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世(
英语:Miocene,符号:MI)为地质年代
新近纪的第一个时期,开始于2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介于
渐新世(Oligocene)与
上新世(Pliocene)之间。中新世是由
查理斯·莱尔所命名的。这个名称来自
希腊语μείων(meiōn,英语意为“less”)和καινός(kainos,英语意为“new”)在英语中的意思是“less recent”,即“距离现在还早”因为这时的现代
无脊椎动物比上新世少18%。
简介
中新世(Miocene Epoch;距今约2330万年~距今约530万年)
第三纪的第四个世纪。中新世形成的地层称
中新统,位于
渐新统之上、
上新统之下。中新世是英国C.
莱伊尔于1833年命名的,其中软体动物现生种的含量为18%。根据哺乳动物的状况,早中新世是残存的、高度特化的
早第三纪分子和少量
晚第三纪分子的时期;中中新世是安琪 马动物群时期,
长鼻目自非洲,安琪马自北美迁入
欧亚大陆形成全新的动物群;晚中新世至早
上新世,为三趾马动物群时期,
三趾马从北美迁入,草原型动物大量出现。中新世时植物界的地理分区已比较明显。在中国可分成4个区 :
华北区、华东沿海区、
西藏高原区和西北区。哺乳动物的分区不明显。中新统的底界(亦即上第三系的底界)应以
阿基坦阶的底界为准,它代表
渐新世末
海退之后的一次广泛海侵的开始。中新统的上限应在
墨西拿阶与赞克尔阶之间。墨西拿阶代表
古地中海区域一次广泛的海退,是重要的成盐期。
地球在从渐新世衍进到中新世再到上新世的过程中进入了一连串的
冰河时期。中新世的边界并不能依靠一个单个的地理事件来划分,而是由从更温暖的渐新世到更冷的上新世之间的多个不同区域事件组成的。
中新世的动植物已经相当程度地现代化了。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地位已经确立了下来,鲸、海豹和海藻也开始扩张到其他地区。中新世是喜马拉雅山脉隆起的主要时期,这导致了亚洲季风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影响了北半球的冰川作用。
相邻地质时代
新生代
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
地质时代,它从6400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随着恐龙的灭绝,
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一般被分为三个纪:
古近纪、新近纪和有争议的第四纪。这三个纪又可划分为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属古近纪),中新世、上新世(属新近纪),更新世、全新世(属第四纪)。在过去,古近纪和新近纪常合并为第三纪,它们因而也曾分别被叫做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
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的时代。在新生代中,哺乳动物从微小简单的原始哺乳动物发展到占据各个生态圈的巨大的动物群。在新生代内,鸟和被子植物也有很大的发展。新生代中,
盘古大陆彻底分裂,地球上的各个大陆逐渐移动到今天的位置上。
渐新世
渐新世(Oligocene)是地质时代中古近纪(Paleogene)的最后一个主要分期,大约开始於3400万年前,终於2300万年前,介於始新世(Eocene)与新近纪的中新世(Miocene)之间。比起其他比较古老的地质时期,用岩床来确认渐新世是良好的识别方式,虽然精确的起始与结束时间有些不确定。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种类增加并不明显。
历史事件
2004年3月《科学》周刊报道了阿瓦什另一地点发现的晚,中新世人科牙齿化石。
2003年4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
青藏高原”研究项目年会上,科学家报告了在青藏高原北侧的甘肃
陇西地区发现的一套中新世形成的黄土一古土壤序列。
2002年,中科院在南京召开“
双沟醉猿”国际学术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双沟醉猿”时代为中新世,距今约1000万年。
历史发现
中新世(距今1500万年—1200万年)时,甘肃古陆呈现出一派生机,适宜的气候使大型哺乳动物得以发展,由于无大的地理阻隔,它们交流、迁徙非常方便、频繁。经科学工作者考察,
