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介绍
北京高科的13所大学涵盖了电子信息、网络与通信、
铁路公路交通、新材料、化学化工、新能源、电力、地质、矿业、石油、林业、环保、
造船业、
核工业、
重型机械,海上交通等国家战略工程领域。每一所学校都具有显著的行业
办学特色和突出的
学科群优势,在其行业领域内处于“
领头羊”地位。
北京高科现有全日制学生25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6万余人,
硕士研究生7万余人,
博士研究生2万余人;现有
专任教师16000余人,其中教授3000余人,
博士生导师2700余人;教师中有
两院院士近80人,“973”项目首席专家40余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0余个,创新研究群体10余个;
拥有19个一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建有
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4个。近年来,北京高科共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60余项,“973”项目350余项,“863”计划790余项,重大科学支撑计划270余项,共获得国家三大奖300余项。
院系设置
内部合作
双一流建设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需求,共同探讨交流新形势下推动“双一流”建设的理论和实践,2017年3月,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理事会暨“双一流”建设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校地合作
2016年10月,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威海科创城建设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各成员高校科研院、
技术转移中心、发展规划处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已在或有意在威海地区开展
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教授代表,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威海南海新区管委分管负责人,以及威海市与各高校有合作联系的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入驻昌平
2015年9月,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昌平基地揭牌典礼在
北京隆重举行。北京市、教育部、
昌平区以及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校领导等出席揭牌典礼。昌平区、
北京邮电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燕山大学等领导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昌平基地揭牌。
资源共享
2013年12月10日,由
北京邮电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组建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推出新成果:联盟高校共同建设的高科联盟图书馆资源生态系统正式启用,联盟高校师生可通过电脑和手机访问该系统,共享联盟高校丰富的
图书馆馆藏资源。
高端论坛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研究生高端论坛于2012年6月由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发起,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三届。本次研究生高端论坛以“服务学术建设,促进工作创新,
打造品牌优势,开拓媒体发展”为主题,主要目的在于加强联盟高校间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
学术氛围,启迪研究生学术思想,提升研究生品牌工作影响力。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201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北京交通大学、
燕山大学科技成果入选2013年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这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立以来,联盟成员科技成果首次获此殊荣。
跨区间无缝线路是用焊接
长轨条连续铺设的轨道,彻底消除了
钢轨接头,是保障高速铁路高平顺、低维修的
核心技术。没有跨区间无缝线路,剧烈的轮轨作用将严重制约高速铁路发展。在研究之初,跨区间无缝线路面临与复杂气候适应性、长大桥及高架站
协调性及安全服役
可控性等关键难题。
北京交通大学高亮教授研究团队通过
理论创新与
技术突破,形成了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区间无缝线路理论与应用
技术体系。创建了
无缝道岔精细化分析理论及设计方法,攻克了大温差地区大号码道岔无缝化的技术难题;
创立了
无缝线路—长大桥梁空间
耦合分析理论,突破了长大桥无法连续铺设无缝线路的技术瓶颈;自主研发了协同仿真系统,创建了高架站无缝道岔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解决了高速铁路这一重大难题;构建了跨区间无缝线路监测、评估体系,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该项目形成相关规范标准7项、并取得知识产权数十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上百篇,专著《
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被专家认为“具有重要的
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研究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多条高速铁路及
泰国、
伊朗等国铁路建设中获得广泛应用,
经济效益显著,对我国乃至世界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超硬工具在现代
加工业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同时提高超硬工具材料的硬度、韧性和稳定性一直是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共同追求。
以
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田永君教授为首的中外科学家首先建立了多晶
共价材料硬化的
理论模型,发现在
纳米尺度硬度应源于霍尔-佩奇效应和
量子限域效应的共同贡献;随后他们通过具有类似
俄罗斯套娃晶体结构的洋葱BN在高温高压下的
马氏体相变合成了纳米孪晶
立方氮化硼。该材料的硬度超过人工金刚石单晶,韧性优于商用硬质合金,抗氧化温度高于
立方氮化硼单晶本身。
同时他们还发现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随孪晶厚度减小能够持续硬化到3.8纳米,突破了大家熟知的材料硬化的尺寸下限(约10纳米)。本研究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合成技术同样适用于合成纳米孪晶金刚石及其
复合材料,从此综合性能更加优异的系列刀具材料将会诞生,并将在机械加工、
地质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采掘等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2013年1月的
Nature杂志上。
Nature封面和目录页对论文进行了导读,导读题目“硬时代:现在
立方氮化硼在其极硬态与
金刚石相匹敌”形象而生动地介绍了该文,同时配发了合成样品的原图,众多著名的国际性学会、媒体和杂志对此也进行了报道。
2014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燕山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技成果入选2014年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这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2013年以来,再次获得此殊荣。
具有极高硬度和稳定性的纳米孪晶金刚石
天然金刚石一直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硬的材料。自从1955年人类成功合成
金刚石起,合成出比天然金刚石更硬的材料就成为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共同梦想。
燕山大学田永君教授领导的中外研究团队,在建立的
多晶共价材料硬化模型指导下,采用洋葱碳为
前驱体,成功合成出具有极高硬度和
热稳定性的纳米孪晶金刚石,孪晶的平均厚度仅为5纳米。纳米孪晶金刚石的
维氏硬度可达200GPa,是天然金刚石的2倍,实现了人类合成比天然金刚石更硬材料的梦想;其韧性也比金刚石单晶提高了一倍,且抗氧化温度比天然金刚石高出200
摄氏度以上。硬度、韧性和热稳定性三大指标的显著提高将使这类超硬工具的寿命成倍提高。
本成果发表在2014年6月的《
Nature》杂志上,杂志封面和目录页分别进行了导读,题为“极致的金刚石:纳米孪晶合成将其硬度及热稳定性推至顶峰”和“
硬科学:合成的金刚石日渐强大”,杂志同期的News & Views栏目刊文“金刚石变得更硬”也详细介绍了该项工作。本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Nano Today、Materials Today等杂志以及
科技日报、参考消息、
赫芬顿邮报、
芝加哥论坛、
洛杉矶时报等
新闻媒体和科学网站都进行了报道。
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呼唤更清洁的汽油。碳四
烷基化汽油具有高
辛烷值、无硫、无烯、无芳等优点,是最理想的清洁汽油
调和组分。
传统工艺以
浓硫酸或
氢氟酸为催化剂,存在严重的设备腐蚀及潜在的环境污染与人身危害等重大问题,其
工业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环境友好的碳四烷基化技术的开发一直是世界
炼油工业的焦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徐春明教授和
刘植昌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成功兼具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复合离子液体催化剂;开发成功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新工艺,发明了
催化剂活性监测方法和
再生技术;开发成功
管道反应器、
旋液分离器等
专用设备,建成世界首套“10万吨/年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工业装置”。工业运行结果表明,产品辛烷值高达97以上,吨烷油催化剂
当量消耗5公斤,吨烷油能耗157kgEO。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果鉴定认为“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我国乃至世界商品汽油的清洁化和
