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瓶山位于
湖南石门县西北部,是湘鄂两省
分界山,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主峰高达2098.7米,为湖南第二高峰。壶瓶山山顶四周高,中间低,形如
壶口,故名壶瓶山。壶瓶山旅游区是全球二百个重点生态区之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被誉为“地球怪圈”(
北纬三十度)上的“自然迷宫”,
东半球上的“诺亚方舟”,古为
遥望隘土司设寨固守之地。
基本概况
壶瓶山,“
新潇湘八景”之一、湖南十大
山岳景观之一。位于湖南省常德
石门县壶瓶山镇北端,为湖南极北之界山,神秘的
北纬30度穿行而过。壶瓶山为湖南
石门、湖北
五峰、
松滋、
枝江、
宜都等县诸山之祖。
壶瓶山群山巍峨,奇峰挺拔,相传唐代诗人
李白流放过此,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佳句;清乾隆皇帝有诗感慨“壶瓶好景看不足,来生有幸再重游”。
壶瓶山
旅游开发区域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
自然保护区面积665.8平方公里,珍木异草遍野。木本植物83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树种28种,有药用植物1019种,野生动物350多种,生物专家誉为“内藏万金的绿色宝库”。
在
珍稀动物中,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
金钱豹、华南虎、黑鹿、
金猫等7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
白冠长尾雉、
红腹角雉以及世界现存的最大两 栖动物——
大鲵(娃娃鱼)等41种;有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
钟萼木两种。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银杏、
连香树、
厚朴、
鹅掌楸等29种。这些
珍稀植物的大部分属于第三纪
冰川期的
古植物和第三纪以前的孑遗树种,有“
活化石”之称。其中,湖南花楸、
石门鹅耳枥、
长果秤锤树为以前没有发现的新种,被誉为“天外来客”。中外
植物学家证实,壶瓶山小溪一带的珙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珙桐群落集中地。
壶瓶山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被
世界自然基金会、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世界银行联合选定为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被国务院批准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湖南省确定为重点生态旅游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湖南壶瓶山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10°29′~110°59′ 和北纬29°50′~30°09′之间,东、南、西三面分别与石门县的
太平镇、
所街乡、
罗坪乡、东山峰管理区及
南北镇接壤,北与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省
五峰县渔洋关镇、
长乐坪镇、
湾潭镇及
鹤峰县五里坪乡毗邻。
地貌简介
壶瓶山共有面积15平方公里,珍木异草遍野。现有
原始森林4万亩,
木本植物83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树种28种,有
药用植物1019种,
野生动物350多种,生物专家誉为“内藏万金的
绿色宝库”,相传唐代诗人
李白流放过此,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佳句。壶瓶山位于湘西北的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在
区域地质上位于
杨子地台的二级
构造单元鄂黔对
台褶带内。地层分布较全,主要有
古生代的
寒武纪、
志留纪、
泥盆纪和
二迭纪的岩层出露,石灰岩、
板岩和页岩为其主要
成土母质。区内为云贵
地洼湘西—
黔东地穹之北缘,洞庭地洼之北隅,大巴穹东南角,其大地构造位置及性质,控制了区内地质、地貌的发展和演化。在晚元古代早期(距今约8亿年),保护区及附近地区被海水淹没,在晚元古代早期末,由于
武陵运动的影响,地壳强烈上升,发生褶皱,出露水面。在
燕山期和喜山期,地层再次发生强烈的褶皱,又有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侵入,形成了一些
背斜、
向斜和断层,且地壳也在相对间歇性地不断抬升,而石门县的东部地区则相对下降,从而形成了壶瓶山的主体。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端,居
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属中山山地地貌和
河谷地貌。境内群峰起伏、层峦迭嶂、地势陡峭、沟壑纵横,且多数山峰单面峻脊,具有半阴坡、半阳坡的多
方向性。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266座。海拔最低处石家河220m;壶瓶山主峰以海拔2098.7m的高度成为“湖南第一高峰”。相对高差1878.7m。
壶瓶山群峰起伏,层峦迭嶂,所有的山岭均属武陵山脉
北支的太清山系。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多达160余座,其中壶瓶山主峰及双尖子山海拔逾2000m,为湖南省境内地势最高处。境内山地主脉呈东西方向延伸,支脉走向与之近于垂直。西北为顶平山,向东经门坎岩、野猫尖、
棋梁尖,主脉沿湘、鄂边界,止于北溪河西岸的
雷打石,海拔由1900m,向东依次降至1000m。主要支脉金竹山、斤钣山、