临夏盆地中中新统出露广泛,主要地点有
广河县的买家巷、上庄、阿里麻土、杨家、官坊、下寺沟等,东乡县境内的上沟和尕李家等地点,
和政县的杨杜家村老沟、关滩沟、新政碌麻山等地点,都含有中中新世哺乳类化石,尤以
广河、和政出土化石最多。中中新统为一套内陆河湖相交互沉积的褐红色砂质黏土岩、砂岩及胶结松散的砾岩组成,沿地层踏勘,发现隔段地层间有相变现象,而化石产出层位不变,故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时代依据。
中中新世哺乳类化石最早见于文献记录的是在1966年,并收入《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甘肃省分册)》(1980年)。当时甘肃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在临夏盆地开展地质普查过程中,在和政县杨杜家村的咸水河组中上段发现了一批化石,后经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人员鉴定为铲齿象、安琪马、利齿猪等。此后又陆续发现了许多材料,分别采自广河、和政及东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家科研单位、博物馆来临夏盆地工作,并采获了大量化石标本,这表明了临夏是我国产中中新世化石最多的地区之一。
化石名单如下(只记述属或种):跳兔、小跳兔、河狸、戈壁犬、半熊、假猫、
嵌齿象、锯齿象、同心铲齿象、葛氏铲齿象、安琪马、爪兽、垩齿犀、西班牙犀、利齿猪、中间丘利齿猪、
蓝田库班猪、古鹿和角羊等。
从以上哺乳类化石名单中可以看出,因有典型化石安琪马存在,其时代属中中新世无疑。从整个化石名单中可以看出以象类、犀类、猪类为主,尤其是铲齿象的材料占多数,间或也发现有嵌齿象和锯齿象。临夏利齿猪比山旺期的同属动物形态上都显得进步,如头骨、牙齿等处。虽然材料比较多,但与我国其他地区,如宁夏同心、陕西
蓝田、内蒙古通古尔地区,以及前苏联境内的
吉尔吉斯等地相比,并无大的区别。不过却可以确定时代,即相当于中中新世晚期的通古尔期,与欧洲相对应为
阿斯塔拉分期。按叶捷、贾航于1986年对宁夏同心中新世铲齿象的研究,认为同心铲齿象与葛氏铲齿象相比有6点明显不同,得出同心种的特征显得比较原始,而且前者层位要比后者低。
临夏盆地也发现有这两种铲齿象,但从发现地层看,基本在一个层位上,偶然也有差别,但不是很大,上下相距在1米—2米范围内,我们多将其视为同层位。由于化石材料多出于农民掏挖的深洞中,且这一时期地层相变比较多,难于判断地层间的微细变化,也有可能是一种上下层关系,这有待以后证实。
临夏等地发现的铲齿象是象类中一种特化类型,铲齿象下颌门齿特化变得短而宽,与特别长的呈铲斗状的下颌连在一起,形成一把铲子,故名铲齿象。它就靠这个巨大的铲斗在沼泽中挖掘植物,没有现代象那样灵活的大鼻子。
发现了十分罕见的铲齿象脑化石,引起了国内古生物学界的重视。这个脑化石是
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技术人员在修理从甘肃和政县征集的铲齿象化石时,于骨盆中发现一饭碗大小的石核状东西,取出后发现是一枚完好无损的象脑化石。这个脑化石最初可能是在随该动物遗体被水搬运、冲击的过程中,从脑颅中滚落到骨盆中,与骨盆一起埋藏了起来。
伸展作用
沿
红河断裂带(RRFZ)分布的点苍山
变质核杂岩是一个不完整的变质核杂岩,它由两个特征迥异的单元组成,包括被同构造二长
花岗岩侵入
角闪岩相构造岩组成的下盘和
绿片岩相的
拆离断层带。下盘岩石包括具有高温构造组合,具有指示左行走滑剪切运动方向的L型糜棱岩或L>>S型糜棱岩。拆离断层带是一个上盘向E到SE伸展剪切的低温剪切带,由具有剪应变和压应变的典型S-L糜棱岩构成。
低温构造岩也包括发育于下盘的几个
糜棱岩化似疣状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变质核杂岩与西侧覆盖未变质的中生代沉积岩并置,东部受第四纪断层作用影响为沿洱海分布的更新世-全新世
沉积盆地。通过对点
苍山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研究,结合邻区变质核杂岩的地质年代学及古地磁学分析,位于东南亚
红河断裂和
实皆断裂带之间的扇形区域内出现的变质核杂岩与渐新世—中新世时期区域性伸展作用有关,而伸展作用是由印支地块的差异性旋转产生的,其原因是由于约33Ma开始斜向俯冲的
印度板块的顺时针旋转和回退所致。
参考资料
袁宝印,郭正堂,郝青振,彭淑贞,乔彦松,吴海斌,肖国桥,葛俊逸,孙斌,周鑫,尹秋珍,梁美艳,秦利,刘恋,姚政权,刘东生. 天水-秦安一带中新世黄土堆积区沉积-地貌演化[J]. 第四纪研究,2007,02:161-171..中国知网.