全面质量升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决方案。
该技术获17项国际
发明专利、10项中国发明专利,发表论文30余篇。于2014年9月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唯一的技术发明特等奖。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
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时所使用的信号
音响设备是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设计制造的,并通过电波传向了全世界。
在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上,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制的
军用雷达组成了“
机动雷达方队”(国庆阅兵装备第二十二方队)走过天安门广场,这批历时十年自行研制的国产雷达装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被誉为我军的“千里眼、顺风耳”,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制的
军事通信装备组成了“通信保障方队”为2009年
国庆阅兵装备第二十三方队。
此外,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
空时二维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
空警200、
空警2000等
预警机,为“预警机梯队”(国庆阅兵空中
第二梯队)提供了重要的
技术支持。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等重大
自然灾害中,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及时获取灾区的
干涉雷达影像,为抗震救灾、保障灾区群众生命
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才培养
学术界
郑振铎,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
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1955年获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商业界
柳传志:1966年毕业于西北
电讯工程学院(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计算机新
技术发展公司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企业家,投资家,
联想集团创始人,曾任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被评为全球25位最有影响力的
商界领袖和中国现代企业界的教父,先后获得“
亚洲最佳商业人士”和“
中国经济十年
商业领袖”称号,堪称
中国民族IT产业的骄傲。2010年荣膺“世界企业家”奖,2011年作为受美国
白宫邀请的四位中国企业家之一,参加了国家主席访美期间举行的中美企业家
圆桌会议。
唐骏:
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生。为中国职业经理人。有“
打工皇帝”之称。1994年加入
微软公司美国总部,先后担任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
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唐骏是微软公司历史上唯一两次获得
比尔盖茨杰出奖,最高荣誉奖的员工,还获得微软公司的杰出管理奖,被微软公司定为未来微软公司的未来领袖之一。唐骏也获得了微软公司历史上唯一的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的称号,2004年出任中国最大的互动娱乐公司
盛大网络公司总裁,并帮助
盛大公司在美国
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被华尔街誉为中国资本的第一人。2008年唐骏先生以“十亿“身价转会
新华都集团出任总裁兼CEO。同时唐骏被中国媒体广泛誉为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和中国
第一CEO。2013年1月28日,唐骏通过个人
微博向外界宣布卸任
新华都,专注
港澳资讯,任董事长兼CEO。
文化传统
联盟宗旨
在学科设置上涵盖了地质矿产、
装备制造、电子信息、
新型材料、化学化工、网络与通信、电气、机械、自动化、铁路公路交通、林业、船舶工业等重要工程领域,积聚了一大批一流优质资源。联盟主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
科学问题,发挥不同类型
行业特色型高校在
基础研究、前沿
技术研究和示范性集成应用方面的特色和优势,集成解决交叉领域和新兴领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力争在国家
支柱产业、
战略问题及工程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
实质性突破和成果。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1年10月19日举行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立大会上指出,希望联盟大力推进
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
国际合作,创建面向重大科学前沿、行业
产业发展、
区域发展和
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模式,并在管理、人事聘用、人才培养、考核评价、资源配置、科研组织、国际交流、
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在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理事、
北京交通大学宁滨校长在大会上宣读了
巴黎高科主席西里尔·范·埃芬特雷对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立的贺信。在会后的采访中,宁校长对记者表示:“北京高科强强联手,努力实现
合作共赢,必将对我国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
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联盟作为一个整体,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等教育集团对接,建立国际协同创新平台并开展实质性
战略合作,努力打造我国高等教育联合体的
国际品牌。”
北京高科首任理事长、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
王亚杰指出,联盟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力争在国家支柱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创新,集成解决交叉领域和新兴领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以及
工程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成果。
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高峰作了大会讲话,表达对北京高科正式成立的祝贺,并衷心祝愿北京高科不断探索成长模式,更好地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各项职能,特别是在拔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与社会进行广泛结合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联盟年会
北京高科—
曹妃甸区政
产学研对接会暨2013年北京高科联盟年会日前在唐山市曹妃甸区召开。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各高校代表参观考察曹妃甸区并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就人才培养、产业发展、
技术合作、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拟达成合作的项目或领域进行了对接交流,此次年会正式吸收
燕山大学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第12个成员。2015年6月27日,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在
北戴河新区召开理事会,此次理事会正式书面确认
燕山大学加入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增加为12所。
成员巡礼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首批20所
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
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中国电子信息领域、邮电领域唯一的“
2011计划”牵头高校,牵头建设
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111计划”即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校,中国最早的2所
国防工业重点
军事院校之一,
哈军工、
西军电并称。也是全国5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
重点大学之一,全国35所设立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
全国首批9所获批设立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其中5所高校获科技部资金支持: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全国首批61所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是中国培养电子信息技术领域
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电子信息技术领域
重大问题的核心基地,由教育部、工信部(前
国防科工委)、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陕西省、
西安市五方共建。
学校拥有两院院士12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7人,“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2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4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
