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台(拼音:tái,tāi,yí)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台”字最早见于西周,“臺”字最早见于战国。“檯”“颱”起源不明。“台”本义为胎,胎胞,常用于表示“以”。“臺”本义指用土筑成四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泛指像台一样比地面稍高的设备,引申为古代官署名、奴隶等级、一类植物、墓地等。“檯”是一种木名,“颱”与风组词时为西太平洋的一种热带气旋。台湾省简称“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同时“台”也是台州的简称。
字源演变
会意兼形声字。“台”在西周金文中开始出现,是在㠯上加口旁分化出来的,与以、厶同源。在甲骨文中是头朝下的胎儿形。金文另加义符口(象征胞衣),强调怀胎之意。篆文上边胎儿稍繁,隶变后隶书、楷书写作台,是胎的本字。造字本意是胎,胎胞。台通“幺”“玄”,表示子孙相续,故台有“嗣”的意思。篆文“台”字同金文相差不多,但字形更规整一些。
但“台”不用来表示本义,几乎都用作“以”。邾公牼钟:“台(以)乐其身,台(以)匽(宴)大夫。”战国文字中除人名外,台亦读作“以”。殷商、西周文字中以“㠯”为“以”。“台”作此用时读同“以”,即yǐ,但字书、辞典不立此音,不是很妥当。
说文解字》:“台,说也。从口,㠯声。”《说文解字》此处析形不确,所解释的是“台”的假借义。金文、文献均无此用法,不知许慎所据。厶为乙,故台的古音为怡(yí),其义亦同怡。此处读作yí,字后作“怡”。(另说民间称怀孕为“有喜”,故引申为“悦”和“怡”。)“厶”是奸宄邪行以图谋个人利益”。而“口”字可以表示一块地域,因此“台”字即为拥有由自己意志支配的地域的人。第一人称的时候可称之为“我”“我的”,见于《》《》等文献。泰、楚简牍中用为“始”或“治”或“殆”等。
当“台”读为tái,最初用于星名“三台”,但本应为“能”字。《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裴骃《集解》中引苏林话:“能音台”。这个“三能”,就是《晋书·天文志》里赣说的“三台六星,两两而居”的“三台”。古代用“三台”喻指三公,后引申用来指称宰辅重臣或宰辅之位。由此可见古代用“三台”比作“三公”,由此引申出了亲密的、敬重的之类的意思。“台”旧时作为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作为。
会意字。《说文解字》:“臺,观,四方而高者。从至,从之,从高省。”篆文上边像臺上建筑顶部的装饰,中间是高的省略,下边从至,表示是人们登临游观的方形高而平的建筑物。古人堆土以筑高台,用来瞭望四方,所以“臺”就是瞭望台,因而本义指用土筑成四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高台是不需要屋顶的,隶书将屋顶“亠”去除而以“士”代替,表示一个男子(士,男子的尊称)来到高处。后来泛指像台一样比地面稍高的设备。
由于古代官署的位置一般都高于周围区域,可以引申出“臺”还有古代官署名之意。中国古代监狱是泛指一切依法执行刑罚,拘束和限制人身自由的监禁劳动场所,因此“臺”还能进一步引申为奴隶的一个等级。由于是高出地面的地方,那么一定有相对低洼之处,容易积水长出一些植物,因而也可代指这类植物。古代的墓址选择也是多为高而平的处所,由此引申出台有墓地的意思。
形声字。“檯”字音为tái,其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都还不明确,其楷体由“木”和“臺”构成,“木”指木材,“臺”既是形旁也是声旁,由上内容可知其意为土石堆筑的瞭望高地,推测造字本意为有利于操作或表演的高大柜子。《玉篇》中指出“檯”是木名。“檯”指桌子一类的东西,如写字檯、工作檯。
