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英语:
hyperbole),又称“
夸饰”“
铺张”“
扬厉”“
壮辞”“增语”。
修辞格的一种。故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物,以突出特征,加深印象。从形式上可分为
直接夸张和
间接夸张;从内容上可分为
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和
超前夸张。
夸张的界定
孟子没有明确提出夸张这一辞格,但提出了用“
以意逆志”的方法来理解夸张。《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被夸张的表面意义所蒙蔽,要挖掘它的深层语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夸张。
东汉
王充在其《论衡》的《艺增》这一篇中提到:“言事增其实”、“称美过其善”心,将这一手法称为“增”。
梁朝刘勰在《
文心雕龙》中专设“夸饰”一章,并专门加以论述。“夸饰”与现代所说的“夸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含义却不尽相同。刘勰所说的“夸饰”即“
壮辞”,他在《文心雕龙·夸饰》篇中云:“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
刘勰所说的“夸饰”有两重意思:一是“夸”,即重在扩大形象的描述:二是“饰”,即追求语言美感。刘勰对“夸”和“饰”是分开论述的,而且他又特别强调“饰”这一要素,而现代“夸张”这一命名,则强调了“夸大”的一面,并没有突出美感因素,这也就是刘勰对夸张的命名与我们现在命名的不同之处。
第一次把夸张作为辞格来研究并给出命名的是现代修辞学家、心理学家
唐钺,他在1923年的《修辞格》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修辞格”这一术语,并且在该书中设立了“扬厉格”,他讲“凡文章铺张夸饰,言过其实的地方,叫做扬厉格。”“扬厉格”即现代所说的夸张。
后来现代修辞学的奠基者
陈望道在他的《
修辞学发凡》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夸张”这一命名(在1932年版本中将其称为“铺张”,而后在1962年称其为“夸张”),给夸张下的定义为:“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
后起的学者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纷纷给夸张下定义。在此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列举如下:
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一书中给夸张下的定义为:夸张式(又名铺张、增语、倍写、甚言、激昂之言等),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利用词语句的条件,对事物作必要的扩大形象的描述(描述事物情况超过事实)。
姚殿芳、
潘兆明著的《实用汉语修辞》(1987)给夸张下的定义为: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它不同于一般的夸海口、说大话,而是从主观出发,采用艺术的手法,对客观事物故意夸大其辞,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引起人们的联想,收到突出形象、渲染感情等效果。
杨鸿儒在《当代中国修辞学》(1993)将夸张定义为:在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表现的需要,为了歌颂或暴露某种事物,十分明显地扩大或强化这种事物的特征,使人得到深刻的印象或启发其想象力。
于广元《汉语修辞格发展史》(2003)中综合说明:“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等方面的描述”。
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2004)给夸张下的定义为: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目的是让对方对于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
汉语修辞格大辞典》(2010)给夸张下的定义为:“故意夸大或缩小所表达对象的某些方面以强调或突出该对象的一种修辞方式。”
夸张是由“夸”与“张”组合而成的
复合词,“
夸,奢也。”表示过度之义;“
张,施弓弦也。”表示张开,拉大的意思,夸张表示对事物进行超越事实的修饰描述。
综合分析,对夸张进行定义:基于客观事实,通过对客观事物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等方面的描述,形成创造性的意象,对这种意象进行描述时所采用的语言表达手段叫做夸张。夸张对象是指客观事物的某个特征,或是空间上的、物象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人情上的,夸张所形成的意象是对客观事实的再创造,是对夸张对象的修饰,由此而产生独特性的形象,突出强调了夸张对象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夸张的类别
现代修辞学家陈望道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将夸张分为普通夸张和超前夸张两大类。后来的学者张弓在他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中将夸张分为“数量、性态、质量的夸张”和“把不可能的说成可能的夸张”两类;黄庆首的《修辞学》将夸张分为四类:空间的夸饰、时间的夸饰、物象的夸饰、人情的夸饰。杨鸿儒的《当代中国修辞学》将夸张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大类。由此可见,夸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按意义分类
