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指随着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区涌入,
人民群众对优质
教育资源的需求与
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城市学校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区学校每个班的人数剧增,超出额定人数的班的现象。
发展历程
2011年,教育部召开了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的专题研讨会,并通过教育部官方
网站推广了湖南
娄底、
吉林延边等地解决大班额问题的经验做法。
2012年,国务院印发《
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要求各地将
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201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教基一〔2013〕10号),提出了利用3-5年时间,使“县镇
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
2014年,
中央财政拨付各地
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经费310亿元,这些经费由各地统筹使用,可以用于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
2017年,全国共有56人以上“大班额”班级36.8万个,占全部班级的10.1%,66人以上“超大班额”班级8.6万个,占全部班级的2.4%。当年,全国减少8.2万个“大班额”,5.6万个“超大班额”。
2018年,要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也就是说要解决2.4%、86000个的问题。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就是56人以上的班,解决36.8万个、占比10.1%的问题。
2020年12月6日,
江苏省
义务教育学校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班级已经“清零”。
2023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
现象原因
城市学校出现“大班额”现象主要原因是因为“生多校少”,学校建设与
城市发展不同步,同时
教育发展不均衡和盲目择校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学生家长表示,之所以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名气较大的学校,甘心忍受“大班额”的拥挤,就是因为这些学校的
升学率高。于是不少家长通过找熟人、托关系,想方设法把孩子放在名校就读,比如提前将孩子的户口落在名校所在学区等。在邵阳市区甚至出现了一个户主挂十多个甚至几十个小孩的现象。由于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不少
家庭条件较好的农民家长也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挤进办学条件好、升学率高的城区学校。湖南
永州市某中学校长说,最头疼的是每学年开学新生报到时,原本学校的
招生计划已定,但往往会有很多“计划外”的学生要求入学。不是学校想招这么多学生,而是优质
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家长们若是看中了某所学校,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我们告诉家长,教室坐不下了,但他们称‘就是买
站票’也要进来,不在乎大班额。”学校只好把这部分学生临时分派到已编定的班级中,班额因此迅速膨胀。
在城市扩容过程中,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不同步也是造成城区学校大班额的主要原因。
例如在
湖南省,根据有关规定,城市新建4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必须配置小学,8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还必须配置初中,其基建经费应纳入该区的
开发计划,新建、扩建4000居民以下的零星住宅区,必须缴纳教育设施配套费。不少地方城市建设、学校建设没有与
居民区建设同步进行。有些县城人口是十年前的两倍以上,但学校数量、规模却还是一如从前,其建设速度远远低于城市建设。此外,由于财政投入相对不足,有些城市学校自身为了节约师资、降低办学成本,就相应地减少开班数,这也是造成“大班额”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象弊端
大班额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育
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会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化解大班额是个重要的任务,也是教育部高度重视的一件事情。
消除大班额方向是明确的,任务是刚性的,但在方式方法上应该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希望各地能够继续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统筹各方,加大工作力度,同时在制定方案时要广泛征求意见,在确保学生利益的前提条件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综合施策
一方面是要新建、
改扩建一批学校,这是根本的举措,首先要缓解学位的紧张,提供足够的学位。第二方面,是要加强管理,要均衡配置资源,尤其是教师的资源,避免学生过度集中在一些热点学校,要大力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
消除大班额还要列出
时间表来。国务院要求2018年12月之前基本消除超大班额。教育部在2016年就下发了专门通知,要求各地及早谋划、及早规划,制定专门方案并报教育部备案,确保2018年基本消除超大班额的目标能够实现。
教学对策
分组学习
大班额由于学生众多,加上学生
自制力较差,因此
组织教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的心理特点,我将学生按优中差搭配,每4人分一组,在课堂上以各种形式的竞赛作为催化剂,让各个小组比学习、比纪律,既激起了他们高涨的
学习兴趣,又维持了良好的
课堂秩序,长期坚持,学生自主学习、
自我管理的意识大大增强。
在每个小组中,组织学生定期竞选组长,主要负责全组学习各个方面的工作,如组织讨论、交流、记录、汇报、检查作业等。课后组长还可充当“小老师”,帮助教师指导组员改错,为他们讲解一些简单的问题。这种
学习方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发言机会,得以面对面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能对照自己的练习情况或纠正别人、或改进自己的解法,表现突出者,还能竞选上组长。而教师可在各小组间
巡回指导提示,或加入某个小组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大大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所有学生对
知识掌握的程度,得以及时调整
教学策略,从而弥补了大班额教学的局限性。
分层教学
经与学生平等对话后协商决定,新授课提问一般以接受能力较强的优生和中等生回答为主,
学困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与自己的对照,以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同时用心体会优生解法的
算理;而
练习课与
复习课则让学困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优生和中等生加以补充、修正。作业也分几个层次,除了课本上的习题外,另设几道稍加难度的附加题由学生自己选择,不做不会挨批评,但做对了就在全班表扬,并可以当小老师为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算法。这样安排,既照顾了优生急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心情,同时也使得学困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生生之间互相体谅,共同进步。
合作交流
由于教学时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因此对于部分优生来说,他们往往会觉得教学进度太慢,索然无味,所以老师经常鼓励他们在掌握好所学知识基础上,利用
课余时间或练习课自学相关知识,教师只是在其困惑时予以指导。为了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
学习环境,允许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课,或在教室后面自己看书做题,或到办公室分组交流。课后再针对他们不理解的知识点予以指导,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质疑能力,
掌握学习的方法。
锻炼能力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对于一些方便学生表述的新知识,老师分批请他们提前“备课”,然后充当小老师讲解给其他学生听,并以学生的姓名命名其发现的算法(例:**算法)。学生讲课时,教师只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合作、学习。出乎意料的,这种方式大受学生欢迎,学生们离开了束缚已久的座位走上另一个广阔的舞台——讲台,个个积极准备,自信满满,听课的学生也学得认真,还积极争取下次讲课的机会。
实践证明,生生交流学习丝毫不亚于教师讲课的效果,他们往往在互教互学中自得其乐,既可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利于学生明晰算理,同时培养了他们提前预习的
好习惯。
激发兴趣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
学习机会,以补充和延伸
课堂教学,老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
教学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体会到书本
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自信
大班额的学生由于人数多,教学时如果“一刀切”或“
满堂灌”,极易养成学生随大流、不动脑的坏习惯。因此我经常教育学生,在掌握
知识的基础上,要相信自己,做到“三大”,即大声回答问题、大胆指出别人的错误、大方说出自己的见解。长期的训练,使得学生养成勇于质疑、大胆纠错的好习惯,学生们经常能指出老师在教学中故意出现的一些失误,发现课本与练习册中错印的篇幅,发明一些有创意的解题方法,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意见相左时还能积极地与其它小组开展辩论。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在辩论中学生学会了辨别、思考和批判,加深了对数学
知识的理解,同时领会别人一些独特的见解,掌握了更多的解题方法。
要想在大班额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必须打破“一刀切”的固有思维,在认真备课、讲课生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制地激发学生
全员参与的学习热情,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教师要大胆突破大班教学时空的限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参与机会,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互动、互补、互进,提高
整体教学质量,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教学,不同的人在教学上有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