层次
高等教育学历层次
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包括以下形式: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学历代码
普通高等教育学历层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博士研究生证书代码(01) 、硕士研究生证书代码(02)、第二学士学位学历证书代码(04)、本科学历代码(05)、专科学历代码(06)。
证书编号
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本专科教育阶段)、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历证书,前五位数字为各个大学的名称代码,第六位(1)代表就是普通高等教育(统招)学历形式。
另注证书编号中第六位办学类型其他代码:1:普通高等教育(
统招);5:成人高等教育;6: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
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7:网络教育为;8:
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
教育方式
普通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指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全日制学习的本专科学历教育或通过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考博、
申请考核制等招收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普通研究生的
研究生学历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本专科阶段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高考)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公办
本科大学、独立学院、
民办高校和
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根据高考录取批次的不同,本科也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但它们同属于一个层次和等级(即本科
教育层次)。同时本科又分为“重点
本科高校中国高等教育储干培养计划之下的本科办学等级(部属、省属、市属)的不同、本科
办学体制以及性质(公办、民办)的不同,由办学体制决定的本科学费高低的不同,本科(一本、二本、
三本)各大学毕业证书“本簿和颜色”的相同与不同等等与本科高校的层次和“学历、文凭”水平的高低无关,所以一本、二本、三本高校是具有相同本科学历和文凭的高校,只是侧重不同,重点本科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理论研究,
普通本科高校(普通一本、二本、三本高校)重理论应用,
中国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将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21世纪的高等教育即重点本科重研究,普通本科重应用。
注:名单排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为准。
应用型高等教育
在我国改革和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发展
应用型高等教育是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我国发展
应用型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样要强调复合型和通用性,政府政策引导和完善学校
治理结构,
应用型高等教育不排斥
学科建设,提升经济
可及性及通道灵活性是可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吸引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师资建设的重要趋势。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
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特别是
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属
国民教育系列,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承认
学历,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三种:专科起点本科(简称
专升本)、高中起点本科(简称
高起本)、高中起点专科(简称
高起专)。
成人高等教育的授课方式大体分为脱产、业余及函授三种形式,考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继续教育需要通过高等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
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
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
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
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
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电大开放教育
电大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基本特征为: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取消和突破对学习者的限制和障碍。比如
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凡有志向学习者,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不需参加入学考试,均可以申请入学;学生对
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
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以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
远程网络教育
远程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兴的
教育模式,全国有教育部批准具备招生资格的试点网校68所。远程网络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主要通过
远程教育实施教学,学生点击网上课件(或是光盘课件)来完成课程的学习,通过
电子邮件或贴贴子的方式向教师提交作业或
即时交流,另有一些集中面授。
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发布《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提出,探索构建
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
研究型高等学校、
应用型高等学校、
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
法律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高等教育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教育质量
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之所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实质是高等教育活动在演进过程中其功能裂变的结果。从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历史逻辑看,
人才培养是基本职能,
科学研究是重要职能,
社会服务是延伸职能。但在传统大学的实践中,这三种职能都是“聚焦”在人才培养上,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术概念
纵观质量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的重视程度,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系统只要有了危机意识,就会有
质量意识的提升及保障措施的出现。凡是危机意识强烈的国家,其高等教育质量意识也十分强烈,对质量保障的“技术”探索和追求就相对快一些,反之就慢一些。高等教育的危机意识与质量意识的相辅相成,可以刺激其质量保障技术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系统的
质量管理理论和
技术标准。
反应程度
高等教育系统对
危机意识的反应程度及采取应对措施的能力,往往是大学内在价值取向与社会外在价值取向的平衡与协调的结果,前者强调的是高等教育的学术属性,后者强调的是高等教育的
社会属性。
大众化
高等教育危机意识的形成与一国高等教育
大众化的进程紧密相关。高等教育危机意识实际上是“量”的“繁荣”之后带来的质量危机。当高等教育规模较小的时候,质量高与低对大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会那么明显;当高等教育规模大的时候,质量高与低的差别对大学带来的后果比较严重。
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危机意识的形成与一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紧密相关。在国际上,对高等教育
办学模式、投资模式和管理模式实行相对“集中”管理的国家,其危机意识的形成往往滞后,原因就在于大学的主体性不强,办学主体的自主性较弱,习惯于政府的质量监控和制度安排。
学历认证
“中心”提供两种学历查询方式
(1)学历证书网上查询:该系统提供两种
服务模式,一是针对零散查询的用户,以
手机短信、168
声讯、
小灵通等支付查询费的方式,可以查询2001年(含)以后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
网络教育以及自学考试等
国家承认的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信息;二是针对批量查询的用户,用户可通过购买
学信卡进行网上注册充值后登录学信就业即可查询1991年以来的学历数据。
(2)
学历认证:“中心”认证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授权管理的1991年以来全国高等教育学历信息数据库,经审核后,出具《中国高等教育
学历认证报告》(学历认证报告),并对报告进行电子注册,提供网上查询。学历认证的范围包括:研究生毕业证书、普通本专科毕业证书、成人本专科毕业证书、自学考试毕业证书、
国家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以及网络教育毕业证书。“中心”为求职、出国、升学、证书丢失等提供
学历证明,出具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向“中心”或“中心”授权的代理机构提出认证申请,认证只需申请一次,“中心”同时提供书面和网上两种形式的认证结果,用户可凭认证报告上的证书编号及报告编号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
研究机构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始于1982年设立的教务处高等教育研究室,1986年高教室升格为系所级建制,1987年更名为高等教育研究所。1993年获得高等教育学硕士点。2002年成立教育科学与管理系,高教所作为校级研究所仍然保留。
IESALC
拉美及加勒比地区高等级教育国际研究所(IESALC)是教科文组织下设的一类机构,于1997年在
委内瑞拉加拉加斯成立。IESALC旨在帮助各国应对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关的挑战。
INQAAHE