芦竹山、狮子脑、阳高山等,参差错落,主峰高度亦多在1000m以上。保护区西南,主脉起自湘、鄂边境的高家界,向东经西牛圈、阴坡、
黄连棚、止于失妻河(金家河下游)西崖岸的梯儿岩,海拔由1700m,向东亦依次降至1000m。其支脉不明显,南侧多为
古岩溶作用形成溶蚀剥
夷平面,表现为四周陡立,顶部平坦,海拔1000m以上的
山原。
山原地貌
新构造运动是
地质时期中最年轻的
构造运动,通常指新第三纪以来的
活动构造。壶瓶山保护区境内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其中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大幅度抬升,同时因抬升幅度的差异,还产生了一些由地块之间的断裂、错位所反映出来的
活动断层。因山体抬升尚未止息,故以
幼年期地貌最为普遍,主要表现为:
由多级夷平面形成的高山
陡岭:从多数山顶和山原面高度分布情况看,具有三至四级不同高度的山顶剥夷面。多级剥夷面的存在,反映了本区自
燕山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后,新生代以来
地壳运动一直以抬升为主,而在抬升过程中上升强度曾发生过多次间歇性的变化。地壳运动形成三级剥夷面在由石
碾子沟口经泉坪、葫芦隔至顶坪的途中均可看到,此外,在海拔700~750m处,尚可见到一级
缓坡地带,高于石碾子沟河面以上约250m左右,但面积不大。
河流
下切,形成幽深峡谷:上、下深溪河、高桥河及其上游纸棚河的支流四蹬溪、石碾子沟、金家河的干流上、下游等,均为下切很深的峡谷深涧。谷底几乎全部为
河床所占据,宽度不足100m,有时10~20m宽,两岸
崇山夹峙,森然可怖。四蹬溪由神景洞经茅坡至冉家湾的东西两岸,纸棚河、高桥河自高家界经西牛圈、大坡至景观门以及李坪吴家缺一线的南岸,岩壁如墙,上接云端,下临谷底,
沿河绝少人居,也难见可耕之地。就境内在多数山峰与附近河谷的高程对比,可知本区河流下切的深度已达700m以上。如纸棚河与石碾子沟汇合处现代河面高程仅485m,而其南岸上黄连棚
灰岩山原面高程1200~380m,垂直切割深度达715~795m;高桥到失妻河汇合处现代河面高程295m,而东南岸洞上和大瓜溪一带高程达1100m左右,垂直切割深度超过800m;
杨柳河与上深溪河汇合处河面高程457m,而其西北岸桐木山高程1242m,垂直切割深度达785m;云麓附近的深溪河面高程363m,而附近紫高山东南峰顶高程1158m,垂直切割深度795m。在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下切是随流域地壳抬升而加强的,故河流垂直深度反映了地壳抬升的幅度,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推知保护区大部分地区在第四纪时期内(而且仅在现代河流形成之后)地壳抬升的总高度估计达800m。另外,由于境内多数河流的峡谷段,在现代河面以上400m内均为陡立的
谷坡,所以地壳最近的抬升幅度即达400m。
当然,由于境内各处的汇水条件与岩性、构造等自然因素不同,河流下切的强度并非到处一致。顶坪、黄连棚、六里荒顶等处,因古岩溶作用形成的地下水通道较为发育,故现代流水
侵蚀作用表现微弱,因而保存了许多尚未受河流切割的原始剥夷面;而其它多数地区,如门坎岩以东的
松林堡、棋梁尖、土峰垭、双尖子、壶瓶山、鹰子尖、云雾山等,
分水岭高地已遭河流的强烈切割,分离为众多的山峰及狭窄的分水山脊。
河流下切作用的发展不平衡,还呈现于主支流切割深度的差异上。毛竹河、深溪河、金家河、北溪河、高桥河等干流,因水量大,河流下切能力强,河流下切达四百多米,但它们的许多小支流溪沟,则因水量太小,下切能力大为减弱,因此不能保持同样的速度下切,因而形成主河谷深切而支流河谷高悬的不配套情况。许多支流的上游尚保持着早先塑造的
宽谷,宽谷以下的以瀑布或
跌水转入为现代河流下切形成的峡谷,形成支流
河床纵剖面上的“
裂点”。有些支流或因水量稍多,或因岩性较为软弱,已由溯源侵蚀作用将“裂点”推进到支流的上游。如南坪支流苏铺河,其上游在苏铺以上的后池湾一带仍为发育在灰岩台地中的宽谷,海拔700~900m,苏铺以下形成跌水。该裂点位于河口以上的2km,高于所汇入的南坪河现代河面约400m。又如北溪河支流鄢家河,其上游在山茶圆、惜粮坪、山羊溪一带均为宽谷,海拔1100~1200m,其下游则形成垂直陡落的河流裂点。北溪河另一支流西河,现代河流下切形成的峡谷已切入其上游的花子台、芦家湾、熊家湾一带的宽谷中,形成典型的“
谷中谷”地形;而另一些支流,则因水量较小或因岩性坚硬,根本赶不上主流下切速度,使河流“裂点”仍保留在干支汇合口附近,从而形成悬挂在主河谷陡坡上的一系列“瀑布”和“悬谷口”。这种“瀑布”和“悬谷口”在深溪河、毛竹河、高桥河、纸棚河沿岸,到处可见。其中尤以深溪河上的
香车潭瀑布和纸棚河上的隔人潭瀑布最为著名,落差均在30m以上,
临河倾泻而下。
此外,高桥河支流石碾子沟、上深溪河在庙湾以下的锅铲湾、大棚以下的弯把潭以及云麓附近的后山溪下游、回打坡以南的黄连河等,均以蜿蜒曲折的
曲流形成切入由各种岩层组成的基岩中,两岸
山咀层层交替,横亘谷中,形成“交锁山咀”。这种原先在夷平面上业已形成的曲流,迭置地刻切到基岩中而形成“
深切曲流”,也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差异性抬升所派出来的断层在地貌上有明显反映:壶瓶山岩层的
整体性、
连续性较好,
地史时期似未发生巨大断裂。据地质部门的调查,境内仅发现两条延伸不太远的高角度断层,因为这两条断层,使夷平面明显错位,故其形成时代仍属夷平面形成之后,为由新构造运动使地块抬高幅度表现出差异性时所产生的,因而这些断层在地貌上的反映仍然很明显。
一条断层贯穿南坪北部,西起二屋场,由风口跨过唐家河,向东经观音岩南麓、彭家沟、茶圆坪、过古树垭、板桥湾、东至九姊妹西北,并延伸到湖北五峰县境内。另一条断层沿小木料以北陡崖,向东北经后峪至李坪西北的陡坡。此断层仅在保护区西南,延伸不远,
断层走向70°,
断层面近于直立,向西可能延伸为由龙洞流出的后河峡谷。断层南盘下降,北盘上升,沿断层线两侧地面的垂直
断距达300m以上。后河深窄峡谷及后峡谷地即顺应此断层发育。在后河北岸,万人井、阴睛山南坡,形成高达300m以上的断层陡崖,同时使黄连棚、万人井与小木料、李坪等处原应同属一级的灰岩剥夷面错断,形成相对高差300m以上的两级山原面。
河谷地貌
