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鹤拳是传统拳术中南拳的一种,属于四大鹤拳之一。鸣鹤拳的源流始于
白鹤拳。鸣鹤拳是流传于
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传统
武术。
产生背景
鸣鹤拳的源流始于白鹤拳。白鹤拳是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
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它创始和演绎过程中神话般的传说。
“鹤,阳鸟也,而游于阴……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头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修颈以纳新,故寿不可量……鹤之上相,隆鼻短口则少眠,高脚疏节则多力,露眼赤睛则视远,风翼雀毛则喜飞,龟背鳖腹则能产,轻前重后则善舞,洪髀纤趾则能行。”(《东周列国志》“卫懿好鹤”)南方多洲渚,百鸟好繁衍,庶人甚爱鹤,常仿其行形意。
操作方法
发劲方法
鸣鹤拳的发劲方法,也是
气沉丹田,劲由腰起,下至足,使两足落地如生根,再从两足由下往上发于全身各部。这种劲较为明显地表现为两手有显著的颤抖之感,吹抖的频率很快。每次发出“颤吹劲”时,两手有显著的弹劲,不断地颤抖,待劲催达顶端时突然出击,使之有一“寸劲”。 鸣鹤拳的这种发劲方法需要长年累月不间断地锻炼,并非在一、二个月的时间内即可练成的。只有经过平时刻苦的训练,使身体各部的柔韧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肌肉的弹性和活动性不断得到加强,神经肌肉的活动反应迅速,同时收缩力加强,再加上气沉丹田,以气催劲,以声助力,这样发出来的劲才会成为鸣鹤拳里的那种“颤劲”。
武术套路
鸣鹤拳,是鹤拳的一种,形象似鸟衔理羽毛状,善用掌,常发声,以声助力,故有“鸣鹤”之称。鸣鹤拳的源流始于白鹤拳,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拳势激烈,上肢动作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稳固,落地生根。发力时劲由足跟起,气沉丹田,腰、腿、臂贯串一气,力求顺达,讲究蓄劲。鸣鹤拳是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尤其是它创始和演绎过程中神话般的传说,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所以鸣鹤拳的套路以外观来说比宗鹤拳的拳势更为激烈,勇猛矫健,且富有阳刚之美。 鸣鹤拳要求在训练之时应注意头要顶、项要稳,要含胸拔背,要沉肩坠肘(这些身法在
宗鹤拳里已提过不再赘述)。注意力要集中,使目光敏锐有神,动作矫捷机灵,神态安详,两足落地如生根。练时以头、身、手、足四种力势为三战之步法的根基。 鸣鹤拳跟其他三种鹤拳一样,也是以三战为其本,故练举时也应首先练好三战,而且要一年三百六十天持续不断地练,拳不离手,使之熟而生巧。巧而生妙。只有练好了三战,才能使动作协调,才谈得上手、眼,身、法、步、气、力、功的紧密配合。这就是鸣鹤拳老前辈时常说的“三战为先,端正为务”。
功法特点
宗、鸣、飞、食四种鹤拳同出一源,它们在技法和训练要求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都讲三战为基本;都讲气沉丹田,练丹田功,以气补劲。技击时都要求内外合一,借助明暗二劲。在身法上都要求头顶、项稳、拔等、松肩、松腰、松胯、提裆吊肚。手法都要求五行变化,讲相生相克。步法都要求稳固,五点金落地,落地生根,等等。但是,它们作为不同的拳种,一又各有其特点和独到之处:鸣鹤以声催力,激烈勇猛。
