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学名:Magnoliaceae Juss.)是木兰目木兰科植物的统称。约340种。木本;叶互生、簇生或近轮生,单叶不分裂,罕分裂。花顶生、腋生、罕成为2-3朵的聚伞花序。花被片通常花瓣状;雄蕊多数,子房上位,心皮多数,离生,罕合生,虫媒传粉,胚珠着生于腹缝线,胚小、胚乳丰富。
植物学史
起源
木兰科植物最早最可靠的大化石见于中国吉林,命名为始木兰(Archimagnolia rostrato-stylosa Tao & Zhang)。木兰科植物起源于1.4亿年前,被认为是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和有花有果植物的先驱和代表,在地史上有过广泛的分布。在第三纪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
木兰科花结构有原始特点:如花单生顶生;花托柱状;雄蕊、雌蕊数多,分离,螺旋排列;花被数目多,分化不明显;胚小,胚乳丰富等。因此,许多学者认为这些原始性状(以玉兰花为典型代表)与原始的已灭绝的裸子植物拟苏铁(Cycadeoidea)的两性孢子叶球类似,后者的大孢子叶数多,分离,螺旋排列于柱状轴上,此轴就相当于花托,大孢子叶相当于雌蕊。因此,认为木兰科植物(或即认为多心皮目)与拟苏铁有接近的亲缘关系,前者起源于后者,或两者有共同起源,从而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的真花学说。多心皮目植物被认为是被子植物中的原始类群。木兰科植物作为几乎是被公认的有花有果植物的先驱和代表,也是中国植物种的国宝,还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常绿到落叶森林里的老寿星,繁衍了多样化的后代。木兰科植物“隐藏”在森林最深处的不同栖息地中生存了数百万年,似乎是在刻意“躲避”植物学家的寻找。
分类
木兰科植物具心皮离生、雄蕊多数且螺旋状排列以及花粉单沟等原始性状,一直被公认为相对原始的类群,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的一个关键类群,是植物系统学研究的重点科之一。植物学家们试图通过对其形态、分类、区系地理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来更好地了解原始木兰科植物与其他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
广义的木兰科(Magnoliaceae)首先由Jussieu(1789年)提出,后来Hutchinson(1921、1964年)建立了木兰目(Magnoliales),并提出狭义木兰科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和依据,提出了许多分类系统。
由于木兰科形态相似,对木兰科属的数量尚未达成共识。除了没有争议的鹅掌楸属(Liriodendron)外,分类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对木兰亚科(Magnolioideae)下的分类存在争议。中国以外的很多学者选择将木兰科分为两个亚科:木兰亚科(Magnolioideae)与鹅掌楸亚科(Liriodendroideae),木兰亚科内的所有属合并至
木兰属(Magnolia),这样一来木兰科便只剩下两个属,即木兰属(Magnolia)与鹅掌楸属(Liriodendron)。中国学者一般习惯将木兰属拆成多个属的小属分类,而欧美地区2属分类更多。
命名
在木兰科植物学发展史中,自1753年起才有发现新种的具体发现年份和命名,这主要归功于18世纪欧洲瑞典的一位伟大的生物分类学家