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26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13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1人,
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陕西“
三秦学者”2人。
学校是国内最早设立
信息论、
信息系统工程、雷达、
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计算机、
微电子、
光电子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拥有2个一级
国家重点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拥有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电路与系统,
电磁场与电磁波,
物理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密码学(全国仅有
解放军信息
工程大学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教育部
学科评估信息与通信工程连续十年排名全国第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全国排名第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进入“
985工程”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每年获7000万中央经费支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共覆盖以下学科:1、通信与信息系统;2、
信号与信息处理;3、
电路与系统;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5、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机械电子工程;7、计算机应用技术,这7个学科覆盖了
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微
电子学院、
软件学院,占到了
西电十个学院的五分之三,对应了30余个本科专业,这标志着西电在相应学科具备了和“985工程”大学相同的政策条件和资金支持。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现有4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6个
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40多个
世界知名大学建立友好关系, 建有3个国家“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基地。在最新的
ESI工程领域排名中(2011年11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排名全球大学第281位,排名全国高校第15位,在985工程平台大学中位居第1名。
建校八十年来,学校始终站在民族复兴的潮头,投身于民族
电子工业振兴和
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15万余名电子信息领域的
高级人才,产生了120多位解放军将领,成长起了12位两院院士,是
恢复高考后国内高校培养
电子信息类院士最多的高校,10位国家副部级以上领导,培养了
联想集团创始人兼
董事局主席
柳传志,
世界电信组织杰出贡献奖(GSM奖)获得者、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李默芳,
欧洲科学院院士、曾获2006年世界十大科学发现的著名纳米技术专家
王中林,“
神舟五号”飞船副总设计师、“
神舟六号”飞船副总设计师、“
天宫一号”总设计师总杨宏,神舟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嫦娥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2003年-2011年)王志刚,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2011年-)、前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熊群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嫦娥探月工程副总指挥阴和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副总经理
左群声等一大批IT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以及数十位科研院所所长和大学校长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西电的专业主要集中在
电气信息类、
电子信息科学类、仪器仪表类,均属当今
热门专业,尤其是在电子、通信、计算机领域全国领先,在业界享有良好声誉,因此西电在招生和就业两方面在全国高校都名列前茅。西电大多数专业
就业形势都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本科生
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供需比更达到1:10,西电不仅就业率在全国高校遥遥领先,而且
就业质量也很出色,毕业生收入处在较高水平,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教育部就业先进集体。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
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
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
全国重点大学,国家“
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
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学校由3个校区组成,东校区位于
北京北三环东路,交通便利;西校区坐落于北京
紫竹院公园西侧,环境优雅;北校区在
昌平区内,临近著名的
十三陵风景区,景色宜人。学校总体占地面积1070亩,建筑面积约636655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大楼、
田径场、
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一批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共设有12个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3957人,
全日制研究生5631人(其中博士656人),
高职生1149人,函授、
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6000余人,留学生363名;有教职工1868人,其中专任教师1139人,正、副教授650人,
两院院士9人,全国杰出
专业技术人才1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7人。
学校现有5个
博士后流动站,6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含自主设置),104个硕士点,44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一级
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
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
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9个省、
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已经拥有化学、物理、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试验区,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
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北京市级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级定点
实习基地,3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高等学校
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北京市
精品课程37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5门。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全校人均
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2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2012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50302万元,获得国家
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获
专利授权336项,发表论文2111篇。
学校一直致力于高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
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
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
生物化工、日用化工、
精细化工、
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
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
珠三角、
长三角和
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
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
学校注重开展国际间学术和
文化教育交流,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80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经与20多所国外院校开展了包括交换学生、
联合培养、攻读学位、海外
暑期学校、
海外实习和参加国际会议及竞赛等在内的30多项学生海外学习项目,2012年学校派到海外学习的学生达到266名。学校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2012年在校外国来华留学生363人次,其中学历生144人。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
国际合作项目,如“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
111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等,正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交通运输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