形声字。“颱”字音为tái,由隶化后的楷书“風”和“台”构成,第一部分已经描述出台字的意义表示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地方,整个“颱”的意思是能控制一个地域全部活动的风,由此产生猛烈风暴的含义。台风一般认为从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但据林绍豪的考据,可能是从闽南语“风筛”演变而来”,于鲁鼎梅重修台湾县志云:“所云台者,乃土人见飓风挟雨四面环至,空中旋舞如筛,因曰风筛,谓飓风筛雨,未尝曰台风也,台音筛同台,加风作台,诸书承误。”
“臺”和“檯”在唐代就有通用的例子,韩偓《席上有赠》:“莫道风流无宋玉,好将心力事妆臺。”元代的俗字把“臺”简化为“台”,例如《太平乐府》《目连记》《金瓶梅》,为同音代替。1935年,《第一批简体字表》将“台”作为“臺”的简化字收入,而檯简化为枱。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将“台”、“臺”、“檯”和“颱”合并简化为“台”,因此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台”会有比较复杂的词义与字音。
除此之外,中国台湾省的“台”字在简化之前也写作“臺”,由于“台”字在古代为生僻字因此除了上述的浙江天台山及其相关的台州其余均为“臺”,后因书写便利等原因有所简化为“台”。
详细解释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与之切】
说也。从口,㠯声。
【卷十二】【至部】【徒哀切】
观。四方而高者。从至,从之,从高省。与室屋同意。
注:𡌫、㙵,古文。䑓,俗字。
说文解字注
说也。
台说者,今之怡悦字。说文怡训和,无悦字。今文尚书:舜让于德不台。见《汉书·王莽传》、《班固·典引》。而《五帝本纪》本之作舜让于德不台怿。自序曰:唐尧逊位,虞舜不台。惠之早霣,诸吕不台。皆谓不为百姓所悦也。古文禹贡:祇台德先。郑注:敬悦天子之德旣先。
从口㠯声。
与之切。一部。按汤誓、高宗彤日、西伯戡黎皆云如台,殷本纪皆作柰何,释诂台予同训我,此皆以双声为用,何、予、台三字双声也。
观四方而高者也。
释名曰:观,观也。于上观望也。观不必四方。其四方独出而高者,则谓之臺。大雅:经始灵臺。释宫、毛传曰:四方而高曰臺。传意高而不四方者则谓之观,谓之阙也。释名:臺,持也。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古臺读同持。心曰灵臺,谓能持物。淮南子:其所居神者,臺𥳑以游大清。注:臺,持也。又臺无所鉴,谓之狂生。注:臺,持也。此皆作臺自可通。或作古文握,古文握与臺形相似。
从至,从高省。
与室、屋同意。按臺不必有屋。李巡注尔雅曰:臺上有屋谓之谢。然则无屋者谓之臺,筑高而已。云与室、屋同意者,室、屋篆下皆云从至者所止也,是其意也。㞢声。徒哀切。一部。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𠀤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衞燕魏曰台。
又失也,宋鲁之闲曰台。
tāi
又《唐韵》土来切。《集韵》《韵会》汤来切。𠀤音胎。《广韵》:三台星。亦作能。《周礼·春官·大宗伯》司中注:司中三能,三阶也。疏:武陵太守星传云: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为太尉,中台司中为司徒,下台司禄为司空,《史》《汉》皆作三能。
又姓。《北史》有台氏。
又天台,山名,在会稽。
又州名。《韵会》:本汉冶县,宋为赤城郡,唐攺台州。
又《春秋·襄十二年》:莒人伐我东鄙,围台。注:琅邪费县南有台亭。《释文》:台,敕才反,又音台,一音翼之反,三音皆可读。
tái
又《集韵》堂来切。音台。台背,大老也,通作鲐。《诗·大雅》:黄耇台背。笺: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释文》:台亦读汤来反。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元菟郡上殷台县。又:乐浪郡蚕台县。