按河流流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境内的河谷常见为两种类型:纵向谷和横向谷。前者为河流顺岩层走向或岩层走向形成较小
交角流动时所发生的河谷,后者为河流流向与岩层走向垂直或以较大角度相交时所发育的河谷。此外,由于本区地壳抬升强烈,河流下切中还常形成套谷及深切曲流。水系平面形态因受构造因素控制,保护区境内的水系从总体上看,东部南坪河境内大体上不平行岭谷区,主要河流和山岭地作东西向排列,支流又大致作南北方向汇入主流;西部江坪河及中岭一部分的水系,大致组成扇状辐合水系,主要河流均向江码桥以下的江坪段汇集;而其中流域的大部分属高桥河水系,其支流又多作南北平行排列。由于东西向山岭的南北坡
降水量差异及
坡向坡度差异,保护区境内河流还有一显著特点:即河流北岸,也即来自阳坡的支流多而长,而南岸,即来自阴坡的支流一般短而少,在多数河流的左右岸
流域面积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高桥河、深溪河及黄连河的主要支流均在北岸,它们大致平行地由
南汇入主流,故就保护区全境看,
平行状水系显然占据主体地位。但因各河流经地的构造、岩性、地势和坡度等差异,还有其他多种
水系格局。
岩溶地貌
保护区境内灰岩、
白云岩等
碳酸盐类岩石的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因气候温暖,
降雨充沛,岩溶地下水交替强烈,故在
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发育了若干岩溶
地貌形态,其中以地下形态为主,
地表形态则主要由于古岩溶作用而残留的,亦以负向形态为主,正向
形态发育不充分或不典型。现代河谷坡上许多地表岩溶形态,则不仅由于岩溶作用,很大程度上也是地表
流水侵蚀切割及重力崩坠作用的结果。现将保护区境内
岩溶地貌的主要形态类型,分述如下:
溶蚀台地:为古代溶蚀
准平原经地壳抬升而成的较高夷平面,通常形成顶面平坦却高耸在周围地区之上的山原面。因所处构造的地形部位不同,这些溶蚀台地所处的高度在900~1900m范围内。顶坪、黄连棚及六里荒山顶等地保存较好。
溶蚀盆地:由古
岩溶准平原经地壳差异性抬升、或原先即为古溶蚀盆地面而经抬升形成,通常中间低平或向下侧敞开,周围为高耸的山峰或陡坡包围,呈盆状地形。分布范围在海拔700~1700m之间,面积多在1km2上下,低洼处通常堆积着很厚的第四系洪
坡积物及古代风化
残积物。境内这类溶蚀地有李坪(海拔650~700m),大洞坪(海拔1000~1100m)、寒池坪(海拔1100~1300m),大小黄连坪(海拔1400~1500m)、
鸦雀坪(海拔1700~1900m)。这些溶蚀盆地除鸦雀坪因地高天寒而寂无人居外,其余均为民居和农田分布较为集中之地。
峰林和
峰丛:境内峰林的发育较为分散,通常形成于
岩层产状较为平缓的地段,又常位于河谷两岸,因为这里受
河流侵蚀、溪沟切割强,重力崩坠作用较易发生。由灰岩组成的陡立谷坡上常常保留着一些孤立的岩柱,它们受水流的冲刷和溶蚀后,形成各种奇特的孤峰和
林峰。鸡公咀附近的毛竹河东岸,悬崖顶部发育了圆筒状峰林,海拔高度约600m,柱高约40m,直径25m,顶部呈穹状突起,侧壁近于直立,由层面缓倾的寒武系厚层灰岩经
流水作用雕琢而成。附近灰岩陡壁上尚可见到受流水切割已初步分离,但一侧又与陡壁相连的雏形岩柱。鸡公咀以南、毛竹河东岸的观音山,为一耸立于灰岩平台上的尖塔状孤峰,海拔高度500m,柱高约30m,基底直径约10m,亭亭玉立于毛竹河拐弯处的
凸岸上部。它是灰岩块沿两组节理面逐次崩坍剥落后残留部分,
溶蚀作用尚未深入地进行,故侧面棱角分明,与索溪浴一带的砂岩峰林有些相似。
四蹬溪上游的铜人岩,亦为发育于下寒武统灰岩中的尖塔状峰林。位于西岸陡崖上部的“观音”石柱, 形如石笋,尖部尖削,高约20m,径5m,东岸在神景洞下方的童子,形状较为低矮,大小共3座、高者15m,低者约5m,它们都位于河流下切形成套谷的岸坡转折部分,悬崖上部的坚硬灰岩两侧受溪沟切割,后方又沿节理发生分割、
崩落成后形成的,溶蚀作用似乎也不起主要作用。高桥河南的景观门、鱼鸟山一趟神及药铺河南岸的吴家缺一带,陡立的谷坡因受支流溪沟切割,沿河分离出一座座尖峭的锥状峰林,顶部已经分离,但基部实际上仍连在一起,峰顶高度也由外侧向河谷渐渐降低。
棋梁尖一带岩层向北倾斜,在湖南境内的一侧正为陡峻的剥蚀坡。现代河及沟谷使这个地处湘鄂边界的分水山脊受切割,而成为一系列耸立于陡峭基座上的峰林,尖峰连袂而起,形如九迭屏风,山色苍黛斑驳,与
漓江“
九马画山”类似,属灰岩峰丛地貌。又称“七娘尖”,清代朱焕春描写这里景色是:“仙子何年下九霄,七娘分列逞容妖。随时折屐深惆怅,
雨洗烟鬓黛未消”。可见秀丽媚人的峰林景色在古代即已著名。
溶沟与
石芽:溶沟和石芽是地表流水对可溶性岩石表面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在保护区境内许多灰岩类分布地区均可见到,尤其是在各溶蚀盆地中,可以见到发育比较充分的溶沟和石芽,它们乃是古岩溶作用和现代
地表水溶蚀作用而成的遗传形态,大多属于半裸露型。
溶洞:溶洞属地下岩溶地貌形态。原先发育于
溶蚀基准面附近的水平洞穴,因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被抬升到不同的高度。以神景洞;深溪河西的
滴水潭溶洞、
月亮洞、猪娘洞;毛竹河、下深溪河东岸的谷坡溶洞群以及管山和窝坑一带的群仙洞(笮背洞)和水屋坑洞等为代表。
自然环境
气候
本区受
太平洋暖流气候的影响,属典型的
季风气候区,为亚热带
山地气候。全区年均气温9.2℃,极端
最高气温38.2℃,极端
最低气温为-15℃,年平均日照1509.9h,
年降水量1898.5mm,年均雪日42.2d,海拔1200m以上地带每年都会出现
-10℃的低温及冰冻(
雨淞、
雾凇)。具有气温偏低、春迟冬早、盛夏不暑、隆冬严寒、雨量充沛、湿度较大的特点。
土壤
壶瓶山大地构造属
武陵山脉背斜的一部分。由于境内地貌复杂,有
低山、中山直至高山之分,地形起伏较大,悬崖陡壁,具有显著的山地岩溶
地貌特征,山体最高海拔2098.7m,相对高差大,气候复杂多样,
生物资源丰富,
土壤类型多,可分为6个
土类,12个
亚类,22个土属。据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壶瓶山
土壤地带大致划分如下:海拔550m以下为红壤、
红色石灰土、旱耕土和
水稻土;550~800m地段,