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211工程”、“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项目建设高校,是首批进入国家“
2011计划”的14所牵头高校之一,是拥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
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是中国电信工程、交通工程和管理学教育的
策源地,是中国
铁路工程、铁路管理的最高学府,是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作为交通大学三大源头之一,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她的前身是
清政府创办的
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1921年合并组建交通大学,先后定名“交通大学
北京学校”、“
北京交通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
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中国交通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等。学校培养出了中国
无线电台创建人
刘瀚、中国著名机械工程学家
应尚才,中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郑振铎、中国交通运输学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金士宣、中国
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
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
杨汝梅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东京审判”担任首席检察官的
向哲浚、著名的经济学家、
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北京交大任教。
学校获批建设
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有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保密学院。是首批
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首批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并作为中国唯一高校被授予“金马车”交通运输杰出贡献奖。在第十届
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期间,学校应
国际铁路联盟(UIC)邀请成为
高速铁路高校联盟主席及牵头单位。
在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
系统科学学科取得中国第一的成绩,该学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中国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以来,连续四次中国第一。同时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4个学科进入前10%,另有应用经济学、土木工程、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等7个学科进入前20%
学校设有14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以及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有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
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二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8个。建有17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
MBA、
工程硕士、
会计硕士、法律硕士等14类
专业学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连续3年位列上海软科
世界一流学科第一,工程学进入ESI前1‰,工程学、
计算机科学、
材料科学、社会科学、化学进入ESI前1%
学校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奖者2人,中宣部“
四个一批”人才2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5人。
北京科技大学
1952年4月22日成立。校训: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是北京
学院路八大学院之一。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北洋大学(现
天津大学)等5所国内
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
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
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
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建设项目试点高校。
学校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
海淀区学院路,占地约80.46万平方米(包括
管庄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84.49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
工程材料安全服役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学校现有17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3个博士
学科点,118个硕士学科点,另有MBA(含
EMBA)、
MPA、法律硕士和20个领域的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6个本科专业。学校
冶金、材料、矿业、
科技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
学术水平蜚声中外(据教育部一级
学科评估结果,冶金、科技史排名全国第1,材料第2,矿业第3);机械、热能等学科享有盛誉;控制、力学、计算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一批
新兴学科,如电子信息、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2933人,其中专任教师1742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
双聘院士1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首席专家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1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3人,具有正高级
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30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735人。人才梯队正在壮大,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简称北林,原名
北京林学院,是北京学院路八大学院之一。创办于1952年10月16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
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农林类高等学校。1996年被国家列为“211工程”首批建设的41所高校之一,2001年被列为《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的22所高校之一。2004年5月通过教育部评估,正式设立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6所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2009年,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林学、生物学、
林业工程学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相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截至2013年12月31日,学校有14个学院,39个博士点、116个硕士点、5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学校在校生31947人,其中本科生13282人,研究生4621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12169人,非计划招生
高等教育学生中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1875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2人,其中具有
高级职称教师589人。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国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5人。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
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1人获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
全国模范教师称号,4人获
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其他获各类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人次。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
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全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其前身
北京邮电学院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的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1993年经原
国家教委批准更改为现名。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
北邮已经成为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
工管文理相结合的
多科性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目前,
学科专业已经涵盖理学、