林奈(1707-1778年),他于1753年编著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收载7700种植物,其中木兰科植物有鹅掌楸属(Liriodendron)、木兰属(Magnolia)、含笑属(Michelia)3 属,共8个种,包括5个变种,这也是最早的关于木兰科植物命名记载。该书接受Bauhin的命名法,每种植物的种名均由一属名和一种加词构成,这样二名命名法和每种植物的学名得到确定,促进了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的发展以及国际间植物学知识的交流。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时期,虽然中国栽培木兰科植物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并不看重植物的命名,且国际交流不多,这种国际上公认的命名法也是很久之后才开始被使用,人们所熟知的“木笔”“辛夷”“迎春”等命名并不被国际所认可,这也是中国本土木兰科植物大多由外国学者所命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栽培历史
中国木兰科植物已经有2500年的栽培历史,据南朝梁国任昉的《述异记》记载,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公元前496年在位)于古代浔阳种植构筑宫殿之用的木兰。杨雄的《蜀都赋》中记载:“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距今2000年前,木兰就作为重要花木材料在成都当时的园林中得到应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00多年)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辛夷类药物,经鉴定是玉兰的花蕾,说明早在汉代玉兰的花蕾就作为药物被古代人们所利用,且作为辛夷类药物成为官宦的陪葬品。战国至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对木兰的性味、功效等做了记载。在唐朝,玉兰作为名贵观赏花木,被人工栽植在庭院和园林中。王维在西安东南建有私园“辋川别业”,在其所著的《辋川集》中记录了许多以植物造景为题的景点,如“木兰柴”,因多植紫玉兰而得名。唐宋时期诗词歌赋都视木兰为名贵花木,当时国都长安皇宫内和士大夫家均有木兰种植,木兰也在这一时期引种到日本栽培。明清时期人们对木兰植物的分类、栽培有了初步的认识。明代国力昌盛、文化繁荣,造园栽花之风渐盛。陈淏子在《花经》记载:“玉兰古名木兰,出于马迹山,紫府观者为佳,今南浙亦有。”吴其睿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对玉兰和紫玉兰进行了鉴别,1621年明代的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对玉兰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随着17、18世纪科学思想的崛起,世界上兴起了与植物探索有关的旅行和自然探险。植物猎人和专业的采集者对探索木兰科植物资源的命名、引种、收集和驯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具有“中国威尔逊”绰号的植物采集家及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自1899年进入中国,在其后的12年里共采集了植物标本65000多份,成功将1500多种原产自中国的植物引种到欧美各地栽培。在其所著的《中国———园林之母》中写道:“中国是园林的母亲,千真万确……”他还写道:“没有任何其他一类乔灌木能比木兰科植物在园林、园艺界更著名、更受赏识,没有任何其他一类乔灌木能比木兰科植物盛开更大、更丰富多彩的花朵”。
形态特征
枝叶
乔木或灌木,
常绿或落叶,通常有完美的花朵,很少雌雄异株、雌雄同株或雄雌雄异异,通常有毛状体或很少无毛。被带帽托叶包围的营养芽。托叶2,合生并附着在叶柄上或不附着叶柄,分裂并早落,但小枝上有一个残留的环形疤痕,或者如果附着在叶柄,叶柄上有疤痕。叶单生,螺旋状排列,很少具短柄,有时在小枝先端簇生,变为假轮生,具叶柄;叶片羽状脉,边缘全缘或很少裂片。
花
花顶生或顶生在腋生短枝体上,单生,大,昆虫授粉。鳞片状苞片1到几片,基部到花被片。花被片6-9(-45),呈2至多个轮生,每轮生3(-6)个,通常肉质,有时外层花被片近革质或减少,萼片状。心皮和雄蕊很多,不同,螺旋状排列在细长的环面上。雄蕊通常位于环的基部;细丝又粗又短,有时拉长;结缔组织通常伸出,形成长或短的尖端;花药线形,具2鞘,向内、横向或很少向外纵向开裂。位于环面顶端的雌蕊,无柄或带有雌蕊柄;心皮折叠,通常不同,有时在基部合生或很少完全合生;每个心皮有2-14个胚珠,在腹侧缝合线上有2个系列。