土壤发育程度低,
地带性不明显;800~1500m为山地黄壤、黄色
石灰土、旱耕土;1500~2000m为
山地黄棕壤、
黑色石灰土;2000m以上为
山地草甸土。
水文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
年径流量19亿m3,最大落差达1329m。保护区内河谷深切,金家河、药铺河、北溪河、龙池河、黄连河、深溪河、上
延河、相恋河等主要河流,分别汇入江坪河、平洞河和
毛竹河后注入渫水,经
澧水入
洞庭湖,是
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
水源涵养区。经检测,区内水质达到国家一级
饮用水标准。区内有21处可建
水力发电站,
装机容量可达8850kW,
年发电量可达5000万度。
动物资源
陆生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
陆生脊椎动物315种,隶属4纲28目82科。其中
两栖纲2目8科25种;
爬行纲3目9科47种;鸟纲15目39科179种;
哺乳纲8目26科64种。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
脊椎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为主。在保护区内现已记录的陆生脊椎动物中,东洋界种类有200种,
古北界种类37种,广布种78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而在东洋界种类中,华中、
华南、西南三区的共有种类最多,这与保护区所处的
地理位置相一致。
在保护区内现记录国家重点保护脊椎动物54种,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总物种数的17.14%。其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
金雕(Aquila chrysaetos)、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云豹(Neofelis nebulosa)、豹(Panthera pardus)、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共5种;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斑头鸺鹠(Glaucidiumcuculoides)、
领角鸮(Otus bakkamoena)、
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
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 gularis)、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猕猴(Macaca mulatta)、
斑羚(Naemorhedus goral)、
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等49种。
4 经济动物资源丰富
保护区内还有221种陆生脊椎动物属“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
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占陆生脊椎动物总物种数的70.16%。
水生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水生脊椎动物——
鱼类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1 物种多样性丰富
壶瓶山鱼类资源丰富,现已记录30种,隶属5目12科。除日本
鳗鲡(Anguilla japonica)为
洄游性鱼类外,其它均为纯
淡水鱼类。其中
鲤形目物种数最多,占该保护区已记录鱼类的73.33%,其次为
鲈形目鱼类,占16.67%。
本区鱼类区系属华东区江淮亚区。保护区已记录的30种鱼类中,
广布种有11种,其余19种仅分布于华东区和
华南区的各水系。
数量
优势种是尖头鱼岁(Phoxinus oxycephalus)、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
宽鳍鱲(Zacco platypus)、平舟前台口鳅(Pareformosania pingchowensis)、
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
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e)、
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
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
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等。鱼类垂直分布亦随其栖息地的
海拔高度变化而明显变化。
昆虫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
昆虫资源十分丰富,现已记录4500余种,隶属24目、265科。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
叉犀金龟(Allomyrina davidis)和
双尾褐凤蝶(Bhutanitis mansfieldi)共2种,列入
CITES附录的有双尾褐凤蝶1种。保护区的昆虫区系属东洋界,具有分布合理、成分复杂、种间共存稳定的特点,且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已发表的新种39个,中国新纪录种11个,
湖南省新纪录种81种。
旅游资源
壶瓶山景区,“
新潇湘八景”之一、湖南十大山岳景观之一。
壶瓶山旅游以峡谷幽深,森林茂密,溪涧纵横,瀑布遍挂,溶洞成群,奇泉喷涌,水流清澈,空气清新,动物众多,自然迷宫,神秘离奇,
巴楚遗韵,
土家风情蜚声四海。
壶瓶山
区位优势明显,北有
三峡,南有
桃花源,西有
张家界,东有