鸣鹤拳形象似鸟衔理羽毛状,善用掌,常发声,以声助力,故有“鸣鹤”之称。鸣鹤拳的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拳势激烈,上肢动作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稳固,落地生根。发力时劲由足跟起,气沉丹田,腰、腿、臂贯串一气,力求顺达,讲究蓄劲。拳诀有这么,一句话“狗法落地蓬车莲(注)鹤法全靠摇宗手。”鹤法中所谓“摇宗手”即“摇身过解”:“摇”指手法和身法的变化方式,“宗”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宗劲。鸣鹤拳也是一种鹤拳,它的发劲也离不开宗劲。鸣鹤拳在发劲后,劲力到达各关节时,有明显的“颤吹之劲”。福建人称这种动叫做“痹”(也有人称之为“吹劲”或“宗心”的)。
鸣鹤这一拳种也跟其他南拳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手上的动作较多。在技击上也讲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变化。这五种手法讲相生、相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水克火、上克水、木克上、金克木。根据前面这十种相生、相克,互相矛盾又互相转化的手法,在训练时自始至终都得保持着吞、吐、浮、沉的变化,还应正确配合气功的腹式呼吸。其配合方法是:吞为吸,吐为呼,浮为呼,沉为吸。
刚劲与柔劲
鹤拳拳论中有句话:“刚柔相济定心神。”对初学者来说,平时除学走步外,最重要的是将身体各关节放松,逐步消除自己身上固有的僵劲。武术所需要的劲是外行人所难以体会到,故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之说。 刚学拳的人总希望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技巧,使动作准确,发力有劲。但“冰冻三尺,非一臼之寒。”掌握技巧也决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奏效的。初学者常由于动作不熟练,加上学时精神紧张,全身肌肉紧张僵化,各关节僵硬,上下肢动作极不协调。再加上不懂得运气,单靠自己全身用力,只能发出一种极僵硬的愚力。他们总认为练劲就是用出全身最大的力,认为日常生活中推车、拉重物、用气 力那种力便是劲了,故在练习中总是用这种发力方法。这不是武术家的发动方法,必须有意识地扭转过来。 错误的发力方法也不是一次就可以改过来,即使在已练了一段时期武术的人身上,有时还会再出现,因为这是日常生活的习惯。
因此要想练好鸣鹤拳,首先必须破坏身上这种僵劲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发劲条件反射。这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做到。除掉了身上的僵劲后,在训练时身体应保持有一种很自然的松劲,在发劲时身体各部位自然放松。当你懂得放松发劲时,说明在你身上已经开始产生武术中的柔劲了。当乘劲在你身上出现之时,也意味着你身上的僵劲已基本消除了。 只有正确地掌握了什么是劲,如何发劲,然后再靠内气与动作的配合,天天锤炼,劲才会日益增加,鸣鹤拳里所要求的“颤吹”之劲才能练成,然后才能由柔而刚,由刚而坚。 武术只有刚劲是不行的,只有柔劲也是不行的,它必须刚柔俱备,刚柔相济。拳诀讲“鹤法全靠摇宗手”,摇为柔,宗为刚。
鸣鹤拳中手法和身法的变化方式称之摇,内身发出一种极其刚强有力的弹劲谓之宗。所以说刚柔相济是正法。武术中不单是鸣鹤拳要做到刚柔相济其他南北各拳派也多是如此。只不过在不同的拳种中,技击上刚柔相济的形式和方法表现不一样而已。 在技击上过刚的手称为便手即环手,过柔的手称为软手。从攻防上来说,过刚易被柔克;过柔易被刚制。在刚与柔之间要求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钦二劲力透达。 柔应柔而不松、不软、活泼不滞,变化万千,即鸣鹤拳所要求的“摇”。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在技击时就能“触即变,发如箭”,当你一接触到攻击手时,就善于观察其攻势,即时变化自己的手法而击败对方。