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简称“INQAAHE”)是一家教育领域非政府、专业性、全球性国际组织。INQAAHE的使命是为了高等院校、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促进
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相互分享信息与经验;引领行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开发与推广质量保障专业实践标准;鼓励与帮助会员机构持续地进行专业发展和能力建设。
发展情况
改革成绩
2017年10月22日,中国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北京表示,将提升
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化解好学校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到2020年,完全消除“
大班额”,基本
普及高等教育。
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
本科院校1270所(含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967.45万人,在校生3285.29万人。招收研究生110.66万人,在学研究生313.96万人。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363.76万人,在校生777.29万人。招收网络本专科277.91万人,在校生846.45万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3.30万人。
2020年5月,教育部官网公布的2019年全国
教育事业发展
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截至2020年6月30日,
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
成人高等学校265所。本名单未包含
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
2021年3月1日,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
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
2022年5月17日,从教育部
新闻发布会获悉,中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
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
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
截至2022年9月9日,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比十年前提高27.8个百分点。
2023年3月23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25万人。全国共有高等教育专任教师197.78万人。高等教育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含职业本科)1521所,2022年招生546.61万人(不含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54.29万人),连续4年超过普通本科招生规模。
2023年7月5日,教育部网站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普通本科学校校均规模16793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校均规模19487人,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10168人。
2023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高等教育男女比例基本均衡。2022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为2903.3万人,比2021年增加122.5万人;占在校生的50.0%,男女比例保持均衡。
2024年1月,入选2023年中国大学改革十大主题词。
现代化
经过新中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明显加速,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与国际教育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相比,我国教育还存在明显的短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教育体制机制不尽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
教育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
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我们的教育
管理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管理体系和
管理能力还
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着力解决这些
重大问题,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
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并于同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方案里提到,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推动一批
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和
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
知识发现和
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
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
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到21世纪中叶,
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要求把
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中西部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显著提升。2023年6月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提出以
郑州、
武汉、
重庆、
成都、
西安、
兰州为支点,培育出一批龙头高校,汇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带动中西部高校集群发展。据统计,中西部高校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从2012年的7000个增长到2022年的8100个;新一轮“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中西部地区共有48所建设高校、123个建设学科入选,带动中西部高校不断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数据统计
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
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中国教育部的
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88年为3.7%,中国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2001年毛入学率达到11%,2002年到15%。
国际上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从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但大众化的开端时期实际是在
二战后,二战之后,世界有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大众化是为了适应社会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转型的需要,也为适应社会
第三产业雇员水平提高的需要。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中国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2001年
毛入学率达到11%,2002年到15%。2014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到37.5%,2017年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5.7%,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
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2018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范海林表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018年我国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即将由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入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2019年,
高职扩招1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2022年5月17日,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获悉,中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
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25万人。全国共有高等教育专任教师197.78万人。高等教育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含职业本科)1521所。
2024年3月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比上年增加108.11万人,增长2.32%。全国共有高等教育专任教师207.49万人,比上年增加9.71万人,增长4.91%。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34.55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08万人;高职(专科)学校68.46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41万人。
2024年7月19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举行的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
2024年10月,《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其中公布:2023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5]4763.19万人,比上年增加108.1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普通本科学校校均规模[26]17194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校均规模20127人,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101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