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一个
历史范畴,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
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
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定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
精神生产的
劳动者,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统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创造者原理。
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
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
阶级、
阶层和
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
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含义
解释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要把自然资源改造成为社会财富,
劳动者必须掌握适当的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劳动群众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创造了人类的
物质文明。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
体力劳动者和
脑力劳动者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共同产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脑力劳动在创造物质成果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从而使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任何人要从事
科学、
文化、
艺术等精神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一定的物质手段,这些都是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创造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
精神财富的原料或半成品,
科学家、
艺术家、
思想家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整理和加工或由此产生灵感并形成精神财富;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会凝结着人们的某种智慧,因此这种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创造了许多
雕刻、
绘画作品,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一切
社会矛盾都是人与人的矛盾,社会矛盾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去解决。历史上一切社会矛盾的地解决,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
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进入
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它们所起的作用是通过
改革、巩固和完善
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
方法论
同群众实践结合
A、要相信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蕴藏着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所以我们要相信群众,有事同群众商量,就能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敌人,取得事业的胜利。
B、要依靠群众。我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是亿万群众的共同事业,必须依靠广大群众来完成。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的一切工作也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依靠他们的辛勤劳动才能完成。即使是由个人承担来完成的任务,也需要依靠群众的协作才能完成。
C、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只有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解放,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应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②青年学生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A、原因:这是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
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青年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改革风险缺少心理准备,思想上往往会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点,有时还带有
主观主义和
个人主义的倾向。所以只有通过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熟悉工农群众,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
B、措施:第一,既要认真读书,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今的社会活动空间更加广泛,社会生活的内容日益丰富,一个人要生存和发展,要对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把读书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第二,要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工农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我们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吸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运用自己所学书本知识在工农群众的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造福人民,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要自觉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使自己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
第四,要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即对人民群众要有思想感情,对人民群众的事业有热爱感,对工农群众有亲近感,对群众疾苦有同情感;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标准;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做工农的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为工农服务。
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者。正是劳动人民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物质
生活资料,
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的、科学的和艺术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所以,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这是最简单、最明显的事实,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事实。
在这个问题上,
资产阶级思想家从来是不承认的,他们否认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十分荒谬的。事实是:
①人民群众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社会实践;③劳动人民直接参加了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人民在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的原料的同时,还对这些原料作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创造出精神财富的珍品,这就是说科学艺术的最早的发明权属于劳动者,而且劳动人民中还涌现出了许多闻名的科学家、艺术家。
总之,上述一切都能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方面抹杀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不过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是同历史的真实情况背道而驰的。但是,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要否定知识分子在创造社会精神财富中的作用,在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精神文化财富的过程中,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
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但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必须靠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在
阶级社会中,就是通过激烈的
阶级斗争来实现。人民群众是
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际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摧毁旧制度的斗争。只有这种群众性的社会革命,才能推动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了历史的主流,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这是一条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就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4)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在
唯物史观看来,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群众的创造活动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在既定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
客观规律进行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群众创造历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现实意义
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现代化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最先进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在
旧中国,工人阶级深受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受的
剥削和压迫比中国其他任何阶级都要沉重,并且同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这种阶级地位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必须将自己的解放同其他劳动群众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把解放一切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作为解放自己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理所当然地要反映和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每一个党员和干部也理所当然地要把实现和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这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党就不可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可能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党的关系
人民立场是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
政治立场,是
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除了
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
血肉联系。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此话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道理是相通的,此中道理警示无穷: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是一个执政党赢得民心的根本保证。
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必须正确认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鱼水关系。人民群众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又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生存之本。脱离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在实践中,有的同志到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能够巧用天时、发挥地利、促进人和,犹如鱼之得水,迅速开创工作新局面;而有的同志却难以打开局面,一件事还没干起来,就“后院起火”,于是就埋怨群众不听话;甚至有的同志官气十足,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干起工作来隔靴搔痒,不得要领。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主要表现为知民情,通民理,办民事,解民忧。只有这样,党与人民群众才能鱼水相依,休戚相关。因此,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讲,必须牢固树立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并将其自觉地作为一种信念,作为党性锻炼的第一追求。
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所谓结合,就是各级干部要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在感情上与群众相通,在生活上与群众相融,把自己置于普通群众的一员;就是要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意图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是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
艰苦创业,带领群众开创生气勃勃的工作局面。
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我们国家的
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摆正主仆位置,处理好主仆关系,是保证不变质的关键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切实履行好公仆的职责,就必须做到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思考“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掌权干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力戒
形式主义和
官僚主义;反对做表面文章、搞
花架子、搞假
政绩;提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创业。
正确处理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本质要求。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的最大危险。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实现了人民的意愿,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关键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克服轻视群众、脱离群众、少数人关起门来冷冷清清办事情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要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