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北京市境内教育部直属高校
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
1958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亲自审批,将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的化学系科部分合并组建北京化工学院,隶属原化学工业部领导。9月15日,正式开学,此日定为校庆日。建校初期,设有3个系1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达3150人,专业设置除基础化工外,还设有同位素分离、无机盐、国防化工、高能燃料等绝密专业。
1960年10月,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6年—1970年,“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停课,中断招生。
1971年—1976年,招收6届工农兵学员
1971年10月,北京化纤工学院并入学校。这期间学校对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停办了全部尖端绝密专业,增设了若干新专业,全院共设置5个系14个专业。
1977年10月,国家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招收首届研究生,同年10月,北京化纤工学院(今北京服装学院)从学校分出。
1981年11月,成为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1984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5年5月,北京市政府同意北京化工学院第一分院加入北京联合大学(今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从学校分出。
1992年11月,国家教委同意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与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从学校分出。
1953年,北京化工学校创建。同年,天津海洋化工学校、西南窑业学校并入北京化工学校。
1963年,北京有机化工学校并入北京化工学校。
1968年,北京化工学校更名为红药工学校。
1969年,红药工学校撤销,部分并入陕西兴平化工学校。
1973年,红药工学校复校并更名北京化工学校。
1984年,北京化工学校升格为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
稳定发展
1994年2月,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学校题写校名。
1996年4月,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为西校区。 同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1998年9月,国务院同意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2001年7月,通过国家“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
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同意学校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6年2月,经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共同批准,成为首批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校。
2007年3月,成为教育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7月,成为教育部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共建高校。9月,入选中国教育部、财政部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同年,首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2008年,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行列。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2013年4月,中国政府与匈牙利政府签署协议,成立米什科尔茨大学孔子学院,学校为中方合作院校。
2015年10月,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研究中心。
2016年,入选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
2017年2月,获批成立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法方为巴黎国立高等化工学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昌平新校区正式启用。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4月,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联合批准,学校中关村示范区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获授牌。
2019年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高校。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3年,北京化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在朝阳校区举行。会上,11家企业受聘为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理事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17个院(系),开设66个本科专业(含9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取得显著突破。2024年1月,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态/环境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等9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居ESI 排名前1‰。“强工、厚理、兴文、重交叉”学科体系持续完善,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取得显著突破。2024年1月,9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其中3个学科位列ESI 排名前1‰。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9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1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8个博士后流动站。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1个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8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2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7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53项。
2019年8月5日,北京化工大学《基于“蜂巢模式”的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实践》入选教育部首届全国学校国防教育典型案例。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其他国家院士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8人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四青”人才75人次,“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7人(含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人。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科研成就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23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突破12亿元,“十四五”时期科研经费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2001年以来,学校有32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获批化工领域全国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拥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 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
学术资源
