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虫化石,古时称作
燕子石,也叫
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Trilobites),属
古生节肢动物,属
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
寒武纪(5.7亿年),至
奥陶纪(4.5亿年)最盛,消亡于二叠纪末期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2.52亿年前,252Ma)。
物种介绍
三叶虫属海生
无脊椎动物,主要营底栖生活,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发现10000多种,我国已发现1000多种。因虫体背部为
几丁质甲壳组成,易于保存为化石,又因
背甲被两
背沟纵为轴部,和
左右对称两肋叶,故称三叶虫。自前至后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该虫能终生阶段性脱壳,所以常见于头甲及尾甲分散保存为化石。
形成环境
偶尔三叶虫在海底爬行时留下的足迹也被化石化了。几乎在所有现代的大陆上均有
三叶虫的化石被发现,它们似乎在所有远古海洋中均有生存。
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
标准化石。在英属
哥伦比亚、
纽约州、中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地方发现过非常稀有的、带有软的身体部位如足、鳃和触角的三叶虫化石。
品种
中国三叶虫化石是
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划分和对比
寒武纪地层的重要依据。
主要的三叶虫化石品种有:
蝙蝠虫(Drepanura)、
四川虫(Szechuanella)、副四川虫(Parasxechuanella)、
似栉壳虫(即
湘西虫)、
王冠虫(Coronocephalus)、
沟通虫(Ductina)
相关历史
国内历史记载
古代
燕子石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明、清时代即有人把玩,称之为“多福石”、“鸿福石”。宋人笔记中已有记载,明曹昭《
格古要论》也有详细记述。燕子石的特点是:色泽古雅、姿质温润、虫体如燕;纹彩特异、富有天趣,它是人类的万卷书,记录大自然的沧桑变迁,耐人寻味。
据传,春秋时代《阙子》一书记载:“宋之愚人得
燕石于
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以特性,草匮,缇巾一袭,客见之,侥而掩口,卢胡而笔,曰:此燕石也,与瓦瓷不殊。主人大怒,曰:商贾
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坚。”
唐
李贤 注《
后汉书》引《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父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之以特牲,革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俛而掩口,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主人父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谨。”
清初文人
王士祯在《
池北偶谈》一书《谈艺》篇中首次记载了
泰山燕子石,即三叶虫化石,“背负一小蝠、一蚕,腹下蝠近百,飞者、伏者、肉羽如生,蚕右天然有小凹,可以受水;下方正,受墨。公制为砚,名曰:‘
多福砚’”。由于三叶虫总是与其他
海洋动物的化石一起被发现,因此它们看来全部在海洋中生活。在远古海洋中三叶虫的
生活环境从浅海到深海非常广。偶尔三叶虫在海底爬行时留下的足迹也被化石化了。几乎在所有大陆上均有三叶虫的化石被发现,它们似乎在所有远古海洋中均有生存。
2022年4月26日,湖北省恩施州
咸丰县高乐山镇龙家界村一工地施工人员发现,在1200米高山上的石块中有不少远古化石。经相关地质专家判定,这些化石前身为三叶虫和中华
震旦角。距今或超4.4亿年。 重大发现,或超4.4亿年。
西方历史记载
国外研究三叶虫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1698年。当时,鲁德把一个头部长有三个圆瘤的三叶虫化石命名为“三瘤虫”。到了1771年,瓦尔其根据这种动物的
形态特征,即身体从纵横两方面来看都可以分成三部分:纵向上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横向上分为中轴及其两边的
侧叶部分,因而给出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三叶虫”。
现状
今天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
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它们来确定含有三叶虫的石头的年代。三叶虫是最早的、获得广泛吸引力的化石,至今为止每年还有新的物种被发现。一些印第安人部落认识到三叶虫是
水生动物,他们称三叶虫为“石头里的小水虫”。
评论
且不说该“愚人”爱石之举与当时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单就“燕石”来说,是否可以假设就是现代的“燕子石”呢?因燕子石在山东分布很广,而《阙子》记载这梧台即梧宫之台,梧宫是
齐国宫名,故址在今山东
临淄(齐国国都)西北,虽然
东晋文字家
郭璞(276-324)《山海经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
燕山在
河北平原北侧,由
潮白河河谷直到
山海关,多溢口,富矿藏)。那么,“宋之愚人”又怎能在远离燕山的山东得此燕石呢?是什么人带到山东来的呢?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说明当时的赏石之风已经非一般之
滥觞了。这个总是在此我不做考证,只是提一下而已,相信以后会有更恰当的发现和说法。尖于梧台,我想简单介绍一下,仅供参考:文献记载,梧台是当时齐国的“国宾馆”,是齐王议事、会客和
游乐的地方,也是“百家争鸣”的
策源地。公元前517年,
孔子在此耳闻目睹了齐国韶乐的演奏盛况,陶醉神迷于音乐中而“三月不知肉味”,并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韶乐是舜时的乐曲,舜是
东夷人,也是如今鲁东南人的祖先,韶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是磐石击打出来的。孔子爱石是否与此有点关系呢?
特大化石
一块距今4.5亿年的特大“三叶虫”化石,上面竟嵌有50多只三叶虫,这块化石昨在镇江贡吉康老人家中“露脸”,观者无不为之惊叹。
这块“三叶虫”化石,长81.1厘米,宽41厘米,厚3厘米,重30余公斤。化石板上嵌着50余只“三叶虫”,虫的身躯、翅膀清晰可见。据省地质研究所一位
地质专家称,“三叶虫”属海里游移和
漂浮动物,开始出现于早
寒武纪世,
古生代末全部灭绝,其化石是划分
地质时代的主要标准,在
地质博物馆里或许能见到,而为个人收藏却少有,尤其像这样特大型“三叶虫”化石,在国内并不多见。
贡老先生告诉记者,这块
古生物化石,是他90年代初从山东一位农民手中征得的,已尘封家中10多年。
2022年4月26日,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高乐山镇龙家界村一工地施工人员发现,在1200米高山上的石块中有不少远古化石。经相关地质专家判定,这些化石前身为三叶虫和中华震旦角。
相关报道
2022年12月,在阳泉市调查组发现了村民口中的“石蛾”、实则为一种生活在5.2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是阳泉市已知可见最古老的动物化石。
2024年3月22日,河南新密袁庄乡郭庄小学附近疑似挖出大量三叶虫化石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