主要技法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鹤拳师,使周身的动作自如协调,劲能贯穿一气,技击上能神出鬼没,首先应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方法及其配合。 鸣鹤拳在训练时也以套路出现,如练三战后还得转入四门(即方向打四方)。在套路训练中体力消耗大,有起、伏、转、拆,上、下、左、右出入,还得配合吞、吐浮、沉,变化也十分复杂。在呼吸时,多以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当胸式呼吸受到一定限制时.就多以腹式呼吸为主,有时由于动作上的要求使腹肌十分紧张,又多侧重于胸式呼吸,有时还得阔气。这些正确的呼吸形式、乃是保证正确运动的重要因素。同样,正确的动作也可以提高呼吸机能的水平,提高人体的换气量,增强人体各器官的机能。
代表人物
谢如如(1852至1930年),字崇祥,长乐县首占乡岱边村人,13岁随父迁居福州台江星安桥畔,在宝美斋鞋铺学艺,业余向“潘屿八”林达崇学罗汉拳。如如继承师传,结合自己身材矮壮情况,以鹤拳为主,创造出刚柔并行注重“三战”的拳法,因运气时声如鹤鸣,遂命名为“鸣鹤拳”。25岁时广收门徒,如如白天做工,晚上授拳。清
光绪三年至六年(1877至1880年)间,寓居福州的
琉球人东恩纳宽量拜如如为师。后来回到琉球,成为日本刚柔流空手道宗师,其拳理、拳法均与鸣鹤拳相通。光绪九年(1883年)起,如如正式开馆授徒。在49年的武术生涯中,收徒众多,成为福州鸣鹤拳的宗师。拳术传播到30多个国家。1990年6月,日方在
福建省体育中心为其建立显彰碑。
历史传奇
明末清初,闽福宁府(今福建省宁德地区的霞浦县)北门外方家村,有位武师姓方名掌光字种公(祖籍浙江省丽水市),有女方七娘,天生丽质,聪颖过人。七娘幼时,种公把她许配给邻里亲友的儿子为娃娃亲。两亲家情趣相投,时常谈拳论武。有一天,他们酒后切磋武艺,方种公不幸被对方失手误击,伤势严重,后不治身亡。七娘悲愤万状,誓报父仇,终因女流,力不从心,报仇无门,只得不时仰天痛哭。
七娘与白鹤的三次较量中,鹤以静制动,用巧妙的身法,即醉身、吞挪、提裆缩骨躲过七娘诸般杖法的进攻,又后发制胜,以精湛的招数,即承接、掩扫、弹踢使得七娘前仆、后仰、东倒西歪。白鹤拳里从“三战”转“四门”的技击精微尽在其中。 七娘如获至宝,日夜揣摩,颖悟鹤法,经三载苦练,武艺已十分娴熟,便来到夫家讨战。她的公公再三赔礼道歉,恳求宽恕,七娘报仇心切,怒不可遏,右手早已虚晃闪击,对方迫于无奈,急忙左拳架起右拳冲出,七娘就势缠住提拳,左侧身挪过边门,避开直拳,上张膀开翅,下铲踹弹踢,对方受创踉跄后退,七娘飞腾而人,大喝一声,滚身送出连环穿心掌,顷刻之间,仇人倒地毙命。
父仇虽报,但七娘的生活更不平静。由于封建伦理的束缚,以及亲人们的劝解,她还得依照婚约嫁到夫家。洞房花烛之夜,七娘和衣就寝。新郎掌灯看书,好不容易熬过子夜,怨恨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了。他飞快地拔出挂在壁上的宝剑,看准七娘的脑门狠劈下去,谁知七娘早有戒备,倏地绻缩转身,以褥挡剑,躲过锋芒,被窝里飞出一脚踢中剑把,再崩一脚命中心窝,真是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熟,可怜新郎不堪一击,命丧黄泉。
此时的七娘,悔恨交集,自觉罪孽深重,从此深居简出,修心养性,改过自新,后拜一位道人为师,始创白鹤拳,被邻里乡人誉为“白鹤仙姑”。白鹤拳里的经典拳法有鹤道共鸣、里应外合的“八步连”套路。该套路以恢弘磅礴的气势,意气风发地演示了吸气扬清、贯气增氧、理气和脉、养气蓄锐、吞津润泽、呼气净浊、荡气舒筋、振气生力、闭气握固、开声助威的有氧气功。白鹤拳的传统拳法还有动感灵气、活泼生机的“中框”套路,此套路以中低架势,形象逼真地展示了飞鸣宿食、吞吐浮沉、横直顶的(出控制)、搓摩抬撞、蹦扑穿插、洗翅抖翼等白鹤的生活习性以及刚柔相济、腾挪闪展、手似弓矢、步如风驱的“柔箭”等技击法,从而世代传承。
清朝雍正年间,北少林寺被毁,众僧各自逃生,铁珠长老几经周折到了福建省闽侯县的青口镇,最终落脚在福州市郊区义序乡高盖山高官堂,回归佛门广收弟子传教