果种
果具副果皮或有时具合果皮;成熟的心皮通常沿着背侧或腹侧缝合线开裂,很少合生,不规则开裂或(在鹅掌楸中)不开裂,具翅果,并附着在种子内种皮上。每个结果心皮种子1-12粒,下垂在丝状弹性索上,从成熟心皮伸出;种皮肉质,红色;内种皮骨;胚胎分钟;胚乳丰富,含油。
分布范围
木兰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大部分的种类集中分布于东南亚和北美洲的南部,少数种类分布至南半球的巴西和新几内亚,以靠近北回归线南北10°范围内分布最多。约有20%的木兰科植物分布于美洲,北起加拿大,南至巴西;80%的物种分布于亚洲,北起日本,南到新几内亚,西至喜马拉雅山地区。木兰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北美东南部及中美洲,少数种类分布于马来西亚和巴西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南部至西南部,渐向东北及西北而渐少。
生长环境
温湿度
木兰通常能很好地耐霜冻,在阳光充足和半阴凉的地方生长良好。多为阳性或半阴性树种,幼龄生长喜侧方荫蔽,苗期需荫,后喜光性趋强,喜温暖或凉爽、湿润多雾、相对湿度大的山地气候,不耐干热。在中国,多生长于年平均气温在15-26℃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温带或海拔1520-2800米的高海拔地区,其原产地的生态环境大多数是温凉湿润,雨量充沛,相对湿度一般在80%以上。
土壤类型
大多数木兰喜欢微酸性至中性土壤。木兰在优质、富含腐植树质的土壤中生长得最好,但它们也可以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生长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坡或山谷。土壤多是由花岗岩、砂页岩、石灰岩等发育而成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山地黄壤及石灰土,无机养分和有机质含量丰富,绝大多数为酸性土壤,且土质疏松,较深厚,湿润,肥力较高。
植被类型
根据Waller H(1979年)《世界植被类型》及Billings W D《陆生植物生态系统》等资料分析,木兰科分布的植被类型有4个,即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
其中香木兰属(Aromadendron)、南美盖裂木属(Dugendendron)、巴布含笑属(Elmerrnillia)、
华盖木属(Manglietiastrum)、厚壁木属(Pachylarnax)、合果含笑属(Paramichelia)、盖裂木属7属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长蕊木兰属、
单性木兰属2属分布以季雨林为主,木莲属、含笑属、拟单性木兰属、观光木属4属分布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并向季雨林延伸,鹅掌楸属、木兰属2属分布亦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并向温带夏绿阔叶林少量延伸。
在美洲分布于中美洲(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及尼加拉瓜的东部,洪都拉斯,哥斯达里加,巴拿马),西印度群岛(古巴南端,海地,多米尼加等),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以南,巴西大西洋沿岸);亚洲分布于东南部(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斯里兰卡)。木兰科在美洲雨林仅分布于上述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南美洲仅在其西北部及巴西东南沿海乌尔山脉附近有分布,在亚马逊河流域及巴西、大西洋沿岸等大片热带雨林中全无分布,亚洲的木兰科在印度—马来西亚雨林中分布范围较广,从西部苏门答腊至新几内亚通过整个马来群岛。在印度西部的西高止山虽为热带雨林,但完全绝迹。
