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
史学领域术语
汉语的历史叫做汉语史,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三大块,汉语史是研究汉语现象及其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现象及其历史演变规律。
汉语史分期
第一种分法
王力先生根据他所研究过的语音材料,参考历史朝代的更替,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先秦( - 前 206 )、汉(前 206- 公元 220 )、魏晋南北朝( 220-581 )、隋 - 中唐( 581-836 )、晚唐五代( 836-960 )、宋( 960-1279 )、元( 1279-1368 )、明清( 1368-1911 )、现代( 1911- ),共九个阶段。
第二种分法
传统音韵学曾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特征和表现形式
大致在西周以前为远古期,这个阶段的汉语如果已经独立,就为原始汉语;周秦两汉为上古期,上古音的字音结构的首尾部分较为复杂,可能存在着复辅音声母和比较复杂的韵尾形式;魏晋六朝隋初唐为中古前期,中古前期音复辅音声母中的通音已经演变为音节的介音,韵尾部分的擦音成分消失,超音段成分从伴随状况上升为以音高(平仄)和音长(舒促)为特点的区别特征,标准语的字音以“ CMMVE ”五音段音节和“平上去入”四超音段相配的结构模式已经形成;中唐五代为中古后期,字音结构跟中古前期相同,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随着全浊声母的性质的改变而发生分化,声韵内部发生了许多变化;宋元明清为近代期,汉语各方言的现代格局在中古近代之交已经大体形成,标准语字音的音节结构定形为“ CMVE ”四音段模式,大量的音位发生合流和分化,声母和韵尾的类型减少,全浊音声母逐渐和清声母合流,入声韵尾也逐渐弱化,声调因而开始合并简化,字音结构也随之简化。
研究重点
汉语史中,汉语语音史比起汉语词汇史和汉语语法史来,占有优先的地位,只有对汉语语音史有一定认识,才能弄清楚汉语语法史和汉语词汇史。
古代语言学家
荀子(约公元前303年 - 公元前238年) 名况,世尊称荀子、荀卿,或称孙卿,战国 赵人,曾到过齐、秦等国,晚年应春申君之召入楚为兰陵令。荀子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集诸子之大成者。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正名篇》一文中。该文着重讨论了词与概念、语言与思维、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指出“名”与“实”的联系是“约定俗成”,这一学说正确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是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扬雄(公元前53年 — 公元18年) 或作杨雄,字子云,西汉 蜀郡 成都(今四川 成都)人,辞赋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人口吃,不能剧谈而好学深思,善辞赋,官给事黄门,历成、哀、平三帝。新莽时召拜大夫,后贫病而终。著作有《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训纂篇》、《别字》、《苍颉传》、《法言》、《太玄》、《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等。其中《方言》十五卷,九千余字(今本十三卷,一万一千九百余字),历时二十七年,保存了大量古汉语词彚和方言的宝贵资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方言学专著,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流传至今。《别字》、《训纂篇》、《苍颉传》等三种涉及语言文字的著作均佚。
刘歆(约公元前五53年 — 公元23年) 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西汉目录学家、古文经学家。沛(今江苏 沛县)人,楚元王 交五世孙,刘向次子,幼承家学,善着文,博通诗书。成帝时为黄门郎,后历任中垒校尉、京兆尹等职。曾奉诏与父刘向同领校群书,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校理六艺群书,并在刘向《别录》基础上撰成《七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具体包括辑略(总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术数略、兵书略和方技略。