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拼音:kuā、kuà)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读kuā时,本义为奢侈、张大,引申为夸张、夸大、浮夸、炫耀等义,又引申为赞美、赞赏等义;也引申为美好之义。读kuà时表示兼有、跨越的意思,这一意义后来写作“跨”。
“夸”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左“于”、右“大”,或以为“夸”为“胯”本字,所从“大”特显张开的两腿;金文作上“大”、下“于(或“于”的异体字)”;小篆演变成上“大”、下“亏”(“亏”为“于”的变形字);隶楷文字由小篆演变而来写作“夸”。
“夸”是形声字,“大”作形旁,“亏”作声旁。读“kuā”音,本义为奢侈、张大,由此引申为夸张、夸大、浮夸、炫耀等义,又引申为赞美、赞赏等义,这两种引申义后来也写作从“言”(表示与言辞有关)、“夸”声的“誇”,“夸”、“誇”两字通用,现代汉字简化时,“誇”又简化回“夸”,而“夸”字的本义也沿用至今。此外,“夸”也有美好的意思,后作“姱”。
另外,古时“夸”有kuǎ音,表示自大。《
集韵·马韵》:“夸,夸奓,自大。”现代汉语已并入kuā音。
(kē)又苦禾切。音科。
陆机《感旧赋》:或趋时以风发兮,或遗荣而媻娑。或冲虚以后已兮,或招世而自夸。《说文》:从大,亏声。亦作𡗢、𧥢。
(kuā)《
唐韵》苦瓜切。《
集韵》《
韵会》《正韵》枯瓜切。并音夸。《
说文》:譀也。《
玉篇》:逞也。《
广韵》:大言也。《
史记·日者传》:多言誇严,莫大于此矣。《前汉·扬雄传》:誇诩众庶。《
晋书·成公绥传》:大而不誇。
又叶苦禾切,音科。韩愈《
读东方朔杂事》诗:颔头可其奏,送以紫玉珂。方朔不惩创,挟恩更矜夸。《
干禄字书》:一作⿰言𭑃。《
字汇补》:讹作𧧳。《
韵会》当从夸。俗作𡘆,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