亚洲分布于印度(德干高原)、亚洲东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干热河谷及盆地)、中国(广东及广西南部,云南南部,西藏墨脱,海南,台湾);中美洲分布于(墨西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的太平洋沿岸)、西印度群岛(古巴大部及安的列斯群岛)。在南美洲中南部(巴拉那河上游,安第斯山脉)的季雨林区完全绝迹。
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中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地及西南山区),日本南部(九州),朝鲜半岛南部;在北美洲分布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佛罗里达、佐治亚、路易斯安那、乔治亚、卡罗来纳等洲。木兰科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以中国分布为最广,种类亦最多,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洲)完全绝迹。
分布于亚洲的中国(秦岭淮河以北),日本北部,朝鲜半岛北部;北美洲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加拿大南部。
气候类型
按照木兰科原产地的气候型,参考Miller的分类,木兰科各属含有3种气候型。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及中国西南的山岳地带,温差较小,其高原周年气温为14-17℃,本科仅
长蕊木兰1种,产于西藏(墨脱)、云南海拔800-2700米山地季雨林带的潮湿杂木苔藓林中,缅甸、老挝山地亦产,喜夏季凉爽,冬季温暖。
分布于赤道及南、北两回归线之间,月平均最高与最低温差较小,离赤道渐远温差渐大,降水量有雨季及旱季之别。木兰科主要含8属,分布于热带雨林及季雨林地区。
该气候型位于大陆东岸及附近岛屿。冬、夏两季温差大,夏季降水量较多。分布于东亚及北美大西洋沿岸及其附近。这一气候型又按冬季气温的高低可分为:①温暖型,位于亚热带植被分布区;②冷凉型,位于温带植被分布区。该气候型中温暖型为主的有鹅掌楸属、木兰属、木莲属、含笑属、拟单性木兰属、观光木属6属,前2属并向冷凉型气候延伸。由于前2属同为东亚、北美两洲间断分布属。有许多互相引种成功的经验,如北美的广玉兰、北美鹅掌楸在中国引种有百余年历史,生长良好,又如中国的鹅掌楸、白玉兰、紫玉兰、天女花,日本的日本辛夷、柳叶玉兰、星花木兰等在美国引种亦有百余年历史,能正常开花结果。
生长习性
木兰具有较高的适生能力。木兰属深根、肉质根系,多数有萌蘖特性,且不耐水淹。
栽培繁殖
繁殖方法
播种前,先用清洁剂将种子漂洗一次,以去除种子上残留的油脂。种子应播种在湿润且排水良好的基质中,最好选用泥炭和珍珠岩的混合基质或新鲜无土河砂。播种深度通常为1.3厘米左右。播种后,用枝叶、稻草或塑料薄膜覆盖,以保持水分。
木兰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0-25℃,高于30℃或低于10℃种子的萌发就会明显受到抑制。种子从播种到发芽需要30-100天,发芽开始后还需持续30-100多天,发芽才能完成。这段时间必须严格控制水分。内若水分过多,会导致种子霉烂,降低发芽率;若水分过少,则种子难以发芽。
当获得某优良单株或芽变时,或某种种子供应缺乏时,可以通过嫁接的方法大量繁殖。还有一些其它地区引种的木兰科植物实生常因气候环境不适而生长不良,亦可将其嫁接到乡土木兰科树种的砧木上,这样往往能正常生长。由此可见,嫁接繁殖是保存和开发来自不同产地的木兰科植物的重要技术手段。另外,嫁接到正在开花的成熟木兰科植株上的木兰科接穗常常第3年就能开花,这可使某些种类或品种提早15年开花。这对杂交种的评价特别有用。
嫁接时间对嫁接成活率有很大影响。每年的1-3月为嫁接成活高峰期,4-5月为下降期,6-9月为低峰期,10-12月为上升期,平均嫁接成活率接近1-3月。木兰科植物的最佳嫁接时间应是接穗即将处于萌动期而砧木则处于韧皮部能较易剥离木质部时期,一般为当年的1-3月份。
扦插繁殖是通过从母树上剪取枝条并诱导其生根来实现的。与嫁接繁殖相比,大规模扦插繁殖育苗具有成本低、规格较一致的优点,还可避免嫁接繁殖的不亲和性。但扦插繁殖也有其缺点,它需要较昂贵的雾化系统和温湿度控制技术,而且繁殖的周期更长。在常规条件下,大多数木兰科植物的扦插繁殖比较困难,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在现代化的雾化系统和温湿度控制技术条件下,许多种类已经能通过扦插繁殖大量育苗。