原书早佚,主要内容多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在经学方面,刘歆为将《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书立于学官作出过巨大的努力,同时着有《春秋左传注》、《尔雅注》等书,均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许慎(约公元58年— 约147年) 字叔重,东汉 汝南 召陵(今河南 偃城县东)人,古文经学家、文字学家,博通经籍,先后任郡功曹、太尉南阁祭酒、洨长等职,世称“许祭酒”,曾校书东观(皇家图书馆),时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语。许慎的主要成就是《说文解字》一书,该书建立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六书”的理论并按照这种理论对书中所收九千余字逐一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每个汉字的本义和结构,同时析汉字为五百四十部,创立了部首检字法。这些成就使许慎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马融(公元79年—166年) 字季长,东汉 右扶风 茂陵(今陕西 兴平市东北)人,历任校书郎中、议郎、武都太守、南郡太守等职,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文学家,为人才高多识而达生任性,不拘小节,善鼓琴吹笛,生徒千余,著名学者卢植、郑玄皆出自其门下。马融对古文经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著述颇丰,主要有《三传异同说》、《孝经注》、《论语注》、《毛诗注》、《周易注》、《三礼注》、《尚书注》、《烈女传注》、《老子注》、《淮南子注》、《离骚注》等,另有赋、颂、碑文、琴歌、对策等二十一篇散文诗歌作品,均佚,清人马国翰有辑录。
郑玄(公元127年—200年) 字康成,东汉 北海 高密(今山东 高密县西南)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后郑”,以别于先郑 郑兴、郑重父子。少时曾为乡穑夫,无意为吏,入太学攻《周易》和《公羊传》,继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后西行入关从马融学古文经,遂博通群经,回乡后客耕莱阳,从学者千计。党锢祸起时被囚禁,获释后杜门不出,潜心著述,大将军何进、袁绍等人先后召他为官而不就,后征为大司农,故世又称为郑大司农。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使古文经学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所著《毛诗笺》、《三礼注》影响最大,流传至今,其余《周易注》、《论语注》、《尚书注》、《诗谱》、《六艺论》、《驳五经异义》诸书均佚。
刘熙(不详) 字成国,东汉 北海(郡治在今山东 潍坊西南)人。所著《释名》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语源学的专著。全书仿《尔雅》体例,共八卷二十七篇,收词一千五百余条,释义以声训为主,即根据词的语音探求词得名的由来,虽不免穿凿附会,但在很大成程度上揭示了汉语声同义通的特点,对于汉语语源、训诂、音韵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郭璞(公元276年—324年) 字景纯,东晋 河东 闻喜(今山西 闻喜县)人,初官尚书郎,后为王敦记室参军,因谏阻王敦谋反而被杀。为人性格豪放,不修威仪,博学多才,长于训诂,尤好古文奇字。注书甚富,释文注重古今比较,保存了许多晋代语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楚辞注》、《子虚赋注》、《上林赋注》等均流传至今,另有《三苍解诂》、《尔雅音义》、《尔雅图赞》、《易洞林》、《毛诗拾遗》等书已佚。
顾野王(公元519 年-581年) 字希冯,南朝 梁 陈 时吴郡 吴(今江苏 苏州市)人,文字训诂学家。历官太学博士、金威将军、太子率更令、黄门侍郎、光禄勋等职,曾主修梁史。所著《玉篇》,是继《说文解字》之后出现的文字学著作,在我国文字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三十卷,依仿《说文》体例,共分五百四十二部,收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个,说解详明。原书已佚,流传至今的是宋 陈彭年等人的重修本,改名为《大广益会玉篇》,收字增多,体制亦非旧时,所幸日本尚流传有唐 宋间的写本《玉篇》残卷,从中可以看到《玉篇》的原貌。顾野王的其它著作有《舆地志》、《符瑞图》、《通史要略》、《国史纪传》、《尔雅音》等,均佚。
陆法言(公元562年—?) 名词,一作“慈”,字法言,隋 魏郡 临漳(今河北 临漳县)人,音韵学家。曾官承奉郎,后因其父陆爽得罪朝廷而被免职。所撰《切韵》一书,反映了汉语中古音的面貌,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材料,同时也是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不可缺少的参照和依据,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书共五卷,分韵一百九十三部,编写大纲由颜之推、萧该等八人共同制定。原书在宋以后亡佚,直到清末才在敦煌石窟、新疆 吐鲁番、故宫等地发现了一些唐传写本或增修本,且多是一些残卷。不过,《切韵》的内容、体例等被完整地保留在宋人增修的《广韵》一书中。