洞庭湖,它们如众星捧月,围护在壶瓶山四周,因而壶瓶山自明清以来,就有“控引鄂黔,接纳三湘”的誉称。唐代诗人李白留下名句:“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 清乾隆皇帝有诗感慨:“壶瓶好景看不足,来生有幸再重游”。辖内四大景区各具特色:
江坪河旅游区
该区位于壶瓶山景区的西北部,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0m以上多为
峡谷风光,海拔400m以下为
溪河漂流风光,整个旅游小区恰似一个手掌,有一条长长的手臂。区内峡谷深涧,绝壁高悬,切割深遂,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纸棚河、郭家河两侧
原始次生林自然古朴、野趣横生,令人如痴如醉,留连忘返,是整个生态旅游区的精品。该景区已开发
象鼻子沟、石碾子沟景区和
枇杷滩生态漂流。
主要景点有:象鼻子沟(溜岩瀑、三叠水、仙女瀑、大岭瀑、板桥瀑、壶瓶液、天神弹墨等)、石碾子沟(五里画廊)、
屋脊漂流(沿途景观有:
龙洞峡、神景洞天、龙洞飞瀑、甘泉涌鱼、蛟龙潭、蛇湾、凉风岩、思儿潭、三碗酒、雄狮卧波等)。
黄虎港旅游区
该区位于壶瓶山景区的东南部,区内峡谷狭窄、幽深,两岸岩石陡峭险峻,绝壁高矗,更有剩头堡铁索桥惊险骇人,峡谷两岸
森林茂密,
猴子成群,为峡谷探幽、漂流的理想之地。50公里高峡幽谷
湖泊,
主要景点:张家渡、洞中天、姻缘树、生死缝、石女望夫、野
猴谷、土地庙、悬棺山、窄峡谷、
覃氏祠堂、
黄虎港大桥等。
剩头铁索吊桥飞架在剩头和耍武两山的绝壁上,长116m,宽2m,高188m,由此可见其气势,顺着曲径登上铁索吊桥,俯瞰桥下的相连河峡谷,顿觉毛骨悚然,
环顾四周,谷黛幽深,鸟鸣山涧,古木葱茏,藤箩经绕,猴子嬉戏于树顶岩尖,冷风飕飕,溪水湍急,与半空中的
铁索桥组合,构成了一道天堑变通途的奇观。
大胜寨古名
大乘山,最早开发于
宋度宗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其时湖北鹤峰墨大王侵犯泥沙姚家坪,宋度宗派
湖南巡抚赵慎清进剿。赵令其婿陈南荆击败墨大王,遂建南荆寨于江坪河。自南荆以下至景春先后六世,均为泥沙一方保障,因其六
世孙陈安富曾在此设营驻守,故得名大乘寨(见《陈氏族谱》)。后因曾与入侵之敌在此大战,大获全胜,便更名为大胜寨。
从壶瓶山镇东北
行10里,便见一座突兀森郁的
秀山在盆地中部孤峰耸立,拔地而起,那就是远近闻名的大胜山了。大胜山海拔600米,山顶平面东西长450米,南北最宽处100米,最窄处仅1.15米。峰起突兀,嵬峨多姿,三面皆为高300米的悬岩绝壁,一面脊岭下延。所处方位不同,形胜各异。从平峒望去,宛似一乘鸾轿,
轿顶轿杠惟妙惟肖;从
栗树垭望去,又像一头
犀牛;栗树垭下有一石洞,形如半月,故有“犀牛望月”之胜;从唐家峪远望,又如一座
铁砧。
登此峰,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从西边前
山沿石级而上,将到山顶,便进入一条长近30米、宽仅
侧足的山梁,俗称“马颈”。“马颈”两侧是刀削般的悬岩,仅生杂草刺从遮掩,既无可遮靠之树木,又无人工栏杆可攀扶,稍有不慎,就会跌下万丈深渊。行人到此,往往匍匐而行,或是互相牵引而过,战战兢兢,不敢侧视。另一条路在东面称后山。山石裸露陡峭,凿于峭壁上,仅一脚宽的栈道,似从天而降的
天梯。沿三层断
岩盘绕而上,无遮无栏,只有一丛丛的
龙须草在岩间摇曳,好似在向你示威。行人在此须猿攀猴行,前边人的脚几乎能踩后边人的脑袋,攀援间其目不敢向外侧视,手脚并用还嫌少,战战兢兢,惶恐不已,故比前山更险。极富挑战的攀援,吸引了无数游客。
大胜山高拔诸峰,一登绝顶,但见群山匍伏,万豁鲸奔,八方形胜,一收眼底。下望,环绕平洞村的东西两带碧水款款东流,花树葱笼,沃野田畴,农居点点,好一派
田园风光,仿佛桃源仙境。远眺,关山千重,云蒸霞蔚,恍如身在云天。玉带似的公路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真乃游览佳境。此情此景,尘世的喧嚣,工作的烦恼,红尘的恩怨,凡俗的势利,全都会随风而去,三面万仞绝壁,怵目惊心,连野猿也望而生畏,土人常避兵其上。
山顶竹林,修篁绿叶,郁郁葱葱。尤为神奇的是竹林外一方形石井,清泉却常年汩汩流出,清甜可口。此井有三奇:虽数百人饮用而不竭,虽百日大旱而不枯,虽长时不汲而不溢。此孤峰枯岩上何来不竭之井?相传很久以前,山顶并没有古井,山下一对恩爱的
王氏青年男女,因族间禁止
同姓通婚,逃至峰顶,三天三夜的躲避,让他们
命悬一线,正当他们在悬崖边殉情时,悲愤声惊却了观音菩萨,她睁开慧眼一看,发觉王氏男子其父其实是
陈氏入赘到王氏家中的
倒插门女婿,不为同姓,
异姓,不违背
同姓不婚的
族规,遂派出一只仙鹤,用它鲜红的喙在山顶啄出了这眼古井,成就了这桩至死不渝的姻缘。
文革时期,大胜寨遭到破坏,仅存遗址。2004年12月,
石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
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峰旅游区
该区位于壶瓶山景区的西南面,山上部为典型的山原地貌,坡度平缓,千丘簇拥,起伏连绵不断。攀登主峰东山峰,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使游人感受到东山峰山体之雄浑,山原之壮阔,令人心旷神怡。区内有在省内外享有盛名的高山云雾茶园、高山
无公害蔬菜基地,为全省少有的高山
生态农业观光园之一。
东山峰为湖南滑雪度假旅游基地、湖南最佳避暑胜地(东山峰
滑雪旅游基地已初步建设完成)。
南坪河旅游区
该区位于壶瓶山景区的东部与北部,区内地势险峻,壶瓶山主峰和云雾山均值该区内。主要景观:黄连河峡谷(油榨河瀑布、磨山红枫、大胜寨、犀牛望月)、壶瓶山主峰、云雾山等。
黄连河峡谷始于南坪河黄连村的回打坡,一直到泥沙平洞村的香笼寨,全长约10km,幽深峡长,谷底几乎全部为河床所占据,有时仅一二十米宽,两岸崇山夹峙,森然可怖,峡谷中瀑布多而壮观,且峡谷中生长着
长果安息香、
香果树等多种珍稀植物。
壶瓶山主峰南、西、北三面峭峻,坡度70°左右,东南面稍缓,有崎岖狭径可登。山顶植被茂盛,春夏晴日登屋脊,可见20余hm2的
高山杜鹃、千年映山红、
红花木兰群落争相竞艳,互斗芬芳,壶瓶山上是春的世界、花的海洋,人入其中,宛如仙镜。晴日,登临屋脊、俯视云海,只见银白色的云海铺天盖地,无边无际,云海在山间翻腾,似排山倒海、
