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是汉语词汇,用来描述事物的独特性质,使其与其他事物相区别;同时,它也指代个人固有的心理特质集合,涵盖性格、兴趣及爱好等诸多方面。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的
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
定义
个性也可称为性格或
人格,著名心理专家郝滨先生认为:“在一个群体内,个性可界定为个体思想、情绪、价值观、信念、感知、行为与态度之总称,它确定了我们如何审视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它是不断进化和改变的,是人从降生开始,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总和。”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个体独有的并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整体特性,即具有一定
倾向性的、稳定的、本质的
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共性中所凸显出的一部分。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
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就是
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人格。
性格(英语:Temperament),也称为性情、个性、气质,心理学名词,意指一个人内在的
人格特质,如内向或外向。它通常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学习而来。
个性又叫人格,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
精神面貌。
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
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曾综述过50多个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心理学家
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人格是
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苏联心理学家
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在心理学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
西方心理学界
就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情况来看,从其
内容和形式分类方面来看,主要有下面五种定义:
第一,列举个人特征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品格的各个方面,如智慧、气质、技能和德行。
第二,强调个性
总体性的定义,认为个性可以解释为“一个特殊个体对其所做所为的总和”。
第三,强调对
社会适应、保持平衡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体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身心属性的紧急综合”。
第四,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所以有别于他人的行为”。
第五,对
个人行为系列的整个机能的定义,这个定义是由美国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
阿尔波特(G.W.Allport)提出来的,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
动力组织。”
西方心理学界一般认为阿尔波特的个性定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个性研究的各个方面。首先,他把个性作为身心倾向、特性和反应的统一;其次,提出了个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最后,强调了个性不单纯是行为和理想,而且是制约着各种活动倾向的
动力系统。
前苏联心理学家
前
苏联心理学家一般是从人的精神面貌方面给个性下定义的。从这方面理解个性的心理学家又有两种情况:一部分心理学家把个性理解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我国的一些心理学教材也持这种观点。另一部分心理学家只从心理的差异性方面把个别心理特征理解为个性。应该说,前一种看法是比较恰当的。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特征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倾向的制约下构成的整体。而后一种看法过于狭窄,没有看到个性倾向在个性中的作用,缺乏对个性各个特征作为有机的整体看待,它显然没有揭示出个性的实质。
中国心理学界
由于个性的复杂性,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的概念和定义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
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
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
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也有少数学者提出将“个性”和“人格”加以区别,认为个性即个体性,指人格的独特性;人格是一个复杂的内在组织,它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
人生哲学以及体格和生理等特点。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只是互相交错在一起,共同影响着人的行为,人格的形成更多的是由教育决定的。
综上所述,尽管心理学家们对个性的概念和定义所表达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还是比较一致的:“个性”内涵非常广阔丰富,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
心理状态等综合形成系统
心理结构。
现代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讲的“个性”是不同的。
在日常的
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
行为举止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虽曾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作用。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性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往往认为一个“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倔强”、“要强”、“坦率”、“固执”是一种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
个体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者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倾向的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独特,往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也同样是一种性格温和、希望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带有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只不过这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比较平淡而不鲜明,往往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罢了。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不管这种特征是鲜明的还是平淡的,它都表明了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人人都有,精神面貌人人不可缺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性的人。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
这些日常生活中所提的“要强”、“固执”、“坦率”或“文雅”、“平和”、“柔弱”等,实际上是心理学中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性格,而不是个性的全部内容。
结构
从构成方式上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其由三个子
系统组成:
(一)个性倾向性——指人对
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系统的动力结构。它较少受生理、遗传等
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
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中的各个成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
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而世界观属于最高指导地位,它指引着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人的言行的总动力和总动机。由此可见,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力系统。
(二)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其中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对现实环境和完成活动的态度上的特征,即性格。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系统的
特征结构。[1]
(三)
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等方面,如
自尊心、自信心等。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的