陆德明(公元556年—627年) 名元朗,字德明,经学家、训诂学家。陈 隋 唐之际苏州 吴(今江苏 吴县)人。在陈官国子助教,陈亡归故里,隋炀帝时复征为国子助教,唐 贞观中拜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封吴县男。著作主要有《经典释文》、《老子疏》、《易疏》等,均传世。其中《经典释文》汇编汉 魏 六朝二百三十余家的音切及注释材料而成,是研究汉 、魏至隋 、唐时期汉语音韵训诂及经籍版本的重要数据。全书三十卷,涉及典籍十四种,包括《周易》、《诗经》等十二种经书以及《老子》、《庄子》两种子书。不收《孟子》是因为唐时《孟子》尚未列为经书,收入《老子》、《庄子》是因为受到玄学的影响。
徐铉(公元719年 -992年) 字鼎臣,北宋初会稽(今浙江 绍兴市)人,文字学家。初仕南唐,历任尚书右丞、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部尚书等职;入宋后,官拜散骑常侍。善属文,好小篆,工隶书。奉诏与句中正等人共同校订《说文解字》一书,纠正讹误,补出原书正文所脱者十九字,新增原书所未载者四百〇二字(即新附字),给每个字加了反切,部分字尚作了注,同时将原书十五卷分为三十卷,在卷首列有五百四十部部目表。经过校订的《说文解字》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该书的原貌,提高了实用性,是学习和研究《说文》的最通行的校本,世称“大徐本”。
徐锴(公元920年 —974年) 字楚金,徐铉弟,文字学家。仕南唐官集贤殿学士、内史舍人等职,宋军攻占金陵时死于城中。四岁时丧父,从兄铉学,博闻强记,精于小学,成就与兄铉齐名,世称“大小徐”。所撰《说文解字系传》,三十卷,是一部全面传释和研究《说文》的著作,成书先于大徐本。该书对许意每有阐发,所论“假借”、“古今字”、“引申义”、“因声求义”诸事多开了清人研究《说文》的先河,受到历来研究《说文》者的重视,世称“小徐本”。
周德清(公元1277年 —1365年) 字挺斋,元代 瑞州 高安(今江西 高安)人,音韵学家。擅长音律,于泰定帝 泰定元年(一三二四年)撰成《中原音韵》一书。该书取韵定音以当时北方的实际语音为依据,与《切韵》以来的正统韵书有很大差别。全书分韵十九部,分平声为阴阳两类,中古部分上声字被归入去声,中古入声被取消,这些特点与今北京话的读音已很接近。由于该书反映了汉语语音在元代时的重要变化,对于研究近代音及汉语语音史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故为学界所重。
陈第(公元1541年 — 1617年) 字季立,号一斋,又号温麻山农,明代 连江县(今福建 连江县)人,音韵训诂学家。青年时曾从军,官至游击将军。精于音韵训诂,对待古音具有历史发展的观念,反对“叶音”说,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这种正确认识对后来清人的古音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著作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读诗拙言》、《伏羲图赞》、《尚书疏衍》等。
顾炎武(公元1613年—1682年) 初名绛,字宁人,后改名炎武,号亭林,明末清初昆山(今江苏 昆山)人,著名的音韵训诂学家、经学家。明末举秀才,自幼受嗣母爱国思想教育,以报国为怀,曾加入复社,与宦官豪强作斗争。清兵入关后,积极投身昆山地区的抗清起义,失败后亡命北国,终身为学不仕。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朝廷曾诏纂《明史》,被断然拒绝。顾氏治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考据,开清代朴学之风。于天文地理、经史百家、音韵训诂、金石文字,无所不及,无不专深,著述极丰,卓然成一代宗师。所撰《音学五书》三十八卷,历时三十年,五易其稿,为清代古音学的奠基之作。除《音学五书》外,顾氏涉及语言文字的著作尚有《金石文字记》、《石经考》、《九经误字》《左传杜解补正》、《日知录》、《京东考古录》、《唐宋韵补异同》等。
江永(公元1681年 — 1762年) 字慎修,清 江西 婺源县(今江西 婺源县)人,经学家、音韵学家。一生好学深思,无意仕途。于经书、小学、典章、制度、地理、钟律等无不涉猎。治经以考据著称,开皖派经学之风。治音韵以审音见长,为审音派之祖。分古韵为十三部,对顾炎武的十部之说多有纠正。其语言学著作主要有《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等,经学著作主要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仪礼经传通解》等。
戴震(公元1723 年— 1773年) 字东原,号果溪,清代 安徽 休宁 隆阜(今安徽 屯溪市)人,经学家,音韵训诂学家。曾问学于江永,后中乡试,但试礼部不第。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诏充《四库》纂修官,不久赐同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一生博闻强记,所涉极广,而专精于小学、数学和地理,是考据派中皖派的代表人物。研究音韵分古韵九类二十五部,第一个提出上古音阴阳入三声相配的格局。著作主要有《声韵考》、《声类表》、《续方言》、《方言疏证》、《六书论》、《尔雅文字考》、《孟子字义疏证》、《毛郑诗考证》、《屈原赋注》、《仪礼考证》、《古历考》、《勾股割圜记》、《策算》、《考工记图》等。
