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英文:
language),可以从功能和结构两大方面来认识。功能上,语言是
人类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和
思维工具;结构上,语言是由
词汇材料和
语法规则构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个层级体系,
语言符号处在组合和聚合两种根本关系之中。语言存在
口语和
书面语、
共时和历时、抽象的语言和具体的言语等不同形态。
定义
「语言」(
language)一词,生活中经常听到用到,用法也很多,比如「人有人言,兽有兽语」,「鸟语花香」,「他俩没有共同语言」,人体语言、阶级语言、文学语言、绘画语言、建筑语言……其中有些是基本用法,有些是
引申或
比喻用法。
对人来讲,无论是个体还是种族,语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就个体而言,只有在会说话以后,才能成为
社会的真正一员,才能表达自己,让别人理解,才能通过语言理解别人。
就人类而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
动物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语言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语言在巩固思维成果、传承文化方面功莫大焉。
世界上的语言极其丰富复杂,对大多数语言我们还知之甚少。粗略估算,世界上的语言大约有2000种,加上
方言,共约5000种;但研究较多的只有几十种。
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是我们凭空能够想象出的,比如我们都用
呼气说话,但
非洲的有些民族却用
吸气说话(这种说话方式仅存在于我们语言中的「
啧啧」之声、唤小猫和小狗之声等特殊场合)。
从使用的人数看,
众寡悬殊:使用汉语的人口至少10亿,而有的语言只有几千人甚至几百人使用。从分布的区域看,广狭殊异:英语大概是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言。从民族内部的方言来看,汉语方言的
声调少则3个,多则10个以上,一些方言保留古
入声读法,有些方言保留古全浊辅音声母。语系
语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不便,所以每个国家都有
标准语。数百个
会员国构成的
联合国,也只确定
英语、
法语、
俄语、
汉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6种语言为
联合国工作语言。当然,语言也存在共性和一致性,这样便可以互通互译。
对一个事物,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从内部看其结构,从外部看其功能。
就语言来说,其内部是由
语音、
语义、
词汇、
语法构成的结构,这个结构本质上是个符号系统。从外部功能看,语言是个中介物,置于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文化之间,起着联结作用。
人与人之间主要靠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这是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认知世界的工具,语言里的
实词是对
事物的分类,
虚词是给事物、过程及关系加上的标记,我们认知的世界很大一部分是「语言的世界」,这是语言的思维功能和认知功能。
语言还是创造艺术世界的媒介,如
苏轼诗「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其中所指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艺术的世界,这是语言的创造功能。
语言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语言中蕴藏着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的口头形式(如
说唱文学)和书面形式使得人类文化绵延不绝,这是语言的文化功能。
以下从交际、思维、符号三个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
交际工具
所谓「交际」(
communication),这里指人们之间交流思想、沟通信息、传情达意的社会活动。
交际靠什么?主要靠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语言信息的
编码(
encode)、发送(
transmit)、传递(
transfer)、接收(
receive)和
解码(de-code)的过程。我们结合
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韦弗(Warren Weaver,1894-1978)的「交际过程图」,将言语交际过程图解,如下所示:
1.编码
将恰当的
语码(词语)按一定的
语法规则编排起来,组成正确的
句子。也就是把一定的语义内容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包装」起来。要求明确、有条理,避免「
词不达意」或言语混乱。常用的写提纲、打腹稿,都是为了使编码明确。
2.发送
将编好的语句通过
发音器官发送出去。要求明晰、准确,避免含混不明。发送必须考虑接收效果,视接受方的情况而做适当调整。例如,话务员将「1」说成「
幺」,「7」说成「
拐」,「零」说成「洞」,就是为了增加区分度。
3.传递
发出的语句通过某一信道(
空气或
电波等)进行传输。要避免干扰,防止
失真。传递方式对发话和受话都有一定的影响,如距离的长短、空间的大小、环境的静噪、电波或