木兰的扦插繁殖应在冬芽未萌发前或嫩枝生长稳定期进行,一般是在1-3月或6-8月,最佳时期是6月下旬-7月上旬。总的原则是:落叶种类的扦插繁殖最好在枝条组织柔软时期进行;常绿种类的扦插繁殖则最好在嫩枝叶片全部成熟而枝条较结实时进行。
压条繁殖是在茎仍跟母树相连时枝条上生根的繁殖方法。随着嫁接和扦插繁殖方法的应用,压条繁殖只在繁殖仅1-2株的稀有种类时使用。它是一种比扦插或播种成本更高的繁殖方法。但压条繁殖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较大的苗木,它在亲和力方面也比嫁接繁殖具有优势。木兰科植物成功压条繁殖的事例相当少。
首先在生根位置准备一个压条床,压条床用木箱装上生根基质做成。压条繁殖应在春季新梢生长前进行,将母树下部的枝条压弯到地上,在其与地面的触点处刻伤,将刻伤部位埋在生根基质中。最佳的压条部位是柔软新梢与木质化老梢的交汇处,并在老梢上进行刻伤。固定压条树枝,再将压条树枝的生长顶梢用树叉或树桩支撑,引导其生长,切忌让压条床变干。可以在压条埋到生根基质前,在其刻伤部位包一层泥炭藓,或用浸过生根激素溶液的泥炭藓进行包扎,以加速生根。通常需要1-3年的时间才能在刻伤处长出足够的根,而用老枝进行的压条繁殖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当根长好后,将其从母树上剪切下来进行移栽。
组织培养可以将植物的微小组织培养成一株完整植株,甚至可以将亲本植物的几个细胞培养出无数的植株。用这种方法培育出的植株在遗传上与亲本完全一致,但这种方法较扦插繁殖育要复杂得多。木兰科植物的组织培养是一项艰难、精细和耗资巨大的任务,所以不能够在家庭或小型苗圃中普遍进行。
栽培技术
将适应性较差、喜冷凉湿润的种类布置在沟谷或山坡下部近水源的地方,切忌长期积水。并根据每个树种的最大冠幅来决定种植地点及密度,大乔木的株距通常为6-10米。多数木兰在全日照或部分遮荫条件下生长较好,遮荫太多则会影响生长和着花。
木兰要求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的微酸性土壤。因此,树穴至少应相当于土球的两倍。在种植前,应对贫瘠的土壤进行改良,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有机肥,如堆积沤过的家禽畜粪便及腐烂的树叶、锯屑等。
移栽与定植应在其休眠期内进行,一般在11月至翌年4月间,盆栽植物则可随时移栽。胸径在10厘米以上的大苗最好提前半年至1年预先断根,等其长出大量须根后再进行移栽与定植。提前准备好大树穴,肥料和其他添加物与土壤充分拌匀。定植深度以土球顶部低于穴边2-5厘米为宜。定植后用竹竿或树杆支撑牢固。
灌溉浇水:移栽定植后,最重要的管理是适当浇水。可在树干基部周围盖上一层覆盖物如稻草、尼龙薄膜等,以保持土壤潮湿和减少杂草生长。
除草:定植一段时期后,需进行除草和树干周围表土层松土,但不能过深,避免表土层浅根被锄头和铁铲损伤。最好不要用除草剂进行除草。
施肥:定植一段时期后,可增施一定量的化肥,但应避免施含有石灰成分的化肥。应尽量在春季和夏季施肥。北方7月底之后应停止施肥。施肥时最好施在冠幅所能达到的范围边缘上,不要太靠近树干基部。木兰科植物也可以进行叶面施肥。
修剪:通常木兰科植物不需要修剪,但对畸形的植株应该作必要的修剪。嫁接苗的萌生条也应及时剪除。另外还应剪除不符合造型的顶枝。弱枝、枯枝和病枝也应剪除。
虫害
病害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346种木兰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中,极危(CR)55种,濒危(EN)103种,易危(VU)32种,近危(NT)11种,无危(LC)47种,数据缺乏(DD)98种。
种群现状
木兰科是当前被子植物中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一科,受威胁物种比例高达67.3%。其中仅生存于江苏句容宝华山的宝华玉兰已经被列为极度威胁物种(CR)。
濒危因素