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
军事学、教育学、哲学等9个
学科门类,涉及22个一级学科。学校现有36个本科专业,41个硕士专业,两类
专业学位硕士点(MBA
工商管理硕士和
工程硕士),14个
博士专业和4个一级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4个国家级
重点学科,2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邮电通信专业性图书馆,现有馆藏书刊116万册,电子资源66万册(件),在“通信与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藏书齐全,并具有一流的现代化
数据检索和信息查询
服务水平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
主干网的
核心节点之一,学校的计算机
校园网是CERNET示范工程。学校的
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教育设施先进、齐全。
目前,学校拥有着一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科技新星、省部级“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部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骨干的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在通信及相关领域,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培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炯槃教授、两院院士
陈俊亮教授、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徐大雄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
学术梯队。在学校专任教师中,共有院士11人,专职教授、副教授527名,具有正、
副高职称的教师600余人,他们当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8%,有128名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此外,学校还聘任兼职教授446名。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
全国重点大学,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111计划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学校迁至
邯郸,1970年迁到
保定,更名为河北
电力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面向全国招生。1995年与
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学校校本部迁至北京,分设保定校区,分别称为
华北电力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学校
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博士、硕士与本科
教育层次兼备,并与高等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有2个
国家重点学科、16个
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电力
节能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北京市能源
发展研究基地(文科);设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博士点专业(其中,
电气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具有一级学科博士
学位授予权)、120个硕士点专业、54个本科专业、4个
二学士学位专业,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609亩,建筑总面积100万平方米,总资产27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3亿元,图书馆藏书150万册。
全校共有教职工2835人,在编专任教师1679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109人,正教授326人,副教授505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2006年,以
刘吉臻教授为第一主研人的“
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 获国家
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各类在校生38376人,其中研究生6276人,本专科生20004人,成人在校生11996人,外国
留学生100余人。此外,以学校为主创办的科技学院(
独立学院)有在校生7000余人。建校50年来,学校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
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哈船舶—
哈工程)是工信部直属的“
国防七校”之一,以“
三海一核”(
船舶工业、海军装备、
深海工程、核动核电)为办学特色,被国家授予“
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单位。
学校是国家“首批27所
211工程”、“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56所研究生院”、“1959年首批20所
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88所全国重点大学”、“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之一,“
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联盟”牵头高校,入选国家“
111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1世纪人才
强军计划”、“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由
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海军、
黑龙江省四方重点共建。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哈军工”),1970年文革期间,哈军工被林彪肢解,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即:
三海一核+航天[
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为基础,组建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简称“
哈船院”),1978年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现设有18个学院,4个教学系、部、中心;设有40多个
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科研中心10个,国家级教学培训中心11个,拥有全国最大的校园操场(周长1100米,6个标准足球场大,以前是哈军工坦克训练和阅兵用的),拥有全国高校
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单体建筑面积超过64000平米(含
闷顶和地下一层400米塑胶跑道)共有藏书270余万册。另建有
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现有教职工3027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余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6人),博士生导师4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973首席科学家”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111 计划”基地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
科技创新团队6个。各类在校生28173人,其中本科生14886人,各类研究生10333人,外国留学生1258人。学校是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并被教育部、
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是海军在
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
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
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
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本科招生专业5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
国防特色学科11个、
国防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11个。“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列,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
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
北京地质学院。1970年迁校,1978年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是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并首批进入“
211工程”建设行列,已经发展为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
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6年9月,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
学校现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
俄罗斯外籍院士5名,教授205人,副教授301人。在8万余名毕业生中,有31人成为两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
劳动模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学校逐步成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
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
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
我校拥有2个一级
国家重点学科(涵盖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一级学科