按意义标准夸张可以分为
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三类。
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数量、特征、作用、程度等往大、快、高、重、长、强等方面说的夸张,也叫积极夸张。例如:
①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在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先说皇帝什么都不关心,只关心他的衣服,然后用一个极度的夸张——“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言“换衣服”之多,把皇帝的嗜好强调到极致。
②人们啊,往往如此,有时在一起工作几十年,却依然形同陌路;有时,才碰头,就好像几辈子之前就相知了。(
黄宗英《
大雁情》)
这里“几辈子之前就相知”是极言“
相知”之早。这是把时间的久远往大里说。这句话用
扩大夸张把想见之切、相思之苦倾诉得淋漓尽致。
就是故意把事物的数量、特征、作用、程度等往小、慢、矮、轻、短、弱等方面说的夸张,也叫消极夸张。如:
③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朱自清《温州的踪迹》)
说自己和瀑布挨得很近,是“在襟袖之间”,这是把空间距离往小里说。
④雕刻家一边研究,一边想象,石像的模型在他心里渐渐完成了。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面目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
叶圣陶《
古代英雄的石像》)
考虑石像的模样,“小到一根手指”,“细到一根头发”都考虑到了,作者用这样的夸张,正强调了雕刻家思考的细致、周密,为后文做好了铺垫。
就是在两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比如我们说一个姑娘害羞,常常说“她还没说话脸就红了”,其实这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如:
⑥他忙了几个白天和晚上,忙完了,脑袋还没等挨上枕头就睡着了。
酒没沾唇,心已热了;脑袋还没等挨上枕头就睡着了。
超前夸张看似不合情理,然而经过这样的渲染,更强调了所要突出的事物或情感。
超前夸张只是在时间上抢前一步,并没有过于强烈的夸张意味,但它能使语言诙谐,具有趣味性,因此较多用于口语中。
按构成分类
按构成标准夸张可以分为单纯夸张和融合夸张。
就是不借助其他
修辞格,直接表现出的夸张,也叫直接夸张。如: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以对黄河发源地之高的夸张,对时间流逝之快的夸张,烘托出诗人巨大的忧愁。没有借助其他
修辞格,因而是单纯夸张。
②红双喜啊!你可以作证,两个年轻人处得多么好,在一起过一辈子都过不够附!(
茹志鹃《离不开你》)
以“在一起过一辈子都过不够”极言两个年轻人相处得好,没有借助其他
修辞格,也是单纯夸张。
就是借助
比喻、
比拟、
借代等
修辞格表现出的夸张,也叫
间接夸张。例如:
③敌人的死尸象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
行路难》)
例③是借助于比喻来表现出来的夸张;例④是借助于
对偶表现的夸张。有些成语中也含有这样的夸张,如“挥汗如雨”、“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等。
按程度分类
夸张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现实撞击的产物,客观现实是夸张产生的物质基础,主观情感是夸张产生的心理基础,二者缺一不可。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情感变化是不平衡的,这样就必然带来夸张强度和语言风格的差异。基于这种认识,可以把夸张分为以下四类:轻度夸张、中度夸张、高度夸张和极度夸张。
轻度夸张主要指实言夸张,语言平实,夸张程度最轻。如:
①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②他总是不按时赴约,总是那么忙。连眼镜框上的积垢和眼镜片上的灰尘都没有时间擦拭。(
王蒙《风筝飘带》)
③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例①衣服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作为普遍现象并不存在,但作为极个别现象也可能存在。孔乙己长衫脏破,但未必是十多年没有补,没有洗。这显然就有夸张的意味,没有这个夸张,就体现不出孔乙己贫困懒惰,而又不肯脱下长衫的特殊身份。
例②是主人公“忙”的夸大说法,尽管很忙,但不一定是眼镜框上的积垢和眼镜片上的尘土都没时间擦拭。
例③
罗敷本是劳动妇女,她的用具、服饰与她的身份、劳动环境是不相符的,夸张意味是很明显的。然而她毕竟是一个妙龄美丽的女子,爱美本是天性,这里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后几句写农夫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按实际生活看,这几种情况作为个别现象不无存在,但不至于这样集中和普遍。这种间接的夸张描写,有力地衬托了罗敷的美丽动人。
实言夸张与现实相去不远,它用极平实的语言直接对现实生活进行典型化的加工制作,或
以点带面,或合众为一,使被描写的对象鲜明突出,思想表达痛快淋漓。不过即便用实言夸张还是要注意使人一看便知是夸张,而不是纯粹的事实。
中度夸张又称戏言夸张。其语言诙谐幽默,表现力较强,夸张程度明显高于实言夸张。它主要由转借夸张构成。转借夸张多由“移觉构成,它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语言具有幽默诙谐的情趣。例如:
④每次介绍人登门,总让新小亮给噎走,他妈不知为这跟他抹过多少次眼泪,生过多少回气。有一回,他烦了:“妈,您别说啦,我这耳朵都起茧子了!我去见一面还不行!(
陈建功《丹凤眼》)
⑤小飞蛾抬头看看他的脸,看见他的眼上要吃人,吓得她马上没有答上话来.…(
赵树理《登记》)
例④“耳朵起茧子”表示听得次数多而厌烦。耳朵
起茧本无其事,然而手却因长时间用力摩擦而起茧,这样就与耳朵听得次数多有了相似点,转借而来便有了“耳朵起茧”。
例⑤眼睛吃人不可思议,但我们知道眼睛可以
传神。作者转借最有代表性的局部来代全体,即由眼睛到面部,再到全身,这样就鲜明地强调了人物的表情。
运用转借夸张一定要有生活基础,使人能够联想得到,如不可琢磨,就“以文害义”了。戏言夸张是实言夸张的变异形式,它不像实言夸张那样有直接的生活基础,体现了夸张构成的复杂性。它主要用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渲染某种气氛,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十分强烈。
直言夸张,极具气势,表现力极强,属于高度夸张。可以向大亦可以向小夸张。例如:
⑥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⑦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铁人的诗》)
⑧当他拭着泪水难为情的朝大家微笑时,他看到许多人的眼睛都润湿了,于是他不再克制,纵情任眼泪像瀑布般直泻而出。(
高晓声《漏斗户》)
例⑥说三十八年仅仅是“弹指一挥间”,极言时间过得快,是向小夸张。
例⑦中的“吼”、“抖三抖”、“天大困难”都是向大夸张,这些夸张有力地表现了石油工人威武豪壮的气概,显示了石油工人不畏艰难险阻的战斗精神。
例⑧中作者将眼泪比作
瀑布,极言眼泪之多,从而夸大了眼泪的数量。
高度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它们都以生活事实为依据,无论扩大或缩小都离不开自身或同类事物的某些相似点。例如瓢能盛水,湖能容水,二者就联系起来了。这类夸张,都是
直抒胸臆,
痛快淋漓,而不
旁逸斜出。运用高度夸张也要注意不要夸而无度,不能说“一粒芝麻顶破天”,这样容易被人看成是吹牛皮。
极度夸张又可以分悖言夸张、玄言夸张两类。悖言夸张主要是通过假设靠说“
反话”来实现的;玄言夸张是人极度昂奋的产物,是靠说“
狂话”来实现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
(1)悖言夸张。例如:
⑨你要是能学好,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⑩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汉乐府民歌)
例⑨是生活口语,太阳绝不会从西边出来,以此来说某人绝对不会变好了。
例⑩是女子呼天为誓,连用
自然界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如火山爆发一般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可谓深思奇想。没有这个奇异大胆的夸张,是根本无法表达最坚贞的节操和炽热的情感的。因为没有直接的生活基础,看似无理,夸而无据,但最终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源头。
例⑩中不能出现的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面说法,作者借主人公之口,不是否定现实而恰恰是承认现实。悖言夸张主要是通过假设来实现的,反常现象不可能存在,主人公的理想也就不会破灭。
有的假设更进一步,即使反常现象出现,也改变不了要表达的意思。例如“
海枯石烂心不变”。物极必反,当从正面无法表达情感时,就要走向反面,把话说绝。因此,其运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一般在
起誓时,才有可能用到,切不可滥用。
(2)玄言夸张。例如:
⑪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
郭沫若《
天狗》)
⑫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骨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郭沫若《天狗》)
例⑪诗人由近到远,由小到大,层层夸张。由“天狗吞月”的传说,展开大胆想象的翅膀,把“自我”喻为吞掉一切、包容一切的“天狗”,真可谓达到了夸张的极致,表达了诗人冲决一切束缚、自由破坏、自由创造的战斗精神。
例⑫描写了种种不可思议的情景,到达了一切不可能到达的领域,看上去是“胡言乱语”,然而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最充分地、最热烈地抒发个性,解放思想,表现出冲破一切束缚,打碎一切枷锁,要求自由破坏、自由创造、自由发展的顽强意志。
玄言夸张是人极度昂奋的产物,与人在极度兴奋或极度痛苦中有时语言失去理智,容易把话说得荒唐透顶,说死说绝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绝不等同。书面语言的玄言夸张是为了表达最强烈的感情,而运用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激昂而不失理智,“狂言”而不失真实。
人的情感类别和表现方式是千变万化,极其复杂的,由此而产生的夸张,也必然是千差万别的。上述类型是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标准分出来的,有时会有交叉。如“咱们家乡的麻雀都长有小酒窝,比西方的俊俏。家乡的什么都好,连麻雀都美得长酒窝”这句话按意义标准是扩大夸张;“麻雀长酒窝”是以物拟人的说法,按构成标准是融合夸张;按照夸张的程度分,则是高度夸张。
按语法分类