空气波的选择,说话和听话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4.接收
语句的振动波作用于受话人的
听觉器官,使之产生
语音知觉。接收者应正确辨认语言形式,避免「
张冠李戴」、打岔等接收误差。例如,一个老太太把「林彪坐三叉戟逃走」听成了「林彪偷走了毛主席的三只鸡」。(
公刘《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5.解码
把接收到的语音形式转换为语义内容,从而理解发话人传达的信息。解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形式到内容的转换程度,转换得越彻底,理解就越准确。
由于语言形式与内容的不完全对应,存在大量多义、歧义、
言外之意的现象,这就要求不仅要「解」准语言形式本身的「有形码」,还要参照交际情景「解」好语言形式之外的「无形码」。
例如,古代一个秀才把写好的作文交给老师,老师的批语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秀才以为是赞语,老师的本意却是「不知所云」、「愈看愈远」。尽管说的是书面语,但道理跟口语相同。
言语交际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和偏差,便会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
「人类」有两层含义:
其一,着眼于「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没有阶级性,只有工具性,它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服务,服务得都同样好。
所谓的「阶级语言」、「上层语言」、「下层语言」等,只是习惯说法,实际上并不存在为某一阶级、阶层服务的专门语言,只能看作阶级对语言的影响,或说语言的
社会变体,后面「
社会方言」有关内容将会涉及。
其二,着眼于「人」,像人类语言这样高效全息的语言只为
人类社会所独有,
自然界「别无分店」。之所以如此,取决于人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
首先,人不同于动物。人有高度发达的
思维,为语言提供心智条件;人又具有精密的
发音器官,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为语言提供物质基础。两者合一,这是任何动物都无法相比的。
其次,人的语言不同于所谓的动物的语言。尽管动物会
嘶鸣,能传达某些信息,有些甚至会说人话,如
鹦鹉,但这些所谓的动物「语言」和人类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与动物「语言」相比,人类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1.任意性
人类语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某音和某义结合是社会
约定俗成的,就初始符号而言,一般说不出
理据。尽管「草鞋」、「皮鞋」可以说出命名之由,但为什么「鞋」当初不叫别的什么,很难说明白。
再如汉语「shì」这个音,可以表示「事、式、市、柿、室、是」等多种意义。汉语的「猫」用的是拟声造词法,似乎音义之间有些联系,但叫声相同的「猫」,在英语中却发成「
cat」。同是拟声造词,汉语是「
布谷」,英语为「cuckoo」。而动物表示暴怒、惊恐、警告等的叫喊是在感官受到刺激之后直接的本能反应,声音和表达的内容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2.离析性
人类语言的结构具有二层性,即音系层和符号层。不管哪个层面,都可以切分为大大小小的不同单位,单位明晰,可拆可装。各种单位按一定规则灵活组合,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动物「语言」单位含混,混沌一片,是个不可分离的连续体,难以离析,传递固定而有限的信息。
3.传授性
人类具有先天的
语言习得机制(LAD)和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这种潜能还必须经过后天学习的激发才能够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没有语言环境,就不可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外语之所以难学,是因为没有语言环境。而麻雀从小离开群体仍会鸣叫,说明动物「语言」与生俱来,毋需学习。
4.创造性
人类学习语言不仅仅是模仿,还常有创新。人可以说出从未接触过的新的话语,表达需要表达的任何思想;人类语言可以利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生成无限的话语,是个开放的系统;人类语言不受时地限制,可以漫谈古今,自由驰骋。而动物「语言」是个封闭的系统,难以创新,
八哥也只是一味模仿,没有思想,动物的叫声和时地有固定的联系。这些说明动物「语言」不具有创造性。
人类用来交际的手段很多,大致可分为五类。
1.体态类
也称
体态语(
body language),包括
面部表情、
手势、身体动作和姿势,也能起到一定的交际作用。如
眉飞色舞表示高兴,
递眼色、
暗送秋波表明眼神的作用;翘大拇指表示称赞,拇指和食指张开表示数目「八」,打「V」、「OK」的手势可以分别表示「预祝成功」、「行,可以」;点头、摇头、耸肩等,都能表达一定的意义。
聋哑人有一套完善的手势语作为交际工具,但聋哑人的手势语是建立在
有声语言的基础上的,是有声语言的派生物。体态语的作用很有限,首先需要看得见才行,双手、身体要能够自由活动,不能被占用;更重要的是它不能充分表达思想,抽象复杂的内容难以精确表述。所以,体态语只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2.实物类
实物类有
灯语、
旗语、
信号弹、信号树、
