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学家
徐春明,1965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石油化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65年02月,徐春明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
1981年09月—1985年07月,就读于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炼油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09月—1988年07月,就读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有机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8年09月—1991年11月,就读于石油大学(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系有机化工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1年11月—1995年04月,担任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
1993年04月—1993年10月,在加拿大Syncrude研究中心工作。
1995年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5年04月—1998年09月,担任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8年10月—2003年08月,担任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9年10月—2002年04月,担任石油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2年04月—2005年12月,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02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资助。
2003年08月—2008年12月,担任石油大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06月—2017年08月,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
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5年07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7年09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工作。
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9月,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
2022年2月18日,任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徐春明带领研究团队建立了重油“超临界精细分离+高分辨质谱表征”新方法,取得了复杂多层次化学组成结构新认识,引领了国际重油化学基础研究,开发了“重油梯级分离”新工艺,建成了世界上首套20万吨/年重油梯级分离工业装置;建立了重油催化裂化反应器的流动反应耦合模型,对工业反应器及相关设备计算得到了大量以往未知的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等工程信息,指导开发了2项具有重要影响的“贯通性”工程技术,替代了中国国外产品;发明了“双阴离子”型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技术,解决了清洁油品生产的重大需求,实现了产品和工艺的双绿色化,打破了中国国外公司清洁汽油生产的技术垄断。
截至2021年7月,徐春明先后出版专著4部,发表SCI论文300余篇,SCI他引6500余次。
截至2021年7月,徐春明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36件、中国发明专利102件。
人才培养
徐春明多次主讲本科生重要基础课程《石油加工工程》I和II,该课程被选为石油大学首批品牌课。此外,还主讲了硕士研究生课程《重质油化学与加工》。多次主讲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催化裂化培训班课程《催化裂化基础理论》。
徐春明对于本科生教育,课程教学开始时,他会先给学生搭建一个大的基础及专业知识构架体系,再给学生以课程、章节的知识构建,最后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他认为,大的知识构架本身对学生是最有用的,而零散的知识点学生在用得着的时候可以自己学习。对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与科研,则侧重自由发挥、独立思考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徐春明主编的教材《石油炼制工程(第四版)》获得201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教材类)一等奖
截至2007年11月,徐春明指导及协助指导博士生20名,指导硕士生55名。
徐春明先后被评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优秀教师(1994年—1996年)、全国优秀教师(2001年)和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2年),2000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徐春明执著,看准的事情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全力以赴。他勇于探索和创新,能够经常提出新思路、发现新问题,尤为重要的是他具有很强的合作研究精神。正是他不断创新和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成果。(中国石油大学新闻网评)
徐春明一直致力于化学专业研究,在专业领域内贡献突出。他成功解决了清洁油品生产的重大需求,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国外清洁汽油生产的技术垄断。(《寿光日报》评)
人物影响
2020年开始,寿光市第一中学在高中三个年级特别设立“徐春明院士实验班”。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7 11:4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