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zú xià,古义:对人的尊称。今意,脚下面。译为“您”。足下是旧时
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
敬词。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出自《
史记·项羽本纪》。
下 : 下 xià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等级低的:下级。
下品。下乘(一般泛指教义之浅显者)
【出处】:按“足下”作为敬称的释义,最权威当如
蔡邕(
蔡文姬的父亲)所说——东汉·蔡邕《
独断》
卷上:“陛下者,陛阶也……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词汇的出处无确凿资料查证,以资料来说,早至战国时期已有将“足下”明确用作敬称的用法。《
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 ;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
至于其出处的渊源,有个故事很有趣,可以参考。此故事涉及
寒食节、清明节、“足下”等多个文件元素的由来,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
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来重耳回到
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
晋文公。
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却忘了封赏当年跟随他逃亡并割
股肉让他食用的
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接受封赏,带老母隐居到
绵山之中。晋文公知道后,派人去绵山寻找,他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子推倔强如斯,抱着大树和母亲被烧死了。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
木屐穿在脚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时候都会说:“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而来,最终“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他人的敬称。
【示例】: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於吾也。”
杨沫 《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同乡,彼此素无仇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