从语法角度划分,夸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例如:
①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未掩豆。(《礼记·杂记下篇》)
祀,祭祀。先人,祖宗。豚,小猪。掩,掩盖。
豆,古代盛食物供祭祀用的一种器具。
动词谓语“掩”。名词“豆”作宾语。
说小猪不能掩盖径尺的“豆”,说不通。作者用夸张词作宾语,他的本意是称赞
晏平仲生活节俭。
②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
兵车行》)
武皇,汉武帝,这里指唐玄宗,唐诗中多用武帝喻玄宗。开边,以武力扩张疆土。
谓语,成(成为)。宾语,海水。
说战争中,将士流出的血汇成海水。说不通。这是作者用夸饰词作宾语,本意是直斥唐玄宗以武力扩张疆土的做法,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③甲子味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古文尚书·武成篇》)
谓语,漂。宾语,杵。
《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不可尽信。
刘勰《文心雕龙·夸饰篇》:“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
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刘勰认为这是用夸张修辞方式表述的。这意见是对的,作者用夸饰词作宾语,其本意是说
牧野之战,双方将士伤亡很大。
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
明,视力。察,等于说看清楚。毫,毛,兽类秋季生出新绒毛,最细。末,尖端。舆,车。薪,柴。
谓语,察,看清楚。宾语,秋毫之末。
夸大是夸张,缩小也是夸张。“秋毫之末”是缩小,指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与后文的“舆薪”相对应。它只有在“明”和“察”这两个条件下,才构成夸张。
⑤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谓语,容。宾语,刀。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作者用夸饰词作宾语,因此不能照字直解,而要推度作者的本意,才能得着真正的意旨,《文心雕龙·夸饰篇》:论狭则河不容刀。
⑥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李白《
横江词》其一)
猛风一作“一风三日吹倒山”。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
西梁山位于
和县以南,
东梁山又名
博望山,位于
当涂县西南。《江南通志》:“两山石状巉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谓语,吹倒。宾语,天门山。动宾搭配不当,文句不通。作者用夸饰语作宾语,理解时要推敲作者本意,这才能得到真正意旨。
诗人描摹,风吹得凶猛,狂风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写山势的险峻和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
试比较:
①(我们)可以不慌不忙地走向鄂东。(《红旗飘飘》第三集)
②师进,次于召陵。(《左传·僖公四年》)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以上三例,谓语分别为“走”、“次”、“难”。补语,
介词短语“向鄂东”、“于召陵”、“于上青天”。
例①和例②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后,组成述补结构,符合语法要求。例③补语“于上青天”和谓语,搭配不当。这是诗人用夸饰词作补语,来表达作者本意。
诗人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强烈的感情点出主题,结尾又重复这一句。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
愤懑。
我们学习述补式夸张,切忌照字直解。因为作者行文时重在主观情感的畅发,不重客观事实的记录。为了强调某事物的特征,就用夸饰词作补语,即用夸张修辞方式来表达。我们碰到述补搭配不当时,就要认真推度作者的本意,以得到真正的意旨。
①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
枚乘《
上书谏吴王》)
必若句,一定要干你想要干的事。若,顺着,等于说继续干。于,介词。累,叠,摞。谓语,“危”、“难”。补语,介词结构“于累卵”、“于上天”。
比干那种把蛋堆叠起来的事还危险,比上天还难。故意言过其实,造成补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这是作者行文时感情激动,用夸饰词作补语。我们遇到这种辞格,就当原情逆意还它一个本来面目。
②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
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左传·宣公十四年》)
袂音“妹”,衣袖。
投袂,
拂袖。
窒皇,寝室之门阙。蒲胥之市,蒲胥市名。及,追及。
谓语,及,追及。补语,由
介词短语“于窒皇”,“于寝门之外”,“于蒲胥之市”充当。用
述补短语充当夸饰词,形容楚庄王发兵攻宋时迫不及待的态度:跑到院子里,从人才送上鞋子给他穿上;出了门,才送来剑佩上;到了市街,才把车备好乘上。
九皋,皋,泽中水溢出所为坎,自外数至九,喻深远也。释文引
韩诗云:九皋,九折之泽。谓语,闻。补语,由介词结构“于天”充当,说声闻于天,失其实。
遇到这种辞格,就当原情逆意,还它一个本来面目。即作者的本意是:“君子修德穷僻,名犹达朝庭也。”(《
论衡·
艺增篇》)
