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拼音:shū)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是捡拾,也通“
菽”,指豆类植物。后假借为伯叔的叔,即父亲的弟弟,又指丈夫的弟弟,还指在兄弟排行中比伯、仲小,居第三位的。
文字源流
“叔”字在西周金文里写作图1、图2,左部为“
尗”,为豆子的形象,左上(图A)像豆科植物的茎与枝,上面一短画像是枝茎上结的豆荚,左下(图B)像豆成熟裂开后,散落在地上的豆粒。右边是“
又”(图C),即“手”形。汉魏“叔”字异体早在秦简中已经成形,它保存了西周金文的一些特征。“尗”与“又”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用手将散落在地上的豆粒拾取。“叔”的本义为“拾”“拾取”的意思。
《
说文解字·又部》:“拾也。从又尗声。汝南名收芋为叔。”许慎也认为“叔”的本义为“拾”或“拾取”,但他认为“叔”是一形声字,此说不够全面。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叔”字中的“尗”同样有表义的作用。因此,准确地说,“叔”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许慎认为“叔”还有“收芋”的意思。对此有的学者表示赞同。郭沫若根据“叔”字的金文形体,对“叔”的本义提出了与许慎相同的看法。他在《西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说:“叔……以金文字形而言,实乃从又持戈以掘芋也。”与此观点相同的还有清末古文字学家
罗振玉先生。
“叔”的本义为“拾豆粒”,因此,“叔”在古代引申为指今之“豆子”。“叔”后来专门用于指兄弟排行中的年少者后,指“豆”的意思则另造一“菽”字表示。“叔”用于兄弟排行中的年少者,有人认为是假借,也有人认为是引申。“叔”中包含有豆粒,所以“叔”字引申指豆粒,而豆粒均为小颗子,自然“叔”也有“小”义。“叔”用于兄弟排行中年少者,即指年纪小的弟兄。可见用于排行的“叔”是“叔”的引申义。
现代汉语中,“叔”的本义已完全不再使用了,通常用于指父亲的弟弟或丈夫的弟弟。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下】【又部】式竹切(shū)
拾也。从又尗声。汝南名收芋为叔。
𡬧,叔或从寸。
说文解字注
“拾也”注:《豳风》:“九月叔苴。”毛曰:“叔,拾也。”按,《释名》:“仲父之弟曰叔父。叔,少也。”於其双声叠韵假借之。假借既久,而叔之本义鲜知之者,惟见於《毛诗》而已。
“从又”注:於此知拾为本义也。
“尗声”注:式竹切,三部。
“汝南名收芌为叔”注:言此者,箸商周故言犹存於汉之汝南也。
“叔或从寸”注:又、寸皆手也,故多互用。
广韵
式竹切,入屋书 ‖ 尗声觉2部(shū)
叔,季父。亦姓,《左传》鲁公子叔弓之后。光武破虏将军叔寿。又汉复姓,二氏。后汉有犍为叔先雄,《左传》鲁有大夫叔仲小。式竹切。十三。
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部】 叔;部外笔画:6
古文:𡭫、𠁮、𢆑
《
唐韵》《
集韵》《
韵会》《正韵》并式竹切,音菽。《
说文》:拾也。从又,尗声。汝南谓收芋为叔。徐曰:收拾之也。《诗·幽风》:九月叔且。注:拾也。
又《玉篇》:伯叔也。《广韵》:季父也。《释名》:叔,少也。幼者称也。
又《尔雅·释亲》:妇谓夫之弟曰叔。
又《玉篇》:同尗,豆也。《前汉·昭帝纪》:得以叔粟当赋。注:师古曰:叔,豆也。
又姓。《韵会》:鲁公子叔弓之后。汉光武破虏将军叔寿。
又《集韵》:或作𡬧。《玉篇》:俗作𠦑。
又《集韵》昌六切,与俶。同。《说文》:善也。诗:令终有俶。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规范】“尗”第五笔楷体是点。
【写法】➊“尗”“又”宽窄相当,顶部“尗”高,底部左右旁齐平。❷“上”,第三笔横在横中线,略向右上斜行;“小”,亅(竖钩)与“上”的竖垂直对齐,左点大,右点小而高。❸“又”,㇇(横撇)起笔略高于横中线,撇尖伸向“小”下;捺收笔低于撇尖。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