白浪滔天,武陵山脉的高山峻岭在白云中飘浮,酷似辑辑长舟在茫茫的云雾中穿行。金秋,壶瓶山上秋高气爽,登临屋脊,极目楚天舒,
八百里洞庭成片、万里
长江成一线,逶迤的武陵,奔腾的河流,美丽的田野,繁华的城镇,幽静的农舍,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令人陶醉,心旷神怡。看日出,观苍海,赏雪景,登高望远,湖南虽有多处,但壶瓶山应居首位,堪称一绝。
云雾山终年
云雾缭绕,宛若天境,南天寺雄居云雾山,终年香火不断,为历代2省9县
宗教圣地。黄连河峡谷连绵12km,两侧悬崖峭壁,顶部原始次生林生长茂密,郁郁葱葱,景色十分迷人,是徒步涉水观赏的理想之地。
秀美山岳
壶瓶山群山巍峨,奇峰挺拔,怪石嶙峋。
壶瓶山是集黄山之雄、华山之险、索溪之奇、桂林之秀于一体的人间仙景,它以其迷人的自然风光,以离奇的大森林、大峡谷、大瀑布、大氧吧,已被辟为原始生态旅游胜地,也是众多大学的科研、教学基地,还是探险家的乐园。1994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665.8平方公里(即6.66万公顷),核心区228平方公里,实验区242.8平方公里,为湖南省面积最大、生物资源最多的自然保护区。同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湖南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1996年10月28日正式挂牌,治所壶瓶山镇。壶瓶山是湖南十大山岳景观之一。2001年,壶瓶山被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同盟、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确定为全球200个(中国仅9个)重点生态区之一。现该区已
开发江坪河、黄虎港、云雾山、东山峰等4大旅游区,原始
生态游、湖南屋脊峡谷生态漂、
鱼洞探险游、“泰和合”
茶庄和老街土家民俗风情游、壶瓶山顶观日出等
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已达30万人次。正像一首诗所写:“壶瓶山是一壶酒,醉了万古和千秋……壶瓶山是一壶酒,醉了四海和五洲……”
峡谷漂流
“张家界的山,九寨沟的水,壶瓶山的峡谷美。”壶瓶山上有江南最大的原始峡谷群。仅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内深涧峡谷就有毛竹河、纸棚河、象鼻子沟、黄连河、黄虎港、石碾子沟、冉家峡、龙洞峡、后河、相连河等十大峡谷,将其分割成各具特色的高山峻岭。266座千米以上的高峰卓立如林,7湾流水绕山而出,河流大多深切,最高海拔2098.7米,最低的峡谷地带毛竹河海拔仅251米。峰顶与谷底相对高差达800~1800多米,峡谷总长200多公里,最长的峡谷在30多公里以上,最宽处1000米左右,最窄处仅2米多宽,呈“
一线天”奇观的峡谷数十处。壶瓶山的峡谷陡峭险峻,层次变化丰富,呈原始生态状,是中国中东部地区峡谷发育最伟岸、狭长、幽深的地区,且各
峡谷景观各异。
全长8.5公里,有典型的森林特色。峡谷森林遮天蔽日,古藤缠绕,溪水清澈湍急,两侧悬崖峭壁上接云端,奇峰
异石鬼斧神工,岩缝中山花灿烂,绚丽多姿,在峡谷中钻行,呼吸着清新怡人的空气,聆听着林间的百鸟和鸣,猿声啼叫,只有身处其境,才能真正切实地感受到“虎啸龙吟一河水,鸟语花香两岸春”的诗情画意。
象鼻子沟峡谷:
该峡谷拥翠清幽,则以瀑布多而壮观为特点,飘逸的仙女潭瀑、跌宕的大岭瀑等瀑布为峡谷增添了美丽的亮色。谷口的神景寨,河水萦绕着古朴的
吊脚楼。白天游峡谷,夜宿吊脚楼,闻屋前水声,近山虫鸣,一片天籁之国。
黄虎港峡谷:
黄虎港峡谷则以观猴为趣事。这是一条绵延30多公里的峡谷,水源充沛,倘若荡舟溯流,沿岸成群的黑猴、麻猴、黄猴的活动就成为旅游的焦
聚点。龙洞峡两岸悬崖夹峙,则形成“一线天”的峡谷奇景。从安溪洪水滩到黄虎港大桥全长31.5km,另有两条支流相连河、后河“谷中谷”分别为8km、6.5km,峡谷总长46km。峡谷幽长,两岸石壁陡峭,上接云端;山崖树影婆娑,郁郁葱葱;岩缝中山花烂漫,绚丽多姿。
龙洞峡:
两岸悬崖夹峙,则形成“一线天”的峡谷奇景。
毛竹河峡谷:
峡谷全长8km,峡谷幽深,河水清澈,植被丰富,峡谷
两岸青山对峙,奇峰林立,民谣“头顶观音山,脚踏米汤泉,狮象把河口,石人两边站”就是其精辟的写照。
黄连河峡谷:
黄连河峡谷始于南坪河黄连村的回打坡,一直到泥沙平洞村的香笼寨,全长约10km,幽深峡长,谷底几乎全部为河床所占据,有时仅一二十米宽,两岸崇山夹峙,森然可怖,峡谷中瀑布多而壮观,且峡谷中生长着长果安息香、香果树等多种珍稀植物。
峡谷生态漂流:
更让人领略到无比的惊险与刺激,在已开发的龙文峡(龙洞峡神景寨——文峰)长达22公里的漂流线就有
险滩50多处,落差90多米。坐皮艇漂下,险急处艇快如飞,石
回水转,左冲右突,高呼呐喊,惊心动魄;舒缓处静如处子,沿途观赏奇山秀峰,令人心旷神怡,扼腕惊叹。看两岸古木参天,百鸟送艇,听水声轰鸣,两岸山歌隐约,使人疑是梦中。置身江流,一路惊险,一路风光,让人进入一种全新的
人生境界。壶瓶山峡谷生态漂,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漂流队来此漂流、探险、
揽胜。
壶瓶飞瀑
“壶瓶飞瀑”为
常德十景之一,诗仙李白有诗赞:“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
壶瓶山群峰高耸,峡河幽深,这些溪河或流水潺潺,或湍急奔腾,或欢歌或细语或咆哮,高山流水,变成了瀑布群落,又因地势差异、源流大小而形成了飞瀑、喷瀑、漏瀑、帘瀑、线瀑、雾瀑、滚瀑等奇观,
瀑瀑美丽壮观,处处景致不同。特别是暴雨过后,无山不瀑,无水不奔,千山万壑,到处迸溅着瀑布的浪花,震荡着飞泉的涛声。有姿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瀑布近30处,有从洞中窜出,声如惊雷,有从悬崖峭壁飞流直下,酷似
银河落九天,有如卷帘,有如暴雨,也有如细珠,在夕阳的照射下,
彩虹飞舞,变化万千,甚是壮观。
其中以象鼻子沟、纸棚河、黄连河等数十处最为壮观。它们有的从洞中窜出,声如惊雷,有的从高崖峭壁飞流直下,疑似银河落九天,有如卷帘,有如暴雨,也有如细珠。千奇百怪,雄伟壮观,是游人观瀑的最佳去处。
泉坪飞瀑布:
该瀑布位于纸棚河峡谷的北岸,从泉坪村海拔800m的悬谷口飞洒而出,瀑布长170m,瀑布气势壮观,分为三层飞叠,一叠瀑飞泻而下,阳光辉映之下,彩虹附丽;二层瀑、三层瀑似缕缕宽幅丝带,飘飘而坠,似奔马,似雪花。
溜岩瀑布:
长三百多米,大雨天满枝坡浪花,让人叹为观止。三叠水,三层清波滑石而下。
大岭瀑布:
位于象鼻子沟尾端,也是象鼻子沟正源流至此处,从峭壁上忽跌落而下,落差近100m,属
季节性瀑布。雨季瀑布似万马奔腾,枯水季节瀑布则
丝丝缕缕,似千层
水浪扑面而来。
板桥瀑布:
位于象鼻子沟峡谷源头西侧,谷西坡有一如刀削绝壁,长约100m,高130m的大陡壁,有一瀑布从板桥沟悬谷口飞流直下,像一匹
白布垂直高挂80m,瀑水跌入谷中石板上,激起千万朵水花,给幽暗的峡谷增添了一抹亮丽。
仙女瀑布:
传说当年七仙女下凡,曾在那儿偷偷洗过澡,故名。
油榨河瀑布:
位于在黄连河下游,落差约200米,水从山顶喷涌而下,三叠滚落……
龙门洞瀑布瀑布由湖北境内的地下水汇集后潜行20km进入湖南形成“龙门出水”的
奇异景观。逶迤绵延的铜岭峰,至此戛然而止为两段,北面悬崖千丈,一洞中开,一股泉流以每秒2m3的流量喷射出洞,形成“飞瀑”奇观,瀑柱直插玉竹潭,激起巨大沸腾旋涡,水柱冲天,又形成举世罕见的“涌瀑”。清代张庭南为奇景所激,留下“千尺高岩宿牛头,一泓碧水藏风雪”的名句。
瓶峰云海
“瓶峰云海”亦为常德十景之一。壶瓶山主峰壶瓶山顶海拔2098.7m,为湖南第一峰,素有湖南屋脊之称。山顶四周高,中间低,形如瓶口,故名壶瓶山。壶瓶山的南、西、北三面峭峻,坡度70°左右,东南面稍缓,有崎岖狭径可登。山顶植被茂盛,春夏晴日登屋脊,可见20余hm2的高山杜鹃、千年映山红、红花木兰群落争相竞艳,互斗芬芳,壶瓶山上是春的世界、花的海洋,人入其中,宛如仙镜。晴日,登临屋脊、俯视云海,只见银白色的云海铺天盖地,无边无际,云海在山间翻腾,似排山倒海、白浪滔天,武陵山脉的高山峻岭在白云中飘浮,酷似辑辑长舟在茫茫的云雾中穿行。金秋,壶瓶山上秋高气爽,登临屋脊,极目楚天舒,八百里洞庭成片、万里长江成一线,“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激情油然而生。逶迤的武陵,奔腾的河流,美丽的田野,繁华的城镇,幽静的农舍,一览无余,云雾山、东山峰、文峰尽收眼底,令人陶醉,心旷神怡。
壶瓶山主峰之巅是观日出
云海的最佳地点,遇上爽朗的晴空,极目远眺,北面的长江也会依稀可见。是户外运动爱好者最想征服的地方之一。日出之时,极目远眺,群山逶迤,云雾缭绕,仿若大海波涛边境连绵不绝,一轮红日从东方
地平线冉冉升起,光茫四射,气象万千,一年四季,景各不同。脚下千山起伏,群峰攒动,恰如众星拱月。突然间,发现对面云雾缭绕的山坡上有袅袅炊烟,真可谓“白云深处有人家”,这使巍峨的壶瓶山更具诗意。引颈北望,长江如练,
云梦如烟,江天寥阔,武汉
黄鹤楼也
依稀可辨;南眺,洞庭浩渺,武陵秋艳,一派雄伟壮美的景观。看日出,观沧海,赏雪景,登高望远,湖南虽有多处,但壶瓶山应居首位,堪称一绝。
溶洞怪泉
壶瓶山石灰岩广布,溶洞成群,怪泉密布。
溶洞景观极为壮丽,洞口或藏或掩,异彩纷呈;洞内石乳倒挂,晶莹剔透,千姿百态;石笋如林,琳琅满目,幻比蓬莱;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景中有景,处处迷宫。下雨时节,游鱼涌出洞外;晴天丽日,百鸟栖息洞中,壮观迷人,有很大开发价值。更为奇特的是还有鱼洞(从泉中冒出鱼群)、风洞、牙齿洞(有成堆的古人牙齿)等;还有洞中流泉,有
喊泉(泉水随人的喊声潮涌而出)、奶泉(流出的泉水像牛奶、
米汤)、
鱼泉(雷雨时鱼从泉眼中涌出)、惊泉(
炮竹声响时泉水喷射数十米)、不溢泉(取之不尽,且不满溢)。奇异的洞泉,耐人寻味,会使人产生无限遐思。
米汤泉:
在毛竹河的
平谷中央,泉水从后山观音山脚洞中流出,落入毛竹河观音潭,长2km,每天上午9:00~12:00,这泉水变得象米汤一样的颜色,因此得名“米汤泉”,年深月久“米汤”的
沉淀物,使这
条河的河床变成了白色,即使流水再清澈,远远望去,也是一带状米汤色的
奶水,因而又称“奶泉”,巍为状观。
壶瓶液:
壶瓶液是壶瓶山名泉,在象鼻子沟仙女瀑布旁,一眼汨汨的泉水终年不绝的流着,水质甘甜清润可口,此泉传说是玉帝为仙女沐浴之后解渴而准备。
高山美景
壶山群山巍峨,登壶瓶主峰,南、西、北三面峭峻,坡度70°左右,东南面稍缓,有崎岖狭径可登。穿过天险猴子崖隧洞,上山第一关锁封岩,石壁中开,如斧劈刀削,像直插云霄的两扇大门,中间一条羊肠小道,盘旋到
散酒潭。潭水清得可数水底卵石,崇山峻岭、花草树木倒映水中,有如“山在水里坐,鱼在石上游”。登上令牌岩,绕过道人湾,经过大洞坪,再到
银杏树,直上大山顶。沿途重峦迭峰,悬崖处处,若翡翠
妆点;奇峰如戟,胜鬼斧神工;其水飞流直下,飘逸如白练横空;其洞幽深奇幻,瑰丽如仙山琼阁;其云缭绕流涌,潇洒若天马行空。正是这些奇山异水、怪洞流云构成了“千丈壁”、“铜人岩”、“
金蟾望月”、“雄鹰展翅”、“仙人守龙门”、“玉兔下金河”等惊世奇景,荟萃成气势磅礴的山水展览馆,令人目不暇接,咋舌称奇。
壶瓶山除高峰峡谷、清泉飞瀑、壶瓶主峰、净乐遗址外,尚有九姊妹尖、雷打岩、仙人岩、神景洞、黄连洞、深溪河、犀牛圈、铜船沟、象鼻子沟、天池等众多
自然景观,还有那龙门出水、
木梯栈道、龙池缆桥、顶坪奇观、溶洞怪泉等诸奇,美不胜收,令人神往。身处这种神秘、野性的原始佳境,让人性情愉悦,不由感叹“相见恨晚”,怪道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过壶瓶山后曾感慨万分:“壶瓶好景看不足,来生有幸再重游。”“莫以壶瓶远,江山多神游。”
民族风情
壶瓶山还有古老、纯朴的民族风情。壶瓶山生活着土家、汉、苗近十个民族,以
土家族为主。当地居民世代在此耕作,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乡土风情。走进壶瓶山,你会翻阅到一部内容丰富的民族风情宝典:醇香的土家肉食三奇——
腊肉、
腊香肠、榨肉,欢快的
摆手舞,高亢的
对山歌,隆重的
牛王节、端午节,奇特的婚俗——
哭嫁,还有
土地戏、
跳丧舞、打溜子、
九子鞭、薅草鼓、
三棒鼓……还有以
吊脚楼为典型代表的民族建筑。尤其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
商周文化遗址,在壶瓶山附近出土的古代巴人军乐器,曾在中国
茶叶发展史上创造过辉煌一幕的“泰和合”
茶号,源远流长的
大胜寨、云雾山宗教遗址……渊远的