哨声、
铃声、电报代码等,也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都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3.图标类
图标类有
图案、
符号、
公式等,如,网络上使用笑脸、哭脸等图标表达感情,在燃烧的香烟上面打个叉表示严禁烟火,在
包装箱上面画把伞表示防潮,画个酒杯表示直立方向,在字母P上面打个叉表示禁止停车,数学题「1+1」等。
4.文字类
文字出现后,产生了
书面语,使语言的使用有了
口语和
书面语两种途径,扩大了语言的交际职能,而且突破了有声语言的时空限制,但不能说明文字的重要性超过语言,因为:
其一,从产生的时间看,语言要远远早于文字。一般认为,语言产生于距今约5万年以前,而文字大约只有5000年的历史。在文字产生之前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只能靠有声语言来交际。
其二,从基本的职能看,语言是为满足交际的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占主导地位;文字是为记录语言而产生和存在的,是第二性的。
其三,从使用的范围看,有人就有语言,但迄今为止还有很多民族和部落没有自己的文字,还存在许多文盲。
总之,文字也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但在所有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之中是最重要的。
5.语言类
语言类指
有声语言。语言使用的便利性、范围的广泛性和结构的精密性是其他任何交际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因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其他手段都是辅助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工具。
有的教材将语言之外的其他交际手段称为
副语言(
paralanguage),又分为依附性副语言和独立性副语言。
思维工具
思维的类型
思维是在
表象、
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等认识的精神活动,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将思维相对地分为三种类型。
1.动觉思维
指在从事某种活动时通过对现场情景的直观感知,控制和调整动作去影响思维对象的思维活动。又叫「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或「技术思维」。例如,机械修理师在工作时、运动员在打球时用的就是这种思维。
指在头脑中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思维活动。文学家、艺术家就充分利用这种思维活动进行创作。日常生活中,着手布置房间之前,就利用形象思维思考着布置方案。
指以某些抽象的符号为工具,运用逻辑形式对事物进行理性认识的思维活动。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算珠、棋子、牌具、公式等都可以作为抽象思维的工具。数学家、哲学家主要靠这种思维思考抽象复杂的问题。
有人把前两种思维统称为非语言思维,后一种称为
语言思维。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复杂,其中的奥秘目前还没有完全揭开。
传统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
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如果没有语言,思维就无所依附。
20世纪3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
萨丕尔、
沃尔夫发表系列论文,进一步强调语言对思维的作用,提出「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这反映在1956年结集出版的《语言、思想与现实》一书中。
他们认为,语言不同,思维也不同,语言结构决定思维的方式。真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建立在该族人的语言习惯之上的,语言是认识社会现实的指南。使用不同语言的各社会成员所生活的世界是多种多样的许多个世界,而不是具有不同标志的一个同样的世界。
操不同语言的人借助语言来对现实世界进行分类。由于语言不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各不相同。例如,美洲
印第安语中的河皮语只用一个词来表示昆虫、飞行员、飞机,
爱斯基摩语有三个表示雪的词,反映他们对世界的不同认识。这种观点把语言对思维的作用绝对化了。
如果考虑到思维活动的复杂性,「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的传统观点就有失片面。实验表明,婴幼儿在会说话之前,能对事物进行初步的概括和归类,如能把分别画有各种衣服、植物、动物的一些图片按类归堆;黑猩猩会用去掉树叶的茎作为「钓竿」去「钓」洞中的白蚁,说明他们(或它们)能简单地归纳和推理,却不需要语言的参与。
球类运动员在进行球类运动时,靠的主要是「感觉」(动觉思维),没有时间进行理性思考;文学家、画家在创作时有时主要用形象思维。这些都说明思维和语言可以分离。
但是,总体来说,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人类发展到今天,思维高度发达,抽象程度很高,有待处理的问题有的十分复杂,要离开语言进行复杂的思维几乎不可能,因为动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抽象程度毕竟有限。
语言和思维的联系表现在:
(1)一定的思维水平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思维能力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没有思维,语言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没有表达的内容。
(2)语言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出现加快思维发展的速度。一般认为人类已有300万年的历史,直到约5万年前语言才出现。语言出现之前,人类思维的发展十分缓慢,基本呈水平状:语言出现之后,人类思维发展的速度突然加快,发生质的飞跃,如下图所示。
可见,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何等之大。原因在于:①语言使思维成果定型化。语言可以巩固思维的成果,如用词表达概念,使后人得以继承前人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②语言有助于思维条理化、明晰化。③语言使思维成果公开化。语言将思维的成果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得以传播。
(3)总体而言,思维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尽管婴幼儿及高等动物可以只有非语言思维,但就掌握语言的人来说,情况就不同了。虽然球类运动员、机械师较多运用动觉思维,艺术家、文学家较多运用形象思维,数学家、哲学家较多运用抽象思维但只是暂时有所侧重而已,并不是说运用非语言思维就不用语言思维了,相反,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三种思维互相渗透,很难截然分明,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组织和制约着思维的全过程。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
语言和思维的区别表现在:
(1)出现的时间不同。如果把思维作为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的话,就可以认为人类一出现便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而语言是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在其他条件的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2)
范畴不同。思维是隐性的心理现象,语言是显性的习惯系统。语言有时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思维成果,如「铁路」、「铁笔」其实是钢的,而「钢笔」实际上是合金的,「鲸鱼」并不是鱼,「太阳东升西落」实际是「地球自西向东运转」。不是人们认识不了,而是语言习惯使然。这些说明语言和思维是两个范畴的东西。
(3)机制不同。思维可以分为思维行为和思维成果(即思想)。思维行为对客观世界进行
编码成为思想。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它是思维成果即思想的代码,它「编」的是思想的「码」,是对客观存在的「再编码」。两次编码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思想还是语言,它们和客观存在的同一性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语言和编码对象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
概念不等于词、
逻辑不等于
语法。
(4)单位不同。由于思维和语言的机制不同,导致两者的单位不同。尽管概念常用词表达,判断常用
单句表达,推理常用
复句表达,但各组并不等同。
以概念和词语为例,表达「配偶」(女方)这一概念,说法很多:妻子、爱人、夫人、太太、老婆、
拙荆、贱内、
糟糠、孩子他妈、我家那口子、屋里人、后面人、我女人、做饭的…前面几个是词,后面几个是
词组,而且它们有风格、感情等色彩上的差别,但概念却没有色彩差异。
有时,一个词表达多个概念,「这朵花很红」、「她这几年很红」,两个「红」的概念义不同。句子有多义句、同义句、省略句、变式句等多种情况,与判断和推理也不能一一对应。
(5)作用不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为人类服务,思维则是人脑反映外界事物的行为和结果。
(6)特点不同。思维规律具有
共性,语言具有
个性。思维规律全人类基本相同,由A>B,B>C,得到A>C,全世界都一样,所以才有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而语言具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这就是为什么需要
翻译,却又能够翻译的道理。举两例说明:
英语的
uncle是汉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的统称,英语没有分称,汉语没有
统称。但并不是说英语的人没有能力分别,只要稍加解释他们就会明白。这是语言的民族性。
英语的
fat既可以跟人搭配,如fat man,也可以跟动物搭配,如fat
pig,但汉语普通话说「肥猪、胖人」,「肥」、「胖」有别(「减肥」的说法例外),汉语
粤方言的用法同英语:「肥猪、
肥仔」,显示了语言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综上,语言是人类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语言和思维联系密切,但又有区别。
符号系统
语言的符号性
什么是符号?
