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是指数理逻辑
符号学分支之一。关于符号或
语言符号(语词、句子等表达式)与其所指对象关系的学科。美国莫里斯在提出
语形学、语义学和
语用学的区分时,认为语义学是对指符号与它可以运用于其上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卡尔纳普赞同这一区分,在《
语义学导论》等著作中对语义学进行细致研究,并把语义学分为描述的语义学和纯粹的语义学。描述的语义学对某种历史地形成的语言的语义学特征,或对一切历史地形成的语言的语义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因所描述的是事实,故属于
经验科学。
概念
语义学(Semantics),也作“语意学”,是一个涉及语言学、
逻辑学、
计算机科学、
自然语言处理、
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一个术语。虽然各个学科之间对语义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具体的
研究方法和内容大相径庭。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的意义,这里的自然语言可以是词,短语(词组),句子,篇章等等不同级别的
语言单位。但是各个领域里对语言的意义的研究目的不同:
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目的在于找出语义表达的
规律性、内在解释、不同语言在语义表达方面的个性以及共性;
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一个
逻辑系统的解释,着眼点在于真值条件,不直接涉及自然语言;
计算机科学相关的语义学研究在于机器对自然语言的理解;
认知科学对语义学的研究在于人脑对语言单位的意义的存储及理解的模式。
语言学
若从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研究来分类,在现代语言学的语义学中,可以分为
结构主义的语义学研究和生成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
结构主义语义学是从20世纪上半叶以美国为主的
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而来的,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词汇的意义和结构,比如说
义素分析,
语义场,词义之间的
结构关系等等。这样的语义学研究也可以称为词汇语义学,词和词之间的各种关系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例如
同义词、
反义词,
同音词等,找出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生成语义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生成语言学内部的一个语义学分支,是介于早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后来的形式语义学之间的一个理论阵营。生成语义学借鉴了结构语义学对
义素的分析方法,比照
生成音系学的
音位区别特征理论,主张语言的最深层的结构是义素,通过句法变化和词汇化的各种手段而得到表层的句子形式。
形式语义学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出来的一个理论阵营。最初的研究开始于蒙太古以
数理逻辑方法对英语的研究,后来经过
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共同努力,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且摒弃了蒙太古对生成语言学的
句法学的忽视,强调语义解释和句法结构的统一,从而最终成为生成语言学的语义学分支。
逻辑学
现代的逻辑学,或者说
形式逻辑、
数理逻辑等,其目的是设计出来一套形式语言系统,并对其作出语义解释。这样的形式
语言系统是一个个抽象的
封闭体系,但是可以应用于很多的不同领域,比如说法律、计算机等等领域对逻辑学的应用。
一个逻辑系统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词汇部分、句法部分和基于
模型论的语义部分。
所谓的词汇部分就是列举出一个
形式系统所使用的所有符号,
句法部分是这些符号的
组合规则,规定什么样的符号序列可以是这个系统的句子,
语义部分是对合格句子的解释,这样的解释通常是:在一个模型中进行的对真值条件推导。
逻辑学的语义学着眼点在于逻辑系统的语义解释,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系统,不直接涉及自然语言。但是在
形式语义学中,很多的语义学概念是从逻辑学的语义学中引申来的。
计算机科学
计算理论中的语义学,其本质和逻辑学的语义学是一样的,都是对一个形式语言系统的解释。比如
逻辑编程语言Prolog。在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中,对语义的研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比较成功的是对
词汇意义的研究,但是对更大语言单位的意义的研究还在发展中。互联网理论中讨论的Web 2.0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
语义网络,其目的是以语义为纲领组织
网络资源。
认知科学
在认知科学等方面对词汇语义学的研究也很深入,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结构主义。比如lexical priming研究的是词义是如何在人脑中以网络的形式储存的,一个词汇往往会激活很多相关的词汇。
分支
语义学
semantics,研究
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学科。也可以指对逻辑
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
发展趋势是两者汇流,相得益彰。语义学有以下5个分支。
这是哲学家对自然语言的语义的研究,围绕着什么是意义这一难题展开。
古希腊时代
柏拉图提出,词语的意义就是其所指对象。这种观点称为
指称论。有些哲学家如D.戴维森提出,语句的意义与命题的真假有关。这种观点称为真值论。L.维特根斯坦反对真值论,认为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他的理论叫做用法论。关于什么是意义的争论,还在进行。
语文学家早就关注语义问题,尤其是词义演变问题。中国和西方学者都作过大量而细致的词源和训诂研究。
结构语义学
在
结构主义理论影响下,一些语义学者由
历时性的研究转向
共时性的研究,由研究一个词的语义变化转向研究词与词的语义关系。
目标是描写和解释人们的
语义知识,同时,也描写一切词组和一切句子的意义
认为了解一个句子的语义就是了解该句子是否符合真值条件,是否真实反映世界上的情况。
研究传统
中国有很悠久的语义学
研究传统,从最早的《
尔雅》、《方言》,到后来的《
说文解字》等等都是对词汇和汉字的意义的研究。还有中国的注疏
训诂学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
词汇学以及
历史词汇学的很多内容。
王力先生的巨著《
汉语史》中就有词汇意义发展变化的一个专门部分。
自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引进中国以后,中国的结构主义词汇学有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很多的著作,比如
北京大学中文系符淮清先生的《词义的分析与描写》,还有
贾彦德先生的著作《
汉语语义学》都是
代表性的著作。
20世纪末以来随着生成语言学在中国的兴起,
形式语义学也开始有所发展,比如中国
香港的
潘海华和中国
台湾的林若望。在中国大陆,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刚刚起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
袁毓林先生,比如他对汉语“都”的研究。
研究重点
语义学研究的重点在于
语言意义表达的系统,不涉及具体的应用。
语用学也研究语言的意义,但是更多的着眼于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言语行为、预设、会话涵义等等。但是在形式语义学的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很多学者把语用学的内容进行了形式化。
主要理论
命名论
命名论是最原始的语义理论,该理论把词看作是该词所指事物的名称或标记。
概念论
概念论认为词汇与该词汇所指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其中介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概念,词汇通过概念来指称事物,概念便是词汇的意义。
语境论
语境论认为语言的意义离不开使用语言的语境,语义不是抽象的,它存在于语境之中,它来自语境,取决于语境。
行为主义论
语义的行为主义论和语义的语境论有相似之处,它也把语义放到交际互动过程中去研究,但它更注重人的
心理活动,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听到话语的反应。
混淆概念
和语义学经常混淆的一个术语是
符号学(
semiotics),二者没有直接的联系。(关于符号学的具体内容,请参见
相关条目。)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general semantics,其主旨与语义学没有
直接联系,general semantics这方面的著作比如有早川一会的《语言行动》(Language in Action)、《语言与人生》(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现今的
形式语义学的研究在
欧美的语言学系都很繁荣,哲学系对形式语义学的研究已经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进而转向了心灵哲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