钱大昕(公元1728年— 1804年) 字及之,又字晓微,号辛楣,又号竹汀,清 江苏 嘉定(今上海 嘉定县)人,历史学家、音韵训诂学家。乾隆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等。后因丁父忧辞归乡里,居家三十余年,著书讲学,主持钟山、娄东、紫阳书院,授徒计二千余人。少时曾从惠栋、沈彤等名师学,于辞章、历史、文字、音韵、训诂、天文、历算、地理、金石、官制等无不通晓,撰《二十四史考异》一百卷、《十驾斋养新录》二十三卷、《潜研堂文集》五十卷,另有《经典文字考异》、《唐经石考异》《音韵问答》以及诗集等数十卷,均传世。在音韵学方面,钱氏首次得出了“古无舌上音、古无舌上音、古人多舌音、古影晓匣喻双声”的结论,为古音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段玉裁(公元1735年 — 1815年) 字若膺,一字懋堂,清江苏 金坛县(今金坛县)人,文字音韵学家,曾师从戴震,乾隆举人,先后任贵州 玉屏、四川 富顺、南溪、巫山等县知县。年四十六以父老引疾辞归,居苏州 枫桥,闭门著书三十余年。毕生多致力于《说文》研究,着《说文解字注》三十卷,历时十九年,勇于自信,破字取义,深稽博辨,研究《说文》在清代成就最着,影响也最大。又撰成《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十七部,创获颇多,并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解决了扩大古韵归字的重要课题。除以上二书外,段氏的著作尚有《汲古阁说文订》十六卷、《声韵考》四卷、《毛诗小学》三十卷、《重订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春秋左氏古经》十二卷、《周礼汉读考》六卷,等等。
桂馥(公元1736年—1805年) 字冬卉、天香,号未谷,清 山东 曲阜县(今曲阜县)人,文字训诂学家。乾隆进士,先后官云南 永平、顺宁知县。一生博涉经籍而专精小学,治《说文》成就与段玉裁齐名,并称段、桂。著作主要有《说文解字义证》、《缪篆分韵》、《说文段注钞案》、《说文谐声谱考证》等。其中《义证》五十卷,用力四十年,一义之证,力穷根柢,遍及群书。
王念孙(公元1744年—1832年) 字怀祖,号石臞,清 江苏 高邮(今高邮县)人,音韵训诂学家、校雠学家。曾师从戴震,乾隆时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工部主事、郎中、陕西道御史、永定河道等。著作以《广雅疏证》、《读书杂志》最为著名。《疏证》十卷,因声求义,不限形体,严而不乱。《杂志》八十二卷,校经、子、史书流传刻抄之误,一字之校,遍及群籍,为校勘典范。在音韵学方面,分古韵为二十二部,贡献也很大。著作另有《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说文解字校勘记残稿》、《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疏证》等,均传世。
孔广森(公元1752年— 1786年) 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清 曲阜(今山东 曲阜县)人,孔子六十八代孙,经学家,音韵学家,又长于数学和文学创作,曾师从戴震、姚鼐。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散馆检讨,无意仕途,寻归。着《诗声类》,分古韵分为十八部,主张“东、冬”分立,首创“阴阳对转”说。其余著作有《春秋公羊音义》、《大戴礼记补注》、《礼学卮言》、《经学卮言》、《少广正负术内外篇》等多部。
阮元(公元1764年—1849年) 字伯元,一字伯梁,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清 江苏仪征(今仪征县)人,经学家、校勘学家。乾隆进士,选庶吉士,历官湖 广、两广、云 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等职,谥文达。生平以兴办教育、提倡学术为己任,先后在杭州、广州创立诂经精舍、学海堂以培养人才。博学融通,著作主要有《诗书古训》、《孟子音义校刊记》、《曾子注释》、《释文校刊记》、《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两浙金石志》、《山左金石略》、《学海堂经解》、《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主编《经籍籑诂》、《十三经注疏校刊记》,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其中《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共二百四十三卷,为《十三经注疏》最佳校本。