自动调节结构,而心理过程是个性产生的基础。
特性
一般而言,个性具有下列特性:
个体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每个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动机、愿望、
定势和
亲合力,从而发展为各自的态度体系和内心环境,形成了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独特的
行为方式和
个性倾向。
二 个性的复杂性
个性是由多种
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三 个性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是
同卵双生子甚至
连体婴儿长大成人,也同样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性。
四 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是个动力倾向
系统的结构,不是被
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个性具有积极性、
能动性,并统帅全部
心理活动去改造
客观世界和
主观世界。
五 个性的稳定性
从表现上看,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六 个性的完整性
如前所说,个性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
心理过程和
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决不是
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体来
认识世界并
改造世界的。
婴儿出生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随着其成长,其心理不断丰富、发展、完善,逐渐形成其个性。从形式上讲,个性不是预成的,而是
心理发展的产物。
个性是有一定
社会地位和起一定
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个性是社会关系的客体,同时它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个性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这个人所具有的意识。个性的社会性是个性的最本质特征。
从个性的发展性与个性的社会性来看,个性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个人的心理
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有赖于个人所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研究人的个性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为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考察
社会因素对人的个性形成的决定作用,才能科学地理解个性。
研究个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生。个性理论就是关于人的理论,就是关于人生的理论。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
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1]
个性与共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
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
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
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
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不体现
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如哲学与
具体科学、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普遍联系与具体联系、运动与
具体事物的运动、
辩证矛盾与具体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与
矛盾的特殊性、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关系等等,都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个性飞扬
当我们呱呱落地的时候,就踏上了挑战自我的征程;当我们咿呀学语时,就开始了自我评值的追求;当我们独自撑起一片蓝天时,也就懂得了实现自我的重要.在自我的征程上,没有挫折和悔恨,没有迷失与彷徨,为了追求更多的
生存空间,就要不断地超越自我.
类型
1.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
理智型、
情感型和意志型;
3.从社会生活方式上划分,性格分为;
理论型、经济型、社会型、审美型、
宗教型;
4.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性格分为
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
影响个性的原因
1. 性别
2.民族
3. 出生环境
5. 成年生活环境
6. 父母
7. 朋友
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因素有很多,据科学抽样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最有影响力时期是青年时期,自古英雄出少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最有影响力对象是父母。
个性与心理
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 影响着人的一生。 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
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个性的结构
个性其实是一个结构或者说是一个系统。探讨个性的结构,目的在于找出个性的各种特征和表现,揭示出个性的本质特点。个性的结构概念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结构的成分有: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
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其中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兴趣和能力。从广义方面来讲,除了上述两种比较稳定的带有
一贯性的狭义的结构成分外,还应包括
心理过程(如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和
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包括表现在情感方面的激情和心境,注意力方面的集中和分散,意志中的信心和缺乏信心等。广义的个性结构实际是指人的整个
心理结构,把个性和人作为同一
语言理解。
上面我们仅从人的日常表现上初步探讨了个性的一般定义,下面我们还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个性这个概念,并看一看心理学界是如何解释和定义个性这个概念的。
人的
心理活动是丰富而复杂的,它主要包括
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由于个性是一种较复杂的
心理现象,又由于个性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历史还较短,因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为所有研究者共同接受的明确定义。心理学界一般认为
阿尔波特的个性定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个性研究的各个方面。“个性”内涵非常广阔丰富,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
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
动力系统。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中的各个成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
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 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而世界观属于最高指导地位,它指引着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人的言行的总动力和总动机。 由此可见,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力系统。
研究个性, 就是研究人, 就是研究人生。个性理论就是关于人的理论,就是关于人生的理论。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总之,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有观点本身就是对整个世界各个具体环节的
抽象与概括,是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
逻辑思维而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所以,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弄清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对每一哲学概念及原理准确理解和把握,弄清其确切合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质的认识,真正意义上弄通弄懂并灵活运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以具体事物(个性)为研究对象,而是以
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个性)为基础,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回答的是关于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思维中共同存在的最一般的、最普遍的问题(共性),对人们
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