少林罗汉拳。时光流逝,到了十八世纪初,高官堂出了一位高僧能飞檐走壁,绰号“铁脚长老”,八闽大地无人不知。且说永春县的白鹤拳嫡传林世咸,素知“铁脚长老”身手不凡,专程来拜访。他趁着雨夜上山借宿高官堂。林世咸发现寺庙的后墙墙沿十分光滑,推测是长老时常越墙进出寺庙留下的痕迹,又发现寺庙里的石柱、石墩油光发亮,而且屋顶的瓦片十分稀疏,认定是长老练功扫踢撞击震动所致,便对长老说:“石墩是呆物,任人摆布,人可运劲,见动以气行力,不妨试试。”于是站桩运气,让长老扫踢,果然落地生根,丝毫未动。再经一番切磋,长老未占半点便宜,心里非常佩服,愿与林世咸结拜兄弟。这一幕幕竟被他的爱徒潘屿八看得真切。数天后,林世成告别返乡,潘屿八代师送行,到了乌龙江边,眼看林世咸就要渡江,潘屿八慌忙下跪拜师,殷情难却,林世成回转潘家。
潘屿八的家在福州市郊区潘屿村,家境富裕,林世成在潘家执教多年,师徒如父子。潘屿八先学罗汉拳,后得白鹤真传,加以天资聪明,将南北拳法合而为一,创出了别具一格的鸣鹤拳。其拳法中除保留白鹤拳的经典套路外,融入了罗汉拳“二十八宿”套路,增创了南北综合拳“七景”以及对练等技击法,人巧物开,他终于成为鸣鹤拳一代宗师,从而推动了传统武术在
福州地区的沿承与发展,可谓后功至伟。
潘屿八教徒广众,其中谢崇祥尤佳。谢崇祥(1852~1930年),福建省长乐市首占乡岱边村人,七岁随父母搬迁到福州市星安桥畔居住。谢自幼拜潘师习武,勤学苦练,他练就的马步有“三角马、四维马、七星步、不丁不八马、包臁马、犁头马、雀跳、蝙蝠腿、虾弹跳”等,进退神速,虚实分明。他把掌法称作“箭”法,有“钹箭、对箭、洗箭、赶箭、双单箭、上下箭、长短箭、阴阳箭、醉身连环箭、滚身套下箭、摇身过山箭、吞身回龙箭”等,达到“一触即发、一发如箭”的境界。他的“借力听劲、弃力化劲、见力生劲、找向引劲”以及“摇、搅、劈、抖、弹、扣、顶、撞、脱、搭、穿、插、缠、碾、锁、剪”等技击基本手势,惟妙惟肖,令人感悟到传统武术的魅力。鸣鹤拳的头、肩、肘、膝、臁、臀、腿、脚各有所司,取法自然。
谢崇祥的弟子层出不穷,他的高徒
日本那霸“手中兴”(古武道)鼻祖东恩纳宽亮(1853~1915年),那霸西边村人,1877年持义村御殿函渡海来榕拜谢为师,三年学成回国,开设武馆,传教中国传统武术,流传至今。他的贤徒陈世鼎(1898~1976年)字麻伙,匠心独具,古技新作,所编的“鸣鹤化八拳”把白鹤表现得栩栩如生。他的爱徒黄性贤(1910~1992年),八岁习武,艺高胆大,1934年荣获福建省武术擂台赛亚军。二战时期,黄性贤先生曾活捉日本兵阿部正雄,传为佳话。后来黄氏旅居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授徒,名扬天下。
白鹤拳在神州大地上相传了近500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代武师们不懈的探索与创新,逐步演变成为“飞、鸣、宿、食”等形式的拳法,究其拳理,
万法归宗,不外乎“飞者喜于形、鸣者善运化、宿者多内功、食者好指法”。如今
飞鹤拳、
食鹤拳几近失传,
宿鹤拳、鸣鹤拳也危在旦夕,再不及时拯救,为时晚矣!
传承保护
2022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序号第25。
相关新闻
福建纪念鸣鹤拳大师余宝炎百年诞辰
海内外鸣鹤拳传人2007年12月15日会聚此间演武交流,纪念著名武术家、鸣鹤拳大师余宝炎百年诞辰暨福建省鸣鹤拳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
鸣鹤拳起源于福建永春优秀拳种白鹤拳法,经长期演进为中国的八大拳种之一。随着众多的鸣鹤拳大师跨越重洋,与海外频繁交流往来,鸣鹤拳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破、美国以及台湾地区影响广泛。
余宝炎,师承鸣鹤拳宗师谢崇祥,得鸣鹤拳真传。他武艺高强,既深谙鸣鹤拳之真谛,又精通岐黄之术,悬壶济世,文武并重,生前著有《鸣鹤拳真传补遗》,被中国文史馆收藏;多次代表中国武术团体出访日本、新加坡等国,受邀讲学、演武,享誉海内外。
福建省鸣鹤拳研究会频繁与海外武术界交流往来,得到了国际友人的赞扬。马来西亚黄氏太极总会一行二十多人访问福建,拜谒恩师——国际著名武术家黄性贤,追寻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鸣鹤拳在星、马的发展和渊源。曾台湾武术界组团访问福建,两岸武林高手共同举行武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