符号(
sign/
symbol)是社会约定的代表某事物的标记。用甲代表乙,甲便是乙的符号。例如,人的姓名是人的符号,交通路口的
红绿灯,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灯光分别代表「禁止通行」、「准备或慢行」、「可以通行」三种交通指令,也是符号。
符号的种类很多,
旗语、
信号灯、文字是
视觉符号,
汽笛、军号声、哨声是
听觉符号,六个凸点的
盲文是触觉符号等。
符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任何符号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符号的形式叫
能指(signifier),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物质外壳,如颜色、声音、形体等;符号的内容叫
所指(signified/
reference),是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只有形式没有意义不能称为符号。用于交通的
红绿灯是符号,
室内装饰用的
彩灯不是符号。
二是符号和它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
能指和
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
arbitrariness)。两者联系是社会约定的,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这点和自然界的征候有别。「鱼儿跳」预示「大雨到」,大雁南飞预示冬天来了,浓烟预示大火,这些都是
征候。
但是如果约定一下,把点火作为报警则成为符号,比如古代的烽火(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也就是说,符号的意义是社会赋予的,而不是本身固有的。任意性不等于随意性,能指和所指关系一旦约定,对使用者个人便具有强制性。
语言也是符号,是一种
听觉符号(指
有声语言),
能指是
语音,
所指是
语义,
语言符号是音义的统一体,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汉人用「shuǐ」这个声音,英语用
water代表「由
氢和
氧构成的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只能解释为约定俗成。与一般的符号比较,语言符号还具有以下特点:
指语言符号按时间先后依次出现,呈
线性排列,不在
空间的面上铺开。
红绿灯,横排、竖排、排成三角形皆可,旗语,上下、左右、前后都可以运转,但说话只能一个
音节一个音节地说。例如,「一件新大衣」,尽管「一件」和「新」都修饰「大衣」,但汉语只能按这样的先后顺序排列。语言中也含有非线性因素,如
声调、
语调、轻重音。
指语言符号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组合时分先后次序。线条性只是语言符号的外在表现,层次性才是语言符号的内在本质。层次性来源于语言结构的包孕性,大结构套小结构,一层套一层,就构成层次性。例如:
既然有层次性,就不是简单的A+B+C,而可能是(A+B)+C或A+(B+C)。相邻的两个符号可能没有直接关系,「一朵红花」中「朵」和「红」就没有直接关系。其他符号的层次性不太明显。
3.生成性(generativity)
指利用简单的单位和规则可以造出复杂的单位。生成性根源于语言的递归性(
recursion),是语言的生命源泉。假定有已知单位「我、爱、妈妈」,已知规则「主谓、偏正、述宾」,可以得出:
a.我爱、妈妈爱(主谓)
b.我妈妈(偏正)
c.爱我、爱妈妈(述宾)
d.我爱妈妈、妈妈爱我、爱我妈妈(综合运用)
生成性使人类能够
以简驭繁,用有限掌握无限。其他符号的生成能力很弱甚至没有。
4.开放性(opening)
指实际话语的无限性和语言系统的变动性。生成性必然导致实际语句的无限性。语言还是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系统,新质要素不断产生,旧质要素逐步消亡,整个系统不断完善。
变动性并不排斥稳固性,语言中的基本单位和基本结构是相当稳固的,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在稳定基础上的变动。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它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而不能采取突变的方式。其他符号,如
暗号,一旦得知被敌方破译,可以立即更改。
以上四点,语言符号比其他符号表现得更为明显。
语言的系统性
对语言的结构要素,学界有不同的看法。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般是语音、词汇、语法三分法。20世纪50年代转换生成语言学之后,很多学者主张语音、语义、语法三分法。当然,也有人主张语音、语义、词汇、语法四分法。
总括起来,语言是由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四要素构成的系统,也可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各结构要素都有自己的单位,从语音系统划分出来的单位是
音素(或
音位)、
音节等,从语义系统划分出来的单位是
义素、
义位等,从音义结合体划分出来的单位是
语素、词、
词组、
句子、
句群等。
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并非一盘散沙,互不相干,而是互相关联,处于不同的层和级,共同构成一个层级装置,即语言的层级体系(
hierarchical system)。语言层级装置图如下所示
首先,这个层级体系可以分为底层和上层两层。底层是一套
音素和由音素组成的
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另一套是
