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虫是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头盖梯形,头鞍后部宽大,前部较窄,前边缘极窄。眼叶小,位于头鞍相对位置的前部,后侧翼成宽大的三角形。尾轴窄而短,末端变尖。尾部具一对强大的前肋刺,其间为锯齿状的次生刺。 蝙蝠虫, 产自中国山东,长23mm,是我国很常见的三叶虫化石之一,系五亿年前海栖古动物 。晚寒武世早期,分布于亚洲及欧洲。
三叶虫纲、褶颊虫目的一属。盖近三角形。头鞍前狭后宽,具3对头鞍沟。固定颊窄,三形,眼叶小,位于前端。尾部大,半圆形。中轴凸起,锥形近柱形地。前侧端向后伸出一对长刺,两刺之间尾缘成锯齿或具较短的尾刺,形似蝙蝠,故称蝙蝠虫。壳面光滑。尾部前侧端伸出一对粗大的长刺,两大刺之间具小锯齿。 蝙蝠虫, 产自中国山东,长23mm,是我国很常见的三叶虫化石之一,系五亿年前海栖古动物 。晚寒武世早期,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化石标本
蝙蝠虫(drepanura)俗名蝙蝠石。完整虫体长3~8cm,其中以尾甲形态最具鉴别意义,尾部具一对强大的前肋刺,对称生于左右两侧,其间为锯齿状小刺。当尾甲完整呈清晰的立体状保存而且大小相间,形似群鸟飞翔。蝙蝠虫多保存在质地细致的泥灰岩和钙质页岩中,利用其加工制作的砚台,被称为“多蝠砚”。主产华北区,尤以鲁西最盛,湘西及
云南中越交界处也有产出。时代属晚寒武世。
2010年,著名山东化石猎人(网名:32℃野鸽子)发现完整蝙蝠虫整虫,并在化石网公布,从而打破了自蝙蝠虫发现至今110余年的蝙蝠虫化石无整虫的论述,为蝙蝠虫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欧洲北部有少量发现。我国以产于山东、泰安、大汶口为最著名。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即已发现,制作砚台。砚面圆形水池与砚堂分设,有微红色“蝙蝠”静卧其间、额镌汉篆“嘉福”。砚背镌秦“永受嘉福”瓦当纹样,左下角镌“书璞作”印一枚。另附椭圆镇纸一只,一面有两燕飞舞,另一面镌草书“燕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