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聘院士是兼职院士的一种,当一名院士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聘用时,该院士的原工作单位称其为“院士”,而聘请该院士的其他院校称他为“双聘院士”。
媒体评论
院士就像一种装备。21世纪的中国大学开始了一场“院士装备竞赛”。
2008年
复旦大学公布的35位
两院院士中,有14人显然还另有任职,其任职单位分别是: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2人)、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山东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学校对外界声称的院士数量,与向上级汇报的数字也有出入。2007年11月,在接受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复旦提交的自评报告中称,教师队伍中两院院士有20人。报告还清楚地说明,“另有双聘院士11人”。
2008年1月,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了我国高校有史以来入选的两院院士(含已故院士)名单。1955年至2007年
中科院院士的12次评选中,有460位大学教师当选。“工程院院士”自1994年问世以来,有318人出自高校。
记者从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中,查阅了“985”工程前10所高校历届推选院士的情况,依次是
清华大学69人,北京大学67人,
南京大学33人,复旦大学26人,
上海交通大学21人,
浙江大学20人,
中国科技大学18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16人,
南开大学14人,
西安交通大学10人。
而各校公布的院士数量(2008年)是:
清华68人,北大61人,复旦35人,
南大33人,上海交大33人,科大28人,
浙大25人,
哈工大22人,
西安交大17人,
南开15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上述学校均有院士故去,为何大多数学校的现有院士比历年总数还多?纵使这期间发生过院校合并,也对各校院士数量影响甚微。如原
上海医科大学(已并入复旦)当选了两位院士,加入复旦当选的院士中,也只有28人。
2008年
两院院士大会的官方
信息显示,全国有中科院院士699人,工程院院士719人,两院总计1418人。据教育部统计,两院院士中将近4成是高校教师。
以此计算,任教于高校的院士约为550人。
《
中国青年报》记者仅把27所高校自己宣布的院士数量简单相加,就算出了500多位。记者见到,一些熟悉的名字一再与不同的学校联系在一起,但很少有学校对那些非全职院士另作说明。
在2008年
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的
专题报告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陈求发总结说,原
国防科工委下属的高校有47位院士。《中国青年报》报记者分别查询了这些高校自己公布的院士数量,发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4人,
北京理工大学8人,哈尔滨工业大学22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6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9人,
南京理工大学5人,
西北工业大学15人,以此计算,7校总计79人,远超原国防科工委的统计。
在全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在不都这样吗?反正国家对各单位院士的统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不就是自己说自己的呗。”南开大学金龙博士对这种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大家除了在道德上谴责一下,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关注
高等教育的
厦门公务员郑昊却感到十分不可思议。“院士,名校,谁能想到这种事情还能有假,这得误导多少人哪!”
二、“院士装备竞赛”可以休矣
“院士就像一种装备,各高校开始了一场‘院士装备竞赛’。有人说,引进院士就像花巨资移植‘大树’,院士名单令人想起‘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国青年报》2008年7月1日)
大致从2000年起,“共享院士”、“双聘院士”乃至“多栖院士”在中国层出不穷,应该说,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这个时代伟大偶像主导下的必然产物。
不少二
三线城市的院士多为双聘院士,只是在学校挂名,很少出现。如
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同时又被
郑州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双聘。一人同时出现在这三个学校的院士名单中。
在2010年两院院士大会上,院士兼职问题就成为焦点。《中国青年报》称,世界著名数学大师
丘成桐断言,取消院士到处收费兼职,中国的
学术水平将提高一倍。
在2006年6月8日召开的中国工程院关于院士队伍建设的总结大会上,
谢礼立院士说,社会普遍功利化,不少
行政单位、地方政府把院士的数量作为衡量本单位、本地区学术水平高低的指标,好像这个区域院士多,水平就上去了。这种思路对院士的
学术道德杀伤力很大。院士们被
高校科研院所争相聘请,甚至出现所谓的“双聘院士”。实际上,全国的院士数量有限,不少地方都宣称自己有多少名院士,如果把这些院士数量加起来,早已超过了已有的院士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