义素和由义素组成的
义位,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内容部分。无论是语音层还是语义层,都是单面体。上层是音义结合体,即语符和语符列。上层是双面体。由底层到上层发生了质的飞跃。
其次,上层分为三级:第一级是
语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再次,这个层级体系中,越是下级单位数量越少,音素(常用的,一般归纳为音位)几十个,音节几百个,语素几千个,词几万个,句子无穷个。简单的下级单位和规则构成复杂的上级单位,以至无穷,便是这个层级体系提供的效能。
由于语言符号具有系统性的特点,研究一个符号的结构和功能时就应该放在系统之中来观察,因为一个符号的价值取决于该符号在系统中的地位以及跟其他符号的关系。例如,英语的
mutton来源于法语的mouton,但两者并不等值:法语mouton既指「羊肉」,也指「羊」,没有专指「羊」的词;英语mutton只指「羊肉」,指「羊」时用
sheep。因此,两者在不同的系统中获得的价值不同。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这两种关系是语言层级装置的运转机制。
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是符号之间线性的搭配关系。不同的组合关系,形成不同的结构体。「伟大民族」与「民族伟大」不同。组合关系构成符号链。这种关系往往是显性的。
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是功能相同的符号之间能够互相替换的类聚关系。类聚成群的聚合体成员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X一下(X=来、去、看、打、喊、动、笑……)。这种关系往往是隐性的。
广义的组合关系还包括
语言符号形成的组合和意义的组合。例如,汉语音节mā是由
辅音m和
元音ā组合而成,「吃饭」是由表示动作的
义位「吃」和表示
受事的义位「饭」组合而成。
广义的聚合关系还包括语言符号形式的聚合和意义的聚合。例如,
同音词(如「公式」和「攻势」)、
异形词(如「唯一」和「惟一」)是形式的聚合,
teacher、reader、
leader是同
后缀词的聚合,
同义词、
反义词、
类义词、
语义场是意义的聚合。
组合关系和
聚合关系犹如
几何学中的
横轴和
纵轴,借助这两个轴,更容易说明符号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如下图所示:
任何一个词语都处在横、纵两种关系之中。例如,「看」,跟「他」构成主谓关系,和「书」构成述宾关系,同时与「买」一类词类聚成群,能够互相替换。每个符号就这样处于「网」中,构成一个网络系统。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的两种根本关系,语言这部机器就靠它们来运转,掌握它们,就掌握了剖析语言现象的一把总钥匙。
存在形式
共时态和历时态
语言这个系统在时间上表现为两种状态:
相对静止和
绝对运动。这就是共时态和历时态。
共时(synchrony)是指假定不发生任何变化的特定时期的静态状况。
历时(
diachrony)是指发生了变化的不同时期的动态过程。
可把语言比作一棵大树,把树干横着截断,在横断面上看到的是千万条纤维交织而成的关系网络,这就是共时的语言结构;竖着劈开,在纵切面上看到的是上下相连的一条条纤维的脉络,这就是语言要素的历时变化。
共时语言学用描写的方式研究具体语言在某个时间点上「各条纤维」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如
现代汉语;
历时语言学用比较的方式研究具体语言在某个时间链上「一条条纤维」的发展与变化,如
汉语史。
共时和历时既是语言系统存在的两种状态,又是人们观察和研究语言的两种视角、两种方法。
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
spoken language)是以
语音为物质材料,在
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口语是第一性的,是
书面语形成的基础。口语可以有书面形式,如谈话记录材料。与书面语相比,口语的特点是:①变化、发展比较快,创新的成分比较多;②比较粗糙,有不准确、不规范或多余的成分;③用于直接交际,可借助语言环境和肢体、表情等辅助手段,简化、省略的情况比较多。
书面语(
written language)是以
文字为物质材料,在
书面上应用的语言。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可以有口头形式,如新闻播音。与口语相比,书面语的特点是:①变化、发展比较缓慢,规范性相对较强而创新成分相对较少;②由于有较长的加工过程,因而比较细密、精确,长句和复句使用频率高;③用于间接交际,对实际情境的依赖性较小,所以简化和省略的现象较少。
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有时也称为口语和书面语。作为语体风格的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与作为语言存在形式的口语和书面语不是完全对应的。有的口语形式采用书面语体风格,如
教学语言;有的书面语形式采用口头语体风格,如
话剧。
语言和言语
a.这部小说的言语十分接近民众。
b.作家的语言要有自己的风格。
在
语言学中,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从「说话」谈起。「
说话」有这样几层意思:①「说」是一种行为,怎样说是个人行为;②「话」是「说」的结果,说成什么样的「话」各人有选择的自由;③「说话」所用的词语和语法规则是全社会共同的。
①和②属于言语,③属于语言。也就是说,言语(parole/
speech)是运用词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行为和结果,包括「