随着环境破坏的逐步加剧,尤其是各地森林受到高强度的破坏和碎化,木兰科中许多种类的生存都受到了严重威胁。由于其大多分布范围小,所占据的面积都较窄,而且种群数量较少,再加上本身繁殖能力较低,靠自然更新扩大种群数量和范围是很困难的。因此,木兰科植物的保护和开发迫在眉睫,不容忽视。由于人为破坏以及木兰科植物自身繁殖障碍的存在,导致这种原始被子植物逐渐衰落,种群逐渐减少。
保护措施
木兰大多数都需要保护,所以在加强就地保护的基础上,还应进行迁地保护,但不能不顾当地的生态条件,盲目引种。总之,对于木兰的利用,应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冷静对待“木兰热。随着保护生物学的兴起、自然保护观念的转变,1980年后保护理念从“保护自然”逐步过渡到“防止人类破坏自然”,到2000年的“自然为人类服务”再到2010年“人与自然共存”。中国对珍稀濒危木兰科植物保育工作越来越重视,有23种(含亚种)珍稀濒危的木兰科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木兰园的带领下,一些科研单位(特别是植物园和树木园)相继建立了木兰专类园,截止2022年中国建立木兰科植物专类园有100余个。除了科研和事业单位外,中国企业在保育木兰科植物的道路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中国的私人企业神州木兰园现为国家级-木兰植物保育基地;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徐闻,在该地本不是最适应木兰科植物生长的地区建立200公顷以上的木兰园,保育了木兰科植物100余种(包括亚种、变种和杂交种)。
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是除引种以外的另外两个林木树种开发的主要途径,不仅能提高植物观赏价值,培育园艺新品种,也是保护木兰科基因资源的有效手段。木兰科植物新品种培育在国外十分成功,例如,在中国被广泛引种栽培的二乔玉兰系法国人用
玉兰(M. denudata Desr.)与
紫玉兰(M. liliiflora Desr.)杂交培育而成的。据Callaway于1994年的记载,木兰属的栽培品种就有近500个。中国的木兰科植物育种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杂交马褂木是南京林业大学的叶培忠先生于1963年用中国庐山种源的
马褂木与明孝陵的一株原产北美而种源不详的
北美鹅掌楸进行正反交试验培育而成的,这是世界林木杂交育种史上的一次突破。“雏菊含笑”、“春月含笑”系从
云南含笑为母本、
灰岩含笑为父本的人工杂交群体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常春二乔玉兰是从二乔玉兰单株芽变上选育的,而红运玉兰又是从常春二乔玉兰的自然芽变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且由原来的1年只开1次花变为1年开2-3次花;飞黄玉兰是白玉兰里的一个自然芽变新品种,其花色纯正,选育难度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京玉兰是狭叶广玉兰和紫二乔玉兰的杂种F1代,它既有花期长、花色深等优点,也有花小、无香味等缺点,可以考虑用京玉兰与其亲本进行回交或与其它优良品种进行杂交,以期获得更好的品种。此外还可以利用京玉兰花色深紫的特点来培育黑色玉兰。由此可见,木兰科植物育种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很多品种的各方面性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全面推进木兰科植物的优质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木兰大部分种观赏价值都比较高,有些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木兰外形优美,四季可观赏,部分种香味浓郁,园林应用价值高。木兰以花大、美丽、清香著称于世,为优美庭园树、行道树及风景树。
木兰科植物系常绿树种,大部分是乔木,少数是灌木,其中乔木类树种大多树干通直,树形整齐,枝叶茂密,芽、枝、叶背均密被绒毛,叶多为革质、椭圆形,花色多样,有香味。由于木兰科植物种类繁多,其园林观赏特性在大同之中又散发着各自的异彩,如远观金黄一片的金叶含笑;满树纯白、香气袭人的深山含笑;青翠欲滴的乐东拟单性木兰,花红灼灼耀眼的红花木莲、叶形奇特似马褂的鹅掌楸等等,都具有独特的观赏特性。