民族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无不让人心旌神摇,激昂振奋。
生物宝库
壶瓶山奇花异草掩映,珍禽异兽云集,以其丰富、典型的资源著称于世。由于受
地球史上第三纪海浸和
第四纪冰川运动影响较小,以其独特的地史起源和
地质构造,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小
气候条件,从而成为我国亚热带
第四纪冰期动植物理想的“
避难所”,保存了大量的孑遗动植物及其群落,被国内外动植物专家誉为
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生物
物种基因库,是
欧亚大陆最完整的物种宝库。看顶坪山上原始森林,林海浩瀚,步入林中,清新舒畅,野趣横生。
榉树、珙桐、
红豆杉等珍稀古树高大雄伟,争相竞立,欲与天公试比高;
黄心夜合,白天开出朵朵黄花,十分俏丽,夜晚悄然闭合,无声无息,举目望去,可谓“鲜花朵朵依芳树,万绿丛中
一点红”,趣味怡然。20万亩
原始次森林、6500多种植物、1019种药用植物、172种动物、35种矿种构成了一个天然珍贵的、物产丰富的聚宝盆。这里有
珍稀濒危植物4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34种。有国内海拔最低、群落最大的珙桐群落,为世界罕见。每年开花季节(4~5月)朵朵白花在碧叶中随风摇动,像一群跃跃欲飞的白鸽,美丽动人。湖南花楸、石门鹅耳枥、长果安息香(长果秤锤树)、
倒披针叶珊瑚等7种植物首次在壶瓶山发现,为世界新品种,属壶瓶山所独有,被誉为“天外来客”。有在
热带雨林中才能见到的大板根状群落,实为华中地区所仅见。
兰花品种繁多,极品时有发现。有名贵药材白三七、
天麻等57种。
壶瓶山有珍稀
濒危动物53种。华南虎在全国仅湖南壶瓶山和福建
武夷山两处所幸存。早已绝迹,只在古籍中记载的九头鸟在壶瓶山已被发现。
鸟类学家认为只在广西、云南及
东南亚才有的
短嘴金丝燕却生活在壶瓶山,是一种奇异的
自然现象。尤为奇特的是这里还生活着白色
动物种群,至少有
白猴、
白蛇、
白熊等5种以上的白色动物。还有4200余种昆虫,其中新发现的就有32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了一批批的专家学者来此观光考察,并留下了珍贵的科学记载。
百年古镇
壶瓶山下的壶瓶山镇,初称“宜沙”、“宜市”,后称泥沙。因泥沙附近有块河谷平原,系历年泥沙淤积而成,故名泥沙镇。1995年改名为
壶瓶山镇。泥沙系百年古镇,古为巴人国一部、土家族腹地,兴市于明洪武年间,为
遥望隘土司设寨固守之地。明时置泥沙塘,镇北建有“土祠”,对岸立有
督军营盘大胜寨,自明洪武二年敕建遥望隘以来,百户陈安富便据险在大胜寨设立根据地固守,防守整个壶瓶山镇、南北镇、东山峰、安溪乡、罗坪乡等地。有诗云:登上大陈寨,神思极目看。文峰伏脚下,壶瓶匍眼前。太平喜今朝,烽火忆当年。将军陈安富,据寨戌边关。八方除匪患,
四邑保平安。不见红岩上,犹有热血鲜。自明清以来“控引鄂黔,接纳三湘”,乃军事要塞,与
五峰之
渔洋关、鹤峰走马坪并称湘鄂西三大名镇,是湘西北
古驿道、物资集散地。壶瓶山镇,依然是西北的重要集镇,是石门县面积最大的镇,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这里已成为新兴的旅游区,旅游业正方兴未艾。这里远销香港、深圳的高山反季环保蔬菜、
享誉中外的
高山云雾茶及珍贵的中华
燕子石资源都为壶瓶山开辟了广阔的经济前景。古镇附近有著名的“泥沙八景”,泥沙人百睹不厌。
旅游信息
壶瓶山门票价格:50元。(现已关闭主峰旅游项目)
交通信息
航空
石门县至
张家界荷花机场130公里,可直达上海、深圳、
海南、
昆明、重庆、北京等地。石门至
常德桃花源机场115公里。张家界至石门县可选择火车换乘;常德至石门县选择火车或汽车换乘。
铁路
焦柳铁路、
洛湛铁路、
石长铁路贯穿石门县,
石门县北站列车到达长春、
沈阳、北京、天津、
石家庄、
郑州、西安、成都、
贵阳、昆明、张家界、长沙、湘潭、
宜昌、
襄阳、
南昌、杭州、上海、广州、深圳、
湛江等20多个大中城市。江苏、安徽等
华东省份的朋友可选择在宜昌东、襄阳或者长沙转车到石门县。
公路
石门距207国道澧县段仅25公里,距
常张高速公路桃源入口50公里、
慈利入口40公里。省内汽车可达长沙西、常德、
岳阳、湘潭、
冷水江等地。
石门县至壶瓶山可在石门西站(即楚江汽车站)乘车,石门至壶瓶山、江坪、南坪、南镇、走马、
鹤峰的车均经过
壶瓶山镇。
光荣称号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第二届“湖南省
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全省共7家单位获此殊荣。
壶瓶山保护区以保护
生物多样性为主,具有生物资源丰富、珍稀物种繁多、自然景观迷人、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多年来,通过科学的规划管理,保护区的发展成效显著,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宣教活动,收到了良好的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
此次被授予“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既是对以往工作的肯定,也是鞭策。今后,壶瓶山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基地的示范
教育作用,广泛开展
生态教育和文化活动,为普及生态知识,增强全社会
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发展历史
1981年1月22日,
石门县人民政府向
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送交了《关于建立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报告》。
1994年4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字数有限更多请看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