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奇蹄目犀科动物的统称
犀牛(学名:Rhinocerotidae)是奇蹄目、犀科动物的总称,是一类大型哺乳类动物。 共有4属、5种。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犀牛的体肥笨拙,皮厚粗糙,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据《本草纲目》记载:“犀”字从牛,尾声;中国古人认为是一种尾巴很长的牛,故名。
动物学史
在渐新世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陆生哺乳动物——巨犀,它体格健壮和高大,体长约8米,身高5米。不过虽然巨犀和犀牛同属奇蹄目,但并不属于犀牛科。
中新世的后期,出现了独角犀牛的祖先。独角犀牛仅存爪哇犀牛印度犀牛,均分布在亚洲。在中新世以后出现的犀牛体型与现代犀牛相接近。其中有下唇比上唇略大些的大唇犀,下颌有两颗大牙向前伸出,生活在沼泽地带,以水中的植物为食。
上新世后期(约300万年前),双角犀牛出现。双角犀牛有苏门达腊犀、白犀牛和黑犀牛。第四纪时期人类已经出现,早期的犀牛以板齿犀披毛犀为代表。板齿犀个体巨大,5米长,身披厚甲,在额部生有大角,约2米长,牙齿的齿冠高,呈方柱状,草地上生活,更新世时期在中国华北的及欧洲等地曾有板齿犀生活;披毛犀和猛犸象外形相似,巨大的身体及长着粗毛的厚皮可以抵御寒冷,长鼻上有一对巨角,前面一支最长可达1米,生活在寒冷地带。这两种犀类先后在不同的时期都已经灭绝了。
人们发现的化石犀牛来自晚始新世。与之密切相关的蹄齿犀科产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印度犀。据信,这头犀牛肩高5.4米,能够到达离地面8米以上的植被。它的体重可能约为30,000 千克——是现代大象体重的4倍多。从中新世到更新世,犀牛科动物在北美、欧洲和非洲大量存在。犀牛物种以温带草原和苔原为食,许多犀牛都长有厚厚的毛发。其中一种,披毛犀(Coelodonta),在早期人类的洞穴壁画中清晰可见。
2022年,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热鲁组地层中发现了以犀牛等为代表的化石动物群。
在犀类的后代中,现仅残存有犀牛科的4属5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其中分布在亚洲的犀牛已经濒临绝种。主要是因为犀牛角作为药材,其实犀牛角跟指甲是一样的构造,随数量减少也不容易买到真正的犀牛角,市场还得以购买是因为商贩懂得以牛角替代来获利,甚至用相似成分的猫狗爪磨成假货变换充数。
形态特征
犀牛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有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它们虽然躯体庞大(其中白犀是仅次于象的第二大陆生动物)、体型笨重,但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非洲黑犀在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
犀牛是第二大陆生动物。脚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长在鼻子上,白犀的角最长可达150厘米。犀牛的皮肤虽很坚硬,但其褶缝里的皮肤十分娇嫩,常有寄生虫在其中,为了赶走这些虫子,它们要常在泥水中打滚抹泥。
犀牛身体庞大,头部很大,有1-2个角。角起源于真皮;它们非常坚固,由压缩的纤维角蛋白组成。犀牛胸部宽阔,腿短而粗。桡骨和胫骨只能稍微移动,但它们发育良好且分开。后脚和前脚都是中足,各有3个趾;每个趾都有一个小蹄子。犀牛的眼睛很小,耳朵很短但突出且直立。它们的皮肤很厚,毛发稀少,皱巴巴的,有的像铆钉的装甲板。尾巴上长着硬毛。
犀牛的头骨细长,后部隆起。它们的脑壳很小,鼻骨向前突出,可能延伸到上颌骨的上方。鼻角所在的鼻骨表面粗糙。枕骨顶发达。犀牛有24-34颗牙齿,大部分是用于磨牙的前臼齿和臼齿(齿式为:1-2/0-1、0/1-1、3-4/3-4、3/3)。犬齿和门齿都是退化的,除了亚洲犀牛的下门齿,下门齿会发展成强大的尖牙。食草犀牛(Ceratotherium)的颊齿为高齿,而其他属的颊齿为短齿。所有种类的颊齿都有明显的横向釉质棱纹。
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的草地,稀树草原,灌木林或沼泽地,其中苏门答腊犀只能在森林深处找到,一般以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物。犀牛用尿与粪堆区分领域范围。
生活习性
习性
犀牛基本上是孤独的,有领地意识,除了母子单位。然而,有时会形成成年母牛或单身公牛的群体,在交配季节,一对犀牛可能会在一起呆上长达4个月。犀牛用尿液标记它们的领地,并将粪便排成高度可达1米的明确堆。它们经常用角在这些堆周围开沟,使堆更加显眼。多独居,个体之间很少接触,只有白犀牛以约10只的数目群居。多数时候都会避开人类,但在交配季节时期的雄犀牛,或带领小犀牛的雌犀牛,稍受刺激就会攻击任何目标,包括人类。其中黑犀牛是犀牛中脾气比较坏者,会主动攻击任何陌生的气味或声音,黑犀牛跑的速度很快,即使在荆棘中也可达到45公里/小时的速度,在没有击中目标时,转身的速度也很快。
领地
犀牛一头成年雄犀牛占有大约十平方千米的领地,它经常在领地内巡逻,以防外来者侵扰。但这些雄犀牛通常允许雌犀牛和小犀牛穿过自己的领地。这些犀牛不得不穿好几块被犀牛割据的领地,到较远的地方去寻水觅食。一头白犀牛一年能排粪便三十吨左右。犀牛的许多粪便,排在它的领土周围,有些边界的粪堆大约有4.5米宽,尤其是在旱季末,犀牛的粪便积的更多。
打滚
打滚对犀牛来说非常重要。犀牛在水洼里打滚里是一种不让蚊虫叮咬的有效办法。同时,还可以保持身体的凉爽。
共生
牛椋鸟经常与犀牛为伴。对于牛椋鸟来说,犀牛是一张会自行移动的宴席桌,因为在犀牛身上寄生着许多味道鲜美的虱子,足够让它饱餐一顿。而对于犀牛来说,牛椋鸟可以除去它身上的寄生虫,并且在出现危险时,还可以向它报警。犀牛的悠闲自得与牛椋鸟的忙碌,形成了有趣的对照。犀牛头脑比较迟钝,视觉很差,但嗅觉和听觉敏锐。一些大型猫科动物,如等有时偷猎幼犀,但成年犀牛除人类外是没有敌人的。有一种犀牛鸟经常伴随着这些庞然大物,是它们忠实的“小朋友”。这些小鸟经常站在它们身上,啄食犀牛身上的寄生虫和它们行走时踢起来的昆虫;另一方面,这些小鸟还起着“哨兵”的作用,稍有异常它们便鸣叫着飞离犀牛身上,使犀牛及时得到“警报”。