又《集韵》:台谷,地名。
又《集韵》祥吏切。音寺。嗣古作台。《书·舜典》:舜让于德,弗嗣。《今文尚书》作不台。
【未集下】【至部】臺
tái
〔古文〕𡌫㙵《广韵》徒哀切。《集韵》《韵会》《正韵》堂来切。𠀤音苔。《说文》:观四方而高者。《释名》:臺,持也。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尔雅·释宫》:阇谓之臺。注:积土四方也。《礼·月令》:仲夏之月,可以处臺榭。疏: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五经要义》:天子三臺,灵臺以观天文,时臺以观四时,圃臺以观鸟兽。
又《古今注》:城门皆筑土为之。累土曰臺,故亦谓之臺门。
又官名。《正字通》:《袁绍传》三臺注:汉官尚书为中臺,御史为宪臺,谒者为外臺。又《汉·百官表》注:礼乐官知礼容,故礼部称容臺。又王彦威为《曲臺新礼》三十卷,故太常称曲臺。又汉秘书监曰芸臺,唐改祕书为麟臺,《唐·百官志》门下省曰鸾臺,宋银臺司掌受天下奏状。
又《博雅》:臺,支也。
又贱者之称。《左传·昭七年》:仆臣臺。注:皁舆,隶仆之至卑者也。《孟子》:盖自是臺无馈也。注:臺,贱官,主使令者。又《辍耕录》婢役于婢者,谓之重臺。苏轼《梅花诗》:天教桃李作舆臺。
又《博雅》:臺,辈也。
又扬子《方言》:臺,敌延也。东齐、海、岱之间曰臺,自关而西,秦晋之间,物力同者谓之臺敌。
又《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臺。注:灵臺者,心也。
又姓。汉侍中臺佟。又澹臺,复姓。
又《字汇补》:古谓陵墓为臺,如邺都之三臺,《山海经》帝尧臺,帝喾臺是也。
又咍臺,即臺𠷂之声也。《世说》:许噪于丞相帐,咍臺大鼾。《通雅》:咍臺,晋人常语也。
又山名。《舆地志》:五臺山,在雁门郡。《山海经》:鹿臺之山。注:今名麓臺山。《淮南子·地形训》:济出王屋,时、泗、沂出台、臺、术。注:时、泗、沂皆水名。台、臺、术皆山名。《抱朴子·登陟卷》:昔张盖蹹及偶高成,二人竝精思于云臺山石室中。
又神名。《左传·昭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臺骀。臺骀,汾神也。《山海经》: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臺之棋。注:郭曰:帝臺,神人名。
又渐臺,星名也。
又宫殿名。邹阳《上吴王书》:秦倚曲臺之宫,悬衡天下。《三辅黄图》:未央有曲臺殿。
又草名。《尔雅·释草》:艾,冰臺。疏:艾,一名冰臺,即今艾蒿也。《诗·小雅》:南山有臺。传:臺,夫须也。疏:夫须,莎草也,可为簑笠。又:彼都人士,臺笠缁撮。传:臺,所以御暑。笠,所以御雨也。笺:臺,夫须也。都人之士,以臺皮为笠。
又《字彙》洪孤切。音乎。臺骀,邾地名。《礼·檀弓》:败于臺骀。注:臺音壶,骀音臺。臺当为壶字之譌。一作壶骀,或作狐骀。《正字通》臺有壶音,非臺与壶同。字彙以臺为古壶字,误也。
又《字彙补》:《左传》,臺骀。历考注疏,𠀤无狐音。《字彙》不知何据而云:亦误也。
又《韵补》叶田黎切。音题。《参同契》:皓若搴帷帐,瞑目登高臺,火记六百篇,所趣等不迷。
又叶同都切,音徒。《易林》:典册法书,藏在兰臺。
【辰集中】【木部】檯
tái
《唐韵》徒哀切。《集韵》《类篇》堂来切。𠀤音臺。《玉篇》:木名。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参考资料:
书写提示
简化字“台”的“厶”宽“口”略窄。“厶”,居上居中;撇折起笔竖中线,折点在横中线,点收笔横中线。“口”,居下居中,略扁。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9 14:44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