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涉及
地球科学的相关院校中,我校是唯一具有地质理科和地质工科两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2006年启动的全国高校第二轮学科评估中,“地质学”和“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分别排名第一。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
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首批22所)“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111计划”成员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 “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46所高校之一; 全国首批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全国40多所百年高校之一。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地处
徐州和北京的两个办学实体组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在原
北京矿业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
研究型大学。是北京
学院路八大学院之一。
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
焦作路矿学堂;1950年学校由
焦作迁至天津,更名为中国
矿业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
清华大学、原北洋大学和
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科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文革”期间学校搬迁、更名,形成
异地办学格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成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
研究生部;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2000年2月,学校整体
成建制划归教育部管理,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随后,学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区逐步演变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
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院等11个学院,有8个
国家重点学科,1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8个“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此外,学校还是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在职工商管理硕士(EMBA)和工程硕士的单位。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多个基础和专业
基础实验室,还有
水煤浆世界实验室、中日地层环境力学中心以及国际交流中心。2007年学校成立了我国首家以能源与安全为特色的
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留学人员创业园”。2008年成立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首届董事会,全国60余家能源
企事业单位成为学校首届董事会董事单位。
学校现有
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145人,
硕士生导师144人,68%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95%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中有6人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8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6人荣获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30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
石油大学(简称“石大”),中央部属高校,是教育部直属的
全国重点大学,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个办学实体组成,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重点高校,全国研究生院56所高校之一,拥有5个
国家重点学科、2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前身是1953年创立的
北京石油学院(
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校),1960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
胜利油田,更名“
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是北京
学院路八大学院之一。
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设有11个院(系、部、中心),共有27个本科专业;拥有11个博士授权的一级学科,51个博士点,6个
博士后流动站;33个硕士授权的一级学科,151个硕士点;在20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
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4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机构。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37人,专任教师746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6%。教授218人,副教授242人,其中
博士生导师184人。现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5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8人,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3人,霍英东
教育基金获得者9人,
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6人,李四光奖获得者6人,
侯祥麟基金奖获得者4人,
何梁何利基金奖2人,入选“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3人。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源于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系及相关专业成建制迁至工业重镇
齐齐哈尔市
富拉尔基区,组建了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独立办学,定名为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成为原
机械工业部直属高校。1978年确定为
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5年至1997年学校整体南迁
秦皇岛市。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燕山大学。是
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的
全国重点大学,
河北省重点支持的
国家一流大学和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2016年,作为教育部选定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的工程专业国家认证接受了《
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的观摩考察,支撑了我国正式加入《
华盛顿协议》
国际工程教育组织。
燕山大学拥有5个
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防重点学科11个
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和30个硕士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
ESI排名全球前1%。
2000年以来,
燕山大学连续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7项,其中国家
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国家
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承担“973”、“8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00余项。2013年和2014年,学校连续有2项科研成果入选“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截至2018年5月,燕山大学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8人获得德国“
洪堡基金”资助,“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4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历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5人。由燕山大学
田永君教授主导的科研团队以
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获得的科研成果先后两次入选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3年“纳米
孪晶结构极硬
立方氮化硼”、2014年“具有极高硬度和稳定性的纳米孪晶
金刚石”)。
以服务国家
装备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防科技工业和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
燕山大学4万余名师生员工意气风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科学发展,正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
一流大学——具有机械、材料等世界一流学科,学研产协同和军民融合发展办学特色的中国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