④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南朝陈丘迟《与陈伯之书》)
飞幕,动荡的帐幕。谓语,“游。巢”(
名词活用为动词,筑巢)。补语,由介词结构“于沸鼎之中”,“于飞幕之上”充当。
说“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言过其实。作者用夸饰词作补语,本意是极言处境之危急。用夸张修辞方式表达,既深刻又形象,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⑤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自全而保胜也。(《孙子兵法·形篇》)
九地,古军事家以九地喻守兵伏藏之深。
梅尧臣曰:“九地言深不可知。”
王皙曰:“守者为未见可攻之利,当潜藏其形,沉静幽默,不使敌人窥测之也。”九天,言高不可测。王皙曰:“攻者,为见可攻之利,当高远神速,乘其不备也,九者,极言之也。”
谓语,“藏”、“动”。补语,由介词结构“于九地之下”,“于九天之上”充当。言过其实。作者用夸饰词作补语,本意是叙述用兵之法。
⑥张飞静目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道:“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一齐望西奔走。(《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
单音节动词,形容词作补语,可用
结构助词“得”,也可不用。但意义有所不同,一是结果,一是可能。谓语,惊。补语,肝胆碎裂。说肝胆碎裂,言过其实。作者用夸饰词作补语,本意是赞张飞的声壮势威。
试比较:
①小李悄悄地走了。
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难一》)
以上三例,它们的谓语分别是“走”、“陷”、“齐”。状语分别是“悄悄地”、“以子之矛”、“与浮云”。
例①、例②状语和中心词之间意义上的关系,符合语法要求。
例③状语和中心词意义上的关系,联上句来看,说“楼”的高度与“浮云齐”。言过其实。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用夸饰词作状语。结合结尾四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鹊,奋翅起高飞”看,诗人的本意是感慨知音难遇,希望能得到知音。就例句而言,极言楼高。
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后汉书·刘盆子传》)
赤眉,西汉末,王莽篡汉。琅玡
樊崇起兵于莒;崇等欲战,恐其兵与莽兵乱,乃皆以指识,由是号曰“赤眉”。击败
刘玄,立
刘盆子为帝,横行江淮间,声势颇盛,后为
光武帝所平。
宜阳,今县名,河南省宜阳县西,汉置县。
熊耳山,山名,在河南省宜阳县西,汉光武破赤眉,积甲与熊耳山齐,即在此。
状语,由
介词结构“与熊耳山”充当。谓语,齐。状语和中心词意义上的关系,说刘盆子战败投降汉光武,弃甲极多,与“熊耳山”同高,言过其实。为了突出刘盆子惨败,用夸饰词作状语。阅读时碰到这情况,一定要推测作者的本意。
②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王十二,名字不详。他写一首《寒夜独酌有怀》给李白,李白写了这首诗回赠。直,值,古今字。直,
名词活用为动词,值得。
状语,由副词“不”充当。谓语,值(得)。状语和中心词关系,说“万言”的作品(诗赋),不值得一杯水,言过其实,作者的本意是描写志士才人不被理解,不被重视,所以用夸饰词作状语。
岳阳楼,湖南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吴楚句,是说吴楚二地被
洞庭湖隔开,吴在东,楚在南。
坼,分裂。
乾坤,指天地,或指日月。
状语,日夜。谓语,浮。从状语和中心词意义上的关系看,说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中一般。言过其实。作者用夸饰词作状语,本意是描画洞庭湖水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④我且为君搥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李白《
江夏赠韦南陵冰》)
状语,介词结构,为君、为我;中心词,槌碎、倒却。用夸饰词作状语,为你槌碎黄鹤楼;为我倒翻鹦鹉洲。
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状语,介词结构,向东。中心词,流。用夸饰词作状语,抒发亡国之恨。
⑥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啗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史记·滑稽列传》)
楚庄王,楚国第二十二君,为春秋五霸之一。文绣,锦绣。露床,没有帐幔的床。席,垫着它,不让它着地。啗以枣脯,咯同啖,食也。脯,干肉,果品亦可制脯。使群臣句,令他的臣子为死马服丧。欲以句,要用棺椁盛殓,照大夫那样的礼制来葬死马。
椁,棺外的套材。左右句,庄王的左右都起来力争,认为不可以这样做。薄,太嫌薄待。
状语,介词结构“以大夫礼”、“以人君礼”。谓语,葬。状语和中心词在意义关系上,言过其实。作者用夸饰语作状语,本意是婉言批评楚庄王做事荒唐,会让诸侯耻笑。
⑦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李白《江上吟》)
状语,西北。谓语,流。(谓语,凌。宾语,沧洲。谓语,摇。宾语,五岳。)从状语和中心词意义上的关系看,说功名富贵如果长期存在,汉水也应从东向西北流。言过其实。
诗人用夸饰词作状语,本意是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用夸张修辞方式表达,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更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