药用价值
木兰的几个物种因其干燥的花蕾而被种植,被称为辛夷,可药用。此外,厚朴因其药用树皮而被广泛种植。该科所有物种都是观赏性的,许多物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公共和私人花园中种植。
科研价值
木兰是现存被子植物中较原始的类群,在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和系统发育进化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植物文化
诗词
中国木兰植物栽培和利用已有2500多年,在诗词歌赋和其他文献中记载的木兰植物资料表明,长江下游优越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有大量有关木兰的记载,如:吴王阖间种植木兰,并用木兰建构宫殿。也有用木兰木材制作舟车,如木兰舟、辛夷车等。唐时杨州慧照寺有木兰院。苏州刺史张搏植木兰花于堂前,取名木兰堂。王维别墅在惘川,有辛夷坞、辛夷馆等。“辛夷花发杏花飞”、“扬州辛夷腊前开”。“玉兰花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兰。一干一花,皆着木末,绝无柔条。隆冬结蕾,三月盛开。浇以粪水,则花大而香,寄枝用木笔体,与木笔并植,秋后接之”。“玉兰早于辛夷,故宋人名以迎春,今广中尚仍此名,千干万蕊,不叶而花,当其盛时,可称玉树。树有极大者,笼盖一庭,然树大则花渐小,不可不知。”唐·白居易戏题木兰花:“紫房日照胭脂折,素艳风吹赋粉开。悟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花,”到了宋代陆游又唱道:“集架女郎花,忽满庭前枝。繁华虽少浅,高雅亦足奇。”
民俗
古代传统意义上的木兰多为白色,即玉兰,因其早春开花时,纯白圣洁的花朵开放时傲立枝头,而为世人所喜爱。木兰花是先花后叶,即花谢后才长叶,开花时枝顶的花远看满树洁白,让人陡生敬仰之感。所以,木兰花花语就是高尚的灵魂,汉中旱莲即取其高洁宛如旱地莲花之意。基本可以推测平时日常提到的木兰或玉兰,多为木兰科木兰属落叶类开白花的植物即玉兰亚属开白花的植物。除却白色的玉兰花外,还有粉红色、红色、紫色及少量的黄绿色“玉兰花”,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被称为红玉兰、黄玉兰、紫玉兰(不同于植物分类上的紫玉兰)。
在佛教中,山玉兰与优昙华、曼陀罗花、莲花并称为佛教四大吉花。民俗中也有“玉堂富贵,竹报平安”之说,即玉兰居于首位的“庭院八品”——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翠竹、芭蕉、梅花、兰。此外,玉兰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木雕、玉雕、窗花、剪纸、刺绣、陶瓷器皿、灯饰等日常生活用品中。中国有上海市、潮州市、佛山市、嘉义市、连云港市、东川市、新余市等城市均选玉兰作为其市花,以寄托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同时以市花文化提升城市核心凝聚力。
传说
汉乐府中以木兰命名替父从军的巾帼英豪。民间故事也有关于玉兰花的传说,则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传说玉兰花是三个姐妹的化身,分别唤作白玉兰、黄玉兰和红玉兰。很久很久以前,为了附近村民们,她们用自己酿制的花香迷倒了看守盐仓的蟹将军,趁机将盐仓打开,把盐浸入海中,为村民们解难。但三姐妹却被龙王施法变成了花树。为纪念三姐妹,人们命名这种花树为“玉兰花”。民间故事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三姐妹也是散发独特香味的不同花色玉兰的化身。同科的广玉兰(又名荷花玉兰)、乐昌含笑、紫玉兰、山玉兰、白兰等等均因其独特的观赏价值而被广植于庭前屋后。在当下在南方的氤氲水气里,多少乡愁随着一声声吴侬软语“栀子花,白兰花(即为含笑属白兰之花)”而四处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