王引之(公元1766年—1834年) 字伯申,号曼卿,清 江苏 高邮人,王念孙子,训诂学家。嘉庆进士,授编修,擢侍讲,官至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幼承父学,精于考据,谙熟语法,著作主要有《经义述闻》十五卷、《经传释词》十卷、《字典考证》三十六卷、《春秋名字解诂》二卷等。严谨专深,精博过于惠(栋)、戴(振),学术成就与父齐名,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江有诰(?— 1851年) 字晋三,号古愚,清 安徽歙县(今歙县)人,文字音韵学家。年二十二为学官弟子,一生无意仕途,杜门著述。成就主要是音韵学,撰《诗经韵读》、《楚辞韵读》、《群经韵读》、《先秦韵读》、《广韵谐声表》、《广韵入声表》、《四声韵谱》、《唐韵四声正》等十部,合称《江氏音学十书》。分古韵为二十一部,创见颇多,为学界盛赞。晚年更研文字,撰成《说文六书录》、《说文分韵谱》、《说文质疑》、《说文系传订伪》、《说文汇声》、《经典正字》、《隶书纠谬》等书,惜遭宅中失火而尽焚,唯《音学十书》传世。
王筠(公元1784年 — 1854年) 字冠山,号菉友,清 山东 安丘(今安丘县)人,文字学家。道光举人,游学京师三十年,后官山西 宁乡知县。自幼喜好篆籀,博涉经史,尤精《说文》,是清代四大《说文》学家之一,著作有《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文字蒙求》、《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广义》、《说文部首读补注》、《说文韵谱校》、《说文新附考校正》、《正字略》等,其中《释例》、《句读》是王筠的代表作,影响最大。前者系统研究了《说文》的体例,后者博采诸家之说对《说文》作了全面的解释。除《说文》学著作外,王氏尚有《礼记读》、《四书说略》、《读仪礼郑注句读刊误》、《毛诗双声迭韵说》等他类专书多种。
朱骏声(公元1788年— 1858年) 字丰芑,号允倩,晚号石隐山人,清 元和(今苏州)人,文字训诂学家,《说文》四大家之一。出钱大昕门下,嘉庆举人,屡试进士不第,被荐主江阴 暨阳书院讲席,又先后主持吴江、萧山书院,道光时选授黟县训导小官。咸丰时因献所著《说文通训定声》一书而被授予国子监博士,遂升任扬州府教授。一生涉猎极广而著述甚丰,著作除《定声》外,又有《说文读若例》、《说文引书分录》、《六书假借经征》、《七经纬韵》、《古今韵准》、《小尔雅约注》、《说雅》、《左传旁通》、《离骚补注》、《诗集传改错》、《易学杂记》、《春秋评议》、《六十四卦经解》、《秦汉郡国考》、《淮南书校正》等数十种。其中以《定声》最著名,全书十八卷,在《说文》所收字之外增收七千余字,释义兼顾引申与假借,并打破原书列字次第按古韵排列,为观察字音与字义的联系带来了方便。
陈澧(公元1810年—1882年) 字兰甫,号东塾,清 广东 番禺(今广州)人,音韵训诂学家。道光举人,先后任河源县训导、广州学海堂学长,晚年主讲菊坡精舍,从学者甚众。博通天文、地理、乐律、文字、数学等,尤精音韵训诂学,著作有《切韵考》、《说文声表》、《声律通考》、《汉儒通义》、《东塾读书记》、《东塾杂俎》、《水经注西南诸水考》、《公孙龙子注》等。在《切韵考》一书中,陈澧发明了“反切系联法”,并首次考订出《广韵》的声类和韵类,为通过反切研究古音开辟了道路,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罗振玉(公元1866年—1940年) 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清 浙江 上虞(今上虞县)人,古文字学家。十六岁中秀才,继而两举乡试落第,后创办农学堂、东文学社、江苏师范学堂及《农学报》、《教育世界》等杂志。辛亥革命后曾勾结日本支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并任监察院长、文化协会会长等职。毕生热衷搜集史料、古器物、金石文字等,为发现甲骨出土地、保存甲骨片及甲骨文的分类、考释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著述极丰,多达数十种,或说一百多种,主要者如《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考释》、《流沙坠简考释》、《三代集金文存》、《石鼓文考释》、《秦汉瓦当文字》、《雪堂所藏金石文字录》、《老子考异》等。
马建忠(公元1845年—1900年) 字眉叔,清 江苏 丹徒(今丹徒县)人,语法学家。早年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大学政治学院,受任于驻法使馆翻译、外交官。归国后为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幕僚,协理新政,官至道员。马氏少好学,谙熟古籍,工古文辞,又精通英文、法文和拉丁文。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仿拉丁语法撰成《马氏文通》一书。该书全面揭示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了汉语语法的体系,是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奠基之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17:25
目录
概述
汉语史分期
特征和表现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