言语行为(speech act)」(或叫「
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speech works)」;语言是从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言语既可以表现为内部形式(
内部言语),也可以表现为外部形式(
外部言语)。
内部言语(internal speech)是「无声言语」,指不出声的、听不见的言语,如
默读、默默地思考问题;外部言语(external speech)是「有声言语」或「有形言语」,指听得见(借助语音)的或看得见(借助文字)的言语。
内部言语是言语存在的个人主观形式,是一种对自己的、供自己思考问题而不直接发挥交际作用的言语,不具有外部的实际表现,但具有相应的听觉、视觉或动觉形象等外部表现的对应物,能引起相应的神经生理活动,结构上具有跳跃性、简缩性、不完备性等特点;
外部言语是言语存在的客观形式,是对他人交谈的、供交际使用的言语,表现为口头或书面形式,结构上具有连贯性、完整性、严密性等特点。简言之,内部言语为内隐的言语形式,外部言语为外显的言语形式。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1.两者之间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言语是人类交际的具体形式,是
个别的,语言是对言语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的系统。所以言语和语言是具体和抽象、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如下所示:
1′+1′′+1′′′+…=1
1′、1′′代表个别的言语,每人的说法各不相同,但其中都含有共同部分「1」,将「1」抽象出来得到语言。
语言学中区分的「素单位」(具体表现的单位,如「
音素」)和「位单位」(理论概括的单位,如「
音位」),也是从言语和语言的角度加以区别的。
2.两者之间是工具和运用的关系
语言是供人们交际时使用的工具,言语是人们根据交际的需要运用语言这套工具产生的行为和结果。同一套工具,使用的人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会不同。
3.两者之间是规约和变异的关系
语言是一套为言语集团所共同接受的规约系统,言语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丰富的变化样式。从发展的角度看,言语可以突破固有的语言系统,推动语言向前发展;语言对言语起着规范、制约作用,引导言语健康地发展。
1.语言具有社会性,言语具有个人性
各人说话
口音不同,遣词造句方式不同,带有个人风格。比如
孔乙己说的「多乎哉?不多也」,半文不白;有人爱卖关子:「一人一杆枪一那是不可能的!」
韩复渠有一次对众人说:「今天是什么日子?今天是演讲的日子。开会的人到齐了没有?大概有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但话是说给别人听的,必须用社会共同理解的词语和共同遵守的规则说话,别人才能理解和接受。所以,
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2.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言语的无限性可以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加以说明。就组合关系说,一个成分可以不断添加另外的成分,造出许多个的句子。例如:
狗。
养狗。
我养狗。
我养了一条狗。
我养了一条小黄狗。
我去年养了一条小黄狗。
我去年特意盖一间小屋养了一条可爱的长着长毛的小黄狗。
……
从理论上讲,句子可以无限长,但实际上句子长度是有限的,受人类
瞬时记忆规律制约(7±2)。仅从长度上讲,句子是无限的。即使不增加长度,只改变内部组合关系,也可形成一批句子。例如:
热爱人民军队
人民热爱军队
军队热爱人民
军队,人民热爱
人民,军队热爱
就
聚合关系说,句子中的词可用同类替换,如将前文例子中的「狗」换为「猫」,或将「我」换为「他」,如此等等,又可形成另外一系列句子,使句子的数量大为增加。
总之,由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运转,言语具有无限性。无限性使言语具有灵活多变性。
但语言结构要素的基本单位及其结构规则是有限的。一种语言,在某一历史阶段,其
音位、
音节、
语素、词和组合规则,都是有限的、固定的。
拿现代汉语来说,只有32个音位和4个
调位,基本音节400来个,加上
声调的区别1000多个;语素的数目不详,若以汉字类比,最多也不过5万个(《中华大字典》收字4.8万多个);词的数量大概以10万计,在一定时间内,词的数目总是有限的;尽管具体词组和句子是无限的,但所用材料和结构规则是有限的,所以可以总结出结构类型和句型句式。语言中的音位、音节、语素、词及结构规则的有限性,使语言具有稳固性。
语言的有限性,免除了人们不必要的过重的记忆负担,便于学习和掌握;言语的无限性,使人们能够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充分满足交际的需要。语言和言语就是这样神奇而有效的工具。
3.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
言语是表达者根据交际当时场景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来的,语境因素不同,说出的话(或写出的话)就不同。但这些话语所用的词汇材料和语法规则早已存在于社会集团的语言之中。因此,语言单位如语素、词、固定短语是现成的,言语单位如自由短语、具体的句子是临时组织的。
此外,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还表现在其他一些方面,如潜存性和显现性,结构规则性和语境制约性,单位意义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