截止2023年12月,图书馆纸质图书达181.6万册,随书光盘10887种,21600张,数据光盘4800张。数字资源量21TB,其中电子图书9TB,123万册。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74年创刊,双月刊。主要刊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创新性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栏目包括专题综述、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机电工程和信息科学、管理与数理科学等,被CA化学文摘(美)(2014)收录,是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加入了万方数据库、清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龙源国际名刊网、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天元数据网等多个数据库。2002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3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4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社科学报”;2005-2007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0年度“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0年度“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合作交流
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动与中石化、中石油、中化、中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共建创新联合体。学校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产业拥有10余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
国际合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与美、英、法、俄、德、澳、韩、日、意等48个国家(地区)的163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有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首次获批科技部中国和欧洲国家联合实验室项目“中希生物能源联合实验室”,获批教育部“生物能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积极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实施“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与19个国家(地区)的60余个机构开展80余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资助学生赴境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博士联合培养。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北京化工大学标识以中国传统的铜钟为主体,使人耳边仿佛回荡起淳朴厚重、穿越时空的钟声。校园钟声犹如激越的人生号角,犹如悠扬的青春乐曲,它代表着有序的校园,象征着和谐的氛围。铜钟钟体最醒目的位置上镌刻着学校的校训上半句“宏德博学”,中部横平竖直线条既是钟体的纹饰,又是汉字的“工”字,与铜钟顶部的祥云图案配合,隐含着学校校训的下半句“化育天工”的寓意。铜钟底部的“1958”字样,表示学校建校的时间。铜钟周围以学校的中英文校名组成一个对称的图案,规整中有变化,静止中有动感,寓意着有突破、有创新的校风学风。整个标识以蓝色为主调,清爽明快,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精神文化
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宏德博学:志向宏大,道德高尚,学问广博,学力深厚。宏:广博。陆机《吊魏武帝文》:“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德:道德。《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博学:学问广博。《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
化育天工:探索自然之奥秘,变革自然之工巧为人类服务,暗寓校名“化工”。化育:自然生成和长育万物。《管子·心术》:“化育万物谓之德。”天工:自然天成的工巧,与“人工”相对,成语有“巧夺天工”,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是世界科技名著,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科技工艺方面的智慧和创造。
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
学校地址
校区情况
朝阳校区
位于朝阳区北三环东路,该校区承担四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和科研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和基地成为双一流”建设重要基地。
昌平新校区
昌平校区总体占地面积1789亩,一期建筑总面积约34万平方米。昌平校区北临虎峪风景区,西南侧为南口镇,临近著名的居庸关八达岭,景色宜人。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和一批先进的教学设备。
海淀校区
北京化工大学西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98号,占地147亩,坐落于北京紫竹院公园西侧,环境优雅,地理位置优越,建筑面积90543平方米。西校区主要承担科学研究、国际教育与高端培训、成果推广与转化等三部分功能的校区功能定位,实施的是“校区统筹、条块结合、职能延伸”的管理模式。现有高精尖中心、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北化国家大学科技园西校园区、北京化工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等驻区单位,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MBA、MPA、MPACC等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综合类培训、国际教育合作等继续教育领域业务。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建设中心广场
建设中心广场,为师生打造全新的学习交流和文化活动场地。中心广场原为一段无法通行的泄洪渠,在设计及建设中,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充分调研师生学习、社交、文化活动、休闲娱乐需求,以“因地制宜、传承创新、开放融合”为建设出发点,在5100㎡空间中打造“动”“静”两大广场区域。“动区”集合阳光草坪、观演合影台地等场地设施,打造灵动多元的文化活动场地和自然愉悦的非正式学习交流空间。“静区”打造“园中园”式园林景观,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画卷。赓续校园文脉的紫藤长廊、阳光长廊串联动静两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互动。
北化知行园
“北化知行园”坐落在玉屏山下,旨在着力打造具有北化特色的“劳育+”育人模式,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着力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思想引领、党团共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各项工作中,引导学生培育劳动理念,弘扬劳动精神。
体育馆
体育馆内建设了符合体育教学与比赛要求的各种场馆,包括篮球训练馆、羽毛球馆、网球馆、乒乓球馆等14个训练馆,丰富的场馆设施一应俱全。运动不息,生命不止,在运动场上挥洒青春汗水,在学习之余挑战自我,收获强健体魄。
第一实验楼
面向全校师生的公共实验楼之一,分别为A-F栋。实验楼的设施精致,构造精良,地上四层,局部地下一层。地上建筑主要为各学院的本科生实验室及附属用房;地下建筑主要功能为人防地下室(平时作为车库)、各类设备用房及库房。这里给同学们创造了很好的实验环境,也是同学们的重要实践基地。
海棠花溪
这里自有一派旖旎风光,叠石理水,意境绵延。西府海棠、八棱海棠......海棠花海赋予了这里仙境般的美丽。早樱、碧桃、玉兰、山楂、丛生五角枫、连翘、暴马丁香、金叶莸、金叶女真、红瑞木、萱草、八宝景天、二月兰、水葱......各类花木在这里争奇斗艳,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诗情画意。日落成诗,捕捉美景,校园的美丽不止在这里的波纹与明暗之中。
柳湖荷塘
湖中荷花的存在让溪水变换无数景色,微风吹起了涟漪,也带来了暗香浮动。田田的荷叶静静浮在水面,轻巧的鱼儿穿梭在湖水之间;隔窗眺望,山花烂漫,柔情似水。携三五好友课后在岸边小径散步,即使是冬季,也能观赏到残荷弄影的景色。
工程训练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内除了传统的铸、锻、焊、车、铣、刨、磨、钳7大实习工种外,还开设了数控车、数控铣、数控线切割、数控滚齿、数控雕铣、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激光雕刻、3D打印、逆向工程等先进的数字化实习工种。目前,中心正朝着以“新工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为背景,面向工程实际和社会需求,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文化素质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目标。这里承担了百余个班级的实习教学任务,培养了北化众多的竞赛选手。
知名校友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北京化工大学官网.
北京化工大学章程.北京化工大学官网.
历史沿革.北京化工大学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9: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