食物
犀牛都是草食动物。尽管白犀牛和黑犀牛都以非洲大草原的牧草为食,但它们的饮食方法却大相径庭。白犀牛的上唇很宽,可以吃矮小的草;而黑犀牛的唇比较突出,能采集嫩枝再用前臼齿咬断。正是由于这两种犀牛的饮食方法有区别,它们才可以共同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
印度犀牛除了以草为主食,还吃一些水果、树叶、树枝和稻米。爪哇犀牛吃小树苗,矮灌木和水果。苏门答拉犀牛主要在晚间进食,它们吃藤条、嫩枝和水果。
分布范围
所有这5种犀牛都生存在非洲和亚洲温暖区。白犀牛和黑犀牛都生活在非洲的大草原。黑犀牛过去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地区。如今它们却分散在非洲中部,南部和东南部。白犀牛主要生存在南部非洲,只有一小部分在非洲中部和东部。而爪哇犀牛则以茂密的东南亚热带雨林为家。它们过去生活在从由中国西南到孟加拉再到印尼的大片地区,如今只能在越南和印尼的爪哇岛发现它们的踪迹。而苏门答拉犀牛也只剩下小部分生活在马来西亚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拉。印度犀牛则生活在印度和尼泊尔的保护区。
繁殖方式
在繁殖季节,一对犀牛可能在一起生活四个月。雌犀每两年产一头幼崽,幼崽出生后不久便活跃起来,并一直陪伴母亲直到下一个幼崽出生。妊娠期为420-570天。公犀牛7-10岁达到性成熟,母犀牛4-6岁达到性成熟。潜在寿命约为50年。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ver3.1。
极危(CR)——3种;近危(NT)——1种;易危(VU)——1种。
白犀指名亚种(仅南非和斯威士兰种群)被列入附录Ⅱ。
种群现状
全世界有25000多只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亚洲的野外,2000多只在动物园养殖。现存的5种犀牛中,有2种处于几近灭绝的边缘,其余3种也处在受威胁状态。
犀牛的最大威胁是人类。由于国际市场还是对犀牛角有所需求,盗猎者因此可获得非常高的经济利益。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犀牛角被制成传统药材。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在也门和阿曼,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数量因此而锐减。从1981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亚黑犀牛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数量从3000减到100只。由于市场日渐兴旺,犀牛总是会处于盗猎的威胁之下。由于人口的增长,犀牛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在亚洲,因农业和人类定居而对雨林的破坏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毁犀牛的栖息地。人类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别是亚洲犀牛,被村庄和农场分离。这导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独自生活和近亲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为了挽救面临绝种的犀牛,1973年白犀牛和亚洲犀牛都被列入(CITES)附录一中。黑犀牛直到1977年才被列入。这些行动虽然终结了对犀牛的合法交易,但是黑市交易却变得兴旺起来。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国境内虽然已经没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国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72年因人类猎杀灭绝),因此没有犀牛种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是作为《国际野生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相关文化
犀牛日
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这个纪念日诞生于2010年,由著名的非政府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南非办公室发起,目的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保活动,强化人们保护犀牛的意识。
铜犀尊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小臣艅犀尊、战国错金银铜犀屏座、错金银犀牛青铜带钩、石犀(唐代)、鎏金青铜犀及训犀俑(西汉)。古物中“灵犀”的变迁,暗合古代犀牛由盛而衰的发展史,无论是光素无纹的小臣艅犀尊,还是精致华美的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古代匠人对犀牛这一动物形象的刻画无疑非常成功。这说明至少在秦汉以前,人们是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和接触犀牛的。如果没有亲眼目睹和细致描摹,匠人们不可能将犀牛的骨骼、肌肉和体态呈现得如此完美。
成语
参考资料
Rhinocerotidae - Family.The IUCN Red List.2022-01-01
Rhinoceros.newworldencyclopedia.
RHINOS.kidsplanet.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6:08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